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amp14在线展厅

1.    郑川   《顾影自怜的菜场》 菜场是城市日常生活最真实的窗口,也是残缺的自然最后展示的舞台。 那些鱼虾从海里被捞起来,密不透风地挤在一起,被扔上柜台,半死不活,与冰块为伍,等待开膛,刮磷,入锅……。 还有蔬菜从田里被连根拔起,拦腰斩断,等待洗净,去皮和切碎……。 自然之子就这样被人类吞噬,但都市人却同样逃脱不了被动的处境,每个人都像是社会中的一颗棋子,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菜场中的生物映射出人类的境遇。 整组照片从一条鱼尾开始,到一个鱼头结束。鱼的眼睛盯着我,我也看着它,渐渐地让我感到它不再是一条鱼……。 2.   王勇   《家在船上》 淮河边上住着一些以船为家的人们。 船上的电和电话线都是从岸上引的;喝的水就是河里的水,要用明矾沉淀一下,夏天河水不流,水泛红,就不能喝。 夏师傅今年70多,在船上出生,一辈子都在船上,老伴刚去世不久。他不愿意死在儿子花了几十万买的岸上房子里,一直坚持 在船上住。 吕师傅老两口是后来搬到船上的,在船上已经住了四五年,还是不适应。岸上房子没了,没办法,花了1万多买了条船。 这是一些平凡人家的船上故事,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在河流里摇曳。 3. 陈小枚  《蒲竹纪事》 蒲竹,又名蒲田,是一个普通的客家村落,地处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缺牙山脚下。直到2006年,通往蒲竹的路也只是崎岖的泥路,靠两腿行走三个多小时,才到能通车的曾田镇。2006年,水泥路终于通到了蒲竹村,能行走货车了,蒲竹村却没能因道路的畅通而热闹起来。 因为改革开放,蒲竹人得以走出山旮旯,外出城市打工挣钱。有能力的人,携家带口到城里定居,为自己,更为后代谋求更好的将来。毕竟,在中国,城市意味着先进和现代,而农村从来都是落后的同义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尤其是在中国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以后,大量蒲竹人往城里搬迁。现在,85%以上的蒲竹人家已在城里购置房产。因为蒲竹人不断往城里迁移,蒲竹村一年比一年萧条,一年比一年寂静。 人烟稀少的蒲竹依然保存了纯朴的民风和客家传统。然而,蒲竹毕竟在变。蒲竹的变化,并非轰轰烈烈、立竿见影的突变,而是多年来无数微小变化的累积。各种关系和观念,不是突然的颠倒,而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巧妙的挪位。 我自2008年开始拍摄蒲竹村,以书、静态图片和摄影的多媒体方式来反映中国这个山旮旯的变迁。我对蒲竹的纪录仍在进行 (更多照片: http://www.chenxphoto.com/puzhu/) 4,  周伟  《海会堂》 四川什邡,清明节,2011。 (…) Read more

莎莉曼和南戈丁

南:我对地平线很感兴趣。 莎莉:那你把地平线放到上面还是下面呢? 南:放到中间。 莎莉:我也是。 LOOK3摄影节上,六月十一日下午五点二十一分,南(Nan Goldin)和莎莉(Sally Mann))在沙发上并排坐下。 莎莉:我这里有十页纸的问题,但它不是我们的风格……Kathy Ryan把我们两个放在这,我猜是有一个原因,因为我们都被看作是无比强硬的女人,但实际上,我知道自己如同烟尘一样脆弱,我感到你也是一样的,尤其是看你刚才所展示的片子,那里面有着太多的温情的东西。 南:如果男人像我们这样,他们可能会被称作完美主义者。你大概也会有遇到同样的问题,人们老是谈论你的第一部作品,无法关注到你的变化。 莎莉:但我们都愿意讨论新作品,我们是艺术家,我们总是要前进。那么,你的新作品是关于什么? 南:这大概就是新作品的核心问题,似乎它们根本无法谈论,因为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会朝向哪个方向发展。 莎莉:当你感到你拍摄的照片不能以任何方式界定,我想,这是最好的时刻。你是这样做的么? 南:这个项目就是这样的。我的助手是我非常亲近的人,他非常年轻,却有着不可思议的视觉记忆力,他重新看了我所有的旧照片。我还有成堆的幻灯片装在盒子里,这么多年来没有人看过。他则在这些没有被人看过的照片里翻检。 我则在天堂之上,每天都沉浸在卢浮宫里,在那里时不时地坠入情网。他挖掘我的照片,我们就好像两个平行线,两种考古的方法。 但是这一切都和南戈丁无关,这个人十年前已经死了。你能理解吗?就好像你已经不是那个莎莉曼了。 莎莉:我并不需要一定要喜欢我过去的自己。但是我能认出她来。而你却好像已经完全改变了。 南:我有太多改变了。在我受尽生活的折磨之前,和之后。在我吸毒之前,和之后,不过,这都已经不是我想说的了。我要说的是,这个公众人物南戈丁,被大家所熟知的人,她已经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有名的人,这个文化象征符,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莎莉: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不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你更多被看成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美国人喜欢这样干,这是你离开美国一段时间的原因? 南:当布什当选,我就和说要离开,我认为我应该做我曾经说过的事情。 对于我的朋友来说,我就是南,假如人们相信另外一个南,这和他们没有关系。 我感觉你有特别完美的生活,大概你自己没有看到这些。 莎莉:喔,不。我是一直非常幸运。我们的生活确实完全不同,但当我了解到你以及看到你的夜生活,那个时候我正怀着我的艾玛,我却想要你那样的生活,可惜这不可能,我甚至不能抽烟。 南:任何人都可以抽烟。 莎莉:不,我已经戒了很多年。 南:我鼓励你去抽烟,这对你有好处。我在想,到底不让我们抽烟是让谁得到了好处?他们从来不做对我们好的事情,这就是你为什么必须抽烟的原因。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你那样的生活。 莎莉:那可是非常乏味。 南:你开玩笑吧?骑马,有三个漂亮的小孩,有一个丈夫,和父亲有很好的关系。我从来都没有孩子,我后悔死了,不过,这不是对嬉皮或者吸毒感到后悔和厌烦,我对这些从不后悔,这只是因为我一直活在一个自我放纵的生活中,我从来都看不到别人。 莎莉:你是对的,你的生活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你的生活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拉瑞困住了我,我六周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农庄。 南:但是你可以骑马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早晨坐在电脑面前,瞎写一些毫无关联的东西,是我能做到的,对抗这个外在光鲜、内在却乏味透顶的世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1. 摄影师Boris Mikhailov出了本新书,叫做“Tea、Coffee、Cappuccino” 要是找对生活的愤怒(某种制度中的愤怒),Mikhailov的照片才是好东西。他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他的照片不是西方制度里那种“个体的愤怒”,很显然,我们有很多年轻人都试图学习那些样子,或者宣泄那样的情绪,但你要是活得舒服,那充其量就是一种不高兴而已。Mikhailov却怒到了骨子里。 这本怪书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前苏联时期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还是咖啡”,但苏联解体二十年之后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咖啡还是卡布奇诺?”这是西方文化提供给乌克兰人的多元选择么? Mikhailov这本书拍摄自他自己乌克兰的家乡Kharkov,在这里,泥泞肮脏的道路上,树起了鲜艳的广告招牌,全书大概200张彩色照片里,差不多里面每个人都拎着盛满物品的购物袋,仿佛预示着一种美好生活的到来。但对于Mikhailov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由廉价商品构成的花花绿绿的塑料现实”罢了。 书中的照片都是街头摄影作品,Mikhailov曾提到:“某种程度上,我将一直会是一个街头摄影师,我在街头寻找当下时光里能够表征历史的符号,街头如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社会的进程。” 大概有不少人都无法接受他照片里的现实,似乎过于直接,但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你看到了一张照片里的悲惨,你才可能在街头的现实中注意到它们。” 2. Instagram让你的手机照片更美好 纽约时报最近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当下正红的手机照片分享App:Instagram。 这篇题目为《手机拍摄的明信片》(A Stream of Postcards, Shot by Phone)的文章指出,在数码相机销售日渐低迷的当下,手机拍摄照片却成为另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也让为手机照片分享和传播而设计的程序大行其道。Instagram则是这些程序里的明星。 制作该程序的是一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只有四个员工的公司,Instagram问世八个月以来,就已经吸引了五百万用户,现在则以每月一百万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个业绩让同行嫉妒死了。 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秘密么? 这个软件非常傻瓜,专门针对iphone , 给你提供一些选择,只要指头按按,就可以把照片变成宝丽来,lomo,等各种非常文艺的感觉。创始人谈到:“我们做这个程序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手机拍摄的照片容易虚掉,并且构图也不太好。” 就是这样!一套花俏的外衣立马解决了人们对手机照片的不自信,有了它,人人都是艺术家了。 3.   所有的新闻都蓄势待发准备“卖” 这个标题是 a (…) Read more

周日杂碎

1. 昨天的photo camp14要感谢临时被我拉来做主持的杨昶和郑福利,我应该请你们喝咖啡才是。要不下次吧。 2. 因为要调动现场气氛,话比较多,希望别给你们一种“贫嘴”的感觉。 3. 活动结束之后,一小撮人又和夏祯分享了他带来的中国古画,尽管是电子版,但仍然激起我了解中国传统书画的欲望,真希望夏祯能够开工作坊。 4.我想了一个photo camp15的主题。 5. 一位参加camp的朋友是做心理咨询的,她从摄影转行,曾在德国学摄影。我们一群人围着她讨论催眠的话题。想看她的照片。晚上我竟然做了一个噩梦,场景是被几个人冲撞。 6.下次photo camp不知道什么时候。 7.嘟大帅最近掉毛很严重,像一条癞皮狗。今天早上小区保安说:“这狗好大。” 8.图游记该换一个主题了。我刚才想了一个,叫做“我居住的城市好豪华”,怎么样?回头我再详细说。 9. 昨天结束时候大家每人一句的“临别赠言”不错,可惜没录下来,要不没说话的在下面说说。 嘟帅祝大家周末愉快

photo camp14 放映名单

今天给大家公布一下明天的photo camp14放映会的“菜品”。尽管主题为自然,但菜式并非主打自然清新派,而是多元混杂。 我试图为大家展现各种可能的观看自然的方式,之所以用“可能”这个词,是因为这些照片并非是完美的样本,它们很多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我之所以选中它们,是因为想在观看这些照片的同时,也能够和大家讨论这些已经对路的选题在拍摄上应该怎样进一步延展下去。 以下就是名单,我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规模将之分成了三组,每一组都有一个大的专题和两个小型专题,现场观众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组加入讨论。这些照片在北京的作者都会尽量赶到现场和大家交流。(和往常一样,我会附上作品的网络观看的链接,目前照片正在上传的过程中) 第一组   人  :我们和自然之间能够平衡相处吗?那些逝去的生活方式……(建议愿意探讨如何从人类学角度展开选题拍摄的同学加入这组) 1,郑川   《顾影自怜的菜场》 2.  王勇   《家在船上》 3. 陈小枚  《蒲竹纪事》 陈小玫  《蒲竹纪事》 第二组 伤: 我们的生存必须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么?(建议试图从环保角度拍摄人与自然关系的同学加入这组) 1.  周伟  《海会堂》 2. 刘飞越 《煤尘暴》 3.程新皓 《滇池东岸》 程新皓 《滇池东岸》 (…) Read more

访谈:凝视中国的眼睛——Sean Gallagher

“凝视中国的眼睛”这个双语访谈栏目,又因为我的忙碌和思想上的懒惰,出了一期之后,很久没有更新了。真是抱歉。马上就要开始的photocamp 14的主题是自然,第二期“凝视中国的眼睛”是拍摄中国环保问题的英国摄影师Sean Gallagher(中文名韶华),这个时间将之介绍给大家,正好也和我们的活动有所呼应。 认识将近三年,韶华( Sean Gallagher)和我竟然还从未见过面。三年前当我在纽约的时候,从一个即将荒废的邮箱里发现他的来信,那个时候我刚刚获得了尤金史密斯的助研奖,他正在做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报道,希望能够和我交流。后来,我远距离遥控了一场韶华的讲座,希望中国年轻摄影师也能分享他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韶华是英国人,大学念的是动物学,但毕业之后却做起了自由摄影的工作,他曾在马格南伦敦分社实习,关注亚洲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目前则主要在中国展开报道。他的第一个项目是“蔓延的黄沙”,记录中国沙漠化现状以及治沙战略实施;第二个项目是“中国湿地危机”, 报道了正在消逝的湿地给人类、动物以及地平线带来的影响。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普利策中心“危机报道”基金赞助。 动物学的学科背景,记者的视角,个体的热情,这使得韶华对环境问题的报道言之有物,他的工作目标是希望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摄影则是他的调查工具,记录工具以及传播观点的载体。 1, 你在中国旅行,哪个城市或者地区的风景是你最喜欢的? 我非常喜欢在中国的西部旅行。尽管不能说是最喜欢,不过,我认为青海和新疆是我比较钟爱的两个地方。这两个省有一些东西让它们能够非常明晰地和其他地区分开。这里的人、信仰、建筑和风光地貌,所有的这些共同导致这里成为一个很上镜头的地方。它们非常神秘,吸引我去探索、记录这里的人和故事。 青海湖畔的一位藏族妇女,呆在自己的帐篷里面。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里,藏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2, 你大学专业是动物学,现在你的摄影题材主要也是环境,似乎这两者之间达成了同一,你怎么看待这种循环?你过去对摄影的认知和现在相比有什么变化? 我对环境的关注在大学就开始了,上学的时候我就曾去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热带雨林做研究。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摄影,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工具,可以记录一个地带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比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这时开始,我决定要使用摄影作为我的语言工具来阐释我对环境的关注。 我相信对于摄影师来说,有一个和摄影无关的背景非常重要。我建议那些正在对一个选题展开研究的人把这种背景作为他们的切入点展开自己的摄影项目。我拍摄环境问题,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对科学,生物,气候和相关问题感兴趣。摄影就是这些兴趣的延展,是一种我可以表达我自己的关注点的一种方式。而我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这些社会问题,让他们能够更清楚地感知环境现状,并且我认为我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可以在做这些选题之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宁夏中部一场严重的沙尘暴使地面被橙黄色覆盖。春天刮风时,这种干的退化的表层土地很容易被吹起来。 大量营养物的涌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面密集生长的藻类就会造成下方生物缺氧窒息。这一幕在西溪湿地公园中的某个池塘已清晰可见。 3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你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关键点在哪里? 在我看来,水问题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关键。我最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关注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加剧和湿地消失所带来的困境。为了做报道,我访问了中国很多地方,记录当地居民如何面对他们和水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的小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资源系统性问题正在变得加剧。我认为中国如何面对水资源问题将会成为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关键所在。 洞庭湖里的一个游泳的人 2010年夏季,一个小男孩站在凳子上避开从洞庭湖涨出来的水。但是随着土地开垦的加剧,洞庭湖的面积却在日益缩小。 在中国西北部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一个藏族青少年和他的牦牛站在青海湖的岸边。面积为4318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也许是农业过度用水造成的结果,这个湖泊的面积在不断缩减。 青海湖西岸的鸟岛,是亚洲中部重要的鸟类迁徙停歇处。 4,你是否赞同有些摄影师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只是为了制造一些让眼球感到刺激的照片。摄影师应该如何利用照片讲述故事,甚至激起观者的行动呢? 我发现所谓视觉刺激这个名词最近常常被用来和战地摄影关联,但公平地讲,只有获得在美学上悦目的照片,你才能更好地抓住观者的视线。我还记得第一次阅读詹姆斯纳切威( James Nachtwey (…) Read more

photocamp 14 倒计时开始!

photo camp14 本周六(6月11日)将登陆奇遇花园! 风光?风景?景观? 自然,生态,环保…… 这次photo camp的主题是“自然”,希望我们能够藉由照片,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我们如何用镜头探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次camp仍然会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减弱放映的密度,增加讨论的深度。 另外,从这次photo camp 开始,我们将开始制作“camp明信片”,每次来photo camp的朋友都会得到一张由参将放映的摄影师的照片制作的明信片。我们还会陆续把之前13次的camp的明信片陆续补全。 本次活动明信片采用的照片是周伟的《海会堂》 欢迎你来参加photo camp14! photo camp14  1号公告 周六(6月11号)晚六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电话:88320741) 费用:门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门票费用用来租用场地和投影仪等服务,谢谢各位的支持)

世上有无理想国?

明天去山东,参加孙京涛主持的“三人行,临沂摄影师工作坊”,我是讲师之一,其他两位是李楠女士和常河先生。 这个工作坊让我非常焦虑。 2010年张乾琦工作坊的照片墙 从五月初开始,每天我都在想,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已经非常成熟的年轻摄影师,和上一代摄影师不同,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新视界,业界的新资讯,他们无所不知。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所处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那边,孙京涛的短信已经开始催促我了:“你要讲什么?” 我记得他当年从荷赛大师班回来之后,在摄影报汇报思想的文章,开头谈的是上火和炎症,但愿我没有记错。 我该讲什么?我不喜欢谈虚的,那个没用,我也不喜欢像老外那样一猛子扎到照片的细节中,在我看来,那不是中国年轻摄影师最迫切需要的。 “职业化,我想讲讲摄影师的职业化生存。” 说完我就后悔了。 各种各样制度的缺陷,让所有我要说的话,都卡在一个地方,淤积成结,动弹不得。怎么谈职业化这么一个“庸俗入世”的事情,却比谈理想还难呢? 可能还有人会说,做这个行当,你用足力气,也就是谋生。这大概也是症结之一。 但正是这些问题,让这个谈论职业化的讲座突然变得理想化起来,是的,孙大师,您这个“无事生非”的工作坊,里面有九分理想化的成分。 我们究竟要做什么? 手边是几张卡片,是我研究生同学——一位理想化青年,在还给我《黑镜头》那本书的时候,顺手写的读书笔记。当时读他的文字,我几乎要跳起来马上就出去拍照: 可不可以去寻找(非创造)一副图像:在现代化巨大、庞杂威严的背景下,一个手工艺人(老的,残缺的,丑的,绝望的)创造了炫目的,艳俗的美的瞬间。如捏面人的老人,黑暗小屋里的老裁缝等。要对比老人为了他人的美丽而消耗了自己的生命,丑的要让人触目惊心,美的要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对比也许是落俗的,但仍旧是有生命力的。如同万年吟唱的爱情,只是技巧。 可不可以寻找一个角度,例如从矿井,洞穴的深处向外拍(表达一种对所处环境的恐惧、绝望);从一个华丽的餐厅的角落(最好角落里有一些象征性的,卑劣的东西,如扫把,痰盂等),拍摄一个狼吞虎咽者的滑稽吃相,进而去反映一种本能的欲望,从一件古陶的(或一件剔透的玉器)的侧上方,拍摄古董的精美,和其在地上的影子,黑色的影子变形,荒诞。我不懂灯光,构图等专业知识,我想一个合适的角度,可以直射事物本质那最隐秘的内心。 可不可以到精神病房,找两个互相正在微笑和交流的病人,背景是一个严肃的有些神经质的医生,去反讽这个世界的颠倒。对病人的把握要恰当,既能反映出他是病人的身份(如病号服,吃药的动作等),又要反映出他的心里那种圣洁和宽容的一面。 可不可以走进一个小学教室,拍一下桌上的厚厚的课本,和孩子在桌肚里做小动作的手,他也许正在玩着一个鲜艳和有趣的玩具。能不能用余光照一下他仿佛正在用心听课的脸。 应该把探险放在寻常的生活上,在街道上,在菜场里,在公园里,因为这里是罪恶猖獗的地方,这里是最心寒的地方。去拍一个杀人犯拔刀的瞬间,一个小偷手插进口袋里的紧张的面孔,一个妓女暗夜街上行走的红色高跟鞋……这些是真正的险恶所在,可能会牺牲生命,我想,这种探险是令人震撼的。 寻找一种生命的温情。 拍一个门后猫眼里的眼睛,那惊恐的变形的遥远的眼睛。 拍一个孩子的愤怒。 拍一个放在白瓷碟子里的翡翠麻将牌。 拍一个臃肿的,穿着厚棉衣的胖男孩,伸手去够屋檐下的冰柱。太阳出来了,雪正化,有人在不远的河面上凿冰取冰。 …… 十八梯  王远凌摄 真奇怪,这些显然只是存在于写作者头脑里的画面,每每读来,却都让我感到,它们似乎真的存在于这个世间的某处,正在等着我去发现。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些画面,以及去发现这些画面的欲望?冒险,一种反常态的观看——这兴许就是我们要做的。而生存,则只是让它们发生的一个引子和条件。 以下十位同学,你们好: (…) Read more

ipad,划拉一下,哗啦一下

如果有时间,我还是喜欢捧着纸质的书来看,ipad已经逐渐变成我生活中的鸡肋,背着抱着都挺沉,扔了又可惜。不过,我的抱怨抵不过ipad们步伐整齐,喊着号子——1,2,3……朝向人们的生活一步步突进,纸媒体继续被唱衰,而媒体世界的ipad热潮似乎已经从理念刮到了细致入微的实践,之前炒作这个概念的还是大的媒体和出版集团,而现在很多个人和小团伙,都开始做自己的app应用了。 今天我就划拉划拉ipad,介绍一下最近哗啦出现的几个app应用程序: 1. SPD45 这个应用让我这两天一直在纠结。它是由美国媒体设计师协会(Society of Publication Designers)出品,里面是这个协会第45届媒体版面设计比赛(2010年度)的获奖作品,杂志的封面,内页,图表设计,图片使用,等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基本上可以一网打尽。 因为是出自设计师协会,这个应用设计得很贴心,检索,分类,都很清晰。(更多介绍,这里) 你问我纠结在哪里?价格呗,要20美元。不过,想到过去买这种年鉴价格贵不说,还浪费纸张,并且也不方便查看和检索,就在刚才,我还是按下了购买的按钮。(据说这个app超级巨大,要下载一阵子。) 2. M0MA 完全是偶遇,在查看spd的app的时候,看到了美国当代艺术馆(MoMA)的app,因为是免费的,就迅速下载了一个。 纸上谈兵式样地看艺术品,自然有诸多遗憾,但这个app最大的优势是信息量还是比较丰富,它主要介绍MoMA的馆藏作品,有一些作品附上了非常详细的背景信息,包括策展人对作品的解释,艺术家谈话,等等。作为一个对当代艺术的一个纵览,应该还不错。 循着MoMA这个线索,我又下载了MoMAbooks这个app,是一个电子图书馆,都是MoMA自己的出版物。里面已经有几本书上架了,其中有John Szarkowski编辑的Atget的画册。这些图书可以下载样书查看,但是如果想看全本的,那就要付费了,价格也是二十美元左右。 翻了翻Atget的书,他的照片真禁看啊。不过,买电子版的,那就太不过瘾了。 3. Anne Geddes MatchUp 最后这个app很萌,似乎昨天谈比较应景。它是儿童人像摄影师Anne Geddes根据自己的作品the beginnings这本书制作的ipad游戏,记忆拼图类型,似乎比较适合爸妈和小孩一起玩。 这位女性摄影师很有商业头脑,估计很多人都见过她的照片——比如宝宝挂历上,论坛的趣图分享里——她的标志性风格就是把孩子打扮成天使一样,加上各种道具(花,南瓜什么的),最后的效果保证撂倒全世界所有的妈妈。 看到粉丝对她的照片爱不释手,Anne立刻做了这个照片游戏,售价0.99美元,想必一定有不少追捧者会购买,此外她的新书the beginnings也同时推出ipad版, 这位摄影师说:“现在让自己照片广泛传播的新渠道非常多:ebooks,  iphone, ipad (…) Read more

感官世界

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名叫《选秀以及陈词滥调词汇表》的文章,其中陈词滥调之一就是拍摄灾难之后的切尔诺贝利。灾难造就了一个荒芜之城,使得切尔诺贝利不仅成为一个灾难旅游之地,也变为无数摄影师的掘金之地,如果搜索“切尔诺贝利,纪实摄影”,你会找到一大堆照片。 不能否认摄影师们的报道之心之切,但所谓“后灾难(aftermath)报道”却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窘境。 比如,下面这些照片,你能分辨出是由哪几个不同的摄影师,在哪些不同地点拍摄的么? 1 2 3 4 5 6 这个比较也许并不是很公平合理,它们是从作者的成组照片中抽离出来的,脱离了作者的语境,甚至脱离了文字,其意思可能仅从画面上不能准确表达。但当我手忙脚乱地给这些“灾难”和“废墟”分类,它们却眼花缭乱地混在一起没有任何差别,令我头疼和沮丧,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篇文章《与经济危机中的“视觉冲击力”对抗:请停止对废弃城市的猎奇》( The Case Against Economic Disaster Porn: Stop slobbering over abandoned cityscapes!) 文章的标题中用了一个‘disaster porn’的短语,它的意思要比我翻译的“视觉冲击力”厉害多了,porn指的是情色图片,是藉由让感官愉悦,从而使得生理需要获得满足——在作者看来,灾难视觉让观者感到的震撼和色情图片对读者眼球的冲击,本质上是一样的。 《停止猎奇》这篇文章主要批评了摄影师对底特律在经济危机中的萧条景象的片面观看,他们只关心废墟,对这里的人毫不关心,文章中谈到: “照片可能会比那些深入报道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记住,它们用来给文章配图,让读者了解底特律的经济衰败。但这恰恰就是问题所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展示了一个静态的,毫无差别的底特律。它们可以引起关注,但引人关注只有在激发人行动起来改成错误,这个第二步的基础上,它才有效,而这些照片和来自其他城市类似的照片,它们让这个城显得已经完全无法修复。这些照片被当作艺术品,看起来似乎非常吸引人,令人震惊,却完全不能激发人们的行动。” 激发行动——作者对这些艺术家的要求太高了,在我看来,他们甚至连问题都不想提出,只是将之扔给读者,或者说,他们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位置上,俯视芸芸众生,将一个无解的难题抛出来,然后跑掉。这样的宏大叙事,在文学创作里,有几个人敢写?摄影师怎么就这么胆大? 一位读者在文章中下面留言: 因为获得了某种准入途径而看到一些东西,我不觉得这就是其作品的成功,因为废墟的一部分力量就是来自你对废墟的发现——这些地点是被遗忘的,萦绕着死亡和贫困,谁都想偷偷看看这个可怕的地方,尤其是当人们不能进去的时候,我想会有人会付费去进去参观。 这个评论说到了点子上,这些照片的力量并非是来自作者,而是来自被摄对象,归根到底,满足的是人们的偷窥心理,也并非是美学或者报道产生的力量。 另一位媒介艺术家也写过同样的评论,他将这称为“情色灾难视觉”(Ruin (…) Read more

切尔诺贝利,25年之后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 25年前,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小城,人们在仓促之中逃离, 留下一座空城。 以下三位摄影师,长期关注切尔诺贝利的灾后状态,将之放在一起介绍,是想展示他们切入选题的不同路径,同时也想引发大家对所谓“后灾难摄影”(aftermath)的一个思考,这也是我明天想说的一个话题。 1. 法国摄影师 Guillaume Herbaut 这位摄影师花了几年的时间拍摄切尔诺贝利核爆中心区的故事,记录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的“新”生活,重返家乡的人,以及将之当作庇护所的流浪汉。但这个生活本质上却仍然是绝望的,没有任何生机, Guillaume Herbaut 提到,“这里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有的只是“遗弃”(waste)。” Guillaume Herbaut作品围绕故事展开,比如,“切尔诺贝利的河流”,“星期六晚上”,“普里皮亚特城的空房子”等等。近两年他开始和其搭档制作纪录片,这使得他的作品得以在多个平台上展示,除了发表在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上,最近在法国《世界报》的网站上以网络纪录片的方式传播,同时还在画廊以多媒体装置的方式展出,另外也有画册出版。 以上是摄影师所出版的两本画册 2.德国摄影师 Gerd Ludwig 这位摄影师很老牌,一直为美国国家地理工作。他持续关注前苏联解体后的发展变化,并于2001年出版画册“Broken Empire: After the Fall of the USSR”(帝国的分裂:苏联解体之后),记录了这个国家十年间发生的故事,这部作品应该说是他拍摄切尔诺贝利的引子。 Gerd Ludwig 的拍摄工作也持续了几年,最近,他的一些新作品在德国的Horizonte摄影节上展出,题目叫做《切尔诺贝利绵延的阴影》( The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昨天的ofpix沙龙,小半屋子的人,不知不觉就聊了两个小时,后来剩下几个人,我们又坐到十点钟,还和Go一起编辑了他的照片。做这种活动,与我而言,不太像以前那样迫切地希望“获得”。我珍惜每一次聚会,能够和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有着同样志趣的人在一起,哪怕就是那么平平淡淡的聊聊,也一样很好。 今天的消息树,是从昨天的座谈生发出来的: 1.  在你身边 昨天,现场一位朋友询问:“一个业余爱好者如何开始自己的个人项目?”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太大而无解,但Go的回答很好:“就从你身边开始,拍摄你熟悉的人。” Flickr的官方博客最近介绍了几位“Flickr大师”,这些人的照片曾被使用在Flickr网站的首页上,从而让他们由草根变成红人,循着这些名字,我找到了两个非常喜欢的摄影师: ID为“+lyn’s”的摄影师,居住在福岛,地震改变了他的生活,却没有改变他的摄影轨迹——拍摄福岛。这位摄影师居住在福岛的乡下,有些与世隔绝,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独处,拍照则也因此成为一种观照自我的方式,震后,他没有停下拍照,使得这种自我的观看又多了一重新的意味。 这位“无名”的摄影师的照片,照片出奇地安静,似乎在和你耳语,没有灾后的疮痍,却好过那些喧嚣的地震现场播报。 照片的说明很简单,叫做:“我住在福岛。” 另一位日本摄影师叫做junku-newcleus,他是一个自由职业摄影师,其照片则可能非常符合大家对日本摄影师的“刻板印象”,我喜欢他的直接,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人的摄影师,照片里充满了生活中的各种奇遇。 针对他登上flickr首页的照片,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留言是:“这张照片真的好吗?我不认为,起码我感觉不到,难道就是因为这照片上了Flickr的首页?”而他对此的回应是:没关系,按照你的方式理解,照片始终是其所有者眼里的东西。 junku-newcleus被选作Flickr首页的照片 junku-newcleus和他的朋友 2.在路上 昨天,我们还谈到一个话题,年轻摄影师如何拓展自己的职业道路,Go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又刚刚毕业,但此次去日本拍摄地震,他却分别拿到AFP和《华尔街日报》两家媒体的任务,在这里,他所受到的美国新闻摄影教育拍上了用场,寻求来自各种渠道的对自己拍摄工作的支持,始终是他一项重要的工作。 顺势介绍一个专门针对年轻摄影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网站:photoshelter 这家公司主要给摄影师提供照片托管服务,帮助摄影师建立个人网站,其中的照片数据库可以让客户检索和下载。此前还有一家做类似业务的公司叫做digitalrailroad,因经营不善已经倒闭了,photoshelter依然很活跃,他特别强调自己的目标对象是职业生涯初期的摄影师,做了很多针对年轻摄影师的职业咨询工作,经常发布一些摄影职场的调查报告,最近他们分别做了三个pdf版本的手册: 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调查 如何开始你的职业摄影师生涯 摄影创意来源手册 这三个报告内容比较简单,也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情况,不过,它们分别针对照片市场,个人营销策略和照片拍摄的创意源泉,三个摄影师较为关注的话题提纲挈领地做了介绍,作为对行业全景的了解,还比较值得下载下来读一读。 3,  在哪里? 今天的这个消息树还要找几个人,很久没有做众包式的集体翻译工作了,今天看到纽约时报上有一篇写德国摄影出版公司Steidl的文章《Bound for Glory》,很想将之翻译出来。各位如果想参加的发邮件给我吧(ofpixcamp@gmail.com)。文章并不长,我们大概需要四个人就可以很快翻译出来了。 这张不起眼的床是Steidl给前来做书的艺术家提供的临时居所,墙上的照片非常惹眼。 4,最后,你是给我在新浪上建微博帐号的那个人吗? 新浪微博上有个1416,但那不是我。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在上面关联了我的博客。你能否和我联系一下。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