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社会学

临放假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顺手借了一本书《时间社会学》,喜欢毫无预谋地去找一本书看,这和毫无预谋地去拍一张照片大概是一个道理。或许如此才能破除“图示”的掌控?

虽无预谋,其实也不是毫无理由。对时间的好奇心由来已久,有的时候,时间显得经过得太快,有的时候,时间又仿佛变得很慢——比如这几日。但无论怎样,似乎我们都必须要服从一个统一的时间规定。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宿命。

翻开这本《时间社会学》——其实是一本论文集,上来就提到了社会学研究对时间的忽视,在追求科学和普遍性的过程中,社会学研究中的时间性变成了一种透明的存在。

事实上,文化的时间可以不服从天文的时间,时间其实有各种样态:持久的时间、欺骗性的时间、不规则的时间、轮回的(或者循环的)时间、迟滞的时间、交替的时间、超前的时间、爆发性的时间。

目前这本书还刚刚展开阅读,不过最后一篇文章,布迪厄对对阿尔及利亚农民对时间态度的分析,相当吸引我,大概那是被时间掌控的人们都会渴望的状态:

“虽然自然有其无常和严酷,卡比尔农民依然对它怀有深刻的休戚相关和依赖的感情,……使卡比尔农民形成了一种顺从和对时间流逝漠不关心的态度,不会想控制时间,消耗和节省时间……所有的生活行动都不受时间表的限制”。布迪厄描述了一种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中,“匆忙的举动被视作缺乏礼貌”。在那里,“使用某人自己的时间的……一整套艺术得以形成”。这是一种不关心时间表,免受钟表(有时候被称作“魔鬼的磨房”)的苛政的问候。在这种文化中,农民“从容不迫地劳作,今天完不成的工作就留到明天”。

Comments (3) Write a comment

  1. 我感觉这跟我奶奶的生活差不多…她今年91岁,去年夏天发奋打毛线,给我织了一双鞋袜,我都快30岁了…年前找了一本又厚字又小,讲她们那个内迁工厂的书来看。不算完,最近把抽纸用剪刀剪成四瓣儿,说纸的出厂设置不合理,每次用不了那么大一张。对她而言,时间不是停滞,简直像不存在。但她明确对我说,现在这样太没意思了,唯一的好处只是能看到我们。她天天说羡慕我,只有年轻人才“时间真的是时间”。

    Reply

    • 这个书里也有提到,“社会生平的时间像一个钟表,向前奔跑或在滴答声中溜走。这就是为什么社会时间迅速地从出生跑到成年,以后就要慢很多了,因为年老的个人很明显经历较少受重视的过程,或者说经历在社会的意义上较不重要的过程。不过,身份状态变化的速度在往后的年头里又变快了,因为人们通常要经历退休、配偶死亡、健康状况下降、变化了的生活安排,等等。” 这大概就是年老的时间虽然慢,但是又没有意思的原因。

      Reply

      • 这种看法真可怕。在某个年龄之前(比如18岁),不管什么人都被寄予厚望,全社会都觉得他们有“无限可能”。相对的,一旦超过某个岁数,社会的态度就温吞起来了,看你就像看一棵长不高却也死不了的绿植。如果把年龄数字、外在形象隐藏起来,独立判断谁是“更有希望的未来人”,一定会有很多年纪轻轻就进入生命晚期的人,他们到死的样子都不难想见;也一定会有一些走得虽慢,却步履不停的人。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面对青春年少就马上矮半头;也不要看到年长的人,就立马尊敬起来,而不把他们当作可以平等交流、能从批判中进步的人。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