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照相馆师傅(2)

我完全不记得给我拍照片的那些照相馆师傅的样子,留下的只有照片了。跟随父母的调动,我们经常搬家,每次离开一个地方之前,去照相馆拍摄留影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可是现在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你跑到照相馆拍照呢? SEYDOU KEITA 马里照相馆师傅,自学成材。1949年到1970年,Keita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开了一个照相馆,当时整个巴马科只有四个摄影师,而Keita是最受欢迎的。那段关于他自己拍摄工作的自述非常有意思: 我的第一块背景布是我的床罩,背景每两三年换一次吧,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判断出照片拍摄时间的原因 当时大家已经对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了,都喜欢欧洲风格尤其是法国,不过,很多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追求这种风潮。我给客户准备了三套西装,领带、鞋子都有。还有一些小道具,比如水笔、假花、电话等等。 我没有见过任何外国摄影师,没有看过任何法国和美国的杂志 彩色照片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就不拍了,那是机器制作出的照片,越来越多的人号称自己是摄影师,可是在我看来,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更多照片:这里

Hey,照相馆师傅(1)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小时候和妹妹的合影,背景是海滩和椰树,那时候,我在陕西,所谓海边风景是那么遥不可及,便成为一种只有在拍照时才能触及的异域风情。 照相馆师傅们的工作似乎真的有几分浪漫色彩,他们忙于接待怀揣各种梦想和目的的客人,他们用尽各种伎俩将其拍得端正快乐,一个在小城镇工作一辈子的照相馆师傅,手头积累的可能是这里所有人的影像档案。 从今天起,介绍几位有趣的照相馆师傅给大家。 philip kwame apagya 非洲照相馆师傅,照片色彩浓艳,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背景的使用,现代化的厨房、带着冰箱、彩电的客厅,下午茶、舞会,这些非洲人的梦想打着深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台湾李青亮对此的分析更为深刻,点这里

大照片

我热爱用google检索资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常可以遇到一些不期而至的检索结果。《大照片》这篇文章我都记不清是通过什么关键词检索而来的。 这是一篇发表在《译文》杂志上的编译文章,译者的初衷并非是介绍摄影,其中有不少专业术语上的错误,比如将大画幅相机(view camera)翻译成取景相机,将制作图片的冲印社翻译成摄影社,一些人名的翻译也和摄影界约定俗称的不同,把贝歇尔夫妇翻译成比彻。但这些错误并不能够掩盖这篇文章的文采。译文发表的这篇文章大概也是受原作者的文风吸引——如同古斯基的照片,安静、严谨量。 我截取了其中一个片段,看腻了那种所谓深刻的摄影理论文字,读到这样的故事,会心一笑的同时,却有更多的回味: 安德列·古斯基(Andreas Gursky)沉稳自信,不事张扬,作为艺术之星,四十六岁的他在国外尚不为人所知。他英语说得不太流利,但非常正确,你能感觉到他先在脑子里把要说的话一句句翻成英语,随后才开口。他是那种与他人融为一体,毫不引人注目的人,中等身材,衣着整齐,五官清秀,头发理得短短的。用他在德国的经纪人莫尼克·斯普鲁斯(Monika Spruth)的话来说,“他简直就像新兴科技产业公司的雇员。”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去年11月他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赛前一周,他差不多都和现代美术馆摄影部主任彼得·加拉西(Peter Galassi)在一起,忙着即将举行的作品展的目录事宜,不过他还是抽空见了几位朋友,在现代美术馆出席了一个要求赴宴者穿规定宴会礼服并结黑领结的宴会。 古斯基出席宴会时只穿着衬衣,外面披着件海蓝色风衣。他担心如此不合礼仪的着装会犯东道主。当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他还担心自己跑不完马拉松比赛全程。尽管他状态很好,跑步锻炼已经坚持了二十五年,却从没跑过二十六英里这么长的路程。他以四小时二十八分不俗的成绩跑完了全程,在四十位来自杜塞尔多夫市,包括该市市长在内的参赛者中居上游。“这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第二天跟他谈话时古斯基说。“太棒了。一开始我跑得挺慢因为我担心自己会吃不消,可是,等过了昆士桥,上了第一大道,我觉得自己精神很好。”古斯基还想参加明年的马拉松比赛,他的目标是四小时之内跑完全程。“长一岁,”用他的话来说,“快半个小时。”

告示

上周我的手机被偷了(恨!),我打算趁机换一个iphone,不晓得用过的人有没有啥建议。 另外,通讯录全没了(我觉得丢东西最讨厌的事情就在这里,过去的回忆都没了,还被另外一个鬼头鬼脑的人翻看。特别想念我的旧手机和磨花了的外壳。)我的手机号码没有变,请各位主动联系我,把你们的号码发给我啦。

他们说(2)

David LaChapelle (时尚广告) 我最想说的就是,为你自己拍照,而不是市场,或者图片编辑。也不要考虑风格,这都是些表面性的破玩意儿。你关注自己,风格自然显现,比如我从来没有特别考虑过色彩,我只是个性使然地被色彩吸引。拍好照片的关键在于你对它的迷恋。把你头脑里的东西清空,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思考,只是考虑你看到了什么,而不要管别人。首先让你自己开心,然后其他人自然会捕捉到这种感觉。 David Sims (时尚广告) 我经常告诉我的助理,不要走出了我的工作室然后径直走进你自己的。把你赚到的钱用来旅行。寻找那些捕获你的灵感,与之坠入爱河。你需要自由的创作,不受到任何人的干扰。在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的团队里工作是一个挑战。很多年以来,人们都不喜欢我的照片,他们觉得我的照片有问题,但是我从来不介意。你要相信你自己的品味,相信你自己的直觉。 Ellen von Unwerth(时尚广告) 你要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个领域工作多年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风格的摄影师,比如Burce Weber以及Peter Lindbergh。你要形成一个看世界的方法,有些人可能拍得照片都非常病态,或者照片连焦点都是虚的——比如我,但这就要看你喜欢的是什么,你要找到一些东西,然后跟随它。你需要寻找到自己的那条线。 Tina Barney(肖像) 我希望你能坐下来,拿出一支铅笔一张纸,写下你是谁,你想要做什么,我甚至建议如果你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不要去碰相机。 Anton Corbijn(肖像) 用眼、脑和心去创作。 Ranki(肖像) 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从助理开始工作,确信你自己选对了正确的摄影领域,然后再仔细钻研。但首先,要学会经营自己,因为摄影的99%的工作是一种自我经营工作、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大概只有1%有关创造力。 Charles Freger(新生代) 聪明一些,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关系,越分享,你得到的越多。同时,也要建立你自己的关系网,比如我在柏林的一个展览就是朋友引荐的,但是同时我也帮助他在法国办了两个展览。 Naomi Harris(新生代) 一切全凭你自己的力量。要有你自己的视野,然后持续关注之,拍出自己的作品集。假如你给杂志的图片编辑看自己的作品集,不要这一页是一个可爱的小狗,另外一页却是风景,要有自己的重点。挑选自己的作品集要严格,不要因为仅仅有纪念意义而选择某些照片。考虑到其他城市去工作,为什么要在遍地都是摄影师的纽约和他人激烈竞赛呢?图片编辑现在承担不起拍摄影师到处出差的成本了,他们需要在外地寻找优秀的摄影师。有空的时候就和图片编辑见面,到图片社推销自己,要不然就踏踏实实地拍自己的东西。但是关键是今天,没有人会跑过来主动看你的照片,他们都呆在一个个盒子样的房间里,今天仅仅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是没有用的,你还要成为一个好的推销员以及一个好的商人。 Alec Soth(新生代) (…) Read more

他们说(1)

托funky的福,我拿到了“image makers and image takers”这本书。太喜欢了,去成都的路上一直在看。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俄罗斯摄影师Boris Mikhailov讲,“只有三种情况摄影师才有权利拍摄他人的肖像:第一,用于新闻报道,第二,充满爱(你和他们已经成为朋友),第三,付费——这是资本主义的方式。” 我真希望将funky带给我的这本书让更多人分享。在阅读的时候,看到访问者向接受采访的人都询问了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你给正在跋涉在摄影旅途中的年轻人什么建议。我就把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翻译出来吧。摄影家的分类是按照书里的分类,但是作者也在前言中指出,其中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很多人跨越几个领域工作。 Thomas Demand (艺术摄影) 我不教学摄影的学生,我教学艺术的学生,但是如果他们对摄影也同样感兴趣,那也很好。但是他们可能一不小心就从错误的一端开始自己的摄影生涯:不是先选择内容而是先选择了媒介。这样说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可能是微乎其微,所以最重要的是激情,而不是附庸风雅。这样,即使你没有成功——这很有可能,但是你至少做了一些对你自己而言有意义的事。 William Eggleston(艺术摄影) 不断尝试。我可能会直接告诉他们(哈哈大笑),去看我的照片吧。 Boris Mikhailov(艺术摄影) 我觉得对于今天的摄影师来说,找到一个好的摄影主题非常困难。你必须环顾四周,然后检视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旦你找到了,就成功了。看看Robert Mapplethorpe,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些东西,并且将之转化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新的观看的方式,南戈丁也是同样的情况,她拍摄的是关于新生活的影像。 Stephen Shore(艺术摄影) 去读一读这本书《给年轻艺术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artist),同时你还要找到自己的创作动机:你是在追寻一些问题的答案呢,还是你最终的目的就是做一个展览。 Mary Ellen Mark(纪实摄影) 真诚地面对自己,追寻你的梦想。看一看著名摄影师的作品,理解他们的影像,受到激发而不只是模仿,你要有自己的观看方式,最糟糕的事情是,别人评价你只是某些风格的仿造者。 Martin (…) Read more

Donna Ferrato+Brian Storm:跨越20年的纪实摄影项目

收到新的一期荷赛通讯,封底照片由Mediastorm的总裁Brian Storm推荐,是女摄影师Donna Ferrato拍摄的一幅关于家庭暴力的照片:一个极其戏剧性的瞬间,孩子在怒斥他的父亲,愤怒达到极点,在一瞬间爆发出来。 Brian Storm还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念书的时候看到这照片,这照片甚至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突然意识到纪实摄影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人们的观点,产生无可限量的影响。 照片是摄影师Donna Ferrato有关家庭暴力的摄影项目其中的一张照片,她原本要去拍摄有关“爱”的专题,却无意中发现了“爱”之中的恨。这些照片后来结集出版为《与敌人共眠》(Living with the Enemy)。关于Donna拍摄这部作品的详细情况,可以看孙京涛老师的这篇文章。 Donna并非以出版画册为自己作品的结束,目睹家庭暴力带来的伤害,她建立了反家庭暴力基金会Abuse Aware,这些年来她四处奔忙,做讲演,举办培训项目,她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那些深陷家庭暴力的人们。 当初看到这张照片唏嘘不已的年轻学生Brian Storm已经成为当下多媒体报道领域的先锋人物,他的网站Mediastrom一直在为21世纪的纪实摄影发展寻找出路,他也在不断宣讲,向人们推销自己的理念:照片+声音是如何充满魅力,照片+网络究竟前景如何。 Brian没有忘记那张过目难忘的照片,他和Donna Ferrato合作,将其Abuse Aware基金会的网站进行了改造,充分发挥了Donna摄影作品的力量。他们重访了照片中拍摄的家庭,访问画面中的警察,他们竟然还找到了那个小男孩,目前一部叫做“没有敌人的日子”(Living without the Enemy)的多媒体作品正在制作之中,我在网上看到了片花,照片中那个男孩看到照片流泪了。 20年了,这部纪实摄影仍然没有结束。胶片时代它以图书出版的形式发挥自己的力量,数字时代它在网络上焕发青春,这背后有技术的力量、有传播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Donna Ferrato让我感动,她是如此坚韧不拔,我也要同时向Brian Storm致敬,因为在这个乱世,他仍然坚信纪实摄影的力量。

时光穿梭机

去年的某一天,我曾经闪过一个主意,做一个游戏,以一张过去的照片为蓝本,重现它在今天的场景。后来,我把这个“物是人非”的作业布置给了学生。 这种过去VS现在的手法已经成为不少摄影师从事创作的主要手段。刚刚看到一个链接集纳,都是这种乘坐着时光机跑来跑去的摄影师,比如“纽约的变化”和“巴黎的变化”这两个摄影师都在勤勤恳恳地记录城市的点滴变化,不过,从照片望过去,上个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的纽约以及巴黎都竟然变化甚微,这在中国实在难以想象。 中国的现在还能找到过去的痕迹么?穿梭时光隧道的入口在哪里呢? 纽约的变化 巴黎变化

豪华阵容

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网站,似乎是一本杂志,我被里面眼花缭乱的照片吸引住了,还有人用巨型Polaroid 20 x 24摄影机工作,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今天早上起来研究了一下。 OPUS是一个体育画册(姑且这么叫吧)出版公司,他们的出版物皆是豪华产品,如何能够称之为豪华呢?首先OPUS的选题都是热点,比如曼联大帝,美国超级碗,阿森纳球队,F1赛事等等,其次,画册里有涉及体育明星的亲笔签名,所以都是限量版,第三,每本画册的制作跨度时间长达两年,文字和图片工作者都是精英,且画册的尺寸巨大,就拿阿森纳特刊来说,厚度是850页,每页的面积是半平方米,里面还附有三页特别的插页,延伸开来宽达二公尺。第四,画册设计制作一丝不苟,由于强调画册的收藏价值,因此印刷环节非常重要,照片复制和印刷都由非常专业的人士来监督,其设备也非常先进。 从图片的应用角度来看,OPUS的系列刊物非常重视给予读者视觉上的最佳享受,据称,他们在制作刊物时候图片编辑精英团会研究所有相关的资源,包括档案以及私人收藏品,挖掘最罕见的画面,甚至从未登刊过的照片。 除了画册,OPUS还出售由体育画报摄影师Walter Iooss Jr. 所拍摄的运动员巨幅宝丽来照片。 这样一本刊物您觉得出多少钱合适呢?瞅了瞅,4000美金是起价。 这公司可真会赚钱的。他们的网页还有中文版,估计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小故事

“我父亲曾教过我一些东西。他教我摄影,光怎样通过镜头;负片是如何形成的;感光相纸如何工作。不知怎么的,我意识到可以把我的皮肤当成感光表面,姐姐路易斯常常成为我们拍照的模特,我把一张她照片的底片放在胳膊上,用外科手术胶带粘好,那会儿我是八、九岁的样子,还住在赛达赫斯特(Cedarhurst),我走到后院站在阳光下,底片就那么绑在我的肩膀上,我竟然保持这样的情况两三天之久。最后,把底片揭下来,路易斯就这样被‘烧’到了我的皮肤上。这是我的第一张肖像摄影作品。” ——理查德•阿威顿当年接受《纽约客》杂志的访问时的谈话

我住在哪里?我住在广州大学城女生宿舍

作者:Tiffany blog:  tiffanywei.blogbus.com “上面休息下面打拼”就是宿舍成员的生活空间。上面是床,下面是书桌。 女生嘛,自然忍受不了宿舍原来灰不溜秋的色调,于是用礼物包装纸和各种摆设把个人空间改造得色彩斑斓。广州短促的冬天配上暖洋洋色彩,挂上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糖果,拿出南瓜抱枕,马上陷入自我陶醉。 书桌的布置是标准模式——电脑一台,迷你音响一个,台灯一个,饰品收纳抽屉一个,纸巾一筒,加书本若干(期末考阶段,书当然特别多)。置物格的安排也算是典型:一格摆满皮肤护理化妆品和化妆盒,一个放水杯和碗筷(在宿舍泡方便面用),一格放各类书籍。 这是我们的“防偷窥系统”。就是在玻璃上帖上过期时尚杂志里的广告图片。 四人间宿舍。四只杯子。四种性格。每天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就可以在镜子里看见大学城体育中心。07年,它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民运会的重要场馆。大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平时安静的体育中心被彩灯打扮得像斑斓的甲壳虫。

周一消息树

女人 1, 女性摄影师基金 Humble艺术基金会最近正在筹办一个名为31位31岁以下女性摄影师的作品展,初步定于2008年3月1日开展,目前正在寻找参展摄影师,挺不错的一个机会。具体的申请方法如下: 截止时间:2008年1月25日 作品递交方式:5-10张个人作品,每张作品长边550Pixels,72Dpi分辨率,RGB,另附简短个人生平、简历以及你的作品声明。不接受压缩格式(zip) 没有申请费,直接把邮件发往31@hafny.org 申请者必须是1977年3月1日以后出生的女性摄影师 申请者在2008年2月1日得到入选通知 2, 伊朗女性摄影师 德黑兰制造在我们的展讯栏目里已经介绍过了,5位伊朗年轻女性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真实生活。其中Mehraneh Atash的作品给人印象深刻,她在伊朗男子会所中利用镜子将自己手拿照相机的形象和被摄对象——半裸的男人,置于同一画面,这种异常大胆的观看,打破了外在世界关于伊斯兰世界女性的刻板印象。这就是德黑兰制造这个展览的真正目的。 不过,我从这个展览中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英国卫报记者对两幅照片的解读 伊朗女摄影师Newsha Tavakolian指引卫报记者观看自己的两张照片。 第一张 卫报记者认为这张照片里显然是一个被丈夫殴打的女性,而摄影师的答案是:她刚刚做完整容手术,隆鼻、除眼袋,在伊朗,女人们都拼命追求美。 第二张: 卫报记者对这张照片的解读是:一个被逼婚的新娘。而实际情况则是,这个新娘和她的未婚夫深爱,明天就是婚礼,但是她已经在美容院呆了五个钟头,累坏了。 故事二,英国图片社对伊朗女性摄影师照片的解读 Newsha Tavakolian认为她的创作目标是记录自己国家的真实生活,展示一个彩色的伊朗,但是你可以去看她拍摄的另外一组照片。 这位伊朗女摄影师是英国Polaris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她在这个图片社有一组名叫伊朗女性的照片,而这组藉由英国著名图片社朝全世界发送的照片,却仍然设置了一个沿袭传统刻板印象的语境,在这里,仍旧是一些受压迫的、动荡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故事一二的对比,足以说明当下影像在信息传播过程有些悲哀的现状,刻板印象通俗易懂,符合人们的阅读期待,因此更易于成为图片营销者牟利的手段,不断被加深,广泛传播。我们生活的这个“拟像时代”是多么之不可靠。

闲言碎语

早上看来的: 用鲍参翅肚做出来的菜,我并不喜欢,故不常吃。我一向都说,愈珍贵的食材,练习的机会愈少,只有最平凡的鸡、牛、猪,才产生千变万化的厨艺。 ——蔡澜,《最常去的几家食肆》

完美照片学校

美国商业摄影师Bryan Peterson开了一家完美照片摄影学校,麦当劳式经营方式,又好似一间超市,各种课程琳琅满目:建筑摄影、人像摄影、灯光摄影、曝光技巧、观看方式等等,每门课程195美元,完全在线学习,所有课程都由两位老师任教,展开作品点评、月赛等各种活动。如同餐馆赠送点心一样,老师们还会免费传授他们的photoshop技巧。 又, 最近1416的展讯博客贴了不少东西,去看看哟。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