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

这是一枚展览,名字叫《女人》( women) 展览的主题受到电影导演George Cukor 1939年的电影  ‘The Women’的启发,那部电影,没有男演员,却诠释了一个有关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展览的作品从20世纪初直至近日,从性别的角度切入,包含各种摄影风格:从象征主义到纪实风格,以及概念和观念艺术。网站上有不少展览作品展示,值得一看。 Erwin Blumenfeld weeggee 巴黎也有一个女性主题的摄影展,内容更进一步,叫做《一百个女性所拍摄的女性》,可惜网站上看不到太多照片。

重庆

我希望能够去重庆看看。 前几年,上海、北京等地不断涌起的高楼大厦是外国摄影师眼中新中国的表征,在这些密集建筑中间再点缀一些旧式风景,那似乎更为明确地体现出发生在这个古老国度里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变化。 梁思聪(Sze Tsung Leong)恐怕是较早开始表达这个意向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在西方很红, Edward Burtynsky的中国也是如此。RD翻译了Edward Burtynsky在TD上的一段发言,他发给我这个链接,也让我从Burtynsky的作品中展开头脑风暴,联想到最近西方摄影师发现的新福地:重庆。 朝天门,重庆 2002 梁思聪摄 有个朋友说,重庆是个出片子的好地方。我觉得这句话很耐人寻味,所谓“出片子的地方”是摄影师常用话语之一,但是这似乎也说明了摄影的局限、无奈甚至是狭隘——是视觉俘获了摄影师,而不是摄影师驾驭视觉——是这样的么? 现在,重庆更是西方摄影师出片子的好地方。 今年春天,在纽约的画廊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艺术有些销声匿迹,有关中国的视觉符号也很少见,Nadav Kander所拍摄的长江大概是我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来自中国的影像。 Kander的长江似乎综合了梁思聪拍摄中国的宏大景观和Ian Teh镜头中三峡的乡愁思绪,这不晓得是不是西方人看中国的一种“进化”?出门在外,我发现所谓异域情调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着实难以消除,我在美国周末市场上,看到那些业余艺术家兜售的中国照片都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依然带有浪漫色彩的中国景观与其中影影绰绰显露出的高楼大厦,大概非常符合西方人看中国的心态。雾都重庆恰好契合了这种对中国的观看,它孕育着太多这样的视觉符号,朦胧,迷离,高楼大厦,新建筑,超大城市,水,三峡,中国山水画…… 重庆 Nadav Kander摄 Kander的作品并非完全拍重庆,他沿着长江而行,但是到了重庆这段,你会发现,中国山水很突兀地被巨大的建筑和桥梁破坏。 还有一个摄影师Ferit kuyas,他的照片则完全围绕重庆,作品名字就叫做《city of ambition》,在我看来,Kander的作品仍然具有含蓄动人的力量,而这位年轻摄影师的照片却有些表面化,甚至可以说是对重庆的一种“视觉压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西方摄影师对中国观看由外到内的“进化”也是一件好事,但当它们形成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之后,又会成为一种新的不动脑筋的表象的观看。 重庆 Ferit kuyas摄 这大概就是我想去重庆的原因,这些影像勾起了我的好奇,让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亲自去看看。

周一消息树

他们都造假有术 1, 巴黎竞赛画报出了个丑闻,他们把杂志的年度报道摄影大奖给了一对艺术学校的学生,但就在颁奖前夕,两个学生向杂志社声明,他们这组照片是假的。这组反映贫困巴黎学生的照片,捡垃圾,睡在汽车里等等场景,都是摄影师摆拍出来的。 两个学生声称自己所做的是一种艺术行为,是对摄影比赛的陈词滥调的宣战,他们投其所好地“制作”了这组照片,而评委则乖乖地上了钩。 巴黎竞赛画报随后向公众致歉,收回了这个奖项。 2, 纽约时报也出了个丑闻,他们派遣英国自由摄影师Edgar Martins拍摄因为经济危机而工程搁浅的美国住宅项目。摄影师的作品表现出一种荒芜的美,编辑在作品发表的时候,特地标注出:这些照片都是用长时间的曝光拍摄而成,没有使用phootshop技巧。 真的没有PS? 一位计算机程序员发现了问题,摄影师的照片是左右镜像出来的。随后这组照片中更多的疑点被逐一发掘出来。 纽约时报网站上删除了这组照片。 这位摄影师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谈到:他从来不对照片进行任何后期处理,而是充分尊重照片原始的气氛。 3, twitter上流传着一张伊朗妇女在Mahmoud Ahmadinejad汽车前竖中指的照片,看似威猛,其实也是ps的。PDN的编辑指出,最为重要的是,竖中指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冒犯,但是在伊朗则没有任何意义。 4,剽窃 奥林巴斯EP-1的相机酷,广告也酷……噢,不,等等,这个让静态照片拼贴成动画的主意并非是奥林巴斯广告的原创,去看看这个日本人制作的视频,他先于这个广告发布在youtube上,形式完全相同。 奥林巴斯后来致歉,说广告创意的确是从Takeuchi Taijin的点子而来,他们本来要给人家署名,只是没有得到对方的允许,才不敢轻易行动。 如果你不能看到这两个youtube视频,那可太遗憾了,翻墙吧。

印社一箩筐(3)

把我手头剩下的一些出版社信息倾倒完: 1,Twin Palms 美国一家摄影出版社。已经有20年历史。 最近新出版的画册里有 William Eggleston1970年代早期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作品集《5X7》 网址:这里 William Eggleston 5X7 2,TBbooks 虽然只出版两套书,但是似乎运作很成功,每套画册四位艺术家,有签名限量和普通版的区分,签名版本都已经售罄。 最近NO2 系列的摄影师是:Todd Hido的 ohio 、Marianne Mueller的 noon 、Abner Nolan的 away 、Alec Soth 的sheep 网址:这里 3, Gottlund Verlag (…) Read more

就这么土里土气的拍照……

Maisie Crow是个刚刚大学本科毕业的姑娘,她最近赢了Ian Parry摄影基金。我爱看她的照片。 Jason Eskenazi25年的摄影生涯很丰富,他得过古根海姆奖,为时代拍照片,去过海地,阿富汗,俄罗斯,乌克兰,最近还出版了一本关于苏联的新书《Wonderland: A Fairy Tale of the Soviet Monolith》。但令人吃惊的是,他现在的工作是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古希腊雕塑展区看护展品。他找这份工作,一方面需要积攒拍摄资金,另一方面是要为新项目做研究。他已经存了一万美元。但是,这些钱究竟是用来拍新的项目,还是去再加印2000册已经售空的画册,他还很犹豫。 我爱看Maisie的照片,被她所讲述的那个17岁,贫穷家庭出身的女孩的故事:《爱我》所打动。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她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法,但奇怪的是,看这些照片我不会用极快的速度刷屏,我一张张看,她将我带到了那个家庭,带到主人公面前,似乎可以听到屋里的吵闹。 Jason Eskenazi提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想法:“我开始拍摄新闻摄影照片的时候,相信它可以改变世界,生活变得很浪漫,因为你可以背着杜马克摄影包到不同国家,漂泊在旅馆里。”但后来他发现,摄影不能改变世界,于是他用照片展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表达自己的经历。他的俄罗斯,如同一个黑色童话故事。 不知道Maisie是否也有一个杜马克,但她应该是个新闻摄影的坚定跟从者,她居住在波士顿,受的是典型的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她拍摄的方式不是魔幻主义,没有跳跃,没有并列,排比,铺陈,暗喻,还有几个小青年这么拍照呢?对于一个本科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么拍照恐怕很难。 我写下这个题目;土里土气。因为这两个人,一个初出茅庐的丫头,一个久经沙场的资深记者,虽然拍摄方式和风格完全不同,但是我能感到他们头脑里的那种简单、没有任何花俏的“直线思维”,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个乱世里,这种直线思维让我觉得分外珍贵。 我想把Maisie Crow的作品推荐给刚刚开始拍摄新闻照片的学生,把Jason Eskenazi的经历讲给为生活所迫的职业摄影师,他虽然窘迫到要去博物馆当展品看守,但仍然宣称:“我是个乐观的人,事情总有解决的方法。” 去博物馆当门卫,Jason的这个思维依旧浪漫。早上看到这两个故事,让我这个悲观主义者产生了一些希望,心中想着,也许我们都可以一直心怀“浪漫”思维,就这么土里土气地拍照。

无辜的影像

不信任照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髦,说信任照片的人似乎已经被归为傻瓜。照片不能作证了?层出不穷的假照片案例似乎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 照片和事实之间的关系,符号学理论似乎可以给出上佳的解释,过去,照片是指代事实的一种符号,而现在,符号所指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已经断裂,所指不依赖事实存在,它自己呆着,漂浮在虚无的世界。这是我们对待照片最新的态度。 去机场等朋友的间歇翻了翻John Tagg的《表意的负担》(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他认为用符号学不是解释照片“真实”的最好方式,照片并非是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所谈论的那样虚无和神秘。 John Tagg认为:“对照片作证的历史,更应该朝外看,问题在于历史,而不是照片内在。” 最近几个有关照片的故事, 让我对John Tagg的观点的理解更为深刻。 六月,伊朗国内由于大选引起的抗议示威导致不少反对派被逮捕,在冲突中还有死亡。卫报根据新闻报道和一些人权组织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名单,他们将之做成一份互动图表,希望读者能够提供名单上的人的照片。 如果你感慨卫报网站上的这些面孔,看到与之对应的“死亡”,“羁押”这些字眼感到触目惊心,体会到照片作证的力量,而事实上伊朗当局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利用照片作为证据。这个名为 Gerdab(漩涡)的网站,是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信息中心设立的,该组织负责调查组织犯罪。网站上列出20人的照片,红色圆圈围出他们的脸,声称这些人在制造“混乱”,革命卫队鼓励伊朗人以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指认相片中出现的抗议者身份。据称已有两人被逮捕。 在这两个案例里,照片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被利用,它是善良的也是邪恶的,而归根到底,是无辜被操纵的。 快门按下,记录眼前的故事,这个过程再简单不过,照片其实一直都是透明的,即使放到当下这个复杂的语境中,照片也依然是透明的,只是观看变得越来越“不透明”,与愈发复杂的人类相比,照片显得有些傻呵呵的。 照片能作证么?上面两个案例,照片都很好地起到了作证的作用,而针对其他一些情况,John Tagg提出:“是否相信照片?我希望你不要从照片本身的隐喻里去阅读,而是要问你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认为这张照片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时候,我不能相信照片,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判断没有了“准星”。 就在写完这篇文章之后,看到一个摄影项目, Omar D收集了阿尔及利亚1992年以来无辜失踪的人们的肖像,这个名叫《消失档案》(A Biography of Disappearance: Algeria 1992—)的摄影作品集已经出版。 清晨,我打开电脑,乌鲁木齐:在民间话语中看到的是骚乱,恐怖,在国家网站上看到的是官话,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成堆的尸体,就那么直接地拍摄下来,传播。 Omar (…) Read more

杂碎

话说Flickr上有一个照片拍摄的相机统计,最近的数据显示,最流行的相机已经不再是佳能尼康,而是——Iphone,一个急速增长的曲线提醒你,你头脑中所谓“相机”的概念已经需要更新。(绿线是iphone的使用趋势) 话说有个家伙叫做Sveinn Birkir,他弄了一个叫做“1976”的项目,专门收集他出生这一年的各种图片资料。看那些照片很有意思,那一年他只是个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小婴孩,麦姐则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MJ也仍然青涩,在中国,Mao去世,时代以他为封面…… 1976 – Madonna 话说美国有些网站,可以下载高清晰的历史资料图片,它们是: 1,The collection: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推荐:Edward Curtis的印第安人纪实摄影项目。 Edward Curtis 2,The collection: George Eastman House 推荐:Autochromes系列 Silberstein, L., Dr. 3,The collection: The Library of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supersize world 爱吃麦当劳的小朋友应该去看这个纪录片,《supersize me》,那哥们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吃了一个月的麦当劳。结果呢?如同麦当劳的超大号套餐一样,他也变成超大尺寸的不健康人士了。 纪录片里提到,所谓超大套餐是这些快餐店的诡计,你的胃口根本用不着超大,而他们只是希望用大号,大大号套餐勾起你的消费欲望,掏空你的钱包罢了。 如今,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也在开始用超大尺寸蛊惑你的眼睛。 以刊载趣闻信息著名的波音波音(Boing Boing)的视频栏目,近日将视频播放界面加大,打开页面是几乎占满整个电脑屏幕的视频窗口,这一思路,颇有些类似波士顿环球的“大照片”栏目,后者自推出以后,广受好评。国内有不少网站也有高精度大图展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速度比波士顿慢很多。 互联网的广告也不甘心蜗居页面一角,也在超大化。七月份,在线出版联盟组织指出,已经有37家在线媒体,包括纽约时报,新闻集团,华尔街时报以及时代华纳,cnn开始出售超大广告。 超大广告是什么概念?以前的网络广告就好像路边电线杆上的启示,而超大广告就是巨型广告牌。 看起来,争夺眼球的战争已经在网络上愈演愈烈。 2,TV is  dead? 近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不禁止一项新的数字录像系统(DVR: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system )在美国的研发和推行。这意味着观众将更容易跳过商业广告欣赏自己喜欢的节目。 这项最新的技术允许电视观众通过远程控制技术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存储在有线服务商那里,用户只需要简单登陆即可操作,而不像以往还要存储在自己家庭里的DVR系统里,过程更加简单。 有分析家认为,这意味着有线电视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也有人认为,这也意味着电视的末日即将来到。因为电视主要是被广告驱动的,而这项技术却让观者可以逃离广告。 未来的电视会如何发展?Adobe公司展示了 Flash技术在电视上的运用。这个我不在行,但是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超大个的电脑终端。从事新闻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研究的Dj Clark认为,对于现阶段的摄影记者的新媒体作品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另一位学者 Fred Ritchin则提出另一个思路,能否按照有线电视的收费思路来拯救报纸。电视收视系统中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而收费则意味着有更多和更优质的节目与服务,他指出 “这套思路仍然没有在网络上推行,但是也许能够帮助专业新闻学生存下去。总要有人为之支付费用,当然也要有一些免费却同样优质的新闻存在。 (…) Read more

印社一箩筐(2)

今天开始说一些小小另类的出版社。 Powershovel是日本一家摄影图书出版社,一打开它的网站,就觉得活力四射,再看出版社的简介, 更加卡哇伊: 我们出版基于摄影的有趣图书。你难道不觉得当下的摄影气氛和摄影文化缺少兴奋与刺激?(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我们想要做有趣和刺激的,所以开了这家出版公司,也许我们太不成熟,但是我们就想要有趣,仅此而已。 不过,不能因为言语轻松就小看这家出版公司,Powershovel并不是小朋友在玩游戏,他们重新再版了森山大道1972年的影集《Farewell Photography》,却把封面改了变成素色,开本变大,照片反差提高。 提起这本书的再版,出版人说: 这本书过去只再版过一次,但不是在日本,而是由Karl Lagerfeld出版的,这是我们(日本人)的耻辱,我们不能忘记这种“失败的感觉”。 看样子,是为了“雪耻”,Powershovel才再版了他们钟爱的森山大道的《Farewell Photography》。出版社和森山大道的关系甚好,还出版了他的《zoo》,书里附赠一张唱片,16张照片,一堆造型奇特的画片,限量1000套。另一本《Daido》则是森山大道的holga作品集。 zoo Daido 如果看过他们出版图书的质量,你就知道为何森山大道会和他们合作。Powershovel所出版的大部分图书,作者更在乎拍摄的过程而并非结果,这样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往往被当作“游戏”——页面编排花哨,印刷粗糙。 但Powershovel的厉害在于,他们以一种非常严肃的心态对待这些照片,页面设计简洁,让精致的印刷还这些照片以力量。这种以“强”补“弱 ”的出版策略,使得这些随手拍下的作品也熠熠闪光。 就比如村上隆Kaikai Kiki工作室旗下艺术家佐藤玲 (Rei Sato)首部摄影作品集《sun》,她将步行往返家与与工作室之间的感性日常观察,用照片记录下来。 这本书印得干净,安静,让我爱不释手,Powershovel的出版人 Hideki Omori这样评价这些照片: 我很遗憾地说,我不能用任何清晰的语言来形容这些照片。它们不是被拍到或者被看到,而是被感知到,是被触摸,闻到,和用感觉才能发现。 它们皆是如此简单地存在物,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安静地去感知这个“世界”,才能发现路边的青草,一个空的罐子,或者一辆停在那里的汽车,你要让自己如同一株植物那样,一架机械那样去感觉,如果你不能有这样的思路,你就不能理解佐藤玲的照片。 看了这段话,你就会知道,这是一家懂照片的出版社。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左图中男人就是Hideki Omori Powershovel只关注日本摄影师作品,每一本图书都有一个单独的网站,了解当下日本摄影文化,这里是一个好去处。(选择catalogue这个栏目就可以浏览) 呀,今天又说不完了,下周再聊。

印社一箩筐(1)

在我看来,图书是展示照片最好的方式,翻书的时候,照片之间起起伏伏,构成句子、片段,故事由此展开。 我最钟爱的摄影出版社是steidl,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没有出过一本花里胡哨的画册,每一本捧在手里,都沉甸甸的,质感十足,绝没有稀里哗啦塑料味儿的声响,你要做的就是安静地阅读。 这里(1,2)有一篇旧文,创始人访谈。没有读过的话推荐看一下。 如果一个修照片天才,像素完美主义者爱上出版,他监工的画册该有多完美? Pascal Dangin是美国首席修图员,他对出版画册也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对照片品质极其挑剔的家伙和摄影图书出版专家Steidl联手开了一个:steidldangin出版公司,他负责前期,Steidl负责后期。 我看过他出版的Philip-Lorca diCorcia的《一千张宝丽来》“1000 Polaroids”,一大厚本,漂亮,耐看。不过他们家出版的速度很慢,而且近两年都没动静了。 Phaidon是总部位于英国的一家艺术图书出版社,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23年,出版社名字来自记录苏格拉底在临死之前和学生的谈话录“斐多”(Phaedo)。而苏格拉底的这句话:“通过美的方式,美丽的事物得以变得美丽”(“By means of beauty, beautiful things become beautiful.”)便成为其宗旨。他家最早出版文学和哲学图书。随后慢慢转向视觉类图书,最出名的是那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更新到第16版仍畅销不衰。 关于Phaidon出版的摄影书,相信不少摄影人家里都有这本《摄影手册》(the photography book),它是手册性质的摄影经典作品导航,有两个版本,一个巨大,另一个是口袋书。 说到口袋书,Phaidon有一个Phaidon55系列,每套五本,都是小册子。分别有:五个纪实摄影师系列,五个实验摄影师系列,五个先锋摄影师系列等等,非常可爱。 Thames Hudson和Phaidon很类似,也是主打艺术书的出版社,今年已经60岁。这个出版社的名字是由两条河流的名字构成:从泰晤士到哈德逊河(从伦敦到纽约),据说创始人最初甚至想用六条河流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国际化的视野。 Thames Hudson的摄影书主攻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也兼顾大众口味,比如那本《空中看大地》(The Earth from (…) Read more

VIBE杂志倒闭,原因如下

今天,又一家美国媒体消失:1993年创刊的音乐杂志VIBE。 其CEO在给员工的信件中解释倒闭原因(来源:PDN): 1,资本市场坍塌严重影响杂志的投资,资不抵债 2,平面媒体广告投放大幅下降,尤其是汽车、时尚等杂志以往前十位广告投放商全面撤退,加上音乐行业不景气,以及发行量不佳,困难重重。 3,杂志的网络营销已经略有起色,但经济衰退猛烈,纸媒入不敷出,已经无法支撑下去。 更新:这杂志的创始人打算把它买回来,但是让其起死回生的方法是变成网络版,他说;这年头,印刷媒体等等已经完蛋了。(print and all that stuff is over)消息来自这里

读书时间

说了这周是读书周,就发一些书的消息。 昨天提到年轻摄影师 Ryan McGinley,正好最近光圈出了本新书,封面也用了他的照片“Dakota Hair” 。 这本名为《弗兰克之后 》( After Frank )的摄影文论集,作者是《纽约时报》艺术和生活栏目的记者、前纽约时报图片编辑 Philip Gefter。 书名叫《弗兰克之后》,就是在探讨罗伯特弗兰克之后摄影界的各种新现象,比如纪实的主观化,肖像摄影的多元发展,市场对摄影的影响等等。而被 Philip Gefter称为“后弗兰克”的摄影师还有 Lee Friedlander、Nan Goldin 、Stephen Shore 和Ryan McGinley等人. 看不到这本书不用着急,到纽约时报检索一下Philip Gefter,其中不少就是收录到这本书里的文章。 A Young Man With an (…) Read more

小小通知

参加联合翻译的一辉同学麻烦和我联系。上次我们联合翻译的《苦难还是艺术》这篇稿子《中国摄影报》用了。编辑正在找你的联系方式。

超真实与最真实,戛纳广告节速递

顺手发布刚刚看到的一个消息,来自PDN 2009年戛纳广告节近日公布了获奖名单,下面这个由 Tribal DDB 制作的飞利浦影院电视的广告,被PDN称作最酷,这个链接是youtube的,如果你看不了,可以到这个链接看高清。确实很酷很酷: 这则广告的制作片花在这里。不是CG作品,而是现场实拍。 年轻派摄影师Ryan McGinley为 Wrangler牛仔裤拍摄的广告,获得了平面广告的大奖。据说,这则广告的拍摄过程甚为疯狂,他们在新泽西用了两个晚上,拍了12个模特,捏了5000张照片。(1416过往介绍) © Wrangler / Photo by Ryan McGinley 这两则广告也很有趣,第一个,是超真实,现实无法企及,第二个则一反常态,改变影室大片的时尚摄影风格,Ryan上场,以他惯有的疯狂作品,横扫现实。但无论是超真实还是最真实,这两个极端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广告要做什么?一位广告人给他的同行这样的建议: “你必须从视觉上绑架人们,你的工作就是让他们能够驻足停留。媒体充斥着一片视觉噪音,你必须叫得比谁都响。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