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蒙太奇

奉上链接一枚——1857年到2007年摄影蒙太奇发展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影响。 制作这个图表的貌似也是一名教师+博客作者。 早期,除了用蒙太奇和拼贴的手法进军艺术世界,比如Oscar Gustave Rejlander,Henry Peach Robinson等,民间大众主要拿摄影蒙太奇手法当作娱乐。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将摄影当作一种“材质”,用其表现自己梦想中的世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创作观念。 顺着这个链接我去下载了一本电子书,写于1896年,名字叫做《摄影娱乐术》 ,主要教人们用镜子,利用透视畸变等各种小伎俩拍摄奇特好玩的照片。很有趣。

周一消息树

上周从SF回来,goolgereader里面有一千条未读消息,平白无故欠了一堆信息债,真是自找的烦恼。 好不容易把债还完了,感觉今天这篇消息树还挺难写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太多了。 美国消息 1,全美杂志协会2009年的杂志奖揭晓,Bon Appétit,GQ,National Geographi, The New York Times Style Magazine,W,这几本杂志荣获摄影运用最佳杂志的称号。 另有两个奖项分别与摄影有关,一个是杂志新闻摄影奖,奖励最佳报道摄影图片故事,另一个是摄影作品集奖,奖励创意摄影和插图摄影作品集。在全美杂志协会的网站上都列有获奖作品的链接,值得挨个探访一下。 还有一个新近设立的网络专题奖,其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在线专题。 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由Minonline评选出的年度最佳网站,也包括视频、互动图表等一些有关视觉手段运用的奖项。 2,最近美国地铁里有一个广告闹得比较疯,叫做Character Project,是一个摄影项目,很少看到一个摄影活动能够得到如此大规模的宣传,颇有些好奇,回家查了一下,发现主办方是美国有线电视频道USA-network,这也就不奇怪了。这个有线频道将自己的品牌特征定性为“个性为上”(characters welcome),这就是整个项目主题的由来。 此项目和光圈基金合作,邀请了11位美国摄影师,在去年夏天以“美国个性”为主题在全美各地拍摄人像。目前已经铺设了网站,接下来是图书出版和巡回展览。 网站做得很清晰悦目,商业介入的好处就是使得目标明确架构清晰,但是商业所带来的糟糕的地方就是肤浅,点开网站的下载目录,有照片和宣传海报可供下载,但是看来看去,没有一张喜欢的。这些都是“宣传”照片,根本没有艺术家的精神,其实和当年人民画报封面上的红脸蛋姑娘异曲同工。美国人其实比我们还会搞宣传。 还有一个类似的项目叫做50states,参与者来自美国50个州的摄影师,每两个月完成一个主题的拍摄,目前已经结束的单元叫做“人”(people) 英国消息 这是一个坏消息。英国Alamy图片社的负责人James West在给他们的供稿人的信中指出,英国报纸在图片库照片的购买上,本季度与去年同季度相比较,已经下降了30到70个百分点。他认为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广告投入在本季度大幅度下降, 印刷媒体的销量骤减,而且将持续, 媒体的网络版仍然没有找到可以赶上印刷版的盈利模式, 近几个月所有的岗位都在裁人, 编辑部门的预算被缩减, 未来的编辑预算还会进一步缩减 (…) Read more

时差(二)

零时间 旧金山中国城,仿佛迈进80年代的香港,街头毛笔字一笔一划写着通告:随便倒垃圾要送官办。写这几个字的是什么人,是否穿着长袍马褂? 第一顿饭被一个口才极佳的中年男人忽悠进一家广式茶餐厅,正好是下午茶的时间,成群结队的老人家簇拥着我们几个年轻人,他们泰然自若的样子仿佛这里并不是米国。 不管不顾地活在自己的时间里,这是旧金山的特色。 我们随后又进入了墨西哥时间。 mission巷子里的涂鸦局部。 Mission是旧金山最长的一条街,两旁文化非常多元。在周密的指引下,大家在最富拉美特色的一段街区溜达,并一致认为,可以不用去墨西哥了。大叔大婶们以墨西哥的方式聚会吃饭喝茶理发,缓慢的时间里,一个小小的汽车刮蹭事故可以引起一堆人围观。 这里街头常有戏剧发生,在等车的间隙,一个垃圾桶着火了,冒着青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穿戴整齐的女人,拄着一把破旧的雨伞嚎啕大哭着从路口拐进来,走过去,然后又走过来。当然,你可以说她是精神失常,但也不能肯定她一定就精神失常。 坐在旧金山著名的叮当车上,我们惊鸿一瞥地看到一个哥们溜着一条上面坐着一只猫,猫的身上坐着一只老鼠的狗。这是多么牛逼的创意。 这场景后来出现在周密的照片里,然后,又出现在一个八十岁的老嬉皮Jack家桌上的照片里。 Jack住在一个被照片,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塞满空间的房子里,窗口挂着宝石,如果有阳光的时候,那指不定得有多灿烂。他拍摄旧金山的嬉皮文化已经20年。从家里的陈设就能看到他的性格,因为东西有几千样,但每一样都有其固定的地方,你说要看八十年代的照片,他就能立刻从储藏间里拿出一本相册。这恐怕也是他拍照片的思维,照片于他就是档案,是生活的标记和索引。Jack把他的照片做成拼贴,黑卡纸上分门别类有各种主题:吻,窗,同性恋游行……。 Jack指给我们看一张照片“这个家伙,十几年了,再看到,还是同样的衣服,同样的装扮。” 嬉皮士,这个名字不好,过于花哨,其实,别被这个花哨的词语和他们花哨的外表所迷惑,正如他们一成不变的外表,嬉皮们是一群对时间发起抵抗,拥有零时间的人。 我对嬉皮文化其实没有太多了解。为了写这篇小文章才查阅了一些资料。旧金山的Haight街是嬉皮文化的发源地,让这条街声名鹊起的是1967年的一场大游行summer of love,超过一万人聚集在金门公园,他们反抗现有体制,迷幻药、音乐、自由之爱,是他们的向往。从此之后,嬉皮文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沿着Haight走到西头,就是金门公园,这一路会经过唱片店,放小文艺片的剧院,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店,街上随处可见的是衣着古旧,浑身叮当饰品的朋克、嬉皮士、HOBO族。公园则里是横七竖八躺着的人,他们仿佛完全不在意自己处在什么时空,怕是每一天,每一年,都过着这种只属于自己的日子。 Grateful Dead乐队的吉他手Bob Weir谈到他所理解的Haight: 是的,这里有致幻剂,但是Haight不只有毒品,这是一个探索自己的地方,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警醒自我的存在。 走在Haight的街上,我的头脑里常常闪现出一些朋友的样子,他们有时会和我谈起“叶子”,谈起一个完全脱离现有体制的自己,但那往往如火柴点亮的时间一样短暂,转身离开之后,大家都分别做回另一个自己——一些时间属于公司,一些时间属于家人,一些时间属于金钱,一些时间属于名望。 所以,当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人遭遇“可怜”的流浪汉,脏兮兮的嬉皮们,恐怕并没有意识到,那其实就是另一个我们从未在乎过的自己。 那首诞生于1967年Monterey流行音乐节的歌曲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Flowers (…) Read more

时差(三)

三本书 “拿下”,这是淘书时最开心的时刻。应打算逛遍全世界书店的曾翰同学的要求,周密带我们去了旧金山一家艺术书店Green Apple Books。结果,我比曾翰收获更大。 我买了三本书,都是我喜欢的。 《论摄影》(on photography)这本书我已经有了两个中文版以及 2001 年的英文版,而这次则撞到了一本1990年的版本。旧书的封面是不是比现在的新版好看一些呢?封面设计是Carin Goldberg,以设计图书见长,可以去她的网站看看,有不少很不错的设计作品。 和早期企鹅出版社的《论摄影》一样,此书的封面使用了一张1850年的达盖尔银版照片,摄影师是一位美国人,姓名不详。我很喜欢照片里女人那种淡淡的神情,充满隐喻,而男人的姿势和样子则有些做作。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出版人和桑塔格本人恐怕都别有用心,这张包含照片的照片,与读者相隔两重时差,使得对之的解读更为复杂:人们为什么要和照片合影? 或许《Photography Until Now》这本书可以通过对早期摄影史的回顾,找到一些解读上面那张照片的线索。这是我买的第二本书。 此书源自MOMA1989年的一个同名展览,策展人和作者是当时MOMA摄影部主任John Szarkowski,他坐拥MOMA丰富的摄影资源,梳理了从摄影史前时一直到1980年代的摄影发展历史。书的文字不多,语言凝练,MOMA重要的摄影藏品都收录其中,在阅读大部头的摄影史之前,其实可以先拿这本书做一个热身。我强烈建议诸位去亚马逊购入一本。 书中有很多很有启发性的观点,John写史的方式是非线性的,常常包含各种穿梭和对比。他会把技术和文化传统联系起来,比如早期人们对达盖尔和卡罗式两种摄影术的态度,他指出,由于达盖尔银版法的成像质量高,更多被用于实用和记录的功能,而卡罗式摄影法则因其缺乏细节,被当作一种艺术。又比如,他还提到美国和欧洲早期摄影风格的不同,美国没有艺术传统,因此摄影一诞生就被当作一种技术,一种科学——自然科学而不是应用科学。这使得美国早期摄影史中,利用摄影展开地貌风光和纪实的探索是主流。 他最有趣的一个对比是斯蒂格里茨和雅各布里斯以及路易斯海因,这三个人在同一个时期都住在纽约,但是作为美国摄影领域的潮头人物斯蒂格里茨,却从来没有和另两人有任何交叉,尽管他也曾在言论中谈到,他关注工人,没有什么比观察下层人民,并且在头脑里刻画他们的形象更为让他着魔的。而实际上,斯是把劳动阶层当作艺术主题,“事实”并非他关心的对象,纪实和艺术在当时界限分明,这使得这三个人,成为处于同一个时空但却生活在不同时区的两群人。 回家之后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Photography Until Now》的第一章是“before photography”,而我买的第三本书则是《After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的作者是纽约大学的教授Fred Ritchin,他是当代重要的摄影理论家,尤其是对数字时代的影像颇有研究,这本书是他最新的著作。因为还没有展开阅读,我对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发言权,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有提到一些他对数字影像的看法。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这三本碰巧被我收罗在一起的书,很是耐人寻味。阅读摄影史,就会发现摄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实在短暂,早期大众对摄影的疯狂,到今天依旧是疯狂;斯蒂格利茨对皇家摄影学会风花雪月的反抗,到今天两股敌对势力依然存在;曼瑞和莫霍利纳吉对摄影艺术的思考,今天当代摄影艺术家未必能够比他们更深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摄影实在简单,并没有太大变化。但阅读《论摄影》之后,你又会发现,摄影似乎又比任何其他媒介都更为复杂,因为它用一种“观看”的行为,将所有的社会、文化生活都包容进去,而所谓观看的权利,观看的纯洁性,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现在,当我们还对老问题争辩不休的时候,数字时代的摄影,这个摄影之后的摄影,又带来更复杂的讨论。

时差(一)

有个晚上,我在时代广场等地铁,一个流浪汉突然把脸凑到我面前,“新年快乐!”他说。 我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他一边走开,一边看着表:“哦,不,你的新年还有一个小时。”我这才发现,那正是纽约时间大年三十的晚上。 但是,按照中国时间,我已经过完年了。这个突然又到来的纽约新年应该算什么呢? 时差让我和原本熟悉的时间产生了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带来一些假象,似乎我可以在美国时间和中国时间里任意穿梭,但实际上,我并没有拥有双份时间,相反,在横跨两个时间的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同时被两个时间所抛弃。在美国,我常常很孤独。 时差所带来的困惑,和照片的功能有些类似。每当你看到一张照片,都在面对一个时差。这个被延迟的时间放在你面前,似乎可以穿透其回到过去,但却只能徒劳地撞上一面玻璃幕墙。我们过着我们的时间,照片里的人过着照片里的时间。照片或许是一个时光穿梭机,但或许也是一种骗人的手段。你盯着照片看,就会觉得越来越忧伤。 我把这篇旧金山游记命名为《时差》,一方面是因为在那里,时间又拨快了三个小时,我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半夜给家里挂了个电话;而另一方面,随后几天的游荡中,我发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时间中却同时混杂着各种熟悉的味道,有时会让我时空的概念有些错乱。 Castro 从旧金山同性恋社区Castro回来之后,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的一对同志朋友给我打电话 。我有些怀疑这不是一个梦,因为他们两个每年的大大小小的节日都会给我发短信。 五年之前,我曾经很投入地拍一个以同性恋为主题的专题。但这次,当我路过那些音乐轰响、帅男出没的酒吧,却突然胆怯起来——我本来就是胆小的——我真的很好奇,那个时候的我究竟如何在这些地方出没,又如何举起相机? castro街头 我所记录的那些照片,有些时候我喜欢,有的时候我又很痛恨,还有一段时间,我曾拼命逃避这段经历,我感到自己的拍摄行为是不道德的。你问我做一个纪实摄影作品的感觉,最初你会感到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你以为相机是通行证,误打误撞走进来,然后就陷入了混乱的路径。你成为故事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是应该拍照,还是应该放下相机。你是他们的朋友,但又无法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在拍他们的时候,存在着一个时差,我拍到的他们和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时差。这一度让我很沮丧,也非常困惑。把照片当作一种语言去架构故事,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如果你把照片当作透明的介质,就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因为在叙事的过程中,它和文字一样,你一边书写事实,一边也在不断修改事实。 对事实的修改,其实也是一种观点的表达,但不能掌控事实的人,就会失去叙述的主线,或者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叠加,而丧失了逻辑。此时再看Castro的灯红酒绿,回想当时拍照片时候的心态,那实在很幼稚,朋友说,真正的生活其实发生在旁边拐进去的胡同里,并且,灯红酒绿并非只是惊艳的照片,那是一种欲望横流的象征。 我的这个专题已经放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要彻底消灭我的不道德感就必须把这个故事拍完。在迷宫里绕了几个来回,似乎已经接近出口。 在Castro停留的时间很短暂,这是一个遗憾。我回到纽约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北京的同志朋友在msn上留言:你一定要去Castro看看。 情书 (未完,待续)

旧金山归来

四天三夜,我的旧金山旅行,实在很短,却很愉快。 其实,我现在剩下的只有一种愉快的感觉,这一路所闻到的味道,看到的事物,自我回到家里,从背包里把东西都扔出来,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让我觉得迫切需要写一些东西,不过,我又感到有些好笑,因为我背了一个很沉的相机过去,闭着眼睛拍了一些照片,但在怀念过去时光的时候,却更信赖感觉,需要用文字宣泄。 但吊诡的是,当我尝试把旅途的记忆写下来,继而又发现没有一次旅程离得开“摄影”,这一路所经历人和事总是或多或少地和“摄影”扯上关系,不知道这是缘于一种职业习惯,或许还是因为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记忆已经被“照片化”了。 文章正在慢慢写,这两天会陆续贴出来。今天再放出一个链接。是最新一期的影响。(之前曾经吹起小喇叭收集了很多网站链接,这部分内容会挪到下期报道,感谢响应这个帖子的朋友。) 总之,我回来了,欠很多人的邮件,会一封封的回复。 还有,借这个帖子向我们的旧金山导游周密表示感谢!带我们走了不少好玩的地方。

Link Day

明天我就去春游了,博客也得休息一周,今天索性给大家介绍一些链接,各位可以在教室休息的时候继续在网上遨游。 1,Japan Exposures 专注介绍日本摄影,创办者是两个热衷日本摄影并且居住在日本的西方人,这使得他们可以扫除日语障碍,以更为本土化的视角介绍日本摄影师,画廊,出版商,器材,画册。喜欢日本摄影的应该能够从这里淘到宝贝。 2,dlkcollection 这个网站也很专一,读者定位是摄影收藏家,话题因此全部集中于摄影拍卖,博物馆画廊的展览,摄影画册等等。最近纽约几个重要的艺术展会Pulse和 Armory Show相继开展,你在这里,这里和这里,能够看到这些展会中几乎全部的摄影作品。 3, photochaining 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摄影者把载有自己照片的存储卡丢在公共空间,同时附有一段说明,捡到的人根据说明里的指示可以到photochaining网站里上传卡里的照片,此后把照片抹掉,重新拍自己的照片,再丢掉。呵呵,我真希望赶快能捡到一个。 4, sex,lies and photoshop, 《性谎言和photoshop》,纽约时报的这个视频的标题就很打眼,封面女郎们姣好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大多都是拜photoshop所赐,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是否应该立法限制这种行为,是否应该把修图员的名字也署上?这个视频采访了不少修图师,他们当然为自己的美容工作感到自豪。 另外,以前1416介绍过的全美国最牛修图师最近差点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小命不保,想想多让人后怕,要不然这对美国摄影界将是多大的损失。 好啦,我的奉献到此为止,欢迎大家也把自己珍藏的有趣的link也贴到这个帖子下面,这一周将是各位读者们自给自足的一周!

欢迎来到WIN世界

这是一个招兵买马的帖子,不过故事要从头说起。 上周,在纽约SOHO区的一间工作室里,我见到了摄影师Hans Neleman。他的样子很像Virgin的总裁,那个总是不断折腾各种新鲜游戏的家伙 ,但工作室里的男男女女却都一个个和蔼可亲,没有丝毫文艺青年的范儿。 工作室一角 Hans是个特能说话的人,我喜欢这种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一直歇着。他很快速地总结了自己的摄影生涯:“我拍广告,大招牌上都是我的作品,却没有我的名字,我开始搞艺术,进了画廊,出了名,突然发现谋生是个问题,于是我又重新开始做商业摄影师。” 在商业领域已经小有成就,Hans最近再次转型,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WIN”, ( worldwide image navigation的字首缩写)。 用一句话来形容WIN——它是一个商业图片库(stock photography),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WIN的网站的印象,当时我觉得它完全没有出路,因为商业图片市场已经被两种势力垄断:上游是Getty和Corbis两个大佬,下游是Istockphoto这样的微利图片库。职业摄影师进入上游领域,业余爱好者则从微利中牟利。 但是Hans却切入了中间地带,他有很新鲜的理念,我完全被他说服了,WIN是这样的: 1,商业图片库里的照片是对各种抽象概念的视觉解说,比如“自由”,“失落”,“活力”,这些概念会用到商业广告的行销中,但旧式图片库的视觉解读方法已经显得非常老套,迫切需要革新。 2,WIN的摄影师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没有任何束缚,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广告的目标客户。 3,WIN有一种“当地时间”的概念。他们培育摄影师,而不是简单接纳摄影师,对一些商业摄影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摄影师缺少的不是视觉,而是商业摄影的基本概念。WIN在当地开设的培训班帮助摄影师了解商业市场。他们的网络已经铺设到秘鲁、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巴西等这些本土商业摄影师欠活跃的地区。 4,WIN把图片库变成了一种有社区感觉的“图片社”,摄影师可以借助WIN的网络互相了解和促进。 5,Hans与摄影器材厂商有着良好关系,考虑到一些欠发达地区摄影师面临的器材瓶颈,他为WIN的摄影师准备了相机和专业灯具。 6,WIN要找的摄影师其实就是Flickr中最为活跃的一群人,他们肆无忌惮地拍摄,视角完全超乎你想象。我看了一些Hans喜欢的作品,有个18岁男孩,照片拍得非常神奇。这群人拍照时的自发感觉,职业摄影师难以相比。 7,WIN为热爱摄影,有视觉天赋的“文艺小青年”们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进军商业市场。WIN和corbis和getty有供货关系,地处纽约则与各种照片买手关系熟络,同时还把一些优秀摄影师推荐给画廊。 哈,我似乎已经成了WIN的推销商…… 其实,在camp和各种私下途径里,我见过很多照片拍得很有意思的年轻人,大家一直在谈论“艺术”,然后就是叹息,WIN让我转换了思路 ——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谈“商业”,让这些新鲜人类给商业摄影也带来革新?这是WIN让我感到兴奋的原因。 Hans的WIN在中国还没有摄影师。你有兴趣参与么? 1,Hans的商业摄影概念,不是图录摄影,而就是生活中有趣,有视觉新鲜感的照片。整理一下你的照片。 2,进入商业图片库,意味着去卖你的照片,双方是利润分享,你准备好了么? 3,看一下WIN的影廊,那里的照片是不是你喜欢的。 4,点击这里,发作品给Hans,介绍你自己。 其实那天听到的最有趣的故事就是一个用傻瓜相机拍照的哥们,一直和Hans哭穷,Hans给他发了台相机,却从来都不见他用新机器,还是那台傻瓜相机。“估计他已经把相机给卖了。”Hans乐呵呵地给我讲这个故事,一点儿都不心疼。 (…) Read more

保罗爷爷的摄影课

Paul Fusco端着一杯咖啡走进来,绿色的衣服,有军装的感觉——这大概是我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因为Paul曾是美国陆军通讯部队的随军记者,他的职业摄影生涯就从这里开始。 Paul的作品一直和军队有关,他最为著名作品的是对罗伯特肯尼迪葬礼的报道,在载有肯尼迪灵柩的火车上,他沿途拍摄了将近两千张照片。 这位已经将近80岁的老爷爷还在拍照,他又有新书即将出版,还是有关葬礼,这一次,则是对伊战死亡士兵葬礼的报道。在这个专门针对实习生的作品点评中会,保罗要先放他的这些照片。 法国来的实习生劳拉把幻灯机支好,“您的照片呢?”,保罗却皱着眉头,“照片,什么照片?”然后像一个孩子一样笑着拿出了他的光碟。 保罗说他不会讲太多的话,希望我们自己来体会照片中的故事。他面对我们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学过摄影。第二句则是:摄影是一门语言,你们要做的是用它表达你们的感受。 我喜欢这些照片,这是历史——甚至是被美国政府压制的故事,因为伊战死亡士兵的棺木照片一度是被禁止拍摄的,这又是保罗眼中的个人历史,他不忌讳阳光穿透镜头发出刺眼的光芒,或者是因为葬礼在大雪飘飞的冰冷日子而让镜头前蒙上一层水汽。这些照片一张张经过我面前的时候,我没有走神。 一个永远都会让年轻人好奇的问题是,您怎么拍到这些照片的?“我会静静地走进去,就那么拍照,如果有人盯着我,我就盯着他们,然后微笑”,“我一共走了将近40个葬礼现场,你们看到的大概是19个,大多数时候,军方都不会让我拍。”后一句话是关键,这个公式就是,如果失败率高,那么获得成功就只有增加尝试的次数。 这场作品点评会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他不住地要求我们放照片的速度要慢一些,他老是问我们问题,你对这张照片满意吗?这张照片你要说什么?我却被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弄得磕磕绊绊。 Paul主动要求给实习生上一堂作品点评课,作为玛格南对我们这些小蜜蜂的感谢。当他那么真诚地表达他的感谢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去拥抱他一下。一个好的摄影师首先要是一个好人,不是么?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以前给新视线写的一篇文章,可以有助于各位更多了解Paul Fusco

注目礼

1968年6月8日。《展望》画报的摄影师保罗·弗斯科(Paul Fusco)接到编辑部打来的电话,让他去拍罗伯特·肯尼迪的遗体从纽约运往华盛顿的照片。 “拿起你的相机,到火车上去。”弗斯科只得到这样一段简短的指令。 罗伯特·肯尼迪在6月5日遇刺身亡,临终时最后一句话是:“其他人都还好吧。” 死亡的黑色瞬间被在场的一位摄影师记录下来,成了摄影史上的名作。一位女士朝着摄影师歇斯底里地大喊,不要拍,不要拍,摄影师却一把推开了她,“太太,这是历史。” 那个在仓促、混乱的场合中,以一种可以说是略带粗暴的方式记录下的瞬间,是新闻摄影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成果。摄影记者抱着目击大事的心态,出现在各种场合,相机是他们的武器,照片则是他们的证言。 没有任何准备,当这位37岁的摄影师坐到火车上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也只有一个念头,到达华盛顿之后该如何才能顺利地溜进阿灵顿公墓——这仍然是出自一个摄影记者记录历史的渴望。 “我忽然看到有成百的人站在铁路边上,默默地注视着列车,车开得很慢,于是我打开车窗开始拍照。” 从纽约到华盛顿,原本只是四个小时的车程,这趟特别列车一共开了八个钟头。弗斯科拍了将近两千张照片。40年后,当这批照片展出的时候,《纽约时报》这样形容那些画面: “罗伯特·肯尼迪棺木经过的地方,在保罗·弗斯科的照片里,不仅仅是人们悲伤的面庞,他们的服装,还有他们的手——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感情。 三个女人坐在人群最外侧,手里紧紧搂着他们的小孩,身后还有两个人伸出手朝向火车;一个黑人妇女跪着,她的手是祈祷的姿势;一个女人戴着黑纱,咬着自己的手指;三个年轻人在敬礼;一位白发老人挥动着他的帽子;有些手抓着国旗,有些手握着花。 列车沿着银色的铁轨前进,这段路是那么的长。” 肯尼迪当时死亡的瞬间被摄影师用不到一秒的时间抓取到,弗斯科的两千张照片里只有一张最后刊登在《展望》画报上,因为画报出版时间的延迟,已经过了时效,似乎没有必要再向读者展示太多的照片。况且,还都是从一个角度拍摄的“相同”画面。 但是,《展望》的编辑可能没有想到,这批照片却在四十年后,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画册,很少有摄影作品有如此殊荣。首先是1998年出版的纪念版《肯尼迪葬礼火车》(RFK Funeral Train),一共只印刷了350册,随后2000年又出版了同名的普通版本。最近,为了纪念罗伯特肯尼迪逝世四十周年,光圈出版社又出版了最新版本。 这一次的出版颇有些曲折,光圈的出版部主任莱斯利·马丁(Lesley Martin)在画册已经编纂完毕即将出版的时候,突然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库里翻出了弗斯科当时拍的1800张底片——这推翻了之前的工作,导致一切重头再来。莱斯利说,做出这个决定很难,但是所有人都被弗斯科照片里真挚的情感所深深打动。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任务中拍摄两千张照片,对一个职业摄影师来说实在难以想象,似乎太过疯狂,但是,你又可以想象,弗斯科面对车窗外自发前来悼念的人群,在火车缓慢行进间拍下来的这些照片,完全发自内心。他所记录下来的故事,充满着安静的气氛,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诉说的渴望。这段旅程由两千个节点构成,由无数条视线交织而成,有着复杂的观看关系。穿越不同的空间,经历不同的时间,火车内外是死亡与生命。而最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所记载下来的一个个“注目礼”,让人不禁感慨,眼睛是可以说话的,这种观看蕴藏着一种持久的力量,让它们在四十年之后依然直指人心。 《展望》这本画报在弗斯科完成此次报道任务之后三年就关张了,也标志着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结束。电视带来更具现场感的动态画面是造成画报没落的重要原因,从此之后,摄影记者也在不断地给自己寻找新的定位,他们试图用更复杂的语言和更精妙的结构来叙述故事,近些年,重复节奏的画面突然也变得很流行。但是,弗斯科在四十年前就已经这样做了,而且,他的拍摄完全处于自发,没有任何矫揉造作——面对车窗外观看里的尊重,他还给他们有尊严的观看。

周一消息树

上周连续看到几份调查报告,干脆汇总一下。 1. “读”纸媒,“看”网络 纽约一家公共关系公司对316名年龄在12到72岁的受众展开了调查,发现尽管纸媒唱衰的论调越来越响亮,但是受众的阅读习惯似乎仍然很保守,调查结果如下: 1,80%的人仍旧订阅杂志,83%的人认为日报的存存在仍然非常重要。 2,尽管受众也趋向网络阅读,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新闻更适合纸媒体,45%的人认为报刊杂志在10年内仍然会存在,但是同样也有40%的人则持怀疑态度。 3, 60%的人认为从博客上获得的信息是不可信的。 4,30%的人认为那些以新闻信息为主的网络是他们获知最新消息的主要来源,66%的人认为这些是他们当日的信息来源。 5,只有18%的人认为报纸是他们阅读新闻的第一站,但是55%的人仍然每天都会阅读报纸,53%的人还在订阅报纸。 6,当读者寻求休闲娱乐,杂志和网站则是他们的主要媒介。但只有7%的人会在网络上看他们喜欢的杂志。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了传统媒体的忠实拥趸仍然存在,受众仍然相信其对信息的权威解读地位,但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有人认为纸媒要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让纸媒成为读者去网络上进一步展开搜索的信息导航。 2.你不是一个人 美国摄影师在抱怨日子难过的时候,会从美国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找到一些“安慰”,和他们境遇相同的艺术家大有人在。调查报告显示: 1,艺术家的失业率是其他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专业人员的两倍, 2008年第四季度已经达到6%,一共有大概接近13万人没有工作。 2, 艺术家的失业率可能会逐渐攀高,因为相关职位也呈减少趋势,美国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就业岗位增加了八十万个,但是艺术类的工作却缩水了七万四千个。 3, 所有类型的艺术岗位的失业率都在增加,失业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表演艺术家(8.4%),纯艺术家、艺术指导、动画师(7.1%)作家(6.6%)摄影师(6%) 4,一般来说就业岗位的糟糕状态可能要比经济的恢复要缓慢和滞后,2001年美国经济危机,直到两年后经济开始恢复的时候,艺术家的失业率才达到其最高峰(6.1%)。 3.照片买手的消费习惯 Photoshelter推出的这份2009年照片买手网站浏览习惯调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介绍,今天正好接着这个机会说一下。这份调查一共涉及到581名调查对象,来自全球各地,领域包含杂志、图书出版、广告等。 调查围绕着买手们对图片网站的偏好展开,结果如下: 1,77%的人不会去看摄影师网站的幻灯片自动展示,96%的人如果发现要先看一段介绍才能进入主页面,则心情会大大不爽。如果网站超过10秒钟才能下载,50%的人会放弃。如果超过15秒,你会失去71%的读者。 (…) Read more

Edward Hopper与美国摄影师

以下内容编译自纽约时报,下个周末我在旧金山,希望有机会能去看这个展览。 有的时候,你会发觉,似乎整个美国文化领域,都是画家Edward Hopper的疆域。 电影评论家把Hopper情绪化、忧郁的风格看做是黑色电影(noir)和希区柯克电影的舞台和背景设置的视觉源泉,文学评论家认为他充满悬疑的叙事线索在 Ernest Hemingway, Sherwood Anderson, Joyce Carol Oates, Grace Paley这些作家的作品里一脉相承,更不要说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和广告制作人员,他们都深受其影响。 但是摄影和Hoper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谈及,最近Fraenkel画廊在开办30周年之际,通过一个展览和一本画册来描述这段被忽视的联系。 展览名叫 “Edward Hopper & Company”,展出作品有三张Hopper的作品,此外还有八位摄影师的照片,他们大都是画廊代理的艺术家:: Robert Adams, Diane Arbus, Harry Callahan, William Eggleston, Walker Evans, Robert (…) Read more

江湖八卦

玛格南越来越时髦了,我呆在那个一片安静的办公室里怎么没发现他们这么有趣呢?他们整了个twitter,昨天还在上面有奖问答,送出去一本Erich Lessing的签名画册。这之前还搞了个Bruce Gilden的twitter交流,虽然看起来有些费劲,因为问题不能显示,但是这种快速的问答,显然还是挺能暴露人们的真实想法的。Gilden透露,他在纽约街拍的老巢在第五大道和Broadway的交汇处。 话说我也有个twitter哈,回头利用一下。 昨晚上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 ,我打开一开是老徐,大家还记得老徐的博客么?她正在上面给5DmarkII做广告呢秀她的5DmarkII。 另外,建议你们去mugnuminmotion看看Patrick的新作品“夜”,我早起来看的,戴着耳机,周围特安静,气氛很好。

“看”书

以前介绍过唱片封面的故事,最近又看到这个有关图书封面的网站,整合了各种有关图书封面设计的资源。去养养眼吧。 另外,沈玮新做了一本限量发行的艺术画册,到这里,和这里可以去看他做书的过程。

Man Ray和Atget

Man Ray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没有想到他和Atget还有一段交情。按说,他们两个的摄影道路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搞达达超现实主义,玩的是先锋艺术,另一个则是老实拍照,常常在纪实摄影领域被频繁提及。 Eugene Atget, Le Dome, boulevard Montparnasse, June, 1925 Man Ray, Rayograph, Hand with switch and cord 他们曾经是邻居。Man Ray不仅收藏Atget的照片,还把他的作品弄到超现实主义的官方杂志La Revolution Surrealiste的创刊号上发表,当时Atget只有一个请求:“别写我的名字”——他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死后才在Man Ray的助手Berenice Abbott的努力推广之下变得大红大紫。 Man Ray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摄影不是艺术》,后来他又补充说明,说他除了坚持这篇文章里的观点,还有一个新的声明,那就是《艺术不是摄影》。Man Ray在玩文字游戏,他这里所说的“摄影”,是将其当作一种材质,把摄影的肉体和魂魄完全剥离了。 这恐怕也是他和Atget惺惺相惜的原因,在他看来,这个家伙很纯粹,没有在乎过手中的器材,甚至都没有在乎过自己行为的结果。所以,当 Abbott试图给Atget冠以艺术领域的卢梭和巴尔扎克的称号,Man Ray完全不同意: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