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秀

最近,有关照片的故事很多,情节离奇,过程曲折,众人皆知,就不用我在这里赘述。而这些事儿倒让我想起早年摄影史中一些姑且称之为“摄影表演”或者“摄影秀”的故事: 16世纪末的那不勒斯,科学家以及诗人乔瓦尼•巴蒂斯特•德拉•波塔(Giovanni Battista Della Porta)将一个镜头嵌在他暗箱的墙洞中。发现镜头在对面墙上投射出了一个倒立的影像,而且非常清晰明亮。他对这一发现激动不已,于是邀请朋友来到他的暗室中参观这一神奇的景色。当人们在黑暗的房间中坐好后,他把遮住镜头的布拿开,并指令一队演员在外面的阳光下表演。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当墙上出现了一群缩小的人形在头朝下跳舞时,一群客人非但不大欣赏,反而很不知趣地四处逃散。倒霉的德拉•波塔也被带上了罗马教皇的法庭,以施展巫术的名义接受审判。值得庆幸的是他最终解释清楚了事情的原委而得以逃脱。 画家在利用暗箱作画 19世纪,在和尼普斯研究摄影术的同时,达盖尔先生在巴黎经营“西洋景”(diorama)业务,这种玩意儿有些类似中国的拉洋片,但是那个现场更加令人吃惊,达盖尔利用幻灯投影,立体布景和声效,为观众创造出叹为观止的太阳东升西落,以及伴随着雷电效果的暴风雨等各种自然景象,使人身临其境。 1897年,人们被Burton Holmes先生的旅游见闻脱口秀(travelogue)倾倒,这个爱好旅游的家伙把自己的旅游见闻与照片结合起来开发出了这项产业, Burton Holmes并不是第一个靠讲旅游故事赚钱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做神奇的照片幻灯秀(这种表演在1850年代就开始了)的人,但是他把这两者集合起来,大获成功。Burton把自己在日本拍摄的黑白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并且通过手工上色将其制作成彩色的,伴随着照片的变幻,Burton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异域见闻,观者如痴如醉。随后他还在讲演中加入了动态的电影画面。 Burton在整理照片 脱口秀的宣传单 现场放映的手工上色的幻灯照片 从1854年开始,伦敦立体影像公司开始生产立体镜和立体照片,销路极佳,到了1858年提供了十万种不同的立体景象,所谓立体镜就是一个双目镜,透过其观看里面并列的两张照片可以形成立体的景观。 人们通过这个装置观看各种好玩的,恐怖的,美丽的,感伤的,甚至色情的照片。有的立体镜还甚为贴心地配备一个上锁的抽屉,好让男人放他们收集的淫猥照片,并且避免家人看到。(呼呼——上锁的!) 立体镜的商品广告 立体镜 立体照片 眼睛一直都是贪婪的,因此也就造就了贪婪的影像。

Camp 2征稿

春天来了。这恐怕是最适合Camp的季节。Camp1一切都好,就是有些冷,这次不会了。 我们会在四月份举办第二次camp,从现在开始征稿。不了解camp的人可以点这里查看上一次活动的情况。 我们征集的稿件要求如下: 1,是在一个完整主题下的完整作品。 2,作品数量不限,但是整体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要有作品阐释。 4,风格、体裁都不限制。 5,怎样发给我——你可以传到自己的flickr或者又拍等相册类网站上,然后发给我链接。 6,不管在哪里你都能参与,但是不在北京就不能亲临camp现场了。

我住在英国

这是我三年前在英国的住所,在那里跟两个好朋友合住了一年,离开时很舍不得拍了照片。最后一张是我窗外的夜景。英国的夜景真的很棒,所有的路灯亮起来的时候就像地上的星星。我住的楼是当时那座小城唯一的高层建筑,英国有点钱的人都不爱住那里,只有穷人才住。不过这样这些穷学生才享受了一年的美好夜景,呵呵。 希尔

周一消息树

两个工作坊 最近在美国有两个针对报道摄影师的工作坊正在招募学员,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经济条件以及各方面的限制,参与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美国摄影记者们在学什么?这两个培训班的授课内容可以多少解答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实践工作也未尝不是一个启示。 我记得在荷赛结束之后,有人批评其获奖作品所反映出的新闻摄影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新闻摄影实际的发展。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思是:如果荷赛仍旧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新闻摄影比赛”,它就不能将那些“哼哼唧唧”的小情调摄影作品当作主流,它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以“报道事实”为己任的新闻摄影,必须朝网络发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这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趋势,而是一个事实。 这两个培训班都和多媒体有关。 媒介风暴多媒体报道高级培训班 媒介风暴(mediastorm)是多媒体摄影报道这个领域的行业领袖,其创始人Brian Storm从MSNBC起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416也对他有过很多介绍。媒介风暴的高级培训班不是对多媒体报道的简单技能培训,而是要把这个行业的精英都聚合起来,共同制作多媒体作品,使其成为这个领域的最高级的多媒体摄影报道作品。 培训班每一期都有三个小组同时工作,每个小组由四位成员构成: 1,    多媒体记者:拍摄视频、音频、静态照片。 2,    多媒体编辑:对前期的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作品 3,    多媒体制片人:由媒介风暴公司的专家担任,对拍摄以及编辑工作展开全面的指导 4,    观察员:对多媒体的拍摄和编辑工作都很熟悉,但是并不进行实践操作。 我觉得这种团队工作的方式,以及“多媒体报道制片人”这个理念的提出很有启发,当下的新闻摄影工作方式已经越来越向电视靠拢了。 原始文件纪实摄影培训班 原始文件(RAW)是一个刊登摄影师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网站,它举办的这个培训班要求参与者手头必须有一个已经接近完成的纪实摄影项目,这个培训班的主要关注纪实摄影的后期工作,包括教授摄影师如何将这部作品制作成多媒体作品来展示,如何寻找赞助,如何寻找发布自己作品的渠道。 上一周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会纪实摄影,在我看来,这种项目的操作,过程大于结果,摄影师的努力,投入,他和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摄影师如何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其他人,如何传播信息,这些话题都比讨论“拍照”和“摄影”要重要许多。

我住在这里

凉意的家 这是一栋上了年纪的小楼的二楼,房间里很破旧了,墙已经不是干净如初的白色。可是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旧的场景,旧的器物,旧的气味。可以感觉到陌生的别人曾经生活过的气息,就像有兴能够继承和延续别人的某种“时间的遗物”,有人生活过的痕迹才可以让人有所想象。我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大学最后一段孤独和快乐的难忘时光。

讨论会通知

昨天的那个为什么是肖像?的帖子,里面的留言非常值得一看,Royal的回应 也很有启发。 关于这个话题的进一步讨论,昨天没来的朋友还有机会参与,我在下周一下午,邀请包子来人大和我的学生聊天,大家有空的可以来参加,地点在人民大学西门明德新闻楼407教室,下午两点开始。 顺便说一下,昨天来了很多人,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空间的原因,很多人只能站着了,感谢大家的参与。另外,也感谢喜鹊咖啡的场地提供,事先没有料到有这么多人来,也没打招呼,但是喜鹊的mm很是贴心,并没有对我们这一大堆人表示异议。 冬瓜对包子作了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的访问,我已经请他将录音整理后发给我。 再说一下我对包子作品的感觉,我和antonis的看法相同,第一,不喜欢他的广角,我问过包子,一方面,他自己的镜头只有一只10-30mm,另外他觉得广角能涵盖很多信息。第二,不是很喜欢他照片里面过于鲜艳的色彩。但是,包子不是”大师“,我最欣赏他对这一社区所投入的真实的情感,对纪实摄影传统的继承,以及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改造这一地区面貌的努力。包子说:春节的时候,老城的人给他打电话拜年,他感到特别的开心。包子还做了大量的访问,包括视频的记录,正在整理。其实这一地区已经有很多大连本地的摄影师以及其他外国摄影师前往拍摄过,但是包子却是少有的深入到这个项目中的摄影师。 关于肖像的话题,还是从Jean-François Leroy的那段话出发,我觉得需要思考的是这样几个事实: 第一,当下的纪实摄影为何出现了如此热闹的将各种题材泛肖像化的热潮,它的源泉是应该追溯到桑德还是颇受艺术市场青睐的贝歇尔夫妇流派。 第二,在纪实摄影中,肖像似乎成为一种”捷径“——摄影师不必费尽力气和被摄对象相处,同时也摆脱了道德尴尬,他们从纪实摄影的主观还是客观的纷争中脱身,将判断权交给读者,似乎更加彰显对被摄对象的尊重。——是这样吗? 第三,在作为证据的摄影的功能逐渐被消解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社会纪实摄影,谁在做社会纪实摄影?

视觉读写训练2

先不要开始练习,思考一下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是否能够找到解读的途径? Kerry James Marshall作品Watts 1963 问题一,细节 背景信息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项目,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在说那里只有贫穷、侮辱、暴力以及痛苦,但是在那里同样也有着希望、快乐和生气。 ——Kerry James Marshall 这幅作品是对画家幼年曾生活过的洛杉矶沃兹黑人区生活的描述,你觉得它展示的场景有着怎样的调子?悲伤?绝望?喜悦?希望? 问题二 构成 请点击这幅图片放大,观看细节 继续研读这幅绘画作品,你可以尝试把画面的各个元素分割开观看,考虑他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构成整幅画面的。这幅作品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出现在画面中的文字有哪些?你有何看法? 逆光注:画面里的文字不是很清楚,我来翻译一下: 1,    正中间的牌子:尼克森花园住宅项目 2,    画面左右两条黄色的带子连起来是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宣传口号:这里一切应有尽有 问题三 构成 对文字部分研讨过后,再观察一下画面中的图案和场景,它们是怎样的? 问题四 历史脉络 背景 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对自己在孩童时期在洛杉矶南部城区居住时的生活的回忆。 沃兹地区在艺术家搬到这里居住之后两年——1965年,成为美国全国关注的焦点,当年在这里爆发了一场暴乱。1964年美国通过了人权法案,高涨的人权运动让种族矛盾变得异常紧张,很多美国人认为联邦政府在对黑人区的住房、教育以及失业问题上并没有具体的作为。1965年8月11日,一个白人警察在沃兹盘查一位疑似醉酒的黑人司机成为导火索,引起了严重的骚乱,暴动持续了六天,三十四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四千人被捕,无数的房屋和建筑被焚毁。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5年8月18日暴动结束之后,原始的图片说明是这样的:在这个几乎已经被完全焚毁的地区,尽管暴乱之后的法律和秩序已经重新被建立起来,街中间的这个牌子仍然提醒人们已经过去的可怕的纷乱。(牌子上面的字是向左转,否则你就会被射杀)政府的宵禁刚刚取消。 (…) Read more

为什么是肖像?

昨天包子同学给我传来一份他的硕士论文,是对他所拍摄的大连老城这个项目的文字阐释,里面有一部分探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要拍摄肖像? 包子的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非常传统的纪实风格(他的广角使用得够厉害的),记录了生活在老城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面临的问题;另一部分则是肖像。之所以分成这样两个线索,有包子自己的考虑: 第一,作为历史档案的肖像: 摄影师James Hill拍摄俄罗斯二战老兵的纪实摄影项目用了肖像的手法,James Hill认为 在二战中有上百万的妇女在救护站工作,但61年之后,她们很多人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认为我有责任凝聚下她们仍旧存在的这一刻,对于我来说,肖像可以完成这一工作,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做到。 另一位摄影师Lori Grinker也在拍摄战争受害者,起初她试图拍摄这些人单独的故事,但是后来也改用了肖像的手法,对此,她认为: 这张肖像似乎就是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的一个浓缩,我并不是想仅仅展示他们的伤痛,我想让大家看到他们是如何带着伤痛生活。 但是,这种很“当代的”用肖像的方式拍摄纪实摄影的手法开始遭到质疑,法国佩尼皮昂摄影节的负责人Jean-François Leroy发出如下尖锐的批评: 今天的摄影师已经全然忘记了如何拍摄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战争受害者、受到性虐待的孩童、远郊生活、拳击运动员、妓女、变性人、孤儿、吸毒者、移民等等其他一些有关社会、政治、宗教的话题。他们能干什么呢?他们只会拍摄肖像,这些照片已经让我感到厌倦。。。他们按照脚本拍摄故事,那些摆拍的照片,甚至更糟糕的,那些仿照证件照模式的照片实在是毫无意义。没有深度,毫无创造力。 Jean-François Leroy的这段话很精彩,请看三遍。 这个话题在当初我贴出戴世恒的作品猎德肖像的时候,在留言中就有争论。我想再稍微解释一下,对于小戴的这组作品评价我是基于他作为一个大四学生的标准来说的,同时小戴自己也只是从学步阶段开始尝试操作纪实摄影项目,我们的初衷都并非为了创作一部所谓“惊天地泣鬼神”的项目,我只是希望他能够完整地做一个项目,而他也达成了这个目标。至于这部作品中的肖像手法的运用,我觉得关键在于“最后的留影”——这是他用肖像的一个理由,我能体会到,小戴拍摄这部作品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理由,在他亲手把这些家庭留影交给离开猎德的人们之时,这个项目的意义也达到了,由于小戴的照片,他们得以保存一段记忆。 而随后我的另外一个学生在拍摄煤矿工人宿舍的时候,他也打算使用肖像的方法,但是我觉得理由就不是很充分,建议他可以再考虑一下。 为什么用肖像?看看今年的荷赛获奖作品,这样的方式太多了,太流行了,而有的时候也就显得太滥了。 第二,促进社会改革目的的社会纪实摄影 包子作品中的肖像风格的照片,其目的是为这些生活在此地,也许即将离开此地的人们留存一份档案。而包子的传统纪实风格的照片则秉承了传统纪实的理念——促进社会改革。 追溯到社会纪实摄影这个概念诞生的时期,这些摄影作品除了有佐证的功能之外,还有着强烈的促进变革的目的。在包子所拍摄的大连老城区内,人们的生活环境非常糟糕,但是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城又不能简单地以拆作为结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包子的拍摄目的。 这种拍摄方法较之上面肖像方式的纪实,在当下已经气势越来越微弱,究其原因,操作周期长、操作成本高、流通渠道少是让很多摄影师对之失去耐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是Jessica Dimmock拍摄瘾君子生活的作品:九楼。 但是,很遗憾的是,包子的这个目的却不是那么容易达到——这是让当代纪实摄影师倍感挫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连当地的一家报社,其摄影部主任看过包子的作品之后,觉得话题太敏感,尤其是一个外国人拍摄的更敏感,他建议包子去拍摄京剧。 也早就有人谈到纪实衰败的原因,有哪个广告商愿意在自己光鲜的广告旁边陡然出现穷人的面庞呢?

一起来聊天吧

有时间么?明天下午两点,在南锣鼓巷的喜鹊咖啡。我在那里和英国职业摄影师Boris(中文名字就叫包子)聊天,邀请有时间的朋友也来加入。 包子已经修完了英国波顿大学的摄影硕士学位,这是一个中英合作的国际项目,他在大连学习,毕业作品是大连的一个老城区,在那里拍摄了将近一年的照片,老城的上上下下都接纳了这个英国小伙儿,视为自己人。包子以前在英国拍摄商业时尚照片,这次做纪实摄影项目让他觉得特别特别的幸福。 包子的作品点这里,和这里。他一开始用数码拍照,后来用中画幅,拍摄节奏变慢了以后,他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摄影。 能来的留个话。

视觉读写训练(作业)

上周发布的视觉读写训练的作业,还在收到答案。。 Gray的答案,这里  Nancy的答案 我不会摄影,也没受过训练,不过听听外行的话也许有意思。 问题一:细节 在这幅画面里你能看到多少样物件?每样东西都有怎样的细节?这些物品是否来自特别的地方或者具有某种特别的风格?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 屋子里有: 1.    老式的电视机,深栗色,选台和调整都需要旋钮,屏幕的反光有点怪,那一弯不该是新月吧,也不像播放的电视节目; 2.    奶油一样的椅子,款式也很老,金属框架; 3.    左下角一双蓝色的鞋; 4.    鞋后面有一个大刷子; 5.    电视机上面有一双红色球鞋,为什么放在电视上? 6.    写边上有一个老式拨盘电话,黑色; 7.    电话前有一个盘子,白底红花,像是瓷制的,看不到食物; 8.    盘子边上有一张白纸片,大小感觉像名片; 9.    电视机旁挂着深紫色落地窗帘。 这个作品给我的感觉,它的光和光源和独特,应该在左上、右下、正上都有。这不该是一般家庭光源吧。整体风格像是中国刚改革开放时家居风格,现代化(电视)、通讯(电话)、难看的钢管家具。 问题二:调子 改了调子后,感觉像水粉画,把底色提亮后,好像有些在上一副隐藏的东西流露出来了。要我重新选文字,我会直接用:粉饰的生活 问题三:信息 道德阐释:这个词让我理解起来有困难。还是直接说感觉吧。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连线”摄影 “wired”(连线),一本“科技”杂志——很多人都给予它这样的定位,但是在“连线”的创办人路易斯•罗塞托看来,数字文化是一场革命,自己要创办的是一本为这场革命而生的酷杂志,是的,“连线”是一本“酷”杂志。 翻开这本杂志上周的网络版,进入它的艺术板块——非常好,前四条消息都是与摄影有关。 1,    为“我们最爱的人”这个摄影项目募捐。 TheOnesWeLove.org这个网站以前介绍过,发起人邀请全世界的年轻人用六张照片表达他们对自己最爱的人的感情。其创办人起初只是尝试性地操办这个活动,但是没有想到在网上的口碑特别好,参与者以及浏览者滚雪球一样地增加,因此导致服务器什么的都要扩容,她却没有银子,一筹莫展,于是发起募捐。Wired也掺和进来,声称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摄影网站之一,请求大家共同援助。有如此著名杂志的掺和,目前的资金短缺问题已经解决啦。 2,    新书上市——Hamburger Eyes: Inside Burger World Wired 介绍的图书也不是什么“正经书”,这个书名就挺难翻译的“大汉堡包之视线:进入汉堡的世界”——这哪跟哪啊。 但是别小看这本书,新青年们一定会喜欢,它是网络时代“自出版物”(英文叫做Zine-也有人将之翻译成非主流杂志),从隐形到显性,从无形到有形,从末流到主流的一个标志性产物。这么多形容词——这又是哪跟哪啊。 Hamburger Eyes是一家摄影文化公司,创办人Ray Potes原来在联邦金考复印公司工作,这份工作他迷上了“出版”(当然都是复印的)自己的杂志,随后发现最有趣的是“出版”摄影杂志,最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Hamburger Eyes旗下有数字暗房,传统暗房业务,有杂志,销售体恤衫、CD,“大汉堡包之视线”是他们出版的第一本摄影书。 “大汉堡包”在情人节那天面世,首批限量版3000册一下子就卖光了,还举办了一个展览,前来看展览的小青年们都很疯,和照片一样疯。 3,    又是一本新书——Flight Attendants Brian Finke的新书“空中小姐”上市了,连线杂志对这位“新纪实”摄影师进行了采访。这说来话长了,回头这周单独说说。大家先看看照片。 4,    Holga作品征集 这样一本“酷”杂志,要配什么样的照片才够范儿呢? “连线”也有月赛,本次竞赛的主题是亮出你的holga作品。这似乎不符合连线追逐新潮的科技产品的定位,但是在他们看来,能用旧瓶装新酒那才牛。参加的方式非常简单——去上传吧。 这个周一可真够热闹的,本“老师”今天正式开学啦,写些好玩的东西,为即将开始的新学期充充电。

我住在哪里——小红楼的冬天和夏天

我住在哪里,这个活动还没有结束,陆续收到新的稿子,真好。。。 我现在住在冬天,所以把冬天的照片放在了上面,下面那张是去年住过的夏天。我住的地方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找到,甚至还有照片,而且拍的就是我家前面的这栋红色小楼,于是我自我感觉很好的想着”我住的地方很有名嘛”。从小就住在这栋红色小楼的后面,只是小时候它还不是这个样子,前面高一点的有玻璃花房的那栋楼当时还没有,那里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梨树,春天有白白的梨花美丽又伤感的开放,夏天有甜到生虫子的香水梨……后来院子没了,空地上盖起了楼,可惜当时我还没有相机,所以那光景只能印在脑子里了。(吉林 长春 liyang)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