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黑板儿

都周末了,教室的黑板也应该轻松一下,给大家提供两则资讯。最近有两个朋友都写信给我,想在教室里发通告招募摄影师,我就在这里为供需双方搭个桥。更具体的信息请大家自行联系信息发布方。 1.某品牌联赛面向全国征募摄影师,这是一份兼职工作。 摄影师征募要求 性别不限,年龄30岁以下,热爱影像(自由摄影师、业余摄影师均可),需自备摄影器材 每个城市征集1-2名摄影师,征集城市如下:哈尔滨、石家庄、沈阳、长春、济南、西安、南京、临海市、上海、天津、珠海、广州、太原、武汉、长沙、莆田、南充 参加征募的摄影师请将:一段文字自述或者简介,一份个人作品小样(不少于30张,如果拍摄过体育赛事尤其是球类运动,请发送不少于15张此类照片,图片长边不小于700像素)发送至clearouts@126.com,并在邮件标题处注明“应征摄影师”及所在城市。 2. 《ELLEMEN睿士》图片编辑周仰发给我的征稿: 睿士每个月的view板块会有一页内容叫做“镜头的目光”,会选择一张照片讲述中国当下,可以是纪实也可以是艺术的手段。画面上需要有活力、有冲击力,但是我们不需要新闻事件和边缘报道,也不想要现在太流行的“安静地观看”式影像,所以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平衡。 这张照片还需要配上摄影师80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及个人的介绍、个人头像和拍摄数据等,照片要在2011年拍摄的,最早也得是2010年10月之后的,可以是独立的一张,也可以是一个系列中的一张,最欢迎正在进行的项目中的一张。如果有人愿意试试,可以发样片到yang.zhou@hfm.com.cn (又,题图是在纽约时看的一个展览,古斯基同学在某画廊的照片,本想找一张黑板的照片,竟然发现这个很像。哈哈。纯属无厘头)

周一消息树

今天是几则特别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通知: 1. Susan Meiselas 前两天组了一个团去三影堂看了《冰与煤》这个展览,接下来的好消息是,展览的策展人,马格南摄影师Susan Meiselas将要来人大做演讲。 关于Susan,大家可以去这个帖子去做更多的了解——“历史之中”这个展览是我真正了解Susan以及对她充满敬意的开始。 以下便是具体的信息,讲座对外开放,请不要迟到。 时间: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两点至三点半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407教室 2. Condition One 被称作战争的浸入式摄影报道的condition one,最近已经进入app商店,下载是免费的。 在之前的博客里介绍过这则app程序,现场拍摄使用多台相机,使得观者可以180度全方位观看拍摄现场,选择任意角度了解具体细节。目前读者能够借助这个app看到三个故事,分别是利比亚革命,美国枪支犯罪和泰国政变,都是由摄影记者Patrick Chauvel拍摄的。 3. wired.com 近日,Wired(连线)杂志宣布,其网站里的部分图片将以CC共享(The Creative Commons )的方式与读者共享版权,这是这家科技杂志为明年CC共享协议诞生10周年献出的一份好礼。 Wired已经建了一个flickr,里面有50张高精度的大图,内容涵盖名人肖像和科技活动现场,都是为wired供稿的摄影师所拍摄,照片读者可以任意下载,像我这样的博客用户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这些照片,媒体报道也能够使用它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正确署名,并且标注图片来源链接:比如  摄影师XX/wired.com

Magnum+VII

+ Magnum和VII两个图片社的摄影师,他们在一起能攒成怎样一个局? 这个月,我要担任一个特别的班主任——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大师工作坊的主持人。两位讲师分别是来自马格南的张乾琦和VII图片社的托马斯·凡·胡特维Tomas van Houtryve。 本次全国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所以工作坊的主题也并非是传统的报道摄影,而是多媒体报道,摄影师会在讲师的带领下,在四天时间内完成一个多媒体作业。除了实地拍摄,现场编辑,两位导师还会分享他们所在机构的多媒体拍摄经验。 工作坊的报名已经到了尾声,负责组织这个活动的吴砚华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这个消息,我在这里帮她“宣传”一下。 工作坊是收费的4000元一人,还可以参与摄影研讨会的其他活动。针对优秀学员的作品还有5000元的奖金。 更多详细的工作坊的讯息请点击这里去了解。

周一消息树

高科技 1. 一大早起来,就看了奇幻相机——lytro的视频,现场试拍时候的欢乐场面让我也很想拥有一个。 几个月之前,Lytro似乎还只是一个概念,但2012年第一季度,这款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新式相机就要正式上市了。最近召开的AsiaD会议上,Lytro的CEO和摄影总监现场展示了这些神奇的盒子。 神奇的盒子只有两个按键,开关和快门,变焦是触控的。 CEO,Charles Chi(左)在现场演示Lytro的使用。 Lytro被翻译为“光场相机”,它收录的是相机镜头所框取画面中,前后左右所有的光线数据——整个像场的光,这使得后期你可以通过电脑重新计算和设置焦点位置,以及将其转换为3D影像。相机拍摄下的都是RAW格式的照片,经过软件处理之后,不但可以转换为人们常见的Jpg格式,还有HTML / Flash格式的文件,可以分享至 Facebook、Twitter,观看者点击照片随即会改变对焦位置,一片欢乐。 Lytro是一体机,不能更换镜头,八倍光学变焦,8G容量的售价399美元,16G则是499美元。 2. 佳能在推出EOS C300之后,又宣布将很快推出另一款新概念的EOS单反相机,全画幅,高清摄像,似乎这才是无敌兔的升级版。 EOSC300带来的热度仍未散去。大家可以去欣赏佳能动态影像的超级试机员Vincent Laforet用EOS C300拍摄的短片Mobius 3. 高科技世界,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穿梭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两个世界要用一套法则去规范,那就更乱了。 美联社最近对其记者发布了一条新规定,规范大家的Retweet行为,其核心就是在Retweet的时候也要加几句话,不能让follwer认为这是记者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为只要跟随记者的发言,就很容易理解他的上下文发言和转发的意思。纽约时报的媒介批评家认为:美联的这规定就相当于告诉记者——不要retweet任何带有观点的言论。但同样还有很多人认为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始终要植入语境,这是记者保持自己言论可靠性的一个要点。 4. 新媒体发展迅速,印刷媒体王国却正逐步走向坍塌,救命稻草也似乎不管用,最近,由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销售媒体的app其效果非常有限。这项调查跟踪了大约1200名平板电脑使用者,其中只有14%的人购买了付费的新闻媒体app。

图游记征稿:一个摄影师

新一季的图游记开始征稿啦。 本期的主题是《一个摄影师》,诚征各种摄影师的自拍照,以及一段有关自己的故事。 本次征稿对照片的“艺术风格”不限,具体参与方式是: 1. 必须是摄影师本人的自拍照。(传记自拍个人史不限数量,其他则以一张为宜) 2. 写一段吐槽的文字。 3.发邮件至 ofpixcamp@gmail.com  ,邮件主题:图游记

都去拍小电影了

一大早,美国传来消息,在好莱坞,佳能推出了新系列:EOS C300。美国摄影界新闻的标题是:重大新闻! 早在前几日,参加佳能一个活动,就听工作人员吞吞吐吐地“泄露”说有个重磅相机要问世——具体信息不能详谈,但发布会地点在好莱坞。不过,大家都想当然地推论出,此款机器可能会与电影摄影有关。 在好莱坞亮相的这款机器,已经不是简单的“无敌兔”的升级,C300意图和电影摄影领域内的Red Epic和Arri Alexa,可做“游击战”的快拍型电影摄影机展开竞争。 关于佳能这款新机器的报道,估计随后很快就会铺天盖地。我也不是技术大牛,就不多说了。但它禁不住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消息:lomo家族又出了一款新机器—— Lomokino,也是用来拍小电影的,但基于胶片拍摄,让它充满了复古情绪。 Lomokino是“超35”(super 35)摄像机,也就是说,它可以用任何一种35毫米胶片拍摄动态影片,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负片或者反转片,最多可以在一卷35毫米底片上拍摄48秒,144帧影像。 拍摄完之后,与相机匹配的还有一个专门的观片机器LomoKinoScope Lomokino相机 LomoKinoScope观片机器 拍出来的小片子是宽幅的 当年无敌兔出来后,勾搭走不少人去玩动态,看到这些华丽丽的机器,仿佛瞅见不少人正走在去拍小电影的路上。摄影这玩意儿真是越来越魔幻了,更快,更高,更远,更3D——囊括世界,人类越来越无敌。

周一消息树

当我们还年轻 1. 一位摄影人看到这则海报,评价只有一个字眼儿:“疯了!”(crazy!) 这是1951年《生活》画报举办的首届“年轻摄影师”比赛获奖者的通告,60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它最近在摄影师社区里引起大家一通感慨。 比赛只面对31岁以下的摄影师,获奖者彼时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Robert Frank, Dennis Stock, Elliot Erwitt,他们随后的职业生涯都非常精彩。评委给获得单幅比赛二等奖的Robert Frank的评语是,“他的照片像诗一样。” 获奖者里还有三位女性摄影师, Regina Fisher ,Ruth Orkin and Esther Bubley,其中Regina Fisher的工作照还成了当时《生活》画报介绍这次比赛的特刊的封面。 《生活》画报的年轻摄影师比赛特刊。(在线浏览,点这里) Feininger摄影 The Photojournalist Dinnes Stock 的朋友Andreas Feininger在其获奖之后,专门为他拍摄了一张肖像,这张肖像被命名为《摄影记者》,成为一些摄影教科书的封面。Dinnes在去年已经去世。 2. 本月,光圈出版了阿勃丝的新书“Diane (…) Read more

David Hockney的移动风景

David Hockney经过自己的作品《水边的大树》2009年 摄影Graham Turner (照片来自卫报) 英国《卫报》在报道David Hockney明年在Royal Academy的大型回顾展的时候提到: “展览中有Hockney的150幅作品,其中包括油画,绘画作品,素描本,以及他用钟爱的ipad所做的画儿。” 特地在ipad前面加上“钟爱”(cherished),这位记者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老先生2009年使用iphone作画,当时引起一片惊叹,他自己却非常坦然:”iphone少了一些东西,比如没有了质感,但还多了很多……能移动,改变,放大,缩小”,Hockney经常在手机上画一些小画,随后直接将其发给自己的朋友。“Hockney不怕新技术。但Hockney的iphone不是用来拍照的”,这是当时一些媒体的评价。 作为一位手持画笔,原本应该停留在“旧媒体”时代的老爷子,Hockney不但不怕新技术,还对其充满了好奇。另一个更为让人吃惊的消息是,明年要举办的这个回顾展,其中还将包括Hockney的动态影片。 “我发现它可以拯救电影”,“过几周我要把这些片子给我的好莱坞朋友看”,Hockney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它们由九台相机拍下,放映的时候,影像将穿越多个屏幕展示。影片拍摄的是Hockney在Bridlington居住时,这里一年四季的美景,是处于变化中的乡村美景。 Hockney驾车在英国东约克郡逡巡,时不时地停下来,搬出放在车里的椅子,坐在那里,抽一支烟,沉浸在其中,作画,拍摄。他这种怡然自得的状态也体现在其对待香烟的态度上,他的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警告牌:“即使不抽烟,死亡也在不远处等你。” 使用多台摄影机也是Hockney不受约束的思路导致,他试图展示电视在捕捉动态时候的局限,Hockney认为:“电视的画面空间实在太狭小了,到处都是边界,我们现在则正在移动这个边界,正如你会把更多的内容放到画面中心——这也是一种边界的移动。” 但关于好莱坞所提出的3D是未来发展的趋势,Hockney的回答却很直接:“一个大的错误,完全是谬误,那大概只对色情影片有所帮助。” Hockney希望能够让人们重新观看身边的景色,电视从来不会将其展示的那样精彩,欣赏风光的乐趣就在于藉由空间带来的刺激。 “大多数人只是眼珠转转,浏览四周,却从来没有认真观看。我热爱观看,我从我的眼睛里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Hockney的这番话不知道有否让你发现自己的视觉盲点。

周一消息树

1. Steve Jobs “这是第一台可以敲出美丽的字体的电脑” 还是忍不住要说乔布斯。《先是设计师,再是CEO》 “Steve Jobs: Designer First, C.E.O. Second”这是《纽约时报》的科技版最近一篇博客的题目,看后更是让我们这些视觉工作者感伤他的离去。 文章的开头提到,到任何一间公司去向他们老板提问——你最喜爱的字体是什么,大概所有人都会感到茫然,一片空白。但乔布斯不会,他对字体有着狂热的追求,会给你谈一大堆细节,甚至包括字体衬线的复杂结构。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时候提到,在休学期间,他曾选修了一门有关字体的课程,这让他着迷:“文字形态的美妙,其中蕴涵的历史,这种微妙的艺术,使得科学无法轻易将其捕捉,实在迷人。”这种体验,在10年后,当他设计出第一台苹果电脑的时候,终于用科技将其实现了。乔说:“这是第一台可以敲出美丽的字体的电脑。” 乔布斯对设计的关注还体现在另一个故事,是google掌管技术的副总Vic Gundotra的亲身经历。他说有个星期日的早晨,乔布斯突然打电话给他,说有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看了iphone上的google的logo,我非常不满意,Google的第二个O,黄色的渐变不太对,是错误的,我已经让他们尽快去纠正,你觉得可以么?” 为iphone忙碌的有上百个设计师,没有一个人能够注意到,这个微小的黄色阴影的不正常。 2. Albert Watson “人脸可以变换出两万个表情,你知道吗?” 苹果官方网站上乔布斯的照片,是摄影师Albert Watson的作品,选这张照片恐怕也是乔布斯自己的意思——被他看中没有那么简单。 Albert Watson是美国肖像领域的老牌摄影师,正巧thefstop杂志最近给他做了一个访谈,对话很诚恳,值得一看。 “从安迪沃霍尔到杰克·尼科尔森你拍了数不清的名人肖像,那些拍摄的创意都从哪里来呢?” “一旦有可能,我总是尽量让事情变得极度简单——把一切东西都变得非常非常简洁,这样你就什么都没有,只能专注面对你的被摄对象。有的时候,你可以把被摄者放在一个人造的环境里拍大片,可能会拍到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但因为这都是人工的,我不能确定自己在过了更长时间之后,是否还依然会喜欢它。我喜欢和人相逢,就看他们的表情就够了。人脸可以变换出两万个表情,你知道吗?” WATSON   Warhol  1985 3. (…) Read more

“各种未来”项目招募摄影师

不知道眼见着多少年轻人,从中学忙到大学,就是为了过一种“只有一个未来”的生活。所以,收到隋雪松来信,谈及他们的“各种未来”项目,着实让我兴奋。 我喜欢这个项目,不仅因其柔性,还因为它的刚性——在日渐虚拟的生活中,它是一次与现实接触,意图让事实告诉未来,以留存档案为目标的行动。 我说这个项目柔性,是因为它包容多种表达方式,并且是一个颇为开放的项目,只要你对“未来”抱着好奇心,就可以申请加入。 今天是长假之后开工的第一天,在这里贴出”各种未来“项目小组的招募通告,也许这会让回到繁复的工作中的你,再度兴奋起来。 『关于“各种未来”』 “各种未来”是一个具有档案特征的系列文本、影像创作项目。“各种未来”所关注的“未来”,不是人所处的物质现实的未来,是现实处境中的人的一些精神状态、意识感受、认识方式的现状及可能的变化。 “各种未来”是对中国现实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人与事物的变化的一系列关注。每个主题由摄影师、录像师、写作者、学者构成一个工作小组,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一系列当代中国具体地区的事物观察,呈现现实处境中的人的思想意识状况及其生成图样。 在城市中,大多数人的现实认知材料来自互联网语境、以及被权力掌控的媒体。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我们已经在失去对现实大地中存在的事物与变动的感知。并且,不是每个普通人对于现实都有足够充裕的反应能力。在解释现实的时候,当权者是最大的证据占有者,也是合理性的垄断者,因为没有比当权者更有能力集中科学证据,它拥有各个门类的专家以及数据,拥有一个普通人无法获知的内幕领域,占有着各种可用于论证合理性的资源。在当权者面前,普通人都面临着失去客观现实的危险。人们在失去外部世界,失去现实,这是最大的危机。人们去解释、或者是抢夺自己所处在的现实,便是一场关于“真实”的博弈。 “各种未来”所理解的“现实”,是一个普通人有能力在其中觉醒、并且要去争取和保卫的领域。也许一个主题是有趣的,即:“现实”的未来。“各种未来”试图引起更多当代青年人对现实、以及认知现实的不同方式的兴趣。 “各种未来”每个主题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对事物再思考的过程,重估价值并重新绘制一个非惯性的存在对象,去认识就在平庸、虚空中发生的那些未被权力和秩序驯化的存在,以及各种有关的“安抚”策略的实现。 每个主题都会含有对“驯服”、“平庸”的理解,尝试在过程中认识这一问题——人如何应对平庸化,或者:“我们与平庸”;并尝试绘制一个具体环境中“秩序”的具体状态,探讨现有的“不驯”与治理术。 “各种未来”是对“如何表达中国”这一隐含的主题的可能性的思考和试验。 “各种未来”借助思想史、观念史、地缘政治、内亚和南亚历史、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视角,继而将进行有关中亚、南亚等地区的主题。 “各种未来”的第一个系列,由以下七个主题组成。目前为止,第一、第二主题的实地考察、拍摄活动已实施完毕,文字写作与图片编辑、纪录短片剪辑等正在进行中。其它主题也将在今年9月至12月实施。 “各种未来”的实地接触、创作成果,将在一次展览中由照片、文章(照片与文字的配合类似萨伊德与摄影师吉恩-莫尔合作的《最后的天空之后》),视频、影像记录,装置艺术作品,访谈、讲座,出版物等方式向公众展示。 “各种未来”主题展览,预计2012年5月在北京举行。“各种未来”发起人:王炜。策展人:申舶良。出版联络人:杜力。 各种未来第一阶段部分作品 『“各种未来”2011年的主题』: 1. 马人(实施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比邻八个国家包括: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塔、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超过13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片占地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古代,新疆作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业文化交流的纽带,以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闻名;时至今日,新疆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关系仍复杂有趣。民族之间的紧张态势在该地是明显的,在不久的过去发生了大规模流血冲突。迄今,新疆由于其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及地缘政治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区。然而,人们对于新疆的理解和认知仍停留于表面。在官方文艺语境里,新疆被简化为一个物草丰美的、牛羊成群的旅游胜地,新疆的官方画面常被定格为牧马。现有许多有关新疆的中国文学、图像作品都可以视为在维持这种简化。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骑兵的“全体下马”,随之导致新疆马的衰退。在新疆,可以回顾骑兵这一兵种在近代内亚的尾声,以及新疆骑兵的最后活动时期。新疆现有的马匹培育系统,对马的能力与人的能力的管理、规训方法,是自然基础面之上叠加的人为秩序的典型。马作为绝对弱势、作为人的镜子,由马性、动物性的改变可以反思人性、社会性的改变。 “各种未来”成员王炜、隋雪松(摄影)、朱赫(摄像)认为,马匹这一物种的异化的现实是一种强烈的隐喻。他们在新疆西北伊犁哈萨克自治区的昭苏县(毗邻哈萨克斯坦)、哈密、木垒等地区考察了当地牧场的三种层面:哈萨克牧民——混乱无序的自然状态,马是无序现实的一部分;军马场——粗暴随意的政府行为,混浊、暴力的配种和生殖现场,马所承受的人工化、强制性的现实;来自北京的马主——他们带来了资本主义模式的马匹繁育理念和技术,马是一个产业的精细的产品,可以产生巨大利益。 在古希腊神话中,“马人”是青年的教育者,是德行、户外生存和格斗技艺的教练。在这个主题中,“马人”的形象将具有一种讽刺性。 2. 可可托海:剩余物(实施中) 可可托海位于新疆北部,比邻蒙古共和国,在过去年代中曾是中国与前苏联的重要矿产基地。冷战时期,前苏联曾在此开采大量用于军事用途的稀有金属。可可托海三号脉矿坑作为这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是中国与前苏联一个特殊时代的重要见证。 在文革时期,可可托海作为流放地曾经集结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地质与机械人才。三号脉矿坑的开采,也可以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集体劳动行为的典型。从三号脉矿坑裸露的剖面,可以看到人对地表分层截取的行为。今天,当地的年长人群,大部分人具有从山岭——从石头、矿物中获得的自然知识经验。在这里的大规模资源开采时代过去之后,留下了老人和茫然的年轻人们。 3.海的今天 在古代世界,人们对大海的恐惧和陌生感化身为巨大的海兽形象。大海的昨天,与大航海时代、传奇、探索、征服等词语相关联。今天,人们似乎又回到对大海的不安中。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很久没有种树了,打开reader,里面积攒了一大堆种子,头疼啊。 看到英国摄影杂志近期在关注摄影师们如何开发ipad市场,本来1416教室就有一个名叫“the coming of D-day”的系列,今天的消息树也就介绍这个吧。 1.  Michael Nichols app Michael Nichols是一个在业界工作了将近四十年的老摄影师,曾是马格南的成员,随后退出,1996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 但这位老将一点儿都不落后于潮流,近日,Michael Nichols在更新自己的个人网站的时候,采用了新的思路,将之直接搬到了ipad上,做了一个 Michael Nichols app 这个app里包含15个摄影影廊,有超过160张照片,还有一个独家的照片拍摄现场的视频,此外也有链接,读者点击可以购买摄影师的限量版照片和签名图书。 接受英国摄影的访问谈及为什么要把个人网站变成app,这位摄影师说: “自2001年我的网站就没有更新,最近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之进行升级,添加影廊,写图片说明,放上图片故事和视频,就在我即将将之上传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不能再这么做了。我对这个网站倾注了心血,我并不在乎钱,但我想让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 花四美元购买这个app,读者能得到什么——Michael Nichols会不断添加新的作品,视频,照片背后的故事,之后他还有计划要加上教读者拍照的视频教程。 2.Via PanAm app 荷兰摄影师Kadir van Lohuizen是Noor图片社的创始人,他对移民这个话题一直保持关注,四年前,他就有一个愿望:从阿拉斯加一直走到秘鲁,观察拉美地区的移民状况,但这个主意要想从媒体那里获得支持实在困难。 Kadir在去年联系了非盈利组织Paradox,该组织对大型的策划活动和展览很有经验。当时正好ipad即将推出,所以他们就想着应该利用其做些什么。 2011年六月,这个名叫 Via (…) Read more

今天的消息树

有几天没有露面了,似乎也没有什么人想念我。呵呵~ 刚从平遥回来,又是一次新的策展经历,之后会和大家聊聊。 今天这里是一个真正的消息树: 明天(本周三)晚上在我们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讲座,讲座人是美国摄影师Joe McNally,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参加。因为座位有限,请发邮件至ofpixcamp@gmail.com预订一下座位,讲明参加人数,我会把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发给你。先到先得。 Joe McNally这个名字,不知道会让你想起什么,对我而言是超炫的闪光灯使用,是超大的宝丽来肖像,同时也是超级幽默的摄影教程作者。 Joe是美国一流的杂志摄影师,我不知道“杂志摄影师”这个定义是否准确,他是一个媒体摄影师,但主要拍摄人物肖像,对闪光灯——尤其是小型闪光灯的精妙运用,是他的招牌,这使得他的照片总会让读者有大饱眼福的感觉。他合作的媒体包括《体育画报》、ESPN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生活》、《时代周刊》、《财富》杂志、《纽约时报杂志》、《商业周刊》、《滚石》,另外也和其他摄影师一样,也接拍不少广告。 Joe的工作经历已经有三十多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报道摄影黄金年代留给我们的传奇,这位身怀绝技的摄影师将自己的经验化为两本秘笈: the moment of it clicks(瞬间的背后) ,  hot shoe diaries (热靴日记),都是亚马逊上摄影类排名前十的畅销书,国内也有中文版本的翻译。 尽管这位职业摄影师在摄影的技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技能,我仍然愿意将他看做是媒体摄影师,而并非是广告摄影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照片的讯息传达以及照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追求照片表层的精美,这才会促成 《零点肖像》(Faces of Ground Zero)这组照片的诞生。 《零点肖像》使用了现存最大的宝丽来机器,拍摄参与911相关者的肖像,每张照片都是真人大小。这些巨大的照片募集了将近两百万的善款。《零点肖像》当下正在时代华纳大厦的大堂展出,Joe在博客上记叙了布展的经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布展的都是消防队员,他们有的是Joe书的封面,有的内页的主角,照片里的人穿梭在自己的照片之间…… 《零点肖像》出版的画册 《零点肖像》的画册封面人物在帮助Joe布展。(照片来自Joe的博客) 关于《零点肖像》拍摄前后的故事,之前教室有一篇帖子《Joe McNally的大宝丽来照片》推荐大家再去看看。 嗯,这篇文章似乎在给Joe (…) Read more

第四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

只凭一时的热情,2008年,这个小小的ofpix基金开始颁奖。我并没有想到它能持续到今天。 年初,一位朋友写信来,说要给这个基金再捐5000元。后来,我有些故意把他忘记,因为不想成为他的负担,但他竟然追过来,说我不能忘记他的承诺。 我很感谢这位朋友。他带给我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 关于ofpix基金,我想它应该一直是这样小小的,在我的感觉里,它就是宴请知己好友的一顿家常便饭。但在时下年景里,在家里吃饭已经不再简单,我们的时间被更多的大场面所占据,随便迈进一个饭店,无不都是金碧辉煌。 我想了,我们做得肯定不是一个多大的事情,“第四届ofpix基金开放申请”这个话说得有些严肃,它其实就是一个邀请,请你来家里吃顿饭。 这顿饭,没有昂贵的食材,也不是巴菲特的午餐,若干年后,它能让你记起的,是几个朋友一起,志趣相投,聊天,说话,可能一下子就谈到天亮。接下来,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而这顿简单的家常便饭应该让你有力气,并感到温暖。 ofpix基金的宗旨 从2009年开始,ofpix基金开始把奖励目标放在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项目。我们资助有公共性的摄影报道,而不是摄影者私人的情绪。这并非是说前者更有意义,而是因为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师的工作更为艰难,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更需要支持。 我们鼓励摄影师“用摄影的方式关注现实问题”。这个意思是,你未必一定要用传统经典的方式拍摄路易斯海因式样的社会纪实报道,只要你的目光是聚焦于现实问题,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关注,甚至提醒大家要改正这个错误,你可以采用任何摄影表达方法。 2011年ofpix基金申请办法 1,这笔基金分总额为10000元,奖励给两位摄影师,每位5000元,支持其完成所申请项目的拍摄。(如果没有合格的申请人将空缺) 2,申请时间从即日起截止到2011年10月30日 3,申请者将以下申请材料发到ofpixcamp@gmail.com这个邮箱里 a, 个人简历 b, 一个你意图用这笔基金完成的拍摄项目的介绍和拍摄计划(不少于800字) c, 一组不少于20张的摄影师作品集。(也可以发作品链接,如果直接发送照片,请保持每张照片的长边1000像素,并且放到一个压缩文件包里发送) 4,申请时间截止之后,与往年一样,将邀请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浏览参评作品,推荐候选人。最终结果将在年底揭晓。 ofpix基金的历史 1,Ofpix基金是一笔小额资助,由个人出资,每年帮助一位年轻摄影师完成一个摄影项目。 2,ofpix基金成立于2008年,由任悦和詹膑创建。 3,目前已经有王楠,工人摄影队和樊竟成获得这个基金的奖励。 4,从2009年开始,这个小额资助更侧重于奖励“关注社会问题”的摄影项目 ofpix基金的创立初衷 1,希望对摄影师创作予以精神支持 2,希望对摄影的创作予以“技术”支持 3,希望申请这个基金的过程可以成为摄影师申请其他基金项目的路演 2011年ofpix基金申请变化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说话 要说一些有内容的话在今天还挺不容易的。你觉得各类微博上的人都在说话?要我看,大多数都是为了说话而说话罢了。哪有那么多的话能说。 1. Ed Ou说 “拍照本身是最简单的。更重要的部分是去花时间了解关于你拍摄地点的政治,故事,信仰,语言,不同的文化。你要选择那些你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而不是那些你认为应该被报道的故事。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你很难获得媒体的资助来做项目,因此出发点是你自己好奇心和获得知识的渴望就更加重要,这会让你坚定信念并且有动力持续工作下去。” ——当红的战地摄影师ED Ou,接受时代周刊博客Lightbox的采访的时候,对年轻一代摄影师的建议。 《时代》的这篇博客文章叫做《年轻且永不停息的Ed Ou》,这位只有24岁的年轻摄影师,出生于台湾,在加拿大和美国长大,年纪轻轻却已经是一位老手,他被Getty Images的Reportage代理,与纽约时报等媒体合作,由于一直在中东地区工作,今年中东政权的动荡则使得他一跃成为颇受瞩目的报道摄影界的新星。 埃及革命中的年轻人 Ed Ou梦想中的拍摄任务是重走丝绸之路,看不一样的世界是摄影最吸引他的地方,如果可能的话,他还希望能够重返学校去读一个硕士,他认为充电,让自己对所看到的事物增加一层理解,获得对其更多的解读将非常有必要。 2. Larry Price说 “这是媒体和报纸发展的总体趋势(缩减成本),但它真的在腐蚀这个行业的基石,腐蚀了报纸和媒体给读者带到桌面上的东西。我们要在民主的轨道上前进,这很重要。大概我是一个天真的人,但我的底线是媒介传递的信息要帮助人们做出正确选择,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美国Dayton市最大的日报Dayton Daily的摄影部主任Larry Price辞职时的言论,辞职信发出在报社要求他将摄影部人员裁掉一半的命令三天后。 这位摄影部主任是两届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做摄影记者35年,他说自己做出这个辞职的决定没有丝毫犹豫。近些年来,他自己亲眼目睹传媒行业的萎缩,尽管自己的摄影团队努力制作网上影廊,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但是敌不过传媒控者以经济利益为指导的对成本的压缩。 1981年 ,Larry Price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利比里亚13名前政府官员被枪杀。 Larry Price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前景并不悲观,他手头还有几个个人项目,他会拍下去。他最担心的是那些事业刚刚开始的摄影师,他们该怎么办? 3. Martin Parr说 (…) Read more

“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最近,不断看到西方摄影师通过众帮(crowdfounding)的方法为自己的项目筹款。 募捐除了拍摄计划甚至还有研究计划,比如撰写Prison Photography博客的Pete Brook,他通过kickstarter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在路上: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帮助他筹集旅费,去访问那些拍摄监狱题材的美国摄影师,受访者名单上有四十个人,Pete会将这些访问以音频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这个项目所需要的七千五百美金,现在已经募得了两千多美金。 这个涉及到美国二十多个州,横跨东西部的大项目,如果不是因为Kickstarter的帮助,真难以想象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去执行。 面向摄影师服务的Photoshelter针对摄影领域日益热闹的众帮风潮,适时地推出了一个全面的报告:众帮摄影完全指南。 这份指南里详尽介绍了现在比较热闹的三家与摄影有关的众帮网站的使用方法,因为没有时间翻译,我将之列在下面,并辅以1416过往介绍的链接: 1. Kickstarer “众帮做个人项目”最为出名的网站,支持各种项目。 (1416的介绍:kickstarter,马格南与之合作的项目Emergency项目) 2. Emphas.is 焦点放在报道摄影上的众帮网站,专注摄影项目。 (1416教室的介绍:Emphas.is) 3  indiegogo 众帮概念的始创网站之一,支持各种项目 Photoshelter的这份指南值得下载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有众帮网站介绍,它还辅以摄影师案例和个人项目如何获得支持的分析,非常实用。 之前介绍kickstarter的时候,就有不少朋友慨叹,希望国内也有一个这样的网站。前两天有个朋友发给我链接,说你看还真有一个——点名时间。 看了一下点名时间首页的几个项目,都很新鲜有趣,但觉得这个网站还需要成长,因为一些项目和豆瓣小组的活动很像,其实如果只需要一两千块的支持,还需要众帮么?而借助众帮卖东西,恐怕就更不是这个活动的味道了。 (嗯,我注册了一个帐号,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项目试试……哈哈。) 又,刚才琢磨了一下,觉得自己那个趣味性和金钱的评价未免有些势利,这里诚挚地更正一下。其实我想说的是,既然要众帮,这个项目必须是在个体和公众之间有所联系,否则也无法激起公众帮忙的兴趣,但它同时又不能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包含个人的勇气和盼望。总之,这该多不容易呢!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