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帕尔的《真实食物》用了这样一句谚语:What we eat is what we are(人如其食)。 Read more

马丁·帕尔的《真实食物》用了这样一句谚语:What we eat is what we are(人如其食)。 Read more
植物这一生命存在,因为缺乏行走的能力,它们没有选择,被固定在土地之上,它也许又会变成一个烂俗的比喻,萦绕着没有来由的忧伤和念旧。我们想要的不是这个。 Read more
对于一个离家的远游者,故乡的图景,大概要从家乡亲人的闲言碎语中才能得以拼凑,那你有没有想过,或者说,是否会带有这样的好奇:在他们的手机里、相机里,亲友所记录的故乡日常,该会是些什么呢? Read more
故乡已成为当下一个流行的话题,围绕其的是各种怀乡情绪。我们始终希望参与者对故乡的表达是一种记叙的语态,这就有了还乡第一季的小城档案,第二季的摄影书,第三季的快言快语,以及第四季的故乡街头摄影。 Read more
说说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街头画面,或者说什么画面你下意识会拍?
自行车按着车铃,“叮铃…叮铃…”从身边骑过。这个日常生活的画面,我个人的感受是简单、美好;如能配上一缕阳光,那更是让人感到温暖 Read more
你在街头碰到最神奇的事(或人)?
在临河的主商业街上有一个拉京胡的大爷,每天按点“上下班”,一年四季如此。如果有人给他投钱,他有时会唱“上帝保佑你”。 Read more
去哪扫街?这是一个问题。对布列松的研究很多,但有没有人研究过他在巴黎喜欢在哪儿溜达?再比如,摄影疯子温诺格兰德又常出没于纽约哪个片区?我们做了一个“地点研究”,并希望能够给还乡计划拍小城的摄影师一些启发。 Read more
街头里的哪一方面最吸引你?
人和物最吸引我吧!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故事。 Read more
我们邀请了四位摄影师,他们一直在拍摄自己的小城,我们请他们用快问快答的方式来说说他和他的故乡街头。怎么样?你们也来挑战一下这份问卷~~~ Read more
还乡,是1416教室一个持续三年的活动。2011年,还乡第一季,我发出了任务,请大家为自己的故乡——一个可用自行车丈量的小城建立视觉档案。这一下子开启了大家对故乡的各种诉说。此后每年春节,愿意花一点儿时间和故乡照面的人,都会得到来自1416教室的一份特别的还乡任务书。 Read more
1416教室起家的群众活动就是 《我住在哪里》,后来我还做了一个名为《观察城市》的工作坊,当然,如果要把《回龙观:新城计划》算在内的话,关于居住这个话题,我还真的发起了不少行动。 Read more
说是项目,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是——我们最新发出的标签,这意味着它完全开放,任何加上#都市客 标签的照片都已经进入了这个活动,点击标签就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照片。不过,如还乡计划一样,我还想把这个活动推进一步,希望能够找10位左右愿意深入参与的摄影师。 Read more
图片来源 这里 报道摄影师的自由职业之路,荆棘多过鲜花,我可不敢斗胆建议你踏上。姑且退一步,先来聊聊在这个丛林中的生存技巧。 OFPiX报道沙龙第九回就要开讲了,这一次我们邀请赵嘉携爱摄影工社新书《通往独立之路》与大家畅谈生存话题。 报道摄影师生存环境向来艰难。但这次沙龙却不是请大家来吐苦水的,我们希望参与者来谈一谈可能,生存的可能,我们可以怎样去拍,怎样去传播,以及怎样去谋生。或许这有些纸上谈兵,但让我们来试一下吧,去寻找光,而不是甘愿呆在黑暗中。 活动对参与者只有一个要求:每个人都要带一个报道摄影师生存点子来参加活动。 下周一晚七点,沙龙在西直门OFPiX工作室开讲,请私信@ofpix报名,我们将回复你进一步的消息。 『关于此次沙龙主讲』 赵嘉,报道摄影师,爱摄影工社发起人。著有《兵书十二卷》、《那时西藏》、《顶级摄影器材》、《一本摄影书》、《上帝之眼》等图书。 『关于OFPiX报道摄影师沙龙』 报道摄影师不是在写抒情散文,他们要用事实说话。而叙事不是直白记录眼睛所见,经过“望闻问切”才能保证报道的准确,写出表象之下被隐藏的情节,通过摄影师的把控,相机才会说话,并且文采飞扬。 今天的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与陌生人觥筹交错,却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共处。走近陌生人,把故事讲给另外一群陌生人,这太难了——成本太高,回报太少。 还有谁会去为我们去观看这个现实世界发生的故事?颇有些不切实际地,我们做了这个“报道摄影理想实验室”。也许是你,你,还有你,只要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套子里的人,想要在有人气的生活里游荡,你就是我们想要一起说话的同行者。OFPiX报道摄影师沙龙不定期举办,务实而不务虚,正视且努力摒除偏见,以温暖的氛围让报道摄影师找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