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图像与匮乏的读图经验

最近阅读了一些西方学者分析新闻摄影的论文,这些以前会让我如饥似渴的论述,其论述套路越来越让我熟悉,这些文本逐渐与我产生了距离,也就是说,我开始不太关心他们说什么,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一思考,竟让我忽然产生一些自我觉醒。

回过头来看我从2006年以来的博客文字,大量的阅读与吸纳,假如给这段时期一个简单的定义:没有任何视觉文化经验之人的一个自学过程。

功利心,简单的证据索求,这大概是所有图像匮乏时代过来的人的基本需求。在我小学、中学时代,亲自动手拍摄的照片不超过一卷儿,那时候的报刊杂志里也鲜见图片。90年代被称为读图时代,这时我进入大学,尽管学习新闻摄影,但最多在报纸的专题摄影版中才能见到整组的摄影报道。

西方人的视觉经验,经过画报大发展,电视24小时直播的历练,也许已经达到了摄影评论家A.D.科尔曼所言的:“我们在视觉上正变得足够老练和成熟,从而认识到,作为一种文化,摄影不是一种抄写过程而是描写过程。”

但当网络裹挟着闪亮的小方块,照片以最廉价的方式在新千年送到我眼前,它们带来新奇也带来困惑。我不断去找源头,分析这些图像的内容,这怕也是我对突如其来的它们的一种应对。

当我忽然“觉醒”到,我经历了一个处理我和这一陌生媒介的关系的过程,这一方面让对自己在学术上毫无建树而感到释然,因为我不可能跳过这个认知过程。另一方面,我发现,很多有关视觉文化的声称,并非和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经验契合。至少,我们对20世纪历史的记忆不是照片,且肯定也不是移民母亲。

所以,道理上,我们可以用很多已有的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来看问题,但实际上,却有可能仅仅停留在抄抄写写。

我想,在我最初接触图像的时候,根本无法顾及这些形象被加工成意义的过程,图像的透明性大概是图像初读者无法摆脱的认知方式,图像可能会逐渐变得不透明,逐渐让目光停留在图像自身。所以,读图会吊诡地产生一个证实而又逐渐形成反证的过程。

在思考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却更加感到自己的尴尬身份,要做的事情太多,关于视觉文化,分析太多,描绘太少。并且我发现,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当下的视觉如何让我们沉浸其中,终究还是文字对图像执行着意义赋予,是论文的逻辑,写作的逻辑,而不是行动掌控着知识生产,更不要说观看与凝视能有多大价值。

看来,要到真正的“视觉”/ “文化”,还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

Comments (7) Write a comment

  1. 请问我们本土文化的视觉文化是什么呢?当您说到绝不是移民母亲的时候我感到震撼,特别能引人思考,所以我们该如何找自己的路呢,当摄影本来就是外来的技术传入,早期的中国纪实照片资料也是由洋人拍摄的时候。

    Reply

    • 什么是本的视觉文化,这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写这篇小文只是表达了一下我个人的某种觉醒。我本人也对之相当生疏,不足以提出建议。

      读图的经验有赖于历史以及具体的文化实践,视觉文化的议题是讨论何以被看见,谁在看,谁在赋予观看的意义,但视觉又是一个难以“言说”的领域,由此可见讨论视觉文化之难。毫无疑问,尽管中国有着左图右史的历史渊源,但图其实向来是文化的边缘,现在是否成为主流还很难说。

      就摄影而言,或许,在摄影术传入中国之际,20年代的画报发展之际,80年代的傻瓜相机,在这些时刻都能窥见民众和摄影相遇时候的态度和反应,可研究的东西很多。

      我只是在想,我们或许需要找到关于本土文化的关键议题,学者彼此的研究也能够添砖加瓦垒房子。在这些方面,国内一些学者的讨论其实就很有启发了。冯原写的一些文章很有意思,还有晋永权老师~~

      写这个文章还是因为,那些拿来就用的理论框框,往往会让一篇文章显得正确但是无用。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对我自己的提醒和要求吧。

      Reply

        • 吓我一条,我看开头还以为是自己提的问题,我最近在总结中国摄影(相比国外摄影而言)的叙事规律(或者说风格)。中国早期的纪实影像来源分为两派:现实以及画作,早期摄影术只不过是个工具而已。画作派,比如张印泉和郎静山,追求“纯美”和“诗意”,写实派就多了,清朝的王伯南著《江皖灾民图》。早期纪实摄影主要拍摄天灾战乱人民疾苦,嗯,就是这样。

          Reply

  2. 甚麼是本源的XX文化呢?

    歐洲人也被自己的攝影家先冷眼觀看過才輪到遠東和亞洲人啊…
    這些他者!要比誰資深嗎…哈哈。

    我最近在翻看些唐詩宋詞啊~
    有沒有人說這些詩詞早就把人情世態寫完了、
    而且還比寫得美不美好不好…..(這些神人啊)
    (不過我覺得沒那麼簡單。
    例如:很多詩詞都很畫面很描繪,
    但轉折之間的層次和思維又更複雜得多…一方面當然是詩之濃縮的關係)

    日本和墨西哥似乎比較沒有視性獨特性的疑問…
    大概只是比較沒有而己….

    話說和攝影術誕生同時期的媒介或稍早一點的視覺經驗,
    荷蘭黃金時期的都市風俗畫(竟然是16xx年的作品,根本就很攝影呢~!)
    從明代的木刻版畫….到點石齋畫報…
    還有更精彩的日本浮世繪….(這跟荷蘭的繪畫,
    我覺得都是一個前攝影時代視覺努力–而且是成功的案例。)

    話說中國攝影界有個奇妙的「派流」(沒有真的形成吧?),
    就是那些從故宮古畫中挪用過來的,
    合成或擺設的新山水(大家多少都看過的)….嗯,這真是個有趣的例子。
    應該還在試、還在累積吧。

    Reply

    • 其实写下这个XX文化还是犹豫了一下,因为弄不好就狭隘了。以及弄不好就成了您说的这种“新山水”。
      肯定没有什么纯粹的本源的XX文化,大概那更是一种综合化学反应,而且发生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比如巴钦《澳大利亚制造》提出了很多让我感到启发的观点,而那大都并非发生在什么主流的,严肃的摄影艺术域。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