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观片会

前一段时间,我们组了一个小团队分头以回龙观为主题展开拍摄,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下周六在回龙观龙跃苑二区我们有一个小规模的观片和讨论会。欢迎大家参加。 另外,关于婚礼摄影的项目,前一周光忙着弄camp了,一直没有推进,策划活动也在观片会同时举行。 开放式聚会,欢迎各位参加,我在周五还会再次和大家确认。 周日愉快! 李冰摄 nan摄 虔小凡摄 李达摄 天空摄 

1416近期活动

请关注photo camp. 赶快准备的你的手工书。。。 颠覆传统婚纱摄影的新式婚礼活动也将展开——两对“小白鼠”已经找到,现在开始征募摄影师,我想把摄影师分成两组展开拍摄,进行创意的“对抗”,应该很有趣。参加的摄影师请跟帖。

周一消息树

摄影节不仅仅在中国流行,美国也一样,有能耐的人都在组织摄影节,这是全球化现象。 5月14日到18日,纽约将迎来美国第一个国际化的摄影节——纽约摄影节,创办人是VII图片社的经理和图书出版商powerHouse Books.的创始人。这两位在摄影圈有权有势的人吆喝来了几个大腕做策展人,虽然无法前往观看展览,但是几个美国摄影界重量人物策划的展览值得了解一下: 马丁帕尔 (马格南摄影师) 策展题目:新类型学(New Typologies) 展览内容:摄影师用系列摄影的方法对周围嘈杂的世界进行梳理,寻找秩序。 参展摄影师: WassinkLundgren, Donovan Wylie, Jeffrey Milstein, Jan Banning, Sarah Pickering, Ananké Asseff, Michel Campeau, and Jan Kempenaers. Photograph © Jan Kempenaers Kathy (…) Read more

讲座预告(更新版,地点确认)

下周一晚7点钟,在人民大学,邀请了刘灿国老师来讲座。地点在人大西门明德新闻楼611会议室。 灿国老师上次在photo camp的出场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只是小小的露了一脸,几句名言,万恶的视觉冲击力,成功尺幅——在会后广为流传。这次,我请他来把“摄影变量”狠狠地讲一下,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名言继续流传。  时间已经确定,具体地点我会随后在这里通知大家。

新店开张

常来1416的人都知道咱们教室有几个门脸儿,一个是clck园地,供大家调侃娱乐贴照片的——最近有些沉寂,谁有啥新想法可以发邮件。 另一个是camp聚会,是伴随我们的photo camp长出来的,以后的camp的通知、新闻以及活动照片啥的就都贴那里了。 还有一个很早就已经建立起来的EX展讯,原本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鲜的国外各种展览的消息,但是由于逆光乱忙一直也没有经营起来,本打算外包出去,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前两天在网上碰到了Revol Drib,他的blog Thinking on Photography我天天都去,有趣的东西特多,我觉得都积压了,与其囤积不如让其进行流通,所以我就把他给骗来写EX展讯了。。。呼呼。。。 今天要通知的就是EX展讯重新开张的消息,Revol Drib已经在上面贴了东西,以后这个地盘就由他来主持了,以他的勤奋和发达的触角,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一周一周

1,camp show 2007年冬至,1416第一次photo camp。气氛仍然略微有些拘谨。各位,名片发了几张?下一次不要剩下。 建立了一个专门的camp网站,会陆续把这次活动中放映的一些作品上传。请点击这里。 2,东德影像 冬季号的光圈杂志特别关注东德摄影作品,介绍了目前正在英国做巡展的九位东德摄影师的作品。你可以在网上看到部分作品以及策展人的访谈,点这里。 3,年度最佳封面 时代周刊评选出了本年度十佳封面。其实这是一系列年度盘点中的一个,还有什么十大绯闻,十大流行元素等等各种八卦,时代的网站真好看啊,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没有买杂志的必要了。 4,多媒体先锋达拉斯晨报最近上了一个新的作品《底线》,摄影记者花了三年时间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美国最穷困、最危险、最混乱的世界,在报道摄影领域里,前辈总是告诫我们,你要是选择一个城市作为你的报道对象你死定了,这个选题无疑是一个很容易迷失方向的鸿篇巨著。因为涉及的都是敏感题材,摄影记者仅就获得拍摄许可方面也做出了艰难的努力。

好大调皮一只狗

大家好久没见我家狗狗了,这是他以前做的一件坏事。因为不满意被拴起来,他在浴室使劲折腾,而且还非常过分地跳进浴缸,瞅瞅他那得意的样子! 昨天camp本来还想带狗去来着。因为以后horse把咖啡馆装修好了恐怕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不过,想到这个爱捣乱的家伙,以及他的种种调皮的行径,为了维护现场治安,还是放弃了。

1416肖像工作坊实拍活动总结(第三组)

第三组:穿透力 综艺杂志摄影师陶蕾带队的这组,回来的最晚,以至于他们的合影也只是匆忙的背影。他们出发之前开了一个15分钟的小会,计划周密准备充分。我在看他们照片的时候,觉得其中有一些影像具有穿透力,对于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强,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炫技,但是力道十足。不过,这一组最大的问题是,组里两位美女的才华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反而是几位帅哥控制了整个局势。 最后一张我觉得环境选择的很棒,但是应该再考虑一下光线的运用。 嘎嘎,照片上传到此结束,还有很多好照片没有机会展示,等到photocamp的时候给大家再放一遍。八卦一下,来的帅哥美女真不少,据不完全统计,1416教室的读者以O型血为多,当日20人中起码有12位是O,星座倒是五花八门。。。。

一周一周

鸡零狗碎 最近一段日子过得颇为忙碌,虔小凡发来邮件说让我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嘟嘟玩儿。这让我特别感慨,我都在瞎忙些什么呢? 陶小放同学前儿个和我分享了他组织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叫做 “晒桌面”,他想看看大家每天消耗很多时间的小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因为这个地方占用我们生命的时间已经仅次于我们的床。点击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将我们整日囚禁的小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决定也参加一下。不过,我的桌子真的很整齐。 陶小放的桌面 不只陶小放对这种鸡零狗碎的生活感兴趣,还有更多人有相同嗜好。比如Flickr上有一个晒书包小组,大家都把书包里的东西弄出来显摆,还注明其详细用途。摄影师Peter Menzel周游世界让不同地域的家庭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搬出来拍摄照片,这种复杂的亮家底儿的拍摄任务却在互联网上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 上个礼拜连载美国家庭快照史,还有一集就连载完了,其实鸡零狗碎的家庭相片也构成了另外一种对历史的叙述,互联网上有不少晒老照片的网址,点击这里你能看到一串儿链接,那些照片真的是太棒了。 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灰头土脸地从火车站往家赶。关于我最近一段沮丧痛苦的工作经历,我决定留在photocamp上去说,是的,我没有忘记photocamp,这一周你就知道了。

柯达克罗姆的瞬间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从slate电子杂志中翻译而来的,柯达克罗姆(Kodachrome)是柯达公司专业反转片系列,特殊的K-14冲洗工艺使其必须寄回公司才能冲洗,色彩浓郁,正是这款彩色胶片带动了彩色摄影的狂潮。作者: Jim Lewis  原文点这里 柯达克罗姆的瞬间:William Eggleston的革命性展览如何改变了一切 2002年,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纪念活动,那是一场革命的第一声枪响——随之一切都被改变了。这个活动就是10月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重印了一个展览的目录册,这个目录册的原版早就销售一空,消失了很多年,作为稀有书籍,它的价格早就被炒到500-600美元,是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人无缘见到的。 这本书就叫做《William Eggleston向导》(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书的作者是一个有些怪癖的35岁上下的青年,当年他找到MoMA,带着一箱子幻灯片,试图说服这个严肃谨慎的艺术机构为他举办一个彩色摄影个展。 展览具有里程碑意义,宣布了彩色摄影时代的到来,在这以后,黑白影像变得有些古老而珍贵,给人的感觉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当代艺术摄影很多都是彩色的:南戈丁、米奇•爱博斯坦(Mitch Epstein)、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都随之接受了以彩色的方式创作他们的作品。 现在,假如我让你猜一猜,这个展览是哪一年举办的——背景资料是彩色电影在30年代流行,彩色电视在1955年试播,所以,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的时间是。。。。。? 1976年. 这有些让人觉得震惊,1976年的时候彩色摄影到处都是,几乎所有的杂志封面,电影电视都是彩色的。沃霍尔(Warhol)著名的Campbell汤罐头作品出现在1965年,丹﹒佛雷文( Dan Flavin )的荧光灯雕塑展是1966年在画廊出现。但是摄影却一直是黑白的世界,一些前辈比如沃克﹒埃文思声称彩色是“丑陋”的,而罗伯特﹒弗兰克坚持认为“黑白的就是彩色的”。 回顾过去,实在难以想象,70年代中期那时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彩色影像地位如此卑微。我猜测,部分原因是因为摄影从诞生之时起就不被当作一种艺术形式,而是某种科技手段,而黑白摄影则是超现实的,它通过把现实世界中的色彩去掉从而具有了艺术感觉。另外一些原因是彩色影像看起来更加商业,总是出现在杂志、广告牌和人们的家庭快照中。 同样,彩色摄影让摄影师失去了很多掌控能力,因为很少有人能够有冲洗制作自己的彩色摄影作品的技能(或者是买不起设备),艺术家的工作多少完全有赖于快门。 另外一个原因是彩色胶片的工艺还没有达到黑白胶片的水平,对于光线的敏感度、锐度都不够,这样就只能在室外或者利用强烈的人造光源才能拍照。 面对这种混乱一团的现状——敌视、技术的缺陷,Eggleston却走出了自己的路,他成为了彩色摄影之父。其实给他这种名号要稍微往前追溯一下历史:Paul Outerbridge 和 Eliot Porter早就开始拍摄彩色,和Eggleston同时代的Stephen Shore也拍彩色。但是Eggleston却做出了他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他让这种媒介合法化,把人们印象中的彩色摄影的缺陷却充分利用,变为优势,从而解放了这种语言,使其具有自己的逻辑。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一周发现 发现本博读者性别比例失调 昨天的“终结DVD聚会”,恕不能直播啦,因为期间只有一位弟兄“波拉”了一下还只给大家整出半张脸,大家都聊地很开心,一共来了十人左右,哇哇,我才发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只来了一位mm! 聚会期间大家对本博客赞赏有加,哈哈,不过陈仓客指出,本博文笔过于男性,文章过于晦涩,英文过于卖弄,这让我基本找到了本博失去大量女性读者的原因。我决定不定期尝试读者文摘式的写作,突然想起本博曾经发过一篇叫做 慢的文章,深受读者欢迎,大概就是这个路数。 闲话少说,陈仓客带来了他收集的记录片中的1/3,摊了一桌子,大家唯恐工商进来检查。我们观看了《天地玄黄》这部片子,我觉得看了这个记录片很多搞摄影的都可以歇歇了。这种不动生色,但是又处处充满杀机的记录,这种用平静得让人难以忍受的画面,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比起现在大多数摄影师浮躁的画面,不知强过多少倍。这部片子可以用电驴下载。 除了这部天地玄黄,还向大家推荐一部可以在正规渠道买到的碟叫做《捕捉爵士》,讲一位爵士摄影师,在卓越网就能买到,因为有朋友想购买昨天交流的碟,但是因为大部分都太难找到了,所以非常抱歉,建议去找上面这部碟来看看。另外,我们决定下一次的聚会主题定为——终结原版画册——每人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画册交流。 发现一本好书。在一个网站上看到的,关于纪实摄影,不是画册,是摄影师访谈《见证时代witness in our time》,18位纪实摄影师5位图片编辑和策展人讲述他们工作的故事,其中包括萨尔加多、玛丽艾伦马克,尤金理查兹等名家。我去亚马逊看了,价格不贵,估计是文字为主。希望那家国内出版社引进一下哦。 发现一个“发现”的网站,这个网站巨酷,简单说就是大家把自己“拣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纸条上传。说到小纸条咱们70年代以前的人都不陌生,上学时男女生之间写的那些东西,嘿嘿,现在都已经改短信息了。读者们上传的那些各色纸上涂鸦,互相传递信息的手绘文件,让我突然特别怀念过去的那个时代。 发现杂志地址:http://www.foundmagazine.com/(上午忘记写上啦,大家应该去瞅瞅,很好玩的) 发现又一门新生意,以前我介绍过一个给摄影师的图片CD设计封面的宝盒网站,今天又发现了一个给摄影师提供音乐的网站,因为现在大家都在制作带音乐的图片播放文件,那么音乐从哪里来呢?尤其是带版权的音乐。这个网站就专门向摄影师出售这种音乐,适合夹杂在音乐幻灯片里,不过价格也不便宜呢!129美元一套。 http://www.musicforphotography.com/

一周一周

一周亮点:灰姑娘变身记 你会看吗?你知道如何去看吗?如何学习观看?视觉修养这个概念,简单来说 就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概念,我找到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多芬公司(Dove)最近 开展了一个面向小女孩和年轻女性的项目,叫做自我评价活动,也叫真美之旅。 活动从一个短片开始,展示了一个灰姑娘怎样成为我们在传播媒介上经常看 到的熠熠发光的女性形象的内幕过程。如果进一步参加这个活动,女孩子将会 了解到,她们看到的那些漂亮的美女照片,多数都是摄影的诡计,从而最终帮助 她们改变对美的刻板印象,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 短片结尾的话是这样的:不要让我们对美的期待也被歪曲。我爱极了这部片 子,速度还可以。周一我要在课上给我的学生们看。地址连接: http://www.campaignforrealbeauty.ca/bblank.asp?id=6899 一周看点 1, 盘点大师, 美国摄影杂志评选出70-80年代的被低估的摄影大师专辑,杂志的编辑指出这 一盘点的重要价值在于,70-80年代是画报的黄金时期,因此摄影师的创作表现 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http://www.popphoto.com/americanphotofeatures/3191/underrated-masters-of-photography.html 2, 帅哥得救 周二,美联社的帅哥,摄影记者Emilio Morenatti在加沙地带被绑架,但是索性很快得到 释放,并未受伤害。美联社的负责人发表声明呼吁保护记者的安全。 3, 危在旦夕 与美联社摄影记者命运截然不同的是另一位意大利摄影记者Torsello,自10月12日, 他在克什米尔地区一辆公共汽车上被绑架之后,营救他的谈判正在继续。这位 “恪尽职守的摄影记者,慈爱善良的父亲”引起了广泛关注,意大利最大的穆斯林组织 意大利伊斯兰教联合呼吁:“放了他吧!正是这些战地摄影师,他们为我们揭露真相, (…) Read more

三峡七日(五)

“我拍摄了很多风景,但是对隐藏在风景背后的这个国家的文化更加感兴趣,对于我 来说,中国,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真实的。”这是摄影师Lois Conner在一次名为“中国五 十年”的展览上的作品阐释。(全部展览照片 http://www.asiasociety.org/arts/chinaphotos/photographers.html) 这又是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摄影师,不过Lois Conner在这里获得了艺术硕士的学位, 目前重返耶鲁教书。1984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支持摄影师来到中国,并由此开始了 在中国断断续续将近15年的旅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的画册。 Lois Conner所有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都采用宽幅摄影的手法,我时常觉得奇怪,这些 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精髓竟然比中国摄影师还拿捏的恰到好处,她的作品莲花系列, 以及中国的河流风光,都好似中国传统的绘画。不过这也难怪,摄影师本人曾经在耶鲁 学习过中国绘画艺术。 Lois Conner并没有将三峡作为她自己的一个特别的专题,她对三峡的纪录是零星的, 主要源于八十年代开始完成的一个专题“通往天堂的河流”,其中部分与三峡有关作品与前面 提到的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一起出现在一个名为“上涨的河流”的展览中。 链接:http://apps.carleton.edu/campus/gallery/risingwaters/ 这个展览的策展人很棒,两个摄影师关于三峡的作品,似乎是一种强烈的冲突,因为他们 的风格完全不同,Edward Burtynsky以无比精确的拍摄方法客观冷静地记录人类对自然的破 坏,而Lois Conner的作品赞美自然,充满乡愁别绪,细腻而敏感。但却正是在这种冲突形 成的万千思绪中,我们对展览的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无忌论坛上也有网友介绍Conner,作为背景资料提供给大家:开始使用8*10英寸相机,后来 改用7*17大型坐机,这可是100多年前的德国Schwinn机器。她拍照根本不用测光表,完全根据 经验曝光。她的片子清晰、细腻、影调丰富。据说她的照片每张的成本为几百美圆,但Conner说 她拍片子脑子里不考虑成本,否则会干扰她的思路,从而摄影也就失去了意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