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客:我居住的那片胡同

而像我这样的外地租户也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807 的周阿姨喜欢踩着中午十二点去天陶早市,那时刚好快要收摊,东西都促销卖;房管王叔喜欢下午到茶艺室打牌,有时半夜才回来;我呢,没事坐在院门前听上了年纪的大妈大叔聊天。他们说着这里发生的事,过往的生活。邻里的八卦。最近的政策…… Read more

都市客:看见

而现在,我试着对这里敞开自己,喂养起我的好奇心,拥抱一下它。虽然我依然想,若是我一个人在家遭遇危机,我会跑去敲对面邻居的门吗?公寓的居住结构毕竟不同于农村里常常大门敞开,似乎随时欢迎走家串户的邻居的状态,在此除了称名道姓寒暄两句之外,我们之间还余下什么?

但对居处的一点关心,大概会变成善意传递开,而我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Read more

超过140个字:NO.27 ——配角

越被称作经典的照片,因为摄影师超人般的捕捉技能和他们自己也称为运气的因素,使得那些照片越假;因为,你能想像吗?梦露一辈子能几次站在出风口,让纽约最脏的空气撩起裙底?一组照片里,摄影师选择的恰好是那个表情、恰好是那张手势,一切都是恰好。但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玩意儿真能代表一个人死去很久的人. Read more

我们爱土豆

我要寄给你两只土豆:它们来自内蒙古达茂旗乌克忽洞乡。

下个月我要去这儿,拍这里种土豆的人。达茂竟还有个马铃薯大赛,网上查到这个消息,我一边看一边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参赛土豆都有自己的名字。” Read more

《罕·见的世界》 公益摄影师招募

这则招募昨天已经在OFPiX的微博上发出,也引起了很多关注,在这里专门面向1416教室的读者再发一遍。 做“让影像发声”活动已经将近四年,从最初的公益工作坊到后来专注和一家公益组织深度合作,其中有诸多波折;我那种天真的勇猛,时常会有所退缩,但却也常常被鼓励。就比如这次和罕见病发展中心的合作,整个过程太舒服了,在各个环节,我们的理念都出奇得一致,这反倒让我压力重重,担心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一些失误破坏了这样美好的合作。 让影像发声这个活动,其根本是希望公益组织和报道摄影师连结起来,用影像改变现实。这个目标看起来似乎有些理想主义,先驱者路易斯海因,从最初的激进的改革派,晚年也变成一个改良分子——从试图改变劳工制度变成用影像塑造劳动者正面形象。与此同时,如何让摄影成为写实的,而不是滥情的,其实也相当困难,事实上,如果照片被割裂语境仅仅被公益组织用作宣传,也并非这个活动的本质。 几句话难以说清,我想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影像公益没有那么简单,在你参与之前,先把自己那些雄心放空。用获得的心态去做,而并非来给予别人什么。让影像发声——这个命题面临重重困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罕·见的世界》公益摄影师招募:这是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的纪实摄影项目。我们将邀请10位摄影师,进入20个罕见病家庭展开拍摄,希 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让不见成为可见,呈现罕见病患者的真实境遇和困难。这也是OFPiX让影像发声活动的一部分——联合公益组织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具 体如下: 苯丙酮尿症,黏多糖贮积症,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尼曼匹克病。。。看到这些有些陌生的字眼,也许,你只会反问我一句,它们是什么?是的,做为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疾病,不为人所知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你有没有想到过,对于患有这种类型疾病的他或者她来说,这种万分之一成了百分之百,而这些百分之百的她或者他就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他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路人,也可能是你的朋友的朋友,还可能就是你的一个未曾谋面的邻居,虽然你“不见”他,他却就在那里,只是长期被我们忽视罢了。 面对这种境遇,罕见病发展中心联合OFPiX共同发起《罕·见的世界:罕见病家庭纪实摄影项目》,将邀请10位摄影师,走入20个罕见病家庭,我们希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不见成为可见,让公众了解罕见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关注他们的真实境遇和困难,并最终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其群体的重视。 罕见病发展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领域的非营利性组织,由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成立。本中心致力于增进罕见病患者群体、罕见病组织、医学专业人员、医药企业和政府部门等各相关方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社会公众对罕见病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推动罕见病相关政策出台,开展罕见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中国罕见病事业发展。 《罕·见的世界》同时也是OFPiX的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让影像发声的理念是让影像成为有用之物,社会纪实摄影师的作品并非仅是一种被观赏之物,摄影师也不应只是一个旁观者;照片、摄影师都应该参与到其报道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释之中,照片成为档案以及证据,摄影师利用其促进被报道问题的解决。让影像发声鼓励纪实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等民间团体合作,这样才能使得从拍摄理念的确定到最终作品的传播,都有的放矢,始终以影响社会现实为宗旨。 《罕·见的世界》在最终完成20组罕见病家庭日常生活的图片拍摄后,将在全国巡回展出,同时结合媒体的报道推广,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认知-重视罕见病。活动将于今年8月正式展开拍摄,摄影师的拍摄时间是2013年8月-10月,11月进入图片编辑阶段,12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首展。 你愿意成为我们的一员么?我们的活动开始征募摄影师,摄影师将在我们的协助下进入罕见病家庭拍摄。如果你愿意探索影像助力公益活动这个话题,我们等待你的加入。 我们对摄影师的要求如下: 1,你最好在北京工作学习——我们需要和摄影师展开很多面对面的交流,也有相关的工作坊以及讨论需要摄影师参与 2,你对拍摄一个图片故事已经非常熟悉,并愿意探索图片叙事的更多可能 3,关于社会纪实摄影,你应该知道路易斯海因 4,热心公益,对影像发声这个理念有你自己的看法 5,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出差 申请方法: 1. 一份您的简历 2. 作品集(其中必须包括一组图片故事,10张左右),照片是小格式文件(长边800)放在一个文件夹里,用压缩打包的格式发送。如果您有个人网站,可以直接发链接,不用再发照片。 3. 请将以上文件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如有需要可以私信咨询 @ofpix 4. 申请截止时间7月10日。 (…) Read more

超过140个字:NO.25 ——艺术家之真

Alec Soth      Dog Days Bogota 文/朱喆 鏡頭前或許是他人,拍的却往往可能是攝影師自己。 和有智慧的人一起,總能得到明心見性的啟迪。 一轉眼,和Marcia Lippman相處了兩個月,明白刻薄之下的苦心。昨日一對一的点评,從生涯規劃聊到艺术家之真(integrity of an artist). 記得一年前見到Howard Schatz的莫名興奮,昨日聽到的故事確讓我對他有了別樣的看法。Howard在成為攝影師之前曾經是美國最成功的外科醫生之一,Marcia那時候就認識了他。當他和出版人太太決定來紐約,他買下了足夠四個人使用的攝影棚,最好的燈光,器材…每週都舉辦窮奢極慾的派對,以此擄獲出版人和編輯。他還舉辦派對用於和其他攝影師展开交际。許多人嗤之以鼻,回頭看來,他的生涯的確是極其成功,但是也同時失去了很多朋友。“He was a photo whore, and I don’t want you to be a whore.” 藝術是否要与創造者的正直掛勾?Marcia說起她不能忍受Ricahrd Wagner的古典音樂,因为他曾為納粹。尽管彼時成為納粹也是一種風潮,在不理智的年代,就像當年成為紅衛兵一樣。畢加索呢?他是個“风流坯子”,拋棄他人,不負責任。即使技藝高超,畫中總有不和諧。 (…) Read more

Eggleston这么说

底下有位网友指出前一版本中的一些翻译错误,我自己比较害臊的是关于Winogrand和Friedlander的解释,原来的翻译有点儿满拧,以下是Rio的翻译,赶紧改过、谢过并悔过。 早上看到一段话,对William Eggleston所谓‘民主的视觉’的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分享如下: “有些人看照片時,除了欣賞這框框中心的物體之外,就無法更深入了。我很擔心,這種人比我想像的還要多。只要在這框框中心的物體前沒有任何干擾,他們不會管這物體周圍有些什麼。即便Winogrand和Friedlander的照片為我們上了一課,這些人還是不懂。他们之所以尊敬這些攝影家的作品,是因為有體面的大機構尊稱他們是重要的藝術家。但這些人想看的,不過是那張有個物體、或人物在框框中間的照片而已。這些人想要些顯而易見的。尤其是當有人不經意說溜嘴時,用了”快照”一詞,這種盲目更是明顯。無知可以用”快照”一詞掩飾。但這字眼從來沒有過任何意義。我就是在與這樣的顯而易見作戰。 ” I am afraid that there are more people than I can imagine who can go no further than appreciating a picture that is a rectangle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再见,木兰

仿佛人与人之间始终有着无法拆除的壁垒,在报道摄影师沙龙讨论了一整晚和被摄对象相处的困难与纠结之后,周末,我去了OFPiX的合作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这是影像发声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了。 我带去了结业证书和小礼物——一张家庭纪念照。发奖的时候,整个屋子闹翻了天,原本准备好的谈摄影感想的这个环节也被迫取消了,我的录音笔里留下的就只有笑声,手上的照片都被翻来覆去地看——孩子、丈夫、全家福……,我还发现,拿到照片的时候,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这气氛让我发现,似乎自己已经许久没有笑了。 我们的这个活动,从今年3月份开始,一共包含三个部分:摄影师工作坊(面向报道摄影师),影像发声摄影小组(面向公益组织和城中村普通居民),摄影师和城中村居民结对互相拍摄。活动一直到昨天,拍摄部分算是正式结束了,之后还有图书的编辑工作。 这个事情磕磕绊绊挺不容易,征募相机只征到一个,摄影师因为路途问题和本身都非常忙,很多人的参与都很被动,让我觉得给人家添了很多麻烦,最后也就不再提互相拍摄这个事儿了。这中间,只有摄影小组的参与者每个人始终都是那么热情,每次去到那里,都是叽叽喳喳地各种问题。我最喜欢他们在看片子的时候,很确凿地说:“这张照片我非常喜欢!”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常常分享照片,还告诉我:“她的这几张照片我都收藏了。” 昨天,盛大的聚餐结束之后,大家又是举着相机拍来拍去,摄影仿佛真的成了一种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合影,当几个人拥抱在一起,贴得那么近,摆出各种笨拙的姿势,很多无法说出的话都在这一刻表达了出来。 我也曾因为做事不顺利自怨自艾,以后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状态,但有一点却很坚信,做事情,永远不是场面上的繁华,有多少人参与,这事情有多热闹,你要的不是这个。哪怕只有一个人,舞台依然可以很绚烂,因为那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才是这个世界最匮乏的故事。 王建勇是摄影师里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在北京往返四个小时的路程不是那么容易。昨天看了他的照片,他说自己拍的不好,只能得20分,小组的成员们竟然也都对他的照片展开“批评”,鼓励他再拍。他拍摄的是城中村的家庭,不但每家都敞开大门,他还吃了四顿家宴,我觉得他其实收获了另外更重要的八十分。 坐在木兰门口晒太阳,觉得太幸福了,木兰的负责人丽霞还跑过来和我说:“你看拍十年后会怎样,他们的孩子也都长大了。” 她的脸红红的,不知道是日头晒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的脸也烫烫的。 走的时候,似乎有点小伤感,别啊,我真想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之后还有社区流动展览,还等着大家春节回老家拍照,还有下一个展览…… (工作坊感谢廖璐璐全程的辛勤组织,感谢实习生金朗制作证书奖品,协助最后一次活动顺利举行)    

超过140个字:NO.24 ——割裂

文/图:王义之 五一,去看了岳父儿时居住的山涧,回杭时,又顺便去了台州仙居的几处古村。生活在现今的中国,你会很诧异于她的分裂,最原始的农耕社群,重复继续着千年前的生活方式,最焦灼的商业政治精英,恨不得立刻一劳永逸。无论从距离、产业链甚至是血脉联系上,他们又互相依存。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不均衡,割裂了他们所处的时空,他们背对背,彼此假装看不见对方。 仙居的高迁古村里,老人们散落在各处,他们端坐在某个位置,门外石台,院内门槛,天井中的摇椅,房间里与光线错身的角落。他们融化于环境中,像一只钉子钉在那里,对周边微弱的变化充满警惕,但又充耳不闻。他们有时凝看前方,有时目光涣散,时间奔跑着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卷起他们的衣角,撩起尘烟…… 记忆中在深圳街头快速行走的,那些年轻、倔强、缀满露珠,面向阳光时会折射出彩虹的面孔,此刻,从古村的老人们背后闪现出来,带着几分轻视,和怜悯。 不破不立,为了尽快适应新观念、新思维,中国人不得不站在传统的对立面,来拥抱市场经济。百年的磨难加重了内心的压抑,几十年对人欲的禁锢,更是将宣泄的欲望挤压到接近崩溃。所以,你会看到整个三十余年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面是保守派的恐慌,一面是激进派的张扬。这股子喧嚣,几十年间仔细的舔过祖国的每寸土地,大山里的皱褶,平原上的支流和江河,直至雪山之巅的牧场,密林深处的果园。当尘埃落定,每个人都被时代烧杀劫掠过一回后,我们失去了面对环境的安全感,我们找不到应集体遵循的习惯,旧有的被打破,新的还在建立。 于是,任何一项规则会被遵守,都要看每个人如何评断它的犯错成本,以及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群体之间建立规则的时间无限漫长,并且伴随着一次次残酷的试错,轻者如排队让座、车让行人,重者如安全生产、醉酒驾车、食品卫生……“信任”成为稀有事物,是因“契约精神”屡屡在被现实嘲笑,这些都是因为破旧立新时,信仰迷途的结果。 好在,社群的自愈能力仍在坚持,依然有部分人,努力维持着力量的平衡,他们分布在每个阶层,普通民众,甚至权贵之中。有些是在无奈承受,用微小的善良接纳汹涌的恶;有些,选择性的视而不见某些阴暗,但又随手传递一点光明;有些怀揣改造的雄心,这份情怀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波折,却又弥足珍贵。这些薄弱的个体,微小星光汇聚成为社会最后的底线,承托起一度快要溃塌的精神世界。前一个多世纪的跌宕,战争阴影,又让整个民族对“稳定压倒一切”持有高度赞同。大家普遍具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包容心,你可以认为这叫忍让,也可以理解为是木然。无论如何,它给社会发展赢得了时间,使得我们还有机会自我完善。 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成功之路清晰的分成两个派别,一种游走在悬崖之边,暗藏夹缝之中,通过干扰平等和均衡来获得收益,捷径依然是可以觅得的。一种需要日以继日的专注积累,最终对局部环境全面掌控,从而调适出适合自己的机会。更多的人,则被潮流簇拥着,像一只鸭子,摇摆重心,随经济的发展漂泊向前,不自觉的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 5月,尼泊尔,从它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印度教信徒达到90%的国度,相对于国人对宗教的理解多数建立在现实需求之上,印度教赋予尼泊尔人的则是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的认知,他们对轮回所寄托的期望,让很多人超脱在现实世界的痛苦之外。但它的人均GDP毕竟只有664美元(贵州省人均GDP1956美元),现世的赤贫,使得宗教已无法冲淡这个国度对财富的欲望。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开车,如同在中国拥有私人飞机。他们每个人的下巴都上扬15度,双眼直视前方某个不确定的焦点,他们的表情如同佛像一般超然,食物的充盈使他们又白又胖,与干瘦的尼泊尔人相比,他们是真正的白富美。 那么,印度教是如何来解释信息时代文明的发展呢?又是如何引导他们的何去何从?他们与过去之间的割裂,所带来的迷茫,是否比我们更加沉痛。某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伊斯兰原教主义对现代文明的恨意,那是否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绝望,因此,才会背离。 作者博客:这里 超过140个字是一个读者来稿栏目,没有主题限制,只有字数限制——必须超过140字,来稿请寄ofpixcamp@gmail.com 我们的图游记栏目还在长期征集各种米制食品。  

超过140个字:NO23——错误百出

文/任悦 “就是你住的那条街,四处都是西湖的小水系,一座座小石桥连接户户人家。你能想象吗?” 从杭州回北京,坐在去机场的车子里,我发着烧,脑袋昏昏沉沉地听身边的人与我谈论这个城市的变化。 车里的另一位更是大声地埋怨:“新盖的楼太丑了,以后肯定都要被炸掉。” 另一段对话却很快就被接了进来,“今年我们去拍摄那些古村落的居民,他们却都在抱怨,谁愿意住在破屋子里?” 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开头那句问话中。我住的酒店,和西湖一街之隔,却很难看到任何与湖有关的痕迹。街口有一些仿造的古建筑,起了古香古色的名字,街拐角有一块广告,描述着又一片试图恢复古代风貌的景区正在建设中。这两天杭州下暴雨,躺在宾馆的床上无法入眠的我听了一夜的雨声,第二天才知道,西湖的水都满溢出来了,但探出头去,是水泥路面上淡淡的水痕和门口一棵裹着金色布料的树。 每年春节之后,我主持的一个幻灯放映活动都会收到不少关于故乡的照片,那是人们过年回家时候拍下的。今年我趁势在网上发起了一个活动,请大家回去好好拍拍自己的故乡。消息发出,激起不少回应。活动过程中,我们弄了个微博,专门收集大家回家后的各种闲言碎语: “初四回家,今天第一次天晴,下午骑车第二次去老城看看。基本上城里一九八零年之前的街区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处了,而且都是外地人零星居住着。本地人住在老去的少之又少。汽车洋房的梦想,在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我想在浙江的县一级城市应该已经普遍完成了吧。” “如今的小城每日地向外扩展,城郊随处可见正在施工的围地,张牙舞爪地,像发了疯,甚至儿时父亲常骑车载我去钓鱼的池塘上,就已经填满了一座座耸立的水泥巨物。” 这些感慨下面连着各种不搭界的回应,比如,当地某个旅游网的微博说:“欢迎发布您的照片,让更多人分享”;某个摄影爱好者说:“胶片拍的?颜色好漂亮”,某个文艺青年说:“很美,很有味道的地方”…… 白鹤镇,金兰桥镇,过水坪镇,这是一位摄影师家乡的镇子,仅仅那名字就足让人遐想,更不要说摄影师笔下的水乡:“江面水汽弥漫,船工唱着家乡的调子,江心还有人撒网捕鱼,江边的民居和古桥仍然保存完好,人们生活的节奏缓慢而安静,看上去与世无争。”但他却充满忧患,因为高铁就快修到家门口了,故乡大概很快就会面目全非。 却并非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对铁路持有恐惧态度,那些毫不犹豫拍下崭新的城市的人们,骄傲地展示家乡的变化,畅想这里未来的经济发展,对他们而言,新修的道路只会缩短自己与故乡的距离。 就是这样一些情绪,从许多人的故乡转了一圈最终回到我手中。 我和我的朋友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梳理它们,精疲力竭,不知所措。最后,我们做了一个装着十七个册子/明信片的作品盒子。别太抒情,别太武断,也别太感伤,干脆就给大家来看看各种笔法的记叙文。 把盒子拿给人看,又引起一番争议,有人说,故乡不一定要在现实中寻找,你心里有,哪里都是故乡;又有人说,这置现实不顾的态度真让人觉得心寒。 我最终浑身发烫地回到北京,自一团乌气中穿越而下。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将近一个小时,道路两边除了灰色的高速路墙面一无所有。 回家了,真好。我却这样想。只想赶紧躺在床上,此时每一个毛孔都在疼痛,尤其是那些原本有病灶的地方,它们疼得更厉害。这些疼,让你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肉做的身体不但会出各种毛病,还会慢慢衰老,它和我们享用的这个簇新的城市的生长方式完全相反。 我们怀念的故乡也该是那个有机的,有着四季更替,会渐渐苍老的故乡吧。而它怎么能抵挡被高科技和现代化思维武装起来的人类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呢? 病痛中,我再度打量这身体的每个部分, 面对这个错误百出的世界,发现自己再也没了任何雄心勃勃的理由。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