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递

忙活一天晚上到家,goolgereader里就是几百条未读。这边紧忙活看着,那边眼瞅着还在不断增加。一些加了星星,以后再精读,或者写进博客里,一些有趣的则分享给朋友。今天还有一点儿空闲,顺便快递刚刚看到的两条新闻。 1,奥巴马夫人Michelle Obama将出现在下月vogue的封面,摄影师是。。。大家猜猜?据说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个上vogue封面的第一夫人,另外一位则是希拉里。 更新一下,封面照片已经泄露了,在这里。 2,微利图片库istock又有新动向,明天他们将上线一个“微利声音库”(姑且就这么叫吧)名为istockaudio,用户可以上传各种音乐,音效片段。也就是说,各位今后如果制作有声幻灯片,需要版权音乐时就可以到istockaudio上去吆喝一段(当然,我知道你们不会,呵呵)。我试听了几段,感觉这个给声音加水印的方法可真挺讨厌的,所有的音频都同时伴随着一个男人低沉的声音:istockaudio。。。。

十三美

Andy Warhol 1964年到1966年做了一个叫做“screen test”的项目,用16毫米摄像机,拍了500个各式各样的人,默片,黑白,参与者要求在镜头前安静、放松,甚至不要眨眼睛。 Warhol的这个项目将集纳成一张名为<13 Most Beautiful… Songs for Andy Warhol’s Screen Tests> 的碟片,3月份即将发行。碟片中有Dean Wareham 和 Britta Phillips专门为之创作的音乐。此外还有一些访问和回顾。 Warhol的作品让我想到了前两天看到的一个摄影师用5d拍的东西,叫做<long portrait> ,不过,真的是太长了。不好玩。那模特真可怜。 Long Portrait: Molly Crabapple from Clayton Cubitt on Vimeo.

科学实验

视觉心理学是我一直特别感兴趣的,尤其是有关视觉观看的一些科学实验,都特别有意思。 美国《大众摄影》杂志前个月的封面故事讲男人和女人观看的差别,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比如,女人容易接近被摄对象)和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男人女人其实没有差别,里面有一组眼动仪实验数据吸引了我: 男人看人体的时候,视线集中在脸和胯部,女人则只关注脸。 男性看事物的时候,目光游移看几处,而女人则只关注几点。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男人是“花心动物”。 最近又看到一个关于颜色的实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一个色彩认知的实验,对600名受测试者展开实验,研究色彩是否对人们的认知行为产生影响, 工作人员将图片和单词在蓝色背景、红色背景和灰色背景下向测试人员展示,最终发现红组人员对于细节的印象深刻,可以推断红色有助记忆。蓝组人员则能够创造性运用形式和色块,说明蓝色是一种富有想像力的色彩。 很多男性都声称喜欢蓝色,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喜欢不过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约定俗成,可以参见Jeong-Mee Yoon的“pink and blue”系列。

瞧见了经济危机

这两天怎么净整危机了。 在美国,大家见面的问候语都是“今天你危机了没有”。问报社的,没得说,昨天去《纽约时报》,整个编辑大平面静悄悄的,都在拼命工作吧,《时代周刊》最近的封面就是《如何拯救报纸》,这年头在报纸工作,今天你还在,明天一不小心可能就给裁没了。问当老师的,也危机,因为学生没钱上学了,政府也削减了投入,问出租车司机,他也危机,因为打车的人都被公司裁掉了。 看了《卫报》的影廊更觉得经济危机就在眼前,他们的编辑给读者展示了一下汽车生产商们的大停车厂,这不是三环路上的堵车,这些滞销在港口和停车厂的车,不知道哪个年月才能销售出去。 再说一句闲话,昨天回家,墙壁太薄,不小心听到对面女孩子打电话,“我这个年纪过生日,觉得已经很不开心了。。。我都22岁了。。。“ 原本心里就塞着一团乌云,听这话我差点眼泪就掉出来了。自打毕业后,似乎十年就如同一天这么过来了。我才发现自己已经遭遇了年龄危机。

偶人摄影师

这出戏剧应该很有趣,剧院艺术家们用偶人讲述了美国阿肯色州小镇上脾气古怪的摄影师Mike Disfarmer的故事。 你一定要到纽约时报网站上看看演出现场片段。 Mike Disfarmer原名本应该是Mike Meyer,  “Meyer”这个词有牛奶工的意思,而Mike却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杜撰了“dis-farmer”这个词,意思就是非农民,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反抗。 他自学摄影,后来开了一个摄影工作室,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拍了不少当地小镇的居民的肖像。他对光线追求完美,每一次拍摄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会让被摄对象坐上一个钟头,而他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收集着各式各样的人们的精神。 他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被当作宝藏被发掘出来。

视频实验

“我决定拍摄一部视频短片”,自由摄影师Robert Caplin一直以来就对拍摄视频短片垂涎三尺,最近购入的5DMarkII则让他试图成为视频摄影师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sportsshooter的一篇文章里,他详细记录了给自己15岁的妹妹拍MTV的全过程。 这部片子拍摄的全部家当是一台5DMarkII,一支三脚架,没有使用人造光源。后期制作使用了finalcut软件。 Laia Prats摄 到这里可以观看这部片子。 不过,大家最感兴趣的应该是片子制作的幕后花絮,点这里去看。 这样的“照相机视频”肯定会越来越多,而“我决定拍摄一部视频短片”——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新一代摄影师拥抱新技术的宣言。

如何使用一台打印机?

我就不信我用不了这台打印机。通过图解的方式,各位老中医给我诊断一下。我这两天一有空就和它叫劲 这家伙名叫 pixma mp 480 长得倒还不错。 我仔细阅读了说明书,很认真地装上了各种软件,还到佳能官网上弄了最新的针对mac的驱动。(busoni,你说不用装驱动?但是说明书什么的都写着要装啊) 每当我满怀信心地准备打印,就给我出来这么一个对话框,显示“no printer selected” 好吧我就选择一下 但是只有这么个东西,都是空的,想add 也add 不上去。 特别感谢tree提供的截图方案。 我这周的远大理想就是用上这台打印机。

情歌王子

今天一直在看 horse think. 印度的那个东西也是从这里面看来的。他说下面这段歌舞是Ridiculous,不过,当年我们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Claude François – Alexandrie, Alexandraby Iplus 仅以此歌献给诸位的春节。你们在过节,我就不停地发贴。看不到的人别后悔.

100米照片

摄影师simon hoegsberg的新作品有一百米长。不知道这是不是最长的照片。 照片中有178个人,都拍自柏林同一个地点。有人意识到摄影师在拍照,但很多人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 我喜欢他的展示方式,尤其适合网络,估计挂在墙上就没有这么好玩。

“看”奥巴马

办公室的气氛有些不一样,几个人正在折腾投影屏幕,前台姑娘捧着几大盒 pizza,“香槟准备好没有?”有人在问。我这才意识到,今天是奥巴马就职的日子。 香槟+Pizza,一群人围着电视。房间的灯都关掉了,屏幕很大,人们坐在黑暗里。画面中是华盛顿的人潮。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以前科幻小说的作者们,是否在他们的书里描述过这个场景呢? 奥巴马开始演讲,直播中穿插现场观众的镜头,竟然有一位打了个哈欠,全办公室的人都惊叫起来。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一书中将戴安娜王妃的死亡看作是全球视觉文化登基的一个标志,提出了“像素星球”的概念。戴安娜生前已经成为“视觉商品”——她的视觉形象具有多重表征:女人、性、王权、旧制度的颠覆、流行文化,这一切在她死亡之时达到巅峰,透过电视直播,全球观众从不同角度悼念他们心中的王妃,尼古拉斯将这场葬礼干脆看作“像素化星球的登基典礼”。 而奥巴马的“登基典礼”则证明这个“像素化星球”正在更加疯狂地运转。 《华盛顿邮报》所刊发的奥巴马宣誓的照片让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个神圣的时刻,身处现场的观礼者仍然迫切地希望以“机械观看”(拍照片)而不是眼睛观看的方式来参与。瞧瞧离奥巴马最近的那个人,以及后面人群中的拍照者。 没有人能够计算清楚,这场典礼究竟生产出了多少张照片,《华盛顿邮报》把收集到的读者的照片集纳成了一张马赛克图片。 这张照片的寓意似乎是,这些成千上万的照片可以拼贴出一个人民心中的奥巴马形象。奥巴马登基也是一场媒体的宣传战争,在这方面美国媒体一点儿也不逊色于中国。《纽约时报》网站今天上午(奥巴马上任后的第一天清晨)的首页照片是白宫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一个非常陈词滥调,但是又效果鲜明的视觉形象。 我最喜欢看的还有纽约时报“读者的照片”这个栏目,仿佛有一种观看新闻联播的感觉,纽约人民在庆祝,波士顿人民在庆祝,土耳其人民在庆祝,阿富汗人民在庆祝,孩子,老人,社会各阶层人民都表达了喜悦的心情。 而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欢庆场面的核心就是“电视”以及“电脑”,人们热衷于和电视画面合影,仿佛这并不是一个像素图像,而就是他们心中的奥巴马。 Flickr变得越来越有意思,“we watched”集纳了flickr用户们上传的各种电视观礼照片。 calculator摄 关于这场典礼,你想看到多少照片就有多少照片,纽约时报甚至动用了卫星图片 这是典礼现场的卫星图片,黑色如蚂蚁的就是攒动的人头。 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看得更多,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得更为真切,相反,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预言像素星球登场的同时,也指出摄影同时已经死亡。他所指的死亡,并非是摄影的消失,我想,他说的是,摄影语言将不再是对现实天真的拷贝。他在书中引用了罗兰巴特的一句话:照片因而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一种新的幻觉形式,在感知的层面上是虚假的,在时间的层面上又是真实的。

周一消息树

1,公民新闻 上周美国飞机坠河,公民新闻摄影再一次发威。目击者都成为了新闻记者,拍照手机,即时传输,使得他们的力量更为强大。此时,平台则成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公民新闻记者们摄影报道都通过怎样的渠道快速传播出去? Pdnpulse的结论是,最快的是Twitter,其次是Flickr。这两者的特点都是免费和共享。而此次竞争中的输家却是那些试图通过公民新闻盈利的网站,比如getty旗下的scoppt,他们的口号是:把你的照片销售给媒体。但像飞机坠河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这里却没有丝毫体现。这种试图把公民新闻报道专业化的努力遭遇了尴尬。 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是否能够搭建一个通道,公民新闻摄影作品是否就只能以无心插柳的方式传播?就好比像公民 jkrums,他现在被称作Twitter英雄,iphone照片已经被美联社买下,其负责人认为,这是一张记载历史瞬间的照片。这恐怕完全出乎作者本人的预料。 2,艺术品买卖 新出现了一家致力于二手当代艺术品买卖的网站Artcycle。 正如网站经营者所提出的,他们所专攻的是艺术品二手市场,卖家有藏品急于出售,而画廊则不可能回收这些作品,拍卖行则效率缓慢手续繁多,还有各种中介费用,比如印制图录的费用就至少是600美元。此网站则声称自己搭建了一个简捷的通道。 Artcycle目前在线的艺术品以摄影作品居多,都是名家作品,比如Araki, Eggleston, Opie, Ruff,Salgodo。其中araki的一组宝丽来作品售价是2000美元。 你们一定和我一样很关心标准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能通过他们的平台销售?在其网站上有如下回答: 它是否是一个国际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否曾在一个著名的画廊或者博物馆里展出?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则愿意帮助你销售它。 这就是商业时代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围绕着的是“名声”而不是作品。 3,时尚 二月,克里斯蒂拍卖行将有一场摄影作品的拍卖。作品很值得一看,是上个世纪最经典的时尚照片,摄影师包括: Helmut Newton, Richard Avedon, Irving Penn, Horst P. Horst, Herb Ritts, Andy Warhol, (…) Read more

假如给他一台4×5

上周末去一个朋友家里,吃完饭看结婚照,不是国内的影楼照片,是婚礼现场实录。先看了两个业余摄影师拍的,虽然没有玩弄那么多技巧,但是很有现场感,看得出,摄影师也陶醉在婚礼的气氛中。 聚会的主人听说我是搞摄影的,特地拿出一套婚礼照片让我鉴赏,那是专业摄影师的作品,据说价码是一天3000美金,看过之后,我知道她实际是想让我“鉴定”——它们究竟能否和3000美金形成等值。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位专业摄影师完全陷在自己的“专业精神”中,他一直在寻找独特的构图,奇妙的光线,这导致他很紧张,从来都没有关注婚礼的气氛。最终的结果是,或许,他拍到了一两张美丽的作品,但是,新郎新娘却没有得到能够让他们回味幸福时刻的照片。 话题似乎扯远了,我们今天真正的主角是Bill,一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小伙子。他给我们看了一些他拍摄的自家农场的照片。 听说他来自明尼苏达,我就来了精神,因为这立刻让我想起同样出自这里的著名摄影师 Alec Soth。而看过 bill的照片,我很傻地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用什么相机?”显然,他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拍照的机器,他说那大概是一个马上就要坏掉的什么什么破数码相机。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么一个问题,因为我向来不关注器材,我发现那时候,我心里的潜台词其实是,如果给他一台4×5拍照又会怎样呢? Bill喜欢历史,而不是艺术——不过,这点我没有和他求证过,我的意思是他不是那种热爱文艺的小青年,Bill很安静,但是也很幽默。他拍这些照片,和“摄影”没有关系,而是为了说话——他想给大家介绍自己成长的地方,每张照片都有详细的说明。 发给Bill一台4×5,会不会出现另一个Alec Soth?我想我的问题应该是这样的。这不仅因为他们都来自明尼苏达,他们的照片中有某种相通的地方,每一个瞬间都看似是随意拍出来的,但是却都有一个重重的停顿。大概可以用拙朴来形容。 Alec soth成名之后并没有搬到纽约继续发展,是一个好主意,这让他能够仍然置身于简单的环境,但是他的生活还是被名气改变了,就比如他最近发表的博客文章“sad”,我想那并不只是对信息爆炸的一种抱怨和宣泄,对于这样一位从安静中走来的摄影师,他在出名之后如何能够持续创作,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给Bill一台4×5,大概也并不会包装出另一个大师,因为如果他想成为大师,就会失去拙朴;而如果他不想成为大师,根本就不需要4×5。 嘿嘿,今天不是说绕口令,而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喜欢的照片。如果大家都和Bill一样,把拍照当作说话,那就好了。 周末愉快,希望回家的人都能顺利买到车票。

周一消息树

1,移来的世界 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爱上了摄影,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兴许会给摄影师带来意想不到的工作。高通(Qualcomm)公司一直为它们在公众之中的形象烦恼,因为这个公司到底做什么,似乎一直很玄虚。负责人偶然间看到了荷赛的获奖作品,一组移轴拍摄的照片,立刻触发了灵感,这种“小世界”的感觉,似乎恰到好处。 摄影师Vincent Laforet成为高通广告的最终人选,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两年的移轴拍摄经验。 其实玩具厂商也曾看中过“小世界”的概念。不过高通这次的制作更复杂,在高通网站的这里,和这里,都能看到vincent移轴作品最后的效果。画面是由多张现场移轴照片合成的,现场拍摄的3D数据都被精确记录下来,随后画面里的人物在影室里单独拍摄,再后期合成。 移轴照片草图效果,和最后的页面效果。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拍摄场地是用google earth 找到的。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摄影师的特殊技能终于让他们还能混口饭吃,商业社会又多了一个吸引眼球的技巧。不过,换个角度思考移轴怎么这么红的原因,似乎悲观的结论是,泛滥的影像让我们不得不靠这些雕虫小技来吃饭了。 到这里看作品诞生的全部过程的解说。 2,移走的世界 a happy new year?《英国摄影》杂志将这句祝词变成了疑问句。 摄影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不景气的行业?英国 olan Mills 肖像工作室在圣诞节后有34家连锁店关张。《泰晤士》报撰文指出,在经济危机中有三种类型的商业面临倒闭的危险,第一是经营不善的,例如已经破产的百年老店Woolworth,第二是完全依赖科技支持的,比如Jessop(经营摄影器材的公司)以及图片相关行业。第三就是生产成本过高而可能难以为继的企业,比如纺织业。《观察家》杂志也引用分析家的预言,声称Jessop将是下一轮跨塌的企业之一。 《英国摄影》杂志认为尽管经济学者们一直都在给摄影行业唱衰,完全忽视摄影已经成为英国人最大的爱好之一的事实。但是整个行业确实面临重重压力,图片库市场、媒体摄影市场都不看好。 3,未来的世界 这两天看到的最受启发的言论来自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Jerry Saltz,他在纽约杂志上撰文《 Frieze After the Freeze》,一方面指出了艺术市场面临的危机,而另一方面则提出,危机同时也会带来积极的效果。 在谈论艺术市场的萎靡时,他提到了对一些中国艺术家的看法: 很多中国艺术红人,他们大多数只不过是第N代照片写实主义的传人,这些人将会摔落在路边,留给收藏家的是一堆垃圾。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