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nstagram友邻:寻找都市客

说是项目,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是——我们最新发出的标签,这意味着它完全开放,任何加上#都市客 标签的照片都已经进入了这个活动,点击标签就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照片。不过,如还乡计划一样,我还想把这个活动推进一步,希望能够找10位左右愿意深入参与的摄影师。 Read more

还乡第二季图片编辑工作坊招募学员

还乡第一季图片编辑工作坊的学员正在讨论编辑思路 “还乡”是OFPiX工作室主持的一个摄影项目。2012年春节,我们发起这个项目,鼓励摄影师探索他们和自己故乡的关系,并将最终的成果变成纸上作品,装进一个名叫“摄影如奇遇”的盒子里。 “还乡”的出发点是把自己故乡的故事用照片讲出来,为故乡留存档案——理性的以及感性的,具体而扎实的,绝非空泛的抒情。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一年年地进行下去,2013年的还乡照片征集已经告一段落。 这个项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大城市里的青年回到自己的小城,随后把这些照片再“运回”城市,从亲密到疏离,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图片编辑,照片被层层解读,反复凝视,这使得我们对故乡的关注并非只是快门的那咔嚓声音之间。 图片编辑的这个过程,就好比建造一座连接故乡和我们之间的桥梁。去年,我们专门为此做了工作坊,邀请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故乡这个话题的解读中。图片编辑工作坊最终的目的是将还乡照片变成纸上作品,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图片编辑工作,还有与摄影书相关的知识。 OFPiX工作室已经展开2013年还乡第二季的盒子制作,并再次展开图片编辑工作坊,欢迎各位加入我们的还乡计划。 报名邮件ofpixcamp@gmail.com,以及微博私信@ofpix报名,报名截止4月10日。 第一季工作坊的工作现场,点击这里看第一季图片编辑工作坊的最终编辑结果,都收录到盒子里 还乡图片编辑工作坊的课程时间和具体内容: Day 1  周五晚上 4月12日 课程     7点-9点半《摄影师和摄影书》领读者 任悦 一起回顾去年还乡照片的编辑过程,了解图片编辑工作的要义,并着重理解照片在纸面呈现的特点。 工作:学员对还乡照片展开初步了解 Day 2  周六下午 4月13日 课程  2点——4点半 《摄影师和他们的故乡》领读者 傅翀 阅读目前收到的还乡照片,展开讨论,充分了解照片的内容/气质,探讨可能的编辑方法。 工作:学员把自己的编辑想法与导师展开交流,基本确定自己的编辑思路。打印编辑样张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再见,木兰

仿佛人与人之间始终有着无法拆除的壁垒,在报道摄影师沙龙讨论了一整晚和被摄对象相处的困难与纠结之后,周末,我去了OFPiX的合作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这是影像发声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了。 我带去了结业证书和小礼物——一张家庭纪念照。发奖的时候,整个屋子闹翻了天,原本准备好的谈摄影感想的这个环节也被迫取消了,我的录音笔里留下的就只有笑声,手上的照片都被翻来覆去地看——孩子、丈夫、全家福……,我还发现,拿到照片的时候,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亮亮的光芒。 这气氛让我发现,似乎自己已经许久没有笑了。 我们的这个活动,从今年3月份开始,一共包含三个部分:摄影师工作坊(面向报道摄影师),影像发声摄影小组(面向公益组织和城中村普通居民),摄影师和城中村居民结对互相拍摄。活动一直到昨天,拍摄部分算是正式结束了,之后还有图书的编辑工作。 这个事情磕磕绊绊挺不容易,征募相机只征到一个,摄影师因为路途问题和本身都非常忙,很多人的参与都很被动,让我觉得给人家添了很多麻烦,最后也就不再提互相拍摄这个事儿了。这中间,只有摄影小组的参与者每个人始终都是那么热情,每次去到那里,都是叽叽喳喳地各种问题。我最喜欢他们在看片子的时候,很确凿地说:“这张照片我非常喜欢!”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常常分享照片,还告诉我:“她的这几张照片我都收藏了。” 昨天,盛大的聚餐结束之后,大家又是举着相机拍来拍去,摄影仿佛真的成了一种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合影,当几个人拥抱在一起,贴得那么近,摆出各种笨拙的姿势,很多无法说出的话都在这一刻表达了出来。 我也曾因为做事不顺利自怨自艾,以后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状态,但有一点却很坚信,做事情,永远不是场面上的繁华,有多少人参与,这事情有多热闹,你要的不是这个。哪怕只有一个人,舞台依然可以很绚烂,因为那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才是这个世界最匮乏的故事。 王建勇是摄影师里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在北京往返四个小时的路程不是那么容易。昨天看了他的照片,他说自己拍的不好,只能得20分,小组的成员们竟然也都对他的照片展开“批评”,鼓励他再拍。他拍摄的是城中村的家庭,不但每家都敞开大门,他还吃了四顿家宴,我觉得他其实收获了另外更重要的八十分。 坐在木兰门口晒太阳,觉得太幸福了,木兰的负责人丽霞还跑过来和我说:“你看拍十年后会怎样,他们的孩子也都长大了。” 她的脸红红的,不知道是日头晒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的脸也烫烫的。 走的时候,似乎有点小伤感,别啊,我真想说,这个事情还没有结束,之后还有社区流动展览,还等着大家春节回老家拍照,还有下一个展览…… (工作坊感谢廖璐璐全程的辛勤组织,感谢实习生金朗制作证书奖品,协助最后一次活动顺利举行)    

故乡究竟在何方

在OFPiX做短暂实习的杨帆,就要离开工作室返回昆明。他是我们《故乡,房间,目的地》展览的策展助理,并帮助我们布置了走廊影展。他离开之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重回展览现场,写下关于展览的观感。 杨帆说,这个展览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地看。 真巧,昨天,也有朋友过来说,他们去看的时候没有人,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把房间的灯一间间地打开……一起去的一个朋友看完之后大声叫着:“我想家了!” 故乡究竟在何方 杨帆/OFPiX 冬季异常寒冷的黑龙江七台河,街道上空无一人,公牛安全插座的巨大广告牌安放在已经关门的桃山商贸公司门口,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型的百货商店,威武的名字让人看到30年前它刚开始营业时候的热闹;街道上一只歪斜的木质电线杆已经开裂出了无数细缝,上面贴满了各种小广告,挂着的密密麻麻的粗细不一的电线好像被冻住一般一动不动;午后的煤矿工人拥挤的躺在一张脏兮兮的桌子上休息,太阳因为纬度太高有精无力的照在他们黑乎乎的裤腿上;翻开桌上摆放着当地政府印制的画册,盛开的桃花,清澈的流水,干净的街道,现代化的工厂,你会疑问这巨大的不同从何而来;齐齐哈尔同样孤独寒冷,湖面被冻得结结实实,一个小孩子在重复地滑着同一条冰道,看不出是高兴还是孤单,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远远看着,然后低头离去;动物园里,一只站得笔直和紧凑的骆驼被冰冷的锈迹斑斑的铁栏杆团团围住,从可怜的鼻孔中冒出丝丝热气;贩卖冰糕和茶蛋的红顶小屋无人看守,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一地白雪作伴;清晨的城市,太阳努力想穿过云层,却被浓厚的雾霭层层折射,只留下丝丝微弱的失去活力的光。 樊家村的小院一角,各种杂物凌乱地堆砌一地,陡然在中间还生长着一颗翠绿的细竹,屋墙外是一颗颗笔挺直立的瘦长的树;大铁门上贴着的是已经掉了鲜红颜色的“福”字,你会感到岁月的痕迹是那么的捉摸不透;堆在红砖房里的玉米堆,已经过了它们辉煌和饱满的时代,如今正安静地干瘪下去。 看着这些照片,有时你会感叹,这是多么安静的景象。 那个名叫美霞和丽霞的姐妹已经不在是18岁时如同她们名字一般美貌,却也如同她们名字一样显得暗淡;几十年没有修整过的房屋墙皮大片的脱落,露出灰色的水泥;书架上的三排书,破旧整齐地码放着,电脑屏幕里看到的是绿葱葱的草地里生长着一株大蘑菇;拍照的人说,谁能想到你会用这10天陪一个人去看她几十年的人生? 除此以外,你还想看到什么? 一间在淡紫色墙壁上画着蓝色石头的房间里,垂直的用麻线吊着有关树和木的景象,树已不再是你生活着的故乡的肌肤,取代之的是用砖、水泥、钢混等多种结构筑立起来的多种建筑,差别是这样的皮肤不会像树木一样呼吸顺畅。所以,依然是繁多杂乱的电线吊在半空中,在高处将树木围出一个个不同的区域;年长的稍古树木被新栽种的细小枝干小心保护起来,更加映衬出它的奄奄一息;那颗长在叫不出名字来的公园里的如此干枯的树干只零星的在树梢长出嫩芽,它到底是在讲述生命的顽强还是对现代故乡的无声哀叹? 还有一条河,无声息地向南流淌,穿城而过。两边是现代化快速建设的城市,一只黑色的野猫亮着绿色的眼睛在一辆自行车旁散步;100年前的铁路依旧行驶在同一条河的上方,两旁传来几家正在建设的楼盘叮叮咣咣的声响,赤裸裸地展示着拆除与新建的紧张关系;太阳照射的午后,一名穿西装的当地男子抱着一只目光凶狠的雄鸡站在一排正在建设的高架桥下,流露出让人难以理解的忧郁和惆怅;一条涂着蓝色鳞片的巨龙正对着河流的源头,枯树枝紧紧地把它缠在那动弹不得,它本该充满灵性的眼睛已经暗淡下去,面对着水里自己漆黑的倒影,我知道它什么也看不清楚…… 五个摄影师,五个房间,由OFPIX工作室举办的这次展览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故乡,关注报道摄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展览的过程其实已经超出五个人的范畴,它实际是三十多个摄影师对故乡共同的探讨,别且仍旧在不断地扩展。 故乡是每个人开始出发的地方,虽然并不都是每个人的目的地。如果你看到这个展览,你会看到一辆公共汽车独自远远地驶来,一颗孤独地白杨树注目着它的缓缓而过,对面有的,只是无数根水泥电线杆和复杂错乱的电线; 还有一个老人在冬天里他裹紧了围巾吹着两支褪了色的唢呐为另一个老人送葬,你一定能听到那悲凉的细长声音…… 关于《故乡,房间,目的地》这个展览的研讨,还乡计划的研讨,将在10月14日的photocamp 19上举行。 华丽的分割线———————————————————————————————————————— 众帮还乡计划:从今天开始,我可能要在1416教室的每个帖子后面做一个广告。 还乡盒子由OFPiX出品,限量1000册。31个普通人在这里与你分享他们的回乡故事,照片来自大家今年春节回家的所见所闻,话语细细碎碎,内中 五味杂陈。OFPiX工作室策划了此次“还乡”活动,将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用一个盒子把这些乡愁包容进去,内有17套作品,形态各个不同。 还乡盒子的所有印刷费,都是一个朋友出资,所有人工,目前都是免费。如果大家喜欢这个活动,认为留存故乡的影像有意义,请支持我们的第二季行动。众 帮还乡计划的参与方式很简单——请购买我们的盒子。盒子的销售可以缓解我们前期投入无法收回的压力,尽管目前这个价格只是收回成本;不过即便如此,也会让 我们松口气来准备第二季的还乡活动。 真想再把故乡再看清楚一些。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淘宝链接:点这里

盒子的一百种用法之四:有个房间等你来策展

六间房+六个还乡盒子=?这个公式的答案正等待你来填写。 最近接到北京目的地文化空间的策展邀请,在这里占据整整一层的六个房间做一个与《摄影如奇遇之还乡》盒子有关的展览,勘探场地之后却发现,几乎所有房间的墙面都不能用。 一个不能把照片挂起来的展览?是的。 对目的地酒吧有所了解的朋友就知道,这里是京城最热的同志酒吧,但不仅如此,它不仅是那些被定义为边缘人群的归属地和目的地,同时又在不断打破边界,让少数派和多数派融和。目的地文化空间在酒吧楼上,负责管理它的朋友对我说:这里不是一个同志文化中心,而是面向所有的人群开放。 文化空间刚刚装修好,每个房间墙壁上都有手绘的画作,紫色、蓝色、对空间之外空间的向往——这就是我们不能在墙上挂画框的原因。 真有意思,这个限制恰恰就是还乡盒子的初衷,它被设计成一个桌面展览,里面是亲切的、可以阅读的照片,并保持一副开放的模样,让人们随时把各种关于故乡的情绪也收纳进去。正因为如此,我们接受了这个挑战,我们将在这六个房间里给大家变出六个展览,基于盒子但也超越盒子。 策展不是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这么简单,作品和空间的互动大有学问,我们趁势把这个展览变成一个策展人学院,大家一起来学习策展的知识,发这个帖子的主要目的是招募两位策展人(因为已经有四个空间被瓜分了)和六个策展助理,共同组成一个策展团队一起来研讨布展方案。 不能参与策展的朋友也别着急,我们邀请你参加9月份在目的地艺术空间开幕的盒子展以及盒子研讨沙龙,我们要让你将再次看到盒子的魔力! OFPiX工作室 还乡盒子策展人招募 展览地点:Destination目的地酒吧文化空间 地址:北京朝阳区工体西路7号 策展须知: 策展人一人一间房间,一人一个盒子,根据现有的空间布局策划布置展览,策展人可以添加新的作品,但要和还乡的盒子有机结合,鼓励创新的想法。 提供两种桌子、六面体展示柱来放置作品,策展人也可以使用其它展台,但需要自己准备。 照片打印和装裱需要自己出费用。 策展准备时间:8月21号—-9月6号 计划开展时间:9月7日至9月24日 申请方法: 申请策展人请将策展思路(不限字数,讲清楚就可以)发到ofpixcamp@gmail.com邮箱,申请策展助理请将自己的个人简历和申请缘由发到ofpixcamp@gmail.com邮箱。申请截止到本周日结束。  

让影像发声:6+6=?

六位摄影师与六位北京客,他们的“对照”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天是OFPiX到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四次培训的最后一次。接下来一个月,六位摄影师将与六位在京打工的北京客结成对子,摄影师贡献他们的专业技能,相机初学者将用他们那自然真纯的态度,让职业摄影师重新找回他们最初爱上摄影时的那种感觉。 以下把我们的工作计划和授课大纲贴出来,希望能够提供给其它想做类似活动的朋友参考。 “对照”项目介绍: “对照”是OFPiX工作室与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的一个合作项目,也是OFPiX的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 OFPiX致力于搭建平台让社会纪实摄影师和公益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慈善机构合作,帮助摄影师更快速地切入拍摄主题,理解拍摄项目的内涵,并借助公益组织的传播平台让照片传播至特定受众。 让影像发声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被摄对象受益。 为了推动让影像发声的理念,OFPiX 已经举办了四次公益工作坊,有二十几位摄影师参与活动一起探索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的路径和方法。 OFPiX今后将要展开摄影师和公益组织的深度合作,希望摄影师能够和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和稳定的联系,并且以项目合作以及作品出版的方法,真正去实践让影像发声的目标。 “对照”工作计划: 项目选择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作为合作对象,对在京打工者进行摄影培训,希望他们能基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记录在北京的生活现状。对照项目还对摄影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和公益组织合作的理念,摄影师将拿起相机记录打工者的生存状态,用影像帮助他们发声。 活动分成以下步骤 一、 “让影像发声”团队摄影师的工作营培训(让影像发声工作营) 二、 在木兰的活动地点展开对打工者的摄影基本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木兰摄影小组培训) 三、摄影师和打工者建立一对一联系 四、整理双方的作品,编辑成一本书。 对照摄影小组授课计划: 时间:2012.7.1-2012.7.31 四个周末的时间 地点: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东沙各庄) 由OFPiX工作室“让影像发声团队”和木兰社区服务中心联合举办 主讲人:任悦、廖璐璐 协助:木兰社区服务中心团队 “让影像发声”摄影师团队:徐阳、吴家翔、王振勇、樊竟成、李英武、廖璐璐 第一次集合:讲座《相机的基本常识和功能的运用》 讲座目标:使解相机的基本运用常识,把自己手里常用的相机能够熟练掌握。 作业:我最美的瞬间 (…) Read more

让影像发声:给你讲一个她的故事

今天刊登一则小图片故事,作者是我们本次让影像发声与她同行工作营的营员大猴。 从2009年开始,我在1416教室陆续开展和公益组织合作的“让影像发声”系列活动,希望搭建桥梁连接摄影师和公益组织,让社会纪实摄影为现实的改变做出切实的帮助。让影像发声活动一路走来,诸多艰辛,好在还在坚持。 做这个公益活动,我深切感到社会节奏变化之快,以前工作营招募总有不少报名,这次则寥寥无几;即使参与者,因为工作繁忙,要他们再腾出时间花几个小时跑遍北京拍照,连我都感到心疼。(下面这个故事,大猴同学在两周内跟拍了被摄对象六次) 原本工作营计划以为合作公益组织制作一张海报为结束,但大家都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又因为我们今年一整年都会和木兰合作,所以,只把大猴的照片先拿出来见人,剩下的还在完善中。 摄影/大猴 胥红佳,2006年带着儿子来北京打工,现在昌平区东各沙村一家木门加工厂打工生活,儿子同姥姥在隔壁村子上学生活。红佳会每周五去学校接儿子回来一起渡周末。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三年。 在 木门加工厂每天工作大约9、10个小时,工作环境较差,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并负责每天给大家做饭。透过我的镜头,我看到一个乐观坚强的女工,在这样的生活工作之中红佳还加入了木兰社区文艺队,利用晚上工作结束之余的时间去排练歌曲,她说虽然现在每天都很累,但是参加木兰的活动认识很多的姐妹让她开心。

摄影+书工作坊招募

去年的ofpix摄影书工作坊工作现场 “摄影+书工作坊”是上海鲲鲤画廊和ofpix工作室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筹划的一个工作坊,将于五月在上海举办,美国光圈基金会的出版人Lesley Martin、摄影师沈玮担当讲师,我自己也会参与授课,我们将分别从出版人、摄影师和策展人三个视角,帮助摄影师审视自己作品的完整性,深挖其作为一部个人作品集\一本书的可能。 这个四天的工作坊,具体招募信息上个月已经由鲲鲤发出,现在,一个最新的消息是,工作坊得到上海鹰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提供了六个奖学金名额(两个全奖,四个半奖),为因经济原因不能参加工作坊的摄影师提供了机会。 在设计这个工作坊的时候,我们尝试把作品点评(portfolio review)和摄影书图书编辑(photo book workshop)融合在一起,意图帮摄影师完形自己的作品,并思考如何将之放在书这个媒材里展示传播,学员不仅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作品点评,还能在工作坊期间重新编辑梳理照片,形成一本书的雏形。工作坊把重点放在“作品内容评价”、“摄影书媒介的特性”、“摄影书的图片编辑”这几个环节上,希望学员能够从来自光圈的出版人Lesley Martin那里得到这个久负盛名的出版机构的经验。 以下便是工作坊的信息,课程内容和申请方式。 『工作坊信息』 时间:2012年5月3日至6日 地点:上海 讲师: Lesley Martin (摄影机构光圈(aperture)杂志出版人,现居纽约) 任悦(策展人,现居北京) 沈玮(旅美摄影师,现居纽约) 主办:鲲鲤国际影廊 kunst.licht Photo Art Gallery 协办:ofpix工作室 『工作坊学员招募与费用』 工作坊面向全国招收10名摄影师,申请截止时间是4月15日。报名费每人5000元,学员的食宿和交通需要自理。 『奖学金』 工作坊得到上海鹰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赞助支持,他们为参加这次工作坊的学员提供六个奖学金名额:两个全额奖学金,四个半额奖学金。(申请方式见后面的『学员申请』) 工作坊开班第一天,鹰峰电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会莅临现场为学员颁发奖金。 (…) Read more

WorkCamp6招募营员:让影像发声,与她同行

女工胥红佳,她在一个木门加工厂工作,正在给其它工人做饭。摄影:廖璐璐 工作营目标:与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合作,记录城市女工的生存状态,用影像帮助她们发声。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是ofpix的公益工作坊,已经举办三期,着重探索摄影师和公益组织合作的路径和方法。我们提倡这个理念是因为和NGO/公益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慈善组织合作,摄影师能够更快速地切入自己的拍摄主题,理解拍摄项目的内涵,并借助公益组织的传播平台让照片传播至特定受众,使其发出更大的声音,最终使被摄对象受益。 在前几次工作营的实践中,摄影师、公益组织以及工作营这三方,缺乏一定程度的磨合,时间又非常仓促,从而影响了工作目标的实现。这次我们做了一个改革,只选择木兰社区活动中心一家作为工作营的合作对象,并以关注城市女工为主题展开拍摄。 我们将和公益组织一起讨论选题,拍摄女工的故事,初期成果会制作成公益海报。工作营结束之后,还会遴选三位摄影师,给予小额资金支持(每人一千元的交通补贴)和拍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和木兰展开长期的项目合作。 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是免费的,摄影师志在帮助社会,我们也愿意为这些做公益活动的摄影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影像真的在发声!上次让影像发声工作坊的的成果,给公益组织制作的海报,除了在奇遇花园咖啡做了小型展览,还在公益组织募捐筹款的时候派上了用场。 WorkCamp6 让影像发声3月23日开营,地点在北京,计划招募6名营员。 申请方式: 1,请将您的个人作品集和简历发送至 ofpixcamp@gmail.com,截止时间 :3月15日。 2,作品集不少于20张。如果您是空白的,没有作品,就谈谈您参加活动的动机吧。 3,WorkCamp只面对北京的学员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的营员聚会 WorkCamp6 让影像发声工作计划: 第一次集合:时间:3月23日,晚六点半 讲座:《理解社会纪实摄影》,讲座人 任悦 讲座内容:社会纪实摄影的发展历史,脉络,拍摄方法,与NGO组织的合作,基金申请 讨论:摄影师将获得本次合作的NGO组织的相关介绍,讨论可能的拍摄方案。 摄影师一起观看之前让影像发声工作营的作品,讨论可能的作品推广方案 第二次集合:时间,3月24日,晚六点半 讲座:《城市女工的生存状态》,讲座人 木兰社区活动中心负责人 齐丽霞 讨论:与丽霞一起讨论你的选题,讨论可能的拍摄方案,以及如何推广这些照片。 第三次集合:时间:4月13日晚六点半 (…) Read more

还乡计划+图片编辑工作坊

摄影:罗希 我手头有这样一些照片: 1. 10个城市的影像档案 2. 20个摄影师的回家故事 3. 各种各样的零散照片,其中闪烁着各种各样的还乡情绪。 我试图编辑它们,为1416教室,为camp,为一些平面媒体供稿,但它们太纷乱了,时常把我的脑袋搞得晕晕的。当我被这些蔓延各处的图片牵引着跑来跑去,它们又仿佛是一盒特别的拼图游戏。 把这盒浸着还乡情绪的小碎片交给你,你会如何去拼贴它们? 我手中的这些图片素材是一个很富挑战性的图片编辑案例,我希望借此做一个微型的图片编辑工作坊,大家一同仔细阅读它们,寻找它们和我们自己相关联的那个节点。不过,这个图片编辑工作不是为了任何媒体,而是为了一个叫做《回家》的盒子。 还乡计划+图片编辑工作坊 寻找五位图片编辑,对ofpix收到的还乡计划的稿件展开研究。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把大家的图片编辑结果收录到一个叫做《回家》的照片盒子里,可以是小册子,小拉页,明信片,等等。 《回家》盒子将会在 photo camp18上发行。 工作坊时间:3月9日-3月11日 3月9日晚:参与者得到全部的照片素材。(纸质打印版本,应该有几百张) 3月10日全天:讨论各自的想法,进行初步编辑 3月11日全天:完成图片编辑,生成小样 工作坊地点: 北京 西直门 ofpix工作室 工作坊收费:600元每人,包括编辑素材打印费用和每人一个《回家》盒子的成品。 报名方法:发邮件+个人简历至 ofpixcamp◎gmail.com (截止时间 3月6日。)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