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有千泪

昨天简单编译的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留在这里存个档。

一图有千“泪”(When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Tears )

纽约时报刊登的这篇评论,标题一开始竟然给看岔了,理所当然地以为是: 一图胜千言。

文章的话题很吸引我,它涉及到了新闻照片在当下的价值,同时也触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当苦难由现实世界的真实状况被压缩成二维平面的一张照片,我们该如何观看。而更为棘手的问题,恰如这篇文章的导语所指出的:受难孩子的照片,于“他人”而言一直有着柔软的力量,但在今天这个极化的年代,它还依然有效吗?

文章的作者Margaret Renkl从越战那张著名的照片谈起,9岁的Phan Thi Kim Phuc从被汽油弹击中的村庄中逃出,惊恐万状,背后烧伤,她的痛苦被摄影师Nick Ut记录,她身后的几个士兵对此场景是无动于衷。

照片随后被纽约时报以及其他媒体发表,读者震惊,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战争的代价。随后一年美国从越南撤军,无法判断这是否与此照片直接相关,但它至少激发了人们的反战情绪,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Margaret认为这张照片属于正宗新闻摄影,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社会正义。

此类照片她又例举了一些,这些照片让她开始思考摄影作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

其中最为有力量的是有孩子受难的照片。这些照片比其他照片更能直接引发人们的共鸣,当看到一个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我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想要去干预,我们从不会去质疑这一条件反射的正确与否。

这种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生物学的:婴儿的哭声会刺激成年人大脑,使其产生要去即时照料的反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有道理的,生物的无助如果不能激发具有强大力量的生物的援助,它们无法生存。

更进一步讲,当我们看到处于痛苦,惊恐或死亡中的儿童的图像时,我们的感受肯定与我们天生的正义能力有关。孩子无法理解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正是他们的纯真,提醒我们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他们的苦难促使我们采取行动。

也许当代的我们对照片已经逐渐失去兴趣,因为照片太多了,痛苦的照片太多了,技术的篡改让我们也失去了对其的信任。但是只要我们继续能够被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些经典照片所感染,即便那都是不知不觉下意识的感动,就存在着希望。只要还有照片,有小说、诗歌、歌曲、戏剧、绘画,有这所有的艺术形式,它们用道德的想象力过滤这个世界,教会我们去看到那些可能会忽略的东西,我们就还有改变的机会。政治与政策都在改变,不变的是面对他人的痛苦时的人心所向。

回到Nick Ut的那张逃难的小女孩的照片,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野蛮和残酷,同时也让我们想起了同样至关重要的东西:人类的同情的力量。小女孩的幸存多少有赖摄影师的迅速行动,把她带到附近的医院,在她安全之后,才拿着胶片在附近的暗室里冲出了照片,上面显影出刚才那一刻。

——————

以上文字非逐字逐句所翻译,请移步观看原文

对于这篇文章开头所针对的问题,我读到最后其实有些惊讶,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状况,最后还是落脚在人类的同情心,但继而我发现,相对于现实中岌岌可危的共识,可能我们真得寄希望于这一点基本的道德了。而就照片而言,这篇文章再次强调了照片并非时刻都为说理而存在(words),它是照片而非文字,能引发一些情不自禁(tears),只是,当我们用完一包纸巾哭个够之后,我们不但需要做出行动,而且还要再去面对开头提出的那些问题。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