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展厅:回望玉树

禅古寺僧人搬运倒塌的佛堂里的佛像。 任建军  摄影

青海摄影师任建军给我发来一些照片,是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在地震期间拍摄的照片。

当灾难影像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此时此刻再看这些照片,心中五味杂陈。

见证之力

青海六名本土摄影师玉树地震作品

任建军/文

玉树地震过后,各种照片和影像制品铺天盖地而来,一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从自己和另外五名摄影师的众多照片里每人挑选了几幅组成了这个作品集,在挑选照片的过程中,我挑选了地震后安静的画面,在以人物为主的画面中,挑选了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关系的照片。当时也没多想照片的出路,算是用照片这种方式对大家都具有的一种玉树情结的一个交代吧。

摄影师:青林 贺大明 陈友钧 张旭英 海忆水 任建军

地震灾区扎西达通村的灾民接受寺院活佛的祈福和抚慰。青林  摄影

结古镇一藏族老人在地震废墟上小憩。张旭英  摄影

一活佛打电话安排灾民的物质发放情况,他的弟子当时显得非常焦急。张旭英  摄影

部队战士暂为防止哄抢隔离灾民与救灾物质。陈友钧   摄影

在扎西大通火葬场,一藏族老人怀抱着遇难孙子的遗体久久不愿将遗体交给火葬现场负责火葬仪式的僧人。

海忆水   摄影

禅古寺,一小喇嘛整理从他的僧舍翻出的衣物。任建军  摄影

结古镇,一喇嘛的亲戚从废墟中救出两只藏獒。张旭英  摄影

地震灾民母女在废墟前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陈友钧  摄影

结古镇,两个藏族姊妹在废墟上玩耍。海忆水   摄影

禅古寺,一个小喇嘛从废墟中见到一具本 拉登的面具戴到同伴的脸上玩耍。任建军  摄影

在赛马场灾民安置点正在输液的伤员。陈友钧   摄影

在玉树县教育局门口,地震前一天前来寻找打工机会的一对汉族年轻夫妇在地震后不知到那里去而在街上不知所措。贺大明  摄影

禅古村,刚刚领到帐篷的儿子在安慰不停哭泣的妈妈。陈友钧  摄影

地震发生后49天,地震遇难者的亲人们在天葬台给遇难亲人树立经幡祈福。任建军  摄影

补记:《我的摄影师朋友们》

文/任建军

玉树地震发生五分钟后,摄影师青林拿起相机拍摄。八年前,他从一个不错的单位停薪留职去做了玉树本地唯一的自由摄影师。青林告诉我,他的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他接受的是藏汉文化的一种混合教育,在大灾大难面前他忘记了自己,将自己融入到每一个感动自己的场景之中,始终保持一颗善良和感恩之心。4月14日下午两点前,全世界的媒体是通过青林的照片了解灾情的,青林本着摄影人的良知将照片不加选择地发到他的博客里,然后被各路媒体无偿使用。事后有人给青林定了位,说青林是博客赈灾,我给青林的说法是:道义精神可贵,风险评估不足,通过灾难照片,草根正在崛起。这些话算是朋友之间的勉励吧。青林14日地震当日的照片略显粗粝,但那种现场感和不可复制性的影像记录在这次地震影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他是将个人记忆变成公众记忆的一个典范。14日下午两点以后,大批媒体记者陆续进入,他们精致的拍摄连续多日对我的视觉产生了和汶川地震影像一样的感觉,那就是麻木,青林的照片很鲜活,没有过多修饰,很自然。

摄影师贺大明是政府的职员,在玉树呆了37年,可以说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给了玉树。地震发生时,他跑下楼躲避地震,当时他觉得不记录地震说不过去,就冒着余震的危险跑回房间拿起相机冲下楼进入了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还不忘到朋友青林家看了一眼,青林家的房子没倒,贺大明心想这小子没事就安心投入到拍摄中。由于职业的原因,贺大明只能和领导在一起,所以他的照片都是抽空拍摄的,好在拍摄的点多,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

摄影师陈友钧和张旭英14日下午和另外两名摄影师朋友驾车赶往玉树灾区的,陈友钧是一个小企业的业主,摄影是他的爱好,张旭英是一名在南方办工作室的商业摄影师,由于太热爱自己的家乡,回到了青海当了一名收入不稳定的纪实摄影师,从小从安多藏区长大的他认为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在信仰上是一致的,但玉树康巴藏区更纯粹,更有”藏”味。摄影师陈友钧和其他三名摄影师在开往玉树的车上开了一个他终身难忘的会,他的动议是:到了灾区,需要我们救人时,以救人为主,拍摄为辅。事实上,他们几个15日到了灾区已经忘记了拍摄,投入到救人的行列之中,由于身处救灾现场,从他俩抽空拍摄的照片中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灾民的无奈和有信仰民族的坚韧。

摄影师海忆水早先是中青报青海记者站的记者,文字和摄影都很专业,现在是一名游离在主流媒体和自由摄影师之间的一种状态。在地震现场,他没有拍摄救灾的场面和丧葬等极端的画面,而是拍摄了地震中的孩子,通过孩子这种自然人没进入社会人的身份属性来认识地震。他的拍摄是独立的,摄影语言在西部来说,我认为也是比较成熟的一名摄影师。

我先后两次到灾区,由于没有拍摄任务,没有给媒体供稿的命题式拍摄,因此我的拍摄相对自由,第一次我拍摄的重点是佛教圣品的灾难和地震中的“爱”这个专题,我拍摄了亲人们之间的爱,人和动物之间的爱等。第二次我拍摄的重点是重建过程中人们对过去家园的留恋和对将来生活的期待或者是怀疑。

Comments (16) Write a comment

  1. 本地的摄影师和外地来的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有什么区别吗?
    这个区别是本地和外来的原因产生的吗?

    任老师可以在放上一些外来的摄影师的照片对照一下,可能大家的感受会深一点。
    让大家看看本地业余摄影师和外来短期拍摄的专业摄影师对玉树地震的理解,和想表达内容的不同。

    [:Bow:]

    Reply

    • 这些照片里,我最喜欢倒数第二张,这张照片仿佛是一部小说里的一个情节,拍摄者如同一个过路人,突然驻足,“偷拍”了这张照片。他的角度,和我们日常观看周围人生的距离一样,我们的内心也有着小小的偷窥心态以及记下周围人生的好奇,而旁边地面的阴影,一个拿相机的人的阴影,似乎昭示了这一切。这个地方——没有惊心动魄大事件发生的人生的一个角落,我想是“外来”摄影师来不及关注的。

      想再补充几句。很多时候,我希望我看照片的时候,不是以一个“专业读者”的身份来观看,因为那就如同厨师总是看到菜品的配料一样乏味。我也憎恨中学时候,用分段和中心思想的方法解构一篇文章,而对于照片这样与文字语言全然不同的语句,更无法用理性的方式去解释。

      对于照片的解读,用现象学的方式去解释,似乎更为有趣。你根本无法给照片的拍摄赋予一个配方,这也就是说,我们所热衷的一些讨论,其实是死胡同。

      Reply

      • 上面这些照片里,倒数第二张和第三张,
        如果没有解释,我无法和玉树地震这个主题联系上,
        就是有了文字说明,我也还是无法和玉树地震联系上:(
        可能这就是“现象学”方式对照片的解读吧:)

        想听听摄影师为什么选了这两张张片?

        Reply

    • 哈哈,说的实在,不过摄影本是如此,摄影永远无法超越时间和空间这两样东西

      Reply

  2. 我想说的是选这两图里面有一种类似故事东西吸引我,我以前拍摄的图片是追求光影的,现在我觉得光影的东西其实很害人。

    Reply

    • 我很同意您的说法!简单地追逐光影其实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我在玉树拍的最“漂亮”的照片基本都是最乏味的照片。。。

      Reply

  3. 当地人和当地摄影师不用去读注解,都能看懂倒数2和倒数3这样的图片!因为这些图片里的故事和地震的联系太紧密了。是地震后的真实生活!外地摄影师没有生活在玉树的基础,和玉树隔着好多层,自然看不到也不会去拍这样的震后真实的生活!

    Reply

  4. 任建军先生在补记中的最后一段,让我感觉他进入灾区实是为了创作,这里与其他激发他创作灵感的乡村山河并无二致。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