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摄影全攻略(3)

战争影像,我们所熟悉的战地摄影师中似乎没有俄罗斯摄影师的名号,尽管俄罗斯在二次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俄罗斯本土的摄影师的战地作品却被忽略了。直到1975年,出版了一本叫做《The Russian War 1941-1945》的画册,这本画册的意义在于它不但展示了俄罗斯摄影师所记录的重要的历史瞬间,同时所有的照片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这在其他战争的摄影作品中难得一见。 相机制造,二次大战时的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事实是,交战双方使用的相机都是德国制造的,不过战争对相机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争中,德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了东方,而还有一些著名的相机生产工厂则被摧毁,比如爱克山泰(Exakta)还有德勒斯登(Dresden)。战后相机生产处于停滞状态,Feds、Zorkis、Zenits以及Prakticas在技术上都没有特别的进步,因为缺少精密生产设备的支持,都是一些保持了最基本功能的相机。大概只有东德生产的Praktica机器借用了一些日本70年代的先进技术。 60年代到70年代,俄罗斯生产的相机几乎成为了西方摄影师的起步机型,因为Pentax, Feds 和Zorkis都太贵,莱卡更是不可企及,因此很多人都使用Zeniths。Zeniths在西方卖得相当便宜,同时在苏联本土,相机的持有率也大大增加,从前摄影俱乐部的人只能大家合着用一台相机,但是慢慢人们逐渐都拥有了自己的机器,这为摄影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俄罗斯摄影全攻略(2)

1918年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摄影分成几条道路开始发展:1,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罗德钦科。2,社会现实主义,继续走纪实摄影的道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作品,3,画意派,当时许多成熟的摄影师将俄罗斯的画意摄影推向了顶峰。 Eleazer Langman摄 但是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画意派,都受到了当时政权的压力,因为他们希望摄影能够成为对苏维埃政权有用的工具。1935年画意派举办了一个叫做“苏联摄影大师”的展览,很多著名的画意派摄影师都获得了应有的肯定,但是却遭到了苏维埃摄影杂志“foto”的严厉批评,认为照片的主题中充斥着旧式文化,或者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田园风光。 展览后不久,两个当时顶尖的画意摄影师Aleksandr Grinberg和Vasily Ulitin都被判刑,送去劳改,前者的罪名是“有伤风化”,后者的罪名是“破坏苏维埃政权”。其他摄影师也因此再也不敢把他们的作品公开发表。尽管画意派仍然存在,但是政府禁止其公开展出,即使在莫斯科的“俄罗斯摄影150年”中也见不到这类作品的影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 Mikhail Golosovsky这个人收藏了很多俄罗斯画意摄影的作品,很多都非常珍贵。 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德钦科也受到了政府的批评,认为其作品是平庸的形式主义,并且要求他承认错误,罗德钦科组织的一个现代主义社团也被取缔,不过他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 点击下面的链接观看现代派的作品。(值得一看!) Boris Ignatovich Eleazar Langman Boris Ignatovich摄 现实主义无疑是符合政府要求的,不过这些作品都是一种“极其美丽、乐观浪漫与社会现实混杂的作品”。现实主义摄影师在二次大战中大显身手,为当时的媒体提供了很多珍贵的新闻摄影作品,不过很多摄影师都继承了画意派的表达方法,只不过是在表现题材上更加接近现实。 这一时期的代表摄影师有: Dmitri Baltermants Max Alpert Dmitri Baltermants  摄

俄罗斯摄影全攻略(1)

从今天开始陆续连载对以前俄罗斯摄影接龙的总结 俄罗斯摄影全攻略(1) 概述: 19世纪的俄罗斯和欧洲大陆联系紧密,来自巴黎的消息很快就能到达俄罗斯,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摄影风格受到其文学作品的影响(屠格涅夫为代表的文学家),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最常见的是肖像作品。S Levitskiy被称作俄罗斯摄影之父, 点击这里观看俄罗斯的一些老照片 20世纪初,俄罗斯一位伟大的纪实摄影师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ii,他雄心勃勃地用影像展开对俄罗斯帝国的调查,并且得到了当时的沙皇的支持。在1909-1912以及1915年,利用交通部提供的特别装备的火车车厢,他走遍了11个地区。拍摄内容不仅仅包括风光同时也有人们的生活、工厂设施等等。这批作品应该成为纪实摄影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标本,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摄影师使用三次快速连续曝光,分别通过三种不同颜色的滤光镜:蓝、绿、红,在长方形玻璃底板上成像,如果用装有三种颜色镜头的投影仪观看,便能够看到彩色照片。这批作品后来被Prokudin-Gorskii的后人于1948年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经过数字技术处理,我们则有幸在网上看到其中部分作品,具有典型的纪实摄影风格,摄影师非常仔细,还给所有的照片印制了小样贴在本子上以供检索。Prokudin-Gorskii拍摄俄罗斯的时候,阿杰特在拍摄巴黎,美国农场安全管委会的摄影还没有开始,而这批被美国人收藏的珍贵作品似乎很少在关于纪实摄影介绍的史书中看到。 点击这里观看Prokudin-Gorskii的纪实摄影 画意摄影1890-1900年间流行的画意摄影也是俄罗斯摄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样式,随后现代的沙龙摄影继续将画意发扬光大,以至于很多人提到俄罗斯即联想到“黑白”、“质感”、“沙龙”。俄罗斯的画意派代表人物有Alexey Mazurin和Sergey Lobovikov (1870-1941)。但是俄罗斯的这段历史也一直没有得到西方摄影界的注意,一直到2002年休斯敦摄影节专门举办了俄罗斯画意摄影展览才为人所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画意派的摄影师其本身都并非以摄影为谋生的,他们都是拿摄影来娱乐的有钱有闲阶层,比如工厂主和政府官员。直到摄影技术普及化,器材的价格降低,一部分中产阶级才进入这个领域。Nikolay Andreyev, Vasily Ulitin, Boris Eliseev, Aleksandr Grinberg and Yury Eryomin.这些人被称作第二代画意摄影师。这些人很多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红军,战争结束后成为职业摄影师和学校里的老师。 点击这里观看Sergey Lobovikov的画意摄影,还有这里 点击这里观看俄罗斯画意摄影展览 注意:这部分内容编译自http://photography.about.com/od/europe/a/russianphoto_2.htm

一周一周

猜一周 猜——荷赛花落谁家? 17号开始荷赛进入评审阶段,PDN摄影社区邀请读者竞猜今年的新闻类获奖照片是什么题材,伊拉克?苏丹?泰国政变还是索马里战争?PDN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认为每年的获奖作品实际都是暗含一些可以预测的规律——评委们总是会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来代表这一年人类面临的重大灾难和危机,一般总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对历届年度大奖统计之后结果是这样的: 灾难中的儿童(处于危难或者死亡)获奖11次 母亲和儿童 获奖7次 悲伤的妇女 获奖6次 父亲和孩子 获奖2次 这样看来,要在荷赛的新闻类比赛中获得奖项说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那就是如果你所拍摄的新闻是西方主流社会里议程设置里的重大新闻,然后你拍摄的内容具有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技巧),这个象征还要符合西方的价值观,那么你就很容易得奖。而说不容易,那就是如果你不幸处于一个“没有新闻”(在西方视野)的国家,那你要得奖可就比登天还难。 猜——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么? 光圈杂志新出版了一本马格南年轻摄影师Jonas Bendiksen的作品集《Satellites》这本书让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大跌眼镜,不是不喜欢,是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显然对于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来说玛格南已经可以接近遗忘了,因为他在文章中是这样讲的,“那似乎有二十个摄影师的图片社。。。。”这和我们动辄就将这个图片社的所有人都奉为大师的看法显然不同。 言归正传,Jonas Bendiksen在这本书里表现出了接近当代艺术风格的照片,是美国摄影的编辑吃惊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图片社里的摄影师都是使用一些成熟的经典的拍摄方法,张张照片都要是经典。但是Jonas Bendiksen的这本集子却显现出一种散漫不经意的拍摄方式。这些照片是破碎的、模糊的、灰暗的,粗暴随意的被框取下来,摄影师展示自己被摄对象的方式就好像是从裂缝里拍摄,照片呈现出陈旧的颜色,似乎白平衡没有弄好。影像甚至给人的感觉是合成的,但是却没有。 这就是一位出生在1977年的玛格南摄影师的作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本画册的内容反映前苏联分裂后的景象,摄影师拍摄历时7年——也许一些形态改变了,但是其实内核并未改变。 猜——老照片能干啥? 最近有两个摄影项目很是让人瞩目,荷兰的FOAM摄影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叫做犯罪现场的摄影展,照片都是1960-1986年荷兰当地警察局的照片档案。那影像真叫一个当代!我保证,即使当代摄影师也绝没有如此想象力,艺术家一定要看一看。 美国报纸Rocky Mountain News也在追忆60年代,最近在它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多媒体纪录片,回忆了1960年的一次夺走20个孩子生命的校车车祸,片子中间使用了照片(过去和现在的)、录像、旁白,一共计划制作33期,现在已经发布到第5期。我觉得赶上好莱坞的大手笔了,报社的同志们应该看一看。 猜——这些作品是怎么拍摄的? 古巴出生的摄影师Abelardo Morell近日携自己的一批新作,在艺术世界又卷起了一股风暴。最后这个猜谜留给大家,你们瞧瞧这照片是怎么拍摄的?

摇滚+摄影= Bryan Adams

Bryan Adams这位扬名于80年代的摇滚巨星如今每年仍然要举办10场演唱会,在演出的间隙,他同时是一名职业摄影师。 这个消息是我今天早上发现的,霸王别激在回答Alec Soth的问卷时留言: 霸王别记 @ 2007-01-25 23:55 第一行第三张是希拉里斯万克,是Bryan Adams给American Women拍摄的组照中的一张。。。END 本来我以为摇滚歌手布赖恩充其量不过是个摄影发烧友,因为似乎好几位港星都声称自己热爱摄影,拍摄山水风光,可是却发现布莱恩同学是被stern杂志foto特刊力推的人物,这段位可就不一样了。 布赖恩亚当斯出道之前就对摄影颇感兴趣,他第一台相机是佳能AE1,后来使用了禄来以后就爱不释手,至今用这相机拍摄了不少东西。真正让他走上职业摄影师道路的是和乳腺癌基金会的合作,1997年布赖恩因为帮助基金会募捐拍摄了一些照片,激起了他浓厚的拍摄兴趣,随后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画册《Made in Canada》,封面这位女士,是一位乳癌患者,在弥留之际和布莱恩合作拍摄了这幅肖像。这张照片一直是他拍摄的动力。 2000年布赖恩的第二本画册《Haven》出版,也是和乳癌基金会合作 2005年第三本画册《America Women》出版,是和著名的服装品牌Calvin Klein合作完成,汇集了美国各个领域杰出妇女的肖像。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第一本画册中的照片,那是些真正带有摇滚味道的照片,而现在越来越职业的布赖恩亚当斯似乎已经被时尚驯化了,已经变成了时尚+摄影的布赖恩,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偶然看到的周杰伦大明星的MTV中的一个镜头,一堆摄影师的镜头簇拥着明星,其中那台颇受布赖恩青睐的禄莱被当作135相机横着举着,其实时尚+摄影,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优美的姿态而已,已经完全和摄影无关。 加拿大游泳运动员Carolyn Waldo(made in canada画册) 记者黄明珍made in canada 画册 奥运会冰球运动员made in (…) Read more

不是”证实”而是” 证伪”

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美国ICP摄影中心的摄影录像三年展的主题是“生态环境”。 当人们的视线充斥着各种洪水,砍伐的照片时候,突然冒出一些生长茂密的松树林,这一系列作品叫做“森林”,作者是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 一些观看者这样描述他们对这一作品的体会:起初你觉得似乎可以闻到树林里新鲜的空气,但是当你看到墙上的文字说明之后,又会透不过气来。因为松树林的原址是一些巴勒斯坦村庄,1948年被以色列人清洗后,渐渐荒芜,随后被种上了松树。这些茂密的松树林让历史难以辨认并且消失。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在创造一种新的纪实摄影,他们的作品强调影像和文字的结合,大量的访谈和文字扩展了照片的含义。而在他们自己看来, 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在给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境遇,而这种告知的方式却绝对不是故意去捕捉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来记录一些偶然的真实。从森林的例子里可以看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的纪实摄影作品,它们的力量不是“证实”而是“证伪”。围绕着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怀疑,以影像为媒介,他们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语境中剥离,在远观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怀疑——究竟现实是虚幻的呢还是照片是虚幻的?这是他们通过影像提出的问题。 德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在对视觉文化进行分析的时候,使用了图像志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图像的三个等级:第一,初级或者自然的主题(一目了然的);第二,中级或惯例主题(符合习俗可以理解的);第三,内在意义或内容(蕴含的)。如果我们反过来观看视觉文化作品的生成过程,传统的纪实摄影往往停留在对第一层面的挖掘,而对图像的二三层次的发现需要靠作品完成之后的阐释,而一些所谓新纪实摄影,他们的创作思路是从第三个层次开始,他们从一开始看到的就不是现实而是象征。 注:icp国际摄影中心的这个三年展也值得一看,因为这个展览也颠覆了我们传统对风光摄影的认知。

Regeneration in china ?

昨天仍然有四个好朋友,应邀前来逆光的办公室,现在才想起来,真应该到真正的1416 教室里去聚一聚,下一次,俺要试一次。 没有所谓正儿八经的研讨,但是我们认真的观看了全国16所院校的大学生的摄影作品。 研讨会在逆光楼下的食堂里以工作餐的方式顺利结束,给大家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我们 三个人有粥有饭,有菜有肉,一共开支10元钱。 我们做了一下午纯粹的学生。以后谁要是还想回到学校当学生,包括体验到办公室罚站的 滋味,请联系我。 就这次比赛的作品,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数字化的未来——对94名摄影专业学生作品的内容分析〉, 因为全文可能还要发在媒体上,我只摘录其中片断。 一, 宏观创作思路 “真实”影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影像本身达到了绝对的客观与真实,而是就其特性来 说,它不是虚拟的或者说是摆布的,而是从现实世界取材的。)这类作品一共有43组,占45.7% 非真实影像,这一类影像利用了摄影器材采集影像信息的能力,但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或者 并非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影像。54.3% 二, 微观创作方法 在43组真实影像中: 有10组使用了慢速快门的拍摄手法 有7组在后期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校正,比如一组民工题材的报道摄影作品,民工肖像是客观 的真实,但是作者在后期将照片进行了消色处理,只保留民工衣服上的局部色彩。 有6组作品使用了拼贴的方法,将不同空间和时间里的照片进行拼贴对比。 以上这些处理方法的采用,摄影师的目的都是增加摄影作品的主观性。几乎很难找到以一种有观点同时 会又是以平静的态度拍摄的影像。 在51组虚拟影像中 有38组照片都使用了人物模特,通过让模特扮演摄影师假设的角色,来传达摄影师的想法。造影而 不是摄影已经成为趋势。 有18组照片使用了数字手段对影像进行合成。另外还有5组照片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调整。摄影师 的创作更加依赖后期的数字化处理,而不是前期的拍摄。 我同时也将这些作品发送给其他我认识的一些老师,也会将他们的观感传递给大家。

战地摄影师

这次说的不是詹姆斯纳赫特威,是西蒙诺夫科(Simon Norfolk)一个英国人。 你可以将他称之为战地摄影师,因为他会同你谈论在卢旺达见到成千上万的死 尸的时候,那种恐怖到极点的经历,以及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工作的心理状态。 但是,更多时候他被视为一个艺术家,或者确切的说,是一个“研究”战争的人。 在他的网站里,如果可能,你一定要认真读一读他的文字,平静却有力量。这 个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家伙,让我如此羡慕——他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摄影的 圈套,他让我坚信,先于视觉存在的一些东西是更加重要的。 西蒙诺夫科的拍摄主题是“战场”,但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 什么(what)而是试图研究这一切为什么发生(how)。比如,他研究战争、 土地、军事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一场即包括高科技武器同时也有砍刀等 原始武器的战争如何发生。抱着这个目的,西蒙的拍摄以“战场”这个留存的 物理空间为核心,探讨围绕这个物理空间产生的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以及心理 层面产生的诸多变化。这样,在他的影像里就注入了多层含义。 在对西蒙的访谈里,他解释了“战场”的含义,从远古时代的争斗,到近代 冒着硝烟的战争,以及在21世纪超级电脑精密制作出来的杀人武器,这些都是他 试图研究的战场。继续这样研究下去是一个什么形式的结果?是一本大书、一个 展览、一个网站、一部影片。。。西蒙也拿不准。 摄影师网站;http://simonnorfolk.com/ 这篇文章可以配合两篇文章看,文章一曾璜老师的《风光地观看和风景的可能研 讨会上的发言》,http://blog.daqi.com/article/51607.html里面提到了西蒙。 文章二是1416教室里的《三峡七日二——Edward Burtynsky》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511232.html,这篇文章里的摄影师和西蒙是同一类型的。 写这篇文章让我想到另一个话题,关于个人化的报道摄影,最近似乎讨论的很热闹,我 突然发现,所谓的个人化,实际上不能说是表现形式的个人化,这是表面的东西,而真正 的变化是:从前的摄影师只是用影像表现“是什么”,把“为什么”这样的话题交给图片说明 来解答,但是今天的摄影师则从一开始就试图用影像本身来解答“为什么”,影像本身 富含多重信息。这个话题,也许可以明天继续说。

顶尖摄影记者David Leeson是怎样一个牛人

接着昨天的话题,昨天提到一个美国牛人David Leeson,就是那个把视频 玩得很是精彩的美国摄影记者,目前供职于达拉斯晨报,曾经获得过普利 策奖,被称作美国顶尖的摄影记者。 我找到一个链接:http://homepage.mac.com/davidjleeson/iMovieTheater78.html 这个是David Leeson的作品链接,打开这个页面你看到的就是他拍摄并制作的 一个卡迪娜飓风过后的视频文件。我觉得这是一件标准的新闻产品,有信息量、 有画面感,还有故事情节,很有意思。 看一看David Leeson这个网页上面的菜单,还有一些值得注意,比如他拍摄了 一个电影短片叫做“dust to dust”2004年入选美国电影节最佳短篇单元。这部 纪录片主要讲述作者本人作为入侵伊拉克的随军记者的感受。 此外,这个小小的主页还有很多摄影师本人的新闻摄影作品。除了有他的战地摄 影作品还有肖像、以及日常生活类的照片。 事实上,这个主页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顶尖,甚至有些简单和粗糙,但是David Leeson的 这个地盘儿是个挺不错的窗口,中国报社的摄影师们可以瞅瞅美国顶尖摄影记者都 在忙活什么。在我看来,这更加证明了以前的印象,摄影记者是杂家,拍摄战地、 也拍摄突发,拍摄特写也要拍摄肖像,现在又多了一样工作叫做拍摄video,呵呵, 这可真够人忙活的。

两位“女性“摄影师(二)

(二)“当我在镜头面前的时候,我会努力成为我希望成为的样子” Elinor Carucci的自拍系列作品,与其他一些女性摄影师比如南格丁不同,她的 作品强调美感,精致细腻,以一种唯美的方式构图、用光,这些自拍照中的摄影师仿佛 沉浸在一种深深的自我的迷恋中,但是又不仅仅如此。 此次开幕的展览将婚姻危机和背部疾病两个主题混杂在一起,画廊的策展人没有按 照内容将这两个主题的相关照片完全分开。他们希望带给观众整体的感受,体现摄影师 的创作理念而不只是具体的细节。 Elinor Carucci的作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情感上都毫无界限,摄影师本人的裸体照片 不断出现在画面中,一方面摄影师看上去如同一个旁观者一样迷恋自己的身体,另一方 面,她又为我们展示了自己背部疾病带来的无限痛楚,而这种病痛又同时暗示着自己和 丈夫的婚姻危机。 在问及怎样维系一段时时刻刻暴露在镜头前的婚姻这个问题的时候,摄影师Elinor Carucci 作出了这样的回答:“相机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调节工具,因为你会在意镜 头前的样子,这不是意味着虚伪,而是说你可以成为一个你希望成为的一个更好的人。” 那些优雅美丽的照片最终成为涂抹在我们看到的累累伤痕之上的止痛的药膏,Elinor Carucci的自拍照不仅仅有自我的迷恋,更多的是一种自省,这种自我审视与校正带着强大 的意志贯穿在她整个作品中。 全文见: http://www.popphoto.com/photographynewswire/3171/elinor-carucci-revealed.html

两位“女性”摄影师(一)

早晨,打开美国摄影网站就看到连续两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消息,仔细看下去,觉得更加有趣,因为这两个人分别是纪实摄影领域和艺术摄影领域,女性摄影师成功的“经典案例”。 摄影师Jessica Dimmock 在获得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以后,最近又赢得了一笔两万欧元的奖金,她的作品记录了生活在曼哈顿繁华都市阴影里的吸毒者,从跟踪毒品贩子到接触吸毒者,这样一个边缘题材,这个女子怎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另一位女摄影师Elinor Carucci的展览刚刚在Edwynn Houk画廊开幕。几年前Carucci就因为出版了反映自己私密生活的摄影作品集Closer,名噪一时,因为她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极近距离的拍摄方法展示了她和她的家庭生活。而这次影展则是两个主题——背部疾病和她与丈夫的感情生活。似乎女人总是和自拍联系在一起 ,这一个又有什么不同? (一)“我没有带相机,而是把照片送给他们” Jessica Dimmock的成功历史值得研究。美国摄影的作者有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标志之一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答:“我愿意”。 2004年,Dimmock遇到了一个海洛因贩子,那个人问她,你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去见各种各样的瘾君子?Dimmock回答:“我愿意”。 随后Dimmock带着自己的第一批照片去见美国ICP摄影中心的老师,老师鼓励她一定要跟着毒品贩子继续拍。在她连续跟踪这个人两个晚上之后,她发现了一个公寓——肮脏、混乱、聚集了很多瘾君子,这个公寓就成为了她随后持续拍摄的据点。 2005年Dimmock的部分作品刚出现在媒体就引起了关注,她因此受邀加入了Redux Pictures图片社,开始为著名媒体完成拍摄任务。2006年她获得了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然后成为冉冉升起的报道摄影明星。她的这个拍摄项目也因为得到资金支持继续下去。 Dimmock和被摄对象能够融洽相处来自于这样一个细节——在和毒品贩子拍摄过一次照片后,第二次进入公寓之,她没有带相机,而是把上次的照片送给他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照片被贴到四处。随后她被接纳,可以毫无障碍的拍摄,她不断把作品给他们看,并且确认他们认同这些照片并且愿意发表,这些瘾君子这样认知这些图片,因为他们认为照片告诉别人他们是谁,照片成为其和社会的桥梁。 这样一个看似矛盾重重的选题,就这样被化解了,你是否感到吃惊呢?性别的力量决定了拍摄方式和表达方式,Dimmock的女性身份无疑是帮助她进入这个拍摄领域的护照,这样说,一部分男人可能觉得很不份儿,但是在我看来,决定她成功的不是她的外在性别特点,而是内在的性别气质,女人的天性让相机没有成为武器而是成为了彼此亲近的桥梁。

从画册到展览——马丁帕尔作品展示的语境设置

无论是影展还是书的编辑,其实都是在继续创造一种帮助读者 解读照片的语境,照片的连接、组合,甚至图书的开本,文字 的字体字号,以及展览的空间设置,照片的边框的选择,大小 的布置,这些都将成为诠释作品的“上下文”。这是一些暗含 的符号,对于读者的影响是无意识的,但是对于编者来说却是 有所原因和目的的。 昨天的编辑响应者寥寥,确实这样做有些困难和复杂。下面 我们就先看看画册的编排。 照片全部出血,设计风格简洁,完全利用照片之间的内容反差和色彩反差。强调 图片与图片之间的组合效应,而不是让读者欣赏单张照片,因为这组作品不是强调 单幅作品的精致与完美,而是摄影师整体的个性风格。 下面是展览的展场,在Danziger Gallery 举办,与图书出版商是不同机构 照片没有装框,以非常简单的方式陈列,仍然强调照片之间的组合效应, 以及戏剧感。我们还可以对比看一下这个画廊近期举办的其他展览: 欣赏单幅作品的细节 这部作品的等序排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系列性、连续性

周末读报,以及奉献一个超级大礼包

我昨天很幸运有三个小时时间自己打发,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很无聊地把一份《周末画报》 翻了一个底朝天,非常惊奇地发现,里面提到了无数关于摄影的事情。 第一, 我买这份画报是因为封面故事,讲的是美国超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安妮莱伯维茨 (annie leibovitz),我怀疑这篇文章就是编译自前不久我们提到过的newsweek 的封面故事。(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505623.html)从这篇文章 里获得了以下一些信息 1, 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A Photographer’s Life: 1990-2005》将镜头调转对准自己, 常常劝说被摄对象脱衣服的这个女人,在画册里展示了她的私人生活,包括著名评论家 苏珊桑塔格患癌症之后最后的日子。这两个女人惺惺相惜,并且产生过恋情。两个人 曾经合作撰写过一本书叫做《women》莱伯维茨负责照片,苏珊桑塔格页文字。 2, 莱伯维茨目前是全球5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年收入达20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 3, 莱伯维茨有着出色的经营头脑,“她象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的才华。她除了为高端 时尚杂志拍摄名人肖像以外,她也拍摄战争题材,比如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 很好地平衡了作品中商业与艺术的分量。她的大部分媒体照片由美国高级时尚杂志《名利场》 制作发表。她的作品使用权由著名的图片代理公司负责,通常使用费用比别的摄影师高出许多。 还有一间公司专门负责她为企业拍摄的广告作品。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切泾渭分明” 详情见《周末画报》2006年10月14日《安妮莱伯维茨:好莱坞封面摄影女王》撰文edho/syivia 所谓超级礼包是提供一个供大家收藏的资料,赶快下载——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选的过去40年40个 最重要的封面,其中排第一和第二的都是安妮莱伯维茨拍摄的 http://www.magazine.org/Editorial/Top_40_Covers/ (未完待续)

三峡七日(七)

最后一天要谈的是大名鼎鼎的摄影师James Nachtwey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 关于三峡的选题。他的这几幅作品是2005年为《财富》杂志完成一篇关于“中国的水” 的报道时拍摄的。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虽然我的介绍并没有太强的计划性,但是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 都有不同的状态,从一本关于三峡的画册到一部关于摄影师的DVD,从一个三峡的 网站到一个拍摄三峡一年之久的自由摄影师,从艺术摄影师眼中的三峡到报道摄影师眼 中的三峡。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评价这些作品也不能按照同一个标准。 这也许是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可以说自己不喜欢某个作品,但是 不能妄下结论说它不好,因为你首先要判断应该在怎样的价值体系里衡量 这部作品。就好比今天看到的James Nachtwey,他的作品形式感很强, 强于以上任何一部作品,或许,有人会说,这些照片拍的不好,没有深度,但是 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摄影记者的作品的风格,他们的作品把鲜为人知 的事实真相告诉我们,并且以一种最直观,最快的方式,少了些婆婆妈妈的 儿女情长,干净利落。

三峡七日(六)

首先祝大家中秋愉快啊!国庆虽然一直也没有闲着,但是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感觉很好,但是随着三峡游历接近尾声,忙碌的工作又要开始了。 今天做一个对比,两家著名图片社Magnum和VU,他们的摄影师都曾经拍摄过三峡。 这个对比比较极端,因为马格南拍三峡的摄影师是Ian Berry,马格南的老牌摄影师, 而Vu拍摄三峡的是Ian Teh,一个刚刚加入的年轻摄影师,我忘记是否在以前介绍过 这个摄影师,他也曾经是荷赛大师班的学员。本来两个图片社的风格就相差甚大, 马格南严谨,VU感性,再加上“代沟”,这感觉就更明显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巧合 是,这俩人竟然都叫”ian” Ian Berry的照片,照片原本为彩色,然后转成黑白 Ian Teh的照片——请各位留意到他的网站看这组照片的编排 Ian Teh 的网站www.ianteh.com/index.html Ian Berry的照片 http://www.magnumphotos.com/c/htm/FramerT_MAG.aspx?Stat=SearchImages_SearchThumb&V=CSearchT&SID=JMGEJNT7OOMMU&E=S_2V6DH6V0YCQPS vu的网站 http://www.agencevu.com/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