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7作品放送(5)钟智 汕头移民

今天放送的三组照片都是一些在校学生的作品,拍摄的对象都是城市中的“边缘人群”。因为空间限制和便于浏览,我无法把全部照片贴出来,希望看更多照片,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的朋友可以和摄影者邮件联系。 作者更多作品在这里

camp7作品放送(4) 通州东堡小学堂小学生摄影

通州东堡小学堂是一个小团体的朋友小童的私人学校,教村里的小学生英语,共有14人左右。 因为经常去通州玩,所以有一次大家突然想到可以让小朋友也接触一下胶片相机,拍一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这是发起者的一些感受: 1)、我们是如此幸运,付出了一点点金钱,就得到了这么惊艳的照片 2)、选出来的这些还是冰山一角,我们尽量避免了因为颜色,猎奇等因素来选照片,只选我们觉得符合非不稳定因素造成美观的照片 3)、我们总结出,他们真的很爱他们的被摄对象,包括亲戚,朋友,一本书,一个挂历,一朵花,一只宠物,里面含着无限的爱,这让我们很感动 4)、这些照片完全已经脱离了摄影或者画画的本质概念,我们看到的其实还是一个个没有被侵蚀的心灵

camp7 作品放送(3) 余立新 无语之城

无语之城——三线建设工业遗址 四川省华蓥市曾经是国防“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先后配套建成了红光、华光、明光、兴光、金光、长城、燎原和江华等八大军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厂互为补充,分工合作,为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当年部署在深山丛林中的国防工厂慢慢失去了它固有的优势,其靠山隐蔽的特性成了交通不便的主因,要求分散布局又必然缺乏配套设施;以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衡量,这些老厂显露出的诸多问题和隐患,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甚而逐渐演变成为国家的包袱。 于是在八、九十年代,国家对这些三线企业实行了调整,将它们从大山沟里迁出来,整体搬迁到临近的大中城市,原本想为这些三线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谁料到失去宠幸的三线企业大都换上了“水土不服”的毛病,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到现在仅剩下一二个勉强糊口,其它大都烟消云散难觅踪迹了。 兴光厂内遍布落叶的小径 兴光厂101压轴车间 华光厂对面的天池 华光厂装配房 明光厂车间现状 金光厂办公大楼 金光厂装配车间外墙的标语(彭老总提出的:军工产品 质量第一!) 红光厂职工医院取药窗口 燎原厂原址的光荣榜 堆满碳酸钙生产废料的兴光厂后山

camp7放映名单

第一组:Ofpix基金 1,2009年度ofpix基金获奖作品 2009年ofpix基金入选作品:占有兵 《工业区》 2,让他们发声:把相机交给最需要的人 孩子的视界:通州东堡小学堂小学生摄影 网易汶川一年 第二组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 1,张玮诗+北京同志中心 2,王寅+自然大学 3,吴育琛+同心希望家园 4,邢江+花旦工作室 5,赵星华+聋康网 第三组:这个城市 城市化?城里人?这个城市每天都有各种悲欢离合,我们记录…… 1,王楠  回龙观 2,吴婷 六廊庄 3,梁旭  唐家岭 4,钟智  汕头移民 5,陈辛  拆迁 6,罗宾 上海弄堂 7,王寅  北京胡同 (…) Read more

camp7倒计时:一二三,抱一下

让影像发声论坛,已经结束了两场,我要特别感谢匡铟,赵钢,郑福利,感谢他们零报酬参与这次活动,感谢他们在繁杂的工作中整理教案,冒着北京零下的寒风赶到咖啡馆讲座。还要感谢每一位到现场的朋友,感谢你们的到场和支持。最后一场论坛会在一月份举行,时间确定再通知大家。 31号就是camp7,欢迎大家来玩。明天我将贴出放映名单。 提醒大家: 1,因为是新年,我们增加了礼物交换活动。方式是这样的:请带一份小礼物,工作人员会提供袋子,写上号码,然后抽取礼品。礼品的提供者和获得者将有一个新年拥抱。现场特约摄影师朱墨会为大家记录下这个拥抱的瞬间。 2,参加活动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不需要预约,需要交30元/人的门票费用,现场有可乐、红茶、鲜橙多自助 最后,祝贺camp纽约的参与者占有兵,他的作品《拍照的瞬间》最近刚刚被《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采用,我也借南都的题目来给我们的camp7倒计时:一二三,拥抱一下,期待和你们温暖的拥抱。

camp7 倒计时:1号公告

以前提到过,我们试图把camp活动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观片,另一个是聚会。由于这次camp比较特殊,一个是我很久都没有参与了,迫切想要和大家“聚会”,另一方面我们的影像发声活动,ofpix基金有很多好作品也希望能够和各位分享,因此,这次camp还是把观片和聚会的功能融为一体。camp观片已经发布了公告,请见前一天的通知。今天介绍下聚会活动的情况 这次聚会的主题是大家一起过新年,照片则是我们的伴奏音符。 来参加活动没有特别要求,需要准备下面一些东西: 1,带一张照片,你喜欢的,你拍摄的,现场挂起来,贴起来,这就是我们的“新年树”。 2,准备一张你的名片:不必太正式了,手写的也成(这可就是限量级绝版的),名字可能是你的网络id,不过,网络空间里的你可能比现实的你更“真实”吧。记得写下联络方式。 3,准备一份小礼物。不在轻重,什么都可以,是你愿意与一个”陌生人“分享的东西。 4,我们会收集大家的名片,然后现场抽取,两张为一对,两位就可以互换礼物了(交换之前拥抱一下,温暖嘛)。没带礼物的后果?——不能送空气吧,会有些尴尬。 嗯,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等着大家来,希望一屋子都盛满温暖的照片,温暖的问候,期待着和你们的温暖的奇遇。

camp7倒计时

你们来吧!来参加camp7! 我掰着手指数着这到底是第几个camp,竟然已经是camp7了,还好,十个指头能数过来。 这次camp的主要内容是: 揭晓ofpix基金,观看获奖者作品,观看上一届获奖者王楠的作品。 让影像发声工作坊摄影师作品展示(四位摄影师+四个公益组织) 作品展示(以社会纪实为主,欢迎来稿:ofpixcamp@gmail.com) (气氛好了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跨年狂欢) 时间已经确定:12月31日。 我想把这次camp的主题定名为”温暖“: 这次camp的主题是社会纪实,想来就是一些沉重的话题,但无论是影像发声活动还是ofpix基金,我们都在做这样一个事情,让摄影变成一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行动,拍照的过程是一种参与,照片出来是一种声音,每个人的一点点行动,都会给那些无法得到阳光的人带来温暖,这种温暖在冬天尤其珍贵。 这次camp在冬天举办,让我想到第一次camp,房间很冷,没有暖气,但是一群人仍然很耐心地坐在那里看片,发问,讨论。屋子外面走过的人,好奇地隔着玻璃张望,房子里面幻灯机发出的光线很温暖。如果有一些人,不为别的什么,很单纯的讨论问题,聊天,看片,聚在一起,惯来麻木的表情变得兴奋,这种温暖的感觉应该特别值得珍惜吧。我希望这就是camp的味道。 之后几天还会陆续发布camp通告。 欢迎你们来。

camp纽约(3)

这个单元的照片都来自一些朋友在纽约行走的印象。我有些霸道地将之称作“刻板印象”,不过,要说明的是,我在这里用这个词不带任何贬义,而是一个中性的字眼。我们要认知的事物太多了,多到必须用一种模块式的方式来整合,这就是刻板印象。以前我上一门英语课,老师是个哈佛毕业的聪明人,他见我们总是抱怨西方看中国态度不诚恳,有刻板印象,反问我们,你们觉得美国人是什么样呢?美国是什么样呢?我们大家便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模式回答:“有钱”,“肚子肥肥的,到处旅游”,“摩天大楼”,他随后一一给我们破解,然后说:“你不要指望美国普通人对中国有正确认识,那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外。” 所以,以下展示的是,几位朋友在很短的时间内游走美国的印象,不管他们是否有着“刻板印象”,这就是他们看到的美国。 乐宜 刘熙

camp纽约(2)

今天发出的第二部分照片,都是通过邮件投递的来稿。非常感谢大家对camp活动的支持。 在我决定放映名单之后,才发现这几组照片有着相似的结构,都是一种平行并列的方式(乡村档案除外),这个单元名叫类型学,并非是对这种方式的指摘,方法用对了就是好的。而且用类型学这么大的帽子看这些照片,似乎切入点有些太大了。只是对我而言,这些照片这让我对照片结构文章的方式和可能产生很多好奇,希望追究下去。不过,这个思考仍然没有答案。 但是,也许这个思考也不需要答案。讨论会上,有人问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接触了那么多在严密的体系中成长出来的摄影,我发现也许自发拍摄并非一定要走到自觉的道路上,当它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一棵大树,而前提是,你必须让它那么自然地生长下去。

camp纽约

camp纽约是个温馨的聚会,参与人员一共只有九个,但争论的激烈程度却并不比camp北京差,活动从两点一直持续到到晚上七点。 大家在讨论王博的作品 要把我们讨论的话题整理出来还真的是一件难事,大家往往从作品展开,随着讨论的进行,思维逐渐发散开来。所有人的发言都很肆无忌惮,而被“批评”的作者很少以一种火冒三丈的态度跳起来反驳。pixy竟然拿出一个小本子做记录,而王博属于冷静型的,他很认真地去探讨对方所提出观点真正意图,因而常常会追问:“那你的意思是……” 白白姑娘在icp上学,她的老师发给她一张有关评论作品的方法的理念清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话:要记住,所有的评论都是主观的。 我分两天把放映的作品(有的是link)都贴一下,请大家也谈谈你们的观点和印象。 之前贴过一个放映作品名单,里面有关“学院派”和“类型学”以及“刻板印象”的话题我们在现场都有讨论,但是如果要形成系统的文字,对我真的是一个挑战。最近又在忙很多事情。如果有空,再接着这个话题说。你们也可以在帖子后面谈。我要提醒的是“学院派”是一个中性的提法。杰里尤斯曼(Jen elsman)在罗切斯特学院毕业,他可谓是最早的学院派,那一代学院派注重对摄影语言的可能性的探讨,也开始关注摄影史,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院也在做一样的事情。到了现在,学院派对摄影语言本体的研讨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此时,学院派应该学什么,自发和自觉的问题究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我的困扰。

camp纽约

前段时间张罗的camp纽约活动终于要开幕喽。 时间定在本月17日,下午两点开始。因为在朋友的家里,地方有限,请邮件预约一下吧。(ofpixcamp@gmail.com ) 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节目单。这次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主要准备了一些讨论的话题,都是我最近比较感兴趣的,正好也和此次camp播放的照片很契合。 单元一:学院派? 这个单元将放映五位在美国学摄影的朋友的作品。美国的学院教育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端,摄影(摄影的历史)成为大学和学院里深度研讨的对象。摄影也进入艺术世界成为一个严肃的参与者。1960年之前,学校里的老师往往因为他们的摄影实践能力而受雇,但是到了70年代,他们必须有MFA学位。当时博物馆的策展人也偏好有学院派背景的摄影师,使得他们在各种展览中频繁出现,获得极大的曝光率,到了 1982年,根据美国摄影教育学会的统计,59个学校有摄影本科教育。 我们将在这个单元探讨这样一些话题:摄影“学院派”的内涵是什么,它如何成为推动摄影成为纯艺术的动力,又存在怎样的束缚。 放映名单: 曾翰  《酷山水》 沈玮 《中国情节》 王博  《无题》 廖逸君  《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杨文洁 《水岸线》 单元二:类型学? 这个单元的放映作品都来自camp的投稿。并列式结构的摄影表达方式成为最近摄影师频繁采用的方式,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思维方式?(无休止跳出的新窗口,世界的平行发展,超链接)Edward Ruscha、Bernd and Hilla Becher,Eugene  Atget似乎都在以分类的方式展现外在世界,他们的作品内涵是否相同。 放映名单 占有兵  《拍照的瞬间》 (…) Read more

photocamp 问答

针对最近几次photocamp活动的投稿,我做了一个小小的问答,希望对大家的投稿有帮助。 1,photocamp是什么活动 photocamp是由1416教室组织的一个摄影聚会。现在分成两个系列,camp(观片)活动主要是放映作品并展开交流和讨论。Camp(聚会)则是气氛更为轻松的摄影小青年聚会,不是那么严肃,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增进小青年之间的摄影交流。 2,photocamp观片观的是什么照片 我们不关心器材,不打听你用什么光圈,但我们始终认为,针对一两张照片是无法展开讨论的,也无法对一些旅游照片,突然看到的一两个场面,没有任何文字解释的照片,只是美丽的照片,等等,这些照片对个人都有意义,但是对于他人却难以产生通感。 Camp观片主要看那些有作者意识,从某个观点主动出发而产生的摄影写作,或者是长期积累的生活片断,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随笔,但只有几个词语是不行的。 3,如何参与photocamp 每次camp进行之前都会征稿,我们的邮箱是 ofpixcamp@gmail.com,你可以把作品的链接,压缩过的小文件发过来,如果选中,我们会和你联系。 一般来说,camp活动都在北京举行,这是因为博客主人居住在北京的缘故,如果她远游到另外一个地方也许也会换地方,比如最近一期camp就在纽约。即使没有作品放映,你也可以到放映现场来玩,来参与讨论,活动完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