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悦发相机的讨论

关于这次活动,我在博客上一直很谨小慎微地谈,因为虽然这个项目一步步地在执行,但是只有到了震区现场,只有和当地人聊过,才能对它有一些更具体的认知,合适,或者不合适,应该怎样改进。但是正是因为我发现我对当下震区的故事几乎一无所知,才觉得这个活动有它存在的必要。 这个活动我没有觉得它是多么摄影的一个活动,它只是借用了相机这一工具,因为征文的方式显然挺难操作的(当然也可以考虑一下),而且写文章比较枯燥,因此我们的目标不是选择那些会照相的人把相机给他们,而是试图找一些有故事的人,让他们用相机来书写。同时,拍照也是一个很让人开心的过程。就好像《小小摄影家的异想》那个纪录片,孩子们拿着相机捕捉世界,那种样子,我这个看片子的人都会笑起来。这样的活动即使重复一千遍,我觉得也不多余。 这是我对ztxtz博客上的一个帖子的回复,应该多有些这样的批评,我们才能够头脑清醒地做事情。 谢谢你的关注。这个活动不是我帮网易策划的,而是网易策划,我帮助执行,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事实上,我没有把这个活动看作一个纯摄影活动,因为你也指出了,它不是一个多么高明的主意,这种方式也不新鲜。 我感觉大家现在已经看不到什么灾区人们的生活情况了,反正我已经很难接触到,我去之前想查一下当地的情况,发现几乎找不到什么照片。网易策划这个活动,能够从一个宣传味道不是那么浓的角度出发,让当地人去拍摄他们自己的生活,借这种方式让我们了解他们当下的生活。我觉得震区的人需要一种持续的关注,而不是一窝蜂过去然后就一窝蜂走了,而不是一直是一种腔调。 我很愿意参与这个活动,也希望那些参与的人能够喜欢照相机,用相机表达些什么。至于最后能够出来什么照片,那恐怕是最后需要考虑的事情。 另外,谢谢大家的关心,等我回来再和大家好好聊。

下一周:暑假

明天我将启程去四川地震灾区发放相机,将有50台小傻瓜相机进入50个普通人的家庭。 上网可能会不太方便,我会尽可能把我们的进展和大家通报,但是1416的资讯更新可能就要停一周了.正好大家也来休息一下.在炎热的夏天给自己找一些更cool的活动吧!

周末话题:我的职业生涯

Pdn七月份的杂志主要在探讨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他们对20个摄影业内人士(非摄影师,不拍照片)展开匿名访谈,请他们谈谈对自己这份职业的爱与恨,以及他们的收入等问题。以下是其中一些回答: 1,图片编辑助理,杂志 我在艺术学校学摄影。但是毕业后来到纽约一家杂志工作,这一块内容其实与我所学习的艺术摄影是两个领域,一开始我还是非常想当一个摄影师,但是我很快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图片编辑。我想,应该做一些我爱干的事儿。 工作一年半之后,我觉得要离开纽约透透气,想学习滑雪,就到一个滑雪学校当摄影师,拍摄孩子和山的照片。随后我继续到处游荡了一些日子,我找到这份工作之前在一个摄影学校当助理。我目前为一个非盈利摄影组织工作。 我在纽约工作的时候,写了一份计划,是我的人生目标列表,其中最后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得到我目前的这个工作职位。我一直非常喜欢这本杂志。所以我一到那里,就向杂志的编辑们毛遂自荐。大概一年半以后,我得到了现在这份工作。我做一些基本的图片检索的工作,以及为内页的一些文章指派摄影师工作。我尤其喜欢指派摄影师这一工作,因为他可以让我和摄影师以及艺术指导合作。 我还想当一个摄影师吗?我还是喜欢拍照,但是我目前的工作并不是我当学生的时候的第一选择,我已经将那个理想搁置到一边去了。 2,自由摄影师助理 我一直喜欢摄影,但是从未想过能够利用其谋生。我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社区大学学习摄影课,但是我并不是特别清楚自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我的妻子建议我去尝试做摄影助理的工作,她说我应该到摄影俱乐部里去贴小广告应征,当我到那里的时候,我发现有25个人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我怎么办呢?就在我贴自己的海报的时候,一个成功的摄影师走进来,问我是否想当助理。 我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我的摄影助理生涯就这么开始了。我现在给很多大牌摄影师当过助理。 3,销售经理,纽约一家图片库 我在大学里主修教育学,同时也上一些摄影课。毕业之后,我干了很多不同的工作,我还在一家旅行社工作,但是最后倒闭了。失业之后我去了纽约,想继续进修摄影的硕士学位,当时是1976年,还没有太多的摄影硕士可以学,虽然有一个学校有学士学位,但是我不想再修一个双学位。我想我也许可以从事艺术摄影,或者做照片的后期谋生。 我在一个租借来的黑白暗房里,做专业的放大师,为摄影师制作照片,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我结婚了,那些化学药品可能对未来的宝宝不利,这个时候女性专业摄影师协会召开了一个论坛,讨论了摄影师可以从事的各种职业。其中一个就是到图片库里去工作。这个工作强烈吸引了我。我后来在一个很大的图片社里找到了工作,做图片研究员,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后来,我又被调到了销售的岗位上。这个职位让我可以帮助摄影师解决很多困难,不过,这个公司太大了,销售和图片编辑完全是两个部门,但是我仍然对编辑的工作充满兴趣,因此我就换了一家小一点儿的公司。我干这一行已经很久了,从1982年就开始,在这么漫长的历程中,我仍然钟爱我的职业。 合伙人,经理,照片顾问公司(Archive Consulting Company)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摄影,第一目标是当一个摄影艺术家,但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一个非盈利组织工作。我教授暗房知识,负责展览,联系摄影师作。 虽然摄影的收藏市场才刚刚起步。1986年,我加入了纽约一家画廊,专门做摄影作品。我有幸和一些摄影大师一起工作比如罗伯特弗兰克,安塞尔亚当斯。1996年,我自己又开了一家同样的画廊,也是专门做摄影展,从达盖尔银版照片到当代摄影(数字化之前的)都是我关注的领域。两年以后,一个艺术家得了严重的疾病,临终之前找到了我,请求我成为他的作品的艺术代理。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领域有着很大的需求,尤其是很多艺术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身染艾滋,迫切需要有人来处理他们的作品。 因为我对图片销售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为这个行业服务的好机会,我的生意越做越大,我的合作者是一个重要的摄影机构的策展人,我们的工作很快被得到认可,现在已经是我主要的工作方向。

快讯:Flickr成了“超级女生”

这是哪跟哪儿呀。 getty和flickr刚刚签署了一项协议,getty的图片编辑将从flickr里挑选合适的摄影师,然后向他们发出邀请,这些人可以成为getty的签约摄影师。这不就是把flickr当作一个摄影选秀活动嘛。flikr-getty摄影师即将诞生。 具体的新闻点击这里和这里。

杂志摄影双周记之人文地理篇

最近忽然想起我上学时候的一个好哥们,我们讨论摄影很重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他的书架上密密麻麻都是带着黄边儿的国家地理杂志,翻开每一本都会啧啧称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摄影小青年最为迷恋的先锋摄影不是lomo,不是私摄影,不是中画幅大画幅以及艺术,而是《美国国家地理》。 周游世界仍然是很多摄影师的梦想吧。之前几期的双周记都是围绕着财经类杂志展开的。从这期开始,我们就请图片编辑和摄影师们来谈一谈地理类杂志的图片。 前两天正好接到了《中华遗产》杂志的图片编辑范亚昆的邮件,寻找对人文地理类选题感兴趣的年轻摄影师,我就邀请他作为我们这个序列的第一位发言者。 《中华遗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的一本杂志,我们期待这样一些作品: 它要讲一事一物,或一段历史,人文的或纪实的; 它是相对完整的,或是留有余味的一个故事,而并不是随意的碎片; 它需要图片来叙事,因此兼顾被叙事物的起承转合; 它喜爱你引为自豪的精致照片,然而也不放弃你认为琐碎或凌乱的普通场景,只要图片能够在故事中起作用; 一般来讲,它需要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组合,你也可以借此表现与众不同的视角; 有耐心,再有耐心一点; 尽量不要裁切和修改图片; 一定要试一试,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的体验,去写出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吧,否则,想象一下,你付诸热情的事物从陌生人的笔下写出,该是多么寡味和让人沮丧的事情,这会抹杀你图片的光彩; 即使你手中暂时没有完整的作品,也可以随时找到我,或许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和操作某个选题,或者当我需要某张补充式的图片时,会需要你; 你也可以像一个收藏家一样,去收藏拍摄某一类的照片,我见过的摄影师,有收藏岩画、农具、昆虫等等,这可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派上用场,尽管过程会很漫长; 以上种种,是已有的经验。但是,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呢?问你呢! 下面这个关于河南洛阳南石山三彩的故事,从技术上看,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人文地理故事,作者兼顾到了操作流程、有景别的变化,有叙事照片和抒情照片,有场景、有肖像。当然,你也可以有着更创新的拍摄思路。 本组照片作者:赵国敏 范亚昆的联系方式: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 中科院地理所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华遗产》编辑部 邮编:100101  电话:64847241 邮箱 jnfyk@yahoo.com.cn MSN:jnfyk@hotmail.com

Joe Mcnally的大宝丽来照片

Joe Mcnally几年前来人民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我还没有开博,所以颇有些孤陋寡闻,这两年在博客上的游历让我慢慢搞懂,在美国要是给杂志摄影师排个座次,这家伙怎么也在前三名之列。 Joe也开博了,这是一件大好事,到目前为止,他写博客的兴致还很浓厚,希望他也能像我一样孜孜不倦。 如果你不太了解Joe,也许听说过911之后的一个摄影项目,用超级巨大的宝丽来给消防员拍摄真人大小的照片,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就是Joe,他最新的一篇博客讲述了这个项目操作的全过程,整篇文章就那么杂七杂八地谈着,很亲切。 Joe在这篇博文里先是回顾了911双塔依然存在的日子,它们的身影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闪现,甚至他还精力旺盛地爬到北塔上拍摄拍照。 但是这一切都随风而逝,911之后,那里剩下的只有断壁残垣。 “现在该干什么?”,我不断地重复这个问题,如何面对这些悲伤、愤怒与怀疑?我该做些什么?不管在哪个层面,不管那是多么小的努力,我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个摄影师,我唯一可以奉献的是照片。但是我不想如同我的同事一样,跑到街上去,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干这个,我恐怕不能再给他们锦上添花。我就呆在家里,花更多时间陪着我的孩子,也非常焦虑地思索着。911之后我第一次带相机出门是为体育画报完成一个任务,拍摄体育明星们在灾难中的表现。 Joe忽然想到了自己一年前曾经用过的一台非常特殊的相机,能够拍摄真人大小的宝丽来。相机有一个汽车车库那么大,镜头来自U2间谍飞机,光圈开到f/45,景深才有1英寸,但是相机没有什么调焦装置,只能靠让被摄对象前后一点点移动来获得清晰的影像,也没有快门,如同古老的暗箱,靠镜头盖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整张照片最后是40″x 80″大小。 能否用这台相机拍东西? Joe立刻写信给时代华纳集团的总编,这是一个能够拍板掏钱的人。 他在周一早上把钱交给我。压力顿生。这是一笔巨款,十万美元。他看着我的眼睛不紧不慢地说:Joe ,要是你花了两万美元,我没有听到任何响动,没关系。但是要是你花了十万美元,也如同打水漂,那就有麻烦了。他拖长了音说那个词:有……麻……烦! Joe的想法是,要把相机当作一种人性化的工具,给人们造像。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相机前方来等待自己肖像的完成,安静地,在黑暗中,等待那么一刻,闪光灯亮过,肖像作品诞生。一般来说90%的拍摄都是一次完成,因为那一张宝丽来相纸就是300美金。这台机器很争气,有的时候从早工作到晚要拍大概40张照片,机器仍然撑得住。(机器的租金是2000美金一天) 最后的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中央车站开始,连续在7个站点展出,一年之后又重新在纽约展出。照片和最后的画册赢得了很多赞助。时代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赞助了不少钱,三周之内卖出了四万美元的图书。 Joe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些,他和被摄对象成了好朋友,并且不断地回访他们,继续给他们拍照。在他的博客上你可以看到他的被摄对象当时和几年以后的追踪照片。 但是这批照片给Joe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那就是此后7年,他要为保存这些照片支付一大笔费用。 “有的时候,我就耸耸肩对自己说,这是一笔投资嘛。而有的时候,当我没有工作,整个行业不景气,工作室将近崩溃的时候。有些晚上我睡不着,我就想,好吧,我去找我那些消防队的朋友,把这堆照片丢进火里,烧掉完事儿。” 这中间有很多艰难曲折,我就不翻译了,但是好消息是,Joe终于得到了一个器材经销商的支持。这个,其实也是joe的博客的由来,他的博客上挂着这家公司的广告,他们也会合作搞一些摄影培训项目。 Joe的新书“the moment it clicks”非常值得期待,因为他称得上是闪光灯用光大师,好消息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已经拿到这本书的中文版权,翻译工作正在进行中。

jeff wall:我从不拍照开始

旧金山现代艺术馆搞了一个Jeff Wall 1978-2004的回顾展,在线展览是一个多媒体互动展览,设计得非常不错,可以通过年表看到他创作的26幅作品。 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还是Jeff Wall的三段访谈,当代摄影领域中的“造影者”越来越多,但是恐怕没有几个有着Jeff Wall 这样的思考。 根据视频访谈我略作了翻译,因为这个视频看起来很麻烦,翻译得也许不够精确,请大家指正: 一,摄影与绘画 绘画是在制造图像,照片也是如此。因此,它们都是制造影像的媒介。我感觉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那是一块非常广阔和开放的空间。 1976年,我开始考虑使用摄影这种媒介进行创作。我非常着迷于摄影,不过,对于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我很久之前就在思考。照片通常都太小了,而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画幅很大。很多重要的、美丽的画作,它们的大小都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尺幅。当观者走进画廊,去观看这些画作的时候,他们不需要脑袋凑在一起挤来挤去。而一直以来,照片都是以书的大小或者相册的尺寸被观看。但是,我依旧觉得摄影和绘画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血缘联系,却没有被发掘。然后我就去欧洲走了一圈,看到街头的各种以影像为介质的广告灯箱,以及艺术馆里的绘画作品,我头脑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做幻灯片作品,也许我可以做一些有提香、戈雅画作效果的作品。1977年,我做了第一个灯箱作品,我很喜欢这种效果。这并不是我计划中的,是有一些凑巧产生的。 二,摄影与电影摄影 六七年代,找演员来合作,拍摄类似电影摄影效果,或者是被称作是“摆拍的”照片,那个时候,这种想法在摄影领域完全不被接受。人们会给你指出,摄影诞生早期的那些摄影师才会做这种摆拍的照片。但是你要知道Cartier Bresson摆拍了不少照片,paul Strand也摆拍照片,他们有些照片看上去似乎是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但是也是和自己的被摄对象有所合作的。所以,所谓摆拍的照片,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层面。 一开始我并没有把我的创作和电影摄影扯上关系。但是我很多创作都是预先设计好的,然后我发现这和电影拍摄的确有一定的联系。和所有人一样,我也喜欢电影。我发觉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有着成千的照片的产生,一个接着一个。看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观看照片的方式,你根本不会觉察到它们在运动。电影摄影就是摄影的一个分支,所有你在电影拍摄中能够达到的摄影效果,对于摄影师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我只是从中借鉴了一些,很简单的,在拍照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和我的被摄对象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 人们往往把“直接摄影”放到一边,那是完全自发的;把摆拍照片放到另一边,那是完全布置的剧院效果的,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这对我来说才是最最有趣的。 三,我从不拍照开始 我发明了这个短语:我从不拍照开始。因为它恰巧形容了我的工作过程。 假如我在街头看到一些场景。我不会拍照。我是在到处看,但是我不拍照。作为一张照片的瞬间,它的确消失了,作为一张可能存在的照片,它的确没有被拍下来。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因为我是一个“摄影师”。所以我做的是,我还会把它拍下来。

寻求成都牛人的帮助

最近帮网易策展一个项目,叫做“汶川复活”,要发50台相机给当地人记录他们的生活。 是我坚持要用傻瓜胶片相机的,再怎么想都觉得数码相机不对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成都购买器材,不知道哪位大牛牛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帮助我们找一款操作最简单,小巧,比较禁得住折腾的傻瓜相机,以及帮助我们询价。有谁愿意做志愿者和我联系啦。marchren@gmail.com

周一消息树

周游列国,大开眼界 1,荷兰:造影者 产自阿姆斯特丹的摄影杂志Foam,最新一期的主题是“Construct ”,关注六位摄影领域里的“造影者”,他们都借用了摄影的手段,在现实和虚幻梦想的中间地带展开创作,这些摄影师解构现实的所指,随后又跟随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重新的建构,杂志的编者认为这是一群“积极的观看者”。我很喜欢 MYOUNG HO LEE的作品。造影已经成为了当代摄影的一个潮流,本期foam值得细细研读。 2,法国:时尚阿尔勒 8号,著名的阿尔勒摄影节开幕,时尚人士Christian Lacroix被邀请担当特邀策展人,据说今年有不少新锐的作品展出,这里可以看到81张参展作品。 3,英国:新鲜视界 想了解英国摄影专业毕业生的创作水平,英国摄影画廊的Fresh face and wide eyed 展览是一个好去处,25位刚刚毕业的英国年轻人的作品在这里集中展示,但是小青年里像包子这样的纪实摄影师却只有他一个。 4,美国: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纪念《美国人》出版50周年的活动正在热闹举行,这里能够看到新书的高清晰版本,史泰德已经出版此书的中文版,288大洋一本。

杂记

昨天去纸老虎,买了一本商业周刊中文版,原因是里面有一篇文章的照片非常好看。 文章内容有关“每一个儿童一台便携电脑”(简称OLPC) 的计划在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文章所配图片包括项目的创始人尼葛洛庞帝的肖像,以及秘鲁山村儿童使用OLPC项目所发电脑的场景。 Danna Smith摄 Jeffery Salter摄 前面那张照片在使用时是一个整页,而后面的则是一个出血的跨页,非常漂亮。 文章链接

内部消息

昨天我去参观了储璨璨的魔鬼训练营-——职业摄影师培训班一周试教学 一共四个小朋友,完成三个训练任务: 1,新闻照片:地铁安检 2,给储璨璨拍一张肖像 3,特写照片:天安门广场 我特地赶着在对第二张照片进行点评的时候跑过去,想一睹镜头下璨璨的风采,心里寻思着是不是也要把这个训练科目弄到我的教学中。 现场气氛还是挺紧张的,而且是一个多媒体教学,四位同学的拍摄过程都被录下来重新审视,他们拍照片过程中的一些小动作都一览无遗,每个人都冒着大汗珠——我看我是不能再去当摄影师了。看完他们的现场拍摄录像,紧接着就看照片,每个人的思路都不相同,但是大家对于肖像拍摄的理解还是过于局限在一个思路——灯光、摆拍,不够放松。(还有很多感受,我在现场都说啦) 分别被四个人的相机卡卡嚓嚓蹂躏一通,储璨璨老师充分体会到了当被摄对象的苦衷,也染上了被摄对象惯有的毛病,最突出的表现是,他没有给本内部消息提供可以配文的照片,而是认为文字可以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回来的路上我琢磨了一下,这个拍老师的训练科目太残忍了——我不是说对学生残忍啊。我决定还是不仿效之为好。

周末话题:你卖得最好的照片是哪一张?

Photoshelter的图片库摄影师网络学院对一些摄影师展开调查,询问他们卖的得最好的照片是哪一张,答案非常有趣: “我卖得最好的是一个专业厨房里的大厨的照片,大厨是最近的新星,似乎最近被讨论得特别热闹。这张女孩的照片也卖得非常好,我觉得那是因为这张照片包含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让你也浮想联翩。” photo by Andrea Wyner 一个拿着豆荚的小男孩!这照片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仍然卖得非常好。这张我在一个冰冻的天气里拍摄的布鲁克林大桥的照片也卖得不错,我就是那么按了一张然后赶快走回家,因为太冷了。然后就是那么几秒钟的时间后,我就把它卖了一万美元! photo by Eric O’Connell 就是这张照片吧,一个年轻女孩跳起来,头发飞舞,背景是蓝色的天空,它总是不断地被卖出去,大概每个月卖一次。 photo by Nancy Ney 其实是我自己的照片——我把相机都设置好,然后让我丈夫去按快门,这挺怪异的吧,这是我在泰国的一个温泉,双手伸展,它卖了一次又一次——因为看照片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照片中的主角。这张照片的主题包含着奢侈生活、度假旅行、放松、自由的时间——几乎是最吸引我们的主题。不过,很有趣,我也拍摄了同样的以我丈夫为主角的照片,但是基本就没有卖出去。我想女性比男性的照片好卖那是因为她们更容易得到认同。 photo by Inti St. Clair 我卖得最好的照片就是这种超级自然真纯的,反映生活是美好的年轻人的照片 photo by Jon Ragel 继而,photoshelter又给出了图片库摄影师10条你必须了解的图片库摄影师法则 : 10. (…) Read more

Inge Morath奖

早上起来发现网站打不开,心中窃喜,可以偷懒一天。没想到,horse这家伙金手一点,又给修好了。想了想,还有两天到周末,也不能开天窗是吧。 马格南奖励女摄影师的基金Inge Morath 刚刚揭晓,得奖的女摄影师是 Kathryn COOK,她拍摄的作品是:被抵抗的记忆:土耳其和亚美尼亚种族仇杀(Memory Denied: Turkey and the Armenian Genocide),今年还获得了Aftermath项目的基金支持,这种一稿多投的方法也是纪实摄影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 去年获得Inge Morath奖的女摄影师Olivia Arthur今年被提名成为马格南的准会员。 最近似乎是基金申请和摄影比赛的旺季,pdn提供了一个备忘录,点击这里,不过,我稍微浏览了一下,大多数都是要交参赛费的。

秀才遇到兵

当我看到Mario Testino为7月份英国版Vogue杂志拍摄撒切尔夫人的消息,为之一振,眼前浮现出各种场景。 Mario Testino,秘鲁人,时尚界最为宠爱的摄影师,不过,他最出名的是还是这个称号:最后一个给戴安娜王妃拍照的摄影师——那是戴安娜车祸身亡之前的五个月,Mario Testino接受名利场的任务给王妃拍照,这是戴安娜最后一次安静地坐在摄影师的镜头前。 Taschen,这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出版社(当然,他们出版的图书也具有一流品质)抓住这个卖点,集纳Mario Testino所拍的戴安娜的照片,出版了纪念版本的画册,这本书目前似乎已经卖空。不过你可以到Taschen的网上去,他们搜集了所有刊登Mario Testin拍摄戴安娜故事的媒体的资料,很多有pdf版本下载。 Mario Testino的时尚摄影风格大胆且多元,当然你也可以称他为“情色时尚摄影师”,因为时尚圈儿目前就讲究这个,他出版了反映时尚幕后的画册“let me in”,标题就有够情色。 这样一个摄影师拍撒切尔,你觉得,那要什么范儿呢? 我先是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了一张“标准照”,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检索了好几家报纸,哦,没错,就是这张了。 这位铁娘子,已经82岁祖母级的英国前任首相,仍然对拍照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苛刻,她仍然秉承着穿蓝不穿红的风格(红色是工党的颜色),拍照结束后还要对照片仔细查看,“这里有很多褶皱”她指着自己的外套,“脖子下的阴影太重了,能否调整一下。” Mario Testino花了一下午拍照,这是撒切尔夫人第四次专门为一本杂志摆姿。 铁娘子最经典的一张肖像照是另一位情色时尚摄影师Helmut Newton在1991年拍摄的,纽顿在自传中回忆,“当时我请她严肃一些,她说,如果不微笑,整个人都会显得很难看。” 照这样看,不管人们怎样诟病annie leibovitz拍摄女王的照片,那还是很不错嘀。 更多女王照片,点这里。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