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诞生

就这么几天,目睹了口罩如何从一个物质性的东西,变成了一个符号。这是口罩在非典、雾霾以及香港之后,再度拥有了一种意涵。带不带口罩,怎么带,都能被读解出各种话语。

于是,后世的图像学家在做考古的时候,他们对这个图示的识别将需要仔细检视其中的涵义。

“当话语以社会构成流通的时候就是语言”,图像也并非是和现实世界构成透明和天然的联系,图像的意义是社会生产而成的。关于图像的多义性,诺曼布列逊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只有在绘画与社会构造的互动中,绘画的语义才能被发现,作为一个可变项随着话语的波动而波动。如果影像必然是多义的,这不是由于影像已具备的意义的过剩,……而是因为影像依靠与话语的互动来生产其意义,来获得识认。……只要一个影像与一直在社会构造中循环的话语保持联系,它就将生成新的意义……

Comment (1) Write a comment

  1. 前几天在微博上遛,看到一个人说,这次事件过后,很多人可能会养成在传染高发季节戴口罩的习惯。但如此一来,会有一个摄像头拍不清楚的群体诞生,领导没准会不安。于是很可能在疫情过后,官方会赋予口罩在健康和文化上的新意义,把口罩定位成一个和正常生活格格不入的符号,号召大家摘下口罩,坦荡生活云云…虽是说笑,不过有一点是对的。新时代的口罩,肯定不是我爸那个年代说的劳保用品那么简单。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