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录播——GEO不是美国国家地理

GEO是德国国家地理杂志,他们的图片总监Ruth Eichhorn在青海给我们展示了GEO的前世和今生。我认为应该请她再来一次,她很棒。 德国国家地理在其全盛期的时候,按照Ruth的话来说,就是封面放上一卷手纸也很好卖。热带雨林热的时候,他们就做热带雨林的封面故事,恐龙热的时候,封面故事就做恐龙。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 全球平面媒体的订阅都呈下降趋势,就是恐龙和热带雨林也不解决问题了。于是他们的报道主题转向了人的内心,一些类似于梦、压力这样的主题成为他们的核心。从前,这本杂志满足的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现在,它展开了对人内心的探险。相应的,杂志的摄影师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使用artistic艺术类的摄影师。 GEO已经转向对人内心的探险 特刊俄罗斯的目录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伊拉克自残妇女的报道。Ruth在荷赛的获奖作品中看到了这组照片,但是画面中的血腥场面太多了,很难在杂志上发表。但是这个问题又很重要,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个题材,于是他们要求女摄影师再去一次,这一次,不光把焦点集中在那些自残的妇女上面,而是从更广泛的角度 发掘阿富汗地区的妇女问题。Ruth认为照片是用来吸引读者给读者希望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在文字说明中予以介绍。如果读者连照片都不敢看,更不要提文字了。 GEO与美国国家地理不同的地方之一在于,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需要交出所有的底片供编辑选择,但是GEO只要求摄影师自己交来粗选的一些照片,随后摄影师、图片总监、艺术总监、文字编辑和杂志总监一起看图片,但是却一定要在摄影师离开之后再进行编辑,因为他们需要去除摄影师的主观干扰。GEO和美国国家地理的区别还很多,我根据 Ruth的发言列了一个表格。 GEO                                        NG 底片 摄影师选择部分上交 摄影师交所有的底片 拍摄时间 四周左右 三个月 风格 个人的风格 统一的风格 摄影师 没有雇佣摄影师(staff) 有少量的自己的摄影师 GEO是一个绿色的边框,绿色代表生机,创新,也许这就是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原因。 GEO出版的2007年中国题材的挂历

青海录播——设计能改变什么

美国报刊设计协会(snd)的peter ong是一个很会讲课的人,我要向他学习。他上来先问大家谁有mp3?下面一堆人举手,然后他逐一列举一些mp3的品牌,使用的人都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他问,那谁用ipod呢?底下众人皆兴奋异常。他于是说——ipod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Peter为我们展示了一些美国报刊设计协会的研究,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些结论—— l 报刊上的视觉元素比文字更吸引读者; l 经过设计的版面,比如添加更多的视觉元素,将提高读者的阅读率; l 读者的阅读是有选择的,常常只阅读前两行导语 l 长文章没有人读,大块的文字堆在一起,形成灰色块,使人厌烦, 视觉阅读逻辑混乱 l 图片和标题是读者阅读的主要对象 Peter批评了中国报纸的一些做法,比如由于分栏过密造成读者阅读的雨刷器效应,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要不停的摇头才能将文章看下去。他建议文章写作或者版面设计的时候要向肥皂剧学习,在每一个段落都设置悬念,或者不断发展的情节,这样才能让读者的阅读跟进。 Peter去年在cfp举办过讲座,当时我们做了详细的整理,大家可以从这里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3rd/word/c_01.htm得到进一步的信息。这一次,他的一个新内容是关于报刊设计的发展趋势, 他展示了很多有趣的报纸: 第一,版式的变化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早期很多报纸的版面都是小报模样,只是后来逐渐发展成大报,但是现在报纸又有缩小的趋势。在克罗地亚,有一份非常典型的报纸叫做“24小时”,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份A4大小的报纸。这份报纸去年3月份创刊,在一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克罗地亚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目标受众是8岁-29岁的年轻人,被称作互联网报纸。 第二,报刊设计越来越向网页设计靠拢,比如L型的头版设计, 这就是一种L型设计,标题和左边那栏形成一个L形状,和网页非常相似。 第三,报纸越来越有创意,他提到了一家巴西的报纸,热力四射。 第四,报纸开始注意吸引年轻人。有一个传媒集团出版的报纸专门面向孩子,分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版本

青海录播——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她?他为何让我们感动

Paula Bronstein是getty图片社的女摄影师,荷赛的评委,今年华赛大奖获得者。但是在她放映完自己的作品后,教室里很安静,没有提问,在尴尬的静默中,她结束了自己的展示。实际上,很多人心里恐怕都憋着自己的问题,但是却生怕提出来点燃了火药桶,于是只能让展示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Paula是一个勇敢的女子,她是一个纳赫特威似的战地摄影师,出现在所有的冲突以及灾难的前线。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也是一个很优秀的摄影师,但是我们不喜欢她的原因是她观看的态度太粗鲁了,广角、尸体,血腥,此外作品是摄影师自己编辑的,有些杂乱。 印度洋海啸 Paula Bronstein 我可以摘录她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l 为什么使用很多广角镜头 亚洲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隐私的认知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很在意 l 作为一个战地摄影师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每天都要考虑有没有住处,要考虑有没有食物和水 l 拍摄了这么多残忍的画面,你怎样才能鼓起勇气 开始下一次任务。Getty给与我不错的假期,在假期里我可以休息,然后继续开始工作 l 你拍摄的那些阿富汗妇女自残的照片是否在媒体发表 是的,因为getty有很多客户,他们都可以得到这些照片 也许是我们对Poula的期望值过高,她本来就是一个新闻记者,简单、直白的记录下她的所见所闻,她不是艺术家。有人说她怎么这么没心没肺,可是也许她只能这样才能不断的向下一个战场出发。 在此贡献我的一个链接 http://www.cbc.ca/beyondwords 这是加拿大cbs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beyong the words(无法言说的故事),采访了25名当代战地摄影师,其中包括Paula。网站上有这些摄影师的访谈,他们的作品,此外还有一段视频文件。如果要了解当代战地摄影师,这里应该是一个大全。 与Poula带给大家的感受大不一样的是Alain Keler,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摄影师。 Alain1997年获得了尤金史密斯纪实摄影基金,用这个基金他完成了一部关于东欧少数民族的纪实摄影作品,作品名叫做“冬风”,作品按照四个季节,分成四个章节,从冬开始到秋结束。整个作品充满了萧瑟的气息。 但是最让我们感动的是Alain拍摄他父母的两部作品。在他小的时候,父母常常争吵,导致他离家出走,但是当父母开始衰老,父亲疾病缠身,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他却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爱和他对于他们的爱,于是他开始用相机纪录父母的生活。这部作品从早年的家庭相册开始,一直拍到2003年他父亲去世,可以说是法国版的俺爹俺娘。最后几张照片是,父亲的尸体运走,母亲进入了养老院,他们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关上了所有的窗子,时间定格在最后一张照片,是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开启的门把手。 Alain继续拍摄他的母亲,每次去养老院探望母亲的时候,他都会带宝丽来相机为母亲拍照,然后在相片上记下日期,这个专题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 Read more

青海录播 一 what a big project!

伊恩贝里(Ian Berry)是马格南的老牌摄影师,他目前在操作一个叫做“水”的专题。这个专题实在让人有些望而生畏,因为真是一个很庞大的题材。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伊恩预感到未来的战乱和冲突可能会由水而起,因此他在世界范围拍摄与水有关的故事。此次他接受邀请来中国青海,也是为他的专题“水”而来。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个大的选题,伊恩说了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日常拍摄工作,都要有一个自己的artistic work” 这个artistic work应该怎样翻译呢?我认为可以理解成为一个摄影师长线经营的一个个人项目,具有艺术色彩也就意味着具有更强烈的个人视点和个人风格。我曾经结识的另外一个马格南摄影师partick也有一个类似的长线题材,叫做“夜” 将短线工作和长线工作结合起来,也是摄影师面对现实的一种妥协。比如你可能要给不喜欢的杂志拍摄不喜欢的选题,给工厂企业拍摄年鉴挂历,给广告客户拍广告,但是这些短线的工作可以支持你进行自己的长线项目,否则抛弃一切孤注一掷的去做自己的工作,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伊恩作为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摄影师,他具有另外一个优势,他说目前可以依靠自己的老照片来谋生,以前的照片就是存下来的钱,现在则可以慢慢支取了。 上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引来大家不少议论,我看大家说的都对。我也同意汗衫说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少机会,不过关键还是 在于行动,那些做出了些什么的人可能不是聪明到哪里去,一定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勤奋。

青海录播 一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自由”?

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你想过没有,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也许意味着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John Lee是一位美籍华人,当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能够在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找到工作,纯属幸运,一位同事离 开了,正好空缺出来的职位让他留下。否则,根据常态,刚刚毕业的学生要先在小报里工作,然后才能进入大报。 9年的时间里,这份报纸给了他极大的空间,对于国内报社的摄影记者来说,这份自由难以想象。这个被报社其他同事称为“艺 术家”的家伙,喜欢和光线做游戏,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想法,他使用中画幅相机拍摄,甚至用holga相机(一种使用120底片的 玩具塑胶相机,常常被lomo一族使用)拍摄长线图片故事,画面漏光,四边有暗角,但是这些照片也仍然被报社接受。 在芝加哥论坛报周末画报上的holga相机拍摄的橄榄球比赛 911之后的美国,去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是美国新闻摄影领域的一股龙卷风。John在911事件结束后三天被派往伊拉克,随后还前往海地。当海地街头响起密集的枪声,他突然问自己:“是冲过去,还是回去。”成为战地摄影师并不是他想要的目标, 于是他选择了回来。 他同时也选择了离开,在报社工作9年以后他决定做一名自由摄影师。为什选择自由,他是这样说的:“报纸是摄影师的培训基 地,可以训练你成为一个杂家,一个全才,但是随后你应该为杂志社工作,或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让自己的工作向深度发展。” 目前,John正在拍摄自己的一个专题“   911后的美国”,他使用仙娜相机,记录911后的美国故事,比如,酒吧墙上突然出现的美国国旗,飞行表演中美国人膨胀的爱国心。 另外一位摄影师也选择了自由,他是德国明星周刊的签约摄影师迈克沃尔夫(michael wolf),在为明星工作8年之后,他开始了自由摄影师生涯,他觉得有太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无法在这份杂志实现。 提到迈克沃尔夫,真有意思。第一,没有想到他是芭芭拉(前面提到的明星图片编辑)的丈夫,大牌摄影师加大牌图片编辑,梦幻般的组合。第二,没有想到去年我在平遥最喜欢的作品《香港的前门和后门》就是他拍摄的,第三,没有想到我上课时经常给学生放的作品《中国的坐》也出自他手。世界真小。 椅子的画册(左)在杂志发表版面(右)。 拍摄过程(下) 迈克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六组作品,前三组是为明星周刊拍摄的——吴桥杂技、体育在中国、转变中的中国。可以说,明星周刊的拍摄任务还是很具挑战性,但促使他最终还是离开的原因是:在杂志社里,照片不过是最终呈现在页面上的照片而已——这句话具有深意。 拍摄中国小体操运动员 照片不仅仅是“照片”,迈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的另外一组我们熟悉的作品是“中国制造”,也是为明星周刊拍摄,并且在荷赛获奖。踏遍了200家工厂之后,只有6、7家中国南方的工厂允许他拍摄。在他的照片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冷光源的衬托下,机械工作,面无表情。但是这仍然不能传达他的感受。于是,成为自由摄影师以后,迈克回到美国,从二手市场收集了两万个中国制造的玩具。经过多次尝试,他将这些玩具背面粘上磁铁,吸附在薄铁板上,密密麻麻地围绕在他在中国工厂拍摄的工人的肖像四周。这个作品2004年在香港展出,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展览。 准备展览 展览完成时的样子 迈克将自己的转变归纳为从报道摄影向具有艺术色彩的个人化作品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我看来是一个一直保持用心灵体察自己的拍摄对象的摄影师的必由之路。 我获得的第二个常识是关于摄影师的职业规划:小报社(熟悉摄影工作)——大报社(成为杂家和全才)——杂志社(更加成熟的技巧,更多的时间经营)——自由摄影师(发展自己的风格) http://www.johnleepictures.com(john lee 的网站) http://www.photomichaelwolf.com (…) Read more

青海录播 一 德国明星周刊(Stern)杂志为什么使用了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

德国明星周刊(Stern)杂志为什么使用了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 西宁这个地方宾馆没有网络,课程又非常密集,直播的计划没能实现,只好改录播连载了,对搬着板凳一直等待的各位说声抱歉了。 四天,从早上到晚上,我很久没有这样听课了。这样听课的感觉很好,从教室里出来仿佛周围世界都变了样,似乎蠢蠢欲动的春天到来了。 德国明星周刊(stern)的图片编辑芭芭拉赫尔曼带来一段杂志的宣传片,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办公室里的人们辛勤的忙碌着,是对幻灯片的精挑细选,墙上的打样图……这样的场面我在《战地摄影师》的记录片中也曾看到,明星周刊的编辑们为纳赫特威编辑照片的时候,那份专注,让我每看到这里的时候,都如花痴般目不转睛。 这份被他们自己称作全世界少有的以图片为主的周刊,他们的编辑部充满浓厚的摄影气氛,这种气氛不是数字虚拟世界创造的,而是真金白银的照片(hard copy),他们仍然将照片打印出来,贴满墙壁,堆满地板,而不是在电脑屏幕里看,也许这种更加传统的观看,代表了更多的对影像的尊重。 卡特里娜飓风,这份杂志的图片编辑从8千张照片中挑选出200张照片,作为最终版面布置时的选择。明星周刊精心选择照片,包括片的来源,他们不仅仅采用图片社机构的照片,也寻找自由摄影师,因为自由摄影师代表了独立个体的观点。说到这里芭芭拉发出感概——我们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希望能够获得来自中国自由摄影师对洪灾的报道,不过她又自我解嘲,哦,这个好像不太容易实现。 但是飓风开篇的照片并不是激动人心的照片,却是直升飞机拍摄的全景,这样的照片将读者拉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而这种情况在对伦敦爆炸案的报道中也有出现。在报道这一事件时,这份杂志将新闻照片和特写图片故事结合在一起,不但刊登突发新闻照片,还用几个页码刊登了一位摄影师在爆炸之前拍摄的反映伦敦文化冲突的特写照片。将硬新闻和软新闻结合在一起,这种编辑手法很精彩。 但是,编辑在伦敦文化冲突图片故事的结尾用了一张教皇在街头的照片。这照片看起来平平,但却还是专门找摄影师索要的,就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有一张典型的“伦敦”照片,让读者能够知道事件的发生地,好比如果是北京,那么就要找到故宫,天安门。 因此,你会非常沮丧的发现,为杂志工作,就要不断妥协,他们需要的照片不能味道太呛,结果总是中庸之道占上风,即使 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也不会有例外。 新京报的何龙盛先生常常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并建立影像传播中的一些常识问题,stern给我的启示,也就是此行我了解到的 第一个常识是——能够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现场地点特征,带有明确的地点信息的照片,比如涵盖典型建筑的照片、全景照片等等,尽管非常庸俗,但是却能让读者迅速产生阅读定位,在传播中具有优势。

荷赛大师班又研究——摘抄

我喜欢在具有文化冲突的地方拍摄照片。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也拍摄商业图片,用赚到的钱来养活自己,资助自己拍摄纪实摄影作品,有的时候我也能够拿到基金来拍摄照片,但是很多时候我在负债经营我的摄影。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曾经为美国国家地理去拍摄亚马逊,整整耗费了5个月的时间,这是我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奢侈的任务,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以后也再也没有遇到。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有的时候,你以前的工作可能给你以后获得任务带来机遇。因为我拍摄的墨西哥边境的照片,时代周刊在做一个有关这个题材的特别报道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我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的拍摄方式是,当我闻到哪里有照片的气味,我就在这块地方转来转去,假如有一个地方有很好的背景,我就在这里等待合适的前景。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我还仍然拍摄胶片(2004年),因为只有胶卷才能给我熟悉的感觉。 ——马格南摄影师 Alex Webb 小型相机可以带来很多便利,比如不像大个儿的数码相机那样引人注意。在那种很敏感的政治会议上,一个穿黑衣手持莱卡相机的摄影师甚至可以隐没在四处的家具陈设中,丝毫不会引人注意。 ———时代周刊图片编辑MaryAnne Golon 和音乐产业一样,新闻摄影工作也被数字化时代彻底改变了。在1980年代,图片编辑可能会跑到机场和港口,就是希望能够早一点儿拿到照片,快就可以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在数字时代,依靠网络的优势,独家性的概念几乎不存在了,到处都是照片。图片社生存的关键就是提供大而全的图片供应,更便捷的检索方式,让客户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图片。最终的结果是,大的图片库越来越大,而小图片库则濒临灭亡。 ——路透社图片编辑 Ayperi (…) Read more

荷赛大师班又研究——摘抄

荷赛大师班研究——又来了! 下面这个环节估计不像以前那样沉闷,名言警句,畅销书的体裁。。。 以下的内容来自荷赛通讯,是荷赛的宣传刊物,每年都对大石板的讲课内容进行总结。 从萨尔加多到南格丁,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力量有时能够强于市场的压力。每个摄影师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拍摄项目,并为之释放自己天才的想象力,这至关重要。来这里参加大师班的学员,都不是想仅仅通过摄影糊口饭吃。 如果你不去纽约,你就不会真正了解摄影市场 摄影作品最近一段时间颇受画廊青睐,但是要小心,小心你的作品被置于一个陈腐的语境中展出,同时你也要了解画廊的受众究竟是哪些人就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来说,展览不会持久,图书出版的影响力则是持久的,而杂志介于两者之间 就图书出版来说,与优秀的设计人员一起工作非常重要接受赞助而完成的拍摄题材,要积极和赞助商沟通想法 (展览、图书、媒体、基金支持)以上这些都是帮助你传播作品,进入市场,积累名声的方式,你一定要抓住机会,并且努力和其中的关键人物建立并保持个人联系 策展人和图片编辑只能挑选少量作品发表,是片面的阐释,这是一个局限,2003年的大石板学员作品展采用了新的形式,展览作品可以由观众来编辑,他们可以对挂在墙上的作品重新排序,可以选择其他作品对墙上的照片予以替换,还可以观看到不同的图片编辑的选择。2003年的展览,照片是可以移动的,下面挂在墙上的盒子里还有可以替换的作品和其他编辑的选择 ——以上发言来自 Francois Hebel,他2001年接手负责法国阿尔勒摄影节,让一个财政上濒临灭亡的摄影节起死回生。

现在展览什么

昨天说到艺术品和公众的距离,今天突然想看看最近那些摄影博物馆都在展览什么作品, 选择了一些,一起饱饱眼福吧 荷兰 foam摄影博物馆 http://www.foam.nl 森山大道摄影作品展 Bound for Glory, America in color: 1939-1943 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委员会纪实摄影项目,彩色作品选 荷兰年轻摄影师 maarten van schaik作品 拉斯韦加斯 美国icp摄影艺术中心http://www.icp.org/site/c.dnJGKJNsFqG/b.732135/k.D880/Museum.htm 韩国当代摄影师 Atta Kim的作品 on air 无名的weegee 维加摄影作品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包豪斯艺术,摄影蒙太奇 尤金阿捷特  (…) Read more

艺术品和公众之间的距离

Antonis 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还是希望纪实摄影能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展示,因为它们来自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 ” 我同意他的观点。 艺术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博物馆和画廊对艺术品的收藏,是在帮助我们拉近艺术品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画廊,这两条渠道的传播对象也仍然都是普罗大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路,博物馆的藏品是用来告诉大众和我们的后代,今天的社 会发生了什么,我们在想什么;画廊则是连接艺术品和私人之间的桥梁,不是所有的购买者都抱着投资的态度购买艺术品,挂在家中的作品,实现了艺术品的审美价 值,而实用本来就是艺术一个最原始的功能。 但是,博物馆和画廊同样是面对公众传播渠道,这一点被我们的一些创作者忽视了,更可怕的是他们仅仅看到了其中的市场价值,因而才会创作完全取悦那些 二道贩子的作品。而事实上这些作品之所以被收藏,或者说必须被收藏,其背后的动因应该是它们具有文化价值,它和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我对这一点了解比较深刻的是在做图片编辑手册,整理策展人这一小节内容的时候,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真正理解了策展人的工作: “策展人是从英文curator翻译而来,这个职业主要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同时还有一些独立策展人,并不隶属于以上任何机构。策展人的主 要工作是保存,展示以及介绍艺术作品,发掘艺术品的潜在意义,最终达到教育公众,促进艺术品的流通或者给公众带来艺术的享受的目的。策展人要对作品的理解 超出一般公众,他们要认识到这些展品独一无二的意义。 对于博物馆的策展人来说,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机构不同的是,他更要担当公众和藏品之间的桥梁,博物馆面向的人群结构多种多样,从学前班的孩子到成年 人,展览的设计要能够激起公众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想象。因此,博物馆的策展人的主要工作除了为即将到来的展览做计划,对展览馆的展品进行组织,行远期规 划,同时还要配合进行对公众的教育组织活动,比如短讯班,讲座,研讨会等等。” 从策展人的角色定位上,你可以看到艺术品的收藏不是冷藏,通过策展人这个桥梁,它们要和公众见面,实现艺术作品的教育和审美的功能。 而对于我们目前国内的状态来说,第一,我们没有很多真正对观众负责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第二,我们因此没有真正的策展人,第三,我们的艺术家因此只好 为海外博物馆画廊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因此无法贴近国人的心灵。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一个失眠的晚上,读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竟然哭得一塌糊涂。但是我在很多当代艺术中却难以体会到这样的心情,他们有着太多太多 对庶民的嘲弄。艺术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我觉得在这整个链条中我们都错了位。

通知

最近一些回复,我使用了在留言下面直接回帖的方法,在首页的最新留言的地方并没有显示, 因此提过问题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开自己的留言察看回复。 小石板的成员,凡是交过计划的请察信件,里面有已经更改过的最新密码,根据我们的要求, 没有交计划的算退出。 另外,新的一期影响已经推出,是世界杯特刊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0th/index.htm

不容错过的机会

休斯顿摄影节,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惠普与高磊工作室,将在今年10月底举办”2006 北京见面会”( MeetingPlace, FotoFest Beijing 2006 )的活动. 听朋友介绍,刚刚看到高磊在他的网站上发布的这个消息,很是兴奋,终于可以在国内看到真正的meeting place了,感谢高磊。 我第一次了解meeting place是2004年参加平遥摄影节,吴嘉宝老师在策展人学院中搞了这个活动,但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人识货。随后我在为平遥小报撰写世界各地摄影节介绍的时候发现,策展人,评论家,媒体对摄影师的个人作品集的浏览,是很多摄影节的重头戏,这通常是一个收费项目,但是很受摄影师的欢迎,因为通过这种交流,摄影师的作品很可能获得展出,发表,甚至被博物馆收藏的机会。 平遥的meeting place在吴老师的组织下已经有些模样,但是很多参加的摄影师根本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活动,大家准备都不充分,当年我也参加了一把,现在简单介绍一下经验。 第一,我觉得首要重要的是自己的个人作品集技术制作要像样,所谓像样,不能准备一些电子文件凑伙。起码是一本集子,附有英文说明,能够拿出制作质量达到展览级的作品最好。 第二,之所以要这么大动干戈,因为和这些人的会面,对于新人很可能是推开通往博物馆、画廊、影展的大门的机会,需要呈现自己的最高水平。 第三,所谓作品集,最好是在整体上能够呈现你的创作思想,创作方向的作品,不一定要是一个专题但是绝对不是凌乱的一堆照片。 第四,思路要清晰,见面同时也意味着交流,大师们会询问你的创作思想,他们的提问一方面是了解你的潜质,另一方面也会帮助你理清创作思路。 第五,谈话有两种后果,一种是他会留下你的联络方式(所以名片的要准备的)另一种是他会给你一些创作上的建议。 2004年我抱着笔记本电脑去参加见面会,看见旁边两个不知哪一国的学生整个大纸盒子的照片,我就知道没戏。我看到高磊吆喝来这么好的阵容,关键还是免费,就替年轻人高兴。我继续发现,几年来我还是没有啥长进,要是看这篇博的年轻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摄影思想,已经在持续不断的实践,已经可以拿出至少不辜负自己的作品,我劝你要去试一下,报名的网址是: http://www.q-image.com/MPB/MPB2006/

Kate Moss被摄影改变了一生的女孩

昨天汗衫提到纪实摄影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广告,这个话题可以延展开很多东西。 其实纪实和广告的渊源应该追溯到纪实和时尚的关系。时尚摄影大量采用纪实风格的作品,从而促使广告摄影也步其后尘,我想在这里讲一个故事。 英国女摄影师Corinne Day的摄影生涯备受争议,起初她只是一个周游各地的模特,后来她开始拍照,拍身边的同事,并且得到了面对年轻人的杂志“The Face”的青睐,杂志社让她去拍点时尚摄影给他们看,Corinne Day跑去找到她的朋友,也是一个模特公司的,但却是刚刚被从大街上捡回来的流浪儿Kate Moss,当时只有14岁。1990年the face杂志的封面刊登了Day的作品,kate moss瘦骨嶙峋,没有传统模特的美貌和高贵,但是充满流浪气质,她表现出的青春期的颓废立刻风靡英伦,开创了一种叫做”grunge”的风格(英文中的俚语意指难看难闻,肮脏丑陋的东西,也是摇滚乐的一种风格)。1993年Day又拍摄了kate moss,这次是在她脏兮兮的公寓里。kate穿着肥大的外套,这一系列作品再次改变了时尚摄影的风气,这种被称作’dirty realism’(肮脏的现实)的风格成为全球流行的时尚风格,并且影响到了广告摄影的表达。 随着Day名声鹊起的同时,kate moss也成为至今仍然十分活跃的超级名模。从一个流浪儿童到时尚天使,kate moss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女郎。2006年9月开始在荷兰的foam摄影博物馆将举办一个叫做The Kate Show的展览,其中包括不同摄影师拍摄的kate mass的作品。而这个展览的目的,则是“希望能够揭示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的力量” Corinne Day仍然坚持她的风格,她打破了80年代在时尚摄影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唯美风格,用一种非常随意,无所谓的态度拍摄,挑选反传统的模特,彻底打破主流媒体中一贯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此外她还用十年完成了叫做Dairy的作品,记载了她和她朋友的私人生活,这部作品让我们记起了南格丁。 回到我们谈的话题上来,美国昆士兰大学的Ellie Rennie有这样一个结论,时尚摄影中的纪实元素确实在不断增加,随着从画报时代起新闻摄影优势地位的建立,新闻摄影的美学色彩被渐渐重视,并且有一部分作品可以提升到艺术作品,实质上,在今天一些原本水火不容的形态,比如时尚摄影和报道摄影,则呈现融合状态。而这种变化的缘由,可能来自于一些最简单的动因,正如Day自己说的:“时尚杂志已经刊登了太多关于性和诱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增加一些现实色彩。” Corinne Day 个人网站 http://www.corinneday.co.uk/profile.html The Kate Show展览新闻稿http://www.foam.nl/index.php?pageId=311

color的世界

2004年我去荷兰的时候,买的第一本书就是color,对这本杂志的了解是从“城市画报”,当时就垂涎三尺,因此,终于可以一睹真颜的时候着实兴奋。 “城市画报”有和color一样的创意气流,但是内容过于甜美。color是双月刊,有七个版本,使用八种语言,在60个国家有售,面向全世界的年轻人说话,它尊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每期都有一个主题,选题从非常严肃的战争、艾滋病,到比较轻松的购物,时尚,玩具等等。但是无论怎样的选题都有非常鲜明的color观点,反传统,大胆。在操作的时候,照片非常重要,因为color认为这是一种全世界畅通无阻的语言。 对被摄对象以影室肖像的拍摄方法纪录,使其以一种纯粹的,甚至档案式的方法展现是color惯用的方法。color第58期的主题是影室,http://www.benetton.com/colors/issues/58/photostudio/对肖像的力量作了很好的诠释。其中包括9个国家的照相馆介绍和他们的作品,怎样拍好影室照片,以及怎样制作一个针孔相机。另外有趣的就是世界各地读者上传的他们的影室照片。这个专辑绝对值的一看。 color还有一个惯常的做法是将与拍摄主题有关的物品直接纪录下来,2001年的时候,为了庆祝杂志创刊10年他们举办了一个叫做Extra/Ordinary Objects的展览,那些在我们眼中非常平常的,有用的没用的东西,都成了展示不同文化的象征。后来这个展览形成了一本书,叫做1000 Extra/Ordinary Objects。 我竟然在国内一家网站上看到有卖的,心头一热,买了一本。这且算今天早晨最大的收获。

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为摄影重新分类 oliviero最为出位的做法是他竟然打破了摄影领域内界限分明的“Editorial”(报道)和“creative”商业广告摄影之间的界限。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他把摄影中假的和真的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比如贝纳通有一则非常有名的广告,新闻摄影师拍摄的艾滋病患者最后的弥留时刻被用在这个品牌的广告宣传招贴上.而Oliviero本人虽然不是一个报道摄影工作者,但是却也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时下政局和新闻事件的看法。比如在Stern杂志上,他曾发表了一篇长达10页的关于意大利前总统Berlusconi报道,报道的题目叫做“说谎的人”。 而为什么一个所谓的时尚摄影师要跨越边界来做这些事情,他有自己的理由,第一,作为一个摄影师是幸运的,你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去看世界,发现世界,因此你必须对你的工作负责。第二,为什么有些人要将自己称作“关心人的摄影师”(concerned photographyer)难道我们都不应该是这样的摄影师吗? 在oliviero的观点里我抓住了这样的核心,他对摄影分类的挑衅,来源于他对“传播”这个词的认知。传播是必要的,但是在流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和符号,而不是所谓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有责任把历史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需要让未来考古学家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并不是在研究这一切,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吗?如果摄影能够提到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许就没有贞德、拿破仑,甚至耶稣。” oliviero还说了这样一些话:“至于观点的表达,绝对不是以交流为核心的,因为交流意味着一种力量对另外一种力量的屈服,如果需要合作一定会失去激情,最后将导致一种中庸的结果。担心失败一定会导致中庸,因为你寻求的解决之道一定是最不具风险的,人总是希望避免现实而生活在过去的经验里,因为那样是没有风险非常舒服的。在今天的传播语境中,人们互相给予的只是彼此现在需要的,是单一的,而且这种现象被到处复制,衍生,最终让我们经历的一切都非常痛苦、肮脏和糟糕。” 我很艰难地弄懂了oliviero说的一切,也明白了为什么艺术家都是一些偏执狂。而把这篇文章跟在对大师班学员的研究之后,我可能想说的是前面的很多所谓研究大概都是白费,这些年轻人没有循着法则“安全”的办事才是最重要的精神,因此总结出来的所谓一、二、三,能够大家一些灵光就好,千万别当规律与结论。 更多信息可以参考http://cn.cphoto.net/overseas/tskn/index.htm 顾铮   托斯卡尼:“出售苦难”的广告摄影师 预告:明天俺将给大家介绍俺超级喜欢的“colors”杂志,今天你们就可以到它的网站上去看,绝对超值保证你不后悔。http://www.colorsmagazine.com/index.php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