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大师班研究之二——变化2005

(这两天每天回家的时候,都发现狗把家里所有的通讯设施全部破坏,有线电视,电话,网络,所以连着休息了两天,呵呵) 新千年的的大师班学员作品,是否有一些新变化?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对2000年以来的作品进行分析。比对的主要指标是作品表现风格。我将之分为经典的的和个人化的两种。 所谓经典,是指作品的拍摄思路与表现方法沿袭尤金史密斯时代的专题摄影风格,作者力图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主题进行以叙事为主的解剖和分析,整个专题讲究逻辑性,画面结构注重景别上的差异,叙事照片和抒情照片之间的搭配。 所谓个人化,作品在叙事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化的感受,话语方式从经典作品中的“你看,这是。。。”而转到为“我看,这是。。。”摄影者主体的感受被强调,因此专题的结构也更加多样,富于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类别的区分很粗糙,之间存在很多交叉,但是在表现样式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是我采取这种分类的一个原因,可能比较主观,但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存在高下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而已。 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统计结果 1995年,主题——patriotism 除了德国摄影师的作品“德国影像”全部可以归类为经典专题 2000年,主题——work 经典  (8) 拳击手的生活 非法移民 矿场主 两家日报的日常工作 紧急救护中心 岛上监狱 拾垃圾的人 尼加拉瓜少数民族 拳击手 非法移民 个人化(3) 婴儿的诞生(自拍) 铀污染(大量使用空镜头,非叙事性的表现手法) 两个农场的比较(原始农庄和工业化农庄,摄影师用两种画幅的相机,两种不同的光线(自然、人造))记叙自己对两个农庄的感受) 匆忙的纽约(全部是晃动的影像,体现纽约的繁忙时刻) 两个农庄 繁忙的纽约 2001年, 主题——indentify (…) Read more

周一小广播 之三

1,卫报采访世界杯摄影记者的摄影包里都有啥? 卫报摄影记者Dan Chung百忙之中,在自己的博客里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使用的器材。 1)相机的品牌是佳能,他说你要是看到满场的白色大镜头你就知道佳能在体育摄影器材方面的垄断程度了 2)他平均每场比赛要使用五个佳能eos数码相机机身,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台Eos 1d mk2,这两台机器主要配长焦,比如500毫米f4的镜头200毫米配f1.4的镜头。 另外一台机器是Eos1ds mk2配定焦的35毫米镜头,以及闪光灯,这个主要是对付运动员跑到摄影记者面前来庆祝时候用的。 还有一台Eos20d 配14毫米2。8的镜头,以及借来的一台Eos 1D mk2n配16-35毫米的镜头分别架在曼福图迷你三角架上,放在球门出用遥控器操纵拍摄进球的。 3)相机的远程控制装置是pocket wizard的multi max控制器或者英国摄影师tom hevezi制作的远程操控装置。佳能公司的caon wft-e1a则可以远程控制相机实时的将拍摄的照片传到笔记本来。 4)假如下雨了,相机可以有专门的防雨罩,镜头也有一种叫做lenscoat的新产品保护。存储卡可以放在一个叫做digremora的产品里,这东西可以安装在相机底部,因此你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刻换上。 5)在远程传输照片方面,使用Fujitsu loox720便携电脑,内置idruna公司新出的软件,电脑上有蓝牙,wifi,和以太网这样就可以用多种方式连接网络。上述软件可以在相机里直接将照片传到伦敦总部,方法是只要操控一个按键。 6)以上全部设备放在一个品牌叫做think tank的摄影包里,包里有专门对付胶卷安检的防护措施,可以放一支400或者500的镜头,三个机身,底下还有轮子。 7)最后Dan Chung认为,器材当然不能帮助你拍摄出好照片,但是要是你会充分利用这些器材,当然会让你如虎添翼。 2,一本挖空心思的书 我最近打算买一本摄影书,这本书太奇怪了,我没有想到还能有这样一本摄影书,以及摄影还可以有此等特殊功能。 具体来说这是一个韩国妇女写的书,专门写给家庭妇女的摄影书,用数码相机制作party的邀请函,制作你家的路线图,拍摄动感的party照片,拍摄你制作的美食,出门买衣服的时候街拍,回家整理衣橱的时候拍摄资料,如果这些还都是能够理解的数码相机使用方法,至于怎样使用数码相机减肥,用数码相机再造男友,这你就要动些脑筋了。 表面上看,这本书不过是换了个方法介绍如何使用相机,但是我感兴趣的是,今天,大众对影像的态度以及对影像的利用已经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

大师班研究之一:变化1995

我以1995年第二届大师班的学员为样本,通过名字搜索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在干什么,同时比照他们当年的作品。这种分析是非常粗糙的,因为样本有限,同时信息也只能局限在网络报道。不过,结论不是最重要的,我的乐趣是从中获得了很多的线索。 这届大师班的拍摄主题是patriotism爱国,也许是因为题目的限制,这届学员的作品都与战争、政局相关,唯独中国学员黄文,她从“学京剧的孩子”切入表达爱国,可谓是一个亮点。 我们要谈的是变化,但是在我的检索中,却首先发现了这些年青摄影师的坚持,因为除了一个名字无法完成检索,其他所有人都仍然继续从事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此外,有几位摄影师十几年来都持续关注他们当初的选题,这很令人惊讶,对被摄对象,对于所拍摄题材的真情实感是让他们如此执著的根本动因。这给我很多启示,摄影师应该有一个自己长期拍摄的项目,这个长期也许是10年可能会更多,但是这种关注将远比急功近利的为了参赛和影展更有意义许多,你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下面就是我对一部分摄影师的发现: Kai Wiedenhofer,德国摄影师,大师班的作业拍摄加沙地带的战乱与冲突。 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关注这个题材,对加沙地带的拍摄动因,从他15岁开始,起初是对这一地带的文化以及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才他发现以照相机是一种最佳表达方式,因此他才走上职业摄影的道路。他长年生活在这一地区,并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文字,这使他更加了解自己的拍摄内容,kai出版了画册《完美的和平——从一场暴动到另一场暴动的巴勒斯坦人》,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爱以及对战争的失望。 与他报道题材上的不变追求相比,kai的作品风格较之1995年发生了变化,看得出来他更加职业了,影像语言更加丰富,也更加纯熟。   大师班作品                                                                                                     画册封面 更个人化的报道摄影表现形式 nadia benchallal在法国出生的阿尔及利亚人,大师班的作业是战争中的穆斯林妇女,她的作品带着女性的直感去拍摄的,注重被摄人物的状态,但是在视觉表现上则似乎非常漫不经心,但是你读的越久就越有感触。               与Kai 一样Nadia在其后一直继续这个选题,她前往阿尔及利亚,波斯尼亚,伊朗,加沙地带拍摄,同时她也拍摄了一系列在巴黎生活的穆斯林妇女、孩子,以及南非血统的人们。在她的另一个专辑《frome shore to shoure》中记录了她重返阿尔及利亚的寻找自己的过去的故事,她把后来在阿尔及利亚拍到的照片放在自己和父母的照片旁边,以此表达对自我身份的体会。Nadia是联系图片社创始初期的摄影师。www.contactpressimages.com/portfolios/benchallal/benchal_bio.html 在这里可以看到她的作品。 大师班作品 发表的作品 阿尔及利亚妇女儿童     swapan parekh,印度摄影师,曾在美国icp摄影中心学习纪实摄影,后来成为黑星图片社的摄影师,swapan在大师班的作业就显示了其对影像的极佳的控制能力,以及很高的职业素养,这种扎实的影像表现力,使得他在他后来的发展道路上,一方面在报道摄影领域尽显才华,另一方面将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广告摄影身上,并且也十分优秀。事实上,以广告养报道摄影,是不少摄影师的生存方法。       swapan的大师班作品 jerome (…) Read more

小师班课程之二——荷赛大师班研究

  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已经讨论太多了,下一个环节进入一些具体的影像研究。我手头有一些荷赛大师班的学员作品集,从这些作品集出发我想就下面一些话题展开一周的探讨: 1,1994-2006年学员作品风格和选题的变化(但是比较遗憾我只有一本1995年的画册,从2000-2004年的比较全,所以可能归纳有些偏颇) 2,不同地区年轻摄影师作品风格的差异 3,年轻摄影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定位 这些题目都内容庞杂,希望我能够把这些内容整出来,不过可能感性认识比较多,还无法达到深入的研究

逆光的太空飞船航行报告

今天是一个比较适合写字的天气,闷热的日子过后,断断续续的下着小雨,就把这种氛围比作一张老照片吧,因为它总能让你的心情由现在向过去延展蔓延开去。而这恰好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用相机观看这个世界呢?我们又如何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观看?这是在布置这个作业的同时提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以下是我的回答。                                自在 我们的太空飞船计划并没有完全遵照Charles Harbutt原来的意思,这是我犯的一个错误。原本题目中对完成十张照片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4小时之内。但是我考虑到每个人都很忙,便自作主张把时间延长到两周。结果是,两周的漫长思考过程让我们很多人都把这个题目当作了智力游戏,你试图在为这个问题求解吗?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答案?那么我们都错了。时间越长,考虑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我不会对这次作业有任何的评头论足,因为这十张照片完全是为你自己准备的,我们唯一应该反问自己的是,我真的很诚实的拿出了10张“我”最需要的照片吗?这个作业的一个核心本质,或者说最应该让我们感到酣畅淋漓的是,这些照片是为“我”准备的,而不是别人。 摄影中对自我的诚实,却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我得承认我的作业中有不诚实的成分,我也看到了其他同学很诚实的作业。我又不由自主地从习惯势力出发粉饰伪装自己。我做了一些拼贴对比,而事实上对于我最珍贵的也许就是一整本的家庭影集。 摄影最有魔力的是它在看与被看之间不断转换,但是作为本体的摄影师却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作品的被看,而忽视了自我的“看”,这种虚荣,让我们忽视了摄影中最为重要的直感,越来越花哨与轻佻。 自在这个词的意思是轻松、舒适,而这种状况的达到是通过“自我的存在”达到的,我们可能不能总是如此幸运的为自己拍照片,但是“自我的存在”是真诚影像的前提要素。                                                                            过程 这十张照片的准备过程中,你是否有过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的情形呢?我有。而这个过程,其实重于最后的结果。 我们去美术馆观看画展而不是在家里看仿制品,因为我们可以从真迹中体会画家的心境,从他的每一笔笔触中感知他作画时的“场”。电视剧里的结局一般来说都是最无聊的,但是我们都宁愿花很长的时间去等待,体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很多时候,我们太看重摄影的结果(在生活中的许多层面也一样吧),其实这个结果有什么意思呢?它是静止的,被局限的。最为珍贵的是创造这个结果的过程,就好比因为这次作业我们都翻出了自己堆在角落的老照片,或者我们发现手头竟然没有一张父母的照片,这些心情远远超出了10张照片以外。对于我自己,体会最深的是 拍摄“同志”的专题,这是一次很复杂的经历,后来我写了很多文字,但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我们成为朋友的这个过程,获得拍照可能的这个过程,它大过一切照片。”可能我的大多数照片都不可能面世,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珍惜这个过程,也因此充满感激。 对于羞怯的人来说(我应该算吧),相机是你的通行证,去接近想接近而又不敢接近的人,去说想说而又难以启齿的话。这就是摄影带给我们的奥妙。                                                                       表达 其实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直感就是用手机拍照,尽管我最后没有选择这个表达方法,但是我不太想用过于精致、完美,或者说过于专业的手段为自己准备这些照片。我想起了看一个做菜的节目,一个美食家被问到他所品尝过的食物中,那道菜最好吃,他的回答是:妈妈做的菜最好吃。的确,在每一个城市里,最好吃的菜都不在饭店里而是在家里。 这个题目给我带来的另一个直感就是,我们要认真阅读一下本雅明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和罗兰巴特的《明室》。本雅明让我终于理解了尤金阿捷特作品的含义,说实话在此以前我一直都读不懂这个人的作品。 我们对阿捷特的解读往往将之作为一个纪实摄影的先驱者,似乎他名垂千古的是对巴黎街景的纪录。而在本雅明的解读中,“阿捷特的巴黎影像预示了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来临”,这个穷困潦倒的摄影师,他如此坚定拍摄自己心中的巴黎,他并没有运用自己其实非常纯熟的摄影技艺,他看似漫不经心地去捕捉自己心中的巴黎,他的作品完全保持一种异常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这个城市之名所挑起的异国浪漫虚浮联想完全背道而驰”。而正是这种感觉让他的作品依然保持着难得的“灵光”。 对于本雅明来说,这个“灵光”是摄影远离纯属技艺而带来的一种摄影者和被摄者之间的契合与舒适,因此你可以从静态的影像中读到一个场,读到从拍摄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灵光”概念包含了我前面表达的所有观点,灵光的存在是不以结果为最终目的的,它是摄影师极为真诚的喃喃自语。而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在罗兰巴特明室里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摄影就这么两条路,是使摄影的场面服从于完美幻想的文明寓意,还是正视摄影不妥协的真实性,就看我如何选择了。” (…) Read more

生于80年代 专题摄影公开课

  本学期的专题摄影课作品展示定于本周四上午9点开始,地点是中国人民大学 教学三楼 3401教室,欢迎亲朋好友前来参观访问。 “专题摄影“课是面向新闻摄影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在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全体同学围绕着一个主题拍摄,经历了前期准备,中期的看片,以及后期的相互编辑,最后将成品展示。   本学期的主题为“生于80年代” 钟雪峰    一场游戏 丁珊 宿舍

周日小广播(二)

1,星期一晚上12点以前是小石板交作业的最后期限,然后我们将更改密码,发给已经交作业的成员 2,在报纸订阅量下滑的趋势中,报纸的周末版和增刊却受到读者大大的欢迎。在世界编辑论坛上,两家报纸为我们分享了他们周末版的编辑经验。    George Brock ( UK’s Times):    分类清晰而且多样     紧跟社会变化    在线信息和线下信息的完美平衡      Berna Gonzàlez-Harbour(El Pais 西班牙)     娱乐    科学    政治人物的人性化     趋势    灵活多变    (…) Read more

每一张照片都有意义!

   前日关于“五个稻农的展览”的文章,引发了一些朋友的争议,其实上一篇博客文章已经在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今天我摘录了”eye magazine”的Val Williams对“爱影像”(Loving Your Pictures)展览的一段评论,站在艺术史的角度,他对这个展览的意义,以及解读影像的多重语境多种可能,给予了最好的解说:   “拾得艺术(found object)在艺术史上并不是新鲜玩艺儿,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杜尚,他把物体从原先的语境中孤立出来,在博物馆赋予其新的意义。(见杜尚作品喷泉)而Erik Kessels的展览也有同样的含义。这些被称为私语摄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的影像也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他们不但展现了另外一种叙事方式,同时在历史的洗礼中,再次想象的过程中,通过重新结构,展现了更多的故事;而事实上,那些曾经因为特定目的而生产的影像在文化意义的层面不但可以被转述,并且有可能完全颠覆原来的语义。    过去,拾得艺术和私语摄影一直都是在艺术策展的边缘存在,但是今天却逐渐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   葵葵在中青报发表的对于五个稻农的作品评论,有一点我并不认同,葵葵在审视这些照片的同时在追问真实性的存在,而事实上这种追问是徒劳无功的,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这些视觉元素被视框孤立以后,脱离了原本的语境,脱离了原本的时间和地点就无法被再次还原,另一方面,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影像的解读并不应该完全以真实性为目的(纪实摄影也不例外),每一张照片都有意义,这是一个真命题,而这个意义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被发现(found)并且得到延伸与发展,这才是“看”照片的精妙之处。就好像在观看五个稻农的影展的时候,有的朋友从中看到了一些做作的痕迹,其实这就是对“意义”的一个发现。 注:拾得艺术——源于法文object trouv’e,一件拾得物是一件既存的物品-經常是世俗產品-被賦予新定義,用以成為一件藝術品或藝術品的部份。拾得物的觀念來自杜尚(Marcel Duchamp)。1913年杜尚開始實驗他所謂的「現成物」(Readymade)。他賦予一件未經改造的商業量產品-如:尿壺、鏟子-一個名稱,再予以展出,將其轉換為一件現成物雕塑。他的意圖在於強調藝術的知性本質,並且在過程中讓注意力轉離物品製造過程中的物理行為或工藝性.二次大戰後的藝術家以拾得物創作了各種不同的作品一件拾得物無論新或舊,都給與一件藝術品新意義,該意義融匯物品過去的實用性或意圖的功能。(转自网站http://arts.nthu.edu.tw/NewWww/Exhibition/1998-11-02/others/index.html)    私语影像——王瑞的翻译是自语影像,这个概念相对于fine art而存在的,影像的创作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艺术境界,是摄影师的喃喃自语,可能是一些快照形式的家庭影像,但是因为其“纯真无邪”的摄影态度,这些“自发”的影像也非常珍贵。

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

荷兰的设计与出版公司KesselsKramer,他们对摄影有新想法。 这家公司为Ben电信公司所制作的平面广告:“老年人、黑人、残疾人,照片是非常传统的纪实风格,与常见的电信广告中的对生活方式的鼓吹完全不同,但是这些影像却带来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购买手机的理由。” 我则先被他们出版的系列摄影丛书——In Almost Every Picture(在每一张影像之中)所吸引,这个系列照片作者皆是无名氏,比如一台追踪动物生活轨迹的相机的自动拍摄成果,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行车掠影,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成长,一只斑点狗狗的生活……。其中一集,书中照片是一位不知名的丈夫所拍摄他夫人的影像,来源是一个西班牙的跳蚤市场的一本家庭相册。从1956到1968年,这位丈夫充满爱意地为妻子拍摄了12年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时间地点的说明,整齐地贴到相册中去。12年的私人记忆,让你看到年华的老去。 这些有趣的照片很多都来自公司的创意总监 Erik Kessels的收藏,他还策划了一个叫做“loving your pictures”的展览,包含8个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的最初创作动机多种多样,比如其中有一些照片是70年代德国警察置换新的制服时为宣传册所拍摄的照片,有一些影像来自网络的相册中,还有一个家伙走遍世界各地拍摄兔子的生活。其中一些照片来自一个叫做“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discarded photographs that were rescued for viewing)的活动,公司通过广告收集人们不喜欢的快照,这些被拍摄者认为是“意外事故”的照片,却在另一番审视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一位女士的收集的个人证件照被编辑成书,这些照片的画外音是:我存在,我在这里。 这些平凡的照片在展出的时候,脱离了当初它们被创造的语境,显得耐人寻味,dexigner网站对影展的评论更加精到: “erik通过他的策展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摄影的本真性、原创性,照片的作者身份,摄影的技术性以及摄影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当精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摄影师的照片充斥在杂志的同时,今天,每一个人也都是摄影师。影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前所未有迅速地被传播和交换。而每一张生产出的照片都在多重层面上具有意义:它可以是一个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爱你的照片”的核心意义是,你要懂得欣赏蕴含在这些照片里的多重含义。” Erik Kessels的影展让观者重新去“看”这些照片,我觉得那个活动的题目非常值得琢磨,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你需要扔掉“照片”这个概念,学会观看,这才能拯救我们在滔滔照片洪水中已经渐渐丧失的视觉。 公司的另一个活动:有用的照片,网址在这里

那个性感小家伙的照片

一张照片究竟能带来多少财富?   围绕着安吉莉娜-茱丽,和布拉德皮特,这对明星夫妇,以及他们的宝贝女儿,媒体间展开了一场硝烟味甚浓的战斗。   首先是著名的图片库getty,他们拿到了为新生儿拍照的独家权利,但是至今这位摄影师是谁也无人知晓,因为据getty的总裁介绍,照片究竟是什么样,只有图片编辑和扫图员两个人知道。   为这种神秘性付出代价的是《hello》和《people》两家杂志。据纽约邮报(The New York Post)报道前者耗资3百五十万美元购得了婴儿照片在英国的独家发布权,而后者则花费五百万美元获得了照片在北美的独家享有权。   但是让这两家杂志几乎吐血的是,在他们的杂志还没有上报摊之前,hello杂志的封面照片已经在互联网上泄漏,随后被多家八卦网络以及博客转载,迅速在网络上流传。   尽管两家媒体通过律师的帮助一些网站删掉了照片,但是还有一些著名的个人博客仍然不为所动,Gawker的个人博客头条就是“夏伊洛(孩子的名字)的战争”他说:“你在博客上弄一张那两名人和孩子的小照片,就有律师来找你麻烦……”      乱糟糟的现实却不能阻止这孩子照片的生财之链的壮大,意大利名利场杂志购买了这张照片在意大利的独家发布权,在澳大利亚,获得此权利的是new idea杂志。     没有几个大师的作品能够以千万美金的价格成交,我看这位摄影师还是一直隐姓埋名为好,免得被同行的口水淹没,当然,我们也不能酸葡萄说些酸溜溜的话,因为事实是严肃新闻摄影早就不是主流,全世界热卖的都是明星名人照。   更多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pdnonline.com/pdn/newswire/article_display.jsp?vnu_content_id=1002649835”而这一次pdn的报道破天荒没有配照片,是啊,千万美金版权的照片,哪敢随便登,愿意目睹珍贵照片的人可以上 people的官方网站http://people.aol.com 以及hello的网站http://www.hellomagazine.co.uk/,在这里我也就不侵权了。

周一小广播

1,德国女总理默克尔的播客已经开始广播了,第一集是关于刚刚开幕的世界杯。 2,英国卫报的摄影记者Dan Chung每天正在他的博客上(http://commentisfree.guardian.co.uk/danchung/index.html)唠唠叨叨说他拍世界杯的事情,也发了不少照片,卫报的这个名叫自由论坛的地方,是他们新设立的一个网站,自己的编辑和200名自由撰稿人,在这里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此外,对于那些既有在线网站又有印刷媒体的报刊杂志来说,新闻是等到传统媒体出版后再放到网站上,还是在新闻发生后立刻就放到网站上,一直是个麻烦的问题。近日,卫报宣布他们将采取“网络优先”的策略,国际通讯员和商业记者采访的新闻将实时放到网络上,这么干,卫报是英国第一家。 3,有免费的摄影小册子下载——这里——http://www.democraticbooks.org/德国科隆的一家设计公司出版的电子书,精美的照片,简洁大方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可以免费下载,如果你愿意还可以打印并且装订成册。

把相机交给那些需要相机的人

葵葵建议我去看一个影展。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主办的“稻米之路II——五个稻农的镜头”巡回摄影展,所展出的101幅图片均是由从未碰过相机的云南稻农在过去一年中所拍摄的关于自己的土地家园的照片。 我最早接触这种类型的摄影形式是上荷赛学习班的时候,女摄影师Zana Briski在拍摄印度妓女的照片的同时,为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举办了一个摄影培训班,随后发给他们每人一部简易相机,最后的作品甚为惊人。后来,国内还有广东摄影师周浩曾经把相机交给打工的农民工。 这类活动的作品,往往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新鲜而又自然——在我看来成功之处是它是一个多方合作的成果,非职业摄影师以初次体验的心情,毫无职业摄影师的矫情,拍摄自己的生活,随后,图片编辑和策展人则从专业角度挑选编辑照片,双方的合作即保持了原始创作的真纯与自然,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种合作之所以说是完美,因为在平日里难得一见,但凡让业余爱好者有意识的去做摄影,那些特把相机当回事的人,从来不关照自己的生活,在惯性的概念里,摄影无非是花花草草。另一方面,纯粹的无意识拍照,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选择,零落的照片也不能显现出力量。 有些个体能把无意识和有意识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起来,比如以家庭快照起家的大师拉蒂格和南格丁,或多或少就是这种工 作方式的体现。 把相机交给那些最需要相机的人——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上面提到的红灯区孩子的摄影活动,摄影师Zana Briski将这个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坚持了下来,她创办了kids with cameras的组织;印度加尔格答,海地,耶路撒冷,开罗,kids with cameras组织为那些身处边缘的孩子开办培训班,他们希望通过使用相机表达,让这些孩子建立信心与希望,让我们分享他们的想象力。所有的活动的照片都结集出版,同时还拍摄相关的纪录片,纪录zana在印度红灯区和孩子们学习摄影的片子”生于红灯区”(born into brothels)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Zana是如此幸福,而在摄影之前,和摄影之后,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more photo more share

  打开美国摄影杂志在线网站的论坛,最热闹的是两个坛子:器材指南和读者贴图。前者,是多年以来大众一直最为关心的,而后者则随着数码相机生产力的强大而逐渐成为又一个热点话题。   小石板选择了yahoo相册作为陈列照片的场地,就照片分享网站来说,最近的排名是这样的。     Photobucket.com     Yahoo! Photos     Kodak     Webshots     Flickr (flickr刚刚得到尼康公司的广告)    其实上个星期刚刚有个学生问过我,她希望能够找个地方放她的照片,然后别人可以去浏览,还能够点评、提意见,让我推荐一个地儿。    这种状况一方面给那些寻找商机的人提了个醒,基于影像的生意越来越热闹,而另一方面这问题说明,基础庞大的摄影爱好者们,他们又奔另一个方向去了。

观念的摄影化:现代主义之后(在线影展)

1992年,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Steve Yates,策划了这个名为《观念的摄影化:现代主义之后》idea photographic: after modernism的摄影展,展览至今仍然值得一看。 策展人基于Santa Fe现代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馆的摄影藏品,追溯摄影现代主义的起源,梳理了摄影师从观念出发展开艺术创作的历史。展出的130幅作品,涵盖从现代摄影的先锋人物保罗斯特兰德,爱德华威斯顿等人到直到今天完全反传统的新一代人。摄影展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并置对比中,摄影艺术的脉络显现出来,展现了摄影在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Baltz, Lewis (American b. 1945) Park City, Interior 33, 1978-79 Lyon, Danny (American b. 1943) Ellis Unit, 1968 Edelson, Mary Beth (American b. (…) Read more

纽约帕森艺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摄影课程

  太空飞船计划的创造者Charles Harbutt,目前在纽约帕森艺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教摄影,以下是他们摄影系的部分课程。 本科:   彩色摄影研究   影室摄影研究   探访艺术家工作室   纪实摄影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纪实摄影题材,变现方式即可以是传统的表现方式,也可以用完全个人化的方式,比如自拍,基于文本的拍摄等等。   解构家庭影像(家庭相册和当代艺术的关系)   艺术设计   素描和绘画   实验课——如何将传统的摄影方法,比如塔尔伯特的蛋白相纸等技术应用于当代艺术的创作   数字影像与传统摄影   动态影像叙事研究   时尚摄影研究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