证言

“据英国路透社7月26日消息,法院在当地时间上午十点开庭,电视台和电台全程直播,数百名民众到场聆听判决。特别法庭裁定 Kang Kek Ieu将被监禁35年。” 审判庭女发言人說:“对柬埔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Kang Kek Ieu被控反人道罪、战争罪、折磨及预谋杀人。他承认,“我做了很坏的事情”,但同时又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执行命令。 这位在内部被称作Comrade Duch的前红色高棉领导人,他所执掌的S21监狱在1975年到1979年红色高棉的清洗运动中,处决了一万四千多人。这个国家在这场运动中失去了七分之一的人口。 S21监狱,连望一望都让人心惊胆寒。 关于红色高棉的大屠杀,萦绕在我眼前的是一张张如同白纸一样的面庞,那些为了记录他们的到访(死亡)而拍摄的证件照,每一张沉默的照片似乎都在发出呐喊。第一次面对这些照片,我几乎无法看下去,冰冷的气氛让我发抖。 1979年,红色高棉政府被推翻之后,s21监狱成了一个博物馆。没有人愿意在这里徘徊,除了一些战争问题研究的专家。这大概是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直到1994年才被发现的原因,当时,两位摄影记者Chirs Riley和Doug Niven在一个破旧的档案柜里发现了6000张黑白底片,以及将近两万份手写的档案。他们说服博物馆管理人员对这些底片进行重新清理,并同时将之保存在他们所建立的非盈利组织“摄影档案机构”(Photo Archive Group)里。全部六千张照片也被制作成两本图册,一本放在s21博物馆,另一本在Cornell大学里。 阮义忠提起,这些照片首次在媒体上公开面世是在《摄影家》杂志(1995年4月号)。看这些照片时,他说:“每一张脸孔、每一双眼神都在跟你说话:说他们的内心有多害怕,说他们对生命有多珍惜,说他们对亲人有多记挂,说他们的往事,说他们的希望,说他们的绝望……。一张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是面对死亡的脸。这真是会叫人打心里头和他们一起害怕呀!” 这批档案的发掘者,法新社记者Chirs Riley在接受阮义忠的采访时,提到自己整理这批照片时候的心态:“我如果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处理这些档案,结果会更加重我的悲观。但是心情好的时候去弄这些东西,会使我更加确定我们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档案的存在。” 1996年这批照片结集出版成画册The Killing Fields(更多照片) 杜赫(Comrade Duch)就是抹杀这些曾经鲜活存在的面孔的残忍的行刑官。 媒体说,对杜赫的审批是柬埔寨人的一种疗伤的方式,聚集在法院外的人痛哭,他们认为:35年,只是杀一个人的判决!35乘以14000年…… 摄影师,记者Nic Dunlop却更想探寻这个冰冷故事背后的内容。“我需要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声称会带来一场美好前景的运动,会变最终充斥着暴行,我需要了解,一个从柬埔寨最为穷困的乡村里走出的,看起来非常普通的人,如何会变成二十世纪最为残忍的杀人凶手?” 1999年,Dunlop带着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访谈,曾经的监狱看守至今仍然执迷不悔,受害人的家属,幸存者,并最终追踪到Duch本人,当时Duch已经隐形埋名多年,却对Dunlop坦白了自己的历史。文章随后发表在远东经济评论上,之后Duch被捕。 这个男人的复杂历史体现在他的不同姓名上,Kaing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陌生的国度 照相机是摄影师进入陌生世界的通行证,它同样又是一种将我们熟悉的生活陌生化的手段,有的时候,在纳入照片之后,你才会发现一些不存在的存在。 1,水之国度 GOOD杂志发起了一个征集项目,请读者上传他们所拍摄的水的照片。结果非常令人惊叹,“水滴落入池中的姿态仿佛是舞蹈”,这是一位读者的感慨,他的文字说明犹如诗歌。人们如何赞美水?去这里欣赏水之国度的千变万化。 Clark Griffiths摄影 S Davison摄影 2,老人的世界 老人病医学专家 Jeffrey M. Levine的研究成果最近登上了《纽约时报》,不是一份满是数字的医学报告,而是照片,是鲜活的老年人生活的景象。花了二十多年拍摄老年人生活,Levine的照片不但在美国医学学会展出,还登上了很多医学杂志的封面。他有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已经俨然把自己当一个正经摄影师对待。“你要给学生看他们所从事领域的景象,你要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这是他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 3,世界一日 在刚刚过去的7月24日这一天,你在做什么? 请记录下这个“YOU”的世界——请原谅这句话里的语病。这是一个由Youtube发起的活动,名字很俗“世界一日”(life in a day),邀请读者用视频记录他们一日的生活,最后编辑成的纪录片将在明年的 Sundance 电影节中展出。 美国佬喜欢搞这种活动,从最早的“人类大家庭”( the family of man ,1955),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静态照片版本的“世界一日”,而就在前几天《纽约时报》又搞过一次数字时代的人类一天狂欢。现在,静态变成了动态。 不过,每次看到这些人间大同的景象,我都会想到“天上方一日,地下已千年。”这句话。这一日,虽然是那么的真,却又是如此的虚幻。 最后,这两条消息是读者发来邮件希望分享给大家的, 一个来自黑暗漂白:年薪十万,跟随豪华游轮出海旅行——“如果你会使用翻转相机” (…) Read more

师叔的锦囊

咖啡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照片墙还在那里。黑板上写着:张乾琦工作坊。 我也恢复了在北京四处跑来跑去的忙碌生活。杂七杂八的事情当中,却无厘头地想到一首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像极了师叔教书的样子。 (1) “张大师”,“不,叫我大叔”。这是师叔名号的由来。 (2) 九点三十五分,当我赶到工作坊现场的时候,授课已经开始了。一堆人正围着一个人拍照,被摄对象不断轮换,师叔在一旁捏着只秒表计时。这只秒表——他对精确度的要求,让我想到前一天的经历,投影边缘有些歪,师叔就这样歪着脑袋盯着这条缝,以无声无息地方式逼迫我们将这条缝调直,直到所有人都抓狂。 他的沉默也会让人觉得抓狂。这使我对课程进度感到焦虑,在我急躁的催促中,他很不解地问我,“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急呢?” (3) 第一次见到师叔,是在马氏图片社的办公室。他行走如风。哦,这就是那个拍唐人街的摄影师,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后来我发现,每当接近马氏图片社,他都会变得欢快起来。只有谈到他的被摄对象,话才会多一些。 我还能记得的情景是,在唐人街的街区中穿行,他拎着自己的重要食物水果——和工作坊的每顿午餐一样。我真怀疑,一个吃水果的人怎样才能有力气干活呢。 “今天早晨在河边拍照,一个人问,你是专业的啊,另一个人则说,你看他,像专业的么?”师叔给我讲这个故事,很狡猾地笑了。 (4) 师叔的照片墙,横向是一位学生拍摄其他学生的作品,纵向是一位学生被其他人拍的照片。 第二天,很多照片都被贴上了黄条。 “这些照片都要重拍。” 第三天,师叔把我叫到一边,他觉得学员没有进入状态。 “北京太大了。”我说。 工作坊延期了一天。后来又延期了一天。师叔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而该死,我又说错了话。我说,“师叔已经开始好为人师了。” 后来,他很不经意但又很认真地给我解释,他不会再做太多工作坊了,所以,每一个都要做好。 为了活跃日渐压抑的气氛,工作坊的桌子从屋里搬到了屋外。师叔给每个人都买了啤酒。 啤酒,我想到了马氏图片社办公室的小型观片会,大胡子Larry Towell也是这么要求的,啤酒配照片。投影仪坏了,年轻人忙着google,而大胡子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仿佛知晓一切,又仿佛让一切都要顺其自然。 不着急,是的。在纽约一间工作室,师叔即将参加台北双年展的照片在墙面上缓缓展开,这是一个美妙的瞬间。他看了很久,又是很久,照片放得很大,有一些看不到的细节出现了,比如,一个人龟裂的脚后跟。取出相机,三脚架,快门线,他开始拍他自己的照片的照片。等了很久,似乎也没有见他按下快门。我开始走神,眼神四处瞄着,看工作室架子上的文件夹,一堆大腕的名字。 又过了一会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师叔按下了快门。 (5) 第四天,师叔带来了辟邪工具。学员们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还要一个个和学员约谈,窃窃私语。 下午,邮箱里有个师叔转来的链接。是一则相机广告:展览上,摄影师播放自己的漂亮照片,观众专业地询问,您怎么拍得光影如此绚丽,构图特别精当。摄影师最后落荒而逃,跳出一个画面,上面写着:这都是照相机拍的。 我对师叔说,不错,这个视频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却反问我:“你怎么这么容易就学到东西呢?” (6) (…) Read more

与水有关

1) 翻开VII图片社James Nachtwey的作品集,翻到最后一个故事。标题是《中国的水》(water in china)。 图片说明是这样的:“水对中国人有着多重含义,美学,政治以及历史。James Nachtwey从三峡大坝一路旅行到漓江,随后回到北京,记录了他对中国水的印象。” 找一下拍摄时间,见鬼,竟然没有。难道Nachtwey认为这组照片所记录的水之景象是“永恒的”?我盯着他拍摄的漓江,如果前几个月他到这里又会怎样? James Nachtwey摄 2) 4年前,参加一个培训班,来自马格南的老爷子Ian Berry说他的一个长期项目是“水”,在他看来,人类未来的战争也许因为水而起。 我去检索Ian Berry最新的作品,吃惊地发现,四年了,他依然在履行自己的“承诺”,印度,西班牙,韩国,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持续记录各种人和水的关系。 印度 Ian Berry摄 西班牙 Ian Berry摄 另一位马格南摄影师Paolo Pellegrin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首次合作,也以“水”为姻缘,他为《美国国家地理》的水特刊拍摄了“约旦河”的故事,这条以色列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流,可能是引起争端的导火索,但也许是激发人们相互合作,求同存异的可能。 《美国国家地理》这期水特刊值得一看,从多种角度探讨了水与人类的关联。《时代》周刊也曾以《全球水危机》的标题集纳了一组水的照片。 3) 我的一个学生访问一家都市报的图片总监,他提到,1998年的抗洪报道,是促使中国新闻摄影记者认知新闻摄影工作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如果你去cfp,入门处有一幅巨大的照片,“沾满泥浆的牛仔裤,手里紧握相机”。 1998年,摄影记者于文国拍下了洪水进入九江城的时刻。“洪水冲进西城区是什么时间呢?于文国说:“当时我看了表,是3∶12分。” 于文国摄  <洪水来了> 1998年,摄影记者贺延光在九江决口的现场,用手机口述现场目击的情景,发来8条消息,这就是《长江九江段4号闸决堤30米》,全文如下: (…) Read more

我在国外学摄影(二)学会表达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的第二篇,上次出场的是曹良宾同学谈的是MFA的教育,这次周仰分享的是在英国攻读新闻摄影硕士的经验。她给我发来了很多资料,让我非常感激,以下这篇文章是她的一些“闲言碎语”,但里面很有料。文中提到的她的老师柯林雅克布森(Colin Jacobson)是最早将图片编辑专业知识和理念带到中国的一位英国图片编辑。 分享者:周仰(罗宾),目前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读新闻摄影硕士,来自上海。 个人网站:这里 个人博客:这里,她曾经翻译过一篇很长的马格南摄影师给年轻人的建议,也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的学校位于伦敦,我的新闻摄影硕士课程学制一年,校园在伦敦4区的Harrow,虽然有点偏远,不过图书馆和设备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专业原先的课程指导是资深图片编辑Colin Jacobson(Reportage杂志创办人,做过两届WPP评委会主席,做过Observer和Sunday Times的图片编辑),不过今年教完他退休了(好可惜),以后的指导应该是foto8的编辑Max Houghton。 There we are   周仰摄影 我们一般周二和周三上课,其他时间全部都用在拍摄上,以下是课表 第一学期: 图片故事(picture story):讲解如何拍摄图片故事和编辑。最终作业是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8-12张图片) 媒介中的摄影(photography for publication):比较实用主义的课程,五个作业分别是——肖像、large business、宗教、health service和consumerism。对每个作业的用途也有要求,目前我就记得“宗教”这个主题的作业要求是要为杂志封面供稿。 印刷时代的新闻摄影历史和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printed (…) Read more

camp10倒计时

早就说了,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但是因为稿件很零碎,因此一直将之当作一个难题,面对一堆照片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昨天用了一整天,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看了一遍,心静了很多,突然也看到很多。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我仿佛穿梭在几个城市之间,看那些摄影师没有任何准备地用镜头录下自己的直觉感受,是愤怒的,悲伤的,幽默的,感性的…… 好吧,让我们就来这么一次照片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作品放映,这就是7月31日的camp10,我和奇遇花园咖啡的老板说了,这次是街头摄影,是夏天,要有啤酒,要让照片放在在露天的空气里…… 接下来会陆续发一些公告。今天是1号公告: camp10招募音乐DJ志愿者 要求:希望你是喜欢摄影的音乐人,通过自己对照片的理解,给camp10放映照片配上音乐 方法: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简单介绍自己,我会发照片给你,请你根据感觉配乐。(当然,也许你的音乐不符合我的要求,我有可能会拒绝) 更高要求:如果有乐队能够现场来演出,那我将更加欢迎! 宫仁一  北京 奔驰  上海 吴昊  重庆 k1973  哈尔滨 camp是一个公开的作品放映会,已经举办了9次,放映地点在北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camp的情况,请在1416教室检索“camp”这个关键词。

周一消息树

科技感 今天在消化订阅的一堆文章的时候,竟然饶有兴趣地认真阅读了一篇关神经元的文章,于是想到干脆周一种一棵“科技树”。 1,镜像神经元 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或许也可以称之为物种竞争策略,其核心是“适者生存”,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真的只能是“他人皆地狱”?科学家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或许可以对这个悲观事实略有改变。 大约14年前,科学家在猕猴身上发现了一种特别的大脑细胞,它使得猕猴会模仿其他猕猴的动作和行为,此种脑细胞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也就是说,在大脑的层面上,猴子“看到的”和他们“所做出的行动”是一致的。 而到了2007年,这一脑细胞在人脑中的存在也得了证实。镜像意味着当他人微笑的时候,旁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微笑,这并不是所谓感情在起作用,而是“生物反应”! 自闭症的问题就在这里,镜像神经元失效了,他们不能与他人共情,从而只能被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 此神经存在的奇妙之处是,它说明 “人类是生物上先天设定好要跟别人深深互联在一起的。‘我’是一枚铜板的两面,没有他人,也没有自我。”这一神经元对于不仅对语言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解释了道德和同情心是如何作用的。 而我对这个神经元感慨的地方在于,这恐怕解释了那些令人感动的纪实摄影的迅速激起人们的怜悯之心,并导致行动的生物学原因。 2,IPad出版社 ipad的博物馆一天  图片来源:这里 据报道,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龙将他的出版公司换成了一家软件公司——苹果。 村上龙最新的日文小说“歌唱的鲸鱼”已经在ipad印社里蓄势待发,这本小说将通过ipad终端与读者见面,里面还伴有视频和音乐——作曲的是坂本龙一。这本新式小说售价是17美元。 摄影师们,大家的幸福时代到来了,连小说都在视觉化! 标志旧时代谢幕的另一个新闻事件是,巴西一家具有119年历史的老报纸“the Jornal do Brasil”将停止发行印刷版,今后只有网络版的存在。 3,读者要什么? 高科技让新闻媒体开始开展“猜心运动”,Nieman新闻实验室最近的一篇博客列举了几家媒体利用科技工具了解受众需求的事实。不过,新闻信息的传播是否要以满足受众的口味为目标,而受众的要求就一定是低俗的么?这一直备受争议。 几个案例如下: 纽约时报报道了yahoo的博客Upshot,其编辑们写作的方式是利用一个软件追踪读者所关注的热词,根据这个动向来决定他们内容的写作。纽约时报对此是有些冷嘲热讽,这遭到了Yahoo的否认,他们提出,传统的编辑部运作模式他们也仍然有所采用。 华盛顿邮报的一位新闻检察官提出,目前邮报已经分成两派,网络组的记者被要求要尽量多地使用用户生产的内容,关注网民的需求,而印刷版的记者则对此深有怀疑:难道读者不关注的热点,报纸就不去挖掘报道了么? 一个调查指出,BP漏油事件,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从57%降到43%,媒体的报道也从44%降到15%,受众的兴趣度影响了媒体的报道频度。 而另一项调查则指出,对BP漏油事件的关注也已经逐渐进入了Twitter,上个月大概有四分之的Tweet链接是有关这个事件的。 事实大概是这样的,媒体也许不能唯受众论地报道新闻,但“低俗的受众”这个刻板印象也许也要有所改变。

图游记:江河湖泊——汝河

作者:陈旭平(小剑) 汝河是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当东流至郏县堂街镇,以孔湾村和龙王庙为西、东拐点,向北拱出一个“几”字,“几”字包围的地 方,人称“河里圈”,“河里圈”两岸座落着十多个村庄,盛产烟叶、棉花和花生。 河里圈的北岸是长桥乡,但这段河流上却没有一座桥,渡船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河里圈的几个渡口中,西长桥渡口尤为繁 忙,两岸村民赶集、上工,学生读书上学大多都要经过这里,摆渡人每年都会去渡口两岸的村庄,挨家挨户收取一些粮食做为一年 来的船资,外地人过河则一次一元。 当夏天到来的时侯,这里严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岸上嬉戏,水中游泳,偶尔在河边洗衣的妇女对着调皮的自家孩子发出几声训斥。 听船工说今年年底这里将会开工修建一座桥,这种田园景观明年也许会有所改变,不知道那个时侯渡口和渡船不然道是否还会存 在?

图游记:江河湖泊之南湖

作者:谢小虫 fantasyxie@qq.com 每年到夏季6月,南湖总会出现大面积翻塘事件,造成大量死鱼漂浮在湖面上。中南民族大学的正好在南湖边上,风一吹死鱼都全部 过来。上万斤的死鱼每天发出恶臭是很恐怖的,而当地水务部门也不采取行动。 翻塘的原因一个是天气,另外一个则是武汉市洪山水务局把在光谷地区的小区的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南 湖。造成水质严重恶化。

我在国外学摄影(一)理性与感性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事实上,我们在探讨如何在国外学摄影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是在讨论如何在一种规范的学风之下学习观看,“看的规矩”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摄影中的理性(自觉)与感性(直觉)如何平衡。 曹良宾的这篇文章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他对“一种可阐释的观看”提出质疑,在文末,那个有关“天真”的故事显得意味深长。 感谢曹良宾的参与,希望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的学习心得。 分享者:曹良宾,曾在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学摄影,目前在美国纽约Pratt学院攻读摄影MFA。来自台湾 个人博客:这里 个人网站:这里 MFA 学什么?教什么? (MFA 为 Master of Fine Arts 的简称,一般译成美术、或艺术创作硕士。) 以我有限的了解,美国大学提供的 MFA课程,多为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的学习。虽然我申请的是摄影的 MFA,但实际上每学期摄影的必修课只有一堂。我可以任意选修其他艺术学科的课,毕业展里头就算一张摄影作品都没有也没关系。想做什么,自己作主,自己负 责。 Inner/city 曹良宾摄 「作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你希望观者怎么看你的作品?」「你所拍的,所关心的究竟是什 么?」上述几个问题,是 MFA学生常碰到的问题。对不少美国的同学来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多能侃侃而谈。就算偶尔遭受到批评,也多能解释自己的想法,即便有时候听起来像是自我防卫。 摄影评论与 New Forms的课堂,主要以此讨论、问答的方式进行。这里的老师同学大都十分和善客气,也会建议一些与你想法接近的艺术家作 品。简言之,MFA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学会如何清楚表达自己做的是「什么」(what do (…) Read more

十一项本领走天下(2)

No.5 如何紧跟潮流,不断发展变化 这个领域变化得很快,你很容易就落伍,机会稍纵即逝,摄影师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点,并且有勇气尝试新鲜的表达。很多人容易在一个你熟悉的领域以一种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生存,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优势”不可能是永久的,也许适合今天,但是并不适合明天。 “我希望除了成为一名摄影师,能够多学习一些摄影领域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经营自己是很不错的事情。”Michael Schwarz No.4 如何推广自己和作品 很多摄影师把市场推广想得很神秘。与公众的认知相反,并非好酒不怕巷子深,你的照片不会自己长脚跑到市场上,你可能是个非常棒的摄影师,但假如不推广自己,没有人认识你。即使是一个一般的摄影师,如果有合适的市场推广方法,你就会比你现在更有进步。摄影师需要像学习拍摄照片一样学习推广自己。 “我希望能够上一些针对摄影师的市场营销课程。”Robert Seale “我希望能够学习如何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营销自己。”Andy Biggs “我想学习有关作品集的编辑、展示,如何通过作品集获得工作和实习的机会。当时我们有类似的课程,却不够具体。比如,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集通常应该包含20张照片,另外单独附上图片说明和简历,这个规则直到高年纪时候我才清楚,那时已经浪费了夏天实习的机会。”Robert Seale No.3 不是相机的问题,是摄影师。 相机,镜头,电脑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工具的应用都是摄影师必须学会的技巧。但摄影师对他们的工具时常有太多的期待,而不是对他们自己。一定要知道,器材不会造就摄影师,不要期待器材帮你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希望学会如何参透技术的表面看到摄影本身的光彩。”Andy Biggs “尽管摄影本身是一个瞬间的事情,而伟大的照片很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诞生。尽管捕捉照片只有1/60秒,但是准备,选择,决定,在恰当的时机按下快门则可能要耗费你一生的时间。”Tim Mantoani No.2 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定价 你的照片值多少钱?你的时间价值多少?你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对此你如何判断并且将之传达给客户?许多摄影人认为,假如在职业生涯初期把自己的照片定价非常低廉,就能有个好的开始,具有竞争力,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陷阱——初始的价格定得太低了,随后则很难升高。(不过,定价过高也是一个问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的价格,会让你永远处于等待出售的状态。) “不要低价竞争,假如客户对你的价格没有丝毫抱怨,这说明你的收费不够多。”Casey Templeton “没有人‘下次’会给你更多”Tim Mantoani NO.1 如何面对摄影作为一门生意的现实 (…) Read more

十一项本领走天下(1)

昨天发起了一个名为“我在国外学摄影”的征集,一方面,这个话题是对“如何学摄影”这个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海外留学摄影,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方面的资讯,因为这些原因,欢迎大家应征来参与沙龙讨论,我也对参与活动的朋友表示十万分感谢, 就着昨天的话题,今天这篇文章编译自Photoshelter博客,“你最希望在学校里学到什么?”这个问题被带到一些摄影师面前——当年学到的,当年没有学到的,当年没学好的——这十一项摄影师最希望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的本领,同时也是他们提供给年轻摄影师的职业锦囊与急救包: NO.11 如何与他人相处。 尊重他人,这也许并不是学校所能教会的,更多有赖于你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这个品质真的很重要。你是否好奇为何总有一些摄影师更容易获得拍摄许可,更容易得到被摄对象的合作,你是否想知道那些摄影师面临危险如何脱身?通常,这都并不是摄影技巧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多归功于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 “我感到最好的课程是都是在学校之外学到的,忍耐,富有热情,这些品质让一些人走得更远。”摄影师Ami Vitale No.10 如何维持生活的平衡 对于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如此,如果每天早晨睁开眼睛,你满脑袋都是工作,没有其他任何事情,这种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压力反而会让你在生活中沦陷。除了摄影,你还要让自己开放,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刺激,维持生活的平衡。 “平衡是生存的关键!这是学校没有教给我的,你很容易把你自己的一切都交给摄影,但你还要给家人朋友留有时间,躺在热风吹过的门廊里喝冰啤酒。”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9 如何面对变化的摄影业界,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 道德的问题是新闻摄影院校最常探讨的话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摄影生涯的早期,摄影师要头脑非常清楚,莫犯小错。 “这个领域的规则在消失,越来越多的交叉导致界限变得模糊,因此在学校里更多展开这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摄影师Ami Vitale No.8 到哪里寻找摄影选题 对于很多摄影师来说,能够找到一个自己的长期深度选题,为自己指派任务,时常是困难的。一个错误的认知是,你需要旅行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有意义的报道。但实际上,伟大的故事就在身边,摄影师要有眼光看到它们。 “我最希望能够在学生生涯能彻悟的事情是,最好的故事就在你的鼻子下面,在你的社区里。这些故事可以让你拍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 NO.7 你未必一定要完美 从学校里走出的学生通常自信满满,并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要求自己做到最佳。在学校的环境里,大家学习摄影史,看到和讨论的都是最棒的照片,这使得你也很可能为自己设置这样一个高标准,并认为如果要在职业生涯做到成功就要一切完美。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不要怕犯错误,错误将伴随着你每次把照相机举到眼前。假如你以万无一失的方式拍摄,你就没有在尝试发展自己。”Joe McNally “完美是优秀的敌人!”摄影师Brian Peterson No.6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去艺术馆看展览才是正经事 华尔街时报报道,美国现代艺术馆(MoMA)在最新的财政年度中,参观人数达到新高,约有三百万人次,而博物馆的门票价格并不低(20美元)。 MoMA的展览中,2010财政年度参观人数最多的排行如下: 1,莫奈 睡莲 857386人次 2,蒂姆·伯顿(Tim Burton) 810511人次 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561471人次 4,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492196人次 5,布列松 412379人次 6,包豪斯1919-1933 397101人次 7,加布里·埃尔罗斯科(Gabriel Orozco)384269人次 在这个排行榜中,布列松回顾展的高上座率颇为引起摄影人的关注。博客dlkcollection对这个参展人数做了一个更为形象的解读:分解到博物馆的每个开放日和每日的开放时间中,这个数字意味着在布列松展览期间,每分钟都有约14个观众前来参观。 这意味着,每次你走进MoMA布列松爷爷的展厅,永远都是人头攒动——此场景我在罗伯特弗兰克的展览中见识过,而当我第一次去蹭MoMA周末的免费门票的时候,队伍排到了屋外,整整绕着博物馆一周。 这个夏天,到艺术馆去看展览才是正经事。 MoMA现在的摄影展也挺有趣,《原始拷贝:1839年至今的雕塑摄影》(The Original Copy: Photography of Sculpture, 1839 (…) Read more

集结号:1416沙龙——我在国外学摄影

1416暑期活动! 摄影如何学?这真是个头疼的问题,以前在camp里面讨论过所谓“学院派摄影”,但是仍然过于宏大和抽象。我们能否从一些具体的故事出发?这个好奇心激发了我想做这个系列沙龙的愿望,能否请在海外留学学摄影的同学们讲一讲你们如何在国外学摄影:课程表,作业,教学理念和方法。(选择海外并非是崇洋媚外,完全是秉着学习先进经验的愿望) what you can see, you can photography, 看到就能拍到,这则早期的相机广告是否给我们传递了一些错误观念,你是如何“学会”摄影的呢? 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摄影  Yijun Liao MFA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我在国外学摄影”沙龙征人启示 1,现场嘉宾征集 欢迎有以下留学经历的朋友参与现场讨论, a,在国外高校的摄影或者相关专业方向学习摄影 b,在国外高校学习其他专业,但是曾经系统参与过一门或者几门摄影方向的课程学习 c,系统参与过一些非学位教育的摄影课程的学习(工作坊,摄影培训项目等) 请符合以上要求且身在北京的朋友给我发邮件,提供你的简单的留学信息,联系方式,如果有作品链接将更好。邮箱 ofpixcamp@gmail.com,我将根据您的时间安排沙龙研讨活动。 2,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