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若没有camp4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外地,不能参加camp4,别急,我在这里也给大家送上一道周末大餐。 上周在美国的LOOK3摄影节上,也有规模庞大的幻灯放映活动。虽然我们都无法亲临现场参与,但是我发现一个好帖,提及了幻灯放映中的一些精彩作品,可以循着踪迹去网上看。比如: Shaw Rocco的 Cellular Obscura,手机摄影作品 Carl Bower的 Chica Barbie,有关哥伦比亚的选美 Kelly Shimoda的 I Guess You Don’t Want to Talk to Me Anymore,这个很另类,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Jessica Dimmock的 Papparazzi! 狗仔队的生活。我很喜欢这个选题。 Tim Hetherington: Sleeping Soldiers (…) Read more

camp4 倒计时(1)

昨天忘记说了, 一个是,把所有照片的文字说明都给大家打印出来了,进门的时候可以领一份,吸取上次的经验,就不在放片子的时候念了。 第二个是现场还有一个人像摄影环节。这次的照相师傅是曾在彼方。他的方案是回归传统: 用长时间曝光拍人像,每个人坐椅子上,争取不动不眨眼,30秒。 如果来早了就可以去照相摊上去拍照,中间休息和结束的时候都可以去拍。 Nan摄 camp2 人像 木槿摄 camp3人像 camp1是宝丽来,我手头没有,当时每个人还都在上面写上了新年愿望,我的愿望是给我家狗弄个户口,到现在还是没有啊!

camp4 倒计时

1,时间,本周五(19号)晚七点半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地图这里 电话:88320741 费用:30元(可乐,红茶,柠檬水畅饮)(谢谢大家支持提供场地的营地) 3,装备: 名片:有一张好搭讪啊。不必拘谨,随便拿白纸画也可以 一张照片:背面别忘记写点儿东西,万一有奇遇呢? 4,节目单 ofpix基金第二届征人(随后我会在1416介绍) ofpix工作坊第一届征人(随后我也会在1416介绍) 祝贺思然的小影展在奇遇开幕(奇遇也是个小展场,想展览的联系那个小老板儿,但不是什么都能展啊) 放作品(作者能来都来啊,交流,有问题请随时举手提出,向王笑飞学习) 中场休息 都别干坐着,是聚会,不是开会 结束,大家还可以多聊聊。

Camp4倒计时(1)

camp4投稿基本结束,进入整理阶段。这两天我一直在编辑照片。北京那头文轩也在忙。 一些基本的事情已经定了,现在先发个小通告: 时间:6月19号,晚七点半 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儿 camp主题:业余主义 以下事情也是你来参加camp要知道的: 1,每次camp都需要大家带一些东西交换,我们交换过光盘、手工书、以及明信片。 2,本次camp将直接交换五寸照片(六寸也可以啦) 3,你会发现,我们现在拍的大多数影像已经不再变成物理的照片介质存在——或者,这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camp4希望大家都能奢侈一下,把你喜欢的照片打印出来(一张就可以),背面写上你想说的话,如果愿意的话还有你的联系方式。 4,所有的照片在你来的时候都集中放到一个篮子里,走的时候随手摸走一张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诚征现场摄影师一枚,之前的天空,nan,木槿,分别试验了宝丽来,奇诡的大头,换装照,都有轰动效果。反正现场来的都是您的试验品。报名从速,被忘记提交你的拍摄方案。 欢迎大家来camp玩。 我这两天有点儿写不动博客了,不知道写什么。所以就在家好好编编camp的片子。你们也可以到图虫上看部分的camp4投稿,讨论还是挺热闹的。

Camp 4:业余主义

我不喜欢一下子就把一个事儿决定,我的经验是,很多时候,乱麻是在一瞬间解开的。 Camp4的征稿换到图虫上收作品之后,我还是不满意。我在那里化身为乌鸦嘴,甚为挑剔。其实我也很心虚,因为照片的好坏要看放在什么语境中理解,人家自个儿喜欢怎么都没有问题,是camp这个活动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想,我们前三次活动是在强调一种所谓的“专业主义”,意在推进摄影的职业化。但事实是,我设想的这种“专业精神”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大问题。 最近,我有了一些新的学习心得,这就是对所谓摄影的“业余主义”的认识——不过我得先声明,它和“专业主义”绝对并不是非白即黑的对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在另外一个语境里的探讨。 新的camp,我把主题定为“业余主义”。 这种业余主义,绝对不是“业余爱好”,或者应该说是与之精神完全相反。 业余主义,首先是当代摄影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Jeff Wall 1995年在一篇文章中对当代摄影的发展予以两个定义,第一,是从摄影报道到摄影文献(from reportage to photodocumentation),第二就是业余化(Amateurization)。当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对传统表征体系的一种颠覆,这也充分体现在摄影领域中。Jeff Wall的这篇文章十分学究,我其实只能看懂五成。他所指出的业余化,秉承了极简主义的思想,艺术家以一种非艺术家的身份创作,所产生的照片没有明显的劝喻和指代,这些照片表面看是无意义,乏味,空洞的,但归根到底是对传统严肃艺术中为观者提供指定概念和意义的模式的反抗。事实上艺术家的业余化是在摄影的理论层次上,更为执着地探讨了“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参考Edward Ruscha的作品。他也算是当代摄影的开山鼻祖,不过,你千万不要把他的作品归到类型学。 业余主义,也是影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前两天,三联的黑麦要写一篇胶卷消失的文章,我们聊了聊天。他提到,数码的普及是否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数码摄影师的现状,我的观点是,这大概会让人人都不再是摄影师。摄影将更如同一种语言工具,没有人因为自己会写字而骄傲,当36张一卷的神秘小盒子,暗房里神奇的显影过程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也会不再有人因为自己会拍照而骄傲。Camp4会放映汶川村民的作品(一些未曾公布的照片),同时也会放映cpc杂志的照片。 业余主义,更让我们看清楚照片作为一种消费品存在的事实,这也使得对照片的阐释比照片的生产变得更重要。 1977年,艺术史和评论家Douglas Crimp在纽约艺术家空间(artists space)举办了一个名叫《图片》(pictures)的展览,他在其中提出:“我们的经历前所未有的被图像所占据,它们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除了这些图片,我们的第一手经验越来越衰退,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曾经我们认为照片拥有解释现实的功能,现在看来,它们已经占有了现实。这就使得我们更为紧迫地需要认识图像。”Camp4将放映何炤所策划的一个关于LV的展览,他利用flickr发起的这个“为什么是LV,LV在哪里,什么人在用LV”的影像征稿便是这样一种对现存照片的归纳和阐释。 业余主义,又是中国尴尬的现实。体制和认知产生的冲突,使得许多意图对摄影展开探讨的人不得不以双重身份生活,这让官方摄影文献和业余摄影文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方面的问题之前1416恐怕一直在探讨,也是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困惑。所以,我这个业余博客开办以来,一直接触的都是业余摄影师的作品,他们没有身份,却不容忽视。Camp4会放映网友曾在彼方于2006年-2009年对北京城乡结合部北湖渠所进行的影像记录。 业余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心态。但这种未必一定要做些什么和最终真的做了些什么之间的平衡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有的人太散漫了,有的人又太焦躁了。 这就是今年的camp4,以上只是对目前投稿的一些简单梳理,还有作品正在确认中,也更希望围绕着以上对本次camp的主题阐释,大家继续投稿。 P.S.  为了保持神秘,以上作品我就不加链接了。

camp4 新征稿方式

我的邮箱已经爆了,这种邮件征稿的方式显然有些落伍。 有个小朋友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图虫的沈振宇,他不仅帮我弄好了博客,还给camp4建立了一个更为高效的征稿渠道。 所以,新征稿方式是需要大家到这里在线上传, 里面说的很仔细,我就不啰嗦了。 等着你们的照片。 以前用邮件给我发稿的仍然有效,不用再次上传,不过,你想让更多人看到你的照片也可以再传一遍。

camp4进行时以及我的唠叨

我有一个坏脾气,很多事儿,说了,就要做,即使可能心里已经打退堂鼓了,但是就是因为说了,还是得做,要不,总是觉得没着没落。就比如这个camp。 上次公布了camp4征稿的消息之后,收到了一些稿子,在这里,向所有来稿的人鞠躬。 不过收到的照片,一方面数量并不是很多,另一方面,能让我从椅子上跳起来的照片更是不多。一个让我有些郁闷的事情是,也许是因为“挂历照片”、“不明的风景”(这已是我的朋友最近揶揄我的新词汇),大家都觉得我口味传统——只对经典纪实,图片故事感兴趣——收到的作品,大都是这种样态。当然,我喜欢且一直喜欢这样的体裁,但同时,我对这种作品也就更加挑剔。 我有的时想,“人老实”的保守派形象可能会在大家口里形成这样一种说法,“人老实一当代,大家就偷笑” 我还有一点儿不好的脾气,喜欢较劲,也同时是因为写文章的需要,我最近开始琢磨当代艺术,并且越来越喜欢当代艺术,不过,我喜欢的是60-80年这个时段。我看到的最为带劲的一段话,是行为艺术家Vito Acconci对自己为何利用摄影的一段自白: 行为艺术,一旦它们被记录下来,就可以在墙上或者画廊和博物馆里展出,但这些文献只是一种纪念品,它们最好的位置应该是在书或者杂志中。行为只能以照片的形式存在——但是照片的行为不是它的终结。我一直在想,假如没有什么要迫使我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压力,证明我是一个严肃艺术家的需要,要在艺术世界谋得一个地位的欲望,我就不会拍照片。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不得不做一张照片,因为照片是画廊、博物馆所需要的。而我自己否认这个标准,我的作品不可能以一张照片作结束,我的作品是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不可能,也不能是被相机记录下来悬挂在博物馆的墙上。 我更愿意把这段内心独白当作忏悔。 我喜欢60-80,因为这一时段的艺术家创作动机还算单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市场的介入。我很饶有兴趣地看这些原初的动机如何逐渐演变。比如贝歇夫妇,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欧洲几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中都没有吸纳进去,却反而在美国大受欢迎。究其原因,美国已经出现了Ruscha和Dan Graham,他们的作品和贝歇夫妇似乎在外观上很相似,但是内核却完全不一样。美国人把贝歇的照片当作观念摄影来推广,但从夫妇二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这样,Hilla Becher参与了1953-1954年的德国波茨坦长乐宫的摄影纪实项目。Bernd是一个画家和设计师,他意识到,无论自己画得再快,也赶不上Siegerland工业区消失的速度,而照片则更为便捷,于是 1957年他们开始使用相机工作。从他们的公开演讲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 我们的相机不是用来拍摄漂亮的图片,就是准确地复制。我们放弃所谓对摄影效果的追求,寻求一种相对客观性。这些照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从光学的角度上代替原来的物体,尤其是当物体不能够留存下来的时候,则更加重要。 他们在一些讲座中多次提到选择摄影这个媒介的动机——用照片作为一种档案,保存即将消失的地区,认为自己是历史瞬间的保存者。但随着他们照片被纳入当代艺术范畴,随着评论家的阐释,他们后期的观点有些偏差,把保存不是当作动机而是看做一种副产品,他们在1981年谈到: 事实上,寻求摄影的艺术价值并没有太大问题,摄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是否是为了艺术而使用,还是其他目的,仅仅是一个诠释的问题……照片一张张联系起来,它们不仅仅提供信息,同时还有着美学意义。 但是,贝歇夫妇还算是一直保持清醒的艺术家,低调内敛,他们也曾提到:“直到观念艺术的时代到来之后,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正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我们才得以正式登场。……但是这种类型的观念艺术在当时可能又被给予了过于夸张的重视。大概没有其他艺术运动可以把我们真正归类进去。” 我是不是扯得太远了呢?或者是,又从当代艺术扯回了“纪实”摄影。其实,举上面这个例子我是想说,一百多年以来,照相机的记录功能都没怎么变,你怎么用,它都是一台照相机,变化最大的是照片以外的东西,是当照片的交流功能变得越来越活跃的时候所带来的一串连锁反应,它搅乱了照片和照片的作者,照片和照片的观者,照片和照片里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这种混乱被一些艺术家有意表达称之为艺术,或者被评论家有意阐释称之为艺术——而或许创作者却是无意的,或者有人也是无奈的,还有人则是做作的。这些线索在我脑子里蹦跶。但是却越琢磨越带劲。 必须把话题扯回来,camp的目的就是这个,让照片在交流中产生化学反应,除了做作的,我们接受各种摄影…… 回想起前三次的活动,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把这个party做得更来劲一些。 editor@ofpix.com是收稿子的信箱请稍候,我正在弄新的征稿方式。截稿直到收到足够好的照片为止。

camp4!

Camp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三次了,每次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都期待着还有下一次。 我在纽约,还真有些想念北京的大小朋友,期待认识新朋友,也许可以借camp的机会透过视频和各位聊聊天遥控指挥现场。 Camp举办的初衷是为年轻摄影师提供交流作品的机会,但似乎之前每一次都在放映作品和讨论作品的时间比例上存在很多争论,这也许正说明这样一个交流讨论平台存在的必要性。 Camp放映的作品还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是因为camp也在和大家一起成长,但是它一定会逐渐变成为一个严肃的作品放映会,而不仅仅是一个party。 具体的camp4的活动时间还待定,大概是在五月的某一天。现在开始正式征集作品啦。 要求: 1,作品完整,系统,真诚。 2,不要花花草草。不要信手拈来的零散照片。不要那种拍了一堆照片之后,再挑挑拣拣赋予一个牵强主题。 3,可以发送作品的链接,也可以直接打包发送作品,但是文件不要太大。 4,作品发送邮箱是:editor@ofpix.com 期待大家给camp的举办多提建议。 请参考之前的camp活动情况: camp3放映名单 :这里 camp2放映名单 这里 你还可以在1416检索camp,看看前几次活动的情况。

Camp3里的争论

本来这周要休息,因为周四就要去“扭腰”了。看了camp3的讨论,按捺不住,冲出来说几句。 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过fotoyard,一个博客上没有链接很多blogbus摄友的人,突然瞅见camp3的这一堆照片,而且阅读这些照片的背景是,在新闻学院教书的任悦老师,曾经在博客上发表“我是不会变心的”的这样的煽情文章的人,应该有着不一样的品味,对社会纪实类摄影的关注是她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我很能理解王笑飞的失望。 对没有来camp的人,我来播报一下当时的状况,王笑飞在camp3(一个欢乐的大帕体)上发表了一些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些照片太“艺术”了,缺乏对社会的关注,这些照片里没有新闻,只有个人的呓语。他说了很长一段话,抱歉我不能完全转述。尽管王笑飞让大家猜自己的年龄,他是比在座的年轻朋友都大,但是我没有觉得年龄是个问题,也不想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两代人之间的问题。并且,当时有很多人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回过头来,我要再说下camp3的作品展映的源起和目标。 因为这个博客,认识了不少年轻摄影师,一些在聚会上的小型观片会效果不错,于是我想把这个活动稍微搞大一些,让更多人都加入进来。Camp的目标是希望给摄影师,尤其是年轻摄影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同时还希望作品展映是多元化的,包括各种类型和方式,并非是一种样态。 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摄影师自发提交的,也就是说,这些照片的作者渴望交流。 王笑飞在回帖中谈到他觉得这是一个“高级”的“圈子”,我倒不是很认同。他可能不太了解,这里面大多数都是年轻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也只是刚刚起步,也存在很多困惑,只要在1416上谈到摄影与生存,这样的帖子总是能获得一大堆回应。 在前两次camp的铺垫之下,camp3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之前好了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谈引起争论的话题。为什么放映的作品中,没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报道摄影作品? 1, 摄影记者们哪里去了?此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应该是摄影记者,但是很遗憾,也许有摄影记者在阅读我的博客,但是他们都没有提交作品,或者是提交他们工作之外的作品。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不是个人的问题,内中原因我们都明白。如果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这种类型的作品只会逐渐式微。 2, 年轻的业余摄影师应该干什么?我拒绝了一些对日常生活零散碎片的记录,因为这些作品仅仅是摄影师的个人话语,恐怕在公共空间里难以得到回应。我也接受了一些摄影师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因为他们虽然只能在自己去上班的路上拍片,但是却始终秉承着一种精神,一种气氛,给作品的解读设置了一种语境。因为是业余摄影师,你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工作放弃,去做深度报道,调查一个社会问题。那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用影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希望探索摄影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可能,对于他们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展开摄影的交流。 3, 自由摄影师?尤其是新一代的摄影师,尽管我希望他们仍旧能够秉承关心人的社会纪实传统,但是我愈发感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急剧的变化。你不能要求一个新一代的摄影师,仍然用尤金史密斯的方式工作和拍摄。而且更严峻的考验在于,他们在谋生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画廊对那些缺乏“人味儿”的照片的偏爱,而媒体却无法承载尖锐的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报道,当然会影响到他们。另外,技术手段的变化也在影响纪实摄影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深度报道需要更长时间的拍摄,也许在今后的camp上会有大部头出现。 4, 总之,Camp的作品,这些通过我的博客征集来的作品,体现了以上这些现象和矛盾。 我始终把摄影当作一种语言,对它的解读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当你把它们还原到作者的语境,你能就理解它的来由和脉络。 我钟爱纪实摄影,对于纪实摄影“我是不会变心的”,但是我也在思考,新的环境下,应该如何发展纪实摄影,比如对多媒体的应用。 其实,人大新闻学院有不少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现在正面临毕业的研究生苏丹,他为了报道一个父母得了艾滋病的高三学生,过年住在了被摄对象家里,还有冲力十足的吴婷小朋友,她记录了一对居住在城中村的年轻人,如何靠打工辛苦赚钱,专门来北京看奥运的故事。此外,我还钦佩camp3上放映的阿三的作品,没资金的支持,我不知道他是靠什么来支撑走了那么多漂在北京的年轻人的家,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但是,小吴婷的纪实照片没有渠道发表,这些真诚地想拍东西,想当摄影记者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还是让我们从做事开始吧,从申请尤金史密斯的基金做回龙观项目开始,从ofpix基金(评选详情是要单发帖子,认真写东西再公布的,请稍候)开始,从把第一笔五千块钱基金发给辞职住在回龙观拍回龙观的女摄影师王楠开始,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小,但是一切都要从小事情生发出来。 Camp人多了可能讨论会不深入,一百来号人无法讨论,我们在考虑以后增加camp的频率,这样每次人不会太多,交流会更畅快。。。。。。。

camp3归来

说说你们的感受吧,那些喜欢和不喜欢的。 严重感谢沈木槿,她为给大家拍照打车绕着北京城找灯具,整个下午都在忙碌,乱穿衣环节超级精彩,我们会把精彩“易装照”放到网上。请关注博客通知。camp的放映作品也会随后传到网上。 camp4,将在纽约、北京同步举行。。。哈哈。

Camp3 放映名单

明天开始的camp3!放映名单新鲜出炉。我把放映作品简单归类成几个单元,以下就是当日的节目单(投稿已经在12号截止,请来不及的同学参加下次camp): 单元一:新杂志 说明:这个单元是本次camp新设立的,所涵盖作品并非是“大部头”,都是为杂志工作的摄影师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专题。但是,如何能够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保持技术的稳定,打破套路让影像中充满视觉新鲜却又不做作,表达个体感受,同时又能满足媒体需要,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谓“图片故事”曾经在九十年代风靡一时,一直被当作参加比赛,或者搞“艺术创作”的手段,现在已经逐渐回归到它的传递信息的本质功能,并且时常在杂志中“漫不经心”地出现,而现在真正能够把“故事”拍好的摄影师却并不多见。Camp3设立“新杂志”单元,通过以下作品,探讨如何为杂志拍好一个专题: 1,朱英豪   《伊朗》 《修道院》 2,蔡小川 《小岗村》 3,邓攀      《俞敏洪》 4,戴世恒   《浙江经济危机》 伊朗 朱英豪摄 单元二:城市 说明,以下几个单元主要是为了放映间隔需要而进行的简单分割,并没有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归类的意思 Nan      《回龙观》 熊小默  《倒易律失效》 温清       《一个不被梦想激励的城市》 乐怡      《恍惚之间》 阿三      《北京,北京》 倒易律失调   熊小默 摄 单元三:行走 李伟   (…) Read more

camp3倒计时(2)

camp3活动手册 1,时间已经定于本月15号,具体时间是从下午4点就可以开始进场,我们会在4点钟开始放映一些摄影方面的纪录片。正式活动从7点钟开始。 2,camp的地址是奇遇花园咖啡馆,尽管这个咖啡馆是horse同学主持,我们使用场地不需要任何场地费,但是咖啡馆届时只为camp开放,服务员也要专门为我们服务,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考虑到咖啡馆维持生计的需要,消费一杯咖啡。因此,进门的时候需要大家买一张30元的消费券,随后可以在饮品单上换取任意一杯不超过30元的饮料。   稍微多说一句,camp不是盈利的活动(这个定位不会改变),但是寻找场地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不但需要满足投影以及容纳接近百人活动的需要,交通便利,还要尽可能免费提供。前两次感谢horse和Nancy,帮我很大的忙。而我也希望能够把场地固定下来,省去在这个环节费心,专心把活动质量提高。这也是我确定在奇遇花园搞活动的主要原因。而购买消费券,也是无奈之举,不希望给大家造成强迫消费的印象,但是这对于支持camp良性运转将有很大帮助。 3, camp的主体是作品放映,现在仍然在征募作品,请发至editor@ofpix.com 稍后发布放映名单。 4,每次活动我们都请一位摄影师在现场为大家拍摄肖像,第一次是天空,使用宝丽来拍摄,第二次是Nan搭设了特别的布景。这次要招募一个摄影师,可以给editor@ofpix提供你的拍摄方案,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个方案邀请摄影师来现场。 5,换东西,camp1我们请大家准备一张光盘,里面刻录自己最喜欢的摄影作品,camp2请大家制作手工书,camp3的交换环节是换明信片,不一定非要正式的明信片,可以把你的照片贴在卡纸上,写上你的联系方式什么的也是明信片。请准备两张,进门的时候一张丢在门口的筐里,另一张交给服务员贴起来。                                                                                                                                  这是我最近收到的几张明信片,灰子的,天空的,以及我们凝视中国影展自己做的。  这个帖子很重要呀,希望大家仔细阅读,并且给我提意见。 

camp3倒计时(1)

首先要说抱歉,昨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把邮件留错了,应该是:marchren@gmail.com ,向给我发邮件的朋友表示道歉。我实在太粗心了。 camp3的时间已经确定,11月15日,请把时间腾出来吧,其他详细信息稍后我再发布通告。

camp3 倒计时1

本周日下午三点钟,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儿,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名为《摄影如奇遇》主要是把之前两届camp的部分作品展出出来。我和horse是策展人。 因为是第一次,这个展览做得颇为辛苦,受到展场的限制,以及我们对照片的制作和装裱等各个环节还都很陌生,可能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并非是那么完美的一个展览。但是,希望藉由这个展览发出一个邀请:以后,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就有了一个ofpix展厅。我们会不定期在那里展出大家的作品。 昨天,我看到了horse给我们这次展览制作的小册子和卡片的设计稿,我很喜欢,尤其喜欢阅读册子里每一个人对“摄影如奇遇”这句话的阐释。这个册子是限量版的。 文轩是这次展览的统筹,他可能跑了不下十几次美术馆,不断挨我和Horse的批评,在展览就要开幕的时候,我得向他表示感谢. 不管怎样,欢迎大家过来玩,会放映前两次camp的所有作品,此外还会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这是camp3开始之前的预热,如果camp3你不确定能来,那就周日下午三点见!

Camp 3!

Camp 3 来了!请大家准备好。 熟悉1416的人都知道Camp, 已经举办过两次活动。上月去平遥还有小朋友问我camp 3什么时候召开。 camp是一个摄影聚会,除了放片儿,还能够认识一大帮朋友。 我们在不断改进活动的形式,第一次,现场温度低,但是气氛热闹,讨论有些严肃,话题略微有些松散;第二次,Nancy慷慨提供帮助,佳能空间环境很好,作品很多,每个人都要求有音乐,似乎是个失败,留给大家的交流时间太少。。。 现在是第三次,希望能够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弄一个完美的聚会。 时间定于下月中旬(具体再通知)地点就是奇遇花园咖啡馆。 现在开始征集camp3的放映作品 幻灯放映参与方式: 1,camp活动的主体是幻灯放映,我们会邀请摄影师,图片编辑,策展人来玩,也会把照片放到网上,希望能够给大家架起作品传播的桥梁。 2,作品的风格和类型都没有限制,希望camp的放映能够丰富多彩,但是在挑选你的作品时,请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系统 完整 真诚 。 camp是一个交流活动,摄影师的作品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话题,否则就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3,投稿要求:请将作品,作品介绍,作者介绍,联系方式发到 editor@ofpix.com 作品可以是制作好的flash文件或者其他自动播放的文件,也可以就是简单的一系列照片。 放映时长在3分钟左右。 请不要只发链接。不在北京也可以投稿. 4,作品的大小:不用发太大的文件给我们,作品主要用于幻灯放映会的投影。 这是camp 3的一号公告,希望以前参加过的朋友给我们多提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