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史密斯的书单

这不是一本印刷精美的画册,但它太厚重了,想到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听五千盘录音时的精疲力尽,但想来他们也会不时遇到彩蛋;想到那些当事人重新出来作证,回忆那栋楼;似乎能够感受到这位激情先生的颓废时刻,每天望向窗外拍摄来往路人,什么都不做。想到这些,我就特别想拥有这本书。在你囊中羞涩的时候,你就知道该买什么书,不该买什么书,会让你从华丽印刷但内容空洞的图书旁边眼睛都不眨地路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儿。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报刊亭

一些报刊亭给拆了,这消息让人很悲伤。报刊亭已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它和仍旧在街头偶尔可以瞥见的柯达冲印店一样,尽管招牌依旧,实际上早已经挂羊头卖狗肉;但作为上世纪我们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它们的存在是个念想——趁着买水的功夫,你可以在旧媒体帝国里再瞻仰一下。 Read more

Selfie的故事:猕猴的自拍照

谁按快门谁是照片的版权所有人,这样的法律规定已经跟不上今天的时代发展。美国一位律师认为,当版权法涉及到照片的时候,相机的使用还相对复杂也不普及,当时的法律制订就就把版权给了实际拍照的那个人,但那时候并没有料想到会有今天的现状:人人一台照相机,按快门轻而易举,照片的策划传播可能比按快门还重要。 Read more

一块儿屏幕

这一切都在提醒你,我们的一部分生存世界(虚拟的那个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习俗、社会关系甚至信仰等各种文化都全然不同的新世界。摄影师的痕迹作品,让其有点儿像这个虚拟时空的人类学家,因为恐怕要不了多久,这些手势痕迹就该放到博物馆里被瞻仰了。 Read more

照片与唱片

那些最懂图片的人,是能看到照片边框之外的世界的人,甚至是,一张照片不仅让会读图的人感到津津有味,还有可能在其中听到声音与旋律。《纽约客》的这篇文章《一张照片听起来会是怎样?》(What Does a Photograph Sound Like?),作者Jessie Wender是纽约客的前任图片编辑,她介绍了九张激发音乐家创作的照片。 Read more

不能拍照旅行团

早起看到一条新闻,说是王府井发生人质劫持,上万人围观拍照。

“围观拍照”这个词儿真有点儿意思。

检索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实在孤陋寡闻,“围观拍照”早已不是一个新词,比如《游客海边制作“裸女”沙雕引群众围观拍照》,《城管扭脱女小贩手臂众多路人围观拍照》,《吸毒女11楼全裸要跳楼数百人围观拍照》。这些赤裸裸地赚眼球的标题,编辑在围观后面一定要加上拍照,也许是强调有图有真相,但也可能就是一种叙事的本能,因为惟其如此,才能把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臂的实况原汁原味地传达。 Read more

关于那些恐怖的影像

有一百个灾难就有一百个施暴者,我们必须看清每一个细节,才能最终看清杀人者的面容。这恐怕就是照片的本来用途。把对惨案的描写化成一种泛泛的普遍象征,激发的同情和友爱顶多只能是一种自恋的,一厢情愿的表达。 Read more

收藏癖们都藏着什么

摄影书积极分子Markus Schaden正在筹备做一个摄影书博物馆,现在正在高调进行博物馆的预热活动,第一步是下个月在科隆搞一个摄影书大Party,菜单已经出来了,确实丰富,最让我眼珠快要掉出来的是他请来的几位藏家做的特别展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