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体系的总结——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最近又说了太多,我觉得几乎不能再说下去了。在每天清晨蹦出来的这些话,敲击键盘的时候,我都在想,不能说了,这样下去我就没有办法拍照片了。 依照我惯有的严密逻辑,今天应该总结。我决定翻译一个惊世骇俗的人的一番惊世骇俗的话,他将打乱我们在摄影领域建立起来的所谓秩序,我觉得这样好,这样我就又有办法拍照片了。 2006年,荷赛颁奖典礼上,惯常应该有一个大讲座,今年请来的这位是Oliviero Toscani,他问台下的观众:”时尚摄影师请举起手来!”,但是无人回应,他大声地喊叫:“不!你们都是!我用同样的相机既拍摄高级时装的酒会,也拍摄索马里的难民。”——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这就是这个家伙讲座的主题。 google一下这个人,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个摄影记者,大学里学习的是摄影和设计。创造了无数优秀的广告摄影作品,为世界著名品牌拍照,作品刊登在世界著名的时尚杂志。1982年开始为贝纳通(‘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 )工作,他的广告创意,比如修女和传教士接吻,黑人和白人在一起的形象等使贝纳通成为备受争议而又颇为瞩目的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随后他创建了“colour”杂志,以一种纯粹的心态拍摄报道世界各地与我们生存息息相关的话题,照片拍摄和图片运用大胆富有创意,我手头有一本主题是“能源”。接着他又创建了‘fabrica’中心,研究当代艺术。 让我们回到Oliviero的讲座中来,荷赛的册子为我们还原了他的讲话,仅仅阅读文字你都能感到他带来的硝烟的味道 艺术和商业摄影 Oliviero认为他的确是在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的媒介拍照,但是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人们聚集交换意见的场所,而艺术难道就远离市场吗?实际上,艺术家感受到的市场的压力比商业摄影更大,这并不奇怪,在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画家,他们的生计来源就是当时的教皇。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的儿子,Oliviero理应对于媒介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认知,但是他的观点却是非常反传统的,他认为自己不是影室摄影师也不是创意摄影师,他更看重照片在媒介中呈现的重要性,他认为照片如果没有发表就好像一个孩子被剥夺了出生的权利。 oliviero成长在六十年代,一个时尚摄影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的连时尚也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的,他说,当我奉命去拍梦露的短裙的时候,我也在想如何表达我的观点,让我沉迷于时尚摄影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能够让我做出我自己的选择。 最近Oliviero拍摄了“童年记忆”的专题,表现一些老人当他们还是孩童时经历的二战的记忆。他看来摄影的描述是线性的,这也许是它的缺点,但是摄影师的艺术表现能够弥补这种不足,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是关于摄影的客观性,但是没有人是客观的,甚至没有一台相机是客观的。我们或许都在高深莫测和世俗的观点风格之间转换,但是有一点是绝对的,我们都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尽情创造的。 贝纳通的系列广告引发了各个层面的争议 (未完待续)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肖像

完全使用人物肖像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故事,是大师班学员一种常见的叙事方式,当然,这也是在做专题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将故事的线索变成肖像纪录的方式,将会省去很多麻烦。最直接的效果是,摄影师完全掌控了局势——从技术操作层面上来讲,他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拍摄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设置过程中,拍摄的过程变得十分便捷;从表意的层面上来看,摄影师一方面通过对被摄对象的选择与控制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另一方面他又可以把被摄人物从其生活环境中孤立出来,得到一种档案式的纪录,又给人一种客观表达的印象。 实际上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也可以仍然套用我们以前谈到的“第三种效应”,我认为其呈现了一种标签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单独的肖像就好像货架上的产品,只有外貌上的差别,而就好像产品的标签对其性质进行定义,肖像的文字说明、摄影师的解释让我们有些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人物,于是,对肖像的认知达到飞跃。比如1997年大师班的题目是“友谊”,一位学员的作品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男女,非常普通的肖像,但是阅读文字说明后,你发现这些人都是“登征婚启示的男女”,这时候你会再度审视这些肖像,并且对肖像的内容产生另外一种认知。 说起来简单! 肖像故事并不是一种很简单的表达方法,如果在肖像和标签之间没有能够产生认知上的飞跃,或者飞跃不够大,这种表达方式也存在很多危险,可能反而会变得僵硬乏味。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1,肖像的拍摄手法和肖像标签的属性,或者说作者尝试表现的观点要和谐。西班牙学员在表现精神病患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肖像用了很硬的闪光灯,他要表现在这种极端状态下的不寻常友谊。 2,肖像的拍摄方法必须完全以被摄对象的精神状态为本的,肖像不是简单的对外貌的纪录,而要抓住被摄对象的内心世界。有几种肖像的拍摄方法,一种是让被摄对象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影室中进行控制,另外一种则是在其生活环境,或者与其相关的环境中摆拍控制,还有就是在被摄对象的生存环境中抓拍。而在大师班学员中,可以看到另外一种趋势,就是把这几种不同的肖像拍摄方法混合表现。比如Gillian Laub对以色列战争受害者的报道,其中既有直视镜头的环境肖像,也有被摄对象在痛苦之中挣扎的抓拍照片。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并不遵循一定之规。 3, 肖像故事的结构方法在大师班学员的作品中,也发生了改变,在单一肖像的叙述节奏中,有人加入了其他一些元素。比如在一组对抑郁症患者的报道中,每一幅肖像都有一个与这个肖像有关的空镜头,比如诊疗室的门口。 但是将叙述结构极大地进行改造的还是学员Peter Granser 对老年痴呆症的报道,这组作品后来获得了荷赛的金奖。其中混合了抓拍、环境肖像,纯粹的影室拍摄,报道性质照片等多种方法,但他却让这些手段和谐的组成在一起,作者实在是一个高超的“导演”。

周六小广播(四)

1,纽约时报最近发表了关于阿富汗童养媳的报道,摄影师Stephanie Sinclair拍摄了很棒的照片,在网络上,除了两张照片被单独拿出配文使用,另外一张照片作为多媒体报道的开篇,可以点击看到更多照片。网络上照片的编排逐渐也受到重视。 3,美国“弗吉尼亚飞行家报”是针对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汉普敦锚地(Hampton Roads )港口地区的一份区域报纸。人与水的关系,是这个地区的一个重要话题。这家报社用了两年的时间对这个选题展开图片报道,6月底在报纸上刊登了名为“Of Time and Tides”的专题,A1叠是一张六栏大的照片,内页则有整版大的照片,报道持续了五天。 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站上的报道,采取了多媒体的形式,10位摄影师分别讲述了他们是怎么拍到这些照片。更加有趣的是读者还可以在线购买这些照片,如果不装框,7寸照片是15美元,装框则是120美元,你还可以把这些照片做成礼物送人,Tshirt、 杯子、拼图什么的都可以,比如做一个鼠标垫的价钱是15美元。此外读者还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人与海的照片,目前上传的已经有一百多张。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影像传播,这个专题都很有意思。这个是链接地址http://www.hamptonroads.com/pilotonline/special/water.html

课间游戏

各位小石板, 为了打破夏日沉闷的天气,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悄悄话” 我已经在相册里建了一个文件夹,放进去一张照片,里面我选了一张照片,是我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其他人可以阅读这张照片,选择自己认为内容接近的照片放进去。 本来应该一个接一个的连,但是比较麻烦,就一起来吧。不知道好玩不好玩。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 镜头运用

使用广角镜头,靠近主体,突出前景,包含更多的背景,画面因此富于层次感,并且可以增加信息容量,这是经典的报道摄影语言,至今仍然没有过时。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也存在争议,比如广角镜头容易引起变形,在视觉上不尊重被摄对象。在曾璜老师的博客中,这个问题有激烈的讨论。http://blog.daqi.com/article/21077.html。对于visual impact的翻译与解说这个帖子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就是报道摄影中很重要的信息量的传递层面,这种拍摄方法还是非常有益的。在“gerention x”大师班十年的画册中,有两位中国学员孙京涛和陈远忠的作品入选,他们的作品中就有以上表达方式。 陈远忠  食物 把镜头推上去,实际上得到的是一种比较主观的画面,在传递信息上让阅读的节奏加快,是可以一目了然的照片。在十年大师班学员作品中,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我们另外一个发现是,也有不少的年轻摄影师在风格上选择了比较个人化的表现方法,但是画面语言上则选择了一种客观的表现手法,他们也使用广角镜头,但是画面里并没有强烈地呈现摄影师的个人选择,这种表现手法让阅读变得慢了下来,需要琢磨才能理解画面的含义。 lucia nimcova     pride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闪光灯

之所以把闪光灯拿出来单独谈,是因为对于闪光灯的使用向来存在争议。 国内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能不用闪光灯就不要用闪光灯,尽量保持现场气氛。但是随着彩色化时代的到来,原来在后期暗房可以对曝光进行弥补的做法,对于彩色摄影却行不通,曝光不准确将会导致色彩无法还原,此外还会存在色温的问题。一些不提倡用闪光灯的摄影师也开始用灯了。怎样用好闪光灯,或者说怎样在保持现场气氛的前提下用好灯,是比拒绝闪光灯更重要的问题。 在荷赛大师班里,闪光灯技术使用纯熟的大有人在,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在影室里布置拍摄的照片,闪光灯都被摄影师作为一种很好的辅助工具加以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摄影师他们对闪光灯的用法却不以保持现场气氛,弱化闪光灯的存在为前提的。闪光灯的使用很直接,打出了难看的投影,这是一种被认为是错误的使用方法,却被摄影师加以利用表达他们的观点。 Brian Finke  拉拉队 我把这种反常使用分成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通过闪光灯的毫无掩饰的使用,强调摄影师的存在。在报道摄影中,我们常常希望读者不要从画面中看到摄影师,希望能够尽量还原现场,但是对于有些摄影师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因为摄影师的介入总是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事实,那倒不如将这种介入也表现出来。 Michakl Trippel 变化中的东德 第二,用闪光灯的增加现场气氛。这似乎有悖常理,但是摄影大师维加(weege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闪光灯撕开夜幕强调了事件的突发与突兀,Peter Funch对车祸的报道就是这种方法。 第三,用闪光灯表达观点,闪光灯产生的阴影,可以给读者带来紧张、充满危机的感觉,学员Brian Finke对美国拉拉队亚文化的报道,闪光灯使画面具有了多重意义。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 工具的变革

35毫米相机是经典专题摄影常用的工具,毫无疑问,因为它便于携带,易于操作,可以将更多心思放到捕捉画面上,因此受到青睐。 而中画幅和大画幅相机,被认为适于拍摄风光、肖像、建筑以及影室照片。 但是,从大师班学员的作业中可以看到,这种对相机工具的模式化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1994年和1995年的学员作品中,都各只有一位摄影师采用了120相机拍摄,但是在2004年有6位、2005年有5位采用120相机。比例明显在增加。 实际上,工具的变革并不仅仅在于相机画幅的变大,还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不同画幅相机的混合使用,比如在使用120相机的同时使用135相机。 2,反传统拍摄手法的使用,比如120相机在拍摄的时候强调稳定性,但是摄影师可能将其作为135相机使用,用来抓拍,产生晃动紧张的画面。 3,对于工具更自由的选择,比如除了以上一些相机以外,摄影师还可以采用宽幅相机,宝丽来相机,袖珍相机甚至针孔相机。我在荷赛中国讲习班上课期间,老师针对我的拍摄题目“同志”建议我使用袖珍相机,后来我买了一台康泰时t3,由于相机的改变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路和拍摄方式上的改变。 使用小型相机拍摄的同志酒吧 这种工具变革背后有怎样的动因呢?我觉得也有以下一些原因: 1,叙事方式的变化,以前占据主流的叙事方式是强调对现场的实录和不干涉对象的拍摄。但是120相机的使用需要摄影师更多的介入拍摄对象,需要对现场的控制。从一个完全的局外人,到现场的控制者,摄影师的自我存在被强调了。 2,从传媒市场到艺术市场的需要。专题摄影和纪实摄影一直依赖于平面媒体、展览和出版进行传播。但是随着艺术市场的活跃,让自己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流通成为摄影师的又一个选择。即将在青海举办的国新办图片编辑研讨班,其中来自法国的讲师Yves Gellie的课程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主题是 “The new approach of photojournalism : Between Photojournalism and Fine Art”. 翻译过来是:新闻摄影的新方向:在新闻摄影和纯艺术摄影之间的现代新闻摄影。2004年的大师班课程上,策展人Val Williams就建议杂志摄影师可以和博物馆画廊合作,可以从杂志的摄影工作沿展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使用更大画幅的相机则可以带来更好的品质,增加照片的收藏价值。

黑白还是彩色?

1994年第一届大师班的作品,在《generation x》集子里只有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是彩色的,1995年是三位,到了2003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使用黑白的只有一位,2004年变为三位,2005年是 五位。黑白从最初的绝对主导,随后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最近又出现了回流的现象。 2001年我参加荷赛中国讲习班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向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用彩色还是黑白?两位老师当时还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争议。他们的具 体观点我有一些模糊了,只记得一位老师认为黑白的表现力强且不易掌控,而另外一位则坚持彩色摄影更加难拍。2003年平遥摄影节曾经设置了一个讨论拍摄纪 实是黑白还是彩色的论坛,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并没有举办。 伦敦,早期使用Kodachrome彩色胶片拍摄的照片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我们对经典纪实摄影的认知都是从黑白开始的,比如尤金史密斯、萨尔加多他们的作品是黑白为主的。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曾经谈到:“在196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纪实摄影基本上是黑白摄影这种看法”。(艺术世界 2002年第一期)情况确实如此,在国内90年代纪实摄影最热的时候,几乎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摄影师都在拍黑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萨尔加多的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并不排斥彩色,但是在他看来:“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纪实摄影关注的都是一些社会问题,边缘题材,或者是战争与灾难。这类题材似乎不适合用彩色来表现。 但是从8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体的彩色化印刷,版面需要更多的彩色照片,另外一个现实就是媒体的娱乐化,广告商不愿意自己的广告旁边是一个索马里难民,媒体更需要一些生活化轻松的专题。面对市场的压力,更多的人转向了彩色,彩色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曾璜在1995年接受中国摄影采访的时候谈到,“中国摄影师要走向海外市场,要多拍正片, 因为国外图片市场上正片的市场比黑白或彩色照片的市场大得多。”当时一些摄影师自己偏爱黑白,但是又不得不拍摄彩色,所以常常准备两台相机,一台彩色一台黑白。 但是有趣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回归的现象。近来,黑白影像在媒体上重新受到青睐。曾璜在图片编辑手册中就专门介绍:“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了使用黑白影像的回流。近年来《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重点报道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2005年,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Mary Golon在给当年的大师班讲课的时候,就介绍了时代周刊在操作卡迪娜飓风时时代的两个反常之处,反常之一是他们使用了荷兰摄影师vu图片社的kadir去拍这个专题,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从不同视角看这场灾难的摄影师,反常之二就是他们使用了黑白照片,Mary golon这样解释:”黑白影像在时间界定上有一种永恒的感觉,这符合我们对这场灾难报道的立场,它的影响是长期的。”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如果用最中庸的话总结一下以上事实,杰夫·沃尔还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彩色摄影好,有人说黑白摄影更纯粹。总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有点不大对。就我来说,不管是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都说明了摄影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当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探索方向。” 的确,我们今天最幸福的是,社会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我们喜欢的媒介表达,只要你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合适的,是能够传达你的个人感受的。在孙京涛在他的博客上翻译的“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中美洲及其人权”这篇文章中,摄影师也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在拍《狂欢节上的脱衣舞娘》时,由于不知道黑白和彩色哪一种效果好,我索性两种都用。那时,我还同时拍摄纪录电影、研究各种曝光问题。那时还没有高速彩色负片,所以我只能用黑白胶片。我很喜欢黑白胶片的那种颗粒感。 在尼加拉瓜,我同样用两架相机拍摄黑白和彩色两种胶片,但我逐渐发现,在这个地方用彩色胶片更合适。彩照能够拍出人们身上穿的色彩缤纷的衣服、粉刷过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当地居民的一种情绪——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这与萨尔瓦多截然不同。在萨尔瓦多,我也用两种胶卷拍摄,但那是因为杂志更喜欢彩色,而我却觉得黑白影调更能反映出那里战争的残酷性。 © (…) Read more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三——语言体系

关于大师班的研究,以前发了不少,但是回应者寥寥,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抽象,还是我谈的都不到位。不管怎样还是让我把剩下的话都说完吧。 《generation x》是大师班十年作品集。必须指出,仅仅依照这本画册展开研究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照片经过图片编辑的选择,已经并不能代表或者无法还原摄影师原来的拍摄面貌,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因此一方面选择摄影语言作为切入点,另一方面以尽可能多的样本来得出更接近事实的推断。 从明天开始,我将从以下一些角度进行分析: 1,彩色还是黑白 2,相机的画幅 3,闪光灯的使用 4,镜头运用 5,肖像的拍摄 6,影像与叙事

周日小广播 (三)

1,互联网上最好的美国摄影师网站 美国摄影杂志花了三个月的功夫在互联网上游荡,挑选了10位风格不同的摄影师,他们都在新的层面上将摄影语言发扬光大。 第一,Brian Finke   www.brianfinke.com Brian一直在关注美国亚文化,比如拉拉队长以及最近的项目,空中小姐。他的作品主要的展示媒介是网络,网站是由他妻子设计的,风格干净简洁。(注,他曾是2001年大师班学员,我们有介绍) 第二,Guido Mocafico  www.mocafico.com 这是一位商业摄影师,网站上有多种风格的照片,在他看来,网站就是他的照片和存储想法的银行 第三,Alec Soth    www.alecsoth.com 刚刚被提名为马格南候选摄影师,密西西比河是他的一个拍摄项目,出版了著作《密西西比河的梦乡》,最近又在拍摄尼加拉瓜大瀑布。 第四,Amanda Marsalis   www.amandamarsalis.com 女摄影师网站上展示的全部是她为商业广告以及完成媒体拍摄任务的照片。她说,很多客户比如图片编辑,都是通过她的这个网站找到她来完成任务,这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 第五,Lauren Greenfield   www.laurengreenfield.com 仍然是一位女摄影师,VII的成员。她对网站的利用绝对值的借鉴。她最新的拍摄项目是“瘦”也是讲厌食症的。这个作品在网络上以多媒体报道的方式展示。在拍摄的同时她还完成了一部纪录片,11月将在HBO播放。同时还将发布图书并举行影展,这一切活动都在她的网上进行推广。 第六 Eric Ogden www.ericogden.com 摄影师为名利场、时尚等媒体拍照,也为索尼公司这样的企业拍摄。他的照片以肖像为主,对人物的状态控制极佳,都是一些非常有“气氛”的照片,值得学习。 第七,Douglas Menuez http://www.menuez.com/ (…) Read more

1天以前

现在,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761天。 1天以前,在lightstalkers网站有人贴出一个寻找亚洲、非洲和南美摄影师的帖子,他们有一些提供给英国报纸的文章需要寻找摄影师合作。http://www.lightstalkers.org/posts/show/seeking-photographers-in-asia-africa-and-south-america 回应的帖子有几十个,印度印尼、韩国、越南、新加坡,中国台北,香港,但是,很难找到内地摄影师出现。 也有,是到中国旅行的一个外国人,还有一个会在上海呆两年,仍然是一个外国人。 如果今天,年轻的摄影师仍然因为语言的障碍、视野不够开阔仍然不能国际化,那么就真的是错过了大好时机。

剪辑、拼贴、影像的第三种效果理论

对于个性化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我想插一个话题,影像传播的第三种效果。 美国的威尔逊•希克斯在他的著作《文字和图片》中提出了“第三种效果”。含义是,当两张有关联的图片被放到一起的时候,读者不但会分别观看这两张图片,而且还会把他们联系起来阅读。这样除了图片各自本身的含义以外,读者还会在这两张图片之间读出第三种意义出来。这就是这两张图片的“第三种效果”。(此段话引自福利的论文,原出处不详) 实际上,第三种效果,不仅仅发生在两张图片之间,在单一作品中也出现。美国农场安全委员会摄影师Artelia Bendolph 有一张自己非常喜爱的照片《亚特利亚 班朵夫》,画面中显示一个女孩身后木头窗户上贴着一张报纸,报上广告版照片中有一个养尊处优的中产阶级女人捧着一大盘食物,广告的文字是“你的面包师提供你诱人的各式面包!”摄影师这样剖析这幅影像:“这张照片的特别之处是它结合了两个图像的象征——就像这张广告——与照片中其他组成要素,而创造出第三效果。你先看到女孩,这是第一层效果,你再看到广告,而有了第二层效果,第三效果则在你同时注意到两个影像,并且体会到其中的反讽意义时出现。”(引自《纪实摄影 摄影大师及其理念》p49) 第三种效果理论的出现,为我们在拍摄多张照片,比如专题摄影的拍摄和在版面上使用多张照片,提供了很有益的启示。 我对于专题摄影中这种第三种效果的体会,来自于做硕士毕业论文时看到的一段话——日本著名的摄影评论家重森弘淹认为“专题摄影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能欣赏一张照片的形式,与片断的新闻照片不同,它可以将事实与复杂的侧面联系在一起,赋予一定的深意。” 他还认为专题摄影的编辑手法深受电影中剪辑方法的启发,尤其是无声电影的剪辑手法,电影是在蒙太奇产生之后,才成为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专题摄影也是这样把图片“剪辑”到一起,“不仅使静止的照片也能展开故事情节,而且由于画面的相互冲突,产生了不断飞跃的印象和观念”。(引自西方摄影艺术流派及其大师们一书,p88) 回到我们谈的个性化专题摄影表达方式的话题上来,经典的专题摄影,非常注重叙事结构的内在联系,在照片的剪辑上,是按照一种非常规矩的叙事方法,比如从全景、中景到近景,其间穿插细节,这样线索比较鲜明,但是因此或多或少忽视了照片与照片之间在感性上给读者带来的冲突与对照。或者说经典的专题摄影太像电视了,也许会给读者带来视觉疲惫——我们为什么要观看静止的照片组合叙事?为什么不看电视好了? 静态的照片除了有瞬间的魅力,在操作上还有一个优势,可以在组合的时候非常自由的跳跃、切换,产生的第三种效果也更加强烈,但是电视却很难做到。一些使用个性化表达方式的摄影师,则很好的利用了影像的这个特长,他们在注重个体感受的时候更加自由。可以参照刚刚获得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的jessica dimmock的作品“吸毒的人”,她的作品有南格丁的风格,房间中的景色,让我觉得似乎在跟随她的视线静静的观看  http://www.lightstalkers.org/jessicadimmock

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二——变化2005 ( 总结)

以上对参加大师班学员专题摄影作品风格的分类,显然很粗糙,并且带有一些我自己比较主观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从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虽然不能完全参考我的统计数字,但是可以看出,脱离传统的叙事方法,使用较个人化的风格进行叙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姑且算做我们的一个结论,当然这也绝对不是对专题摄影传统套路的颠覆,只能说,我们能够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工具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种从传统到个人的变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看出。 案例一2000年来自英国的大师班学员gary calton,在诠释当年的主题work的时候,拍摄了救护中心抢救一个烫伤女孩的故事。 他的作品为传统的叙事方式——1,选择一个典型的主要人物。2,围绕这个人物的方方面面展开报道,比如刚刚进入医院,治疗,康复。3,影像尽量包含多种信息,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使用广角镜头,重视前景和背景 2003年丹麦摄影师peter funch也拍摄了一个紧急救护队,当年的主题是enough 他的作品却并不遵循传统的表现手法——1,故事并没有主角 2,故事的叙事结构是散落的,逻辑主线是摄影师个人的感情,并且通过影像的整体风格(快照)的方法予以控制,从而使之不见松散 3,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他并没有表现救护队如何抢救车祸(一般的传统叙事都是如此思路),而是将血淋淋的死亡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案例二是对厌食症的报道,2001年英国的felicia webb选择了一个厌食症妇女作为他的报道主题,照片也遵循了传统专题摄影的表现方式,比如暗合了生活画报的八股——特写照片、肖像照片,人物关系照片等等。2003年,德国摄影师sibylle fendt 的摄影主题同样是厌食症,但是他的作品完全脱离了叙事的功能,他使用120相机(这也是很多个人化表现方法常用的画幅),他的照片以多人的肖像为主,这些肖像中却并没有着意刻画厌食症的症状,肉体痛苦,等等,却着力表现这些女孩犹豫、孤独的内心状态,或者说是摄影者本人对她们的印象 经典的表达方法 个人化的表达方法 也许可以这样总结: 传统经典的专题摄影表现方式,重逻辑,重照片的叙事功能,强调叙事时的客观。尤金史密斯等人提炼出来的表达方式,确实是经典语言,至今并没有过时。这套语言系统易于掌握,易于同读者交流,可以成为一种共通的语言。但是缺点在于摄影师必须达到一定的功力,超脱形式的束缚,以求影像的精致经典,否则可能会被套路束缚过于平庸。 个人化的表现方式,重感情,重照片的表情功能,没有固定的套路,摄影师完全根据自己的感受表达,并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展开拍摄。作品带有很强的感染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发挥了静态照片之间由于情景切换而产生的“第三种效果”,这种蒙太奇效果体现了专题摄影的优势。但是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可能不能得到所有读者的共鸣,同时拍摄因为没有模式可循,难度更高,稍有不慎整个专题会很散乱。 注:关于“第三种效果”的理论我打算明天详细写写,这个最近有一些想法。 又注:上周五,当时飘着一点小雨,老孙千里迢迢把大师班的一本画册送到我手中。非常感动。

荷赛大师班研究(二)——变化2005 (续)

2004年 主题pride 经典(4) 因纽特人的生活 巴格达 生活在加沙地带 帮助戒毒的教堂 因纽特人 个人(8) 雅罗斯拉夫尔人民的生活(散点的记叙) 斯洛伐克——加入东欧以后 英国的年轻爸妈们 参加选美的孩子们 放纵的男女 同性恋游行(法国式虚焦点) 重返纳粹集中营 拉脱维亚衰败的工厂(120相机  全部空镜头) 年轻爸妈 选美 破败的工厂 2005年 主题ordinary 经典(3) 秘鲁 巴西圣保罗高级商场旁边的贫民区 非法移民 个人 (9) 阿根廷的心理诊所 (…) Read more

荷赛大师班研究(二)——变化2005 (续)

2002年,主题 ——faith 经典(6) 修女的生活 早产儿 教会 同性恋 hiv感染者 练习跆拳道的孩子 修女的生活 个人化(4) 一个叫做faith的小镇(大量空镜头的运用) 导盲犬 (街头拍摄,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大面积黑,逆光,高反差) 塞拉利昂的盲童学校(作品用了很多虚焦的表现方法) 布拉赛的街景(距离感 疏离) faith 小镇 导盲犬 盲童 布拉塞 街景 2003年,主题——enough 经典(6) 8国高峰论坛的反对者 精神抑郁的患者 刚果共和国国内的战争 巴以冲突 居住在西玛拉雅山脉的少数民族(近些年来非常少见的国家地理风格)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