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髦的老头

著名时尚摄影师大卫贝里(David Bailey)和布鲁斯韦伯(Bruce Weber),两个时髦老头在纽约哈雷区拿着手机四处晃荡,这不仅是韦伯首次用手机,还是他第一次用非胶片相机工作。你要问我那是什么型号的手机?没有广告费才不告诉你。 Read more

人人都要一台照相机

只需两个按钮:一个用来拍照,另一个上传照片分享——这就是现代人需要的相机。TheQ,正如它的名字,唯一的特点就是Q,它是一个玩具,一种饰物,不怕水,可以泡在泳池甚至是可乐里。到了晚上,闪光灯亮起,竟然是装在镜头上的环形闪光灯 Read more

自动照相

英国一家公司制造出一款名叫自动者(Autographer)的照相机,不需手来操作,利用“可穿戴技术”,它计算应该拍照的时刻启动快门,跟踪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将行动轨迹视觉化。这台被称作人生黑匣子的科技产品,打开它每日留存的庞大的影像数据库,这些照片能够带你去还原一个人的存在么? Read more

我的Instagram友邻:video来了!

几个小时前,instagram的创始人Kevin宣布——instagram video诞生。15秒时长,13种滤镜,能挑选视频封面照片,以及针对iphone还有防抖拍摄功能。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看一个微笑在你面前绽放,看海水没过脚背,看云彩翻卷天空;意味着,我们家的嘟大帅将从一张照片变成活的了…… Read more

指头说了算

鬼魅的科技之花再度在沙漠之城盛开,最近刚刚结束的拉斯维加斯的国际消费性电子科技展(CES)上,不少令人咂舌的科技产品纷纷登台,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照相机(嗯,我们还能称它们是照相机么?)不管怎样,一个新的摄影王国以及一套新的摄影话语正逐级显现,机械时代那帘幕开合之间捕捉光线的摄影法则正在逝去。 All Things Digital总结了这次CES上最为引人瞩目的三款相机,它们代表了消费性相机的未来。文章中提到,近些年来,数字相机厂商努力与智能手机抗衡,新式的卡片机上开始使用尺寸更大的感光元件,高端的镜头甚至应用移动的操作系统。这些努力消费者是否会为之买单,形势还不明朗,但每次CES都有不少这种夺人眼球的相机出现。 1.Polaroid “iM1836” 宝丽来?不是死了么?是的,那颇具文艺范儿的拍立得相机,那套系统已经“死了”,拍立得出售了它们的传统摄影业务,这款新宝丽来相机则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评论家称这种相机是“smartphamera“(智能照相机),它有卡片机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功能都触屏操作,在 Android系统上运作,其实它和你的智能手机差不多,就是不能打电话而已。 相机有一个10-30mm的镜头,特别之处在于感光元件不在机身上而是在镜头上,像素是1800万。这台相机今年第二季度就会上市,售价是349美元。 2. Canon PowerShot N 它还是佳能么?这款相机是佳能家族的异类,接近正方形的设计,小巧地可以挂在脖子上,液晶屏幕可以反转,整台相机只有一个开关按钮,剩下的都在液晶屏上操作,内置有58种不同的拍摄模式,一切选择都用指头划来划去,有Wi-Fi 功能以及可以和你的ios以及Android设备共享照片的app 这台相机4月份上市,售价是300美金。 3. Fujifilm X100S 最后,终于来了一个像是相机的,这就是诸位非常熟悉的富士复古相机X100的升级版,它显然和以上两款相机不是一个档次,这台相机是来革单反相机的命的,RAW,CMOS,1600万像素,高清摄像…… Fujifilm X100S今年三月将在美国上市,售价1300美金。 无论怎样,这些相机都预示了一个未来,摄影者的食指决定一切,拍摄不再是各种复杂的选择和算计,一切都尽在“掌”握。不知道数码相机厂商门的后知后觉会不会让instagram们的气焰受到打击,正好插播一条消息,这家公司上个月出台了新的条款意图用用户的照片赚钱,仅仅一个月,它就失去了一半的活跃用户。这不知道算不算是“用指头投票”。 最后,再分享一个链接,也是跟指头有关,英国摄影杂志BJP总结了去年最佳的ipad摄影应用,有技术的也有作品类的,值得去看看。

咔嚓一声我就说话了

喂,请讲。 喂,请看。 早上起来,某个软件又有了新应用,嚓嚓嚓,是和拍照有关的。你有无发现——照片已经成了一种新语言。 摄影当然一点儿也不新,但它成为一种日常说话所使用的语词或者是工具,却是最近的潮流。昨天有点儿时间陪着朋友在颐和园踱步,天色正好,小风刮走了阴霾,植物黄绿相间,昆明湖的水碧蓝。三位摄影师都没有携带任何专业家伙事儿,而是用手机拍来拍去,留下更多时间去沉浸在这难得清爽的气氛中,照片则已经自己溜到网络上。 光线刺眼,沿着桥走下的朋友,她说,你瞧你——逆光同学,总是会制造这样的光线。手机冲上去晃晃,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拍下了什么,但这有一团光线的照片却再好不过地浓缩了当时的场景和气氛。 这都很好。尽管我之前也哀怨地说过——看到彩虹并不一定要拍下来才真正拥有——我现在要给这句话修改一下,那张照片仍然不重要,但拍摄的过程却也可以让你对人、事、物有更多体验,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团视觉在你身边人之中激发出的涟漪。比如,激发他们和你一起再逛颐和园。这种看到的感觉,语言难以替代,独一无二。 早上有几个博客写作的list,但最终还是想写这篇,不是什么深奥的思想,就是一点小小感触。 刚还看到一个应用:Snapchat,也是一个社交工具,据说在年轻人中间很流行,这里已经出现了十亿照片,但没有一张能够保存下来,因为它的游戏规则是拍下一张照片,传给聊天对象,但其存在的时间却只有十秒钟,之后就会永远消失。 摄影评论人 Paul Melcher 对之的点评是: “这个app是百分之百反摄影和反社交媒体的,因为这里没有留下任何记忆,也不可能生发任何分享。它的流行——把摄影的核心:记忆,收集和分享都颠覆了,却让我们再次思考,我们为何拍照片? 更进一步讲,摄影在这里变成了一种一对一的交流工具,就好像口语,话说完之后,就不见了。就是讲话给一个人听。摄影在这之前却从未有过这样强有力的声明。” 我们为何要拍照呢?手机让摄影变得极其简单,这是我喜欢的,因为这将有助于我们回答前面这个问题。  

没有Instagram会怎样

最近一个热点是,《时代》周刊用了一张“Instagram”照片当封面。福布斯的一篇报道声称:“这意味着对手机+滤镜app能否用来做新闻报道这个问题已经终结。” 我对此其实从未有过任何疑虑,不就一新式照相机么,能用就用呗。 况且,《时代》封面未必就是一个风向标,它能每期都用Instagram?媒体不就天天想着怎么弄噱头,若干年前廉价图库盛行的时候,该杂志还用过1块钱的照片当封面。(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大家都在免费使用手机照片,1美金廉价图库该倒闭了。) 我最讨厌的就是拿这个话题质疑摄影记者的存在的那些人。当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就手机拍照可能被随意更改带来的信度问题接受采访,她的回答是:“你得选对摄影师。” (就是这个理儿) 同样是报道飓风给美国带来的影响,《纽约》(The New York)杂志选对了摄影师,封面是一张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拍出的照片。画面清晰地显示出纽约的一角——下城停电,一片漆黑的惨状。照片是在五千公尺的高空中坐着直升飞机拍摄的,这是唯一能够让人们看到纽约如何被暴风撕裂成两半的角度。摄影师相机的感光度是25000。   浪花击打海岸,这样的照片还是适合在社交网站分享,媒体拥有资源,可以动用比普通人更多的人力物力,我看最好还是做一些普通人不能做的事儿,为我们带来专业且深度的报道。 现实是,社交网站们都在Instagram化,照片要是不能给滤镜处理一下,你就别在外面混。这不,twitter很快也要推出自己的照片滤镜。纽约时报在报道这一消息的时候,说:“twitter从facebook上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你要是不能买一个(instagram),你就得自个儿做一个。” 哼哼,让instagram来得更让人腻歪一点吧……我听说已经出了一种软件,专门把你弄成黄的、绿的、让你有点儿恶心的照片颜色再给调回去。 好吧,我保证本周之内再也不说Instagram这个话题。

照片生产力极大丰富……

嗯,今天就写两句。 前两天给手机的软件生了个级,变化是每次激活手机时,向右拖滑块是电话,向左拖滑块是拍照。好吧,这个功能真不赖,我就需要这个。最近正在后知后觉地探索手机摄影,我感觉嘛……你说呢? 杂事颇多,本想放假休息几天。看到些好玩的,我那勇于尝试新鲜的心情又被激活,话说若干年前,本博就是这样开始的。 9月纽约秋季时装周,时尚品牌DVF秀场,模特们都带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这也许就是未来的某种时尚——Google Galss(谷歌眼镜),话说科技就是现在最大的时尚。 DVF在google+的主页展示了这些眼镜的收获,假如你能打开Youtube的话,还应该看看这段视频。 时尚人士们纷纷在这些眼镜影像下留言,“我也要戴这个眼镜”,“超酷的眼镜什么时候上市?”…… 这让我想到了那部纪录片,记录摄影师纳切威(James Nachteway)冷静而又隐忍的工作状态的《战地摄影师》,这片子当时别出心裁在他的相机上面装了一个摄像头,记录下从纳切威的主观视角望出去的场景。十几年过去了,谷歌眼镜轻松地将之实现,把T台也变成了战场——是的,一场颇为刺激、满足人们偷窥欲的生活秀。 下一个故事。 最开始我先是看到一连串颇为让人心动的数字: 宜家公司每年要印刷两亿八百万本图录(是圣经印刷数量的两倍)面向43个国家,有62种不同的版本,这家公司为此要雇佣几百个工作人员专门来从事图录编纂工作,搭建巨大的摄影棚。 在我还没有来得及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这会给摄影师带来多少工作机会啊!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打消了我的积极性。新技术让宜家找到了制作图录的新招数——在电脑里用3D软件制造电脑合成影像。今年,这家公司大概有12%的照片(用于网站和图录)都是CG照片,而明年则会上升到25%。这家公司还在观察读者对这些照片的反应。 公司新的电脑工作室和影棚在一个办公区,过去,一本图录从创意到完成大概需要十个月;宜家的影棚是欧洲最大的,有九万四千平方英尺,大概是一家宜家卖场的三分之一大小,雇佣了285个员工,其中包括摄影师、布景师、设计师以及其它工作人员,全职为拍摄工作服务。 而现在,这些人都面临着转型,他们要学会如何在电脑里“拍摄”照片。电脑生成照片大大减少了拍摄工作量,比如,一个厨房布景,面向美国市场,消费者喜欢暗色调的,而面向日本市场,消费者则喜欢亮色调的,这就要重新布局,耗费时间和精力巨大。而现在则是鼠标点一点的问题。 宜家已经从2006年就逐渐尝试开始在图录中夹杂电脑生成照片,他们也想看看读者能否从中区分,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分辨出真拍照片和电脑生成照片之间的差别。 我得跟你说,我对这个事儿一点都没什么抱怨,因为宜家会把拍照省下的钱用来降低家具的销售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技术让照片生产变得多快好省,蛮好的。 放假了,就别整那么多理论和哲学,摄影这个事儿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复杂。职业摄影人士更会在这个影像社会里大大地被需要,而不是被淘汰,只不过,他们也要适应新的照片生产方式。 最后,为了证明你是专业工作者,做个题吧,下面这两张照片,哪张是真拍的,哪张是电脑做的?你要是猜不到,下次就别来1416教室了。(哈哈)  

“童眼”无忌

一位先生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女儿拿到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小家伙想到的,并非跑出去拍花花草草,而是将之伸到床底下,窥探自己平时看不到的角落,用它来寻找遗落在那里的玩具。 孩子很自然地把相机当作自己眼睛的延伸,他们的眼睛没有“摄影主题”的束缚。 设计师Sangik Lee即是用这样一颗孩童之心,设计了digimo概念相机。这台相机专为好奇的眼睛准备,如果你仍然愿意用眼睛观看和探究生活,它很乐意帮你四处张望: 这台概念相机如同乐高玩具一样,可以任意组合,核心部件包括机身,各种延长支架,远程拍摄遥控器。 放在地上,它可以拍下你滑板时的英姿; 安在自行车车把和轮子上,就能边骑车边拍照啦! 遥控拍摄可以带来很多奇遇…… 这台能激发人想象力的相机据说已经不只是一个概念,有些创意在现实中以及实现。 另一位意大利设计师Antonio De Rosa,也在努力把自己的概念相机“变现”。他设计的这款 Instagram Camera,它貌似一台穿着Instagram外衣的平板电脑,相机可以即拍即在社交网站上分享,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内置打印机,可以把拍到的照片打印出来。 设计师为研发这款相机发起了一场募捐运动,目前已经募集了五千美金,距离五万美金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 这个闪闪亮的玩意儿,对于我这个手机还停留在老年时代(除了打电话什么都不能干)的人来说,似乎概念有些过于超前。但现在手机不能拍照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似乎少了很多表达的渠道。在各种围绕眼睛看世界展开的奇思妙想的推动下,摄影已经和以前大大不同。 这种不同,不止是摄影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它是摄影表达边界的拓展,以前有个说法叫做“手机摄影”,现在看来,它是多么的土气——随着各种概念不断变成现实,你会愈发认识到,其实没有“这个摄影”,也没有“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有些绿,有些蓝——Instagram们的“双重效应”

纽约的苹果商店    摄影 Ben Lowy 接连看到两篇文章讨论现在正是火热的Instagram,关注点都放在它在职业摄影领域所引起的争议。这些蓝蓝绿绿的小照片,竟然在专业领域内也登堂入室,让很多人颇有微词。 新闻摄影记者Ben Lowy却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纽约时报》的Lens博客在介绍他的时候,文章开头是一个问句: “谁是Ben Lowy?我们的回答要看你对手机摄影、Hipstamatic以及一些相机内的数字处理效果的态度。如果你认为Hipstamtic和Instagram让数百万人们对严肃摄影更感兴趣,那么Lowy就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希望他人放弃那种过时的和精英式样拍摄。但如果你是另外一种,你相信iphone摄影——尤其是Hipstamatic这样的app是恶魔,那么Lowy就是这个恶魔的使者。” Ben Lowy在美国新闻摄影领域并不是无名之辈,他是Gettyimage旗下的报道摄影图片社Reportage 的签约摄影师,为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和新闻周刊供稿,最近还获得了ICP国际摄影中心的年度最佳摄影记者奖。 Ben刚刚从利比亚回来,看看他的摄影包,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调皮的家伙,里面装着iPhone,单反和Holga。他一直是手机摄影坚定地支持者,认为手机拍摄加上Hipstamatic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就和摄影师选择黑白而不是彩色,不用大画幅而用Holga拍照片一样,你的选择就是一种态度。Ben认为在这个到处充满着照片的时代,摄影师必须首先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假如你能让照片看起来很特别,非常特别,这就是一个诱饵;假如你使用一种和人们平时的美学观念不一样的策略,你就能吸引公众关注——这使得所报道的内容同时也到达了你的受众。” 最近,Ben的手机摄影促进工作更进一步,他联系了Hipstamatic,建议其做一种更容易让新闻摄影领域接受的滤镜。这个滤镜效果很快就会出现,它更符合当下报纸和杂志对摄影记者的要求,有一个自己的名字:The Ben Lowy Lens. Ben Lowy 在利比亚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 关于这种特殊效果在新闻摄影领域应用的反对的声音,却从来都没有停过。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 Damon Winter在为时报专题“A Year at War”工作的时候 ,用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使用了Hipstamatic的滤镜效果,后来在美国年度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POYi),颇受争议,不少人对此态度是强烈反对。摄影记者Chip Litherland 指出,这完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尤其是比赛中,自然能让评委眼前一亮,但是却失去了对内容和事实本身的关注。这是摄影,但绝对不是新闻摄影。他给这种效果也起了一个名字:“POYi filter”。 (…) Read more

都去拍小电影了

一大早,美国传来消息,在好莱坞,佳能推出了新系列:EOS C300。美国摄影界新闻的标题是:重大新闻! 早在前几日,参加佳能一个活动,就听工作人员吞吞吐吐地“泄露”说有个重磅相机要问世——具体信息不能详谈,但发布会地点在好莱坞。不过,大家都想当然地推论出,此款机器可能会与电影摄影有关。 在好莱坞亮相的这款机器,已经不是简单的“无敌兔”的升级,C300意图和电影摄影领域内的Red Epic和Arri Alexa,可做“游击战”的快拍型电影摄影机展开竞争。 关于佳能这款新机器的报道,估计随后很快就会铺天盖地。我也不是技术大牛,就不多说了。但它禁不住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消息:lomo家族又出了一款新机器—— Lomokino,也是用来拍小电影的,但基于胶片拍摄,让它充满了复古情绪。 Lomokino是“超35”(super 35)摄像机,也就是说,它可以用任何一种35毫米胶片拍摄动态影片,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负片或者反转片,最多可以在一卷35毫米底片上拍摄48秒,144帧影像。 拍摄完之后,与相机匹配的还有一个专门的观片机器LomoKinoScope Lomokino相机 LomoKinoScope观片机器 拍出来的小片子是宽幅的 当年无敌兔出来后,勾搭走不少人去玩动态,看到这些华丽丽的机器,仿佛瞅见不少人正走在去拍小电影的路上。摄影这玩意儿真是越来越魔幻了,更快,更高,更远,更3D——囊括世界,人类越来越无敌。

您的发烧需要升级吗?

有幸去了一次做多媒体最棒的公司:Mediastorm,发现从总裁到员工都是那种典型的“男人”。(当然,公司一共也没有几个人。) 你问我什么叫典型的男人,这个……我的形容可能很不准确,我指的是那种特别容易对器材发烧的男人——他们酷爱有着复杂零件,可以无限变形的精密仪器。这样的男人,不仅摄影圈,在各个领域里都有,尤其是最近的电影院里,每一场《变形金刚》的观众里都有他们,坐在底下眼睛闪闪发光。 所以,每次遭遇那些多媒体先锋人物,我就很理解,他们为什么对这个新事儿如此热衷,这是一种骨子里的天性在驱使——从静态摄影到动态,你可以操控更多机器了。(此处绝非贬义) Mediastorm最近发表了一篇博客,采访了他们的制作人Rick Gershon,他2010年加入团队,之前是getty的多媒体记者和摄影师。 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谈装备,下面这张图片,Rick Gershon的装备——足以把你吓倒,不过,正好也可以拿来做我以上发言的论据: (在博客原文里可以下载这张照片的大图) 我本来试图翻译这篇文章,但这张图片实在让我闻风丧胆。我的眼睛跳过各种陌生的器材名称,看到Rick Gershon谈自己如何备份文件,感慨了一下。这家伙从外地拍摄回家,不管多累都要赶紧开始从机器上下载并备份文件,一般都要备份四份,这些东西还不能放到一起,要放到四个地方,以免被一网打尽。 我还发现,提问者的问题也和惯常有很大差别,比如,如何把这些东西打包?用电问题怎么解决? 我感觉未来我们应该像郭台铭那样,雇个机器人。 文章最后,Rick Gershon给出了让你一跃从普通发烧友晋级到专业多媒体记者的几样法宝: 1. 一个特棒的三脚架和云台。(推荐Miller DV20, Sachtler FSB-8T). 2. 使用灰镜。(ND Filters) 3,使用外接相机监视器。(monitor) 4. 要有一个稳定的肩架(good stabilization rig) 尽管Rick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无论器材多复杂,还是内容为王。但我仍然看出来了,新一轮的多媒体浪潮,伴随着更为复杂的器材升级。如果你没有或者不试图去拥有或者根本不羡慕这个家伙所拥有的这一大堆家伙玩意儿,你恐怕就不能称自己是做多媒体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Rick给出的购买器材的链接,其地址都指向一个神秘的空间——这就是纽约的B&H摄影摄像专业器材店,每一个男人走进去,都会迷失。 (预告:明天还会发表一篇文章,是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John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