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涯经营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是我从台湾画廊协会的电子杂志里看来的,我觉得特实用,特切中要害, 打算投身艺术市场的人们应该通读五遍: 不要觉得美术馆是为了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盖的,而抱着酸葡萄心态。 不要觉得拿自己的作品去推销是出卖灵魂,怎么卖和卖给谁才是关键。 艺术和其它行业一样,要辛苦耕耘才有收获,不要认为出自幻想、兴趣、 试试看的心态就能一夜成名。艺术市场上靠实力、创造力和认真的实验 态度远多于靠巧合、突发的灵感。 不要自比梵高而郁郁寡欢,却一厢情愿相信自己是怀才不遇。时代不同了, 现在要是到三十五岁还乏人问津,就该放弃了走向市场了。 市场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商品都要以质量取胜,『艺术商品』的质量为何, 不妨向在市场上更资深的艺术家请教。 对自己作品应陈列在哪里要有个底案,是要留名艺术史、跻身美术馆、挂在收藏家 的客厅、居家的厨房装饰还是旅馆大厅?有个定位才能找对经纪人或画廊。 不要随便参展,有些展览是针对业余艺术家或外行人的组织,像是先生娘想在诊所走廊 展览你的作品等。一但被归类为休闲业余型的艺术家,市场就会对你失去兴趣。 不要和你自己觉得是好人、但是是烂艺术家的朋友太常一起在展示及社交场合出没, 因为这样很容易让人家把你们归成同类,而且通常是归到烂艺术家那类。相同的, 常在已经有市场表现的艺术家身边晃,有时也能获得经纪人或画廊的注意。 选对经纪人或画廊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一时需要钱就随便把作品和还没做的作品签约 下去,不好的包装、营销会毁了一个艺术家。而若改变心意,有时解约过程之复杂棘手 会让你痛不欲生。 不要把自己的作品集夹着就挨家挨户找经纪人或画廊推销自己,这在这个专业里是致命 的错误。应该先做调查,找到跟自己风格契合的经纪人或画廊,研究他们的展览和代理史, 再做接触。 如果经纪人或画廊拒绝你,不要马上摆出一副”你只不过是个不懂艺术、一身铜臭的商人”, 经纪人的考虑和艺术家不同,他们有市场的生存规则必须遵循。如果你的东西好,尝试一步 一步说服经纪人或画廊。 如果你还默默无名,不要想着一步就走进最有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经纪人或画廊,先找 中小型的经纪人或画廊试身手,如果你有所表现,大画廊自然会注意到你。经纪人或画廊 彼此之间的沟通对话或是相互刺探是很频繁的,有潜力的你不用怕被遗忘。 (…) Read more

匿名英豪

最近的一件事是1980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得主突然现身了,而当年得奖作品是 以匿名的形式出现的。 摄影师Jahangir Razmi为伊朗当地一家杂志工作,拍到屠杀镜 头之后,被美国合众社将照片发布出去(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当时为了保护 摄影师的安全,署名是无名摄影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摄影师的真实身份 越来越迷惑,甚至连著名摄影师Reza都曾被认作是作品的原作者。直至今天 Jahangir Razmi认为没有必要再躲起来了,于是公开身份,普利策奖委员会将给 他重新颁奖。 借着这件事说些别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越来越多的匿名英豪,随着平台的拓展, “公民新闻摄影记者”越来越显现出他们的力量。最近路透和雅虎打造了一个叫做 “你见证了新闻”(You witness news)的平台,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公民新闻和 主流新闻的融合,这个平台被假设成为,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把他拍摄到的新闻照片上传 到这个平台上,他的照片除了在雅虎得以展示,同时还可能就有机会被路透社选中, 发送到他们的平台上,这个时候摄影师可以得到报酬。专家也质疑这种模式在付费、 版权问题上还有诸多毛病,但是可以看出来,公民新闻,草根族蓬勃的生命力已经势不可挡。 http://news.yahoo.com/you-witness 公民新闻摄影记者为什么势不可挡?我还看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启发的分析,请大家到 如下链接观看照片,我就不贴过来了免得网站被封,嘿嘿。 http://www.virtual-china.org/2006/12/citizen_vs_prof.html#trackback 这两张照片对比了市民摄影师(上面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师的照片最大的不同,市民摄影 师作为参与者中的一员,他们的照片充满了身在其中的热情和现场感,让观者感同身受; 而职业摄影记者则报着专业记录者的态度,以冷眼旁观的心态,不同声色的记录,评价。 角色的不同让两张照片的传播效果也截然不同。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他们喜欢哪种表达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一周亮点 : 本周美国摄影评出10本年度最佳摄影图书 1,洪水过后 After the Flood / 摄影师Robert Polidori 空荡荡的街道,卡蒂娜飓风过后残留的恐怖 2,21岁的猫王 Elvis at 21: New York to Memphis /摄影师 Alfred Wertheimer 走上明星大道之前的猫王,摄影师镜头下真实的猫王 3, 摄影作品集Peter Beard 这本书要好好介绍一下,首先是吓死人的价格,普通版2500美金,限量收藏版6500美金,全书616页。 作者是成名于60年代的美国摄影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对非洲的兴趣,让他投身非洲大地,拍照片和写日记是他在非洲的主要生活方式,出版的第一本画册是关于三万五千只大象的故事。1977年,Beard在ICP摄影中心举办了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大象的尸体、 烧焦的日记、 来自非洲的物品以及动物标本,摄影师对殖民主义给非洲带来的血腥表示愤怒。 (…) Read more

财富名人秀

悦读悦带劲儿 读财富 这两天博客一下子清静起来,有读者反映贴的太多了,决定以后周末不贴 东西了 如果要想研究杂志的图片编辑,《财富》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样本。 12月4日的这一期,更是带给读者一个惊喜,极其奢侈地用28个页码刊登了年度人 物肖像。年度肖像,其实不是一个新鲜的主意,比如《时代》每年都有这样的专辑。 但是《财富》使用了一种真的我觉得只能用奢侈这个词来形容的表现方法:黑白照片, 白色背景,整p的版面设计。 实际上更确切的说,这期的肖像特辑是年度最有影响力(POWER)的人物,在阅读 完专辑最后一页的报道《图片背后的故事》以后,我觉得再也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加Power的了。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翻译: Behind the lens 关于有影响力的人物肖像的拍摄,往往会落入一个陷阱——私人飞机,大别墅,带司机的豪华 汽车,但是当财富试图给读者展示我们的2006年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展示 他们的权威,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所以,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些人自己的身上,我们在一块简单 的背景前面,为他们拍摄黑白照片。“这种简单的照片将会使我们的被摄对象更加有力量,而 不是削弱他们的权威,假如我们在证券交易所里为John Thain拍摄,或者在房间里给默多克拍摄, 我觉得他们不会得到如此的突出。”这是做出这个拍摄计划的图片编辑Greg Pond的看法 为了实现这种拍摄目的,财富请来了人像大师Albert Waston完成拍摄,Waston的突出特点就是 他在时间的压力下仍然能够出色地完成拍摄任务。“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拍摄每一个人物之前都 有充分的准备。”摄影师 Albert Waston说。在拍摄Katsuaki之前他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在被摄 对象居住的酒店测试灯光,不幸的是,在开始拍摄的那一刻由于咖啡机导致电路跳闸,好在一切 (…) Read more

艺术的价值是否真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在资本的世界里,回答是肯定的,一切都可以量化,都可以计算,都可以进行 金钱的转换和交易。 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艺术家排行网站——artfacts ,这个网站以做全球 艺术家排行而闻名。网站一方面倡导在线的艺术品买卖,另一个则开展每年 一度的艺术家排行工作。做艺术家的排行是一件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工作, 大家一定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艺术家排行的理论基础是Georg Franck的注意力经济理论,Franck的观点 是注意力(或者名望)在文化世界里与资本世界里的经济动力一样也是一种 经济基础。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金钱将与注意力一起流动。资本行为是 通过对资产的运作和投资产生利润。照这样看来,策展人(美术馆的负责人、 画廊经营者)就是在扮演投资人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固定资产(画廊的空间, 或者他们的名望)出借给艺术家,并且希望通过这些艺术家反过来吸引更多 的注意力(或者名望等等)。因此,画廊所有者和艺术家的关系实际就 是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在以上的理论基础之上,artfacts展开了艺术家排行,排行的主要依据就是 艺术家的参展情况,专业人士的评价等等,他们将展览的重要性和国际性 数量化进行计分;比如今年的计分资料来自于全世界102个国家、超过6100个 美术机构(包跨非营利的美术馆及营利性的画廊)所举办的5万5千个以上的个展 或联展,共有超过9万个艺术家列入排行。他们认为,自己列入排行的是“值得” 排行的(也就是金钱资本应该关注的)因此artfacts强调这不是说没有进入排行 的就是坏艺术家,这只是因为那些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 这个排行并不是对艺术家的具体艺术作品的评价,而是对专业注意力对艺术家的 关注程度的评价。此外排行榜还特别关注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只有艺术家的影响力 是在国际范围的,他才会被列入候选。之所以把国际影响力作为一个入门的标准, artfacts认为只有艺术家能够被多样的社会、 国家、 文化都接纳,那么才能证明 他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说他具有国际品牌效应。 (…) Read more

历史是一个严格的筛子

其实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已经杂七杂八的说了好多纪实摄影 的事(应该更明确一些,是社会纪实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纪实摄影 不景气,和资本市场的走向有密切关系,虽然这个工作具有历史意义,但是可惜在 当下不能享受。马格南的patrick曾经半开玩笑说:“我和我孩子说啦,爸爸现在没 有钱,要想有钱大概要等爸爸死后。”这个玩笑也挺残酷的。 昨天1416发的文章挺有意思,我捕捉到一个信号,要想作品好卖,尺寸的问题 变得特别重要,你要不使大画幅相机,你就别出来谈艺术,抓住这个时尚得赶紧,说 不定哪天就又变了。 说到时尚问题,你又不得不感慨:艺术和能和时尚沾边,消费文化已经无孔不入 了。今天早上看到商业摄影师Chase Jarvis也在谈时尚,他在博客上仍然就getty图片库 改变游戏规则,将照片上传时间作为搜索结果排序的标准,进行深入分析(1416曾有介绍), 他说“这种游戏规则完全遵循时尚的规律,今天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持续 不断的变化,因此能够持续不断带给消费者新鲜感、使之震惊,这样的产品无疑是 最受欢迎的。” 所有的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个发生在商业摄影领域的故事,在艺术摄影领域也 在上演,我忽然想起大学的时候修过一门时尚的课程,里面说时尚的一个规律是“竞进反转”, 就是说时尚潮流的发展在走马灯不停变化的时候,会出现“逆流”的现象,已经过气的东西 会反而成为流行。所以我在这里再斗胆发布一个时尚资讯: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大卖,可以去 追溯一下过去的艺术形态,肯定新鲜和震惊,当然已经有人做了,当然这个也要赶紧。 昨天Alec Soth的文章里还有特别好玩的一个细节,他说大多数摄影师都不喜欢 Andreas Gursky,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卖价太高,看到这里,真的好笑,原来酸葡萄心理 全球都是,本来艺术品评价就没有一个标准,这种说三道四也难免, 不过下面的文章里的 一句话,我觉得可以解决酸葡萄心理。这篇文章《艺术市场泡沫现象》,来自台湾画廊协 会电子杂志。 (…) Read more

摄影的牛市

俺的博客老是上不去,最近各种各样的消息却不少。 第一, 牛人Andreas Gursky的牛市 Andreas Gursky一向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他可以让你的钱袋鼓鼓。最近,一个匿名买家出价两百四十八万美元购买了Andreas Gursky的作品99美分,这张拍摄于2001年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便利店的宏大景观。这项拍卖创造了在世摄影师作品的最高纪录,并且离今年2月份刚刚创下的爱德华斯泰肯的两百九十万美元的纪录就差一点点。这幅作品由两张照片构成,宽度达22英尺。如同Gursky一贯的风格,照片后期修改得十分厉害,几乎消除了透视。拍卖会上的作品目录上将Gursky比拟为另一个安迪沃霍尔。作为Andreas Gursky作品代理画廊Matthew Marks,他们拒绝透露摄影师作品在画廊成交的历史和价格,并且声称这幅在市场上拍卖的作品并非出自画廊。 Andreas Gursky于1955年在德国出生,他的作品风格是客观写实主义,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研究日常生活。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公寓、音乐会拥挤的人群、证券交易所等等日常景观,犹如上帝在旁观。2001年纽约现代艺术馆展出了他的43副作品,奠定了他的艺术地位。 原文链接:这里 第二,牛博对牛人 马格南提名候选人也是教书匠的Alec Soth最近贴了一篇叫做《人都哪里去了》的文章,评价了几位牛人,说得也挺过瘾,翻译出来以飨大家: “这期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个96岁传奇建筑摄影师的作品,他的名字叫Julius Shulman,文章探讨了摄影师的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摒弃了其他建筑摄影师的做法,那些人的作品中都是空无一人的建筑,但Julius Shulman的照片中却有人的存在。这位建筑师谈到,很多建筑师看到照片里有人都十分不满,认为这将降低建筑的品位,但他却非常乐意在照片中出现孩子啊猫啊狗阿,为什么不呢?这让照片与生活更加接近了。 很多艺术家和纪实摄影师的观点都和传统建筑师的手法非常接近,他们也不愿意有人的存在,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Andreas Gursky。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棒的摄影师(不过我也感到其他很多摄影师都对他并不喜欢,大概是因为他的拍卖价格高得过于邪乎了)我欣赏他的上帝眼,以及和他类似的很多摄影师比如Thomas Struth, Peter Bialobrzeski, Candida Höfer,但我觉得他们的照片似乎有些走极端了,因为我发现,我越来越渴望看到照片中有人的存在。我渴望看得不是价值两百四十八万美元的99美分,我更希望看到Brian Ulrich的作品。 Luc Delahaye也是另外一个我欣赏的摄影师,他也有Gursky的上帝之眼,他的照片里总有人存在。可惜这种风格已经不在了,几年以前他在画廊展出作品的时候风格大变,这种变化和市场有关,他的照片被打印得很大,售价在一万五千美金左右。为什么描绘真实生活的照片如此不受欢迎?为什么对于人的存在大家如此恐慌呢? 当然Luc Delahaye也许尝试把纪实风格和艺术结合起来,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难道要让摄影作品和艺术市场结合起来就必须在照片中消灭人的存在吗?(问得好,问得好)我觉得人们对在照片中的人的存在这个概念完全误解了,照片中的人也许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这正是摄影这种媒介的力道所在。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昨天网络不好,没有贴上去。 一周一周  摄影“战场”硝烟四起 一周亮点 纳切特威 伊拉克 美国国家地理 据说,打几个月之前美国摄影师私底下热闹讨论的就是纳切特威为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拍摄伊拉克的事,大家伙儿对此的期盼都按捺不住。因为这是几年以来纳切 特威头一次和这么一本著名杂志合作,并且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摄影师和文字 记者在伊拉克工作了一个月。 好奇者曾经在photoplus的展会上问过纳切特威这个专题的事情,可是这个家伙 只撂下一句话:等杂志出版了你就知道了。 杂志出版——那就公布一下,12月号的国家地理将刊出这个故事,咱们也拭目 以待吧。如果实在好奇,可以在网络版看62张照片组成的多媒体版,但是据说 下载需要的速度超出你想象。 http://www7.nationalgeographic.com/ngm/0612/feature3/multimedia.html 原文介绍链接:http://stateoftheart.popphoto.com/blog/2006/11/nachtwey_in_ira.html#more 限量“出售”战争 一家新的图片库开张,出售照片却非常特别。 http://www.warphotoltd.com 以出售限量版的战争照片为主,它代理的摄影师都是 一些经常在各种世界性摄影大赛上得奖的著名战地摄影师,比如Jan Grarup 是荷赛 的专业户,还有VII的几个摄影师。但是其中没有发现纳切特威。客户可以在这个 图库里按照摄影师、或者战争名称,获奖照片,以及专题影展几个分类检索照片, 图片的价格是在1000欧元到2000欧元之间,照片的限量在15张左右。对于我们这 些没有经济实力购买照片的人来说,一网打尽战争影像这里是一个好去处。 北京胡同的“战争” (…) Read more

望梅止渴:一些纪实摄影图书内容摘要

我在photoeye摄影书店里,尝试用documentary photography进行检索,结果有53本相关图书,虽然其中有大部分是关于摄影的纪实性而不是纪实摄影,但也真是让人眼馋,只好翻译一些图书摘要解渴了。 NO1 《单击双击:纪实的因素》  Click Doubleclick:The Documentary Factor. 摄影的纪实因素在当代发生变化,它不再尝试做现实的翻版,而更可能是艺术家自己头脑里的世界。这本书收录了Diane Arbus, Tina Barney, Laurenz Berges, Dirk Braeckman, David Claerbout, Luc Delahaye, Rineike Dijkstra, WilliamEggleston, Walker Evans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和评论。 NO2 《今日纪实,摄影电影和视觉艺术的新思路》 Documentary Now!Contemporary Strategies (…) Read more

一个NGO组织对纪实摄影的独特赞助

一些NGO组织通过摄影比赛来鼓励摄影师将影像作为记录残酷现实的证据,比如 联合国儿基会等,一些组织则是在自己的一些项目中和摄影师合作,请摄影师完成 其中的影像纪录部分,比如绿色和平组织。此外也有一些NGO组织有自己单独的 纪实摄影项目,这个比较少见,我想详细介绍一个——乔治索罗( George Soros ) 创办的开放社会基金会( Open Society Institute )里的纪实摄影项目。 http://www.soros.org/initiatives/photography/focus_areas/distribution 这个纪实摄影基金很特别,它不是用来帮助摄影师启动纪实摄影项目的,而是帮助 摄影师开拓照片的传播渠道。开放社会基金认为,传统媒体给纪实摄影作品提供的 传播途径非常有限,因此这些摄影作品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很有限,并没有发挥社会 纪实摄影作品应用的功能,因此他们设立这个基金来帮助摄影师,希望摄影师能够 用更加有创新性,更加非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取得更加有积极 作用的社会影响。 所以如果要申请这个基金的摄影师必须有一个已经联系好的合作对象,比如非政府 组织、学校、政府研究机构、在线的媒体、画廊、出版社或者博物馆,这些合作 对象已经和摄影师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将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展示摄影师的作品, 帮助摄影师完成作品,而不是就付给摄影师一笔钱了事。在这个前提下,摄影师 还可以得到开放社会基金的资助。 其实从这两天的研讨我们可以看出,纪实摄影的传播效果是摄影师必须考虑的 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纪实摄影和现实的良好互动,我觉得这里面 仍然有不少可以研究的地方。 下面是一些曾经获得过这个基金的纪实摄影项目: 1, 七位摄影记者对巴西贫民区的日常生活的纪录,与在当地一个网站合作,作品 (…) Read more

changing idea的 纪实摄影项目计划

如果能够把这里的问题全部弄清楚,你就可以开始“投资”了! 一,几个可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好的想法 明确的目标 清晰的,充分论证过的,并且容易实施的项目计划 可靠的长期的合作者 二,目标对象 你的目标是什么?清楚吗 你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为什么现在需要拍摄这个题目? 看起来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这个目标是不是媒体感兴趣的? 三,思路 你的操作方法清楚吗? 你的操作方法是否是现实可以操作的? 四,调研 确认你对这个主题所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你所试图反映的确实是一个问题 确认你的拍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最好的方式 你是否对这个题目其他的一些观点也做过研究 是不是曾经有人已经做过同样的问题 五,时间安排 这个项目可能会花费多少时间: 总的时间多少? 拍摄照片的时间占多少? 做研究的时间多少? 寻找赞助的时间多少? 后期制作的时间多少 你对这个项目的每一个部分是不是都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在每一个时期你都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六,合作者 谁可以帮助你完成这个项目 (…) Read more

对一个纪实摄影基金的内容分析(补充版)

关于基金会的运作:项目运作严谨有序 这个基金会主要关注战争、饥荒、自然灾难、贫穷这样一些主题,希望通过 摄影师和基金的共同努力,能够给被摄对象在医疗、财政、物资、教育、 科研以及舆论方面给予支持。基金会给摄影师提供的具体帮助是这样的: l 帮助摄影师增加项目的可操作性 基金会首先评价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给现实带来改变,随之和申请人以及基金会 的各种有关人员一共努力,从项目的财政运作以及影像的表达方面共同推进项 目的运行 l 媒介宣传 基金会和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帮助 摄影师推广项目增加他的知名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金会认为新媒体不是传统 的意义上的为摄影师制作光盘,而是通过一些合适的新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合 适的目标受众,这些渠道包括:播客(podcast)、电子邮件、博客、聊天室等 一些虚拟空间 l 资金支持 基金会或者直接给摄影师资金,或者帮助申请人获得其它一些慈善基金、政府基 金的支持,这要看摄影师的项目的规模 l 项目推进 基金会还会邀请摄影届人士以及商业领域的专家参与到一些特殊项目的运作中, 以保证这些项目可以被顺利的执行。 纪实摄影基金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些人将之视为奖金,其实这个认识并不 完全正确。从“改变现实”这个基金会的基金运作可以看到,这笔钱更像一个种子 基金,帮助摄影师启动自己的想法,使其变为现实,并且对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实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出来,纪实摄影的本质不是一种盈利的活动,因此很多纪实 项目都需要向基金、慈善机构、NGO组织申请经济上的帮助。 关于基金会的申请:摄影师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 Read more

对一个纪实摄影基金的内容分析

http://www.changingideas.org Changing Ideas(改变现实)是我一直想介绍的纪实基金,正好在密集讨论纪实摄影的时候好好研究一下。最初看到这个网站的时候,就觉得它非常与众不同,在它提供的链接里我找到了关于如何撰写项目策划书的介绍,这个刚刚成立的基金,不是一个终点,提供了很多纪实和现实结合的思路和途径,我想通过对这个网站的分析,帮助大家了解纪实摄影基金,以及应该如何看待纪实摄影基金。 关于创始人:用摄影“对抗”现实 戴维(David Graham)在23岁的儿子因为跳水事故瘫痪后,选择了摄影,他去攻读了新闻摄影的硕士。我喜欢这位父亲,他坚强但是又充满柔情。应该去浏览一下他的网站,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No Diving,记录了和自己儿子一样在事故中瘫痪的年轻人的生活,里面倾注了摄影师以及父亲的感情。 戴维因为儿子的事故更多开始关注慈善,并且希望帮助更多不幸的人,因此创办了这个基金。基金会还有一个目的,戴维发现很多摄影师在开展纪实摄影的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经商的背景让他更多考虑如何帮助摄影师得到经济上的帮助,因此决定承担架设桥梁的工作。 我已经不止一次的发现像戴维这样的案例,摄影师纪实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摄影”目标,这点必须强调。在我们这些所谓摄影人的眼里,摄影就是为了摄影,但是在戴维眼里,摄影竟然出其不意地成为了疗伤工具。 关于基金会:纪实摄影项目孵化器 商业社会中的风险投资理念,孵化器理念被运用到这个基金会的运作中,基金会对纪实摄影项目进行衡量的标准是考察它是否真的可以对现实产生帮助。从对纪实摄影项目进行评测的专家团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一倾向,专家团是由法律、医疗、商业、经济、政治以及媒介专家构成,反而没有摄影人士,他们对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影响力进行评价,选择出更加可能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选题对之实施帮助。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摄影师Rights Watch的纪实摄影工作,他和人权观察组织合作对刚果的金矿进行了报道,他们发现刚果纷争的战局,是因为当地军阀试图控制金矿,然后将之提供给瑞士冶炼厂。因此他们将摄影师拍摄到的证据拿给瑞士的金子冶炼厂的总裁以及董事看,这一行动使这些瑞士企业对刚果军阀采取了制裁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改变现实基金会关注的就是这样的纪实摄影项目,他们愿意帮助摄影师启动这些项目,其中包括资金的支持,还有项目运行的计划、媒体支持等等。 纪实摄影师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哪里?摄影用其现实力量和艺术力量,不仅提供了视觉的证据,同时也起到了视觉说服的作用。纪实摄影的结果不是体现在画廊或者画册中(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是在于其和现实产生了有效的互动,有助于改变现实,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成功的纪实摄影项目证实,而这一点才是纪实摄影师最值得骄傲的价值认同。 避免文章太长,明天介绍基金会的运作方式以及纪实摄影的资源 摄影师Rights Watch关于刚果的报道

纪实摄影的身份确认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里面蕴含着朴素的真理。 关于里面提到的两种“菜”,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到我家录节目的山西影像 世界的编辑说他们到处吸取摄影界人士的精华,我特别感兴趣,希望他们能给我 说来听听。这几位提到刘树勇老师,就特别兴奋,说刘老师通过剖析蔬菜和茄子 的关系,讲明白了摄影分类的重要性,呵呵,这个比喻真绝。 记得涮肉馆的菜单里有一样东西,叫做时令蔬菜,点菜的人一定会问清楚了,这 蔬菜都是什么啊?是菠菜还是茼蒿。可是咱们这个圈的人,谈话之间都是在说摄 影,这位是摄影大师,那位是搞摄影的,这无异于都在说——我是蔬菜,至于是 菠菜还是茼蒿那就不管了。 前两天在本教室里提到美国人评出的他们眼里的20年的20强,若再仔细分析这 20个名单,你会发现这里面有报道摄影工作者,有艺术摄影师,有商业摄影师, 有人像摄影师,有时尚摄影师,也有纪实摄影师。 这个分类在曾经没有分类的中国摄影界,也正在渐渐明朗,但是每个领域的内涵 和外延却仍然缺乏进一步的梳理。爱萝卜和青菜的人,是因为熟知萝卜或者青菜 的口味。如果不了解怎样才能坚持呢? 很多时候是钱的事情把大家都搅乱了,可是我们不用扯远了,就拿最近的一些例子。 解海龙 希望工程 28万人民币 华辰影像艺术拍卖专场 安吉莉娜-茱丽和布拉德皮特的宝贝女儿照片 650万美元《hello》和《 people》两家杂志封面 詹姆斯·纳赫特威 35万美金 两项杰出贡献奖 Jessica Dimmock 2万欧元 纪实摄影基金 (应该还有人像摄影师Annie Liebovitz的出场费,我一时找不到)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数字世界乱成一锅粥 一周亮点 网络版权难题 近日,英国镜报的一个商业行动惹恼了众多英国自由摄影记者,从1903至今的大约125万份 镜报将全部扫描成pdf版,提供给读者有偿下载,扫描的精度足以达到让读者打印出来浏览的 程度。英国一些自由摄影记者质疑这一做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为镜报并不拥有这些照片 的版权,他们并没有权利单方面处置这些带有摄影师版权作品的版面。 不过,美国国家地理网络版曾经吃过相同的官司,法院判定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胜诉,因为 法官认为只有当电子版本和印刷版本之间存在不同,才被认定为再次使用需要付费,如果和 印刷版本是相同的,则不侵害摄影师版权。 但是有关专家认为镜报这次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版面是付费下载的,另一方面下载的版面的 精度足以让读者将照片单独剪裁出来用于别的目的使用,这两点都是侵害摄影师版权的证据。 (http://www.epuk.org/News/416/mirror-digital-archive) 利益受损害的不仅仅是自由摄影记者,一些图片库的利益也可能受到损害,Corbis图片库如 今也面临同样的尴尬。最近它们赢得了一场官司,获得了两千万美元的赔偿,但是真正能够 追回损失却如同水中捞月。Corbis状告互联网上的多家公司违法使用corbis的照片,这些公 司将corbis的照片据为己有并且在自己的网站上再次售卖,法院判决这些公司侵害corbis的 照片版权罪名成立,但是发现到哪里,找谁追回罚款则是一个问题,因为大部分公司都存在 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找他们只能通过邮件,然后就杳无音讯。 (http://www.pdnonline.com/pdn/newswire/article_display.jsp?vnu_content_id=1003410162 ) 一周热点 未来就是视频的世界? 英国电讯报(Telegraph)新上任的图片总监Stuart Nicol,最近非常坚定的说: “对于电讯报的摄影记者来说,未来的方向就是视频报道” 这位先生讲出这些话并非空穴来风,从今年一月开始,电讯报的42名摄影记者每 人都装备了专业单反数码相机拍摄静态照片和Canon S3 小型数码相机,拍摄用于网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