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解构

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思,介绍给大家。 摄影师Barbara Probst这两天在美国当代摄影博物馆(MOCP)正在举办一个名叫“曝光”(Exposures)的展览,展出了她的14组关于摄影瞬间的作品,摄影师通过从不同的视角拍摄同一个主体来对摄影中的现实予以思考。 关于她的作品如何完成大概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安排多个摄影师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对同一个主体同时按动快门。 另一个则是将相机设置到不同的角度,由摄影师本人通过遥控拍摄的方法在同时启动快门。 她的作品并没有任何主题,所有的拍摄都是漫不经心没有明确的目的,她的这些关于一个瞬间的多重空间的作品完全不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这些影像检视了我们在把摄影作品当作记录现实的档案或者用其描绘现实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就同一被摄对象摄影者有的是以偷窥的方式,有的则是以快照的方式,或者充满动感的方式等各个不同的方法描绘他们所见的现实。通过这组作品摄影师指出,摄影的瞬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 网址: http://www.gfineartdc.com/probst.htm

明信片里的秘密

看美国摄影杂志的博客久了,就会发现这群人作为美国摄影界的舆论领袖,是摄影师们尤其是年轻摄影师渴望引起注意的一群重要人物。这些编辑大人们不断收到各种摄影师作自我推销用的CD、明信片(据说每天每人收到的明信片有10张),但不幸的是恐怕这些个人推销产品中的大多数都被这些人丢进了垃圾桶里,不过,最近杂志编辑Jack Crager却破天荒地为自己收到的一些独特的明信片专门撰写了一篇博文。 编辑先是收到一些画面非常模糊的明信片,没有任何文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等了几天,又收到另外一张稍微清楚的,但是还是不知所云,又过了几天,这次清楚一点了隐约可见一些灯光,最后,清晰版终于来了,是两个骑着摩托的人,是一个商业摄影工作室在推销自己。这让一个编辑大失所望,他用尖刻的话语评价说:多么僵硬的照片。不过Jack Crager倒觉得这种创新的手法至少在吸引注意力上获得了成功。 由于摄影师们对明信片的需求如此强烈,美国专门有这种设计公司,现代明信片公司(Modern Postcard)就是其中一家,他们最近搞了一个摄影明信片大赛,参加方法是在4月30号之前登陆他们的网站,上传三张你的个人作品,比赛一共分三类:艺术、摄影、设计。他们会在每类中选出前五名,然后让读者投票,获得第一名的可以拿到1000美元的奖金。上传作品是不收费的。——本来还想推荐大家去玩一下的,刚刚看到一行小字——参赛者仅限美国本土,呵呵 网站地址点这里:http://www.modernpostcard.com/spotlight/

图片的价格为何越来越低

昨天谈到微利图片库,这是从美国兴起的主要针对摄影发烧友和普通的影像消费者建立起来的营销渠道。对于专业的新闻摄影图片和创意类图片,当然不会廉价到1美元,但是从总体上看,自从Getty这样的大鳄鱼进入图片市场以后,全球图片销售总量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单张图片的销售价格并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也就是说,摄影师本人并没有从图片库获得财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媒体正在通过掠夺版权的方法掠夺摄影师利益,从前一些自由摄影师为媒体拍摄的图片版权应该由自由摄影师本人享有,但是媒体正在通过一些不平等协议将之据为己有,这种现象已经频频发生。 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盖蒂图像何以成功?是新财富杂志的一篇报道(点这里),分析了全球最大的图片库盖蒂的敛财之道。文章的作者认为盖蒂卖照片比亚马逊卖书盈利模式更佳,其中有这样的分析: Getty Images商品的供应商一般以个体(外部的摄影师、电影拍摄者等)而非联盟的形式出现,他们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Amazon.com的商品由出版社和音像制造商供应,议价能力比较强。 昨天有朋友提到摄影师职业联盟的事情,看起来,建立这样的行业保护协会其实很有必要。

原谅我,我也也是人

“原谅我,我也也是人”,这是摄影记者Allan Detrich在照片作假被揭发出来以后在自己的博客上文章的标题,听起来好令人心酸啊。 关于“修脚事件”我昨天下午在新闻摄影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对象是新闻学专业二年级的28名学生。我请大家回答了三个问题: 1, 你是否相信新闻摄影图片为你呈现的事实。 17人表示完全相信,4人表示不相信,另外7人则部分相信——他们会考虑信源的可靠程度来判读图片的可信度,比如来自主流媒体的图片他们信任度更高。这说明媒体的信誉影响到读者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程度。 2, 你认为新闻摄影图片是否可以进行修改。 17人认为不可以修改,4人认为可以修改,7人认为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部分进行修改。 3, 你认为在“修脚”事件中摄影记者的行为是否在可允许的范围内。 15人认为可以允许,12人认为不可以,1人没有回答。 对比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有很多人为不可以修改新闻图片的人,在具体到修脚这一案例的时候,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这说明对是否一定不能修改新闻照片,参加调查者观点上仍然很模糊。 这个小调查的参与对象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能否改新闻照片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分歧,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各位对“一个典型的新闻摄影事件”这一帖子的回复也体现了这一现象,有很多站在不同立场针锋相对的辩论。 有很多人都拿文字对事实的描述来和照片做比较,认为文字是片断的断章取义的,既然文字新闻可以被读者接受,照片为什么就不能进行修改。我觉得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已经形成了共识,他们认知到文字并非是事实的全部反映,但是读者对照片的理解却并非如此,还有不少人都相信照片让人眼见为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关键还在于与读者沟通,有不少学者都提出过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以前介绍过两个小符号的智慧,这是Fred Ritchin提出的一个解决途径,通过明示告知读者的方法,将所有的变动都告知读者。我很欣赏这个思路,但是我最近发现,这种做法其实将会大大增加媒体和读者的沟通成本,媒体需要逐一解释改动照片的过程和理由,读者也有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我觉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摄影记者不要改动新闻照片,这仍然是一个最佳途径,实际上,大多数新闻图片即使有瑕疵也不需要修改,而很多修改都是虚荣心作怪。

一周一周

一块钱的照片你买不买?——图片微利时代来临?! 1, “你是在拿我找乐吗” 这是自由摄影师Ami Vitale谈及自己的照片卖出8美元的价格时的反应。Ami的照片在Getty出售,她近来频频接到这种令她不可思议的帐单,她认为这一定是她的照片在中国出售时的价格。“我并不是十分在乎钱,我只是觉得这个价格对于图片太不尊重了。”不过,目前正在积极从事图片营销事业的文﹒阿尔比索(Vin Alabiso)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摄影师应该从容应对不同的图片平台,微利图片库(Microstock)也是一个平台,通过规模效应也可以产生利益,这种8美元的交易又不是摄影师自己去谈,都是图片代理在操作,所以也没有什么尴尬的。 2,“中国的微利图片市场环境已经相当成熟” 这是图片行业的专业咨询人Jim Pickerell 访问中国之后发表的一番感慨。对于他图片市场的最大秘密就是中国,他实在难以想象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市场潜力?来中国呆了10天以后,pickerell先生终于有了一个大概印象:中国目前每年的图片市场销售量大概只有两千万美元,其中一半来自商业图片一半来自新闻编辑图片,这和美国大不相同,美国大量的图片收入来自直邮杂志等商业小册子,但是中国的商业图片主要销往广告牌和挂历。中国的图片销售价格非常便宜,一个整页的广告图片只有200美元,而整页的新闻图片只有63美元,中国上海的一家图片库2月份卖了三万张照片,平均每张价格不到10美元,而更多的人宁可在互联网上找图片也不会购买图片。这样的市场环境只有靠微利图片库来拯救了。 3,“我们的海外推广将从日本开始,一直到中国结束” 著名的微利图片库iStockphoto的当家人Livingstone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这样描绘自己的商业扩张前景。iStockphoto的照片销售价格创下了历史最低——1美元一张,但是却给无数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生意越做越红火,引来了Getty的关注,去年被Getty以5千万美元并购。目前,这家图片库每周有3万5千名会员上传3万张左右照片,平均每2.5 秒钟就有一张照片被购买。谈及专业摄影师对这种微利照片的仇视,Livingstone说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已经有专业摄影师在他们这里注册,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但是事实证明他们也能赚钱。 要不了多久,1块钱——而不是1美元的照片应该就会在中国出现,到那个时候,摄影师们,当你收到5毛钱的稿费时请千万别吃惊。 国外其他微利图片库: Fotolia, Dreamstime Shutterstock

一个典型的新闻摄影事件

最近,美国又出事了,一个地方报纸的摄影记者因为修改新闻照片,恐怕就要下岗。 我觉得这件事情甚为奇妙,因为其中的若干情节极富有戏剧性,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新闻摄影事件”。 [一] 第三者插足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拍摄一场棒球杯赛的时候,美国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Allan Detrich将球队身后记分牌下露出的一双脚修掉了。 最下面的图片是修掉脚的照片 耐人寻味的是,这双脚不是别人的,也是一个摄影记者的脚。这是一位女摄影师,她说自己想寻找一个不同的角度。所以,别人都在正面拍摄,她自己就到后面去拍了。 这个情节便是一个新闻摄影矛盾,在完成拍摄任务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不安分的家伙破坏规矩站在和他人不一一样的角度,也许他因此获得了与众不同的照片,却毁了其他人的画面。在这个事件中,这一插足甚至毁了一个摄影记者的一生。 [二] 群体事件 但是无论如何Allan Detrich都不应该把脚从画面中修掉,尤其是在报业竞争甚为激烈的年代。 Allan Detrich应该考虑到这样的拍摄任务类似于一场面对镜头的秀,你看,多家报社的记者都拍到了同样的画面,并且发表了同样的画面。与此同时,一定有不少记者唾弃那位站在记分牌后面的摄影记者,就在此时,他们发现了一张干净的画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案件应该是媒体的同行揭发出来的,因为作为一个目光可能仅仅在照片上停留几秒钟的读者来说,他恐怕没有时间对一双脚进行细细比对。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个新闻摄影事件,摄影记者们在同一个竞技场上拼抢,甚至杀红了眼,场上较劲,场下也较劲,一旦你有把柄被抓住,那就真的完蛋了。 同一天不同报纸的头版 [三] 纯洁的中国 事件发生后,美国摄影记者协会立刻予以长篇报道,紧接着报社发表声明,表示道歉,并且展开对摄影记者的调查。这位记者已经在报社工作了二十多年,并且还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提名,但是估计他的职业生涯就到此为止了。 对比美国频频发生的修改照片事件,似乎我们中国显得特别纯洁。我们的确也有修改照片的丑闻发生,但是我们没有丑闻的肇事者,也就是说这种改照片的事情最终仅仅在学术领域探讨一下而已,不会触及发表假照片的报社和造假人本身的利益。 归根到底,可能是这样的,所谓诚信在我们这里并不是很重要,因为读者从来就没有把媒体上的新闻太当真,而媒介自身也就没把自己刊发的新闻太当真,在这两方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

看纳切特威,听阿勃丝

纳切特威的语调似乎永远是超乎寻常的平静,甚至带着一些寒意,TED(科技娱乐与设计会议)2007年大奖颁奖典礼上,再次看到纳切特威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 演讲刚刚开始,视频文件下方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下内容可能会带有恐怖画面请慎重选择。 整个演讲贯穿着那切特威25年来所拍摄的战乱、灾难、贫穷、死亡等各种影像,如果你觉得站在眼前的这个人过于冷酷,你可以竖耳朵听,他是这样说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愤怒呢?你只有把这一切拍下来。 演讲结束后,全体听众起立鼓掌。 这是一个20分钟的视频,还有高精度文件下载,赶快去弄一个瞅瞅吧,而且TED这个网站也绝对值得一看。 http://tedblog.typepad.com/tedblog/2007/04/2007_ted_prize_.html 1970年,就在戴安阿勃丝自杀前一年,她在一所学校演讲,她如同一个孩子,不时的咯咯笑起来。 “摄影是一件混杂着各种下流玩意儿的工作,这是它吸引我的原因。它是不正当的,它是肮脏的,借助它我干了很多我被告知不能干的事儿。”这是她的开场白。 这场演讲的录音效果相当不错,就是在线收听速度很慢。 电影皮毛里为我们呈现的阿勃丝一定没有这么够劲。去听听她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http://www.almanacmagazine.com/arbus.html P.S 这一段时间没有精力在网上挖宝,老天,今天早晨就遇到了信息爆炸。

Ami Vitale的妙招

摄影师做纪实摄影项目的钱究竟从哪里来?申请基金、参加比赛。。。。,昨天Ami讲述的一个妙招却独辟蹊径。 Ami在非洲拍摄时,拍到一张几个当地小男孩拿着被人丢弃的破旧的冲浪板玩耍的照片,她于是拿着这张照片去各种各样的冲浪杂志寻找机会,结果真的有一家杂志欣然接受,她此次拍摄的旅费便有了着落。 因此,目标是一个方面,途经又是另一个方面,摄影师完全可以采取各种途经去尝试获得资金支持,以化整为零的方法,也许比孤注一掷更加现实和有效。

你来了么?希望你别失望

昨天的研讨会,呵呵,我们学校的设备真不争气,急得我们大汗珠使劲掉。感觉真对不住各位大老远来的朋友。一会儿我又要去今天的课堂,趁热把我的一些灵光记录下来,回头再详聊 由于我静下来稍微认真听的也就是Ami Vitale的讲座,所以下面的只言片语都来自她的讲座: 1,“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摄影师,而是一个记者,我同时还写文章”——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颇有启发。这件事听起来简单,但是似乎在国内很难见到能写文字的摄影师。 2,“你问我当自由摄影师是否能够谋生?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因为我的生活非常简单”——这是一个超出我预料的回答。 3,“我年轻的时候参加了无数比赛,因为我拍摄的各种边缘性题材从来都无法得到发表的机会,于是我就去比赛,获奖以后,这些照片就会被媒体争先恐后的发表。获奖也为我积累了名声。但是我现在很少去参赛了,因为我不希望再将拍摄的那些题材,那些人的痛苦这样被展示,我更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去古根海姆看莎丽曼

莎丽·曼Sally Mann 轰动摄影界的画册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已经问世15年了,这也可以说是一本引起争议的画册,不少人怀疑莎丽曼可怜的孩子是否能够健康长大。 时间证明了一切。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对摄影师和她的女儿进行了专访,文章里写道,“这位56岁的摄影师天赋被得到了证明,因为15年过后,她的照片一如当初一样吸引人。” 让新闻周刊关注莎丽曼的原因是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的一个展览“家庭影像”(family pictures),展览还收录了南格丁,Tomas struth,Anna Gaskell等16人拍摄的有关家庭的照片和录像装置。值得一看。 展览链接 PBS的这个Sally Mann的链接收录了她的作品,访谈和工作现场的纪录也值得探访。

先看哪里,再看哪里

眼动仪对读者阅读习惯的调查: 1, 如果左边页面的广告是彩色照片,则读者的视线从会文章的标题转向广告 如果左边页面的广告是黑白照片,读者直接从标题进入正文。(图片编辑们,赶紧把广告都弄成黑白) 2, 读者阅读网页的方式,这类网页中导航栏是读者关注的焦点,网页靠下的位置基本读者不会关注。(显示红色的地方是读者视线停留时间最长的)

阿里克西亚研讨班时间地点确认

研讨班本周三在人民大学召开,时间上午从9点开始,下午1点半开始。日程不变,第二天上午苏珊杜利除了谈美国的摄影教育还会涉及视频在摄影和新闻摄影领域的发展,建议大家也可以听一听。 地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1324,靠近中国人民大学东门,一幢灰色的楼,请注意一定要绕到楼西面的入口,而不是从东面的正门进入。 上次已经跟贴报名的,除了新京报的弟兄,麻烦请发邮件到renyue@ruc.edu.cn   确认您的确将来参加,绝对不是限制您来,而是为了统计人数,做好接待工作,您只要报上您的姓名和工作单位即可。

我住在哪里?我住在纽约

摄影师Thomas Holton 有一半中国血统,他有亲戚就住在中国城,但这种血缘关系对他来说非常陌生,直到2003年,他决定完成一个关于移民与文化渊源的纪实摄影项目,拍摄一家住在中国城的中国人,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文化。Thomas在拍摄的过程中几乎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他参加他们的婚礼,帮助打理店铺,甚至还到中国大陆来拜访他们的亲戚。而这段经历让他从一个看客,终于多少体会到一些对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理解。 拍摄过程中,Tomas将一台宝丽来相机交给这家的三个孩子,让他们也来拍摄自己的生活,孩子们的视点和摄影师完全不同,这让他反省自己是否一直带着刻板印象来观察眼前的一切。 Thomas的作品受到光圈基金会的关注,在最近一期杂志中介绍了他的作品。同时Thomas也是美国摄影杂志评选出来的全美十佳摄影助理之一。曾经担任过William Abranowicz的助理。

今天你去超市么?

“供销社”这个词恐怕已经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要伸着脖子使劲张望,还需要看售货员脸色行事的购物方式也已经消失了——想想,那时候当一个售货员是多么的牛。 我还依稀记得第一次去超市买东西的感觉,那种东西可以拿在手中左右掂量的感觉太令人震惊了。 今天你去超市么?大概走下楼任何一个小商店都以开放式营销的方法欢迎您的到来,不过,也许你还是想去人头攒动的家乐福、沃尔玛。是什么原因呢?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觉传播研究的案例,两位学者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一个超市Wild Oats,这是美国北部最大的天然食品连锁超市,专门出售有机食品,研究者调查这家店铺如何通过一些视觉手段传达给顾客天然舒适的感觉,他们发现这家商店非常强调地方性以及社区认同感,店内全部使用木头的货架,灯光、景观布置上都强调温馨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和在大型的、连锁性质的国际化的超市中购物中产生的片断、无根基的感觉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说,这是一种反99美分的购物环境。 超市又让我想起了图片社,接着昨天的话题,作为一个图片编辑,getty和corbis给我们营造出的购物环境就是家乐福的氛围,密集多样的货物,价格越来越便宜,但结果是图片编辑再也没有舒适的购物感觉和独特的视觉体验,而摄影师的利润也被压到了最低。 我们仍然真的很需要sygma\gamma\这样的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图片社,但是关键问题是他们还能回来么?怎么回来? 消费与购物的体验已经不只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映射出人们的文化生活,到这个网站去看看,摄影师carig robinson专门拍摄超市的购物筐,有人觉得他疯了,有人呢,觉得还有些意思。 http://happycarts.com/entry.html

1416特稿:大预言追踪(三)

今天学习新闻摄影的小朋友不知道是否了解Sygma\Gamma\Sipa这几家欧洲图片社。如今,这几个熠熠闪光的名字已经逐渐黯淡,图片市场上取而代之的是盖蒂(gettyimages)这样的大鳄,出售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其实这就好比北京街头那些各有特色的小商铺被家乐福超市取代一样,不需要传统,也没有什么精神,关键就是摊子铺的大,货品要对路。 如今再看9年前这几家图片社负责人的话语,很是辛酸啊。 艾雷尼•兰富特ELAINE LANFONT (纽约Sygma图片库总裁): 当“重要”的新闻刊物封面刊登那些政治丑闻、明星名人等照片后,要刊出波斯尼亚又或是利比亚的新闻图片就更难!然而,我的Sygma 图片库仍是乐观的,因我相信这些浮夸的题材是90年代的趋向,亦只属暂时性的。 9年后追踪:Sygma图片库已经出售给Corbis,但是经营状况极差,管理混乱,很多珍贵的sygam的底片大量丢失。艾雷尼•兰富特的sygma已经不复存在。 弗朗索斯•洛肯FRANCOIS LOCHON (巴黎”Gamma”图片社股东): 新闻摄影的未来?什么未来?新闻摄影已将近猝死,余下的所谓大“记者”亦已濒临绝种的边缘。 视觉的信息交换正已在爆炸的阶段,市面上有太多的相片,此举令传统相机工业式微。今天,尤其在法国,记者行业正面对一个非常艰难的日子。 9年后追踪:Gamma被桦榭集团收购,但是似乎此举令桦榭后悔不迭。  http://www.gamma-presse.com/index_en.html 高肯斯GOKSIN SIPAHIOGLU (巴黎”Sipa”拥有人): 虽然新闻摄影行业会继续,但一些图片已变得较难卖出。1980年,巴黎竞赛画报刊出狱中的瓦文萨(Lech Walesa),但却只售出非常少数。巴黎竞赛随即发觉用戴安娜或克劳蒂亚•辛芙来做封面效果会好得多。同样地,Luc Delahaye拍摄一张波斯利亚战事中救出的婴儿照片,头上布满了鲜血,非常珍贵。但这一张被刊登在Newsweek封面的照片,令这一期Newsweek的销量为历来最差。所以现实是新闻图片只带来声誉但却对流通一点帮助都没有。 然而,”Time”和”Newsweek”仍在营业,而”Life”亦重返市场,巴黎的”Match”、”Stern”、”Focus”和几本图片杂志亦如其它任何地区的报刊一样有不错的销量,新闻摄影的未来?将?可能很好吧! 9年后追踪:sipa依旧存在,不知道是被谁收购了(还是没有收购?),不过名气已经很一般。而高肯斯先生所提及的重返市场的生活画报已经经历停刊再停刊的一通折腾了。  http://www.sipa.com/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