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真出发

摄影 孙瑞卿 “天冷,两个小伙伴想把围巾系在一起取暖,在把围巾围好的瞬间,她按下了快门。” 音画梦想坊+木兰社区活动中心 工作坊作品 约翰伯格曾提到,“观看先于语言。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想让眼睛实现“看”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我们头脑里有太多东西,它们时常在阻止我们观看。 明天,“Ofpix基金+Photo Camp17”活动开场,安排了一个名叫《从纯真出发》的单元,会放映一些孩子的照片。我猜想,你肯定会通过他们的眼睛对“看”这个事儿有新的理解。荒木先生在其大作里提到,“要让自己变成负数,若没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即使与人邂逅了,也无法构成一个事件。” 但能否把自己倒空不带任何偏见地看世界,这实在是个问题。而或许,这才是很多摄影作品那么耐看的关键。 孩子的作品来自“音画梦想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金宇会来现场和大家交流。“音画梦想坊”是一个公益项目,由一群大学生发起,希望帮助农民工的孩子接受艺术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将之培养成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在体悟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城市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音画梦想坊”和公益组织“木兰社区活动中心”合作,志愿者定期去给孩子上摄影课。今年夏天ofpix的让影像发声工作营,木兰也是我们的合作对象,我和营员璐璐也曾去那里上过两次摄影课,但说实话,我们的教学成果比不上这些年轻人。 看到自己照片呈现出来,真是太开心了…… “音画梦想坊”让我感动的地方还在于,志愿者不是到社区里给孩子几台相机,闹一下就走,从秋天开始,他们在这里做了两个月的工作坊,给孩子看普通人的摄影作品,猫眼里的世界,教他们理解光线,甚至还有街头摄影的课程。这实在太棒了!他们没有用摄影去束缚这些孩子的天真。 这样的活动有很多,但从音画梦想坊的照片里,我没有看到组织者的矫情,而是孩子们在摄影游戏中所体验到的快乐。荒木先生还有一句话,“视线一定要平视”,平视的视线才有真正的交集。 好吧,让我们从纯真出发,保持平视——明天camp见! (更多照片请点击木兰博客,以及中国网专题,以上照片的出处也是这里)

ofpix基金:由你做主!!

昨天纠结了一个下午。 苏里在出差途中给我发来这样一个短信: “基金,不同单纯的奖项,应该更多考虑到激励一个人的作用,我相信有可能一个巧合能够激活一个人,让他发生变化,虽然太偶然,但我还是相信。 基金,能埋下一颗种子,比那些光鲜的荣誉有意义。” 这句话恐怕就是让我们纠结的原因,我们很希望这个奖能够发芽。 目前评选已经做了两轮,有一位候选人已经高票数通过,但在另一个获奖者人选上,大家意见各个不同。 我们究竟在寻找怎样的人?在和评委的通信中,我曾这样说:“这个基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在的重点放在鼓励摄影师要成为一个行动者,抵制浮夸风这个层面上,我指的是,一个摄影师不到”现场”(不是新闻事件的现场而是现实世界各种故事的现场),按照自己想象的模板拍出一套照片,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想还应该补上一句:“对于一个行动者,一旦进入,他甚至无法远离(逃离)自己的故事,行动者的内涵是要和故事有人性上的联系。” 我看到ofpix的微博上有留言,说这个题目有人拍过了,这些照片有谁谁拍得更好。这种仅仅用照片决定胜负的方式,大概不是我们要做的。 讨论了一个下午,我们现在有一个大胆的决定,剩下一个ofpix基金获得者将在12月31日活动现场,由到场观众投票选出。我们将会很坦诚地给大家交待评委以及我们自己对每一组照片的优劣评价,我们不是给大家展示一些作品,而是要讲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做怎样的一个项目。 我们会在微博上直播,已经申请了微博大屏幕。 你是否愿意来投上一票?你还有什么想法,也请@ofpix ofpix基金+Photocamp17      2号通知 1.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晚七点 2.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3. 活动内容: 两名特邀嘉宾展示作品(名单稍后公布) 到场者会获得和评委一样的待遇,大家将充分了解所有候选人的项目计划。 候选人在微博上参与答辩 宣布由评委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观众评议并投票 现场唱票,宣布由观众选出的ofpix基金获得者 我得赶紧去做准备了,活动当天火爆的场面我得HOLD住现场!

第四届OFPIX基金评委亮相

第四届OFPIX基金入围  陶金   虎头村癌症人群 昨天,评委陆续给我发来短信和邮件,他们都收到了这次入选摄影师的作品光盘。 光盘的寄出时间之所以有些迟,是因为今年又多了一个程序,每位摄影师都再次提交了项目的支持性材料:拍摄现场的视频、音频,拍摄手记,能够显示拍摄过程的文档和照片等等。因为以往评委只能看到项目申请者未完成的作品以及纸面的文字申请,这次则希望通过支持性材料让每个申请者都变得立体,尽可能展现他们的个体精神和操作项目的过程。要感谢工作室的雷佳,收集和整理这些材料,他花了很多精力。 31号来camp现场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些资料。希望藉由它们大家可以一同讨论社会纪实摄影的具体实践,而不是停在空泛。 下面就该评委亮相了,我非常感谢他们,每个人接到我的邀请都一口答应。我一方面想请他们给作品提出专业意见,另一方面也尝试借这个机会帮助摄影师推广他们的作品,使其被更多的业内人士了解。 今年的评委构成同往年一样,有来自NGO组织和摄影媒体的,有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一个变化是,我们请了一位来自文字世界的评委——汪若菡,她也和NGO有合作,希望她能够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给摄影师的项目提出意见。 第四届OFPIX评委名单 匡铟   绿色和平图像编辑 孟韬  《中国摄影》编辑 汪若菡  《全球商业经典》主笔 苏里  《GQ》 视觉总监 陈杰    《新京报》图片总监 常河  《东方早报》副总编 另外,我们建了一个微博帐户“OFPIX”(http://weibo.com/ofpix),这里会陆续贴出本次基金的候选人作品,评委评语,去微博找我们吧!

2011的最后一天

“Eyes from behind the mirror”是路透社摄影记者Damir Sagolj的一篇博客日志,记叙了他在今年10月的朝鲜之行,文章的开头是黑暗且压抑的: “我穿行在镜子之间,所见一切都似曾相识——饥饿且贫困,那些悲伤的眼睛里充满渴求,但政治毫无变革希望,未来短时间内,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的变化。 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朝鲜,我要见证的是那原本已经应该成为遥远过去的事实。飞机着陆,透过窗口第一眼看到的是灰色的现实。我是幸运的,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外来者,才没有生出要立刻逃回家的愿望。 如果你不能确保自己口袋里有一张返程机票,这不是一个你会来的地方。” Damir Sagolj是少有的从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去报道朝鲜的西方摄影记者,在严密的监控下,大多数人的拍摄都只能称为朝鲜掠影,是对这个国家的猎奇,而Damir和路透社基金会的两个记者,以及两名来自无国界医生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朝鲜,他们关注的是朝鲜的粮食短缺以及给幼儿带来的营养不良问题。 在路透的In Focus栏目里,你能看到他此行的40张大图。 金正日去世之后,媒体又重新翻检各路摄影记者对朝鲜的报道,组织摄影专题,法国解放报就使用了Damir的照片。 这张照片大概就是摄影师文中描述的抵达朝鲜那一刻的心情。 美联社摄影记者David Guttenfelder——据称是美联社朝鲜办公室的首位驻站摄影记者,也在今年频频访问朝鲜,一共去了五次。(不过,关于金正日去世我没有看到他的报道)《华盛顿邮报》昨天的图集使用了David的照片。之前,MSNBC也以“朝鲜的生活”为标题做了一个图片报道。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David关注的是这个国家似乎看上去很正常的一面——高楼大厦,快餐,商场。 在和路透摄影师Damir Sagolj差不多的角度,David Guttenfelder拍到了下面的照片: David Guttenfelder在接受MSNBC采访的时候提到,他所做的是在这个国家寻找一些熟悉的场景,但那并非只是这个国家所谓的新兴的一面。他谈到自己的一次拍摄经历: “我看到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女儿乘坐电梯,她穿着粉红的外套。到了电梯顶端,父亲举起小女孩将之提到半空保护她。这是那么自然且平常的一面,我也有女儿,也会在电梯上做同样的举动。此刻,我感到一种情感的连接,我拍下了照片。” 但是,在这样一个灰色,晦涩的国家里寻找人性,该有多困难? Damir Sagolj说他离开朝鲜之后,看到全球媒体关注的是乔布斯去世的消息,报纸声称他改变了世界,而对于Damir,眼里还是那些饥饿的儿童,这位终于攥着返程机票回家的摄影师,在博客文章末尾写道: “大概那些闪亮的新设备,这个消费社会,的确因为乔布斯而改变,但这世界还有上百万处于贫困和饥饿中的人,他们在镜子后面,境遇没有改变。新技术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在闪亮的屏幕上看这些饥饿的——钦羡一切的孩童,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实质的帮助。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用一张又一张的照片,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而你,会伸出援手么?” 我真没有想到,也很久没有在摄影师的文字中看到“改变世界”这个字眼儿了,当下,更多人会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去看眼前的场景,人们失去了对现实信任——在任何层面上——这也导致太多的人只想把自己管好。 ofpix基金正在评选中,有人说这些摄影师的话题太沉重了,或许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我一直纠结在这个年末组织这样一个photocamp是否合适,但最终和詹老师的讨论结果,还是一切按照计划进行,时间就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 具体的消息我稍后通知。关于那些被伤害,被忽视的现实,关于疾病,痛苦——所有这些黑色的现实,这个photocamp,你会来么?还是要首先确认自己有一张返程的机票。

周一消息树

照片的虚拟生活 有太多的照片,一出生就死亡。有哪些还能在比特世界继续游荡,展开自己的虚拟生活,甚至偶尔还病毒式传播发威呢? 1. 漫不经心的辣椒水叔叔 在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中,在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面对学生的和平静坐,一位胖警察面竟然气急败坏地喷洒辣椒水,那漫不经心的态度激起了民众愤怒,使得这场运动更为剑拔弩张。 这张照片成为运动中反映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关系的一张经典照片,照片中的警察成为众矢之的,辣椒水叔叔的形象在网络上散播开来,民众对他的态度是:PS它! 原始照片 更多照片,请点击这里去欢乐一下。 哈佛Nieman实验室对此事件有一番评论,文章中提到,现场也有摄像,但视频却未曾有这样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因其不像照片那样更具邀请性,受众可以参与甚至是进入其中——它是易于被ps的(photoshopable),而另一方面,这张照片画面本身非常说明问题,它不是一个场景的简单记录,而有一个故事——权力一方向弱势一方发威——这个场景对于任何一个人,不需要有太多知识背景就可以理解,并且感同身受。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一夜走红。 看到辣椒水叔叔向悬浮帝发威,这真是两大ps事件的巅峰对决啊。关于此类行为已经有个名词叫:photoshop art。我想,它和“段子”一样,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重要的民间艺术。 2. 一堆引发点击率的照片 在网站工作的同学都知道,万恶的点击率是一切的主宰,而换取点击率最有效的方式恐怕就是照片+骇人的标题,从网络诞生以来,到现在它还是不少新闻网站的生存法则。 最近,美国一家网络媒体Buzzfeed更切身体会到照片的传播力量。他们发布了一个名叫“2011年最震撼人心的照片”(The Most Powerful Photos of 2011),两天之内,就引发了三百万点击率,其在twitter上发布的链接被转发了两万两千次,在facebook上被点评为“喜欢”有十三万,被提及两百万次。并且根据其编辑的估计,它的受欢迎程度仍然在增加。 编辑挺仁义的,点开专题,一下子就会出来45张照片,用不着你还要费指头一张张点,都是颇具戏剧性的瞬间,尽管梳理了从年初到年末的各个大事件,但无非还是人间喜怒哀乐的老调重弹,看完你哎呀一句,关掉网页了事。这种煽情的照片再加上年末甚至是世纪末的情绪,全世界通吃。 唯一有关中国的题材是一张社会新闻: Reuters / CHINA DAILY 3.  最贵的照片 不是德国人的大照片,最贵的照片有可能在某年某月某日诞生在一个网站,此网站名字就叫“最贵的照片”。 网站的规则是这样的,摄影师通过付费的方式将自己的照片刊登在网站首页上,如果有人出价更高,照片就会被撤掉放到网站的档案库里,另一张照片则荣登头条。也就是说,点开这个网站,你看到将一直是所有照片里“最贵的”那张。 (…) Read more

图游记:一个摄影师——原野

作者:吴   傑 我身後的這片原野是我兒時的樂園。那個時候樹林裏和野地裏雨後會生出遍地的蘑菇,星星點點,宛如大地的眼睛。樹林裏和野地裏到處是野兔的身影,他們身上掛着蒼耳,吃着野大豆,小心地躲避着草叢裏下的兔子套。我們在這片大地上奔跑,采蘑菇,抓青蛙,吃野葡萄,哭,笑……現在細細看去,兒時的這些記憶現實裏已無影可尋,野葡萄不見了,蘑菇不長了,野大豆、蒼耳、野兔還有兔子套結伴消失……真懷疑曾經的經曆是幻覺還是想象。 現在知道了前人曾說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我拍下了這張照片,想告訴天地:今人不仁,以天地為芻狗。 (图游记是一个读者来稿栏目。图片游来游去,各种主题。目前《图游记:一个摄影师》正在征稿,另外,《超过140个字》将长期征稿,投稿邮箱:ofpixcamp◎gmail.com,已经投稿的别着急,会择吉日刊出你的稿子:))

解读一个封面

“抗议者”(The Protester)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他们是今年《时代》的年度人物。 关于这个封面,政治博客BAGnews有个很有意思的解读,摘录如下: 封面很不错,因为 1. 封面是个女性!——因为抗议有相当一部分话题针对性别问题,抗议也在揭露荷尔蒙旺盛的男人的真面目。 2. 时代的年度人物为女性的几率有多少?(是否可以说99%甚至更高比率都是在评选年度男性人物) 3. 她是危险的,但也不是。(眼睛VS面罩,左眼VS右眼) 4. 很国际化。因为主体人物代表中东,背景则是美国国内的风潮,而总体上仿佛我们在一个沸腾的大锅里。 5. 《时代》再次把封面献给了无名人物(2006年的封面是You,新媒体时代的无名大众),但这一次——和那些在困难时期的自恋不同——这一次是事关“我们”每个人自身。 6. 整个设计,尤其是头巾上的纹理,都指向Shepard Fairey设计的2008年的封面人物奥巴马的插画《希望》,但不同的是,奥巴马已经对年轻一代和街头的抗议人群失去了对话和吸引力。 关于封面人物主体是个女性的问题,不少人都留言询问BAGnews的博主如何做出判断。你觉得呢? 2006年封面人物 YOU 2008年封面人物 奥巴马

克拉美丽在香蕉鱼书店

很久以前(嘿嘿),在网络上结识了苏菲,一直没有见过面,但眼瞅着她的书店从网络搬到了现实。前两天她发给我香蕉鱼的店面照片,像童话一样。 香蕉鱼书店在大连 国内关注独立出版的大概都光顾过香蕉鱼网上书店,这里出售各种独立出版社和艺术家个人出版的纸质作品,介绍独立出版的动态信息。 前不久,香蕉鱼自己也开始做出版,出版摄影和插画类书籍,他们的第一本书是陈思然的“Aria” 随着大连实体店的出现,香蕉鱼目前还有一个新的“加餐面包”项目, 专门做摄影师个人小册子的定制印刷服务。 香蕉鱼很开放,图书来自世界各地,也是支持国内独立出版的平台。你会在书店看到《克拉美丽》——ofpix出版的第一本小册子。 苏菲发给我克拉美丽躺在书店的照片,搞得我很期待实地去看看呢,这本书我手头只有几本了,大家可以写邮件到ofpixcamp◎gmail.com订购,也可以到香蕉鱼去买。(香蕉鱼的网络链接在这里) 说到独立出版,最近还有一本独立出版的新书,是咖小西策划的《馆子》 ,收录了十七位年轻摄影师的作品,他写信给我说,出版和展览的准备都是他自费做的,算是一次辛苦的独立发声。 独立出版说到底还是小众文化,看上去很美,但苦乐自知。不过,能做自己所爱,大概就没有什么可抱怨。透露一下,ofpix的第二本书已经开始筹备了。

超过140个字:NO.10《拍摄外公外婆》

作者:周仰 十月份在家里住了一个月,再次回到这种与父母、外公外婆同在一个空间的状态,简直跟一年前刚回国的时候一个样。只是,外婆的老年痴呆进展神速,整天说着我们无法解读的话,好像不着边际,又好像是潜意识里对年轻时受到的刺激的迟到的反馈。我才发现,她的很多过往,我们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正好小她十岁的妹妹——我的姨婆——来家里住一阵,我便去问,才了解了他们在土改时期的一些经历,但再要深入,却也缄默了。我本想在拍摄中寻找家族的历史,可昔日却不可追寻,而回到现实,情况也大大不妙。 外婆开始失禁,母亲性子急,几乎每天家里都充斥着她的吼叫。空气里总是紧张。我一度深深困惑:怎么继续拍摄。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若旁观而不去帮助,恐怕已经落得个不懂事的责骂,若再举起相机,那简直是添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平衡。后来,好像是十月中旬的时候,一个晚上我加班回到家,发现家里还没睡着。外婆从床上跌落,磕破了额角,面对外婆的血,母亲边擦边啜泣,念着“怎么办”。其实她是表面强悍内心柔弱的,我默默地帮她一起收拾,忘却了拍摄的冲动。之后,外婆在医院住了一阵,母亲每天都要去,而我改变晚起的习惯,几乎隔天都去看望。在他们都失去耐心的时候,我突然耐心好了起来,面对外婆的不知所云,我抚摸她的头发和手。如何表达爱和亲情,其实我们从未学习过,一直以来我把镜头当作与他们沟通的唯一途径,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别的方式。 有一个早晨我带了相机到医院,正逢她需要做检查。我帮助母亲一起推轮椅、排队,在空隙的时候按快门。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这就是我需要找的平衡。我一直为无法记录那些充满紧张的场面而烦恼,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那些不是我需要的影像。之前我过于看重场景,总想把所有的情形都记录下来,而实际上,这拍摄肩负别的重任。 母亲一直在为送不送养老院而无法决断。送,是因为她的力不从心和担心拖累外公;不送,则是亲情和责任。外公和外婆结婚半个多世纪,他一直很照顾她,近来也有些不耐烦。他随口的一句话,泄露了不耐烦的原因:“这么好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才意识到,他们这些不耐烦源自他们无法接纳现实。有一个瞬间,我感觉自己的神圣职责,是用拍摄让他们学会接纳;又有一个瞬间,我感到那也无能为力。 底片冲出来,里面的外婆眼神清亮,与往昔无异。现实与影像,到底谁更有欺骗性? (图游记:超过140个字,一个摄影师 这两个系列都仍然在征稿,欢迎投稿啊:ofpixcamp@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大受欢迎 临近年底,各家媒体又都开始做摄影书的盘点,我们今天的消息树也将挂满书。 美国摄影界新闻(PDN)介绍了根据Nielsen BookScan所统计的本年度美国畅销摄影书榜单,其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生活画报是大赢家,这些书满足大众对摄影的兴趣,符合大众阅读口味——毫无疑问,它们都是”甜蜜”的。 NO.1 《纯美影像》”Simply Beautiful Photographs” (美国国家地理出版,National Geographic) 此书来自多位国家地理摄影师的作品,全书的章节按照光线,构图,动感等照片的美学价值构成而编排,试图让读者在阅读照片的同时,提高视觉素养。 NO.2 《伟大的生活摄影师》 “The Great LIFE Photographers” 全书六百页,是在生活画报工作的一些摄影师 W. Eugene Smith, Margaret Bourke-White, Gordon Parks, Robert Capa等人的作品。 NO.3 《皇族婚礼: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 “The (…) Read more

图游记:一个摄影师——旅伴

作者:杜蒜头 我有一个最忠实的旅伴,他和我长得很像,有和我一样的声音和名字。我们无聊的时候会扮演圣人,刺客,赌徒,山神或者流浪汉。 偶尔也会讨论诸如宇宙起源或者今晚吃什么这样的话题。这样一来一去,就不觉得口渴腿酸了。这些照片记录了我独自出门在外的小乐趣,也就是自己和自己玩。 (欢迎给图游记,摄影师自拍投稿,ofpixcamp@gmail.com)

图游记:一个摄影师—假如我死去

作者:朱鑫意 6月的某个晚上,我病了,一个人躺在床上,高烧,动弹不得,脑子里面各种东西盘旋缠绕。 我想,明天早上我还起得来吗?会不会就此挂掉?会不会等到我腐烂的时候才会被人发现? …… 我真想知道,某天我死了,我那停摆的身体会怎样停留在这个世界…… 第二天,我又安然醒来了,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再后来,我就拿出相机,架好,对好焦,按下自拍,迅速躺下,假装死去。 于是,有了这张照片。 (欢迎给图游记“一个摄影师”投稿,发来你的自拍照和照片背后的故事给我们ofpixcamp@gmail.com)

图游记:一个摄影师——头发没了

作者:DEAB 某胖子被抓进去的时候,就暗下决心,他不被放出来我就不理发。结果没想到一关80天。熬过了夏天最炎热的日子,这天,终于,凉快了。 新的”图游记”征稿开始啦,主题是摄影师自拍像,若你“自拍不暇”,就是我们征集的对象,欢迎投稿至ofpixcamp#gmail.com ,别忘记要写吐槽文字。

欠茫症的冬天,小酒,和睦的party

好吧,昨晚是十六个camp以来,结束之后俺最开心的一次。 詹老师的咖啡馆儿越来越暖和了,记得新店还没正式开张的时候,我们第一次在里面camp,冷得跺脚。 “人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气息可以带来温度,由外及内。昨晚,我们很多人挤在一起,看片,拍摄奇怪的不知道为什么而拍的“陌生人”初见时候的信任,不排除也是为了“脱光”的愿望,气氛一直美好而温暖。 其实照片还是一如往常,背后似乎隐藏着各种流派,但作者同样也在努力发声,试图让其有自己独有的味道。喜欢的,不喜欢的,看片的人都很直接,会说出来,也会包容别人的观点。 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在“难忘今宵”的主旋律中,大家一人一句的发言,真后悔没能录下来。 最后一组照片是非常平凡的纪念照——一群人毕业20年之后的聚会,雷佳同学很俗气地配上了罗大佑的恋曲1980。我知道你们好多人都被感动了,当时我想的是,20年后,我就变成老太婆了,可你们很多人还是那么的青春…… 正因为这样,你们应该有比我更多的选择和尝试。 欠茫症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绽放你的笑容吧! 都是陌生人么? (谢谢你们所有人,特别感谢party背后忙碌的人:雷佳,朱朱,月月,钱莉,奇遇的工作人员,horse,朱岚清,吴育琛,谢谢所有参展的摄影师和到场的摄影师。我记得有个去香山喝茶的邀请,但愿不会作废,据说可以接待六个人,想去的人赶紧来报团。) 对了,欠茫症是怎么回事儿,你有欠茫症么?你需要脱茫么?请联系google诊断。

self

我忘记是否在博客上提到过这个段子,歌手Paul Stookey对美国大众媒体的发展有一个评论:“它们先是叫《生活》(就是有关生活的一切),然后叫《人物》(不再是全部生活,而就是人),然后叫《我们》(不再是所有的人,而就是关于我们),而现在它们则叫做《自己》(甚至都与我们无关)。” Paul提到的都是美国报刊史上著名的大众刊物(Life,  People, Us, Self),这是一个媒体发展窄播化的过程——从不确定的大多数逐渐到具体的个人。 不过,大众传媒所定义的“自己”,显然也只是一个大众的自己,每个人内心都有另一个自己,它可能面目清晰,但更多时候不可捉摸。 西班牙摄影师Cristina Nuñez,经历了一段情感复杂的青春期,毒品,混乱的生活让她内心伤痕累累,Cristina Nuñez随即开始用摄影的方式为自己疗伤,她反复拍摄自拍相片,从1988年一直拍到今天。 12岁,父母离婚 曾经梦想成为明星 1988年,开始自拍项目 和父亲如此相像 在父亲去世的那年,也是在那一年离婚 祖父和我 Nuñez在拍摄了六年自拍照片之后,开始拍摄他人,她的第二部作品是《身体和灵魂》 ,随后,这位只是意在用相机进行疗伤的摄影师,正式走上摄影道路,她做过报道摄影——拍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创建过图片社;而Nuñez最终的工作还是回归到自拍,创建了网站:THE SELF-PORTRAIT EXPERIENC,开设工作坊,鼓励人们用自拍的方式去发掘内心的自我,让自我得到觉醒。 但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让那个“自我”醒来,自我的释放也并非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又有多少人举起相机就会把“自我”塑造成道德楷模。想起周五的camp——这个七情六欲的主题,这个试图建立在私人情感体验上的放映会,其实是蛮难的。 我要上课去了。很喜欢Cristina Nuñez的照片,你们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