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这儿有两个好学生

1416教室从来没有广告,今天破天荒发一个,为我的两个学生大喇叭使劲儿广播一下: Hey!这儿有两个好学生,你有一个工作机会么? 这个广告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推销,尽管她们都有些焦虑,但作为人大新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以她们的能力和素养,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我要在这里吆喝,是带着那么一点点愤慨甚至是想要揭竿起义的心态。 张乾琦《越南新娘》这个多媒体短片,其中一名被访对象,那个越南姑娘说自己找老公的标准是:不抽烟、不喝酒、对方没有父母为负担。这有点儿让人辛酸的最低要求,当张重复给我们听的时候,同时也显得非常荒诞。 而我的学生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那些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和这个姑娘找对象一样荒诞:男性、研究生学历、英语若干级。 所以,本科生都开始读研了,整个大学生活都在准备各种英语考试,就差变性——这难度有点儿太高。 关于这个标准,用人单位可以列出一大堆现实问题,但那位男性研究生就是一个万全之策?为了追求某种稳定,这些乏味的标准、简历初选的方法,让本该充满活力的新闻界错失一个个好人才。 另一个让我一定要为这两位小姑娘做广告的原因是,她们都对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充满兴趣,想去探寻一下究竟。但在其步子还没有迈出的时候,恐怕就有很多奶妈会跳出来说:女孩子干摄影记者不行。我很惭愧地说,我以前也是奶妈之一,有点儿怕她们吃不消劳累,但我却越发觉得,自己的种种经验判断其实是对个体的束缚乃至不尊重。 近两年和一些NGO组织打交道,我多了一个口头禅:“你愿意吗?” 事情可能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自己觉得可以,为什么就不能去试呢?当我们拿自己的标准去强加给他人,说难听点儿就是没把人当人看,各种偏见在还没有开始做事情的时候就来了。 当然,一份工作不可能凭着一句“我愿意”就可以鲁莽去做。这两个学生都在新闻学院接受了系统和专业的新闻训练,对各种报道工具:文字、静态摄影以及视频,运用自如。她们的身上都有一股劲儿,坚韧而又柔和。 我们能不能别只是“爱财”,而更多去“爱才”?我猜你一定不想看到几十年后到处都是灰蒙蒙的面孔以及——全部都是男性研究生。 下面就让我来为这两个姑娘撰写一份新的简历: 1. 洪彧 人大新闻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交换学习期间,就曾作为自由摄影师为中国新闻社图片网供稿,她的实习经历包括文字编辑、摄影记者以及影视编导。洪彧的摄影专题《北京城的美丽姑娘》、《地下室里的单身公寓》讲述了一群礼仪小姐的北漂故事,她们的美丽被用来装点仪式,而同为女性的摄影者则希望让人们看到这些女孩的真实存在。 洪彧希望找寻北京、西安和江苏三地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以及记者的工作 联系方法: hongyu0928 # yeah.net 以下这组专题的文字、摄影以及版式设计都由洪彧自己独立完成: 2, 陈忧子 人大新闻学院本科应届毕业生,曾作为中国青年报全国十个大学生摄影记者之一参与第二十六届深圳大运会报道,后又在《工人日报》文化版实习,撰写多篇稿件。她善于以及乐于与人打交道,沟通能力强。陈忧子拍摄了两位大学生毕业第一年的经历,《工作第一年》是对那些仍然心怀梦想地工作着和寻找着的年轻人生活的素描,也是忧子对自己未来的探寻。 陈忧子希望寻找摄影记者、图片编辑以及记者的工作,地点不限。 联系方式:  youyou3709#sina.com 以下这组专题的文字、摄影以及版式设计都由陈忧子自己独立完成: 你们也可以联系我了解更多学生的信息:marchren #gmail.com (…) Read more

盒子的一百种用法之三:讲座通知

摄影netfoto 8月11日,我和黑明老师将在蜂巢剧场做一个对谈,我们会分别从操作细节上和大家谈谈如何开展一个纪实摄影项目。 我则会捧着还乡盒子去,还打算把一些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做“坏”了的画册拿给大家看(嘿嘿),这也算是一个盒子的“原作”展吧,我希望通过这些环节让大家看到照片是如何从无形到有形,从零散到整体,从电脑到纸面的这整个过程。 希望这是一个务实而不是务虚的交流,欢迎大家带着纪实摄影拍摄中的问题来。 活动信息: 时间:2012年8月11日下午2点,1点10分签到 地点:新中街3号(东直门地区)蜂巢剧场 主讲人:黑明、任悦 报名电话:报名电话010-85180836(周一-周五 9:00-18:00)

读书会通知

想给这个读书活动起个洋气的名字未果,只好土气地做以下这个通知,欢迎参加我们的读书活动: 时间:4月27日晚七点 地点:北京 OFPiX工作室(西直门附近) 阅读书目:《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其实是本雅明的一篇文章,收录在《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这本书中) 怎么读: 1.领读者做概要介绍 2.自由发言:你怎样理解本雅明的这篇文章/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关于作者,关于这个话题你想说的…… 读更多: 每人带一本想要推荐给别人读的书,在读书会上介绍给大家。 下次读什么: 讨论下次我们应该读哪一本书 报名请发邮件到 ofpixcamp@gmail.com,  我们会将地址发给您。

“徐肖冰杯”青年摄影工作坊招募学员

这是和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同名的一个工作坊,由大展组委会主办,面向青年摄影师群体,开放申请,没有学费。我有幸接到邀请担任讲师,山东大众日报的图片总监孙京涛以及浙江日报图片新闻中心首席记者陈庆港也将担当工作坊的导师,课程内容包括实地拍摄、图片编辑、专题讲座、点评讨论等。 我把此次工作坊的官方招募通告贴在下面,期待和大家的相逢。 本次工作坊将于3月31日至4月7日在浙江省桐乡市举行,工作坊不收取任何费用,旨在为广大青年摄影工作者提供发掘潜力、明晰个人风格和利于职业规划的机会。工作坊期间拍摄的以桐乡为主题的作品,将有机会与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获奖作品一起展出,深度聚焦与全面展现桐乡的发展进步,带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关注桐乡、聚焦桐乡。工作坊期间在桐乡拍摄的内容,大展组委会有权在出版画册、举办展览、相关宣传中使用,并不再支付稿酬。 即日起至3月20日,工作坊面向全国招募有志于纪实摄影的12名青年才俊,30岁以下的职业摄影记者或自由摄影师均可报名,并提交以下材料:30幅专题摄影作品及文字阐述(800-1500字);未来的专题拍摄计划、个人职业规划(500-800字);对当代摄影的个人见解(500-800字);个人简历及照片;联系电话、电子信箱、通信地址。 联系人:黄丽娜、解放 联系电话:010-65136126 电子邮箱:huangln@chinaphotopress.com

图游记征稿:一个摄影师

新一季的图游记开始征稿啦。 本期的主题是《一个摄影师》,诚征各种摄影师的自拍照,以及一段有关自己的故事。 本次征稿对照片的“艺术风格”不限,具体参与方式是: 1. 必须是摄影师本人的自拍照。(传记自拍个人史不限数量,其他则以一张为宜) 2. 写一段吐槽的文字。 3.发邮件至 ofpixcamp@gmail.com  ,邮件主题:图游记

今天的消息树

有几天没有露面了,似乎也没有什么人想念我。呵呵~ 刚从平遥回来,又是一次新的策展经历,之后会和大家聊聊。 今天这里是一个真正的消息树: 明天(本周三)晚上在我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讲座,讲座人是美国摄影师Joe McNally,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参加。因为座位有限,请发邮件至ofpixcamp@gmail.com预订一下座位,讲明参加人数,我会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发给你。先到先得。 Joe McNally这个名字,不知道会让你想起什么,对我而言是超炫的闪光灯使用,是超大的宝丽来肖像,同时也是超级幽默的摄影教程作者。 Joe是美国一流的杂志摄影师,我不知道“杂志摄影师”这个定义是否准确,他是一个媒体摄影师,但主要拍摄人物肖像,对闪光灯——尤其是小型闪光灯的精妙运用,是他的招牌,这使得他的照片总会让读者有大饱眼福的感觉。他合作的媒体包括《体育画报》、ESPN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生活》、《时代周刊》、《财富》杂志、《纽约时报杂志》、《商业周刊》、《滚石》,另外也和其他摄影师一样,也接拍不少广告。 Joe的工作经历已经有三十多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报道摄影黄金年代留给我们的传奇,这位身怀绝技的摄影师将自己的经验化为两本秘笈: the moment of it clicks(瞬间的背后) ,  hot shoe diaries (热靴日记),都是亚马逊上摄影类排名前十的畅销书,国内也有中文版本的翻译。 尽管这位职业摄影师在摄影的技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技能,我仍然愿意将他看做是媒体摄影师,而并非是广告摄影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照片的讯息传达以及照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追求照片表层的精美,这才会促成 《零点肖像》(Faces of Ground Zero)这组照片的诞生。 《零点肖像》使用了现存最大的宝丽来机器,拍摄参与911相关者的肖像,每张照片都是真人大小。这些巨大的照片募集了将近两百万的善款。《零点肖像》当下正在时代华纳大厦的大堂展出,Joe在博客上记叙了布展的经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布展的都是消防队员,他们有的是Joe书的封面,有的内页的主角,照片里的人穿梭在自己的照片之间…… 《零点肖像》出版的画册 《零点肖像》的画册封面人物在帮助Joe布展。(照片来自Joe的博客) 关于《零点肖像》拍摄前后的故事,之前教室有一篇帖子《Joe McNally的大宝丽来照片》推荐大家再去看看。 嗯,这篇文章似乎在给Joe (…) Read more

第四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

只凭一时的热情,2008年,这个小小的ofpix基金开始颁奖。我并没有想到它能持续到今天。 年初,一位朋友写信来,说要给这个基金再捐5000元。后来,我有些故意把他忘记,因为不想成为他的负担,但他竟然追过来,说我不能忘记他的承诺。 我很感谢这位朋友。他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关于ofpix基金,我想它应该一直是这样小小的,在我的感觉里,它就是宴请知己好友的一顿家常便饭。但在时下年景里,在家里吃饭已经不再简单,我们的时间被更多的大场面所占据,随便迈进一个饭店,无不都是金碧辉煌。 我想了,我们做得肯定不是一个多大的事情,“第四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这个话说得有些严肃,它其实就是一个邀请,请你来家里吃顿饭。 这顿饭,没有昂贵的食材,也不是巴菲特的午餐,若干年后,它能让你记起的,是几个朋友一起,志趣相投,聊天,说话,可能一下子就谈到天亮。接下来,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而这顿简单的家常便饭应该让你有力气,并感到温暖。 ofpix基金的宗旨 从2009年开始,ofpix基金开始把奖励目标放在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项目。我们资助有公共性的摄影报道,而不是摄影者私人的情绪。这并非是说前者更有意义,而是因为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师的工作更为艰难,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支持。 我们鼓励摄影师“用摄影的方式关注现实问题”。这个意思是,你未必一定要用传统经典的方式拍摄路易斯海因式样的社会纪实报道,只要你的目光是聚焦于现实问题,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甚至提醒大家要改正这个错误,你可以采用任何摄影表达方法。 2011年ofpix基金申请办法 1,这笔基金分总额为10000元,奖励给两位摄影师,每位5000元,支持其完成所申请项目的拍摄。(如果没有合格的申请人将空缺) 2,申请时间从即日起截止到2011年10月30日 3,申请者将以下申请材料发到ofpixcamp@gmail.com这个邮箱里 a, 个人简历 b, 一个你意图用这笔基金完成的拍摄项目的介绍和拍摄计划(不少于800字) c, 一组不少于20张的摄影师作品集。(也可以发作品链接,如果直接发送照片,请保持每张照片的长边1000像素,并且放到一个压缩文件包里发送) 4,申请时间截止之后,与往年一样,将邀请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浏览参评作品,推荐候选人。最终结果将在年底揭晓。 ofpix基金的历史 1,Ofpix基金是一笔小额资助,由个人出资,每年帮助一位年轻摄影师完成一个摄影项目。 2,ofpix基金成立于2008年,由任悦和詹膑创建。 3,目前已经有王楠,工人摄影队和樊竟成获得这个基金的奖励。 4,从2009年开始,这个小额资助更侧重于奖励“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项目 ofpix基金的创立初衷 1,希望对摄影师创作予以精神支持 2,希望对摄影的创作予以“技术”支持 3,希望申请这个基金的过程可以成为摄影师申请其他基金项目的路演 2011年ofpix基金申请变化 (…) Read more

ofpix工作室征人

ofpix是我和horse做的一个小工作室,没有太大的野心,就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支持我们的各种活动,比如现在做的photocamp观片会,workcamp工作营,workshop工作坊,以及ofpix基金。 我们现在想招募一个能够全职在工作室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处理以上各项活动的杂事,比如,收集整理照片,联络摄影师,现场活动拍摄等等。我们只能提供微薄的薪酬,但如果你对摄影感兴趣,并试图将之作为自己的职业,却苦于找不到路径,我们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你了解这个行业,我想这是我们能够回报给你的,除了金钱以外的东西。 我们对你的要求是:第一,要诚实守信;第二,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第三,善于沟通;第四,对摄影有了解,却也要有困惑。工作地点在北京。 请把您的简历在本月底之前发至ofpixcamp@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早晨坐在电脑面前,瞎写一些毫无关联的东西,是我能做到的,对抗这个外在光鲜、内在却乏味透顶的世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1. 摄影师Boris Mikhailov出了本新书,叫做“Tea、Coffee、Cappuccino” 要是找对生活的愤怒(某种制度中的愤怒),Mikhailov的照片才是好东西。他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他的照片不是西方制度里那种“个体的愤怒”,很显然,我们有很多年轻人都试图学习那些样子,或者宣泄那样的情绪,但你要是活得舒服,那充其量就是一种不高兴而已。Mikhailov却怒到了骨子里。 这本怪书名是怎么来的呢? 在前苏联时期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还是咖啡”,但苏联解体二十年之后的乌克兰,服务员会问你:“茶,咖啡还是卡布奇诺?”这是西方文化提供给乌克兰人的多元选择么? Mikhailov这本书拍摄自他自己乌克兰的家乡Kharkov,在这里,泥泞肮脏的道路上,树起了鲜艳的广告招牌,全书大概200张彩色照片里,差不多里面每个人都拎着盛满物品的购物袋,仿佛预示着一种美好生活的到来。但对于Mikhailov来说,这不过是一种“由廉价商品构成的花花绿绿的塑料现实”罢了。 书中的照片都是街头摄影作品,Mikhailov曾提到:“某种程度上,我将一直会是一个街头摄影师,我在街头寻找当下时光里能够表征历史的符号,街头如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社会的进程。” 大概有不少人都无法接受他照片里的现实,似乎过于直接,但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你看到了一张照片里的悲惨,你才可能在街头的现实中注意到它们。” 2. Instagram让你的手机照片更美好 纽约时报最近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当下正红的手机照片分享App:Instagram。 这篇题目为《手机拍摄的明信片》(A Stream of Postcards, Shot by Phone)的文章指出,在数码相机销售日渐低迷的当下,手机拍摄照片却成为另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遣,也让为手机照片分享和传播而设计的程序大行其道。Instagram则是这些程序里的明星。 制作该程序的是一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只有四个员工的公司,Instagram问世八个月以来,就已经吸引了五百万用户,现在则以每月一百万用户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个业绩让同行嫉妒死了。 他们有什么成功的秘密么? 这个软件非常傻瓜,专门针对iphone , 给你提供一些选择,只要指头按按,就可以把照片变成宝丽来,lomo,等各种非常文艺的感觉。创始人谈到:“我们做这个程序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手机拍摄的照片容易虚掉,并且构图也不太好。” 就是这样!一套花俏的外衣立马解决了人们对手机照片的不自信,有了它,人人都是艺术家了。 3.   所有的新闻都蓄势待发准备“卖” 这个标题是 a (…) Read more

征稿:寻找城市街头视觉档案

你住在哪里? 每天忙碌的上下班,几乎不得喘息的生活中,你是否还有闲暇打量你居住的城市,记下这个城市的样子,以及城里的人生? 你依然在撰写都市笔记? 街头   芝鬼摄 也许你正是《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版的编辑陈举在寻找的那个都市有心人。 替《南方都市报》的编辑陈举发这封征稿信,这份报纸的“街头”栏目正在征集摄影师的作品: 约稿信 报刊:《南方都市报》 版面:城市笔记版 图片栏目:街头 城市笔记的图片栏目定义在都市街头,包括多层面的城市生活展示,如老城区的街景与市民生活形态、街头各种场合生动的场景、游览城市某为人熟知地点时,在细节上的新发现。 朱本嵘摄 风格:艺术趣味与观察 时下报纸流行“随手拍”版面,呼吁大家拿起相机、手机拍下身边一景,而城市笔记的图片栏目想做出一定的艺术趣味,在随心所欲中带着观察和思考。 推荐参考的街头摄影有:米筛爬的“巴黎影像”,第十个的“城市透窥”,严明的“码头”,亮子的街头人像“leonpic.blogbus.com”,以及上海街头影像。 城市偷窥  第十个摄 主题:“街头”、“在某地”和“状态” 1、“街头”定格在街区之中,注重画面感,背景简洁,有突出的事件或人物。 2、“状态”注重人的情绪,比如上下班之间的匆忙、坐在路边的放空、聊天时的激动和兴奋。可做组图。 3、“在某地”以某个地点为中心的组图,有该地点大场景的拍摄,配合一些细节的特写,比如某条有特点的街道上建筑、物件和人物。 (由于是长期约稿,所以在具体的主题上没有太多限制。) 《阳台下》 杨乐 摄 要求: 1、注重人物。无论是街头的抓拍,还是在某地的驻足,请带入对人物的观察,展现人与景、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关系。 2、由于报纸的印刷效果有限,因此在选图时,请尽量背景简洁、构图清晰,彩色照片的色彩明亮、活跃。 3、为每组/张图片配上百字左右的说明,写明时间、地点、场景中的故事或拍摄意图。 (…) Read more

诚征报道摄影师

中国教父级别的企业家柳传志本月17、18号将在硅谷、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做演讲,《中国企业家》图片编辑吴婷,希望找一位当地摄影师参与报道。 她不希望摄影师把这个选题当作会议照片来拍,比如,下面你看到的这组比尔盖茨在中国的这些照片。其实如果你将这个选题放在中国经济急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的口号震天响,以及国外媒体也颇为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甚至就观察柳传志这个人本身,基于这些背景去报道,这个故事就好玩了。 如有兴趣请联系吴婷:sunny8990733@gmail.com Paolo Pellegrin 摄影

又一封图片编辑来信:嘉人杂志征稿

这是嘉人杂志的编辑杨晶的留言,我在这里再贴一下,也许有摄影师也想关注这个话题: 嘉人MARIE CLAIRE杂志要找春节回家的摄影师! 嘉人要做一个全国婚姻状态的调查,需要拍摄各个不同地区市,县,镇,农村的夫妻合照。 李必曼 《领证》  photo  camp5 想参加的,请发自己联络方式和5张个人作品至信箱:yangjingmc@hfm.com.cn

Hey Lady! 欢迎女性摄影师!Photo Camp13征稿

photo camp12参加放映的唯一女性摄影师,在没有见到真人之前,一直被我误认为是男人。这让我感到很懊恼,为什么我会这么自然地赋予她一个男性形象呢? 本博主是女的,但过去一直被读者误认为是男的。 在摄影圈里,关于性别的故事,可能还有一大把。 对“女性摄影师”的关注,并非是一个新话题,相关研讨却难免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强悍的女人,或者不应该存在的女性摄影师分类。 在今年的金边摄影节(Angkor Photo Festival 2010)上,策展人Yumi Goto带来一个特别的展览《亚洲女性摄影师作品选》(Asian Women Photographers showcase),这个展览所隐含的关键词:亚洲/民族/种族/战争/女人,使其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展览。 © Isabelle Eshraghi (Iran) 通过王文静同学的联系,我和Yumi接洽上,我将在photo camp13上放映她所策划的这个展览,一个巨大的容纳所有摄影师作品的光盘正在赶往我家的路上。将有15位女摄影师参加放映,日本摄影师Shiho FUKADA还有可能来现场和大家交流。 © Shiho Fukada (Japan) © Poulomi Basu (India) © 张文心  (…) Read more

诚征摄影师——图片编辑来信

前两天和一个小朋友讨论他回家有哪些选题可以拍摄,心想,不知道把回家当作出差的摄影师有多少?反正去年过年后的camp收到的照片就特别丰富。(当然,与家人团聚还是最重要的) 图片编辑们也都没闲着,最近接连接到两位图片编辑的来信,都是征稿,且很特别。赶在大家回家过年之前发出来,兴许你们有空可以思考一下这个事儿: (一)寻找绿色摄影师 绿色和平的图片编辑匡铟的图片需求: 主题:沙暴里的污染 甘肃民勤治沙的人们   孙湛摄影 拍摄思路:用图片展示煤尘(煤灰)通过沙尘暴这一载体,传播到各地并影响人的生活及健康。(煤尘、煤灰中的重金属对人体伤害很大) 拍摄主题:沙尘暴及扬尘天气煤电厂的灰场扬尘、露天煤矿扬尘、煤电厂烟囱排放烟尘场景,以及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 要点图片:沙尘暴到来瞬间的大场景、灰场扬尘(最好前景有人的活动)、居民的生活(包括动植物等)受影响的图片 拍摄地点: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都曾出现过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沙尘的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敦煌-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陕北一线,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摄影师可以在大范围内以靠近城镇、靠近火电厂灰场、自己的居住地为主要拍摄地自行选择) 建议地点如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调查及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点): 1、陕西—-》榆林市 2、上海、北京 3、甘肃—》民勤 4、张家口 5、内蒙露天煤矿和煤矿附近坑口电厂及灰场 6、内蒙–》多伦 7、山西 如有拍摄意向,请尽早写邮件联系,在邮件中请注明你将拍摄的地点。kuang.yin@greenpeace.org 拍摄图片如被绿色和平使用,将支付每张500元图片版权共享费,图片仅用于环保宣传的非营利用途。 (二) 纸上见面会 《中国摄影报》的编辑郑丽君的约稿 主题:招募遭遇专题拍摄瓶颈的摄影师 虽然媒体都在说专题摄影、特别是社会纪实摄影正在没落,特别是面对市场的诸多诱惑以及媒体对专题图片投入大幅降低。但不可否认,很多年轻的摄影师并没有因为有捷径可走或者压力过大而放弃对专题拍摄的追求。 启明星成瘾者服务中心   刘树正摄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