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越勤快,拍的越是狗屎。

    为什么博主总是为这些视觉垃圾感动,因为她那颗脆弱不变的心?

    Reply

  2. 說狗屎是太言重些。
    不過上面第一張並不在點進去的圖裡;
    所以應該還有很多。例如晚上的並沒有選出很多。
    (我自己驚鴻一瞥逛逛也拍過大嬸在胡同裡打麻將的咩。)

    但軸線、層面、鏡頭變化…
    我不知道集中在某區拍會不會好些。
    我有看到相當生猛活力的胡同生活社區呀!
    如果是要拍變遷,則可能也該再集中火力。
    瞬間、感性的過度重複,有時會很散。
    (當然永遠沒有甚麼不可以。)

    Reply

  3. blog 的主人 ,现在努力让年轻人,年轻摄影师懂得踏实和坚持,现在我看的出,需要长期积累的作品和“朴实风格“的彩色人文纪实片占了非常高的比重。
    但是确实有点过了 。您这里需要的是更加宽广的平台。
    确实,不光是摄影,很多创意性工作需要”机灵气“ ,在”机灵“面前,坚持是其次的。因为有后者未必有前者。
    现在的做事 (不谈摄影)更多的价值是贩卖”自己本身的潜意识“。而非纯纯的体力和态度。
    不能所有纪实的摄影师都去打”长线“,都去纪录身边生活的状态,我真的还是希望有能纪录生活感悟和自己思考的摄影师更多。
    不知道我说的意思是否是我要表达的,呵呵,我也是乱说。
    摄影师的踏实和坚贞 不是一个作品的坚持时间,也不是拍摄在一个艰苦的地方,而是玩命的不断的自己探寻自己,自己给自己一层层的划开已经适应外界空气的表皮,绽露新肉去感受世界。
    这个勇气和自残是比 时间地理上的坚持更宝贵。
    乱说乱说。。呵呵 [:Orz:]

    Reply

  4. to suli 这次camp的主题是配合让影像发声活动做的专场。所以大都是社会纪实类别的照片。

    在我看来,个体始终是最珍贵的,我喜欢的每一组照片都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的,我和每组照片的作者都交流过,也因此了解了照片背后他个人的愿望和个人的努力。

    camp是个交流的场所。这里每一组照片都没有任何推广和示范的意义,因为发声的方式太多了。我不太理解你说的“过”的意思,如果我这里发表纪实类多了,会造成一股风潮么?呵呵。

    至于你说的机灵气的问题,没有机灵气怎么办,如果还想拍,那就只能按笨办法拍了。一个胡同体裁有多种拍法和表达方式,谁手中还有其他表达方式,也可以亮出来。

    我看过很多胡同的照片,可我就是喜欢这组照片带给我的味道,十年前,我一不小心钻入了一段老胡同,我曾经被眼前发声的景象震住,这是北京么?
    我一直很诧异,那么多人热衷拍摄胡同,但是我没有看到我曾目睹的胡同生活,一拍胡同就是黑白,很多人说着自己在胡同看到了什么什么,可能会有什么什么,但是很遗憾,他们没有用照片记载下来。

    王寅是个北京孩子,他记录了北京人的胡同生活,这些转眼可能都没了,这多好,这就够了。

    突然很想听到和我当年有一样经历的人给我们讲讲北京胡同的故事。

    你说的东西我也很理解,也值得讨论,嗯,可以专门找个时间大家一起聊。 [:Automan:] 此外你没乱说,感谢你的发言。 [:^^1:]

    Reply

  5. 我觉得这种习作式的所谓人文纪实片太多了,拍摄的人也太功利了,我认为所谓的人文纪实片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和拍摄去积累的。数码化以后摄影变得简单了。安迪沃霍尔就说过,猴子不停的按快门也能成为大师。所以,不要光是局限于拍下看到的,而是通过照片表达自己。

    Reply

  6. 这组我觉得还挺好的,有不少片子看了让人哑然失笑或者会心一下,这是逛过胡同的人才可能有的体会。慢慢放松地写日记挺好的,布拉塞拍夜巴黎时估计也没想那么多吧~

    @k兄,找机会让我看看你拍的胡同吧,我很好奇你在那片儿生猛的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哈哈~

    Reply

  7. 我也是很喜欢这组照片的,感觉很耐人寻味~
    不太同意7楼的说法,数码化的摄影并不简单呀,数码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快捷,而按下快门的手指依然掌控于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之下。社会在发展,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技术上的便捷呢?并且我不相信作者只是看到了然后拍下了,我想在选择拍什么的过程中,作者已经完成了自我表达吧~
    哈哈,那猴子的确伟大呀 [:Yeah:]

    Reply

  8. Pingback: 1416教室 » camp作品发表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