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佳评论

当你有参加选秀活动的欲望,就直接说明你还并不成熟。我建议放掉那些诡异的从身边人显露出来的自恋想法,一个展览、几篇报道,甚至几本画册都不能让你变得更加快乐。你需要的不是这种廉价的认同和为之调整,而是孤独的坚持。相信最终会熬到一个顶点,一个因人而异,所能达到的最高点。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自醒;能清楚的谨慎的认识到自己还是不行的;能一辈子都认为自己还不行的人;能别人都说行,但你自己还认为不行的人;就说明你追求的东西或许才是那个真正至高的点。(busoni on 选秀及陈词滥调词汇表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我也承认这是最中肯最冷静的评论,恐怕多数真正愿意一生探索艺术的人不会在乎啥展览啥迎合啥出名要乘早,40之后更是蛋定了。不过有时明知没准备好,但还是在黑暗中摸索时张望着哪儿有一缕光来。毕竟卡夫卡这样的人有几个?

    Reply

  2. 人生探索的过程本也不是快乐的.做一个展览,做一本书,做一件实诚的事,是一个挑战的过程.它不是为了快乐,是在坚挺的往前走,自我的一种成长与磨练罢了.
    当思考过所有所有的细节之后,做出这个展览,这本书, 这件事,也许会得到一种快感吧.
    如果总认为自己不行,怕是免不了忧郁而死. 自醒是必然的,目的不只是在于否定自己.而是一种思考.

    Reply

  3. 照把人看成植物生长过程的逻辑来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的过程,但不是说,只有果子或者只有又红又专的果子才是正确的,是好的。蛀虫也有价值,它淘汰弱的警醒差的,从而让整体变的更好。人已经是社会性动物,就价值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绝对价值,但相对于社会则就不同了。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成为蛀虫,但却不一定能结出好果子。包括选秀啊,发出声音啊都是一种交流。个体的存在价值,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才,是棵苗苗,然后又怕(!)别人过早的打扰来影响自己发育。那我觉得这会不会亦是一种自卑呢?究竟谁才是那个可怜的自恋者呢。
    孤独的坚持,保守残缺,那个所谓的顶点难道就是哄着自己玩嘛。

    Reply

  4. ls说的“相对于社会则就不同了”,很有道理
    社会还是需要一种权威/秩序的,可以打破一种秩序,不过很快另一种秩序就会建立。

    Reply

  5. @j. 我想“快乐”应该是这样的概念,就是不管是悲剧或喜剧所带了的“愉悦”,当然不能是直接的笑哈哈的湖南台的那种了,人的需求不同,原始评论中是有涉及到的。坚定的向前走,也要清醒,要抓住机会,也要不迷信机会才好。年龄越大,我越相信定数,有冥冥之中的决定力。所以积极,向上,保留一个正确的批判和自醒的观点,才是我这篇评论所最想体现的。

    @窦,我相信我的感觉和你一样。这个世界的精彩就在于,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树和植物,正如哲人所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更多的多样性才能让一个领域生机勃勃。所以并无法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何种树木为优。就如同选秀或评奖一般,极易演化为用杨树的标准去衡量柳树、杏树,这样对生态是不好的,也会让整个树类出现多样性的缺失。换句话说,竞赛本身提供了一种抹杀多样性的可能,是双刃的。我不赞同艺术领域需要刻意的秩序,如同 @danton所描述的,会有一种新秩序自然建立,社会化的标准和秩序是绝对存在的。我认为这种秩序是客观独立的评论界而不是威权所构成的。缺乏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评论体系,这个就是问题的根源。整体而言,这篇评论需要整体的来看,它是有上下文的。另一方面,同一件事情,肯定有不同的解读,你说的孤独苗苗是有可能的,并且我觉得可能很普遍。但事物总要多面解读,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一样的解释,我相信我要说的在完整的评论中已有表述。

    昨夜看一本书讲modo技术的书的前言里,觉得作者也有相关表述,不敢独享,特摘录如下,与诸君共勉。

    I say the word teaching, in the present tense, because it’s important to stress the fact that I’m still learning. I am always continuing to learn new things and keep my mind fresh. When the day comes that you think you know it all, this is the day you stop learning, and once you stop learning your art won’t progress any further.

    [:Yeah:]

    Reply

  6. 意犹未尽,我认同竞赛模式,选秀抑或评奖都无可厚非。但要引起争论和同一层级的对立意见的选秀才是更有“价值”的,这些年来我的感触是,许多东西必须要有争议,这样至少说明大家还都有各自所坚持的观点。所以很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评论界(学术界和教育界),应该负担起独立的责任,学界的责任应是鼓励有秩序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和市场的平衡点,而不应该是商界的帮凶,创作界应该首先听取的是学界的意见,现在这个格局。只有商界的角度是按照既定目标发展的,创作和学术界并没有起到自己的作用,这是体制和社会环境决定的,很难有治愈的可能性。

    这是一篇当时在Buzz内的评论,关于创作的复制现象,因为是在Buzz内些的,大多数人无法看到。特摘录,以补充我们的讨论。

    [关于 PDNPulse: Copycat or Not, Part II: A Case of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的讨论。

    参考链接:http://www.opps.cn/word/?p=1047

    /
    电影和故事、或摄影的方方面面被重新描述,重新成为资本。或许主要是因为无论是故事还是对象,或各种形式的“新的部分”,都接近于枯竭,对象只能是一个近真的世界,这或许是摄影的固有特性之一。摄影的挣扎,如同挖井取地下水,普通层的水都已被取出,若无法深挖或有更强的水泵,就难以取到新鲜的水,反之,等待在普通层中,等待剩余在沙砾中的余水渗透,也未尝,或必然是一种解决方法。

    归因是你只需要水,而不是别的。如果没有全新的水和水源,那么渗透的和等待的水就是你的需要。源泉是什么,是我们都受到一个发达的成功模式的影响和激励。我们都进入了一口井或一种类型的井中。我们看摄影的的时候,不看别的。我们大量的汇集资料、素材、画册和思想,分析、判断和理论化的研究,将之作为挖井之装备。越走越深,沿着井壁向深邃处探索。每个人有不同的摄影之井或文艺之井,如果有人探矿,有人取水,有人为挖而挖,目的差异化,就会形成一个多元而健康的生态逻辑。

    因而,直观的原因,是摄影题材枯竭;潜在的原因,是研究和探索方法单一,在市场的激励下,行程单极化的发展。直接的结果:作为丰富介质的摄影,面对单一评价体系的评判和单轨的发展模式。

    摄影评价的不多元,是基于市场定价策略的。西方的摄影艺术评判也仅仅是一个水准线,因而当美学和评价的水准线汇集同步、并拒绝再次提升的时候,也就是风格雷同、价值观和美学取向趋同的开始。另一方面,评价体系和准则,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社会需求和对艺术的要求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用技术、手段、思维、对象等各种手段来承托了一个威权的分析和评判系统。我们惯于藐视复制者,是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情结”和对深水的追求,正是我们对不负责任的追逐,以及不能操持的人类欲望,促使了摄影文化的变异。

    简单来说,学术界、市场和艺术家三方面美学观点趋同,是其归因。如同三权分立的意义,这三个部分差异越大,就意味着创作市场越活跃,反之越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文艺领域不断出现的再现和重新解释已有作品,就如同前几天德国那个17岁作家的“取样参考”理论一般,具有普遍性,个人觉得似乎是一个发展的必然。copycat也可能是英雄,因为他的作为,或许是一种信号和反思。我们的文艺在发达的信息传递下,经历了过多的磨合和交流,缺乏孤军奋战的勇气,过度雕琢之后,只能是庸俗。浮世绘之于梵高;非洲雕刻之于毕加索;塔希提岛之于高更,都是传奇的交流,很少嘛。
    /
    [:Yeah:]

    Reply

  7. 转载两句busoni博客上的话:“艺术本质是无法教育的,艺术是个骨子里的东西。艺术不需要彻底的改造或任何改造,艺术需要的是不干预。”
    这是我看到的经典判断,强悍的理论者, [:Bow:]

    Reply

  8.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都说当艺术家很痛苦。不痛苦怎么思考,温饱后还会有那么多时间思考人生么?艺术就是这样,人就是这样。永远年轻,永远求知若渴 :P

    Reply

  9. busoni老师真是理论上的一把好手,关注过您的buzz。就我个人来说平时从没关注过什么选秀节目,但对“竞赛本身提供了一种抹杀多样性的可能”表示怀疑。选秀不就是为了选出个性,选出春哥么?这个抹杀和改变的差别还是要再斟酌下吧。人家说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都在变,改变和适应是常态,是一次次定数上的回归,不离其宗。另外我们要想把意思表达的更透彻一点的话,还是慎用比喻的好,对这个评价体系和三权分立没看明白,有这么复杂么?不是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嘛

    Reply

  10. 说是理论,未免太大了,我不算是搞理论的,在网上这些仅是友好的讨论和思考,有时会以课上跑题时的思维方式直接呈现,所以不严谨,重比喻在所难免,随后会多加留意。另也一并向笑飞和潜游等上方几位大牛致意,非常的不敢当,我就敢当做鼓励了。老窦的Reader Share也一直关注:)

    至于所谓的多样性,我简单的表述一下,我觉得不能看选出了春哥和轶可就觉得是选出了个性了,反过来想,选秀和竞赛实际选出的是湖南台,我们要看的是谁是最终的获益者,而它追求的益是什么,对选的这个领域本身有益与否。

    绵羊音是个性的,但同时也是钦定的权衡利益后的个性,实际上我看有很多不到20强就被干掉的也很有个性,就是因为不愿意被签约。谁都有个性,但机构就有能力说这个有个性而那个没个性。就个人而言,我对学术性的、或学习性的竞赛和选秀还是非常推崇的,特别是针对学生层面的。一个合格的上进的竞赛,需要对事不对人,第三方的、目的纯净的适宜相应水准的审议制度,非常感谢,这个讨论也让我正在思考新的方式的可行性。

    后面是关于评价体系的部分。

    三权分立重要吗?我不说政体问题,就举个临近的,美国的电影人、影评人和投资方,特别是影评人和影视圈老死不相往来,但我觉得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是做出好的电影及其零件,找出那些让美国电影变得不好的问题,拍出好的电影,三个势力的直接需求不同,为钱为片或为理想,但是长远需求是相同的,就是让这个东西牛起来。多个角度的力量去介入权衡,但任何一个角度都不能极端和独大,相互的牵制才能让一个东西合时宜的完美。太学究、太商业、太个人都会导致非常不健康的发展方向,深深的伤害这个大家珍爱的领域。大里说,是个评委会的构成,小里说,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均衡的发展结果是平静,非常的蛋定。

    蛋定之后,愿各位大小三阳都健康。

    谢谢任老师的贵宝地,能出现各种不同的考虑角度。所以还是要多多出现议题才好。各位加油。

    [:Admire:]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