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宝丽来

陶小放投稿 荐一个挺好玩的软件,可以把硬盘里的jpg,变成宝丽来照片,而且生动的会有宝丽来的快门声和吐相纸声,然后你会看到一张宝丽来照片在你的电脑显示器上渐渐显影,最重要的是宝丽来照片特有的颜色、稍显模糊的特有影像和暗角都表现的非常逼真。只是 …软件目前只有苹果系统的版本, 推荐给伤心的宝丽来粉丝们,http://www.poladroid.net/ 消息来源:http://cn.engadget.com/2008/10/28/poladroid/ 变成宝丽来的我家狗狗 另外,也请继续关注click园地,新新摄影史仍在继续。

100+25+33

美国摄影杂志最近评选出了100个最佳唱片封面(摄影类),狠是好看。 编辑们将这100个唱片封面分成最酷,最另类,最具争议性几个类别,从中还选出了30个超级封面,还列举了一些劣质封面。 如何甄选出100个封面是一件头疼的事儿,他们的选择标准是首先是要以摄影元素为主,而非插画,其次他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唱片封面设计的黄金年代开始选择,在那些时日里,为了拍摄唱片封面常常是不计成本,大手笔制作。 名利场杂志为了庆祝自己创刊25周年,编辑们评选了25张最佳新闻照片。第一张就是著名的移民母亲。剩下的照片也几乎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抨击,在他看来,这种所谓“某某榜单”的列举,不过是披着新闻摄影的外衣赚取眼球、点击量,从而获得广告费的无耻行为。与其说是“名利场选出25个最佳新闻照片”倒不如说是“名利场给广告客户提供了25个广告位”。他更不能容忍的是,像移民母亲这样的照片,作为FSA项目的成果,它是公权照片,应该免费获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可以免费获得),而corbis却在同时也出售这些照片。 最近有一本新书出版,《CHINA: Portrait of a People》作者Tom Carter是美国的一个摄影记者,他花了两年时间走遍中国33个省市,拍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的面貌。出版商声称,关于中国的摄影画册很多,但是这是唯一的由一位摄影师完成,唯一将焦点放在中国“人”身上的画册。 但是这封面,然后再看看那段youtube的视频(包括音乐),却实在是很雷人。

周一消息树

1, 我得了一个奖 22号,尤金史密斯基金会公布了今年人道主义摄影奖和Howard Chapnick摄影奖的获奖名单。我有幸成为今年Howard Chapnick奖的获得者。 Howard Chapnick奖主要奖励促进新闻摄影发展的各种摄影活动,而不是奖励摄影作品。去年我就申请过此奖项,基金会很遗憾地通知我得了第二名,每年获奖者只有一名。今年由于我们之前就自发地开展过回龙观项目的拍摄,我想把这个活动更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就再次申请此奖金,几个月以前我就接到了得奖的通知,不过,由于名单这个月才公布,一直需要保密。 目前,我们新一期的回龙观项目已经有三十个摄影师加入。 受到这个获奖消息的激励,我也建立了一个微型基金:ofpix基金,一共收到二十份申请,我正在请邀请评委进行评审。下个月将公布获奖者。 我得的只是一个小奖,尤金史密斯的大奖——人道主义摄影奖。今年获奖者是Mikhael Subotsky,这位年轻的南非摄影师(27岁)对南非的监狱展开深入报道,他的第一部作品《The Four Corners》记录了南非开普敦郊区的波斯摩监狱(曼德拉曾经服刑的地方),拥挤、混乱的景象,随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Beaufort West》,对仍残留着种族隔离制度的小镇Beaufort West的监狱,以及监狱外部同样失衡的生活予以揭露。目前他的作品正在MoMA展出。 2, Elliott Erwitt 和Alec Soth纽约实话实说 两位完全不同风格的摄影师,Elliott Erwitt 和Alec Soth最近同时现身纽约,和摄影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根据pdn的报道,看样子alec soth似乎更受欢迎,向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最有意思的一个是“作为一名不在纽约生活的艺术家,你如何生存。”而问elliott erwitt的问题则很保守,比如“你用胶片还是数码”,这位大师的回答是:“干活用数码,拍自己的东西用胶片”。这两位摄影师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拍摄过“狗”的故事,同为马格南摄影师,不过,却完全是两代人。(明天会把alec soth的部分对话翻译出来。) 3,摄影如奇遇展览 今天早上起来很疲惫,就不多说了。昨天开幕的《摄影如奇遇》展览可以到这里看到更多有关展览的信息。

帅哥和我的故事

最近很忙,哈士奇帅哥决定帮我一下,他把我赶走,跳到了电脑面前 低头看了看电脑:“让我瞅瞅,什么大不了的工作,每天忙个不停。” “哇!”他大哭起来“这些工作哪个年头才能做完嘛!” 声明:小哈的生活系列,绝对抓拍,并非摆拍。吼吼。

周六

马格南摄影师Jonas Bendiksen最近做了一个很眩的项目《The place we live》,这是laocao发给我的链接,我就趁机让他写一篇文章。请到click园地里去看。另外,还发了灰子的“大师作品”。 周六愉快。明天下午奇遇花园见!

周末话题:叫我如何来爱你

昨天的帖子掀起了热烈的讨论,打破了最近教室的安静。我记得每次讨论到有关自由,金钱,生存,理想,这些话题,都会引发大家不同的感慨。今天就把这个话题继续延展下去。 昨天的文字引自美国一个红火的市场营销专家,正好又看到另一个摄影博客也在就他的这篇文字展开讨论。再仔细看了一下全文,大惊失色,原来这家伙说的和我的“理想主义”不是一回事,并不是我那么鲁莽地去“做自己所爱的”而是更推崇“通过爱自己所做的,来滋养自己所爱的”这种工作方式。我就把全文译出来,供大家讨论。 你可能不能通过你所爱的工作来谋生 当下你会更容易亮出你的观点,更容易让他人注意到你的艺术作品、文章或者你的摄影,我说的是,以前很多人的天赋可能不为人所知,而在当下则更容易获得关注。 但是,你的博客可能访问巨大,但是却不能变成金钱 你所做的非盈利性工作,当变成一份职业之后,可能就一切都毁掉了。 你对艺术的热情,当进入市场,销售赚钱,可能却失去了你原本在其中的乐趣。 当你做的是你所爱的工作,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意味着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高,获得金钱获得利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你是一个诗人,你可能从来都不能通过诗歌谋生,更糟糕的是,如果你想通过写诗盈利,你写出来的是庸俗的小调,你的爱会转为痛恨。 今天,有更多的方法让你和公众分享你的天赋和爱好。如果你有激情,有天赋而且精力集中,你会发现人们会喜欢你所做的工作。比如,阅读你的博客,点击你画的卡通,听你的mp3,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你能够从中赚钱,也许你可以放弃你的工作,然后花整天的时间来写歌。但你马上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1, 为了能够让你的作品变成金钱,你可能要屈服,把作品里的天赋去掉而追求金钱。 2, 别人对你的关注,并不总是等同于金钱。 我知道,通过自己的艺术来谋生,不关注市场而做自己的,这是最为理想的。做自己所爱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但是假如你要利用它谋生赚钱,你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利用它来谋生。而进一步来说,做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所做的,这同等重要,尤其是当你需要谋生的时候,你就需要去找一个你愿意做的工作,一个你可能会爱上它的职业。 我有一个朋友爱音乐,他一辈子都想干这个,后来他在一家唱片公司做公关。他很快就发现他痛恨公关这个行业,虽然身处唱片这个行业,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方面的工作。他并没有选择一个自己所爱的工作,而是投入到一个和自己爱好相关,但是却实质上没有关系的领域。在我看来,他应该去当老师,把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写音乐在网上免费发布,而不是找一份每天累得半死,追逐公众人物,工资不多,但是却没有时间来写任何音乐的工作。 可能你不能通过你所爱的工作赚钱(至少现在是这样),但是我敢打赌,你更可以通过爱你所做的来赚钱。(假如你有明智的选择) 做你的艺术,不要因为它不能付账单而毁了你自己的天赋,那将是一个悲剧。 希望这篇文章没有让大家迷惑,其实我觉得我们说的是一个事情,不能放弃自己的所爱,但是更要聪明地学会在不放弃自己所爱的事情的前提下,学会谋生。 注意: 新新摄影史又有两篇新稿子发布,张伟的俄罗斯救援队我当初看的时候就立刻想到乡村医生,这种“相似”更有意味。欢迎大家继续投稿,也应该多写几句文字,那更好了。

数字

Pdn最近对美国从事媒体和出版工作的摄影师的薪金情况做了一个调查,一下是部分数据: 1,工作年限和收入关系 工作一两年的摄影师平均每个活的收入是600美金;工作六年以上则是1000美金;而年收入,工作一两年的摄影师平均两万美金,工作十年以上平均十六万美金。 2,摄影领域和收入关系 每个活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建筑摄影师,为1428美元,而新闻摄影师收入最低,平均每个工作任务的收入只有696美元。年收入最高的是静物类摄影师,为六万两千美元。 3,生活质量 由于这些摄影师的收入并不很高,他们如何生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纯粹依赖给媒体工作谋生,大部分都要接受商业摄影的工作。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任何养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健康保险都没有。 看着这些乌云一般的数字,是否意味着,摄影师——可以不要去做了。我最近也在不停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有很多不错的学生面临毕业,他们都很困惑。最近几年的就业趋势是大家都在疯狂考公务员。 在国外,这也是年轻摄影师困惑的话题,曝光补偿博客最近就贴了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一个家伙的一句话: 你可能不能用你所爱的工作赚钱(至少可能现在是这样)但是我敢打赌,你会逐渐看到如何用你所爱的工作赚钱的可能(假如你一直做出明智的选择) 做你自己爱的,不要因为当下它不能付账单而毁掉你所爱的。那将是一场悲剧。 做自己所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那将会有更多的乐趣和动力——这句话送给最近和我讨论工作问题的小朋友。

camp3 倒计时1

本周日下午三点钟,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儿,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展览——名为《摄影如奇遇》主要是把之前两届camp的部分作品展出出来。我和horse是策展人。 因为是第一次,这个展览做得颇为辛苦,受到展场的限制,以及我们对照片的制作和装裱等各个环节还都很陌生,可能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并非是那么完美的一个展览。但是,希望藉由这个展览发出一个邀请:以后,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就有了一个ofpix展厅。我们会不定期在那里展出大家的作品。 昨天,我看到了horse给我们这次展览制作的小册子和卡片的设计稿,我很喜欢,尤其喜欢阅读册子里每一个人对“摄影如奇遇”这句话的阐释。这个册子是限量版的。 文轩是这次展览的统筹,他可能跑了不下十几次美术馆,不断挨我和Horse的批评,在展览就要开幕的时候,我得向他表示感谢. 不管怎样,欢迎大家过来玩,会放映前两次camp的所有作品,此外还会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这是camp3开始之前的预热,如果camp3你不确定能来,那就周日下午三点见!

在美国西部

昨天写一篇文章,偶然翻到了理查德•阿维顿为画册《在美国西部》写的序言。写得真好。忽然发现,我对很多摄影师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很少去直接接触摄影师自己的声音。其实如果把那些经典画册的序言都看一遍,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by Richard Avedon 翻译:孙京涛 1979年春天开始,整个夏季里我都在西部旅行,去停车场、下牲畜场、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寻找适合于拍摄的面孔。这个专题的结构几乎在我刚刚开始时就已经 很明确了,而每一张新拍的肖像都将在这一结构中找到恰当的位置。随着工作的进展,这些肖像自身开始在各个方面展示出某种关系:心理的、社会的、体态的、家 庭的——而这些人却都从来没谋过面。 以下是我拍摄这些肖像的方法:我把被摄者置于一块无缝白背景纸前拍摄,这块背景纸有9英尺宽、7英尺长,我把它固定在墙上、楼房上,有时也挂在一辆拖车 上。我总在阴影里拍摄,因为直射的阳光会制造出阴影和高光区,这会强化物体表现的影调,从而好像在告诉你该注重哪儿。我要求看不见光源的方向,以便让其在 影像要素中扮演中立的角色。我用一架8×10的直视取景照相机支在一脚架上拍摄,但除了快门速度和所用的胶片外,这架照相机与柯蒂斯(Curtis)、布 拉迪(Brady)或桑德(sander)使用的照相机没什么不同。拍照时,我站在照相机的前方,而不是后边,在镜头左边几英寸处,离被摄者约4英尺。我 工作时必须设想我拍出的照片该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不从镜头中取景,在照片印出来之前我不能准确地看到胶片纪录的是什么。我的位置离被摄者很近,足可以够着他,而除了在拍照过程中我们能互相观察对方外,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这种交流包含有一些操纵、意见等。所有摆布导演的形象都象通常在日常毫无恶意的调皮捣 蛋的那样。一名人像摄影师需要依仗别人才能完成他的作品。而我所设想的被摄者,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我自己。我的影子必须发现于愿意参与这一虚构中的人身上, 而这个人要尽可能不知道他参与了虚构。我所关心的不是被摄者本身,对影像,我们拥有各不相同的追求。他对他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要与我所要求的一样深刻,但 最终,控制权却在我的手上。肖像不仅仅像就行了。情感或事实的瞬间转化为摄影,就不仅仅是事实本身,而是一种观点。再也没有像照片中的东西这样不精确的了 ——所有的摄影都是精确的,但却统统不是事实本身。 拍照的第一阶段对被摄者和我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必须确定照相机的适当位置,其与被摄者之间的准确距离,形象周围的空间安排,以及镜头的长度等。同时,我要观察被摄者怎样移动,做何反应、其面部表情如何,以便于在拍摄时,我能强化他自然的表现及他是怎样表现的。 被摄者面部表情必须放松,在拍照过程中,他不能转移身体的重心,首要的是不能移动,不能偏离焦点或改变他的空间位置。他必须学着与我配合得像一个人一样, 与镜头协同如一体,并且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训练并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当拍摄继续进行时,他应该逐步懂得我对他所做出的反应的评判,并且他要找到他自己 的方式去处理这些信息。拍照的过程是有节奏的,它被按快门及在每一次曝光后我的助手换胶片而不时打断。我有时说话,有时也不说。当我的反应非常强烈、而我 又消除了紧张的心理时,拍出来的照片才会达到我的要求。 感谢孙京涛提供中文翻译,欢迎大家去看原文,点击这里

摄影新史记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一个家伙出了本新书《新摄影史》(《A New History of Photography 》),还以为是以前1416曾经介绍过的那本《摄影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但其实不是。 别被我弄晕了,这两本都自称为摄影史的书,其实都不是摄影史,书的作者把自己和大师相似的作品结集成册,从中你可以看到威廉姆克莱因,奥古斯丁桑德,布列松等人的影子,对摄影史熟悉的人,会报出一串儿名字,但事实上,这些让你熟悉的风格却并非出自大师之手。这些收纳在书中的作品并不是作者刻意去仿照某位大师去拍摄的,而是从自己之前的作品中重新筛选出来的,都是一些偶然的巧合。 摄影简史(左)和新摄影史(右)这两本探讨“历史回响”的书,彼此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回响”。 Ken Schles 摄 两本书都不是简单的博人一笑,在我看来,他们是在探讨摄影语言的视觉语法,或者说,是在发出这样的疑问:摄影语言是否有其语法体系?摄影史上那些大师的作品是否给我们建立起一种语法体系?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又该如何利用这些语法来展开自己的作品创作? 关注摄影书的博客5B4对《新摄影史》评价很高,认为这是今年最佳摄影图书,他的书评里有一段话却挺有意思:“所有摄影史书中文字所配的插图,我都一带而过,不会仔细浏览,因为我不希望这些影像成为我探索世界时的一种阻碍。” 各位摄影师们,你们会怎样研读大师作品,是否也会因为看多了历史名作,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刻板印象呢?

周一消息树

马格南与时俱进 马格南越来越有意思了。一个由马格南摄影师联手建立的网站“insight america”(透视美国),在美国大选前夕上线。“当下的美国梦该是怎样?”这个网站希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来探讨这些问题,Paolo Pellegrin, David Alan Harvey, Alec Soth  Thomas Dworzak这些摄影师将在这一段时间,从美国各地和伊拉克发来他们的见闻和感受。 “这个项目将历时一个月,基于互联网展开,通过照片、视频、音频、日记、博客、播客、分析图表,记录美国历史上这一关键时刻”——这是马格南这个项目的实施方法和目标。 项目的负责人是马克吕布,网站的总设计师是纽约大学的Fred Ritchin(我很喜欢他,早期博客里介绍过这个家伙) 约翰伯格youtube现身 约翰伯格的不少作品最近几年都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包括《观看之道》,这本书其实是从bbc一部同名专题片的解说词编辑而来,你可以到youtube 上观看这部四集电视片,还是蛮有趣的

杨晓光老师纪念网页开通

今天下午,杨晓光老师的追悼会在大连举行。 影响杂志的纪念网页也上线了,希望给不能参加追悼会的杨老师的学生、朋友提供一个追思的平台。里面的纪念文章会持续更新。  最近,老是在各种各样的间隙里,冒出在大连讲课时候的画面。。。。

Camp 3!

Camp 3 来了!请大家准备好。 熟悉1416的人都知道Camp, 已经举办过两次活动。上月去平遥还有小朋友问我camp 3什么时候召开。 camp是一个摄影聚会,除了放片儿,还能够认识一大帮朋友。 我们在不断改进活动的形式,第一次,现场温度低,但是气氛热闹,讨论有些严肃,话题略微有些松散;第二次,Nancy慷慨提供帮助,佳能空间环境很好,作品很多,每个人都要求有音乐,似乎是个失败,留给大家的交流时间太少。。。 现在是第三次,希望能够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弄一个完美的聚会。 时间定于下月中旬(具体再通知)地点就是奇遇花园咖啡馆。 现在开始征集camp3的放映作品 幻灯放映参与方式: 1,camp活动的主体是幻灯放映,我们会邀请摄影师,图片编辑,策展人来玩,也会把照片放到网上,希望能够给大家架起作品传播的桥梁。 2,作品的风格和类型都没有限制,希望camp的放映能够丰富多彩,但是在挑选你的作品时,请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系统 完整 真诚 。 camp是一个交流活动,摄影师的作品要有自己的语言和话题,否则就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3,投稿要求:请将作品,作品介绍,作者介绍,联系方式发到 editor@ofpix.com 作品可以是制作好的flash文件或者其他自动播放的文件,也可以就是简单的一系列照片。 放映时长在3分钟左右。 请不要只发链接。不在北京也可以投稿. 4,作品的大小:不用发太大的文件给我们,作品主要用于幻灯放映会的投影。 这是camp 3的一号公告,希望以前参加过的朋友给我们多提建议。

世界变化快

大卫里森,达拉斯晨报视频主任,著名的视频截图宣传员,最近在试用了尼康D90之后,发表了一番感言。 我还是比较好奇他的观点,因为他的立场是摄影师一步就达到高清,只拍摄视频,静态照片只是利用专门的截图技术从中抓取。像他这样的人,恐怕会更青睐RED这种机器,可以使用尼康与佳能镜头的高清摄像机,而不是一台增加了视频功能的尼康或是佳能相机。 果不出所料,里森还是小小的抱怨了一下。他先是觉得尼康不够大胆,造出了这样的跨时代的器材,在自己的主页上都没有大声呼喊一下,叫一声“我-也-能-拍-视频!”,没有,他们似乎很低调。里森用这个机器拍了一小段片子,他觉得尽管这种合而为一的机器从物理上减轻摄影师的负重,但是仍然没有从心理上减轻摄影师的麻烦,从视频和静态照片之间不断切换,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另外,他提到,老板们估计现在都摩拳擦掌,扔给摄影记者一台机器,指望他们能拍出两样好东西,但是从根本来说,这仍然是一台数字单反相机,从音质画质角度都和专业的视频器材无法媲美,如果从最高职业水准来要求,这似乎仍然显得很尴尬。 瞅瞅他用D90拍的东西吧。 The Vision from Digital Journalist on Vimeo. 去年听到大卫里森呼号,说未来的摄影师手里都拿着视频摄像机,可能不少人都要晕倒。今天早上我还看到了一个更为骇人的预言家,英国一个商业摄影师说,未来是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时代。靠拍产品广告为生的摄影师如果不朝这个方向转,在两年内必死无疑。这其实也就是在说——未来,传统的影室摄影师将消失。图片只需要一些简单的素材,计算机将搞定剩下的一切。 这位预言家把话放在这里,他自己开了一个图片库,专门给CGI摄影师提供做图的素材,他可是瞅准了这个生意。 不过,大卫里森也提到,不管世界怎么变,照片都不是仅仅靠机器拍出来的,而是摄影师的大脑生成的,这个恐怕变不了。

大卡车

日本的装饰卡车 图片来自这里 前天去奇遇花园咖啡馆,看到对面路边停着一辆卡车,车身上有涂鸦,车门处贴着一个“大黄蜂”。好几次在公路上和这种卡车擦肩而过,都看到变形金刚的纸贴,也激起了我的好奇,驾驭这些庞然大物的人,他们是怎样的?因为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这些司机似乎只是和交通事故相关联。 《变形金刚》折射出美国所谓的“重型卡车文化”——巨大的能量,在路上的精神,爱国主义的自豪心态。日本也有卡车文化,1975年,一部名为《Torakku Yaro》(Trucker)的电影,讲述一个将大卡车装饰得炫酷的年轻人到处流浪的故事,片子使得“装饰卡车”,这种小众文化在全日本流行起来。 Decotora:这个单词是由Decoration(装饰) 和truck(卡车)这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Decotora(炫酷卡车)——这也是日本摄影师Masaru Tatsuki新出版的摄影集的名字。 昨天提到巴黎摄影展的主题是日本,正好又在photoeye看到对Masaru Tatsuki的访谈,就在这里呼应一下。 这部作品拍了10年。如果放在今天,这样一个外在视觉如此吸引眼球的题材,摄影师们会如何操作?就连Photoeye的编辑第一眼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带着一种“哦”的感觉,想来也认为摄影师会拍一些停留在表面的照片。但是翻开这本画册,他们发现自己错了——Tatsuki的照片映射出他的被摄对象真实的个性,大卡车外面很炫,但是在它的阴影里隐藏着丰富的信息,有着一段历史和文化。 “炫酷卡车司机肖像”这是我能想到的当代摄影师操作这部作品的路子,对于那些一年就能做出一部作品的摄影师来说,我觉得这个日本摄影师身上有很多启示,以下是对这个访谈部分内容的翻译 你如何对摄影发生兴趣? 我中学毕业之后在一个电影制作公司里工作。这真的是我想做的吗?能够表达我的情感吗?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摄影画册“way out west”,我决定去拍照片,到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打了两年工,学习了一些基本技能。 几年之后,我开始考虑要拍些什么,为了谋生我一直在做搬运工的工作,接触到一个卡车司机,他的卡车很普通,但是他对装饰得炫酷的卡车特别好奇,而且手头还有一些关于“炫酷卡车”杂志。有那么一次,我在停车场看到几辆这种车,这让我太吃惊了,我对这些卡车以及它们主人的生活感到非常非常好奇。 那本way on the west 为何让你对摄影感兴趣? 从小我就想当一名电影导演,但是在电影公司上班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但是看到那本摄影书之后,我发现这种媒介较之电影,更可以表达我自己,我的观念。 这个选题你都拍了十年了,你和这些卡车司机相处了有多久,其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摄影上面,又有多少是花在了和他们打交道上面? 当然一开始,我主要是和他们建立联系,我听说每年有三次聚会,最大的那次是在新年,然后春天,再往后是夏天。所以我就从这几次聚会着手,开始接触他们,了解卡车。我的观念是尽管卡车的外部可能非常炫目,但是我的目标不是把卡车看做一种物件,更多的是关注人和文化,这些人是谁?他们如何生活?他们怎么想?这些是我关心的问题。一旦我开始拍摄之后,便展开和这些人的交流,聊天,访问——不是谈摄影的事儿,而是了解他们自己。这十年以来,我一直都这么做。 你一直跟着他们,能否再解释一下你的这种工作方式? 摄影是一种捕捉瞬间的工作,但是你和这个瞬间之间要有某种联系,否则,你就什么都没有拍到。假如摄影师只是按快门,他们只能得到照片。你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阿勃丝和南戈丁都和自己的被摄对象融在一起,他们的作品把我们带进了被摄对象的生活,我发现即使那些拍得不好的照片,依然很吸引我,这让我也思考应该采取同样的风格来拍照。 你之前说过,图书出版就改变了你和卡车司机的关系,你将不能再拍摄他们,这个专题就结束了,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日本有两本专门的杂志介绍卡车文化,但是他们只有很简单的卡车照片,因此当我要求给他们拍照的时候,他们也很自然地认为我要拍卡车的照片,我会说:“不,不,我要拍摄你的卡车的照片,拍摄你!”这些人都会很吃惊,他们实在不知道这个人要做什么。我就花很多时间和他们聊天喝酒吃饭,有了这种关系,我才能拍到这些照片。 当这本书出版之后,就有很多卡车司机主动来找我,他们希望能够出现在我的书里,这个时候,我们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要知道,我并不是把摄影看做一种纯粹的纪实,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而是一种对卡车司机思想以及我自己思想的一种探寻。书出版之后,我被别人看做艺术家,我和卡车司机的关系也不能保持平等,我感觉这个题目就无法继续。我还跟着一些人拍东西,但是我自认为,这个专题已经结束了。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