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二)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二) 这文章太好了,尽管很长,但是希望你能耐心看一下 从纪实摄影转型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我们怎样解释图像一代从传统的以关心人为本,推动社会改革为目的的纪实 摄影的转型?我们怎样看待这一代人对已经进入博物馆的经典影像的戏谑?当我们 看到了香烟广告和著名的艺术作品出现在他们的照片里是怎样的感觉?在早期, 摄影扮演一种自大的,有教化色彩的角色,压迫、剥削、屠杀是这类照片的主体。 这些照片不仅仅因为其视觉刺激获得关注,同时也激起人们的道德谴责。而同时 也对于照片中受害者的同情,把我们最初的那种对死亡毁灭的强烈的偷窥视欲合 理化,道德化。苏珊桑塔格也曾经提到过,这些照片怎样由于其过度的杀伤力, 而最终失去了他们对观看者的影响。 唐麦卡林1970年戴拍摄的瘦弱的比拉夫人,比起沃纳比肖夫1950年代拍摄 的印度的灾荒已经缺乏影响力了,就其原因是这些照片已经因老调重弹而变得陈腐, 而1973年出现在无数杂志中的撒哈拉沙漠中因饥饿濒临死亡的一家人,对于观者 来说,他们如此无动于衷,就好像在观看一次暴行展览。 这种反映犯罪,自然灾害,战争的照片在19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1984年 NBC和BBC报道了致使一百万人死亡的埃塞俄比亚干旱,同年,前好莱坞演员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80年代进一步被无处不在的媒介占领,以及到处是无止境 的媒介上的商业化的影像。 照片只有当展示一些我们不知道和出其不意的影像时,才会让人们震惊, 而在一个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对所有事情了如指掌的时代,摄影 已经明显丧失了激起人们道德谴责的能力。恐怖事件到处皆是,已经充斥着我们 的媒介。当我70年代在德国上学的时候,当地电视台每周五晚上都会播放对纳粹 大屠杀的回顾,是一些纪录片,当时我姐姐9岁,我六岁,我们都在电视前和父亲 一起观看这些纪录片,父亲认为这是记住并且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且阻止 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不是德国公民,持挪威护照,我非常希望了解这段历史, 并且了解我祖国的屈辱,我知道观看这些非常重要,而且是我的职责,尽管我可能 仍然缺乏对事实的判断能力,但是我尽可能的去了解。可是,问题在于这些恐怖的 (…) Read more

下一代震荡波

上次在博客上的帖子Regeneration in china ?,引起了一些讨论,而且很有价值 我把链接贴在下面,供大家参考。 Opps 的 http://www.opps.cn/word/?p=148 http://www.opps.cn/word/?p=151#more-151 anyon的 http://anyonwang.spaces.live.com/blog/cns!B277776B31F6D9E!508.entry?_c=BlogPart

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挪威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很长的一篇文章,我实在鼓足了 勇气,才决定翻译这篇文章,也想借机梳理一下理解当代摄影的思路,今天翻 译了第一部分,觉得还有几分意思。同学们可以去看原文: http://www.forart.no/kroksnes_1/kroksnes_1.html 图像的一代与摄影的真实 作者/Andrea Kroksnes挪威艺术史学家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的作品引起了很多评论家的关注,事实上对这位 摄影师作品的研讨是对后现代摄影师,或者说“图像一代”的摄影师艺术创作思潮的 研讨。从图像一代(picture generation)开始,他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将照片挂在墙上 的时代,墙上一代已经逐渐消失了。新一代的摄影师在挑战权威,并且创作属于自己 的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Sherrie Levine仿韦斯顿作品 大部分进入纽约艺术世界的图像一代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间都和谢丽·利文 是同一个时期。1977年谢丽·利文作品和Troy Brauntuch,、Jack Goldstein,、 Robert Longo Philip Smith 一起在一个叫做艺术空间Art Space的画廊展出,评论家 Douglas Crimp给这些摄影师撰写的评论中将其和辛迪雪曼并论,并且将这一代人称 为“图像的一代”,而这个名词以及评论家提出的“图像理论”也成为了Metro Pictures (…) Read more

写一本书+读一本书

最近思想产生了一连串的化学反映,继昨天的读一本书之后,又激发了 我对先前提到的写一本书的主题的思考。 我想把主题定为“拷贝真实” 1, 前两天对于中国摄影学生的作品分析,之所以引起了大家发言的情绪, 是因为关于“真”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摄影话题。实际上,真实是不 可拷贝的,但是摄影却以貌似拷贝真实的面貌存在,这就难免引起人们 对它的非议。 2, 所以这个题目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从“照相机”这个工具的本质特点出发, 考虑它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进行摄影创作。因此,希望这个创作,是摄影人从 源头思考,这个时候读我昨天说的那本书很有必要。 3, 写这本书实际上是请大家一起来论证,摄影究竟能不能拷贝真实?拷贝怎样 的真实这些问题。这些可恶的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 自己的答案,而且都可以从自己现在工作的摄影领域寻找答案 4, 由于书在每个人手中都不能提留很长时间,因此,我觉得基于这样一个话题 的创作应该是可行的。 5, 最后,写一本书不是让大家拍拍玩的工作,这个题目也不浪漫,突然觉得 不适合的朋友可以给我发邮件推出。 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还可以再商量

读一本书

昨天的讨论让我突然很想把一本书好好再读一遍: 《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一读的摄影书,着重探讨了摄影术诞生之后一段时期的 社会思潮,书中有大量并非我们在常见的摄影史著作中看到的史实,充满 趣味,但是富有哲理,而且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对今天的摄影现实的反思。 我再发起一个活动,感兴趣的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两周以后,找个 机会一起来侃侃这本书。 图书总介绍: 本书对19世纪美国和欧洲的摄影发展进行了概述,从艺术理论、社会改革 和生理学等完全不同的领域切入论述。早期关于摄影术的评论从传统的 角度对摄影的客观性、外在形式和复制功能等进行论述。另外中性视觉、 直觉天赋和艺术进步等也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与摄影术本身技术进步一起构成 了人们对摄影的理解。玛丽·沃纳·玛利亚认为,摄影是重要的社会和文化 符号,它对艺术和社会进步都起了重要作用。

Regeneration in china ?

昨天仍然有四个好朋友,应邀前来逆光的办公室,现在才想起来,真应该到真正的1416 教室里去聚一聚,下一次,俺要试一次。 没有所谓正儿八经的研讨,但是我们认真的观看了全国16所院校的大学生的摄影作品。 研讨会在逆光楼下的食堂里以工作餐的方式顺利结束,给大家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我们 三个人有粥有饭,有菜有肉,一共开支10元钱。 我们做了一下午纯粹的学生。以后谁要是还想回到学校当学生,包括体验到办公室罚站的 滋味,请联系我。 就这次比赛的作品,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数字化的未来——对94名摄影专业学生作品的内容分析〉, 因为全文可能还要发在媒体上,我只摘录其中片断。 一, 宏观创作思路 “真实”影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影像本身达到了绝对的客观与真实,而是就其特性来 说,它不是虚拟的或者说是摆布的,而是从现实世界取材的。)这类作品一共有43组,占45.7% 非真实影像,这一类影像利用了摄影器材采集影像信息的能力,但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或者 并非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影像。54.3% 二, 微观创作方法 在43组真实影像中: 有10组使用了慢速快门的拍摄手法 有7组在后期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校正,比如一组民工题材的报道摄影作品,民工肖像是客观 的真实,但是作者在后期将照片进行了消色处理,只保留民工衣服上的局部色彩。 有6组作品使用了拼贴的方法,将不同空间和时间里的照片进行拼贴对比。 以上这些处理方法的采用,摄影师的目的都是增加摄影作品的主观性。几乎很难找到以一种有观点同时 会又是以平静的态度拍摄的影像。 在51组虚拟影像中 有38组照片都使用了人物模特,通过让模特扮演摄影师假设的角色,来传达摄影师的想法。造影而 不是摄影已经成为趋势。 有18组照片使用了数字手段对影像进行合成。另外还有5组照片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色彩调整。摄影师 的创作更加依赖后期的数字化处理,而不是前期的拍摄。 我同时也将这些作品发送给其他我认识的一些老师,也会将他们的观感传递给大家。

圣诞快乐

今天生病了,小小的不适,不写新的东西了,贴一些我前两天收集到的现成的文章吧 Regeneration 摄影展我在之前的博客里提到过,也翻译过所有的照片文字说明,事实上,这个 影展的前言也非常精彩,我说下午要举办小小研讨会,忘记今天是举世瞩目的圣诞节 结果响应者寥寥(就一位,我们单独聊吧),下面就把这个影展前言的一些片断贴在下面, 昨天去参加了袁东平老师的纪实摄影画册《穷人》的研讨会,感慨颇多,上一代人的很多精神, 比如面对现实的勇气,在新生代中变得非常罕见,从这个展览的前言则可以看到当代年轻摄影师的变化。 背景 《继往开来》(reGeneration)-50名未来(2005年至2025年)摄影家。它是由瑞士洛桑艾丽斯 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馆长威廉尤英与助理策展人娜塔丽赫斯多佛和让-克里斯多佛布拉塞共同策划, 为纪念该馆在2005年成立二十周年而推出的。 策展目的 年轻摄影师目前在做什么?他们是否有意识或无意识在接受谁的影响?他们是顺从者还是叛逆者?理想主义 者还是现实主义者?逃遁者还是参与者?我们是处在新事物(新运动、新反叛和新曙光)的端倪,还是仍处在 一个旧篇章的末页?新冒尖的摄影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手法,还是倾向于当代艺术手段?他们是否仍然采用胶片 和化学药品,还是依靠像素和 Photoshop?或者他们视需要兼容并蓄采用这两种技术?当今最优秀的年轻艺术 家在何处?欧洲和北美是否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是否已经有“一代”新的摄影师出现? 策展过程 根据这些问题,策展人开始在世界60多所艺术院校征集学生作品,包括北京电影学院、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和 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每个学校可提交10名优秀学生作品。在挑选过程中,他们不看校名,不看简历,也不考 虑政治敏感的因素,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进行遴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拘,可以是新闻报道摄影,也可以 是观念艺术作品,关键在于作品的质量和整体性。总而言之,他们寻找在未来20年里有可能成为著名摄影师的作品。 策展人发现 现在的年轻人对理论特别重视,许多人提到深受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的影响 现在的年轻人对摄影史了如指掌。过去几代摄影师可能经过技术训练,但通常靠直觉拍摄, 并自学摄影历史知识。 (…) Read more

数字化的未来 ——小小研讨会

在这里,邀请您参加由逆光个人举办的《数字化的未来》,小小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的契机,是以刚刚结束的佳能大学生摄影比赛为由头。 这次摄影比赛的有趣之处在于,参与者皆为全国高校摄影专业 或者方向的本科学生,每个学校都由指导老师精选出来6名参赛者。 在3天的时间里利用同样的数码相机创作。 这是一个难得的样本,因为参与者都是准专业人才,而且应该是一些优秀的代表 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如何展开摄影创作呢?高校的摄影教育处于什么样的 水平?我们身后即将登上舞台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物? 我现在手中有全部的参赛作品,正在进行分析统计。诚挚邀请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的朋友一同前来观摩作品,并且展开研讨。 研讨会  开始的时间为:周一下午两点钟, 地点在逆光的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507房间 空间有限,请愿意来的朋友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或者短信报名,我好有所准备

杂七杂八

周末,今天偷懒没有遛狗狗,博客也因此上得晚了一些。说一点儿杂七杂八的事情。 5月份在美国上市的属于桦榭集团的低俗画报《shock》关张了!我们在1416教室 里曾经有过相关报道 http://clickart.yculblog.com/post.4107284645.html 这本杂志自从上市以来就因为版权等问题,麻烦不断,最终导致年底关张,关张之时 的最后一期封面故事是2006年最shock的照片。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搞摄影 的同胞们,你们看看,无论是想做一本曲高和寡的高级画报,比如《生活画报》,或 者是品味低下的低级画报,比如这本shock,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都已经举步维艰。 如果读者连头脑中的虚幻世界都能从电脑里找到答案,还需要在画报这样的平面媒体 里寻找视觉感官刺激吗? 影响十二期发布了: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index.htm 特别推荐看这篇文章: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12th/be_pic.htm——专门讲新闻人像的拍摄 昨天漂流书的注意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下一步就是考虑专题的主题,大家也给些意见哦。

写一本书

关于小石板的事情,后来也不断有人问起。起初我真的是有一个伟大的计划, 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拍照片,一起学习。关于小石板的一些初衷,一些课程, 在这个博客里有专门的目录供大家察看。和所有的事情一样,开始热闹了一阵 后来由于逆光疏于管理,慢慢就不了了之,真的很抱歉。 小荷前段时间提到的书的事情,让我有了收场的主意,昨天特地去买了一本 空白的书,很漂亮,硬皮,里面是黑色的卡纸, 我邀请小石板的同学一起 做一本书,这本书将会像漂流瓶子一样在我们之间流传。大家可以在上面 贴照片,写东西。当然仍然需要一些规则和主题。 下面还有几个需要大家帮助的事情: 1,愿意参加的同学请在后面留言,我会与你联系 2,这个册子让我想起了家里的老相册,我记得那时候的照片都是用相角固定的 就像下面这样。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否还能找到? 3,这种手工书我曾经在一个网站上见到过,也是一些摄影人做的,非常棒, 但是忘记在哪里了。有知道的麻烦告诉一声。 4,期待你们的回应。。。。。

指点迷人去路——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

我昨天路过雍和宫的时候,偶然瞥见了胡同一家人门前的黄纸条,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指点迷人去路。”我觉得合辙押韵,尤其是“迷人”一词的运用甚为有趣,拿来做今天博客的标题,希望大师班真的能够给“迷人们”一些指点。 话题:你需要向NGO和其他一些组织推销自己 有一位学员讲述了她是怎样通过申请基金的资助完成拍摄项目的故事,其他人也认同这种做法,大家的体会是:自由摄影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作为独立的摄影师个体,在欧洲很难得到政府的帮助,因此和NGO组织建立联系成了一种不错的方式。路透的摄影发展总监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同编辑们建立很好的个人联系变得至关重要,而且推销展示自己应该占去你50%的精力,这也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你不能说,我不行,我不会。” 自由摄影师刘飞越为绿色和平拍摄的沙尘暴污染的照片 大师:Lesley Martin 光圈基金出版人 出版图书是一个摄影师能够散播自己名声的一个好办法,你应该学会撰写图书出版计划,了解出版社的标准,你要按照出版的标准衡量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将之没有任何修饰随便扔给编辑,同时你还要考虑作品是否能够和展览、在线展出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你要通过多重途径推销自己。 作品展示渠道的多样化,是摄影师今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今天你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展示照片,但是每一个途径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次你通过新的媒介展示作品,实际就是在学习新知识。 就图书出版而言,你要了解纸张的特点,设计、发行方面的知识,要了解读者,然后要懂得如何综合运用以上元素,不要让你的作品失去了控制。 大师:David Hurn 玛格南摄影师 David Hurn 摄影 大卫说摄影师应该有一个敏感的鼻子,可以闻到未来的味道,感觉到什么可能是未来需要的,也正是这个鼻子让大卫本人一直保持金身不倒。大卫特别强调摄影师要有经营自己的能力,但是不要在做每一样工作的时候都浮在表面,即使是婚纱摄影也有深入的可能。他给年轻摄影师的忠告是:“坚持你要做的事情,同时不要让自己因为营养不良而饿死了。”

缘分天注定——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

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第一节课,是从不谈摄影开始的。 11月3日开始的大师班要求学员以不谈摄影的方式介绍自己,于是有人唱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歌,有人谈起了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但是,在一群摄影师中制造不谈摄影的氛围,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有人这样说:“我真的不能把我的生活和摄影完全分开,因为摄影在其中占据了主要部分。” 荷赛大师班研讨了什么?以下片断摘自2006年荷赛大师班的研讨记录: 大师: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Witold Krassowski 波兰 Krassowski用一个词来形容摄影师的生活——serendipity,我觉得这个词朴素但是又充满真理。这个英文单词很难翻译,字典里的解释是“意外发现珍宝的运气”,原本是一个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名字。Krassowski认为这种意外时刻存在于摄影师的身边,你认为你拍到了,但是后来发现其实并不好,但是你当时并不在意的,后来却非常珍贵。我觉得这的确是摄影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其实有人也将这个词翻译成“歪打正着”,但是我还喜欢另外一个翻译,那就是——“缘分天注定”。 特约嘉宾:Ayperi Ecer 路透社摄影发展部门负责人 Ecer的发言是引起反响最强的发言,她在西帕图片社和马格南图片社巴黎分部当过图片总监,多年的图片经营经历让她对图片市场的发展走向有一个全景的认知。 Ecer认为,通过观察有关图片的金钱的走向,你多少也可以预见到摄影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今天即使最激进的图片社也要考虑到生存,要妥协,我们都面临一个国际化的市场。 二战以后,图片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摄影师的版权。后来图片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帮助摄影师讨价还价的中介,图片社本身就是照片的生产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杂志会画大价钱请摄影拍摄,并且还会仔细观察摄影师的全部小样,他们希望确认自己的照片是拥有独家版权的,尽管有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用这些照片,这个时期图片的使用完全基于“独家”的概念。但是数字摄影颠覆了这一切,观看和获得因为技术的改变变得容易,这种独家的概念便消失了。 同时,一些大的传媒集团的出现取代了图片社的部分工作,因为这些传媒集团拥有大量的出版物,照片在杂志与杂志之间就可以产生流通。在目前这个时期,所谓讨价还价不存在了,图片社成为一个完全的图片供应服务机构。 今天和未来的问题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全可以取代旧有模式的图片盈利方式,我们在自己的专业市场中都有些迷失了,图片编辑很绝望,文字在这些年变得更加强势,因此摄影师需要考虑和文字记者组成团队工作,这大概是一种未来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 大师 Simon Norfolk Simon Norfolk  阿富汗 时代已经变了,杂志在不断节约开支,网络是它们强有力的对手,杂志的内容需要更加情节化,更加强调它们的观点和立场,摄影师应该意识到,这样他们就需要也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一周一周

一周亮点 非客观的真实:名记者影展 最近在芝加哥的M+B画廊举办了一位文字记者的个人影展,却引起了摄影领域很多专业人士 的瞩目, 完全是因为这位拍照片的文字记者实在是位传奇人物。 报道摄影的个人化是这两年的提法,但是新闻摄影写作中的个人化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 汤普森(Thompson, Hunter S.)就是美国新新闻(New Journalism)潮流的开拓者,在他看来, 新闻写作中的客观并不存在,这位滚石杂志著名写手,强调记者的自我主观体验,反对传统新闻 报道中虚伪的客观和自欺, 并给自己的这种写作风格命名为荒诞新闻(Gonzo Journalism),Gonzo一词后来被收录入牛津 大辞典,很多人将之翻译为“刚左新闻”。汤普森这位“刚左”人士2005年自杀身亡,家人遵嘱 他的愿望,将其骨灰化作烟火。 汤普森个人影展题目就叫作Gonzo,同时还出版同名的画册。影展中收录了从未展面世的一些汤普森 拍摄朋友、家人以及自拍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来,这些冒着呛人的“刚左”味道的照片并非出自一 名职业摄影师之手,并无一贯的主题,但是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摄影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照片拍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就是要这个味儿,说到这里,我真佩服这位画廊老板的眼光,这些照片 一定热卖。 影展地址:http://www.mbfala.com/Thompson/Thompson_IG.html 一周看点 真实记录:路透推出新软件 自从路透出了自由摄影师篡改照片事件以后,就一直在利用各种活动挽回影响,比如出台严格的规定 等等,此外它们开始考虑如何在技术层面予以控制,最近,路透的CEO在一次活动中称,真实性成为一个 日益严峻的问题,路透和Canon 以及 Adobe研发出一个新的软件,照片的修改过程将被记录,永久保存 在照片的信息资料里,这样图片编辑可以清晰察看出每一张照片经过了何种改动。 (…) Read more

解剖城市

并不是什么大师名人在经营这个网站,城市景观就是几个有同好的摄影师组成的小组,拍摄的主题则是城市。 John Davies摄影 城市摄影是个意义不断拓展的摄影话题,究竟如何去表现?所以让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小组清晰的拍摄理念。他们在自我介绍里是这样陈述的: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由人类组织建造的高楼大厦,它同样也是社会的和文化历史的全景写照,这些景观是我们当下生活的证据,并且影响着未来,正如一位考古学者曾经提到的,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考古现场,因为随着城市的不断翻新和重组,城市的内在显现出来,暴露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巨大的解剖台。因此城市景观摄影不仅仅记录城市这种处于无穷变化中的外在景象,同时也要挖掘出内在的造成上述这些变化的文化动因。而照片的力量就在于,它一方面可以成为一种可信的证据,另一方面又被保留为档案,因此当下的场景和历史互相映照,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和解读当下的另外一种语境。而所谓的城市景观摄影则是这样一种行为: 1, 对一个城镇或者城市的描述 2, 试图理解或者体验我们的城市 3, 作品是通过一些列完整的照片来阐释的,而不是孤立的影像,有鲜明的主题 4, 在全景和细节上都有展示 这里的城市景观摄影和街头摄影可能有所重叠,但是街头摄影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这点和这个小组定义的城市景观摄影有所不同,后者的人总是处于城市的结构之中的。一位摄影师刚刚拍摄了一些关于中国的照片,他是这样谈自己的中国之行: “2005年我从北京到上海,在近10个城市辗转,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在街道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变化,这个城市的外观可能在一天之内就会发生变化,你今天看到的一片老宅,明天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工地。所以于我的照片而言,它们只不过将中国城市千万变化中的一些瞬间凝固下来,成为电影画面中的一个定格。” luca tommais摄影 此网站正在对一系列主题进行拍摄,其中包括居住区、交通设施、城市内的河流、绿色城市等等。网站还有一些其它摄影师关于城市的摄影项目链接。

视觉恐怖!!

依旧是月黑风高的凌晨,俺带着狗狗去散步,越想心里越不是味儿。楼下保安最近问起 我家“大狗”的近况,他嘴里的这个专有名词——“大狗”是北京的一种特产,指身高在 35cm以上的狗。在未判定这种狗是否有攻击人的倾向之前,zf用一个词儿就把这种狗全给禁 了,那就是——视觉冲击力。哈哈。我真没想到是这个词儿。 要想讨论摄影职业化语境下的视觉冲击力,请上曾璜老师的博客。俺这里介绍一下业余 人士对视觉冲击力的看法。所谓视觉冲击力就是指,这些狗太大了,具有相当强的视觉震撼, 因此无论咬人与否,一出现就会造成“视觉恐怖”。 视觉恐怖这个词让我想到了论坛里一句恶俗的话:“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 你的不对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这样关心过人民的心理健康,而且原来视觉真的具有力量, 是谁发明了视觉冲击力这个词?我看着我家狗的时候,真的感到了很强的冲击力。 一只有视觉冲击力的狗狗。。。。 欧洲伊斯兰妇女的面纱给欧洲政府带来难题,虽然很多伊斯兰妇女已经改良了他们佩戴面纱的方式。Photos by Denis Dailleux / Agence Vu for Newsweek 视觉恐怖的这个说法不光在咱们这里出现,最近欧洲几个国家纷纷表示要限制在其境内 的穆斯林妇女带面纱,原因是面纱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不尊敬,并且还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视觉 符号。英国一官员认为,人与人交流主要通过面部表情,面纱是一种阻碍。他这种说法立刻 遭到穆斯林组织的反驳,他们反问英国原来那个盲大臣到底是怎么工作的?面纱作为一种内在 信仰的外在显示,在视觉上成为欧洲移民国家的一个文化难题。 (链接: http://www.msnbc.msn.com/id/15789437/site/newsweek/) 对视觉恐怖的反击也有好的结果,比如有一个好消息是胖瘦的标准可能在未来发生一些 改变,因为随着巴西、阿根廷对T型台上超模体重的限制,那种超级瘦的模特可能不会在时装 秀场上出现了。这个限制是模特一方面要年过16,此外绝对不能皮包骨头的瘦。著名的时装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