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这个地球,它的土壤,水,它的丛林,山谷,都已经不再是自然的,而是充斥着由于人类的介入而留下的永久伤痕。—— Paul Crutzen (诺贝尔奖得主) 如果把目光放在Prix摄影奖高额的奖金,仅仅关注大奖花落谁家,显然并没有捕捉到这个奖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到了2050年,地球上又增加三十亿人口的时候,人类是否还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个奖的目的是支持那些用各种视觉手段探讨这个问题的艺术家。 2008年,此奖颁给了 Benoit Aquin,他拍摄的是中国的沙暴,2009年,获奖的Nadav kinder的拍摄题材还是中国,内容是长江。 Benoit Aquin摄影 2009年入选者中还有摄影师 Darren Almond的作品《满月,黄山》,满月是他的一个系列作品,尝试拍摄月光下的景观。最新作品是在诠释月光倾泻下的黄山,在他看来,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种回应。 Darren Almond摄影 同样也在以古人的心境看中国的入选者是中国摄影师姚璐,不过他看到的是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 —————— 也门有可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水资源即将耗尽的国家,其首都萨那将在大约10年后成为一个无水可用的城市。在也门,自来水管经常处于无水可供状态,水越发成为只有富人能够承受得起的“奢侈品”。其他人则只能依靠本就不足的降雨,或者将希望寄托在慈善组织身上,解决吃水问题。有时候,他们甚至为了水实施犯罪行为。——世界银行,也门的水资源缺乏已经达到极端 也门的水资源匮乏大概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你无法想象人类离开水的生活,去看看摄影师 Claudia Ficca & Davide Luciano的作品,他们貌似夸张的照片告诉我们,这个现实或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Claudia Ficca & Davide (…) Read more

网易图片编辑招聘

刚刚收到新闻图片编辑王鹏飞的来信,希望我帮他做“免费广告”,这种帮助大家提供工作机会的事儿,我当然非常乐意,如下: 工作地点:北京    岗位:新闻中心 图片编辑 工作:对网易发布的图片新闻及部分新闻图片的新闻品质、视觉美感把关;完成日常新闻更新;参与新闻中心策划及常规业务。 要求: 1 年龄30岁以下,本科,应届非应届皆可 2 热爱摄影,或者热爱静态影像的瞬间美。熟悉摄影及编辑相关知识,有实习或相关从业经验,或者拍照多年;最好对多媒体有一定了解和认知。 3 熟练计算机操作。 注意: 网媒的图片编辑远没有纸媒那么轻松,很多时候必须把自己变成枯燥的裁图机器、一小时快速扫过几百张照片,同时,还有可能处理很多多少有点“低俗”的照片。但也必须要有高专业水准,在专题策划时要求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活比从前辛苦多了··· 不管是网络媒体本身还是这个团队,很多工作在这里是从头开始,所以希望有年轻人来和我们一起摸索、并肩战斗。 简历要求: 基本信息外,有自己的摄影作品(可附博客、flikr、网络相册地址);或编排版面、或网络专题的作品 可以写任意500字关于摄影方面的文字 简历可寄至wpf988@126.com

冷笑话

之一 纽约艺术书展上,一个发放报纸的展台上,大大的宣传标语是这样写的: 免费!即使安妮(Annie Leibovitz)都能承担得起。 这位刚刚过完六十岁生日的安妮女士,因为债务危机从女王变成街谈巷议嘲笑的对象,让人感慨世态之炎凉。 之二 昨天去看了一本《新闻周刊》(Newsweek)大吃一惊,我大胆预言这本杂志即将倒闭。 并非危言耸听,这本新改版过的杂志,仿佛某个三流企业的内部刊物,杂乱无章。他们声称自己已经从时事杂志转变为深度分析类型,但是内容却乏善可陈。 让这本杂志漏出败相的是广告。你如何相信一本没有汽车,没有名表,没有任何大品牌出现的杂志能生存下去呢? 这就是我手中的《新闻周刊》,第一个广告是某品牌燕麦人饼干,第二个广告是某品牌狗饼干。(真的,我没骗人) 之三 英国一家名叫“网络之眼”的公司计划开展一项“游戏”:抓坏蛋。 这可是真人游戏,该公司把安装在自己客户那里的监视器录像在网络上实时公布,访问者如果看到任何可疑人物出现,有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就可疑点击画面报告。 一个月抓坏蛋最多的就能得到一千英镑的现金奖励。 英国这国家也崇拜老大哥? 照这么发展,以后要不然以后全人类都会变成彬彬有礼纯洁无瑕的正人君子,要不然就是无所顾忌的大坏蛋。 每日邮报关于这个新闻报道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乐出声来:英国各地遍布四百二十万个摄像头,平均14个人由一个摄像头监控,是中国的一倍半。 之四 世界就是荒谬,还是在英国。这边厢全国人民都在偷窥,那边厢在公共场所拍照也被严密监视。 这逼得马丁帕尔也上街抗议,手里举着大牌子,上书: 我不是恐怖分子 大叔那么火星,真的不像恐怖分子。警察叔叔请放他一马。(更多消息请查看英国网站“不是罪犯”)

愿你梦想成真!

有个疯狂的家伙,正在为自己未来的的徕卡M9“募捐” 他建了一个网站,叫做徕卡之梦,希望看官们能买一件Tshirt,或者捐赠5块钱,从而能够使得他早日捧回亲爱的徕卡。 哼哼,七千美元的机身,四五千美元的镜头…… 他是自嘲么?在他网站链接的漫画《小鸭摄影师》是这样的对话: 喔,你的相机拍照很好看 嗯,你嘴里说出的话真好听。 我需要一台好相机就能拍好照片 我需要一支好镜头就能拍好照片 我需要拍照,才能拍到好照片

周一消息树

多重世界 没有语境解读照片是混乱和危险的。 摄影师Ed Kashi最近出版了一部作品集,题目很奇怪,叫做《三》(three),这本书是他三十年纪实摄影职业生涯的总结,来自不同的故事,共同点是都以三张为一组的方式呈现。 这个编辑思路的形成很偶然,Ed Kashi在打印制作照片的时候,将三张照片并列放置,发现这种组合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三张照片的切换所形成的蒙太奇效果,将照片置于一个新的语境,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使得Ed Kashi回过头把以前所拍摄的纪实摄影报道的照片重新梳理,将每个故事浓缩为三张一组,最终产生了这本名为《三》的画册。 到这里去看有关这本书的作者访谈。 说来有意思,Ed Kashi画册封面的这三张照片,就挂在多媒体制作公司Mediastorm的办公室墙上。上周我和几位朋友去参观了这家公司,拜访了我在博客里无数次提到的Brian Storm,他的工作室墙上是报道摄影界各个大牌摄影师的作品——静态的,而存在房间电脑里则是它们的多媒体版本。 Brian是个工作狂,一直在忙。没有想到他并非只是一个公司的经营者,多媒体理念的推动者,同时也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实践者,他正在和同事一起剪片子,内容是最近的一个workshop学员的作品。每一个画面、声音之间的配合他都斤斤计较。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最后的成品,而这个幕后花絮也值得一看,在里面,Media Storm的专家Eric Maierson说:声音,视频和照片所结合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恐怕也可以理解为强调解读影像的语境问题。 这真的是个小世界,我们不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总在不经意间出现,但小世界的另一重含义是,微观中我们熟悉的世界,是自成体系的另一个天地,不信你就去看看尼康最近刚刚揭晓的“小世界”摄影比赛的各个奖项,很多照片作者前面都有着“博士”的称呼,这恐怕是学术水准最高的摄影比赛。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家也是浪漫的。 摄影:Dr. Heiti Paves

周一消息树

60 中国国庆60周年之际,PBS顺势推介纪录片《年轻,不停息的中国》,(Young&Restless in China),报道了九个生活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经历,梦想,困惑和尴尬。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片花中一位主人公的发言:“这栋楼,每周造一层,这代表了中国速度”。说这话的小伙子,每周不停息地工作七天,为别人打工,自己也在创业,他还说:“我这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不停息(restless)——提炼出这个关键词的导演一定很了解中国。 纪录片的音乐也都很好听,点这里 延伸阅读:卫报供稿人Dan Chung的中国国庆报道,点这里 延伸阅读:《纽约时报》:崛起的中国 网址这里,简介这里 VII的新经理 报道摄影图片社VII最近新雇佣了一位经理,这个家伙的职业背景和摄影毫无关联,他在音乐领域里打拼了十多年,在Sony等娱乐公司工作过。VII聘请这位新经理人的目的是在网络,有线电视,手机和其他新媒体中拓展自己的业务。 荷赛资料库 荷赛最近把其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整合成一个可以检索的资料库,观察新闻摄影的发展变化,这里自然是一个好去处。 卡帕 据说导演Michael Mann正在筹拍以战地摄影师卡帕为主人公的电影。他已经购买了一本名为《等待卡帕》的西班牙小说的版权。

Link Day

今天忙,就挂几个link让大家探索 1,前两日写了个有关ICP的作业的帖子,不知道是否有人按照这个名单练习了一番,在ICP上学的杨文洁已经把她的作业贴出来了,前去围观点这里。 2,网络摄影杂志toomuchchocolate和柯达公司联合搞了一个捐赠胶卷活动,到这里去填写的申请,你也许可以成为接受柯达赞助胶卷的十名摄影师中的一员。 3,你还可以去NPR瞧摄影师的小样儿——contact sheet,这里有一个关于摄影师作品小样的影展,选题来自Ammo出版的同名新书,这种把小样和最终选出来的照片并置的方法,虽然思路简单,但却也很有趣。惠特尼博物馆也有一个关于小样的展览,探索的是艺术家如何用小样创作。 马丁叔叔的小样儿。

周一消息树

自给自足 时刻注意维持自我世界的生态平衡,是我上周的思想收获。今天的消息树挂的都是平凡小人物的故事 一,秀自己 不得不说,英国是一个盛产苏姗大妈的神奇的土地,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有着肥沃的草根土壤,比如——你可以得到一个在柱子上亮相的机会。 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一个名叫“一个又一个”(on and another) 的公共艺术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你打开网站,就是视频现场直播:广场的柱顶端可能有一个家伙在读诗,也许是一个织毛衣的女人,或者是个裸体美女,他们都有一个小时的亮相时间,你不喜欢,就再过一个小时来,起落架将缓缓升起送来一个新人。 这个活动是雕塑家Antony Gormley倡导的,在三万多个申请中,有两千四百个人中标,他们自7月6号开始,每人在柱子上有一小时的表演时间,昼夜不停,直到10月14号结束,整整一百天。 特拉法尔广场是伦敦的地理中心,纳尔逊将军的纪念碑高高耸立。八月十五日,一个身穿黑衣的头戴面罩的男子在凌晨三点亮相,他说,“我来这里就是要在黑夜里,坐在纳尔逊的对面,俯瞰广场。” 二,选自己所选 美国杂志协会(asme)的年度最佳封面,也来了个大众选择版,读者可以在亚马逊投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封面。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策略,不过,倒可以抢先看看今年的最佳封面的候选都是何方神圣。 三,最好的相机就在你身边 摄影师Chase Jarvis搞了一个活动,目的虽然是推销自己做的一个iphone的软件,据说拍照编辑和分享照片都方便,但是活动的理念倒是不错:最好的相机是你随身携带的。对此我深有感触,iphone里已经存储了五百多张照片了,都舍不得删,它的确是我最好的相机。 四,iphone摄影家协会 没想到这个iphone摄影大赛都第二界了,我飞快浏览名单,试图找个中国人,然后才想到,咱们一直都是地下的,没有官方身份参加这个比赛。 比赛的分类很俗气,不过也透着一股手机拍照的八卦精神,比如“花”,“季节”“日落”“树木”“宠物”,我希望下一届能够搞活泼一些。 如今中国已经正式加入了iphone摄影家协会,明年大家就可以参加这个比赛了。 今年大奖获得者Marianne Hong的作品 五,camp作品发布 最近两个好消息是,cmap4的放映作品刘飞越的《北京的拾荒者》在网易新闻频道图片中心发布。建议大家去看这组作品的评论。Camp5陈智能的《后门》也将在《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周刊里发表。李宁宇的照片也在八月的《三月风》杂志刊发。祝贺他们,我想,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发表”,而是作者所讲述的故事的传播。

修图有害健康

我是Fred Ritchin先生的粉丝, 我欣赏老爷子眼光的开放。 今天早上看到他老人家更新了博客,立马瞅了一下,发现“出大事情了”。 法国议员布瓦耶(Valerie Boyer)与其他50名议员正在推动一项新的议案,要求抵制电脑修片扭曲真实的歪风。出于对那些人造窈窕淑女导致女性减肥过度患上厌食症的痛恨,她要求用电脑修改了人物外貌的广告必须要加注:此照片经过修饰,人物外貌有所改变。( photograph retouched in order to modify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a person ) 一旦这项议案通过,不加注的广告照片要接受大约五万五千美元的罚款。 布瓦耶还希望将这项法案引入新闻,宣传等其他领域。 事实上,早在1994年,Fred就建议图片编辑使用两个符号区分那些经过数字技术更改的照片和原始直接用镜头获取的照片。他认为: “这就好比撰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别人的话要加上注释一样,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数字技术修正自己的图片,因此也同样需要通过注释来告知读者。直接用镜头获取的影像和经过后期制作的照片,对于读者理解信息来说,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Fred的建议在他的故乡美国并没有实现,而在摄影的故乡法国,眼看就要成功。摄影师要想在法国生存那还真需要几分胆量,这是全世界有关照片隐私法律最为严厉的地方,即使是街头抓拍,拿不到被摄对象的书面授权,发表照片也是危险的——这恐怕有悖摄影老祖宗布列松的意愿,而当下这项对修图进行明示的法律的出台,又给老祖宗拽回了几分面子——照片应该是坦率的,不加掩饰的。(candid) 不过,这还是难免让人想起香烟盒子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几个大字,女人们会不会从此不再减肥?(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把衣服做得宽大一些才是正解) 原来写了个比较有高度的结尾,后来觉得不好,关于这个“真实标签”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那些不懂摄影的读者吧。 相关链接: 一个关于照片“作假”的讨论(这里) 两个小符号的智慧(这里) pixelpress的鼠标迷宫(这里)

周一消息树

信息风暴 微软新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据说出道之后冲劲十足,正在以超过google几倍的速度增长。 “bing”最近推出了一个实验产品,叫做视觉搜索引擎,用两个古老的概念作为这款网络产品的理念支持: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一图胜千言 ) 此视觉搜索还在实验阶段,所谓视觉搜索就是给用户提供一些分类关键词,比如:“数码相机”,你点开之后,就会出现一堆数码相机产品照片。微软认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通过图片作为起始,你可以很快找到你最想要的。 而实质上,这款视觉搜索是和网络消费密切挂钩的,通过将产品图片系统化组织,让消费者更为快速准确地消费,此前,微软的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处理图片信息的速度要比文字快百分之二十。 真的眼见为实吗?在我看来,当下仍然大肆宣扬这个理念的人,很多都是在利用照片“蛊惑人心”罢了。 —————————— 不过,微软的这个产品让我想到,其实我们早就离不开google的图片搜索了,那也未必不是一种视觉搜索引擎,这提醒我们,“照片”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和文字一样的语言。 对于一门语言来说,最为复杂和精妙的不是单字,而是从字到词,到句子,最后成为文章的过程。因此,在当下这个信息海洋,照片的力量将不在于展示而是在于诠释。 我的意思是,照片有组织地呈现,组织照片说话,将成为未来我们利用照片的关键。 全球最大最有意思的相册flickr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flickr影廊(flicr gallery),这就是在鼓励用户利用flickr巨大的图片库生成的“单词”(单幅照片)来“写文章”。 方法很简单,你可以把自己看作一个网络影展的策展人,策划一个主题,然后利用关键词以及你的朋友圈里人的作品组织影展。 由于这项产品推出没多久,目前有意思的影廊还不多,很多还是风花雪月之事,不过也有一些有趣的:比如“熊猫”和“超人”是一种视觉词汇的并列集合,而这个“我想钻进去的照片”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有创意的主题。 浏览影廊的时候,还无意间找到一个国内flickr用户的相册,他拍摄的“故乡的故事“我很喜欢。 -------------------- 798新开幕的一个展览很吸引我想去看一下,当然一方面我不在北京无法看,另一方面,正如这个展览的题目《看不完》所提示你的,即使你去了也看不完这个展览。艺术家王一凡,以24小时为单位,记录在貌似无变化的时间里蕴含着的千变万化。 对我而言,“看不完”这个题目微妙而又有深意。实际上,那些貌似看不完的现代生活中的视觉信息,虽然如洪水猛兽一般把我们淹没,但是它们却都仍然是有穷尽的,甚至大多都是同质的,而真正看不完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的一分一秒,似乎波澜不惊,但却内涵丰富,却反倒是我们视而不见的。 ---------------------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1,五步寻找非著名“著名”摄影师 苹果新的操作系统“雪豹”,作为产品标志的那只神气的雪豹究竟是哪位摄影师的大作?PDN网站很好奇,展开了搜寻。(如果是你会怎么找呢?) A,搜索。比如,google里设置关键词:雪豹 ,苹果,摄影师,然后回车。(失败) B,使用tineye网站。以前介绍过,这网站专门为你检索相似照片。(失败) C, 到处问。Twitter上发个消息,到处喊:谁知道雪豹的摄影师。。(失败) D,去问苹果公司。那些繁文缛节一堆,工作效率低下的办公室,唉。(失败) E, PACA OrphanSearch组织询问:该组织专门帮你找你想要使用的照片,但其操作方法竟然是最为古老的电子邮件,你写邮件去问,他们则把邮件转发给会员,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法搜索。(成功!) Tim Davis就是这张照片的作者,苹果公司从Corbis上购得了这张照片。 建议摄影师们,以后当你成为这种自己的照片满天飞,但是又没名没号的状况时,请主动出来自己爆料。 2,他是那天死亡的十个人之一 照片来源是这里 法国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Christian Poveda在萨尔瓦多街头被谋杀,他正在拍摄一部反应当地黑帮的纪录片,他被四颗子弹击中头部,倒在自己的车子旁边,身边贵重的摄影器材却没有任何遗失。另一位摄影师对此评论:如果你长久徘徊在狮子的嘴边,它最终就会吃掉你。 3,Lauren Greenfield 离开了VII 这位已经在多领域:新闻摄影,艺术,广告,多媒体,纪录片开花结果的女摄影师,显然已经不能把自己再简单定义为一个著名的报道摄影图片社的摄影师了。 据悉,她会加入自己丈夫新组建的一个多平台的管理以及制作公司。 正在减肥的女人们,可以去看看Lauren的作品《Thin》,当你喊出“我要瘦!”这句口号之后,也要小心其中蕴含的危险。 4,美联社不愿意 马格南图片社的Stuart Franklin在即将开幕的荷兰 Noorderlicht摄影节上策了个展,这些反应加沙地带战乱冲突的照片来十一名为通讯社供稿的当地摄影师,但在文字说明里Stuart却对这些通讯社予以批评,我没能看到具体的文字,因为美联社已经成功迫使Stuart把自己的批评文字撤下来,这成了本届摄影节最大的新闻。而这个有关言论自由的事件自然在西方世界引起争议。(这里,这里) 美联社认为这些文字的政治立场是错误的。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我们自己的世界 最近的打算是,不定期地介绍国内年轻摄影师的动向,思考,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想做这个也有一段时间了,我写博客的动力和目标在不断发生改变。事实上,我在博客上“浪费”的时间实在惊人,有不少好友都建议我别写了,在他们看来,放弃这种快速的写作让自己安静下来,对我而言或许会更好。我知道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但写博客件事,我却特别固执。 这几天,纽约的天气由阴转晴,此时,有些微风,我窗外那棵大树,叶子彼此在风的吹拂下相互碰撞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颇是好听。“互联网”,多么美妙的名字,网络对我的魅力从一开始都现在都没有改变——互联与应和,让小的声音,变大,被更多人听到。 所以,还是应该来做这件事情:寻找看似微小的事物,传递它们,分享,并与更多的人一同合唱。 1,展览:沈木槿 沈木槿在奇遇花园的个展和camp5同时开幕,展览的名字叫做《西北偏西》,她知道大家肯定要问她这个问题:你究竟在拍什么?所以展览前言第一句话便是: “西北偏西,要说什么呢?”但木槿并没有给观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组很个人化的生活碎片,她的视角很私人,视线却在公共空间,这是她的照片让我感兴趣的地方。我还喜欢她拍照片时的那种鲁莽甚至可以说是“笨拙”,这是在所谓职业摄影师身上所看不到的。但是如果让我选照片,恐怕还要大刀阔斧地砍掉很多。 沈木槿摄 2,感受:新媒体的冲击 沈伯韩在听了多媒体“教主”Media Storm的创始人 Brian Storm 的讲座之后,写了一篇很有料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去围观。 Brian的多媒体风暴终于刮到了中国,而此时距离他自己接触新媒体已经过了十年。十年前,他在msnbc创办了每周照片栏目,这个可以让读者投票选择自己喜爱的照片,以及后来他发明的给照片加音乐放映的方式,不但将他自己拽入了多媒体世界,同时也为摄影在网络时代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尽管新闻摄影的未来是否真的属于“多媒体”依旧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但教主Brian仍然功不可没,他为处于转型期的新闻摄影带来曙光,让从业人员都去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到这里去看MSNBC10年精华照片。 3,读书 : ICP的中国学员 我最近又迎来了一位新朋友,白白参加了国际摄影中心(ICP)为期一年的纪实摄影项目也来到了纽约,她恐怕是ICP这个项目第一个中国学员。我很想知道她的同学都是谁,在报道摄影的艰难时刻,还有哪些年轻人,怎样的年轻人仍旧关注这个领域。等到白白安顿下来,我再拉她聊天吧。

周一消息树

一二三,五 一个女人 她被称作第194页的女人,Glamour杂志上的这张照片引发了不少读者来信,他们急切地询问,希望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并非美若天仙完美无瑕,也并不是因为此照片是一个女人全裸的照片才会引发观者的好奇,众人的感慨是因为她的小肚腩。 她和我一样,有着恼人的肚腩,我曾经有过一千两百八十个消灭它的计划,不幸的是这家伙仍然存在。有多少女人为此感到自卑和无奈?但存在于时尚杂志194页的这个女人,却愉快地笑着。读者们写来一堆回信,他们说,这张勇敢的照片所带来的启发是,人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发肤自信。 两个瞬间 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街头摄影师,仿佛这是一件很“下流”的工作。如果有人称大师罗伯特弗兰克为街头摄影师,该引发怎样的反驳,他是街头摄影师么?街头摄影师又是拍什么的呢? Jeff Mermelstein在纽约街头拍了三十年,他说这是个让自己舒服的地方。他新出版的画册有个奇怪的主题“拨弄头发”和“奔跑”,画册的题目叫做《 Twirl/Run》 这是两个无厘头的瞬间么?让我们都想想自己吧,拨弄头发的时候,跑起来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三个纪实摄影师拍时尚 最近几季新时装发布的时候,《纽约》杂志都别出心裁地请来纪实摄影师来拍花花世界。 第一个是马格南的 Christopher Anderson,此后是VII的Benjamin Lowy,而最近一期则是VII的Marcus Bleasdale。 当Bleasdale的镜头从索马里,苏丹,刚果转到纽约,米兰和巴黎的时候,他拍下了什么呢? 五个“光圈” 前段时间很难看到摄影师沈玮,很是神秘地去光圈开会。直到最近谜底才揭晓,他被光圈基金会选中参与一个为期一年的摄影拍摄项目。 这个项目将邀请五位摄影师参加,共同拍摄一个名叫绿色推车的公益活动——贫困的移民在一个基金会的赞助之下,将拥有他们的“绿色推车”贩卖新鲜水果。摄影师们以分片包干的方法到不同的区域去记录参与这个项目的人们的生活。 摄影介入NGO和公益活动在国外很常见,活动将会推出展览和画册。不过,我很想知道沈玮会如何去拍“纪实”,那些照片会是肖像?场景?这五个摄影师的风格迥异,他们又都如何在“受制于人”的前提下,以自己的风格拍摄呢?

周一消息树

全数字时代(All things digital) 作为一个天性对科技愚钝的女人,近来的感受是,如果不克服这个弱点,在当下这个世界生活是要吃亏的。 我的Reader里订阅了一个名叫All Things Digital的频道,信息更新很快,每天都好多条,但我其实很少仔细看。这次外出回来,发现这里已经积攒了上百条未读消息,突然很有耐心地一条条地阅读起来,然后生发出一个感慨:没错,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数字时代,这是一个系统,如果你不去了解系统,甚至去研究如何和系统对抗,那你就会逐渐变成机器人。而所谓机器人,就是忘记了自己是肉做的,越来越无所不能。 1, 爱丽丝的仙境 我打算买个新的袖珍数码相机,但仍然在各类产品中犹豫不决,尤其想到一旦买了个新的,马上就会出更新的,便想着要等等,买个更更新的,如此周而复始,就愈发犹豫不决。 尼康出了一款新相机,产品的宣传口号是:你随身的家庭剧院。所谓剧院效果来自这个相机一个独特的功能:投影。拍完之后,相机可以立刻转换成投影仪,照片能够因地制宜地被投影到墙上,纸上等任何介质上放大观看。 投影和在电脑里观看以及打印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尺寸带来的观看感受的不同,这使得“假照片”似乎转化成“活的”把你吸入过去的场景中,另一个是投影过程中,这种通过“神秘的”光线构成照片的特征,又会产生一种“仙境”的感觉。 我想象着,如果我拥有了这款相机,晚上就会躺在床上,把我的照片投射到天花板,就这么看着,催眠着,进入真正的梦境。 2,大脑不死 这次旅行又去了三番。 三番很有趣,想象一下,硅谷那些各式各样的公司,里面藏着各式各样的科学怪人,他们虽然没有瓶瓶罐罐,但指头在键盘上敲敲,就搞出一些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新产品,这个可能比魔法师还厉害。 硅谷里有这么一家公司,它们的研发很让我感兴趣: “你知道吗?你观看能力的强弱有赖于你的大脑而不是眼睛,眼睛接受视觉信息,但处理信息的功能却是由大脑来完成的。” 这家公司专门生产锻炼人大脑的软件,通过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视觉信息。它们的一个实用产品是一款开车软件。上了年纪的人开车有困难,其根本原因是其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变得迟钝,通过软件中游戏的帮助,据说能够很有效地让你看得更快,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我曾经一度对视觉认知研究很感兴趣,遗憾地是没有机会和能力深入下去。眼脑并用地观看是个通俗的道理,但也时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你拍照的时候总想着拍照不仅仅是眼睛的事儿,还要大脑参与,这应该能够带来很多启发吧。 3,混沌中的秩序 维基百科的运作总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人人都能插足的百科全书的构建,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序的世界呢? 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一个科学小组正在对维基的发展进行分析。他们追踪了维基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指出维基的发展较之刚刚成立的爆发时期,已经开始变得缓慢。 文章谈到,互联网上信息数量的增加是成倍的,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定律,多的会越来越多( the rich get richer), 也就越能引起关注。维基最初几年的发展符合这个定律,但是现在的情况则是,一些所谓维基“资深编辑”开始掌控维基词条的编撰,而菜鸟们则很难进入维基的编辑体系,这使得维基百科词条的增加速度变缓慢,那些资深编辑的文字更容易批准,而新手的则会容易引起质疑和拒绝。 科学家认为,维基的发展符合当某种资源紧俏的时候,人类人口增长的规律,比如,食物如果要消耗完,人们就开始为食物竞争,人口数量下降,而强壮的,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则会生存下来,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