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报刊设计师们对此种冒险乐此不疲。这种思路似乎可以追溯到当年Bloomberg各种大胆的封面设计,它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吸引眼球,成为网民的谈资,从而得以在社交网站上被推上千万遍。所以,你会感觉到:“这个头版似乎是为Twitter而不是报纸读者设计的。” Read more

时下的报刊设计师们对此种冒险乐此不疲。这种思路似乎可以追溯到当年Bloomberg各种大胆的封面设计,它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吸引眼球,成为网民的谈资,从而得以在社交网站上被推上千万遍。所以,你会感觉到:“这个头版似乎是为Twitter而不是报纸读者设计的。” Read more
“该怎样离开舞台?如何才那么不戏剧性?观众正处于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之中(被拒绝的爱,背叛,政治阴谋,滑稽小丑,史诗般的……),这绝非简单的轻喜剧。阿尔勒是一个搅动你灵魂的地方,只要你被它感动过一次,它将永久改变你。” Read more
而像我这样的外地租户也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807 的周阿姨喜欢踩着中午十二点去天陶早市,那时刚好快要收摊,东西都促销卖;房管王叔喜欢下午到茶艺室打牌,有时半夜才回来;我呢,没事坐在院门前听上了年纪的大妈大叔聊天。他们说着这里发生的事,过往的生活。邻里的八卦。最近的政策…… Read more
而现在,我试着对这里敞开自己,喂养起我的好奇心,拥抱一下它。虽然我依然想,若是我一个人在家遭遇危机,我会跑去敲对面邻居的门吗?公寓的居住结构毕竟不同于农村里常常大门敞开,似乎随时欢迎走家串户的邻居的状态,在此除了称名道姓寒暄两句之外,我们之间还余下什么?
但对居处的一点关心,大概会变成善意传递开,而我的确已经感受到了。 Read more
这一次,我们的这个都市客的行动其实又无关摄影,我们乐于看到藉由摄影这个行为,而引发的拍摄者和邻居们的互动,由此产生对都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月的拍摄好似一次快闪,而这之后呢?都市生活会不会还是那个样儿。 Read more
当大都会博物馆把温诺格兰德自己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却又的确是自己拍摄的照片拿出来展览,他究竟算不算是这些照片的作者呢? Read more
今天的树上有:《Juergen Teller,今年50岁》,Jim Goldberg 《穷与富》,Markus Schaden摄影书博物馆,Martin Parr+鲁小本=阿尔勒,中国摄影书的书展览。 Read more
马丁帕尔说马格南将要开启一个新的篇章,我的眼前则闪现出了:憨豆,怪味豆,以及五颜六色的m&m豆的样子。 Read more
我原本估摸着我们的手机摄影会越来越精彩,但是2014年的这些树却让我甚为吃惊(失望)。影像的品质自然不必说,这些照片已经丝毫不挂相——完全不似手机拍的,但照片却也变得越来越糖水,就和全世界任何一个沙龙摄影比赛的结果一样。 Read more
三本与足球有关的摄影书,一个由五个马格南摄影师与五位巴西当地摄影师组成的,在世界杯“踢外围”的摄影小分队。 Read more
如果这篇文章名叫:Ryan McGinley给年轻人的十条建议,它肯定会被疯转——但我偏不起这个名儿。上次我写了五部有关摄影师的纪录片,很快就被偷走。我不打算给喜欢吃快餐人的写东西。我不欠你们的。别对我有期待。 Read more
关于帕尔这批书最终的去处,他想着要将之捐给Tate这样的艺术机构。当他沉浸在摄影书的海洋里,这位先生发出的感慨是:“我们的摄影史研究者是多么地懒惰和思路狭隘,因为只要稍加深入与投入,就会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掘。” Read more
不算太远的,摄影师Carl De Keyzer的居家instagram照片;不算太贵的,为庆祝马格南成立67周年,6×6大小,100美金一张的大叔签名作品;不算太自恋的,一个男人30年的445张快照亭子自拍照。 Read more
今天写这篇博客,不是我来抒情。《财富》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相当有劲:《文字正在死亡,这儿是它们的替代者》(Words are dead. Here’s what will replace them),此文是《财富》关于当下摄影改变文化、技术以及商业系列报道的开篇。事实上,在我的阅读列表里,已经看到不只一篇文字将摄影当做一种语言工具,而非艺术,非技术,非少数人用的专业工具。 Read more
我就是要做尽可能多的展览和出版,我要自己来定义我作为一个摄影师的文化遗产,我不想死后让某些“聪明”的策展人来“发现”我的不知名的照片,以此来重新定义摄影师寇德卡。因此,假如寇德卡没有选择某张照片展览和出版,你就知道,那肯定是因为他认为其不够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