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旧的、新的、中国的。。。。

最近一段时间很有意思,不断地接触到“肖像”这个字眼。 前段时间的一篇blog,让我不经意间和纽约的华裔摄影师沈玮搭上了线,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blog里介绍的是沈玮获得pdn年度摄影作品奖的《红粉纽约》,而他却特别强调这并不是他的主要作品,如果要了解沈玮当下的艺术创作,可能就需要到下周在纽约Jen Bekman画廊开幕的“新美国肖像”(A New American Portrait)摄影展去看看了。 “新美国肖像”是一个群展,一共有9位艺术家的18幅作品参展,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马格南的摄影师Alec Soth。展览的两位策展人是美国摄影艺术界的新锐人物,其中Jen Bekman被《美国摄影》杂志评选为2006年度最具创新人物,她通过互联网搭建的旨在推新人的平台Hey Hot Shot艺术摄影季赛活动,已经成为年轻摄影师进入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而另一位策展人Jörg Colberg则更是一个依靠blog横空出世的家伙,他的个人博客“Conscientious”关注当代摄影,视野广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的blog. 这两位网络传媒时代窜红的摄影评论家和策展人所策划的展览,必定也有其独特之处。展出的作品有环境肖像、自拍等多种类型,策展人Jen Bekman指出:这18幅肖像作品具有其内在的深度且充满感性色彩,它们描绘了当代美国人的状态——性、性别、欲望、爱国、消费主义、恐惧、阶层、希望以及孤独,这些不同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什么是“新”肖像?Jörg Colberg特别在blog上发帖讲述了自己钟爱的经典肖像作为和“新”的比对,其中包括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桑德( August Sander)、比尔布兰特( Bill Brandt)阿维顿(Avedon)和纽顿( Newton)的作品。 谈到“新”肖像,就不能不提6月号的《中国摄影》杂志,这期的主题也是肖像。编辑指出 “从人脸到面相,尤如从纪实到象征,中间的跨越与转换,本身就是一个属于摄影专有的、同时又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既体现了观看的进程,也表达了用视觉定义世界的努力。” 在这期杂志里有评论家杨小彦撰写的“面/相——中国当代摄影中人脸的意义”,以及“变脸:当代肖像摄影新趋势”(江融文)等文章,收录了韩磊、徐勇、向利庆、张鸥、郭航、刘铮、 李广锌等人的肖像作品。在这些摄影师里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联系: 张鸥也是一位在纽约从事艺术创作的华裔摄影师,她(他?)的作品主题是“爸爸和我”,通过肖像作品描述了一些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肖像、同样在纽约,沈玮和张鸥这两位艺术家一位选择了美国人作为自己的主题,另一位则寻找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关联。(张鸥的作品正在北京展出,点击这里可以看到介绍) Almost naked 沈玮摄 (…) Read more

Cosplay !

三年前,我从学生那里知道了这个新词“cosply”,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年轻人将自己装扮成电子游戏、日本漫画里的角色。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摄影体裁,我强烈建议他们去报道这个故事。已经有两三个学生都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总是觉得还没有拍到我想要的味道。 最近,光圈基金会出版了一本新书,主题也是关于cosplay,这让我的记忆产生了一些连锁反应,似乎有不少摄影师都钟情于这个题材,今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就展示一下这些来自虚幻世界的摄影故事。 Elena Dorfman cosplay 光圈出版的《Fandomania: Characters & Cosplay》是摄影师Elena Dorfman的新作,她将自己隐没于cosplay光怪陆离的世界之外,采用拍摄肖像的手法记录了cosplay世界里的人们游离在两种角色之间的状态。(点这里)探寻真实和虚幻的临界点中发生的故事是Elena Dorfman一直关注的摄影体裁,她之前的作品《静默的爱人》(still lovers)也在剖析同样的故事。“静默的爱人”讲述了一种玩具——女人玩偶和她们主人之间的故事。Elena Dorfman的故事展示了这些男人们和他们的玩具之间真实的爱恋,而不仅仅是一种性的需求。点这里 曹斐的cosplay 曹斐的作品不仅仅包括摄影还有录像、舞台剧等。这个1978年出生的新一代艺术家宣称:“我的当代艺术的背景可能会令我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超级虚构”的方式去叙述,但是这种虚构是建立在超级现实主义基础上的。” 曹的cosplay有很强的介入性,对于她来说,拍照是一个“image making”(造影)的过程。可以去曹斐的网站观看她如何拍摄“cosplay”这个专题,看这位女子如何指挥她的演员,示范动作,似乎更像一个电影大片的导演。 杨长虹曾翰的cosplay 2006年的连州摄影节中,杨长虹和曾翰的《地戏》与《cosplay》被并置组成了一个新的专题,叫做《叫魂》。策展人给予这个专题如下解释: 这些年轻人“在某种强烈的心理和文化暗示下,超脱出日常生活环境的束缚进入一个可以任意想象为所欲为的虚拟世界。而这一行为的目的,似乎在他们面对照相机的那一刻已经得以实现。而在一个近似虚拟的城市上空,将各个虚拟的漫画场景一起并置其中,形成了一个以现实的人与环境组合而成的超现实画面,在对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等各层面上关系的探讨和挖掘,展现了摄影这一艺术媒介的无限可能性。”

张乾琦答问录

答问发生在2005年,点这里看原文: 1, 马格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摄影图片社,你如何成为其中一员的? 我首先得到了推荐,一个其中的成员看到了我的作品后认为我有资格申请,所以我提交了个人作品集,然后成为了候选人(nominee member.)随之而来的是考验期,大约三到四年以后,我提交了新的作品集成为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在两年以后,根据我的新的作品,我被选为正式成员。 2, 成为这样一个团体的成员对你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其中的很多摄影师都是我在读书期间的偶像。 3,作为马格南唯一一个中国摄影师,是否得到了特别的关照? 不会有这种情况,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马格南不是按照种族划分成员而是按照地域来区别摄影师。 4,目前为止你的作品都是围绕着离散与聚合这个主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作为自己的报道线索。 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我自己的个人移民经历,我收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个选题离我的心灵特别近,除此以外别的内容我都无法继续 5, 昨天看了你的新的项目,报道那些为了自己的孩子在美国辛勤工作的中国移民的生活。你为何开始拍摄这个题目。 我希望大家关注这些人,因为我也是离家生活的人。我一直都对唐人街的生活非常感兴趣,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和这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童年非常艰难,父母辛劳地工作。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都是在工作,因此每当看到这些人们,他们总是激发了我童年的回忆。 6, 很多马格南的摄影师都使用35毫米照相机,又快又方便,你最近却开始使用玛米亚7II,你为什么选用中画幅。 构图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个人感觉,35毫米的比例和6×7的比例完全不同,使用6×7的画幅,让我工作的进程变得缓慢,因为它不像35毫米一卷儿只有10张底片,这让我拍的少,但是可以关注每一张照片的构图。这是一种不同的观看方式。对我来说玛米亚7II就是大个儿的莱卡。用它来拍摄我从来都不剪裁底片,因为我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精心的准备。总之真的不一样。 7, 你用Mamiya 7II拍摄什么 不管是任务还是个人项目我都用这台相机。除此以外我最近还用它拍摄风光,这并不是我的擅长。拍摄风光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自我疗伤方式。我从来都没有休过假,因此我的另一半要求我去海滩,去放松。当我到了海滩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同一条死鱼一样躺着。我的另一半就叫着:“噢,你看你这个无助的人!” 8, 最后一个问题,你给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要坚持。

马格南里的中国人

今天是点播内容,Sirwj来信说希望我介绍一下马格南的台湾摄影师张乾琦(Chien-Chi Chang)。我这才记起来,至今印象最为深刻的荷赛中国体裁的获奖照片作者就是张乾琦(1999)。 由于要赶着出门,下午再发布文章,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先讨论。

起源——寻找萨尔加多的答案

去年在博客上和大家讨论纪实摄影(我是不会变心的),随后对萨尔加多的工作状态产生了浓厚兴趣,发出了“寻找萨尔加多”的帖子,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线索。 这位经典纪实摄影的经典代表究竟在干什么呢?2004年9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揭秘了他的动态,感谢Wangjue发给我这篇文章 萨尔加多正在操作一个将会持续8年(后来有的报道也说是12年)的大项目,他声称这是他人生最后一个大的选题,名字叫做《起源》(Genesis)。萨尔加多的计划是拍摄那些仍然没有被现代文明染指的纯洁之地,与世隔绝之地,但同时也是人类仍然存有希望的地方。他的第一站是位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 Islands),由于远离大陆,这些群岛孤零零地耸立在太平洋之中,岛上除了雨水几乎没有其它淡水资源。原来是一些荒无人烟的岛屿。1835年,达尔文曾经光顾过这座小岛,岛上的情景为他撰写《物种起源》增加了信心。 将“起源”作为自己的收山之作,真的是意味深长,这也是萨尔加多平复自己心灵的一部作品。从巴西的金矿到非洲的难民营,《劳动者》和《移民》这两个庞大的选题让萨尔加多成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处于苦难中的人们,但同时不断目睹这些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深深的痛苦,“我的心灵遭受了重创。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太可怕了,每每结束拍摄任务,我都感到无法形容的绝望。”因此,他决定寻找能够让人类重拾信心的纯净之地。 “地球上有50%的土地都被人类毁灭了,我希望能够给人们展示剩下的那些所谓蛮荒之地,我要去那些最原始的地方以一种最忠实的方式记录那里的一切,当然,我会用黑白影像,如果要表现这些土地的纯净,表现我对自然和生灵的尊敬,这是唯一的途径。” 萨尔加多的做法得到了加拉帕戈斯国家公园和达尔文基金会的支持,他可以在岛上任何地方拍摄,他雇用了一个小船,投入全部精力拍摄这里的动物和鸟类,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这个一辈子都在拍摄人类的摄影师这是多么大的一个转变。随后萨尔加多陆续拍摄了山地猩猩、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鲸鱼、南极企鹅、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苏丹南部等地,其中唯一一组和人类有关的照片是印第安人。 市面上目前最流行的摄影表现方式是“恶之花”,比如加拿大的Edward Burtynsky (三峡七日(二)和安德里亚·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等,他们站在全知全能的神的高度,见证人类作茧自缚的过程。同样痛恨人类的愚昧与自作聪明的萨尔加多也曾有过同样的念头,他说自己原本计划拍摄工厂的污染以及各种各样的大坝,但是最后他决定还是要带给人们希望。“我发现唯一能够我们带来动力,带来希望的方法就是展示这个星球上那些最质朴的土地以及它们的纯洁。这样我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最珍贵的。” 萨尔加多的作品在《卫报》陆续发表,你可以看到他拍摄的各种来自天涯海角的作品。又:根据lerboo的线报: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萨尔加多作品的发表版面。根据李达和雨齐的线报,Genesis也是圣经里的‘创世纪’的意思。将这个词和圣经里的创世纪联系起来,给这个专题增加了很多深意,也许更符合老萨的初衷。对以上各位表示感谢。

新老交替的时代

前两天去了海淀公园的创意集市,见识了各种蠢蠢欲动的新鲜玩意儿,我买了两幅画,作者是一个叫做小碗的姑娘。 “相机怎么卖?”一个文艺小青年指着另外一个文艺小青年的宝丽来相机。“这个不卖,是自个儿用的。”在这些新青年的生活里,设计、影像、创意、玩儿是交融在一起的,而这种玩耍是否能够成为艺术,产生财富和名望?不晓得宝丽来青年们知不知道Ryan McGinley,这个刚刚30岁的小男生迅速窜红的经历也许可以成为这一代人的榜样。 26岁在著名的惠特尼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30岁成为国际摄影中心推选出的年度青年摄影师 photo by Ryan McGinleyRyan McGinley凭什么得到这样的青睐?简单的说,就是一些宝丽来相片。 McGinley在帕森艺术设计学院学习期间,他迷上了摄影。1988到2003年他和一帮朋友住在一起,他给所有的人拍摄宝丽来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姓名、时间和地点,接着将照片贴在墙上,最后他公寓的墙上全部贴满了这样的相片。 紧接着,在他还是学生期间,他决定利用这些照片搞一个个展,名字叫做“孩子永远是对的” The Kids Are All Right。2000年,他的展览顺利开幕。利用自己的设计才能(这是他的专业)他将展览中的50张照片编辑成一本书,他卖出了其中的50本(每本20美金)另外50本他寄给了自己崇拜的摄影师比如Larry Clark, Nan Goldin, Jack Pierson and Wolfgang Tillmans以及一些杂志的图片编辑。(非常关键的一个举措)随后他接到了一些杂志的零活儿,在第一次给index杂志拍摄一位音乐家的时候,他只有21岁,他说他感到惊心动魄,一直考虑如何用以前拍摄自己朋友的方法拍摄眼前的这位大人物,他请音乐家脱下自己的衬衫,然后请求他的女朋友只穿着内衣拍照,他们都同意了。 .           photo by Ryan McGinley (…) Read more

超性感话题:电影+摄影+马格南=?

马格南最近的新花样可真多,建议你赶快去下载这个玩意儿:马格南在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摄影展手册。点击这里。 展览的题目叫做:The Image to Come :how cinema inspires photographers(即将到来的影像:电影如何影响摄影师),讲述了10位马格南摄影师和对他们的作品产生影响的电影导演、电影风格或者某一部电影的故事。策展人是这样解释展览的初衷的: “即将到来的影像”是布列松用来形容电影和摄影的不同时所采用的词汇,因为电影的魅力总是存在于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影像之中。但是如果反过来,动态的影像是否也能够成为激发静态影像产生的火花呢? 展览的两位策展人分别来自马格南和电影资料馆,他们将展览布置得充满想象力,惊喜连连。影像文化网站(Lensculture)对展览做了细致的描述,让我们这些无法前往的人们不禁浮想联翩: 整个展览丰富而多变。有些组合是将电影的片段和照片放在一起,有的则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制造出一种出奇不意的效果。还有的干脆就把摄影师个人的剪贴簿展示出来。摄影师Gueorgui Pinkhassov还展示了当年他受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邀请,前往观看他拍摄电影潜行者Stalker(1979)时拍摄的导演的照片以及电影拍摄场景。 总而言之,每一个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条条框框,没有重复,它再次证明了这两种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如此深远,以及它所激发出的创造力是如此的多样。 以下便是参展的摄影师情况: Abbas与电影导演罗拔图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作品战火( Paisà) Antoine d’Agata与自己拍摄的纪录片Aka Ana。Antoine d’Agata受到电影《感官世界》的影响,在日本逗留的四个月期间拍摄了一部自传式的纪录短片Aka Ana,总长20分钟的影片中纪录了摄影师本人一个个充满暴力、犯罪和喜悦的夜晚。 Bruce Gilden和美国50年代悲观宿命论影片(American film noir ) Harry (…) Read more

是谁打败了詹姆斯纳切特威

在最近揭晓的全美杂志奖的评选中,爆出一个冷门,今年新设立了一个“新闻摄影奖“,著名的摄影记者纳切特威获得了两项提名,但是最终大奖却花落别家,一家很少使用照片的文学杂志《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摘得了这个奖项,获奖作品是摄影师Jonas Bendiksen(马格南图片社挪威籍摄影师)拍摄的肯尼亚内罗比的一个贫民窟,摄影师在这个著名的贫民窟中租了一个房间,并且拍摄下了他邻居的生活。 Jonas Bendiksen的作品和纳切特威的是完全两种类型的新闻摄影,内罗比贫民窟非常感性、个人化,而老纳的作品则仍旧是刚性的、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这个结果非常有趣,代表了当今新闻摄影发展的两种趋势。 Jonas Bendiksen获奖作品PDF下载,点击这里(根据霸王别激的提示,这里还有一个pdf链接) 不过,更有趣的文章请见《中国日报》伏击肯尼亚小强这篇文章,康慨先生敏感地发现了Jonas Bendiksen拍摄的作品中清晰地显示《中国日报》被装饰性地糊在墙上,据说这是主人最常看的报纸。 Jonas Bendiksen摄 1416曾经介绍过 Jonas Bendiksen,点击这儿看看吧

大师班学员敲定(二)

继续昨天的话题,昨天傲鹰询问在哪里可以看到全部名单,链接在这里 Cédric Gerbehaye,比利时,一涉及到介绍欧洲摄影师就出现了语言障碍,由于这个摄影师没有个人网站,所以只能看到他的一些作品,无法找到具体的个人介绍。但是他的照片拍摄的很老道,可以去纪实摄影网站第十期,那里有他拍摄的一个故事,讲述加沙地带一条地下暗道的故事“summer rains” Cédric Gerbehaye摄 Rafal Milach,波兰,是学艺术出身的,目前主要的工作都在波兰,为波兰的一些媒体工作。他身上似乎没有笼罩亲美派年轻摄影师身上的那些光环,并没有得过什么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奖。但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他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也会喜欢他的照片。特别是他最近正在操作的一个长线的纪实摄影项目“俄罗斯的年轻人”很值得关注,从2004年开始做,记录了苏联垮台以后在新的体制下生长起来的小青年们的生活。 深入阅读:http://www.rafalmilach.com/ (他的个人网站设计的特棒) 俄罗斯年轻人/Rafal Milach摄 Munem Wasif,孟加拉,毕业于南亚摄影学院,目前是孟加拉图片社Driknews的摄影师。事实上,荷赛也是一个圈子的活动,Munem Wasif能够受到关注和他所在图片社的创始人沙希都·阿拉姆有很大关系。沙希都也是今年华赛的评委,他和荷赛有着密切的合作,而且一直致力于孟加拉的新闻摄影教育,可以说是孟加拉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新闻摄影的教父,他筹办摄影节、组织教育机构,加强与西方世界的沟通,我还不断收到他的群发邮件,讲述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拍摄故事等等各种见闻,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教育家、活动家。 深入阅读:摄影师的lightstalker,点这里,在纪实摄影杂志上发表的照片 点这里 Sirio Magnabosco,意大利,呵呵,这个年轻人我好喜欢。他的lightstalker 上面标明自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同时声称自己是一个网迷,一个学生,只是偶尔才拍摄照片。这绝对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摄影师,因为我很容易就翻出了他的Flickr ,blog。而且欧洲摄影师的作品永远会给你一些惊喜。 深入阅读:摄影师的主页 :www.mrsirio.com Irina Werning,阿根廷/德国 这个女孩是2006年Ian Parry摄影奖的获得者,并且因此直接获得了参加荷赛大师班的提名。获奖作品名叫“The Damned and the Beautiful”,记录了一群年轻女孩混乱无序的生活。 (…) Read more

大师班学员敲定

2007年荷赛大师班学员的名单近日公布,12名学员上榜,中国包括年轻摄影记者Xin Zhou(周馨?)。很多很多年没有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了,祝贺! 本教室将连续两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年学员的情况,看看是何方神圣能够成为荷赛看好的未来中坚力量。 Ghaith Abdul-Ahad伊拉克摄影师。巴格达大学建筑系毕业。在战争期间成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同时给卫报等多家世界知名媒体撰写专栏。能拍还能写,国际化程度很高,同时又来自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这无疑让Ghaith Abdul-Ahad熠熠发光,尽管他已经超龄了(1975年出生),但是仍然被荷赛揽入怀抱。 深入阅读:Ghaith Abdul-Ahad和其他几位伊拉克记者联合出版的一本画册的网站。点这里 Olivia Arthur来自英国,本科在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数学!随后在英国印刷学院进修新闻摄影,一直在印巴地区从事摄影报道。 深入阅读:摄影师个人网站,点这里 Christoph Bangert,德国人,本来应该按部就班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但学了一年就退学了,随后开始学习摄影。他干过一段货车司机的工作,一次负责将一辆陆虎汽车运往阿根廷,回来的路上干脆绕道去了美国,在国际摄影中心(ICP)开始学习摄影,并拿到了学位。Christoph Bangert随后在巴勒斯坦、日本、印度等地工作,2005年开始为纽约时报在伊拉克工作了九个月,目前是德国图片社Laif的签约摄影师。 深入阅读:个人网站,点这里 纽约时报多媒体作品网址 Kate Brooks,美国人。29岁。刚出道时就在前苏联地区报道了孤儿院里孩童遭受虐待的故事,照片被国际人权观察报告引用。911事件以后辗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主要为纽约时报、时代、新闻周刊等媒体工作。 深入阅读: 数字摄影记者杂志中她讲述自己如何报道巴基斯坦地震点这里 Alexandra Demenkova,俄罗斯,暂时无法找到个人介绍,可以看到其拍摄的一些作品,比如在西伯利亚拍摄的照片: Agnes Dherbeys,法国人,女性图片社EVE的创始人,获得信息科学和传播学两个硕士学位,主要在东南亚一带工作,她拍摄的尼泊尔反君主制游行获得今年荷赛的二等奖。 深入阅读:个人主页,点这里 总体印象:1,年轻摄影记者不去阿富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等战争纷扰地区,很难出人头地。 2,请注意lightstalkers这个网站,今天介绍的大部分人都在上面建有个人主页,这里是年轻摄影师进行信息交流的集散地。

不要跑,要走

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曾经非常笃信的说过这样一番话“新闻摄影的力量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块无比安静的栖息之地。在这个以加速度发展的社会里,每一个新闻摄影瞬间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这里,你可以慢下来,这里,你可以尝试去理解这个世界。” 摄影:Renée C. Byer 今天早晨(2007年),普利策奖揭晓了。这是关于一个单亲妈妈,一个患癌症的儿子,一个生命走向终点的全部过程。故事的情节本身一点儿也不新鲜,起码没有罗生门般复杂的生命密码,表现的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母爱。 从故事的结构方式来看,摄影师采用黑白影像,叙事方式非常传统。比起年初荷赛获奖作品中透露出的现代、复杂、多元,这个故事简直像一个小学生的作文。 但小学生的作文会用一种成年人绝对不会采用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观点看世界,他们眼里的世界是简单的。当我把这组照片看了好几遍,连图片说明也非常仔细地看过,难过好一阵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所谓“慢下来”的含义。  我们有多久没有动情过了呢?心里面干涸的如同沙漠,生活的节奏太快了,来不及难过,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发呆。许多摄影师的作品也在诠释这种生命的无根基感,这类作品无疑尖锐地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窘境。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如果除去我们身上所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剩下的恐怕就只有亲人之间的爱——最宝贵但是也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正是在这组朴素的图片故事中,我们得以喘息以及审视自己。 摄影师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个故事,她显然已经和主人公亲如一家,普利策评委的点评是:“这是一些如此亲密真实的瞬间。”女摄影记者的成功没有别的,完全凭着感情。她的图片说明非常仔细,其中详细记载了母亲和孩子的对话,甚至她们的矛盾。卫报周末版的图片编辑也曾说过,“我们需要摄影记者提供更多照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已经厌倦了他们枯燥乏味的图片说明,如果他们能够告诉我们更多故事主人公的真情实感,我们将更加乐意刊登这个故事”。 毫无疑问,有一些聪明的摄影记者,他们可以追逐变动的事实,用令人炫目的技法表现庞杂的社会,但是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笨拙的记者,倒可以把步伐放慢,不要跑,要走。你也许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故事——患白血病的孩子和母亲的故事,但这正是人类生命的真命题,这些影像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瞬间。 其实,自新闻摄影诞生以来,那些开拓者艾森斯塔特也好,萨洛蒙也好,他们无不是复杂人生中优雅的漫步者。 全部作品地址:这里

瞬间的解构

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思,介绍给大家。 摄影师Barbara Probst这两天在美国当代摄影博物馆(MOCP)正在举办一个名叫“曝光”(Exposures)的展览,展出了她的14组关于摄影瞬间的作品,摄影师通过从不同的视角拍摄同一个主体来对摄影中的现实予以思考。 关于她的作品如何完成大概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安排多个摄影师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对同一个主体同时按动快门。 另一个则是将相机设置到不同的角度,由摄影师本人通过遥控拍摄的方法在同时启动快门。 她的作品并没有任何主题,所有的拍摄都是漫不经心没有明确的目的,她的这些关于一个瞬间的多重空间的作品完全不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这些影像检视了我们在把摄影作品当作记录现实的档案或者用其描绘现实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就同一被摄对象摄影者有的是以偷窥的方式,有的则是以快照的方式,或者充满动感的方式等各个不同的方法描绘他们所见的现实。通过这组作品摄影师指出,摄影的瞬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 网址: http://www.gfineartdc.com/probst.htm

你来了么?希望你别失望

昨天的研讨会,呵呵,我们学校的设备真不争气,急得我们大汗珠使劲掉。感觉真对不住各位大老远来的朋友。一会儿我又要去今天的课堂,趁热把我的一些灵光记录下来,回头再详聊 由于我静下来稍微认真听的也就是Ami Vitale的讲座,所以下面的只言片语都来自她的讲座: 1,“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摄影师,而是一个记者,我同时还写文章”——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颇有启发。这件事听起来简单,但是似乎在国内很难见到能写文字的摄影师。 2,“你问我当自由摄影师是否能够谋生?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因为我的生活非常简单”——这是一个超出我预料的回答。 3,“我年轻的时候参加了无数比赛,因为我拍摄的各种边缘性题材从来都无法得到发表的机会,于是我就去比赛,获奖以后,这些照片就会被媒体争先恐后的发表。获奖也为我积累了名声。但是我现在很少去参赛了,因为我不希望再将拍摄的那些题材,那些人的痛苦这样被展示,我更希望能够帮助他们”

去古根海姆看莎丽曼

莎丽·曼Sally Mann 轰动摄影界的画册亲密家庭(Immediate Family)已经问世15年了,这也可以说是一本引起争议的画册,不少人怀疑莎丽曼可怜的孩子是否能够健康长大。 时间证明了一切。美国新闻周刊近日对摄影师和她的女儿进行了专访,文章里写道,“这位56岁的摄影师天赋被得到了证明,因为15年过后,她的照片一如当初一样吸引人。” 让新闻周刊关注莎丽曼的原因是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的一个展览“家庭影像”(family pictures),展览还收录了南格丁,Tomas struth,Anna Gaskell等16人拍摄的有关家庭的照片和录像装置。值得一看。 展览链接 PBS的这个Sally Mann的链接收录了她的作品,访谈和工作现场的纪录也值得探访。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