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书的书

5B4是一个摄影书博客。博客主人Jeff Ladd是个书虫。受到一本出版公司介绍自己图书小册子的启发,他突发奇想要把自己喜欢的好书都重新“出版”一遍,就是一页页的翻拍下来,用这种方式介绍给读者。有些类似那套著名的“小黑书”,介绍大师作品,但是印刷要更为精美。 这套书也不是原书的“复制”,同时还增加了介绍和评论文字,使之和当代的摄影发展建立联系。书的价格使得爱书人可以承担,否则他们可能无缘欣赏摄影史上的经典著作。 当和一些摄影师联系之后,这个主意得到了他们的认同。要让他们的著作再版和重新出版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而此种方法更有些工具书的味道,因此艺术家本人也很乐意 下一步是做样书,他选择了Atget的 Photographe de Paris 和 Chris Killip的In Flagrante.拿着样书他本来想去找光圈或者史泰德,看他们是否愿意出版,没想到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并决定投资这个项目。 5B4的样书 于是,一个看上去异想天开的想法却很快获得了响应,并因此催生了一个出版公司,这就是Errata。他们开始着手出版“摄影书的书”系列。这套书在香港印刷,5B4的博客上有全过程的记录,洋洋洒洒六篇文章(1,2,3,4,5,6),我恐怕没有精力翻译出来了。对出版感兴趣的应该看看。 这套书明年2月上市。首次出版的是四本书: Books on Books #1: Photographe de Paris – Eugene Atget Books on Books #2: American (…) Read more

新人

最近发现英国摄影月刊还是挺好看的。博客更新速度也还令人满意。 这本杂志组织了一个5000欧元的年轻摄影师拍摄项目的资助活动(可惜只限于居住在英国的摄影师申请), 每周会在申请人中选出一位予以介绍。这段时间我对这个挺关注,因为ofpix基金和camp也收到很多年轻人的稿子,有的很令人兴奋,而有些则令人沮丧——千篇一律的视野和视点。我很好奇英国的年轻人会拍什么。 这周在英国摄影月刊上亮相的是一个1985年出生的女孩儿.laura Pannack,她要用这笔基金申请一个名为“Young Love”(年轻之爱)的项目。她认为这种时常会被轻视的“爱情”实际上摆脱了世俗的各种清规戒律,反而来得更加真诚和浓郁。她用来申请基金完成这个项目的作品是一组名为“无题”的年轻人肖像。 中国年轻摄影师都在拍什么呢?来 camp3看看吧,这次收到的稿子数量和质量都比前两次好,有人抱怨过去的camp作品过于参差不齐,这个问题随着来稿的增加会慢慢解决。另外一方面,对于一些不成熟但是很真诚的作品,对于那些不是光彩照人,但却是勤奋踏实地拍摄出的作品,我也特别希望给他们一个机会,camp3收到两组来稿,他们拍的东西在过去两届中还很一般,但是这次却有了令人惊喜的进步。 另外,似乎一直忘记通知,ofpix基金也会在camp3上公布并颁奖。奖金会发给谁呢?

周一消息树

每周一写这个小栏目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儿,因为一旦开始掘金之旅,就会在链接中迷失。不过,今天的收获还不错。 奥巴马的胜利 美国总统被选出来了。照片自然一片泛滥。要看民主的影像当然要去flickr瞅瞅:在flickr里检索“奥巴马的胜利”,不但有照片还有各种有趣的插画。 这是flickr网友karagos用奥巴马获胜演讲辞制作的插画。(里面放大都是字儿,超酷) CNN也发布了一个幻灯秀,声音是奥巴马获胜演讲,照片则集中在黑人对奥巴马胜利的反应。 Black 说到黑人,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个“黑和白”的矛盾一直根植在美国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flypmedia是很棒的一本电子互动杂志,最近做了一个黑人摄影师Hank Willis Thomas的访谈,他的作品借用经典广告影像,揭示美国黑人所遭遇的困境,赢得了光圈的一个图书奖。 在访谈结束的地方,他说,要是奥巴马胜利了,人们会说,你们黑人还要抱怨什么,但是事实是,即使有一位黑人总统,也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的灭绝。这个摄影师我很喜欢,最好的作品都是从“我”出发的。 昨天在拍卖现场碰到没准先生,一起倒了一大锅苦水,他提到现在网络媒体青睐互动信息,我一直都对电子杂志很不感冒,一方面速度慢,一方面翻页的时候很容易迷失。但是这个flymedia超棒,他们最新推出的关注奥巴马获胜之后的专题,观感甚佳,不亚于阅读一本纸质杂志的体验。 Canon 说到电子杂志,新技术的发展真够炫,佳能的5DmarkII调足了读者的胃口。他们在英国推出了一个广告活动,邀请摄影师体验新款相机在“光、运动、细节、速度”这些方面的超能力,canon请来摄影师Rick Guest 就这四个主题拍摄照片,尽由他发挥想象,还记录下拍摄的全部过程——很牛的拍摄过程,就是看起来不是很流畅。 唔,终于写完了。伸个懒腰。。。还有几个消息不能打包,先藏起来。

华辰秋拍预展,与曾璜老师面对面

明天,有谁去呀?约着一起去 转自曾老师博客:     11月9日(本周日)下午2-5点,曾璜将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泰达时代中心),借华辰08秋拍影像专场的预展作品(展示拍卖的所有实物), 为买家、卖家、摄影收藏爱好者和学生提供影像收藏和拍卖的咨询    另外,华辰2008秋季拍卖影像专场  时间:2008年11月12日上午11时,地点也在伯豪瑞廷酒店

周末话题:拓展的领地?

先来猜猜这是谁的照片: 我知道你一定不会猜错:萨尔加多,这照片从里到外都打上了他的烙印。这是萨尔加多的新作《起源》中的一个章节,这次他闯到了非洲最偏远的一个部落,探访与世隔绝的人们的生活。 下面,请猜猜这些照片发表在哪里? 我想你大概不会猜到,答案是《滚石》。 早有乐观人指出,新闻摄影移植到互联网之后,疆域拓展,会有新的领地,新的生机,早上看到滚石和萨尔加多的组合,我突然感到也许这真的是新闻摄影的一条生路。还可以参考另一个范例,就是年初为《名利场》工作的摄影师Tim Hetherington获得荷赛大奖的故事。“名利场”与“战地摄影师”原本毫不搭界,甚至可以说是一对敌人,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媒体的娱乐化,对财富,名人的追逐,导致人们惊呼:新闻摄影面临死亡!而现在,依旧是《名利场》,它却重新给予摄影报道大幅空间。就在这两天,Tim Hetherington的新作《前线》(scenes from the front line),又在名利场网络版独家发布,记录了在阿富汗的美军士兵的生活,一共十张照片,很经典的报道摄影的拍摄方法。 这里所谓网络版独家发布,在我看来是就是一个策略,印刷版有限的空间里,不可能大篇幅发表这组新闻报道,广告商也不会乐意自己的奢侈品牌和战争,阿富汗相邻,而网络则带来更多的可能。 当然,对于这些时尚潮流媒体,他们对新闻摄影的选择仍然是实验性甚至是“时尚的”,但是,至少,它们已经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网络没有边界,就要看新闻摄影记者如何拓荒。 今天早晨写文字有些生硬,但是思维却发散得很,我又想到了另一家我时不时去看一下的网站《连线》(wired),很有创意的一家媒体,他们不仅关注科技摄影,同时也关注艺术摄影,而且也把大众摄影搞得有声有色,比如这个“十张最佳’黄’色照片”(呵呵),不但调动了群众拍摄花花草草的积极性,却又不是那么的庸俗:

奥巴马

Pdn 最近评选出了让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的五张最重要的照片,获得第一的是《纽约客》发表的悲伤的母亲在伊拉克阵亡的孩子墓碑前哀思的照片,这是一组图片故事里的一张。使得不少人支持奥巴马的政见,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Pdn还公布了一些入选照片,比如去年以普京肖像名扬天下的摄影师platon,用同样的手法拍摄的奥巴马照片。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下面这张照片,由路透摄影师jim bourg拍摄。当时麦凯恩走错了路,因此有了这么一个尴尬的镜头,摄影师在博客上回忆了拍摄过程:“其他人都很惊讶,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个画面,我在电视里后来也看到这个瞬间是如此短暂,竟然被我抓住了”“等到我回到家的时候,这张照片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开了”“我的邮箱里堆满了信,有批评,有赞扬” 尽管这个瞬间如此短暂,另一位法新社的摄影师,也几乎在同时按下了他的快门:                         

帮朋友征人

我的一个朋友在编辑《中国摄影器材年鉴》,这本书的2007版可以去豆瓣看看。 现在他们正在寻找能够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中国摄影器材年鉴2008》的部分内容挑错、加料的人。如果你愿意,可以联系他们: 要求:爱好摄影,烧器材,长期关注摄影器材行业发展。 回报,器材年鉴编辑部将为义务审稿员,奉送中国摄影器材年鉴2008一本。 联系方式:65283927 Email:2981859@163.com                   

奇遇的展览

还有一件事情一直忘了和大家汇报,前两次camp活动的作品展《摄影如奇遇》已经开幕一个多星期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展览?为什么会有这个展览?horse正在他的博客上连载很长很长的文章,到这里去看看吧摄影如奇遇1, 2, 3  

camp3倒计时(2)

camp3活动手册 1,时间已经定于本月15号,具体时间是从下午4点就可以开始进场,我们会在4点钟开始放映一些摄影方面的纪录片。正式活动从7点钟开始。 2,camp的地址是奇遇花园咖啡馆,尽管这个咖啡馆是horse同学主持,我们使用场地不需要任何场地费,但是咖啡馆届时只为camp开放,服务员也要专门为我们服务,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考虑到咖啡馆维持生计的需要,消费一杯咖啡。因此,进门的时候需要大家买一张30元的消费券,随后可以在饮品单上换取任意一杯不超过30元的饮料。   稍微多说一句,camp不是盈利的活动(这个定位不会改变),但是寻找场地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不但需要满足投影以及容纳接近百人活动的需要,交通便利,还要尽可能免费提供。前两次感谢horse和Nancy,帮我很大的忙。而我也希望能够把场地固定下来,省去在这个环节费心,专心把活动质量提高。这也是我确定在奇遇花园搞活动的主要原因。而购买消费券,也是无奈之举,不希望给大家造成强迫消费的印象,但是这对于支持camp良性运转将有很大帮助。 3, camp的主体是作品放映,现在仍然在征募作品,请发至editor@ofpix.com 稍后发布放映名单。 4,每次活动我们都请一位摄影师在现场为大家拍摄肖像,第一次是天空,使用宝丽来拍摄,第二次是Nan搭设了特别的布景。这次要招募一个摄影师,可以给editor@ofpix提供你的拍摄方案,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个方案邀请摄影师来现场。 5,换东西,camp1我们请大家准备一张光盘,里面刻录自己最喜欢的摄影作品,camp2请大家制作手工书,camp3的交换环节是换明信片,不一定非要正式的明信片,可以把你的照片贴在卡纸上,写上你的联系方式什么的也是明信片。请准备两张,进门的时候一张丢在门口的筐里,另一张交给服务员贴起来。                                                                                                                                  这是我最近收到的几张明信片,灰子的,天空的,以及我们凝视中国影展自己做的。  这个帖子很重要呀,希望大家仔细阅读,并且给我提意见。 

时尚宠儿

美国有线电视频道 Bravo最近推出一个真人秀节目“Double Exposure”(双重曝光),聚焦摄影师组合Markus Klinko 和Indrani。两个人之前是一对情侣,后来分手,但是在工作上仍旧是一对搭档。Indrani之前是模特,她的工作主要是担当艺术指导以及负责照片的后期制作,而Klinko则完成拍摄的工作。    这对自身就具有明星相的摄影师,目前在时尚界炙手可热,“双重曝光”这个栏目,显然很具有卖点,它跟踪这对摄影师拍摄名人的台前幕后的过程,满足了观众对名人的好奇心——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是什么。为世界一流明星、有钱人以及公司企业的拍摄是怎样的感受,在一次访问中Indrani提起了他们接百事公司的活给乐队“命运之子”拍摄的故事,百事公司那边一下子来了将近50个家属和孩子,“我们不得不给这些人拍摄了大量的和明星的合影,但是这也没有办法,他们出钱了,他们可以提出任何要求。”当客户出二十万让你完成一个摄影任务,似乎他们提出任何要求都是合情合理的。   混迹于这样一个浮华社会并非是易事,不少人也对这对搭档颇有微词,有人在论坛中指出,他们非常自私,和他们工作感觉相当糟糕,他们手下的实习生连续工作24小时也得不到任何报酬。   当下,时尚大片已经不是拍出来的,照片本身根本无法满足名人和时尚机器对完美形象的追求——这是他们盈利的砝码,所以有人称他们是最佳“造影者”(image maker)。美国摄影杂志曾有过一个报道,揭示了这位搭档如何为V杂志拍摄大片,题目是:照片背后你永远不知道的故事。你可以点击图片中的数字观看每个步骤背后摄影师的工作,在这张图片里,男女模特、场地选择,灯光设置,服装道具,这一切似乎都不属于“摄影”的工作,却是造影者制胜的武器。  

周一消息树

1,  鬼屋 上周好像是万圣节,嗯,没错。 看到一个摄影师有趣的作品,Corinne May Botz把美国各个闹鬼的屋子拍了个遍,并且还录制了人们讲述鬼屋闹鬼的故事音频。作品全部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曝光最长有15分钟。不晓得在这个过程他的照片有没有“抓”到鬼。   2,  photolucida photolucida是一个帮助年轻摄影师拓展职业生涯的机构,每年都会举行critical Mass的摄影比赛,年轻摄影师投稿的作品由专家进行一轮轮的评议,目前已经从六百多名参与者中遴选出了180名决赛参与者,最终会从中再选出50名。互联网著名的摄影博客写手,博客a photoeditor的作者也是评委之一,他在博客中提到,大量直视镜头的肖像、空荡荡的停车场,购物中心,尽管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潮流,但是作品乏善可陈。   入选作品:Tom Chambers, Feeding Time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摄影师又组织了一个photolucida落选者摄影展,号召那些不服气的落选摄影师也来亮亮相,看看是否是专家的品味有问题。   3,底扫 最近出了一个新产品iConvert,其实就是底片扫描仪,但是却赋予了其更多的文化意义,比如“重温过去的时光”“不要让记忆褪色”等等。这个样子还蛮酷的小东西,不是很贵(130美元)。虽然其实也没啥新鲜的,更适合家用,不过,似乎的确很能够勾搭起我们重新温习旧底片的欲望,尤其是家庭相册里的那些老照片。 (呀,这个帖子似乎很像广告) 

camp3倒计时(1)

首先要说抱歉,昨天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把邮件留错了,应该是:marchren@gmail.com ,向给我发邮件的朋友表示道歉。我实在太粗心了。 camp3的时间已经确定,11月15日,请把时间腾出来吧,其他详细信息稍后我再发布通告。

教室搬到纽约,是否有达人相助?

这个月底我就要去纽约,教室自然不会歇业,我替大伙儿去看看布大叔如何在街头工作,并且争取也被他拍一下。我去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时间是一年。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更加新鲜不过期的资讯。现在正在紧急租房中,麻烦啊!现在看上一个房子,不知道教室的读者是否也有纽约客,可以帮俺去瞅瞅,尤其是看看室友是否属于正常人类。呵呵。联系我marchren#gmail(之前写错啦,这个是对的),多谢。 

街头的舞步

本期特别推荐栏目集纳了博客里零散的关于城市和街头摄影的文章,向依旧幸存的街头摄影师致敬! 昨天随便拎出了一段Bruce Gilden的街拍视频,没有想到引发了1416教室里一场激烈的辩论。Bruce本来就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拍摄方法持有不同态度完全可以理解。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只是请别把争论上升到攻击。 这是一段老片子,五月份WNYC(纽约公共电台,很有趣的电台)搞了一个“街拍”(street shot)项目,记录7位街头摄影师的工作过程,Bruce是其中一位,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不相同。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借此重温维加(weegee)那个年代摄影师对城市生活坦率直白的记录。 街拍项目还邀请读者上传自己的街头摄影作品。同时也展开讨论,话题包括街拍的道德,也有对Bruce Gilden的工作方式的讨论: Photo credit http://numerof.com 看了Bruce Gilden的拍摄行为,很少有人会对他的工作方式不作出强烈反应。在flickr里就有这样的讨论。有人提到“我看了这个片子,感到很不安”,另外有人问:“我很好奇,他这样做被打了多少次?”“我想知道,他是不是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回家?” 也有一些人则表示他们从Gilden身上学到很多,有一个家伙甚至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街头也用同样的方式拍摄。 实际上,在那个片子里,Gilden似乎全身而退,尽管有人厌恶他,却也有人对着镜头露出微笑——不过是Gilden不需要的微笑——我记得在片子里他说:“为什么这些街上走的人就好像丢了魂一样。” 我对街头摄影没有深入的研究,不过,在我的印象里,这是新闻摄影的发端,当年小型相机诞生的时候,艾森斯塔特等人就是从街头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他的温情的拍摄不同,布列松则如外科医生一样寻找精准的瞬间,而维加则是另一种粗暴毫无顾忌地拍摄。 卢塞尔•米勒在他写的书《马格南:传奇图片社的故事》中曾谈到,布列松总是喜欢突然冒出来,好像从天而降一般停在被摄对象面前时,然后是一连串流利的动作,举起莱卡相机,对焦并按动快门拍下几张照片,等到被摄对象发现摄影师时,布列松早已扬长而去。 Gilden曾经在一次访问中把自己定义为“街头摄影师”,他说“如果你在街头看到我,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活跃,有活力的摄影师,以一种运动员的姿势跳到被摄对象面前拍照,如同舞蹈,所有的摄影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显现在被摄对象面前,如果有一个影片专门记录摄影师的舞蹈,我的方式应该是其中最特别的。” 但实际上,街头摄影师已经逐渐衰落,恐怕除了Gilden没有几个人会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摄影师和被摄对象的关系已经日趋紧张,一方面,摄影师并不愿意深入探索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被摄对象则愈发剑拔弩张,一些法律规定也对摄影师不利。推荐大家看1416之前的帖子《致亲爱的被摄对象》 浏览WNYC的街拍项目还有一个发现,有一段罗伯特弗兰克的录音访问,没来得及仔细听,看留言似乎又是一次有争议的访问。忽然觉得,其实Gilden是把弗兰克看世界的态度用到了街头摄影中间,弗兰克没有那么火爆的拍摄方法,但是两个人最终的拍摄结果“一样令人沮丧”。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