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10回放:街头,敏感的神经(2)

这是《街头,敏感的神经》单元的第二部分,以下摄影师两个来自广东,两个来自重庆。 4,占有兵 《工业区,自行车》 5 ,陈智能 《街头》 6,吴昊 《重庆》 作者邮件:while.wu@gmail.com 7,枕席 《Foggy》 作者邮件:liujia1982116@yahoo.com.cn

camp10回放:到街上去(2)

{camp}:我希望这个小小的放映活动能够让不同摄影师的作品之间形成超链接,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联系,看到照片之前和之后,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 4,阿三 《北京人》 5,陈引 《恩宁路拆迁留守居民》 作者邮件:cccy008@hotmail.com 现在的恩宁路残破、诡异,每次经过都能让我联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花费了整本《百年孤独》去写的那个村庄——马贡多。 霍塞-布恩地亚老人耗费一生去寻找科学和进步,当发现外界的文明是伴随着自由党、保守派、战争与动乱一起降临到马贡多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的孤独,听凭自己的灵魂堕入一种永久的梦呓状态,满嘴胡诌,尽说些无人能懂的古拉丁语…… 恩宁路老一辈的人耗尽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富足和幸福,当发现都市繁荣的降临=拆迁队+补偿款时,他们只能选择孤独地沉默。拆吧,拍吧……面对废墟、推土机,和前来观光的镜头,老人家彻底缴了械。一眼就能辨认出当人遭遇不公、丢失尊严后所特有的冷漠神情。布恩地亚家族特有的孤独神情仿佛在那一刻穿越百年灵魂附体,让你想忽视却不敢漠视。 本组图片试图表现《百年孤独》里的主题:人性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中国经济崛起和社会变革中作用巨大的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其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只要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环境、道德、个人尊严……都可以被牺牲掉。 穿越马贡多和恩宁路的百年孤独则是人类自尊的独立,它质问全世界的功利主义:当科学、进步和繁荣都以号称为全人类谋取“最大的快乐值”为信条时,少数弱势人群的尊严在这强大正义面前是否就应该被忽略?就算拆掉恩宁路能为广州人谋取最大的福利,增加最大快乐值,那是不是就可以以此为理由漠视掉恩宁路那一小群人最起码的尊严? 马贡多被一股飓风卷到天上,它的消失被魔幻化成一种境界。 恩宁路破败得像插满十字架的坟场,它的消失却仅就是个现实。 被拆掉的不仅是路,更是恩情和安宁。 6,白鸥 《给你一张宝丽来》 作者flickr:这里 在旅行/出差的 时候,会给碰到的陌生人,拍一张宝丽来,然后赠送给他们。这个时候,都会恳请他们拍一张照,以便留有记录。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宝丽 来,很开心地接受这份小小的礼物。我亦是很高兴,能将这拍摄的乐趣,传递给他们,让这份简单而又珍贵的“一秒钟的快感”,保 留在我们的心间。

camp10 回放:到街上去(1)

{camp}:我希望这个小小的放映活动能够展示摄影这种语言的多种可能,以及,我们这些不同的个体,眼睛里所看到的不同的世界。 1,吴承欢 《肉搏街头》 作者邮件:wittmann121@163.com 2,对焦不准 《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人》 作者邮件:ago1979@sina.com 3,唐咸英 《背》 作者邮件:tangxianying618@126.com

camp11 征稿

呀呀呀,又要开始筹备新的camp了。 我宣布,camp11开始征稿,此次的主题是《青春》,随你怎么想,内容不限,方法不限。其实青春就是一个幌子。 一两张照片别投来,一定毙掉。 拼凑的“组照”别投来,一定毙掉。 投稿信箱:ofpixcamp@gmail.com 征稿从即日开始,到某日结束 鲍煜宇 《大学 自言自语》 注:青春不是“大学生活”什么什么的,请别把这组照片当作模型。

camp10人像

在大理收到吴育琛发来的camp10的肖像,外地的朋友如果很想知道camp现场的氛围,从这些照片也许能够窥视到一些吧。 最后一张是我,我选择了宫仁一在六年前拍摄的北京作为背景,他的照片让我回到了一个我的北京,有一种气息从照片中弥漫出来,陌生而又熟悉。

camp10倒计时(4)

今天晚上七点见啦。今天是最后一次公告: camp10放映名单 第一单元  上街去 1,吴承欢  《肉搏街头》 2,对焦不准 《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人》 3,唐咸英 《背后》 4,陈引 《恩宁路拆迁留守居民》 5,阿三   《北京人》 6,白鸥 《给你一张宝丽来》 第二单元    街头,敏感的神经 1,张君钢(k1973) 《无题》 2,王之涟 《区区奇遇》 3,乐怡   《绝非偶然》 4,占有兵  《工业区。自行车》 5,陈智能  《街头》 6,吴昊     (…) Read more

camp10倒计时(3)

明儿活动就开始啦。 今天发布3号公告: 1,答谢 这次camp10特别要感谢历届camp的摄影师:李伟,王楠,沈木槿,金玮,朱墨,刘斌,同时还要感谢为camp设计logo的陈思然(小V),为了答谢大家,利用ofpix做工作坊积累的基金给大家买了门票,你们可以免票参加这次的camp10.  这次最新的camp摄影师是吴育琛,也表示感谢。 2,公告 这次camp10现场要公布第三届ofpix基金接受申请的公告,当然,随后也会在网络上发布。与camp一样,ofpix基金没有任何特别的背景,出于创办者对摄影的热情,是一个私人捐资的基金,鼓励摄影师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今年的资金来自做工作坊的收入,同时今年还获得了一个匿名捐助。 3,收费 camp10是收费的,门票30元,用于租赁场地,而整个活动是非盈利的。现场有红茶,可乐和鲜橙多自助,配合街头摄影的主题,这次还提供啤酒(每人一罐,嘿嘿。) 据说明天要下雨,太好了。但是现在天气仍然很闷热,嘟大帅提友情提示:注意防暑降温,适当休息,慎用空调,环境恶劣,更要珍爱环境!

camp10倒计时(2)

热不热? 家里有一个电风扇,前两天收起来了,觉得不会用到,现在后悔了。 camp那天希望天气能够凉快一下。 camp10作品  王之涟   区区奇遇 前两天发布1号公告时候没有讲清楚,招募的音乐DJ是志愿者,让一些朋友白忙活了,抱歉。 这个活动看起来“很大牌”(???)但实际上,它是从这个博客,这个博客形成的朋友圈衍生出来的,并没有显赫的背景和资金支持,整个活动纯手工制作(昨天又弄了一天),因为针线活儿不好,每次展示的时候,都有粗大的针脚显露出来,遭到一些朋友的批判。但是,幸好我每次都会很谦虚地改进。比如说,这一次,所有照片的背景都是黑色的。 camp10的菜品已经准备好了,现在发布一下2号公告 1,camp10的具体时间是:7月31日,晚7点半正式放映,7点开始进场。 2,camp10的具体地点是: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每一次camp都有一个有趣的现场人像摄影环节,我们已经尝试过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参与者拍照,上次camp的主题是乡愁,于是便有了“证件家乡照”。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因此拍摄方法也很特别: 我们会在户外支一个投影屏幕,把camp10的照片滚动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在屏幕前“路过”、“停留”、“发呆”,让街头摄影师抓拍下你在虚拟的北京、上海、重庆街头的样子。 1416的老读者吕小南:)   刘斌摄影 camp不仅仅是看照片的地方,也是各种喜欢摄影,选择用摄影的方式阐释自己所见所思的朋友交流的场所,欢迎你们来。 camp10作品  枕席  foggy camp10作品  金玮   蒸腾的北京 写完公告啦!附送两条新闻: A,旧的,彩色的——在这个帖子里,有很多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彩色摄影,都是博主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来的。看着真让人感慨:田园生活+正在大兴土木的水泥建筑,巨型大坝,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国,实在是似曾相识。 B,新的,科幻的——松下公司发布公告,他们生产出了3D照相机镜头,可以接驳在相机上(但是相机机身还没有生产出来),拍3D照片。真没劲,不就是有两只眼睛的照相机么,这样还要人的眼睛干嘛。

camp10倒计时

早就说了,这次camp的主题是街头摄影,但是因为稿件很零碎,因此一直将之当作一个难题,面对一堆照片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昨天用了一整天,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看了一遍,心静了很多,突然也看到很多。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我仿佛穿梭在几个城市之间,看那些摄影师没有任何准备地用镜头录下自己的直觉感受,是愤怒的,悲伤的,幽默的,感性的…… 好吧,让我们就来这么一次照片的无组织无纪律的作品放映,这就是7月31日的camp10,我和奇遇花园咖啡的老板说了,这次是街头摄影,是夏天,要有啤酒,要让照片放在在露天的空气里…… 接下来会陆续发一些公告。今天是1号公告: camp10招募音乐DJ志愿者 要求:希望你是喜欢摄影的音乐人,通过自己对照片的理解,给camp10放映照片配上音乐 方法:请发邮件给ofpixcamp@gmail.com ,简单介绍自己,我会发照片给你,请你根据感觉配乐。(当然,也许你的音乐不符合我的要求,我有可能会拒绝) 更高要求:如果有乐队能够现场来演出,那我将更加欢迎! 宫仁一  北京 奔驰  上海 吴昊  重庆 k1973  哈尔滨 camp是一个公开的作品放映会,已经举办了9次,放映地点在北京,如果你想了解更多camp的情况,请在1416教室检索“camp”这个关键词。

camp展厅:回望玉树

禅古寺僧人搬运倒塌的佛堂里的佛像。 任建军  摄影 青海摄影师任建军给我发来一些照片,是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在地震期间拍摄的照片。 当灾难影像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此时此刻再看这些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见证之力 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玉树地震作品 任建军/文 玉树地震过后,各种照片和影像制品铺天盖地而来,一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从自己和另外五名摄影师的众多照片里每人挑选了几幅组成了这个作品集,在挑选照片的过程中,我挑选了地震后安静的画面,在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挑选了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关系的照片。当时也没多想照片的出路,算是用照片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具有的一种玉树情结的一个交代吧。 摄影师:青林 贺大明 陈友钧 张旭英 海忆水 任建军 地震灾区扎西达通村的灾民接受寺院活佛的祈福和抚慰。青林  摄影 结古镇一藏族老人在地震废墟上小憩。张旭英  摄影 一活佛打电话安排灾民的物质发放情况,他的弟子当时显得非常焦急。张旭英  摄影 部队战士暂为防止哄抢隔离灾民与救灾物质。陈友钧   摄影 在扎西大通火葬场,一藏族老人怀抱着遇难孙子的遗体久久不愿将遗体交给火葬现场负责火葬仪式的僧人。 海忆水   摄影 禅古寺,一小喇嘛整理从他的僧舍翻出的衣物。任建军  摄影 结古镇,一喇嘛的亲戚从废墟中救出两只藏獒。张旭英  摄影 (…) Read more

本周评论+camp10征募

每次播放CAMP的片子,都有收获。活动也是越来越好。如果有时间、精力和人手,不妨将每一期活动做成电子杂志。也许是奢 侈的想法啦。 把每期的片子、会议现场的片子,会议的讨论重点,参与人员的姓名,博客,录音等等,诸如此类的材料汇编成电子杂志,定期发行,哈。这可见证了CAMP的发 展,也为不能到现场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阿三on camp8回放:乡愁(2)) 借 着这个评论我趁机征募一个camp10的志愿者,能够帮助我们组织camp10的活动,有意者请发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

camp8回放:任悦与李杰聊天

李杰的《生活在汉江边上》是camp8上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我喜欢它们还有另一重含义,我已经很久没有梦到老家——陕西西 安近郊的一个小村庄:渠湾,而这些照片,带着泥土的清新,带我回到童年,核桃树,知了猴,刚刚掰的玉米……。我很惊讶,这种平静的生活依然是现实中的一种 存在!它们真的存在么?那只是摄影师为我们营造的一个乌托邦? 我和李杰用邮件聊天。我不喜欢“访谈”——那是一种肢解人的提问。 任:这次camp的来稿有几组都是有关自己家乡的,看这些照片,我终于能够找到一些“人味儿了”,画面里的那些人,生活,都是久违的,让 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们竟然还能那么鲜活地存在着。 不是特别了解你,我们做个小小的对话好么,很简单,就和聊天一样。 李: 我很喜欢摄影,以前是搞机械的,中专毕业到兵工厂工作3年,由于实在不喜欢工厂枯燥的生活,又进入西美学习了4年摄影,现在在做摄影教育培训,工作中暂时 远离相机。呵呵。我比较喜欢布列松、寇徳卡的作品,平时喜欢带着相机到处乱转,我觉得这样很开心,可 以暂时忘掉工作、生活的压力。想做个自由摄影师,但是又得考虑生活,所以比较矛盾,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还是个夜猫子,喜欢夜里静静的 思考问题。呵呵。 《割草的少年》-陕西勉县河南-2004 任: 你说的自由摄影师和谋生的压力,确实是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照片给谁拍的问题。当你要用照片谋生的时候,可能就 不能像你现在这样“自在地”拍照了。而且在拍摄方法上面也难免收到一些流行的方式的影响。 你的照片依然用了很经典的方式拍摄,可以看到布列松和寇德卡对你的影响。不过,我很好奇,因为现在有很多这种沿着河流的拍摄方式,但大多数都是用 中画幅甚至大画幅,而且强调照片和现实的剥离。这些流行的东西对你有影响么?我还非常想知道,你如何能够拍摄到那么原汁原味的生活,很恬静,但是 似乎也带着一点点忧伤和离逝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真的存在么?你用了多长时间拍摄这组照片? 另外,这种田园般的生活中没有矛盾么? 《摆渡》-汉江吴寨段-2006 李:很久没有这样写过信了,感觉很好。仿佛回到了上中专那阵给初中好友写信,聊天。 我受经典影像影响确实比较 深,这组照片全是用胶片拍摄的,用了一台禄莱35毫米(镜头)定焦傻瓜相机和一台美 能达单反相机(28毫米定焦镜头)拍的。我喜欢抓拍,不去干涉被摄对象,我也只是在这里生活的路人甲而已,在走路过程中突 然发现一个好的画面举起相机就拍下来,只有在拍照的一瞬间他们才可能发现我在干什么。若使用大画幅或者中画幅相机,我想我只能记录环境而抓取不了他们的真 实生活状态。与拍其他照片不同,我对这里是有感情的,我需要的就是这些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剥 离了现实寄托的就不是我的感情,而是其他的想法了。 回忆总是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在这里主要不是要去向别人展示我的家乡,更多的是寻找我记忆的片段,所 有的画面都是儿时亲身经历或者见过的,我一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小巷,去找寻儿时的场景。毕竟这些记忆都已远去,再也回不来 (…) Read more

camp8回放:乡愁(2)

1,崔新鹏  《黄河口岸村庄》 我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我拿起相机,试图为这些斑驳的砖墙和曲折的小路留下最后的影像,盼望能在若干年后,这些图片仍然散 发泥土的气息向未来的人们讲述祖辈的勤劳和质朴。 作者邮件:cuixinpeng2006@126.com 2,李杰  《生活在汉江边上》 这么些年来,走过青海,去过甘南,甚至跑遍了关中,出来的影像尽管构图瞬间不错,但是老感觉缺些什么?仔细想来,一直行走 却没有驻足观看,影象只是留于表面,仅仅是个过客而已。一直在寻觅,却为何不驻足欣赏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去发现她的美丽?摄能够作的也许就是这个。 尽管离开故乡已经10年了,我甚至不记得她的模样,但是当我每次回到这里,我总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恬静。人、物都是这么的让人心旷神怡。在迷 茫失落了很久之后,我终于拿起相机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作者邮件:lizi013@yahoo.com.cn 《等待摆渡的中学生》-陕西勉县侯寨-2007 《放水的老人》-陕西勉县金泉-2007 《给田间大人送伞的小男孩》-陕西勉县河南-2007 《等待爷爷奶奶的小女孩》-陕西勉县西山梁-2007 《一起下班回家》-陕西勉县侯寨-2005 《做完作业玩耍的小姐妹》-陕西勉县楼子沟-2007 《淘金坑内游泳的小孩》-汉江勉县侯寨段-2007 《鱼塘边休闲的人》-陕西勉县楼子沟-2003

camp作品发表

camp7,王寅的作品《北京胡同》最近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 “生活之美,向来是供自己品尝,而不是别人赏玩的。”我对这个题记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