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8回放:乡愁(2)

1,崔新鹏  《黄河口岸村庄》 我出生在这片黄土地上,我拿起相机,试图为这些斑驳的砖墙和曲折的小路留下最后的影像,盼望能在若干年后,这些图片仍然散 发泥土的气息向未来的人们讲述祖辈的勤劳和质朴。 作者邮件:cuixinpeng2006@126.com 2,李杰  《生活在汉江边上》 这么些年来,走过青海,去过甘南,甚至跑遍了关中,出来的影像尽管构图瞬间不错,但是老感觉缺些什么?仔细想来,一直行走 却没有驻足观看,影象只是留于表面,仅仅是个过客而已。一直在寻觅,却为何不驻足欣赏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去发现她的美丽?摄能够作的也许就是这个。 尽管离开故乡已经10年了,我甚至不记得她的模样,但是当我每次回到这里,我总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恬静。人、物都是这么的让人心旷神怡。在迷 茫失落了很久之后,我终于拿起相机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作者邮件:lizi013@yahoo.com.cn 《等待摆渡的中学生》-陕西勉县侯寨-2007 《放水的老人》-陕西勉县金泉-2007 《给田间大人送伞的小男孩》-陕西勉县河南-2007 《等待爷爷奶奶的小女孩》-陕西勉县西山梁-2007 《一起下班回家》-陕西勉县侯寨-2005 《做完作业玩耍的小姐妹》-陕西勉县楼子沟-2007 《淘金坑内游泳的小孩》-汉江勉县侯寨段-2007 《鱼塘边休闲的人》-陕西勉县楼子沟-2003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合作的工作坊已经结束了,张大师的工作坊招生也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再把这篇文章放送出来,以免有“促销”的嫌疑。 之所以要把这篇文章发出来,也是和一些摄影师聊天有感而发。我发现,国内摄影师在作品创作中最缺乏的一个环节是对作品的“批判”,同道人聚在一起往 往只是侃大山,缺乏对作品的严肃批评,甚至“批评”总是在背后进行的。事实上,针对一部作品的专业化讨论,可以帮助摄影者跳出自我的语境看到一些被自己忽 视的问题,对于作品的良性生长非常重要。学院派可以在课堂讨论会上解决这些问题,走出校园之后,工作坊也这样的一种平台—— 做一个摄影工作坊 和沈玮在纽约的一个咖啡馆谈起我们应该做一个摄影工作坊的主意之 后,我们都很兴奋。 ofpix工作坊结束后,这个神秘的本子将在学员之间漂 流…… 在我离开纽约之前,又遇到了张乾琦,他刚刚从玛格南的 在西班牙的一个摄影工作坊教课回来。张大师提起,班里有个学生竟然是拉大提琴的,工作坊激发了大家的潜能,有的学生似乎才刚刚发现自己的摄影天赋,他们甚 至陷入一个新的困惑:是否应该义无反顾地投身摄影。这更让我对我和沈玮的工作坊充满期待,那个时候我刚刚在网上发布了招生的信息,我的信箱不断接到申请, 同时也有一些争议出现——你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工作坊?为什么不能直接把知识放在网上和更多人共享? 一,克里夫的工作坊 克里夫·埃德姆(Cliff Edom)是报道摄影专业教育领域的先驱,他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授,有的文章也把他看作“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这个名词的发明者。而说到“photojournalism”这个 词的诞生,正是对照片叙事的能力展开专业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只有“newsphotograhy”一词来描述在新闻媒体中出现的照片,但是这个词语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照片在叙事过程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当photo+journalism(摄影+报道)这两个单词被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的时候,视觉传播领 域的学者保罗·马丁·赖斯特(Paul Martin Lester)认为,“它的诞生意味着从此 开始,有一个单独的学术分支来专门研究新闻摄影,而也从此开始,新闻摄影被看作是和文字一样重要的传播介质。” 可以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发生的这个新闻摄影领域的学 术变革,把过去仅仅靠“冲锋陷阵“通过拼抢完成的新闻摄影任务规范化,将之变成了一门有章可循的学问。 1946年,克里夫·埃德姆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报道摄 影工作坊——密苏里报道摄影工作坊(the Missouri Photo Workshop),这个工作坊时至今日已经整60岁了。工作坊开创以来,克里夫不断告诫学生,报道摄影不是简单的拍摄照片,而是要拍那些能够传递信息的照片。六十周年的工作坊 规模非常庞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名摄影师参与,11位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教师担当授课教师,此外还有17名在校生参与进来。 他们分成五组在一个小城展开一周的工作,每人都完成了一组图片故事。谈到参与工作坊的目的,一名学员谈到:“有那么多的信息充斥眼前,但如何才能用照片来 (…) Read more

曾翰+王博

王博  《异质景观》 曾翰  《超真实中国》 时间:6月5日,晚7点 地点:奇遇花园 沙龙主持:王博,曾翰 本次沙龙的两位主持人都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 学习摄影,他们也是1416的常客,摄影师沈玮的校友。两位将给大家放映自 己的作品,讲述作品拍摄的理念。更多则希望能够和到场的朋友展开交流。

周一消息树

大城小事 1,视觉中国 几个老外做了个网站,名字叫做“视觉化中国”,意图很明显,将这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国家用简单直白的图表介绍给老外。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视角,比如,他们这样诠释北京——它是我们的话语中心,而相对于整个中国,你会惊讶地发现,它只是是那么那么微小的一个点。 2,白描纽约 据说,在纽约,城市里隐藏着八百万形形色色的故事,画家Jason Polan在做一件事情,他要将之一个一个画下来。 他呆在公园的角落,街角,观察眼前的人们,或者你可以通过他的博 客可以预约一幅画,但是他依然会躲在和你约好的地点附近,观察,描绘他眼中你的生活。 Jason Polan 他已经画了两年,花了一万张小画,他说自己还会画下去,恐怕这个项 目他要用一生来完成。 与Jason项目有关的是这个——纽约时报的多媒体栏目“八百万分之一”,从2009年 开始,时报用照片+声音的方法记录了这个大城市中的54个平常人的生活。 3,一周生活 七是个神奇的数字,我们的生活节奏围绕“七日”展开,不知不觉就是 一年。 “一周生活”是个全球项目, 由读者参与,简单注册就可以上传自己的一周生活图片。 网站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比如“专业视觉工作者的一周”,除了照片还有访谈。有意思的是这个“话题一周”,以一些话题集纳照片,比如“早餐”。 还有很多,你自己去探秘吧。 4,我窗外的风景 最后,去看看两个摄影师的作品,他们都在描述人们和他们的窗外。 摄影师Gail albert halaban在纽约,他的作品《纽约窗外》探讨人们和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摄影师孟瑾在中国,他作品《有风景的房间》,试图描绘当下的中国人和这个国家历史之间的联系。 Gail Albert Halaban摄影

1416聚会: 拖歪相机Party (日程有所变动)

每次摄影小青年的活动,总会有一小撮人如变魔术般从兜兜里掏出各种 宝贝,或者古里古气,或者怪里怪气,要不就是特别华丽,要不就特别顽皮,引起周围人啧啧生叹——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啦——要不?我们弄个显摆专场。 欢迎无法过六一儿童节,但是仅仅比“六一”大一点点的朋友们,来参 加我们的“拖歪相机Party” 1,拖歪的含义:来自英文Toy,但同时具有“拖着个歪门邪道的相机的含义。 2,拖歪的精神:爱摄影,爱相机,爱玩儿,从不假装高 雅,无厘头和娱乐是拖歪玩家的目的。 3,拖歪的时间:六月五日星期六,下午两点。 4,拖歪地点:奇遇花园咖啡馆 5,拖歪活动方法: A,带着你的歪相机 B,带着你的歪相机拍出 的照片 C,填写一张歪相机历史 卡片,与相机和照片一同展示。 D, 歪家一同观看相 机,讨论歪门邪道 E,幻灯片秀,著名摄影 师的宝丽来作品 F,请准备好一些弹药, 现场可以互相拍来拍去。(有谁可以贡献一个好玩的拍摄方法呢?) 6,活动门票 30元/人 请注意,门票费用用来租赁场地,投影仪器,有饮料(红茶,橙汁)提供,组织者本身并不收取任何费用。感谢你们支持活动的可持 续性发展。 活动预告: photocamp10 ,主题是街头摄影, 仍然在收稿中,已经接近尾声,近期就会举办 (…) Read more

Toy, Joy!

得给自己找些乐 比如,下面这个咧着嘴的Holga 可以两只眼睛都睁开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拍。。。 得给自己找些乐, 可以给iphone装一个apps,名字叫做“塑料子弹”(Plastic Bullet),被塑料子弹击中的平淡无奇的iphone照片,会给你和朋友 带来很多乐子,对了,所谓玩具相机,就是那些最简单的塑料相机。 已经有不少人这么找过乐子了, 比如,这个位于东京的独立图片社,策了一个展览,全部是摄影师用“塑料镜头”拍摄的作品。策展前言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里面提到“当你询问摄影师 是如何坠入摄影的爱河,恐怕很多人都是从玩乐开始的。” 还有这个网络杂志,举办了一个玩具相机的比赛。 有个专门的网站就叫做“玩具相机”,而这个博客是玩具相机消息 总汇。 这就算是给大家准备的六一礼物,也别忘记1416的拖歪相机 Party,其中有个环节是观看大师的宝丽来作品,不能来的可以到这个链接里去看看,当然你要麻烦一些,循着文章里的名字去搜索一番。 说实话,六一已经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了,前日同学聚会我说了一句很不合时宜的话,“这个年代,选择做父母是个艰难的决定。”立刻,我就被“冷眼”包 围。仅以此文献给新爸新妈们,愿孩子的纯真,从玩乐开始的生活能够让世界更美好。

camp作品发表

camp7,王寅的作品《北京胡同》最近在《瞭望东方周刊》上发表, “生活之美,向来是供自己品尝,而不是别人赏玩的。”我对这个题记印象深刻。

camp8回放:乡愁

今天回放的是camp8的最后一部分,将分两次播出。 1,刘酸铜  《两个城市的过往》 作者博客:这里 这两座城市,,一座是明不经传的二级城市,另一个是外人熟知的冰城。但是在我心中这两座城市的区别是几乎没有的,他们都有炎热耀眼的夏 天,寒冷刺骨而其漫长的冬天,这里的空气并不清新并且时常阴霾整日,我都希望能够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当作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2, 张克纯 《岷江》 作者博客:这里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超级大国中, 人们在崇敬大自然的同时,也在对它飞速的改造与破坏.我试图以岷江这条我身边的河流为线索,来找寻其中的矛盾与困惑。从岷江源头弓杠岭到宜宾长江口。隐喻这里的人们在未来世界里被迫在这片仓茫土地上追寻继续生存的些许空间。 3, 黎明  《三峡》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我生活和工作在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宜昌。我的单位就是负责建设三峡工程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拍摄并不是我的工作。我的拍摄都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拍摄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唯美的风光和宏伟的工程远不及峡江两岸真实的生活吸引我,从2005年开 始,我开始记录后三峡两岸人水相处的生活,每年都要溯江而上,拍摄两岸城镇的人文生活,记录变迁的三峡人的生活和情感, 当然这种出没三峡,记录三峡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天生暴露狂

细细碎碎,细细碎碎,这是今天要说的。 博客当机了几天,小开张大吉,干嘛不说些好玩的呢? 首先出场的是这个家伙:Francois Robert 事情要回到他13岁,从母亲朋友的挎包里翻零用钱,被母亲生擒,母亲并未严厉指责他,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女人的包包比她们的身体还私密。” 这句话让Francois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好奇心,终于在其63岁的时候,实施了他的“偷窥”项目——“内容”(Content),大约120个家伙打开了他们的背包,事无巨细地展示他们的所有,尽管摄影师告知被摄对象他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的部分隐私,但令人吃惊的是很少有人“编辑”自己的物品,且只有少数人选择了拒绝。 Francois Robert摄影 旁边的这只手就是物品主人的。 Francois Robert摄影 这个背包是一个要去参加父亲葬礼的男人的背包,里面是他写的长长的悼词。 一定要去Francois的个人网站去看看,你可以看到,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商业摄影师,当你板着严肃的面孔钻进网站上那个叫做“艺术”的栏目——你会和一些甚为可爱的观点不期而遇。 脸系列  Francois Robert摄影 (参考链接:安图虾的电饭锅肖像) 安图虾摄影 下一个出场的是个小伙子,Jason Travis 一个下午,Jason和老爸看夕阳,棉花田,奶奶的房子覆盖着积雪。老爸感慨:“我真想永远记住这个瞬间,它太美妙了,里面蕴藏着多少历史和时光。” Jason和老爸都是一类人,他们对由时光切片构成的生活而感到着迷,Jason是个摄影师,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身旁的一切都拍下来,其中包括他朋友们的背包。他的这个项目叫做《身份之后》,人们的面孔和他们的东西相对照,显现着关系和差异。最令Jason感到吃惊的是,他的一个朋友从背包里掏出一把枪。 你也要去Jason的网站去看看,他的主业其实是婚纱摄影。访谈里说他是还是个摇滚青年,吉他好手。 以上两个,一老一少,都是有趣的人。他们在暴露人们的隐私,其被摄对象也乐于被暴露。不过,天生暴露狂的背后是这么一回事——面对那些有趣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暴露的呢? 愿你我都能变得有趣。

周一消息树

在战场 上周,在国内年轻摄影师的分享里,流传最广的恐怕是钟锐均(Ivan Zhong)的一篇博客:《第一天》,描述了他在泰国动乱中的摄影经历。文章开始的第一句话是: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 气,昨天我冲到了冲突的最前线。” Ivan Zhong摄影 就在他这篇博客发表的同一天,意大利摄影师Fabio Polenghi在泰国罹难,子弹击中了他的胃部,医生回天乏术。他倒在担架里,眼睛还睁着,身边是海蓝色的头盔,嫩绿的媒体记者袖章。 新闻里介绍这位自由摄影师 ,称其在意大利主要从事时尚和广告摄影——而我的解读是,他一直用广告和时尚来养活他乐于从事的报道摄影。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他还是意大利老牌报道摄影图片社 Grazia Neri的签约摄影师,这家图片社于去年秋天倒闭了。 除了媒体娱乐化是这些报道摄影师的敌人,当你在CNN的IReporter频道里看到Fabio Polenghi中弹的现场画面(由路人拍摄),你可能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今天的战地摄影师冒着枪林弹雨拍照的目的为何?也许不能仅仅再是“见证” 在上海 2004年,美国人Howard W. French手拿相机四处闲逛,上海繁华的大楼背后,他闯入了一个旅游手册里不曾有的世界,小弄堂,平民生活。这种反差让他颇为吃惊,一拍就是四年。 Haward知道这些市井文化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消失,心感遗憾却也无能为力,世博会召开的时候,他再次回到上海,敲开人们的家门,进去拍照。 需要指出的是,Howard先生并不是一个职业摄影师,2004年拍照的时候,他是时代周刊驻上海记者站负责人,而现在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专栏作家。 Howard W. French摄影 你可以到Lens博客上看他的照片。 另一位摄影师荷兰摄影师Marco van Duyvendijk刚刚出版了他的最新画册《Eastward Bound》,是这个西方摄影师十年东游记的回顾。 封面真美好,照片拍自上海。其他照片也非常美好。 (…) Read more

camp8回放:乡里乡亲

今天放的几位摄影师的作品,都是春节期间,他们在自己家乡的见闻。 1,李檑 《苍邱一村》 苍邱一村位于山东东平县,东平地处鲁西南,西临黄河,东望泰山,因“东原底平”而得名(《尚书》禹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苍邱是我土生土长的地 方,那是我的老家. 作者个人网站:这里 2,张志嵩 《浚县》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之畔。浚县人的信仰就是两座山和山上的各路神仙,每年,特别是正月,就是浚县城最 热闹的时候,也是两座山上香火最旺的时候。山上是浚县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浚县的照片,都是在正月里拍摄的,所 以如果表达准确一点的话,名字叫做《正月里的浚县》会 更加准确。 作者邮件:zhisong211@gmail.com 3,余立新 《腊月迎亲》 在川北长乐镇一带生活的百姓,除了语言上顽强的固守着袅袅湘音外(湖广填四川过来的湘人),习俗上依旧保留着许多久远的传统。譬如那里的婚嫁,前前后后至少热闹三天,事项众多:抬盒、坐歌堂、送迎亲、跨筛子、坝坝宴、唢呐报菜等等,光是这些名目都够琢磨半天,更别说置身其中。可能正是因为“繁琐隆重 ,热闹有趣”的特点,川北婚俗才得以在时光长河中延续。 作者邮件:laoyutou@laoyutou.com 4, 吴育琛  《晋江式婚礼》 我的老家晋江,经济很发达,生活环境却很恶劣。近些年来,传统的婚嫁习俗被顽固地 保存了下来,传统在表面上被尊重,实际上却流于形式,婚礼成为一项系统工程,流水线作业、外包服务、追求效率、标准化。闽南传统、基 督教、佛教、风水、拜金主义等等——所有的东西糅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在我看来有些荒诞、滑稽的“晋江式婚礼”。 作者邮件:wuyuchencfc@gmail.com

camp8回放:和他们一起回家

一直没有时间回放camp8,来来来,继续。 1,刘飞越  《回家》 摄影师跟随一对在石家庄做生意的小两口,从他们忙碌的准备回家的过程中切入,一路跟随他们辗转回到内蒙古老家。你可以到网易看这个故事的幻灯片报道。留言一直持续到最近。“看完会安静很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Patrick Zachmann 马格南摄影师Patrick一直关注中国的农民工,他也曾跟随民工回家。他的故事里有好几个主角,上海的保姆,广东工厂里的工人,他从这些人的工作地点一直追寻到他们的故乡,摄影师所拍摄的合影甚至成为这些家庭彼此思念的纽带。

摄影师的私家食谱

吃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但还有一句名言:“最好吃的食物在家里,是妈妈们的作品。” 1416教室的爱大米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前两日碰到这个活动的发起人,绿色和平的姑娘,我向其表达了敬意。“米”不贵,微不足道,但在她发给我米制食物清单之前,我从未意识到由南到北人们竟然将其变化出如此多的花样,这是平凡人的智慧,同时也饱含生活的乐趣。 还有一群学摄影的学生也在发掘食物的乐趣,他们是英国一所高校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毕业创作不是钻进影棚,而是钻到摄影师的厨房里,收集当代著名摄影师的私家食谱,Alec Soth,Rineke Dijkstra  Martin Parr等人都毫无保留地打开了他们的厨房大门。 这本100页的摄影师私家食谱Say Cheese就要出版,大家现在可以去网站上瞅瞅,整日浸淫在所谓摄影的氛围里,突然抬起头来,发现一个做饭的Martin Parr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