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摄影= Bryan Adams

Bryan Adams这位扬名于80年代的摇滚巨星如今每年仍然要举办10场演唱会,在演出的间隙,他同时是一名职业摄影师。 这个消息是我今天早上发现的,霸王别激在回答Alec Soth的问卷时留言: 霸王别记 @ 2007-01-25 23:55 第一行第三张是希拉里斯万克,是Bryan Adams给American Women拍摄的组照中的一张。。。END 本来我以为摇滚歌手布赖恩充其量不过是个摄影发烧友,因为似乎好几位港星都声称自己热爱摄影,拍摄山水风光,可是却发现布莱恩同学是被stern杂志foto特刊力推的人物,这段位可就不一样了。 布赖恩亚当斯出道之前就对摄影颇感兴趣,他第一台相机是佳能AE1,后来使用了禄来以后就爱不释手,至今用这相机拍摄了不少东西。真正让他走上职业摄影师道路的是和乳腺癌基金会的合作,1997年布赖恩因为帮助基金会募捐拍摄了一些照片,激起了他浓厚的拍摄兴趣,随后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画册《Made in Canada》,封面这位女士,是一位乳癌患者,在弥留之际和布莱恩合作拍摄了这幅肖像。这张照片一直是他拍摄的动力。 2000年布赖恩的第二本画册《Haven》出版,也是和乳癌基金会合作 2005年第三本画册《America Women》出版,是和著名的服装品牌Calvin Klein合作完成,汇集了美国各个领域杰出妇女的肖像。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第一本画册中的照片,那是些真正带有摇滚味道的照片,而现在越来越职业的布赖恩亚当斯似乎已经被时尚驯化了,已经变成了时尚+摄影的布赖恩,这让我想起了昨天偶然看到的周杰伦大明星的MTV中的一个镜头,一堆摄影师的镜头簇拥着明星,其中那台颇受布赖恩青睐的禄莱被当作135相机横着举着,其实时尚+摄影,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优美的姿态而已,已经完全和摄影无关。 加拿大游泳运动员Carolyn Waldo(made in canada画册) 记者黄明珍made in canada 画册 奥运会冰球运动员made in (…) Read more

哇,这些牛人

摄影师Alec Soth出差了,为了保持其blog旺盛的生命力,他留下了一个猜谜游戏:Quiz: Name the photographer整了一大堆摄影师的作品,请网友们指出这些作品的归属,列出摄影师的名字,Alec Soth允诺给第一个把名字都说对的人送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 说实话俺是没办法完成这个题目,可是今天看到这道题目的留言者已经达到将近50条,而且有人竟然掰着指头能够一个一个数过来,这些家伙真是难以想象的牛人,如果有人觉得自己也属于其中的牛人一个,我建议你也去试试,正好游戏还没有结束。 转自Alec博客上的照片

1416访谈:对话美国年轻商业摄影师

曾经给《中国商业摄影杂志》写一篇关于摄影助理的稿子,当时通过电子邮件访问了曾经入选全美最佳摄影助理的几位商业摄影师。这些摄影师都是一些刚刚开始他们职业生涯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名气,我们设置了一个问卷让他们回答,这些答案可以看到美国年轻商业摄影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状态,因此摘录在下面给大家做参考: 马克·麦哈尼(Mark Mahaney) 你的摄影风格? 我喜欢干净、简洁和诚实的风格。我通常都利用自然光线拍摄,并且非常喜欢拍摄环境肖像,因为这样可以展示被摄对象的真实生活状况。 为什么选择了摄影这个职业? 我父亲是一个飞行员,他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就是可以将工作和自己的爱好统一起来,他的这种观点影响了我。我选择摄影也因为这本身就是我所热爱的工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绝对是值得的。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 约瑟夫·鲍依斯(Joseph Beuys)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并且创造性地使用多种媒介。他以一种非常科学、逻辑谨严的态度从事艺术创作。他的很多作品关乎人们的生活,是从政治/文化视角出发的评论。我赞赏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包含美同时包含深度,这要比创作仅仅具有美感的作品要困难许多。 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是谁? 我没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摄影师,但是那些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彩色照片的先驱者,这个群体对我影响很大。Joel Sternfeld和Roe Ethridge都是我喜欢的 你为哪些杂志拍照片,最喜欢哪一本,最希望和那一本杂志合作 SEED, RES, TOKION, NYLON. 这些是我最近为之工作的杂志,其中我最喜欢Tokion,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选题我总是很喜欢,另外他们的设计很大方,照片质量都很高。我希望能够为 Colors杂志,纽约时报杂志,Good杂志以及Big杂志等媒体工作。 从摄影工作中你得到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我的经验是,诚实可以让你走得更远,除此以外我还知道了有的时候你可能要接受一些报酬并不是很高的拍摄任务,因为如果这个任务可以让你拍摄到很好的照片来充实自己的作品集,那么也是值得的。 布卓·奥斯 (Bjorn  Iooss) 你的摄影风格? 我觉得我的照片是传统的但是同时又是试验性的。在我看来摄影表现的外在形式(构图、永光)和摄影表现的内在形式(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反差。最近我正在尝试将戏剧性的、经典的光线用于纪实摄影,照片形式很漂亮但同时又不是摆拍的。在新闻摄影和经典人像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并且非常有趣。 为什么选择了摄影这个职业? 摄影对我的影响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我对摄影的选择不存在一个精确的时间。我父亲也是一个摄影师,我记得他时常周游世界各地,带回他的作品。所以对摄影师的生活我非常熟悉。当我上6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的父亲也是摄影师,我们觉得有趣因此选修了这门课。在摄影领域我似乎一直都有着艺术感觉和天赋,这门课到我高中毕业,我一直都在上。然后我去了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在那里拿到了摄影本科学位。我热爱摄影并且充满了创作激情。很多人认为那是因为我父亲是一个摄影师,我才选择了这个职业,因为父亲已经铺平了路,我会走得更容易一些。但事实并非如此,自我创业并非如此简单。虽然存在一些便利条件,但是最终还要靠自己的智慧。 (…) Read more

威廉﹒克莱因——你必须拥有的DVD(3)

Contacts.1.2.3 在photoeye琳琅满目的DVD货架上,这套介绍摄影大师的“摄影全接触123”是我拥有的为数不多的碟片之一,还是一位好心的学生送给俺的。这套碟有幸被被盗版商看中因此我们大伙都有福了。说点儿题外话,“contacts”这个词在英文里也是摄影小样(接触印相)的意思,翻译成摄影全接触这位老哥还真给劲,不过著名的图片社contacts被翻成联系图片社,则似乎有些离谱,但也只能约定成俗。 我看到一个消息,这套产地在法国的DVD,提出制作创意的其实是威廉﹒克莱因,如果事实确实如此,这无疑是对克莱因职业生涯最好的注释,他是一个典型的一个脚踩两只船的人——著名的摄影师和著名的地下电影工作者。正好最近 wangdongwei @ 2007-01-23 14:45提问: 麻烦任老师看一下有没有克莱因拍的纪录片,如果有关于寇德卡的纪录片就更好了。 就先来说说克莱因。 评论家认为克莱因绝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因为这家伙拍照片的感觉和拍电影的感觉完全不同,他的照片紧张且一切都在朝画框外延伸,但是他的电影却松松垮垮。不过共同点却是一样的,在摄影领域克莱因反对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电影领域深受当时新浪潮主义左岸派的影响,他反对所谓“优质”但是低俗的商业片,实质上还是一个愤怒的小青年。 哈佛大学电影资料馆专门搞了克莱因的电影回顾展,他的片子一大特点就是纪实和现实的混杂,这也许是从摄影转到电影这个行当的人的特点,也值得搞图片摄影的人反思,只是他的作品很多都具有政治色彩,并且颇具实验味道,比较晦涩,翻译也很困难,我只能试着简单介绍一下,其中包括这样几个片子: 拳王阿里 这一部1974年拍摄的纪录片并非是介绍阿里本人,而是围绕着阿里的生存环境,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展开叙述。 WHO ARE YOU, POLLY MAGGOO? 《你是谁,波里马高?》这部片子是一部虚构的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拍摄了一个虚构中的人物模特波里马高的生活,她周旋在一个王子和一个电视导演之间,是一部黑色讽刺喜剧,揭露了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虚伪。 MODE IN FRANCE 《法国时尚》以半纪实的手法描述法国时尚界,中间贯穿着克莱因的时尚摄影作品。本身作为一个时尚摄影师,这种片子克莱因拍得驾轻就熟,而他本人在职业生涯后期也开始“时尚化”,有人做过这样的评价:克莱因如果不去拍音乐电视(MTV)是在可惜。我觉得这个推断挺有道理,这个领域太适合他了 MESSIAH 这戏拍于1999年,弥赛亚是一部宗教清唱剧剧本,克莱因借以表达他对人性的关照,在人类即将迈入新千年的时候,克莱因纪录了各种不同类型人构成的唱诗班,比如同性恋者、监狱囚徒、女拳击手等等,这些迥异的人唯一共同的就是他们都在共同高歌弥撒亚 Far From Vietnam 《远离越南》是克莱因参与拍摄的纪录片,一同工作的导演都是当时新浪潮派的大师阿伦·雷乃、让-吕克·戈达尔、Chris Marker(克里斯·马凯)、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 Read more

我们生活在一个“景观社会”

是现实改变了影像还是影像改变了现实?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的概念: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representation)。这个表征说到底就是图像。今天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这个世界。 居伊·德波的这段话并不容易理解。不过昨天看到的这则消息则让我对“景观”这个概念有进一步理解。 新闻链接——少男以死威胁李宇春隆胸 称代表2亿人 如果这不是一条出现在社会频道的新闻,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观念艺术作品,或者说,如果把这张照片当作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的话,那还真要感概这个艺术家的创造力——请注意看画面的背景,看上去是一个小城市里照相馆的布景,这个布景与男孩的姿态以及他胸前的牌子,以一种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才存在的极端的矛盾冲突呈现出来,让我们对时下的现实展开联想。 但事情的有趣就在于,这不是艺术,这不是所谓现实的象征物,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 少年的照片令我想到另外一些场景,就是频繁出现的有关绑架的影像。我认为二者存在着相似的意向,甚至我推断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没有选择在自己的家里随便拍一张照片,而是如此“正式”地选择了一个严肃的照相馆的背景,他一定将这种模式认作是一种公众借可以理解的模式,一个非官方的但是却正式的发布模式。 当代视觉文化不仅表现同时也在创造着这个世界,恐怖分子的照片影响了真实的现实,也许这个现实又会影响新的视觉文化。 这张照片让我如此惊骇,行为艺术家们以及观念摄影师们还有纪实摄影师们都可以对着这张照片稍作停顿,生产所谓的影像和艺术已经不是我们这些人的专利,此时再想一想居伊·德波的话“真实的世界已变成实际的形象,纯粹的形象已经转换成实际的存在”,在一个现实比影像还精彩,现实与影像完全混淆的社会里,我们该如何工作? 注:此文经过修改——本来将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翻译为奇观社会,后经jin 的指正——这个词学界约定俗成的译法为:景观社会。因此改正。

一周一周

一门生意 摄影助理——在商业摄影领域,年轻人的起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从摄影助理到摄影师成功转型,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在摄助的行当里混。这里有个摄影助理网站很实用,专门从事上通下达,帮助摄影师和摄影助理牵线搭桥,我看了看他们的摄影助理资料库,如同征婚一样,一个个摄影助理都在货架待选,我对他们都拿什么吸引客户非常感兴趣,发现结果如下: 1, 助理时间——有的都干了6年了 2, 驾照、护照 3, 语言(最好会八国语言,嘿嘿) 4, 熟悉的器材种类 5, 在哪个领域内有专长 6, 是否参加过专门的数字技术培训班(国外这种班特多) 这就是一个针对摄影助理的数字技术培训班,时间是2天,收费525美元 一张报纸 传统媒体都让网站给逼成这样了——纽约时报最近出了一个专门为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软件,姑且叫做纽约时报阅读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因为它成功地实现了报纸在网络上的虚拟转型,虽然刚刚推出还没有见到更多反响,但是我自己个人觉得这个阅读器让我们保留了浏览印刷媒体的经验,同时也适应了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 新的浏览器将给读者带来如下体验 1。阅读时只需要几个键就实现上下翻页 2。可以调整字体大小,做记号或者发给自己的朋友看 3。可以离线阅读随时观看 4。照片用幻灯片的方法展示,同时还可以通过照片链接到相关文字 5。随时可以打印输出,软件自动调整页面,让你轻松打印网络版 6。可以检索 7。软件装上之后点击就可以运行

垮掉的一代——你必须拥有的DVD(2)

Me and My Brother 这是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拍完美国人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了电影,而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这张碟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这是一个纪实和虚构混杂的片子。主人公是著名的垮掉一代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同性恋恋人彼得·奥洛夫斯基(Peter Orlovsky)以及金斯堡的弟弟Julius,Julius因为患精神病而被限制在医院里,片子开始以记录片的形式拍摄,拍摄弟弟在精神病院的日常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被金斯堡和他的恋人带回家,在路上的时候,一部电影中的电影开始拍摄,有演员的加入,很炫的表现手法,真人和假人都在试图和Julius交流了解他的内心。实际上,搞摄影出身的弗拉克,在他的多部电影里一直在探讨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关系和界限。 My Amsterdam 荷兰籍摄影师艾德·范·德·埃尔斯肯(Ed Van Der Elsken)的短片集。这个家伙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作品集《爱在左岸》,在4年流浪的生活中,埃尔斯肯以纪实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发生在巴黎左岸的爱情故事,这部反映战后年轻人心态的摄影作品集不断再版。后来埃尔斯肯和弗兰克一样也迷上了电影,他拍摄了不少反映各色荷兰人生活的短片,包括自己的家庭。而这张碟是2005年马丁帕尔作为策展人给埃尔斯肯策展的同时,出版发行的摄影师的短片作品集。

眼馋心也馋——你必须拥有的DVD(1)

这些片子都是我在photoeye的仓库里翻出来的,国内似乎也买不到,就只能眼馋咯。今天先介绍3个,还有狠多。 Memento Mori/Self-Portrait 这部片子是关于罗杰﹒拜伦(Roger Ballen),一个专注于描述在孤立荒芜环境中人和动物的心理表现的摄影师,碟里包含两个短片,一个受他作品启发而拍摄的“memento mori”,另外一部是对摄影师本人的介绍“自拍像” William Eggleston in the Real World 介绍被称作彩色摄影之父的威廉·艾格莱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纪录片,也有人称他是Snap-shot的始祖,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很火。 Rize. 这是目前当红的时尚摄影师David Lachapelle亲自操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讲述一群跳街舞的黑人孩子的故事。片子有一个官方网站,打开之后准保让你尖叫,老天,这么靓的颜色,嘿嘿这就是David Lachapelle的风格。

提问:为什么萨尔加多消失了?

关于俄罗斯的摄影艺术,我们姑且先告一段落。回头我会总结一份报告给大家。 昨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上学那阵,大家最崇拜的摄影师是萨尔加多,言必称萨尔加多。但是却不知道为何,最近这个名字突然消失了,或者说他已经被当作大师给供起来了。 与尤金史密斯等人应该不同,萨尔加多可是一位当代摄影师,照他的年纪,不应该这么早就沉寂,他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没发现他的什么动静。也许这是我的一种错觉和孤陋寡闻,所以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萨尔加多消失了吗?

旧闻重解

最近写东西的时候,偶然查到这样一则消息,来源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战争与战时的视觉再表述”学术讨论会 2006年8月23-25日,“战争与战时的视觉再表述 (War and Wartime in Visual Representation) ”学术讨论会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研究所举行。12位学者提交论文会议论文的报告均使用视觉景象(Visual Images)。 罗苏文研究员提交论文《战时的高郎桥:沪东一个棉纺织工人生活区(1938-1945)》,并为摄影图片展提供部分高郎桥地区社会变迁照片。会议论文的内容丰富,有分析摄影师生平与作品(如沙飞、沈逸千),画报中的摩登女郎形象;有解读沦陷时期电影《春江遗恨》(上海),女子越剧(《孟丽君》)的性别、娱乐、政治,战后香港电影;也有用照片展示上海战时难民、工人生活区,解读义和团时期的图像、摄影等。根据罗苏文提供的照片由会议资助制作的摄影图片展《Industrial Shanghai Through a Century of Visual Images: A Photograph Exhibition》(视觉景象中的工业上海世纪回眸—摄影图片展)在伯克利校区展出。(注: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是一个艺术史研究学者) 与会学者就视觉景象进入史学研究将会推动对史料形式的发掘、鉴别、利用进行讨论。认为视觉景象的视觉冲击力远甚于文字表述。当围绕一个主题,展示较多数量相关照片时,经研究者组合的画面,以丰富的景观、色彩(及声音),让观众对当时的场景、气氛、不同人物的身份、反应能引起直观的了解和想象。解读视觉景象的困难在于它们大多未经系统整理,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提示,后人利用时难免会有部分误解。因此对照片中的信息需要在利用中逐步得到较正确把握。 另外,我还发现早在2000年,这个所还赴日本参加了一个关于上海史的讨论会,主题为“非文字资料(图片、地图、录音)与上海史研究”。 “非文字”——请注意这个词。在我们的世界里已经发生了一种被称作“图像转向”的变化。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读图时代”的概念,“图像转向”的意义更加复杂,是我们的表达体系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和重心而朝向图像变化,在这个词的发明人W﹒J﹒米歇尔(W.J.T.Mitchell)看来,它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把图像当作视觉性(visuality)、机器(apparatus)、体制、话语、身体和喻形性(figurality)之间的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变化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铺展开来,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旧闻,比如: 清华社会学系讲座:借助图像重建工人阶级的历史 主讲人:陈启明 摄影师和记录片制片人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吴琼编纂“视觉文化丛书”系列 (…) Read more

不是”证实”而是” 证伪”

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美国ICP摄影中心的摄影录像三年展的主题是“生态环境”。 当人们的视线充斥着各种洪水,砍伐的照片时候,突然冒出一些生长茂密的松树林,这一系列作品叫做“森林”,作者是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 一些观看者这样描述他们对这一作品的体会:起初你觉得似乎可以闻到树林里新鲜的空气,但是当你看到墙上的文字说明之后,又会透不过气来。因为松树林的原址是一些巴勒斯坦村庄,1948年被以色列人清洗后,渐渐荒芜,随后被种上了松树。这些茂密的松树林让历史难以辨认并且消失。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在创造一种新的纪实摄影,他们的作品强调影像和文字的结合,大量的访谈和文字扩展了照片的含义。而在他们自己看来, 他们所做的一切是在给人们发出警告,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境遇,而这种告知的方式却绝对不是故意去捕捉所谓的决定性瞬间,来记录一些偶然的真实。从森林的例子里可以看出,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的纪实摄影作品,它们的力量不是“证实”而是“证伪”。围绕着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怀疑,以影像为媒介,他们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的语境中剥离,在远观的同时产生深深的怀疑——究竟现实是虚幻的呢还是照片是虚幻的?这是他们通过影像提出的问题。 德国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在对视觉文化进行分析的时候,使用了图像志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图像的三个等级:第一,初级或者自然的主题(一目了然的);第二,中级或惯例主题(符合习俗可以理解的);第三,内在意义或内容(蕴含的)。如果我们反过来观看视觉文化作品的生成过程,传统的纪实摄影往往停留在对第一层面的挖掘,而对图像的二三层次的发现需要靠作品完成之后的阐释,而一些所谓新纪实摄影,他们的创作思路是从第三个层次开始,他们从一开始看到的就不是现实而是象征。 注:icp国际摄影中心的这个三年展也值得一看,因为这个展览也颠覆了我们传统对风光摄影的认知。

1+1=3

第一次看到Ghetto(聚居区)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肾上腺分泌速度加快,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实摄影“标本”。 它不是光怪陆离的写真,而是用一种看似随意但又目的性极强的图像志的写作方法进行叙事,描述了世界各地因为种种原因被抛弃在生活的边缘,聚居在一起的人们,描述这些社区里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文字资料是如此丰富,并且完全和照片契合。作者非常清楚他们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铺张的大画册式的装祯,这本书是如此平易近人。 意大利一所精神病院,Michele。你爱过吗?是的,有一次。她的名字是什么?Carmela。她是不是很美丽?不,她很丑。那你最喜欢她哪里?她的鼻子。你是否想离开这里?我惧怕自由,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恐惧。 在我肯定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为我准备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至今也没有拥有它,第一次,798断货,第二次,在荷兰,我被小偷光顾一贫如洗。这本书的两位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是一个团队,分别是贝纳通旗下的color杂志的前编辑和摄影师,一个文字,一个摄影,两人各司其职,完全是梦幻组合。 “Ghettos”这个专题的文字介绍是这样的: 从坦桑尼亚的一个难民营出发,我们穿越了12个聚集区、难民营,最终到达南美巴塔哥尼亚雨林。在每一个我们途径的地方我们都系统地为这里的居民拍照留影。与此同时,询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怎么来的,这里谁是头领,你独处的时候会去哪里,你和谁做爱,去哪里补牙。对于这里的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拍照,有的人目光逼人地盯着照相机,另外一些人仪式般地对着相机挤出笑容,而封面上的这位人物——Mario,他背过身 去,静静等待快门响的那一刻。 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都来自南非,他们曾在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制度10周年之后,回到南非拍摄完成一个摄影项目。画册以一位名叫Mkhize的人的名字命名:《Mr Mkhize的肖像和其他南非的故事》,同时也以这位先生的肖像为开端: 图片说明是这样的:Mr Mkhize在拍摄这张照片之前,一辈子只拍过两张照片,第一张是为了他的户籍照,这样,当时的白人政府可以控制他的行动,第二张是他的身份照,那是在1994年,解除种族隔离,他第一次参加民主选举。1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他拍照,这一次,没有任何官方原因。 这文字写得很精彩,与很多摄影师到此一游式或者情感泛滥式的写法,完全不同。我喜欢这些文字,和他们的照片的风格一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客观主义”的表达方式,没有预设的情节,以一种客观方式记录的同时,却又在反诘摄影的实证功用以及现实的虚幻。 我把这个帖子起名叫作1+1=3,我的意思是1个摄影也许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必须再加上1个别的什么,也许是文字,1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摄影的本质和功能才得以激发和呼应,最后达到的效果也许比3还要大。 似乎仍然有话未说完,我喜欢这两个人,明天再聊聊好么。

一周一周——我要让你吃惊

l 升职=吃惊 图片编辑之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图片总监?最近美国著名的杂志INC的人事变动,让我们对图片编辑这一职位的美好未来充满向往——INC的图片编辑最近升任杂志的总编!美国摄影杂志在它们的网络版迅速报道了这一事件,这充分证明此类事件在美国也非常罕见。此次INC杂志的突破传统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图片总监(仍然是一位女士)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出现“图像转向”的时候,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藩篱正在逐步打破,一些传统的观点逐步发生改变。 国内一些媒体的图片总监也享受着副总编的待遇,不过很多也有名无实,也很少能够插手编辑部的工作。 l 柯达=吃惊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会觉得柯达疯了。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起初娓娓道来追忆柯达的历史,但是当话题转向柯达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他语速开始逐渐加快,直到癫狂,最后失态。这本来是一个柯达内部的视频,据说是在去年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一次数字高峰会议上播放的,后来流传到互联网上。在这段视频里,面临严峻挑战的柯达,仍然不失幽默感的表达了自己数字转向的决心。让一只笨重的大象转身谈何容易,我一想到这个当初以“你只需按动快门”横扫全球、普及摄影的乔治伊士曼公司在数字时代的境遇,就唏嘘不已。 柯达视频地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6XjXu-oT8 l 美国总统=吃惊 白宫很牛,布什最近一次的发言又没有给摄影记者留地方,他们照例发布了官方标准照。但是结果是竟然有一些报纸,比如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还有通讯社比如路透,他们都拒绝使用和发布这种照片,而宁愿使用视频的截图。白宫鼻子可能都气歪了,但是他们必须承认,没准哪一天报纸会同样对手机照片也感兴趣。 l 我=吃惊 在光圈最近一期的杂志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报道,内容关于伊拉克东北部的库德族自治区-苏莱曼尼亚(As-Sulaymaniyah),监狱库德族囚犯所留下的墙壁涂鸦、蚀刻画和标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摄影师唐浩武拍摄的民工涂鸦,所以决定仔细挖掘一下。 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囚犯涂鸦的作者原来是我非常钟情的一本画册《Ghetto》(民族聚集区)的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团队,已经出版了不少大部头的画册,画册的拍摄横跨全球,图片精彩,文字也非常深入,主题都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今天没有时间详细说了,大家先看看网站,我们明天再聊。

大家来接龙之——俄罗斯摄影

我们了解的很多所谓“国外”的知识都来自美国,因为老美善于经营自己的文化,或者说他们靠语言殖民打开了对外倾销的大门。法国人不一样,老帕十来岁的女儿还只会蹦英语单词,分不清英文早餐、午餐和晚餐的差别,这和中国孩子的英文水平差远了,不过也难怪,因为你要是在巴黎,千万别说英文,肯定被人看不起。其实我一直以来的志向是学法文、德文或者任何什么不是英文的文。当然,决心和行动差别很远。 这个帖子不是说语言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对摄影史和摄影世界的了解似乎都是按照美国人的思维,我们言必称大师的人也都大多是美国人。这就是为什么那本《摄影简史》很值得一看的原因,因为这至少是一本英国人写的摄影史,思维逻辑完全和美国人不一样。我们还有多少认知上的盲区呢? 于是我想到这个集思广益的方法,一起来探寻除了美国以外的摄影世界,不妨从俄罗斯开始聊,方法是大家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你最喜欢的摄影师、摄影团体、摄影风格或者流派等等,一切你知道的知识以回帖,或者链接到你博客上的方法与大家分享。我会将这个帖子置顶。 今天我先来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我的摄影知识——俄罗斯最大的新闻图片通讯社 俄塔社(itar-tass)是俄罗斯有重要影响的新闻机构,也是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它是由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和俄罗斯新闻通讯社合并而成的官方通讯社。 俄塔社的图片机构因此就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官方图片社——相当于新华社的中国图片总汇。 俄塔图片库2003年建立了在线图片网络www.tassphoto.com,这个图片库的图片来源是俄塔社遍布俄罗斯的记者网络,因此俄塔负责人也谈到,他们也存在和美联、法新的竞争但是他们的优势是有更加丰富的俄罗斯本地图片来源,因此立足于俄罗斯本地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目前这个图片库每天增加100张左右图片,同时正在处理大量的历史照片,另外他们非常重视创意照片的经营,已经认识到这是市场销量最好的照片品种之一。 俄塔社是俄罗斯图片编辑的培训基地,很多媒体的图片编辑都是从这里出来的。他们的工作准则是——最好的照片是最快的照片。

有问必答之——gettyimages是否向自由摄影师开放?

bresson @ 2007-01-08 14:45:有个问题想问逆光老师,听说GETTY去年底开始接收自由摄影师的照片在其网站上销售,您了解相关信息吗? 经过信息检索,回答如下 要成为gettyimages的签约摄影师很困难,gettyimages并不随意接纳自由摄影师的作品,但是出于竞争的考虑,从草根里淘金,gettyimages确实从去年年底开始接纳一些自由摄影师的照片,但是门槛仍然很高,具体的途径如下: 第一, 花钱买空间 Getty建立了一个叫做The Lifesize Collection的空间,任何一个人只要支付每张照片50美元的空间费用,就可以将自己的照片上传上来,通过gettyimages强大的销售系统出售,每个人最多可以传40张。 Stockphototalk的Andy Goetze替摄影师算了个帐,假使你一共放40张照片,平均每张出售两次(这是一个保守估计),每张照片平均100美元(也是保守估计,仅限于出售给互联网媒体和电视)你一年可以卖出8000美元,但是按照getty的协议,你只能拿到30%,这就是2400美元,然后还要除去2000美元的空间费用,你可以赚到400美元。 注意:这个算法是按照美国图片市场的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的图片价格可能只有这个价格的1/10 因此,对于非常了解市场行情,同时也是职业或者准职业摄影师,你的照片以创意为主,目标客户是广告的话,这也许是一个平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个链接上传:http://contributors.gettyimages.com/ 第二, 从istockphoto进入 Istockphoto是getty去年收购的一家专门卖廉价照片的网站,这里的照片1美元起,非常便宜,这种模式也让很多摄影师觉得没有活路。Getty从这里接受照片实际上是通过海选政策,如果你能在这里成为钻石会员(照片销售量达2500次),就可以向gettyimage传5张照片。但是成为钻石会员的难度很高,目前也istock里只不过有一百来个。 从总体上看,getty并没有完全向自由摄影师开放,但是正在逐步酝酿接纳草根中的精英,成为它盈利机器上的螺丝钉。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