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女性”摄影师(一)

早晨,打开美国摄影网站就看到连续两条关于女性摄影师的消息,仔细看下去,觉得更加有趣,因为这两个人分别是纪实摄影领域和艺术摄影领域,女性摄影师成功的“经典案例”。 摄影师Jessica Dimmock 在获得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以后,最近又赢得了一笔两万欧元的奖金,她的作品记录了生活在曼哈顿繁华都市阴影里的吸毒者,从跟踪毒品贩子到接触吸毒者,这样一个边缘题材,这个女子怎样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另一位女摄影师Elinor Carucci的展览刚刚在Edwynn Houk画廊开幕。几年前Carucci就因为出版了反映自己私密生活的摄影作品集Closer,名噪一时,因为她的摄影作品以一种极近距离的拍摄方法展示了她和她的家庭生活。而这次影展则是两个主题——背部疾病和她与丈夫的感情生活。似乎女人总是和自拍联系在一起 ,这一个又有什么不同? (一)“我没有带相机,而是把照片送给他们” Jessica Dimmock的成功历史值得研究。美国摄影的作者有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标志之一就是,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回答:“我愿意”。 2004年,Dimmock遇到了一个海洛因贩子,那个人问她,你是不是愿意和我一起去见各种各样的瘾君子?Dimmock回答:“我愿意”。 随后Dimmock带着自己的第一批照片去见美国ICP摄影中心的老师,老师鼓励她一定要跟着毒品贩子继续拍。在她连续跟踪这个人两个晚上之后,她发现了一个公寓——肮脏、混乱、聚集了很多瘾君子,这个公寓就成为了她随后持续拍摄的据点。 2005年Dimmock的部分作品刚出现在媒体就引起了关注,她因此受邀加入了Redux Pictures图片社,开始为著名媒体完成拍摄任务。2006年她获得了马格南女摄影师基金,然后成为冉冉升起的报道摄影明星。她的这个拍摄项目也因为得到资金支持继续下去。 Dimmock和被摄对象能够融洽相处来自于这样一个细节——在和毒品贩子拍摄过一次照片后,第二次进入公寓之,她没有带相机,而是把上次的照片送给他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照片被贴到四处。随后她被接纳,可以毫无障碍的拍摄,她不断把作品给他们看,并且确认他们认同这些照片并且愿意发表,这些瘾君子这样认知这些图片,因为他们认为照片告诉别人他们是谁,照片成为其和社会的桥梁。 这样一个看似矛盾重重的选题,就这样被化解了,你是否感到吃惊呢?性别的力量决定了拍摄方式和表达方式,Dimmock的女性身份无疑是帮助她进入这个拍摄领域的护照,这样说,一部分男人可能觉得很不份儿,但是在我看来,决定她成功的不是她的外在性别特点,而是内在的性别气质,女人的天性让相机没有成为武器而是成为了彼此亲近的桥梁。

十年前的课堂笔记

土门拳 日本的寺庙 这一堂课的笔记着实发生在10年以前,我刚刚进入新闻摄影方向,晋永权先生刚刚完成他的唐山大地震20年的专题,我们10个新闻摄影方向的学生坐在小板凳上,印象里还有晋先生带来的巨大的萨尔加多的画册。从笔记中依然可以判断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因为记得非常仔细。不过,这种恨不得把一切都记录下来的心态也许更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的冲击很大。而当我现在逐字逐句的将这些文章读完,我惊奇地发现,他所谈论的一切都发生了,在今天仍然有意义。 这几页笔记的题目叫做:晋永权——我们今天如何来做摄影。 提纲是这样的: 第一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1 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之中 困境2 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可能就被演绎一遍 困境3 从布列松到弗兰克摄影语言的变化 第二,摄影观念的变迁 第三,摄影的纪录与表现 第四,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我们的位置 我们面临的三个困境 困境一,我们仍然沉浸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 1, 过去我们试图从混乱中寻找秩序,但是现在世界本来就是混乱的人心,理念变了,价值观变了,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以什么样的根基展开对世界的观看? 这种问题在西方摄影界已经存在20年了。70年代,美国一位摄影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横空出世,第一次对摄影伦理作基本反思,她认为时间是无情的,一切都是易逝的,而摄影就像挽歌。 2, 我们所处的混乱秩序还有来自观念摄影艺术家的影响,比如李晓镜的众生相(对照片进行的数字处理,变形,异型)在众多观念摄影艺术家手中,“Images”这个摄影的根本发生了变化。 3, 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处在传统的人道主义情感中的摄影家似乎遭遇困境,但在我看来,无论观念摄影的影响如何之大,坚守传统仍然是我们的信念,在下面一小节的介绍中会有进一步阐释。 任悦添加的背景:摄影如何进军美国艺术领域: 1960年代,观念艺术家开始使用摄影作为呈现自己作品的载体,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摄影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后现代艺术家们对摄影的接纳是在挑战传统艺术,颠覆传统艺术的构成。接下来的事实是,籍着这些后现代艺术家之手,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地位被逐步奠定。因为虽然收藏家们还是非常小心的把纯摄影师的作品与使用摄影作为媒介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地区分开,但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摄影媒介的运用,同时也激起了收藏家对摄影作品的极大兴趣,随后90年代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热潮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此段文字编译自:Over Exposed的前言,这段文字中可以印证晋老师的讲座观点,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当下也在中国发生。 困境二,在西方经历很长时间发展起来的流派在今天三五天很快就可能被演绎一遍,在摄影领域内也有表现。 艺术创作更多变为一种行为,一种表态。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中,摄影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碰撞。日本摄影师土门拳,早期的作品关于关广岛受难者,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一致。但当1953年日本经济开始腾飞,日本新艺术开始兴起,个性化得到极大的张扬,土门拳却开始拍摄寺庙里的佛像,开始认认真真做文化。中国摄影师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口上,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也十分重要,应在影像泛滥的时代中寻找一种坚持。 (…) Read more

那没准是你

配合“照片+声音”的话题重新整理了这篇文章,当年文章后面的留言很值得一看。 《美国摄影》杂志认为摄影师Jeffrey Aaronson的作品《那没准是你》(Maybe It’s You)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Jeffrey Aaronson将互联网上刊登个人广告的人物作为拍摄对象,他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合作,随后摄影师使用20″ x 24″的宝丽来相机拍摄他们的肖像,同时让被摄对象朗读自己所刊登的个人广告内容,并且录音。 这是一个奇怪的展览现场,大幅的作品旁边是个人广告,以及一个耳机,拿起来便可以听到墙上这个人的广告宣言。 “嘿,你听到了什么?”,现场的观众纷纷互相打听,因为虽然听到的是一样的内容,但每个人心里都又不同的感受。这个展览,留驻了观众的步伐,让他们可以在每一张照片上停留时间长一些,同时还让每一个带上耳机的观众都与他人隔绝,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和作品进行交流。摄影师与被摄对象之间,被摄对象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一种所谓新的联系被建立起来。 Jeffrey Aaronson的这个摄影展也被称作多媒体摄影展,而在2006年的上海双年展里,也有一件有趣的装置艺术展览很是吸引我,这就是杨千的动态绘画系列。他利用一个电机装置,将几幅绘画连接起来,并且呈现一种不停歇的运动状态,为我们展示了罪犯与警察、护士与病人、被遗弃的孩子与离异的父母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下面这个叫做《外遇》的作品,随着男人肖像的移动,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 这些展览却也激起了我的小小的恐慌,愈演愈烈的多媒体展览,是否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起码我现在已经有了轻微的多媒体强迫症,对着一个京剧展览,我的想法是, 如果能够把他们唱京剧的声音录下来……

相机就是你的护照

这是一本2004年出版的画册,名字叫作“25 under 25 Up-and-Coming American Photographers”(25位25岁以下美国新一代摄影师),两年以前,我曾把画册的前言翻译给我的学生,作者是著名的纪实摄影师Lauren Greenfield: 相机是你的护照,它依照你的方式行事。它保护你,它命令你,它成为你到达一个地方,欣赏四处甚至成为参与其中的理由。平常你不大可能和陌生人谈话,没有机会和他们接近——四目相对,然而相机让你从社会规则中解脱出来,是你开始你自己旅行的护照。 我一直记得在波士顿街头拍照的经历,为了完成摄影课的作业我不得不和陌生人谈话,而我向来都非常害羞,从那时我发现拍照是一个好方法,让我打破恐惧,让我尝试去了解未知的、异乡的和其他许多我所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我晚上也跑出来拍照,那是我平常不敢去的地方。而且象我这样的”好孩子”本来是应该非常听话的,但是我还拍摄了那些叛逆的朋客。女孩子面对自己的身体总是不自在,但是在房间里没有人的时候我拍摄了身体的自拍像。摄影让我发现世界,并且不断突破自我。 沿着纪实的风格,这本书里的摄影师都在利用相机发给他们的护照旅行,而观看者能够感觉到他们在 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原始冲动,以及拍照给他们带来的激动。 Misty Keasler关于俄罗斯孤儿院的照片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些图片描述了她”走进了另外一种不同的、神秘的,但是却是真实的生活的经历。Diane Arbus也是一个对奇怪的人感兴趣的摄影师,她曾经说过:”假如我只是感到好奇,那么我如果说出这样的话:’我来你家是因为我想和你聊聊,并且请你告诉我你的故事,’毫无疑问对方会说:’你疯了吧?’然后他们会有很强的戒备。”所以说所谓”许可”是相互的,你自己放下架子同时也要让你的被摄对象放下戒备和你成为朋友。 在我们看到的这些照片里,许多摄影师都表现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他看到了什么。与以往那些摄影师仅仅是旁观的态度不同,这里的年轻摄影师他们与自己的被摄对象共舞。比如Eric Gottesman,他的那些无名的埃塞俄比亚艾滋病患者肖像,摄影者和被摄影者达成了一个协议,拍摄照片的目的就是要让被摄者最终从照片中”切除”(消失)。而这其实有悖与摄影记者或者人类学者的传统思维。 在这本合集里,我被摄影师利用图片对生命所做的各种探索所感动。他们的影像是个人的、感性的、主观的。Laurel Nakadate拍摄的关于她大学同学生活的快照让我们也沉浸在她的生活中,Laurel说她的图片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校生活这种亚文化的记录,同时这种行为为她的生活注入了稳定。他们对待摄影的态度已经超越了将之看作盾牌,而是把它当作对自我的一种发现,甚至是对付机械化社会的一种疗伤工具。 Chana Warshauer-Baker记载了自己的暴食症,她把这种现象称作自我毁灭,她解释说:这种暴饮暴食是 因为失去了控制,不想长大。”对于她,摄影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控制,是对时间的凝固以换取信心。在那些照片里我们似乎和Chana坐在一个房间里目睹她同恶魔斗争,这是一种独一无二并且感人的经历。这本书里的摄影师都以他们的眼光看世界,而且也邀请我们通过他们的眼光看世界,Kristin Posehn把我们带到一个公园,这里的人们都看起来是孤独的毫无联系的,Andreanna Lynn Seymour为我们展示了人们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但是却仍然孤独的境界。Brian McKee拍摄的前东德人的肖像,让我们对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人和事产生沉思。 苏珊桑塔格曾经说过:”拍照是为了强调其重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他们所拍东西的一种强调,同时也是他们自己,他们的斗争,他们的生活的展示。他们的照片督促我们明了如果这些不被重视又会怎样?不管这些是塑料表面的卧室家具,排得整齐的孤儿院的陈设,还是一个人个人的经历或者家庭的故事,这些摄影师让我们停下来并且认真的思索。

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如何成为自由职业摄影师

2012年获得荷赛肖像报道奖的摄影师Ton Koene就是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从上面他个人网站所展示的作品集中,可以看到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认真地谈如何经营自己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美国快门迷杂志的主编George Schaub讲过这样一句话:“拍摄伟大的照片只是一个开始,将你的照片展示给别人,把照片卖出去,最终得到报酬,这才是你的目标。” 得到报酬,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是理所应当的事,而自由摄影师则要艰难很多,尤其是在国内,事实上就新闻摄影这一行业来说,我见到的真正的自由摄影师屈指可数。1997年我在中国青年报实习的时候,干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拆信封,里面是来自全国各地摄影师的投稿,他们也被称作通讯员,现在想来他们其中一些人就可以被称之为自由摄影师,只是那个时候,他们对发稿所带来的荣誉超出了对金钱的期待。 对于一位自由职业摄影师来说,创作作品是重要的一方面,如何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应成为更重要的话题,这和商业领域面临的问题一样,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以后,营销的工作占据主要地位,因此也出现了渠道为王的概念。那么自由摄影师的渠道又应该在哪里呢? 网络是摄影师可以迅速窜红的一个舞台,它已经成为报道摄影师的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个人网站,这样客户可以很容易浏览你的作品,并且了解你的风格,事实上,国外有些图片编辑也是通过这些个人网站寻找合适的摄影师,如果暂时无法建立网站,也可以通过博客推销自己,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先例,大家可以学习一下那些被广泛链接的个人博客的经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勤于更新。在线的图片库也是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这些可以称作摄影师图片银行的图片库,一个好处就是先期存储,随后慢慢支取利息。 对于拍摄杂志时尚和肖像报道,从摄影助理开始工作,也是一个拓展职业生涯的手段,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渡,不禁让人想起学徒工的苦难生涯。但这个无奈的开始却是最便捷的,如果遇到优秀的摄影师则可以大大丰富你的经验,这里有一篇关于摄影助理的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为杂志工作应该成为自由摄影师努力的目标,杂志的报酬比报纸高,并且可以让你认真经营自己的作品,当然,杂志对图片的拍摄要求也相对更加严格。 此外,很多摄影师为了谋生为企业拍摄公关照片,但能和公关公司建立联系的都是他们通过采访认识的摄影记者,自由摄影师很难获得他们接近他们的机会,这也提醒自由摄影师应该抓住自己在完成工作时遇到的机会,获取更大的附加价值。 可能这些列出的途径,很多人不以为然,感觉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事实可能就是这样,但是有些人就是从这些简单的途径中拓展出自己的天地,他们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因为他们将其作为一份自己的职业,苦心经营,全身心地投入。

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如何为杂志工作

英国摄影师Zed Nelson对美国枪支问题的报道 “Gun Nation”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很少能够看到招聘杂志摄影师的广告。相对于报纸摄影师和报社之间的紧密关系,杂志摄影师和杂志之间更多呈现的是松散的关系。 以前也曾经提到过,杂志很少有自己的雇佣摄影师,在英文里叫做staff photographer,也就是摄影师是杂志社的正式雇员,享有杂志社员工的福利。杂志社的摄影师可能采用签约摄影师(contract photographer)的方法吸引摄影师,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还有很多时候杂志会寻找自由摄影师(freelancer)为自己工作。 杂志社摄影的这种运作方式,是和杂志对摄影的要求相关的。杂志并没有时效方面的要求,所以可以不必要和某个摄影师有紧密联系,而报纸则有很强的依赖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杂志需要有独特的影像风格,较高的影像质量,因此也需要和各种不同风格的摄影师合作。从节省成本的角度来看,不用雇佣摄影师,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当然,杂志的报酬也应该合理,因为他们节省了器材、保险等本应支付给雇佣摄影师的费用,也应该将这部分资金回馈给自由摄影师。同时,图片编辑对于一本杂志也比较重要,因为他的摄影师队伍不稳定,因此更加难以管理。当然,如果摄影师想获得杂志社的工作,讨好图片编辑也因此很重要。 在美国有两个全国性的比赛POY,(picture of year)年度摄影摄影比赛,和BOP(best of photojournalism),最佳新闻摄影比赛,里面都有年度杂志摄影师的评选,一些为杂志社工作的自由摄影师和图片社的摄影师都曾获得这个称号。比赛要求作者选送单幅和图片故事参赛, 这两个链接是绝对值的去看的, 这是BOP获奖作品的网站 ,这是POY的网站,可以浏览很多很多获奖作品,简直是阿里巴巴的宝藏。 表面看来,杂志摄影师和报纸摄影师的分野是杂志对于题材的报道更加深入,画面更加精美,他们可能会使用大画幅相机,花费十天半个月去报道一个故事,他们在拍摄人物肖像的时候会动用各种灯光设备,拍摄环境肖像。但是,这种看法也不完全正确,摄影师James Colburn在为digitaljournalist撰写专栏的时候就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 “一张照片就是一张照片,好照片就是好照片,何必再把报纸摄影记者和杂志摄影记者分得那么清楚呢? 我年轻的时候参加一家报社的应聘,他们看了我的作品集说,照片好是好,但是过于杂志化,我当时真恨不得和他说,我把照片全转成黑白你就觉得合适了吧。不久前参加一次摄影比赛又听到了这样的评论,照片不错,但是我们这是报纸摄影比赛。我就想也反问,难道因为照片是方的,就是杂志风格,不适合在报纸上刊登了吗?假如一个报社记者被巴黎竞赛画报的风格打动拍摄出的照片,不能在报纸上刊登,假如在为国家地理杂志完成任务的时候,你总是因为感觉那画面过于报纸话而不去拍摄,最终,是谁受害了呢?拜托!拜托!如果照片好,就给予它应有的肯定,如果照片不好,就把它扔到一边,但是,千万不要用杂志摄影和报纸摄影来区分。” 上面这段话,我甚为喜欢,也颇有嚼头。对照片的评价有很多标准,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一个值得思量的问题,以报纸和杂志这样的标准生硬衡量,可能会埋没一些摄影师的创新能力,是的,最终受害的是谁呢?是我们这个行业,是媒体的老板们,因为陈词滥调的风格将会不得不这样一直维持下去。

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如何成为一名报社摄影记者

这是1416开博做第一个工作坊“小石板”时,写的一系列关于新闻摄影行业梗概的文章,借鉴的多是西方媒体的经验。现在对之进行重新编辑,希望能够对即将以及或者刚刚进入新闻摄影领域的朋友有所启发。 洛杉矶时报摄影师Don Bartletti 所做的关于中美洲年轻人冒生命危险扒火车偷渡的报道,获得2003年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 美国纽约时报图片总监对年轻人的建议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停止拍摄。不要停止拍摄,有足够好的作品,这是最重要的。在摄影这个行业,最公平的事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一夜成名。 怎样成为一个报社的摄影记者?准备好一份自己的个人作品集是首要任务。一个报社摄影记者的作品集应该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这些都是摄影记者最常见的拍摄任务: 肖像 新闻照片(一般新闻和突发新闻) 体育新闻照片 特写新闻照片 创意摄影作品 一个图片故事 照片应该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要放太多照片在里面,有10-20张足矣。入选照片的标准有两点: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作品要简洁,对于读者是易读的;从内容层面上来讲,画面应该包含信息,是能够讲故事的照片。 个人作品集的展示方式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报社和报社之间的要求差别很大,有的仍然需要制作出来的照片,但是大多数则需要数字照片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纽约时报》招聘摄影记者的启事: 我们需要一个有热情勇敢果断的人选,必须有熟练的摄影技术,对于新闻摄影领域所有类型的拍摄项目,从新闻到体育以及特写新闻都拥有创作激情与想象力。他必须对所有的拍摄任务不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还是一个国外报道都有着同样的热情,他要易于相处,可能在晚上和周末还要坚持工作。如果对网络、多媒体和视频报道有专长更好,此外还要熟悉苹果电脑的操作。符合以上要求的人请寄简历和个人作品集。

艺术和“我”

艺术摄影和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一个最大的区别是作品中自我的位置,艺术作品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报道摄影则是以客观 世界为中心。当然,“我”与客观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比如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报道摄影的艺术化,并且也曾谈到过艺术家和公众的距 离,但是对“我”的态度,还是让它们一出发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摄影形态。不过,今天的目的不是研究这两者的区别。 艺术作品中对“我”的关注,不是关于小我的无病呻吟。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象征人类最高智慧的阿拉伯神谕:认识你自己。在我看来,那些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我是谁”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之所以想起说这样一番话,因为最近看了几个摄影师的作品,他们虽然并非所谓的知名摄影师,但是他们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很多对“我”的思考。 1, Ruth Admas的作品,是一个一天一张照片的故事,自从患上了何杰金氏淋巴癌之后,Ruth开始记录自己和疾病斗争的全部过程,她每天都为自己拍摄一张肖像,记录自己的沮丧,记录头发一点一点脱落,也记录自己的康复。她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不确定》“unremarkable”,她说这里记录的是一段在对抗心理和肉体双重压力时,心灵复苏的经历,你会看到起初的照片里是一个将要死的病人,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在顽强的心灵的支撑下,她奇迹般的恢复健康。 2, Kaylynn Deveney的作品叫做“对话”,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拍摄一个叫做Albert Hastings的老人,他进入了老人的私人生活,将拍摄的照片贴在一个小的日记本中,然后请老人在旁边撰写图片说明,他希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仍然充满智 慧和充满希望的老人家,Kaylynn认为自己的作品除了在表现关于老人、家庭生活、孤独这些主题,还在探讨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他称自己的作品为 “Albert Hastings的视觉自传”,一个陌生人的观看,以及被摄对象自己对这些照片的经验混杂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对于摄影师来说,他挖掘了 Albert Hastings的“我”的生活。 3, Bill Finger的作品试图重建自己关于童年的印象。他回忆童年的生活点滴,随后绘制成草图,根据这个草图制造各种微缩模型,接着拍下照片,但是一旦照片拍摄完毕之后,模型将被毁掉,剩下的只有照片和回忆。 这些行为注入了作者对于过去的思考,比如失忆——一些曾经令你困惑的情节会莫名的消失,还比如,回忆是不可靠的——在回忆中往往不自觉的装点自己的过去。于是,摄影师根据回忆重建了似乎可以触摸的现实,但却将这一切销毁,在留下的照片中,这些对往事的一瞥,仅仅成为通往过去的一座桥梁。 4, Dinu Li也在通过影像找寻过去,他是生活在英国的华人,作品“探访母亲的旅程”,是作者根据77岁母亲的回忆,逐步走访了母亲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在中国大陆的学校,中国香港的电影院,以及英国的乡间小道而拍摄完成的,有些地方仍然保留着从前的状态,但是有的地方已经被时间完全改变。对于摄影师本人来说,这些对于过去的访问,也其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找寻,母亲的回忆也是作者的回忆。 5, 最后一个要介绍的是 Siri Sahaj Kaur,她的作品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完成,她的肖像作品中全部被摄对象都是陌生人,这些人都是看了她在网络上刊登的寻找模特的广告才和她联系的。在短暂的交流之后,摄影师会前往他们的家庭、学校或者他们自己喜欢的地点去拍照,但是,摄影师强调她无意去反映“真实”,她可能要将拍摄场地重新布置,可能要求被摄对象换衣服,因为在她看来这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过程,你遇到了一些陌生人,他们邀你走进自己的世界。 在Siri的作品中,作者以我为中心,探讨和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机成为了作者进入陌生世界的通行证,也成了她调查另外一个世界的工具。 (…) Read more

黑白还是彩色?

1994年第一届大师班的作品,在《generation x》集子里只有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是彩色的,1995年是三位,到了2003年,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使用黑白的只有一位,2004年变为三位,2005年是 五位。黑白从最初的绝对主导,随后使用频率逐渐下降,而最近又出现了回流的现象。 2001年我参加荷赛中国讲习班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们也向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用彩色还是黑白?两位老师当时还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争议。他们的具 体观点我有一些模糊了,只记得一位老师认为黑白的表现力强且不易掌控,而另外一位则坚持彩色摄影更加难拍。2003年平遥摄影节曾经设置了一个讨论拍摄纪 实是黑白还是彩色的论坛,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并没有举办。 伦敦,早期使用Kodachrome彩色胶片拍摄的照片 by Chalmers Butterfield 我们对经典纪实摄影的认知都是从黑白开始的,比如尤金史密斯、萨尔加多他们的作品是黑白为主的。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曾经谈到:“在196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接受了纪实摄影基本上是黑白摄影这种看法”。(艺术世界 2002年第一期)情况确实如此,在国内90年代纪实摄影最热的时候,几乎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摄影师都在拍黑白。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萨尔加多的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并不排斥彩色,但是在他看来:“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力,而彩色片却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上,导致忽视事物的内在本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纪实摄影关注的都是一些社会问题,边缘题材,或者是战争与灾难。这类题材似乎不适合用彩色来表现。 但是从80年代开始,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体的彩色化印刷,版面需要更多的彩色照片,另外一个现实就是媒体的娱乐化,广告商不愿意自己的广告旁边是一个索马里难民,媒体更需要一些生活化轻松的专题。面对市场的压力,更多的人转向了彩色,彩色意味着更多的市场。曾璜在1995年接受中国摄影采访的时候谈到,“中国摄影师要走向海外市场,要多拍正片, 因为国外图片市场上正片的市场比黑白或彩色照片的市场大得多。”当时一些摄影师自己偏爱黑白,但是又不得不拍摄彩色,所以常常准备两台相机,一台彩色一台黑白。 但是有趣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回归的现象。近来,黑白影像在媒体上重新受到青睐。曾璜在图片编辑手册中就专门介绍:“西方的主流媒体出现了使用黑白影像的回流。近年来《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重点报道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发展趋势。”2005年,时代周刊的图片编辑Mary Golon在给当年的大师班讲课的时候,就介绍了时代周刊在操作卡迪娜飓风时时代的两个反常之处,反常之一是他们使用了荷兰摄影师vu图片社的kadir去拍这个专题,希望能够得到一个从不同视角看这场灾难的摄影师,反常之二就是他们使用了黑白照片,Mary golon这样解释:”黑白影像在时间界定上有一种永恒的感觉,这符合我们对这场灾难报道的立场,它的影响是长期的。”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kadir van   lohuizen摄影 如果用最中庸的话总结一下以上事实,杰夫·沃尔还有这样一句话:“有人说彩色摄影好,有人说黑白摄影更纯粹。总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式有点不大对。就我来说,不管是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都说明了摄影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当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探索方向。” 的确,我们今天最幸福的是,社会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我们喜欢的媒介表达,只要你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合适的,是能够传达你的个人感受的。在孙京涛在他的博客上翻译的“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中美洲及其人权”这篇文章中,摄影师也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在拍《狂欢节上的脱衣舞娘》时,由于不知道黑白和彩色哪一种效果好,我索性两种都用。那时,我还同时拍摄纪录电影、研究各种曝光问题。那时还没有高速彩色负片,所以我只能用黑白胶片。我很喜欢黑白胶片的那种颗粒感。 在尼加拉瓜,我同样用两架相机拍摄黑白和彩色两种胶片,但我逐渐发现,在这个地方用彩色胶片更合适。彩照能够拍出人们身上穿的色彩缤纷的衣服、粉刷过的房子,更重要的是能够抓住当地居民的一种情绪——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这与萨尔瓦多截然不同。在萨尔瓦多,我也用两种胶卷拍摄,但那是因为杂志更喜欢彩色,而我却觉得黑白影调更能反映出那里战争的残酷性。 © (…) Read more

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

荷兰的设计与出版公司KesselsKramer,他们对摄影有新想法。 这家公司为Ben电信公司所制作的平面广告:“老年人、黑人、残疾人,照片是非常传统的纪实风格,与常见的电信广告中的对生活方式的鼓吹完全不同,但是这些影像却带来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购买手机的理由。” 我则先被他们出版的系列摄影丛书——In Almost Every Picture(在每一张影像之中)所吸引,这个系列照片作者皆是无名氏,比如一台追踪动物生活轨迹的相机的自动拍摄成果,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行车掠影,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成长,一只斑点狗狗的生活……。其中一集,书中照片是一位不知名的丈夫所拍摄他夫人的影像,来源是一个西班牙的跳蚤市场的一本家庭相册。从1956到1968年,这位丈夫充满爱意地为妻子拍摄了12年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时间地点的说明,整齐地贴到相册中去。12年的私人记忆,让你看到年华的老去。 这些有趣的照片很多都来自公司的创意总监 Erik Kessels的收藏,他还策划了一个叫做“loving your pictures”的展览,包含8个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的最初创作动机多种多样,比如其中有一些照片是70年代德国警察置换新的制服时为宣传册所拍摄的照片,有一些影像来自网络的相册中,还有一个家伙走遍世界各地拍摄兔子的生活。其中一些照片来自一个叫做“扔掉的照片,被拯救的视觉”(discarded photographs that were rescued for viewing)的活动,公司通过广告收集人们不喜欢的快照,这些被拍摄者认为是“意外事故”的照片,却在另一番审视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一位女士的收集的个人证件照被编辑成书,这些照片的画外音是:我存在,我在这里。 这些平凡的照片在展出的时候,脱离了当初它们被创造的语境,显得耐人寻味,dexigner网站对影展的评论更加精到: “erik通过他的策展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摄影的本真性、原创性,照片的作者身份,摄影的技术性以及摄影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当精美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摄影师的照片充斥在杂志的同时,今天,每一个人也都是摄影师。影像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前所未有迅速地被传播和交换。而每一张生产出的照片都在多重层面上具有意义:它可以是一个事件的记录,也可以是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爱你的照片”的核心意义是,你要懂得欣赏蕴含在这些照片里的多重含义。” Erik Kessels的影展让观者重新去“看”这些照片,我觉得那个活动的题目非常值得琢磨,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你需要扔掉“照片”这个概念,学会观看,这才能拯救我们在滔滔照片洪水中已经渐渐丧失的视觉。 公司的另一个活动:有用的照片,网址在这里

把相机交给那些需要相机的人

葵葵建议我去看一个影展。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主办的“稻米之路II——五个稻农的镜头”巡回摄影展,所展出的101幅图片均是由从未碰过相机的云南稻农在过去一年中所拍摄的关于自己的土地家园的照片。 我最早接触这种类型的摄影形式是上荷赛学习班的时候,女摄影师Zana Briski在拍摄印度妓女的照片的同时,为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举办了一个摄影培训班,随后发给他们每人一部简易相机,最后的作品甚为惊人。后来,国内还有广东摄影师周浩曾经把相机交给打工的农民工。 这类活动的作品,往往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新鲜而又自然——在我看来成功之处是它是一个多方合作的成果,非职业摄影师以初次体验的心情,毫无职业摄影师的矫情,拍摄自己的生活,随后,图片编辑和策展人则从专业角度挑选编辑照片,双方的合作即保持了原始创作的真纯与自然,同时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 这种合作之所以说是完美,因为在平日里难得一见,但凡让业余爱好者有意识的去做摄影,那些特把相机当回事的人,从来不关照自己的生活,在惯性的概念里,摄影无非是花花草草。另一方面,纯粹的无意识拍照,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选择,零落的照片也不能显现出力量。 有些个体能把无意识和有意识在一个人身上结合起来,比如以家庭快照起家的大师拉蒂格和南格丁,或多或少就是这种工 作方式的体现。 把相机交给那些最需要相机的人——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上面提到的红灯区孩子的摄影活动,摄影师Zana Briski将这个活动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坚持了下来,她创办了kids with cameras的组织;印度加尔格答,海地,耶路撒冷,开罗,kids with cameras组织为那些身处边缘的孩子开办培训班,他们希望通过使用相机表达,让这些孩子建立信心与希望,让我们分享他们的想象力。所有的活动的照片都结集出版,同时还拍摄相关的纪录片,纪录zana在印度红灯区和孩子们学习摄影的片子”生于红灯区”(born into brothels)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Zana是如此幸福,而在摄影之前,和摄影之后,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有关拍照的麻烦事

摄影师Martin Fuchs在他的博客上讲述了自己在街头拍照时被阻挠的经历,他是一个很能说会道的人,我很少能够看到一个摄影师可以写这么长的文章,也因此他的博客很火。 Martin Fuchs Martin Fuchs在游乐园拍摄的时候,一位妇女声称他拍到了自己的孩子而要求他删掉照片,双方争执不休,这是一个公共场合,是摄影师为数不多可以尽情拍摄的地方,难怪Martin Fuchs感觉很无奈,他很是细心,为我们找到了其他一些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摄影师的文章,还奉献了两个链接——我今天寻到的宝藏——两位律师撰写的美国摄影师和英国摄影师的法律指南,这两个pdf版本的手册绝对值得下载。 以下,我就把其中的一些要点翻译出来,可以给大家在街头工作提供一个法律参考 1,美国摄影师拍摄法律指南 一般法则:除非有特别的法律规定,在公共场合摄影师可以拍摄,比如街道、公园。 一般法则的特例:即使在公共场合,军队警察可以因为保卫国家安全禁止摄影师拍摄,美国能源部门也有权禁止摄影师拍摄核电站设备, 即使其处于公共视野范围。公共人物处于公共视野的时候,其隐私权并不得以强调,普通人物不是处于其私人空间的时候都可以拍摄 可以拍摄的主题:下面这些主体如果处于公共场合,除非特殊情况都是法律允许拍摄的。 车祸和火灾 孩子 名人 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工厂和公共机构 交通设施(比如机场) 犯罪现场 执法人员 谁会禁止你拍照:保安和一些职员常常会阻止你拍照,他们的理由是为了安全,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拍照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恐怖分子,或者会窃取他们的商业机密。执法人员也会拒绝你拍照,但是上面也提到处于公共场合他们是被允许拍摄的,不过他们有权利让你远离现场,因为处于保护现场或者安全考虑,而他们却并没有权利禁止你站在其他位置上拍摄。 阻挠、质问或者妨碍拍摄:当你在公共场合拍照的时候,其他人没有权利让你解释拍摄的理由,要求你出示自己的身份(执法人员除外),任何人不能因为摄影师在拍照而恐吓你,或者抢夺你的财产。任何私人组织都不能对摄影师采取强制拘禁措施,这都是违法的。 美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二)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一)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二) 英国摄影师法律指南(三)

为什么图片需要声音

这篇文章是四年前翻译的,这种在当时显得非常“激进”的想法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甚至摄影记者的步子迈得更大,很多人已经成为音频,视频,全能的专家。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在当下似乎更为需要回顾这篇文章:究竟为什么要给图片加上声音,在作品中放置视频呢?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下一代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增添一些新的工具,需要一些新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影一样的文件,会成为一种趋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或者必须这样做,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将无论是在报道摄影领域或者从财富的角度来讲都会有所收获。 所有我认识的视觉工作者都渴望更加深入的报道他眼前发生的故事,资金的匮乏却是最大的困难,利用音频辅助报道也许会解决这个问题。 音频报道的优势 声音将会使被摄对象得到更加立体的展现 进行深入的音频采访,可以让摄影师更接近被摄对象、了解他,并且激发新的画面 无论这些声音是否有用,他们都会帮助你写出更详细的文字说明,丰富你的总说明, 从而获得更多的发表机会。 声音可以传达不少照片无法传达的信息,比如人们的谈话反映出的他们的个性,音乐带来的感人力量,现场声音将读者带到现场。 广播和互联网上的线性传播方式需要声音给图片提供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便于读者理解。 照片+声音所产生的“第四种效应” 静态的照片打破了语言的障碍,但是却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理解的歧义,过去,文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一起产生了第三种效应,也就说图片+文字说明=第三种效应(即产生不同于以上两种单一对信息认知的新的理解) 现在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我称其为第四种效应,也就是说当图片、声音以及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以上几种传播方式在单一存在的状况下无法产生的。 音频将拓展你作品的发行渠道 因为以上所提到的音频报道的优势,它无疑会增加你作品发表的机会。深度报道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非常重要,最好的摄影师应该在长期的,个人化的深度报道上投以精力,摄影师面对的问题是这些个人的项目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支持,此时,获得更多的发行途径则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可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由此可以看到,质量上乘的音频介入,对于摄影师作品的传播将会起到一个促使其产生良性循环的正效应。 收集现场的声音以及被采访人的声音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是锦上添花。当你在编辑一些照片的时候一定会回想起当时拍摄照片的时候你的被摄者给你讲的故事吧,为什么不把这一切拿来和读者一起分享呢? (作者 Brian Storm)

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的宝藏

感谢佬关,这下又有福了 根据线人佬关的举报,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有大量照片可以欣赏,今天早上紧急研究了一下,终于有所突破。 可以浏览并下载美国国会图书馆照片的网址在这里 Lee, Russell, 1903-1986, photographer 如若欣赏经典的美国老照片,这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去处。图书馆馆藏照片近百万张,大部分都已经数字化,可以检索。不过因为照片繁多,必须知道确切的人名和事件才能够顺利进行浏览。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可以在它的推荐照片中浏览观看 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在摄影史上鼎鼎大名的照片,比如农场安全管委会纪实摄影收集了16万张黑白负片,10万张黑白照片以及1600张彩色照片,其中多罗西兰格的《移民母亲》被当作经典范例,关于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有详细解释。 馆藏图片有插图,新闻照片,纪实摄影,广告宣传照片,艺术摄影、商业摄影,艺术设计图片以及家庭相册,在馆藏介绍里你可以看到这些分类图片库的介绍。 虽然提供高精度照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照片国会图书馆都拥有版权,部分照片属于公权(public right)照片,可以使用于媒体,但是必须在署名中注明照片的出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 多罗西 兰格 FSA摄影

无国界学院

昨天贴了麻省的一些课程,lily小朋友很喜欢,忽然想起我还有一个宝藏,干脆也贡献出来。 这个网址叫做新闻学院(news university)是以新闻教育为主的一个网络大学,每门课点开以后都有诸多惊喜,因为课程非常生动,大都是多媒体形式,可以自动播放,还可以进行远程的作业练习。其中与新闻摄影有关的几门课都不错。 强烈推荐 争议照片的处理方法这门课(Handling Horrible Images )(在poynter网址上也有这个课件)。很全面的介绍了争议照片处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对策。另外,最近这里还增加了很多多媒体的课程。 其他还有: 版式设计中的色彩运用Color in News Design 多媒体报道 Multimedia Reporting: Covering Breaking News 摄影的语言 Language of the Imag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