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与摄影无关 1,金斯堡:垮掉的照片 Allen Ginsberg肖像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二手柯达相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漫不经心地记录着“垮掉一代”的生活。他是一个诗人,佛教徒,政治活动家,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但是谁也不会把他和摄影师联系在一起。 而就在五月初,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他的摄影个展开幕。 事实上,在1980年代,金斯堡曾经认真对待过他拍摄的照片,他买了个好点儿的相机,向他的朋友罗伯特弗兰克寻求帮助,但更重要的是,他重新给他之前拍摄的照片加上诗一样的图片注解,几乎没有两张照片的说明是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张照片所印制的不同版本也不同。 在展览上你就能看到他书写工整,密密麻麻的注解。 金斯堡眼中的凯鲁亚克 2,《纽约时报》的全媒体记者 我时不时地会去看《纽约时报》的视频新闻,拍摄得并非那么精心,但短小精悍,最关键的是,每一段小故事都挺耐人寻味。 因此,时报记者 Adam Ellick一举拿下专门奖励视频报道的 Concentra基金,这也并不出乎意料。 Adam Ellick的个人主页上是这样介绍自己:你可以称呼我是一个记者,但是坦白地说,目前还没有一个词能够形容我的工作——为一个报纸的网站拍摄,编辑,撰写,和制作视频。 如果你对他网站上并不出色的照片,视觉感平平的视频不屑一顾,那就仔细看看他今年的得奖作品——看他是怎样发现一个火爆的故事,却又是怎样平实地将信息逐步传达给我们的。 3,两个链接 点评多媒体作品 Finding the Frame 这个网站的建立初衷是提高日益增多的多媒体作品质量,创办者意图搭建一个平台,读者上传他们的多媒体作品,专家则对之进行点评,从而让创作者能够得到专业反馈。 插图+摄影 ai-ap网站很有意思一边是美国年轻插画师的作品,另一半则是青年摄影师的摄影作品。 4,灰色页面 这几个《新闻周刊》的杂志内页,内容很灰色,正如这本杂志灰色的未来。最近传出消息,《新闻周刊》因为亏损严重,已经开始抛售。网站上的公告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如果可能做到的话——尽快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 (其实,我早就预言了这个状况……)

本周最佳评论

关于《这位先生叫MV,他所做的不应是拍MV》的讨论 tanhaim: 如果mv只是很自我的想拍,想展现这种真实和情感那还能理解。 如果只是迎合现在评委的口味或者说是获奖的标准,用如此窒息和灰暗的表现方式那就。。。。 出发点,我觉得这就是摄影师的道德标准。 小七: 我个人非常敬佩摄影师近距离拍摄并记录这个题材的勇气,仅此便足以获得认可。但将埋葬的孩子重新拍照的做法显然修改或是逆转了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这是不应被原谅的。我们该明白,摄影师不是一定要拍下所有震撼的照片,尤其是那些已经过去的事件。就好像,我没看到那两张照片,但这并不影响我惊讶于这些作品传递出的力量,所以MV是可敬也是可惜的。 Cheng: 似乎是一个我们“看到”,还是叫别人“拿给我们看”的问题。还有就是别人可能不愿意让我们看,但是我们非得看。我支持看,并且看的特别点儿也没关系,因为摄影就是要主观,要客观,不如去看监控摄像头。——但是或许最好还是别从镜头里伸出一只手来碰吧。 BaiGe: 抛开道德方面的争论不谈,我个人一直认为,这种故意造成强对比度、暗角的照片带有自恋与传者中心化的倾向。在摄影师自己的心中,他所拍摄的场景应该是这样黑暗的效果,于是他认为这就是受众所应看到的效果。但其实,这相当于将摄影师个人的理解强加于受众我觉得这是一种gatekeeper主观意识影响传播的实例,很值的我们思考:在新闻摄影中,是传达客观事实更重要,还是表达摄影师对事实的理解更重要?摄影师一直在通过表达自己的理解来摆脱“机械记录者”的角色,但到底摄影是该以事实为尺度还是以摄影师为尺度呢?

Iphone上签合同

还是在纽约的时候,汉斯给我展示了他新“研发”的一个apps,专门用来签模特授权协议(model release),过程是这样的,你在街头拍了个人,然后你掏出你的iphone: 1,一个蒙娜丽莎出现在画面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模特授权协议,引导被摄对象阅读协议(这份协议的文本来自getty图片社) 2,填写信息 3,给你的被摄对象拍一张头像作为证据 4,电子签名 5,发送一份pdf到对方的邮箱 6,大功告成 很多人都被所谓“肖像权”的问题困扰,这个问题很复杂,尽管只要你不把照片商用,很多时候不会涉及到肖像权,但是如果有份协议,如果这份协议的签署轻松活泼,在一个眩酷的ipone手机上,指头尖哗啦一下就能完成,那就太棒了。 刚刚接到汉斯先生的邮件,说这个apps已经上市了,目前可以免费试用。

周一消息树

这是一棵迟到的树,就像今年的春天一样。 这周的消息都和“封面”有关。 1,被拒绝的封面 插画师Chris Ware给一本可以翻译成“幸运”(Fortune《财富》)的杂志绘制封面,而他的作品却很“不幸”地被拒绝了,原因是,他把未来的商业世界画得很“不幸”。 请务必点击放大去看这个封面。你会发现这个对未来世界的描述其实挺真实——一个歪歪斜斜,缓慢下沉的世界。 左边有个角落请关注一下,在Chris Ware的笔下,这个国家正在朝海里倾倒钞票。 到这里看更多《财富》的过往封面集纳 2,获奖的封面 上周,美国国家杂志奖出炉,到这里可以看到全部名单。封面是一本杂志的重要产品,诸位不妨按图索骥搜索一下这些杂志的封面。 此外,去这里,可以看到美国国家里地理获得今年杂志新闻报道奖的作品, 去这里,可以欣赏杂志摄影专题奖获得者《纽约客》的专题《权力肖像》 3,绿色的封面 我们毫无疑问已经生活在一个“黑色”的地球上。太阳挣扎着出来露了一下脸,然后就被阴霾遮住,这是我连续两个早上看到的景象。 上周是地球日,到这里去看看绿色杂志封面的集锦。未来还能怎么样?

周一消息树

前前后后 事物在前后联系中,往往会产生新一重的意义。我的一个老师曾教我要站在百年之后的角度看今天。今天的消息树我们就从“前后”这个角度来梳理一些近期新闻。 1,一部社会纪实摄影作品的终点在哪里? 专门关注社会纪实摄影发展的博客 photophilanthropy近日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纪实摄影师是否应该承担起推广作品的工作? 有人认为摄影师把照片拍完了,工作就结束了,而博客主人对此的态度是:“绝对不应该这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这样几个故事: 英国资深新闻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哈佛Nieman研究机构发表的文章,题目就是《照片的影响力的要诀:它首先必须被看到》( The Impact of Images: First, They Must Be Seen)文章中探讨了当下如何用创新的思维发布作品。 另一个案例是摄影师 Yumi Goto,她在曼谷组建了一个10人的团队,创办了一份在线电子杂志 pdfx12,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平台,让他们的纪实作品能够和读者见面。 摄影师Marcus Bleasdale关于刚果金矿的报道被漫画家paul o’connell绘制成漫画传播 2,普利策奖的陈词滥调 上周揭晓的普利策得奖作品,除了网络媒体首次入围是一个看点之外,摄影领域的获奖作品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突发新闻照片的获奖照片是否非常眼熟?这张照片恐怕会让新闻摄影同行立刻联想到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的封面——而这张照片也是普利策获奖作品(1997年)。美国学者Fred Ritchin在其博客里指出,照片里的英雄主义隐喻,其表现方式仍然延续至今,这种陈词滥调何时才能停止呢? 关注网络传播报道的朋友还应该收藏这个链接,里面集纳了普利策得奖作品的网络版,多媒体特色鲜明。 3,卫报重设计,注重视觉 上个月底英国卫报对其网络版的首页给予了重新设计,这是自从该网络版本上线两年以来的第一次改版。其设计师谈到改版的原因之一是: (…) Read more

本周最佳评论

当你有参加选秀活动的欲望,就直接说明你还并不成熟。我建议放掉那些诡异的从身边人显露出来的自恋想法,一个展览、几篇报道,甚至几本画册都不能让你变得更加快乐。你需要的不是这种廉价的认同和为之调整,而是孤独的坚持。相信最终会熬到一个顶点,一个因人而异,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自醒;能清楚的谨慎的认识到自己还是不行的;能一辈子都认为自己还不行的人;能别人都说行,但你自己还认为不行的人;就说明你追求的东西或许才是那个真正至高的点。(busoni on 选秀及陈词滥调词汇表)

周一消息树

家与爱人 上周过得天昏地暗,希望这周能够重返地球。 Camp8的照片还没有来得及在博客播放,这周慢慢来。今天的消息树也配合camp8的主题《家,乡愁》在树上挂一些有关家庭的摄影故事。 1,Sally Mann:《家和土地》 摄影师 Sally Mann六月将在英国的摄影画廊做一个个展,这是这位美国摄影师在英国的首个个展,个展题目是《家和土地》(The Family and the Land)。 正如题目所暗含的,这个展览通过两个主线将Sally Mann的一系列作品贯穿起来。“家庭”包含她的两个摄影项目,早期的“亲密家庭”( Immediate Family )和近期的“面孔”(Faces)。被摄对象都是她的孩子。 “土地”也包含两个项目“故乡:维吉尼亚”( Motherland: Virginia )和“南方深处”(Deep South),这两个项目是她穿越美国南部所拍摄的风景。 而她的近期新作《残留》(what Remains)则将家和土地两个主题贯穿起来,在这部作品中,她的镜头记录的是肉体在泥土中的消逝。 这个展览的线索,让我颇有些感慨,摄影师从来没有将目光离开过自己的故乡和家庭,而她的作品却逐层深入,触动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的神经。 2, Hendrik Kerstens:《宝拉》 与Sally Mann (…) Read more

万物生长向“苹果”

在我们还没有攒够银子弄一个ipad,或者左思右想觉得“i”还不需要这么一个“pad”的时候,互联网的内容已经旺盛地朝着“ipad”的方向生长了。 打开msn公司新上线的女性网站Glo,就会发现,这个页面显然是为拇指设计的,而不是键盘。刚刚购入ipad的同学,尽管也许正在为这个不能多任务处理的笨家伙有些郁闷,但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的优先而偷着乐了。 glo的页面 这不仅让我联想到在iphone刚刚面世的时候,万物已经朝向苹果生长了一次,比如,摄影师把自己的页面设计成适合iphone手机屏幕的模式。(1416报道《iphone中心论》) ipad问世之前,纸质媒体正是江河日下。这个平板阅读器的创意,左思右想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却一下子就成了传统媒体的救星,细看看所谓电子报刊亭的概念,又没什么大不了的,似乎是已经被证明为失败的电子杂志重出江湖。但一切都因为一个字眼儿而变得不同:触摸。我们朝着用新技术的方式模拟自己的传统生活又近了一大步。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以上都是瞎说,与我而言,万物生长向苹果的最大优势是——照片多了,好看了。以前一个页面只能看几张照片,这下可以摸来摸去,摸出一堆照片。拇指们要累出茧子了。 再回到Glo这个网站,挺希望在ipad上赏析一下网页的互动效果,不过在当下美国人民还在苹果店门口排队的时候,我还是凑合一下吧。请大家也凑合一下,翻到4月5号那期杂志,封面故事是如何让自己在照片中显得好看一些,第一要诀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角度。 补充报道: ipad上市的第一天,已经有3000个可以在上面运行的apps诞生。 以前网络上不方便玩的填字游戏变得更生动有趣。 更多“生长”请到这里观看

周一消息树

ipad发布 纽约第五大道大玻璃房子门口,Apple党们又开始排长队。店员们终于开门,击掌欢呼,排队人群狂冲进去。 第一批把银子奉献给乔布斯的家伙,用推介产品的姿势捧着最新购入的ipad接受采访。 “您打算用它干嘛?” “女朋友占据电视看肥皂剧的时候,我就可以窝在沙发里玩ipad” “我要下载三部圣经装在ipad里,其中一部要是西班牙文的。” “您打算今天带着ipad去哪里?” “切尔西区有很多漂亮姑娘,我要到那里的星巴克坐一天,而且苹果党都喜欢去那里。” 更多关于ipad的消息点击这里 另外,不要错过最新研制出来的“flickrpad”,flickr这个最新的可以分享照片和视频的pad酷得一塌糊涂。 真人泳装照露面 顾名思义,真人,就是真的人。 著名泳装品牌speedo的最新产品一反常态地请来了3位真正的女性,她们就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人,略有小肚腩,相貌普通。但是根据speedo对5400名女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三名女性的身材代表了其中95%的人的身体状态。 这么说来,我们平常在媒体看到的都是5%的人类…… 最右边的是摄影师Mary McCartney 英国国家档案照片上线 flickr庞大的公权照片(commons)集纳,最新上线的是英国国家档案照片,里面还是有不少宝贝,比如Eadweard Muybridge的动体拍摄研究 还有下面这张,1900年的北平,一位德国士兵在使馆门口拍照

周一消息树

眼球世界 大开眼界?当年《生活》画报的发刊词是摄影时代到来骄傲的宣言:“看生活,看世界……”以前觉得这两句话最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最近发现最为美妙的是其实最后两句:“看,赏心乐事的看,看,并从中受到教益。” 1, 地球的血管 Wired最近弄了个影廊,叫做“空中俯瞰地球的水系”。 密西西比河 加拿大萨斯克其万河 场面颇为壮观是吧。这些蜿蜒曲折枝桠繁茂的河流,用最滥俗的比喻就是地球的血管,当它们运行不畅的时候,恐怕必然带来疾病连连。 2,新闻墙报 英国《独立报》(Indepndent) 的新闻墙报仿佛就是现实里一面贴满了照片的墙,不同的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墙面更为立体,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很多媒体都在做这个事情,意图使搜索结果更为视觉化,把新闻里的相关图片抓出来整合呈现,这样可以更为快速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使之点击继续阅读。 我搜索了一下“china”,得到了如下的墙面 另外,有家公司专门为媒体将其新闻资讯进行更为逻辑的化的展示而服务,话题化,视觉化是其根本策略。 3, 多媒体杂烩 Multimediashooter刚刚发布了一连串的精彩多媒体作品推荐,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啊。 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美联社的这个专题: 美联社专职摄影师+iphone+宝丽来apps+阿富汗=? 去看看混搭的效果。 David Guttenfelder摄影 4,好啦,今天最后的预报是—— camp8,将在4月4日晚6点在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召开。 明天会透露一下关于这次camp的一些详细信息。

每周最佳评论

Z兑z 正好昨晚温习了《人生遥控器》这部电影,其实每个干瘪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来丰满自己的生命。只是我们的需要有差异,表达有区别。我比较欣赏这句“作者的 心像和读者的心像沟通的能力”,一个自我的人需要与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的人进行沟通,一个自我的人需要其他的“自我的人”来确认其个体性的存在。(on 有我的风景) 占有兵 真实的生活、真话、真人都可以用摄影表达。(on 有我的风景) 本周最佳线报:来自纽约的曾翰 在昨天刚刚结束的aipad上,史密斯大师估计是最多作品被出售的摄影师,其中一张20寸左右的“走向天堂之路”,据 称是该作品现存最大尺寸的,标价$95000. 今年的aipad还是和去年我们去看的一样:老照片唱主角,标红点卖出去的都是画面优美装饰性很强适合挂在豪宅客厅的照片,其中一张sold out最热卖的是由金箔印制的怀旧仿古照片。标价最贵的,是一张黛安·阿勃丝亲手放印的3寸大的“孪生女孩”,标价$275000,而且还贴了红点。 在我布完自己展览的那天傍晚,我们走到旁边的一条街上去寻找晚饭的中餐馆时,发现整条路堆满了各色潮流小青年,他们或群 情汹涌地向一家画廊的大门冲锋,或落寞地站在街上的各个角落踮脚顾盼,那情形简直就是玉米们围堵春哥般的盛况,Bo同学说,这就是Ryan McGinley的opening,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人群时,只见马路中央一列列滑板少年“嗖嗖嗖”地在被人群堵住的无辜汽车间穿越飞行…… Ryan McGinley新展览现场。

周一消息树

本周开展 尤金史密斯( W. Eugene Smith ) 现在,你可以给著名纪实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添加一个新的名号了,这就是“多媒体”先驱。 呵呵,如若不信,请登陆纽约时报的这个影廊,这个名为《尤金史密斯的爵士乐公寓项目》的专辑,编辑自尤金史密斯1957年到1965年的摄影作品,他在自己的公寓里拍摄了大概1447个胶卷,记录了公寓内外的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录制了4000个小时的声音,因为这幢公寓楼是很多爵士乐手排练的场地,不经意间他也记录了美国爵士乐一段发展历史。 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这张照片,噢,天内,这家伙过着怎样的“摄影”生活。 Ryan McGinley 青春叛逆派摄影师先锋Ryan McGinley的新作品展览开幕了,可以预见,会有大批小青年成群结对去以party的方式参加这个摄影展开幕的盛景。 对这个展览,人们更好奇的是,这个向来以拍摄彩色虚幻派照片,在欢乐游戏中抓拍充满动感的影像的摄影师,如何拍摄一组黑白的静态的肖像作品。 作品名为 Every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怎么翻译?无疾而终,哈哈,我怎么会想到这个。。。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我认为,Ryan拍摄的就是青春期,真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由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年轻人的青春期,那么多的小青年都处于那么痛苦的青春期。 他们的足球 荷赛最近支持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做road to 2010,主题围绕今年即将召开的世界杯,而重点则放在这是非洲大陆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杯,而足球文化究竟在这里如何发展,恐怕这就需要非洲自己的摄影师将之报道出来。 照片,视频,多媒体,孩子们所踢的足球是如此简陋,这个网站展示的故事是欢呼的人群、广告牌林立的赛场、全球人们最热衷的运动——足球比赛的背面。 “最佳”广告 请别抱着希望打开这个影廊:2009年最吸引年轻人的杂志广告展。 这个调查的结果应该是广告商期待的,一家调查公司对一些年轻男女进行了测试,针对大约一万六千个广告,调查哪些广告最具视觉吸引力。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是摄影师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尽管大多数吸引读者视线的广告还是那种摄影类型的“真实广告”,但至于作品的拍摄水平,哎呀,那可真的是乏善可陈,似乎仍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 (…) Read more

每周最佳评论

Wpf988: 中国整个媒体圈现在的环境,几乎无法容忍缓慢的思考,或者必须要时间才能达到的积累。在网络快速,海量的冲击下,尚未做好准备的媒体人们拿起枪杆仓促应 战,凡是都要新的形式,新的故事,新的新闻….其实哪有那么多新的东西,于是把那些旧东西换个包装打个标签反手就推出。当这些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作品尘 埃落定之后,只能凝结出两个字:山寨。(on 图邮寄) 追踪: 《原来你一直在这里》介绍了一个可爱大妈的自拍生活,这里再介绍一个美国老相册的链接:SQUARE AMERICA 一定要去看那个动态的影集。

新鲜视觉以及图游记征稿

这个早上,轻松一下,让眼睛大快朵颐。 (1) 摄影师John Kane最近给Pilobolus——一个用身体来说话的创意舞蹈团体,拍摄了一组由人体组合形成的26个字母照片。6个舞蹈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让26个字母鲜活起来。这些照片连同摄影师之前的作品将会出版一本画册。 现在,到英国电讯报网站去,从ABC开始你的识字游戏吧。 (2) 吃了没? 没有食欲? 赶紧到摄影师Mitchell Feinberg的影棚里,带一小片儿面包,保证你在目瞪口呆的同时,可以就着各种食物的色香味,吃得倍儿香。 Mitchell Feinberg的专长是静物,他为顶级品牌拍摄广告,为顶级杂志拍摄插图摄影。即使是一粒豌豆在他的镜头里都是跳跃的。 (3) 想起GOOD杂志里有一个影廊,名为“你的食物定义了你”,摄影师Mark Menjivar把不同人家的冰箱打开偷窥。 三口之家的冰箱 一个单身汉的冰箱 (4) 各位亲耐的读者,您能给我看看你的冰箱么?欢迎把你的照片发过来,我们当下的“图游记”活动是:我家的冰箱。 解释: 图游记:1416一个新的栏目,通过网络,我们借助照片游来游去,分享自己的生活。1416会不定期发布各种主题。 当下主题:我家的冰箱。吃——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有其社会学意义,当然还体现了经济脉动。 要求:不仅仅要发来冰箱的照片(一两张),还要写一段文字,没有文字解释的照片是游不过来的。最简单的文字是告诉我们你这冰箱里的吃的是什么,价格如何。 投稿地址:ofpixcamp@gmail.com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