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DVD 聚会 地点已经确认

地点定在五道口的驼峰咖啡馆,因为这里是一个朋友的朋友开的,所以方便些,而且有投影设施,但是可能会距离东边和南边的朋友太远了,非常抱歉。 路线是这样的: 城铁:五道口城铁向东第一个红绿灯向北,路东1000米左右 标志建筑:西郊宾馆 (往北) 可以在这个链接里看到一些较详细的介绍:http://www.atthewu.com/place.php?pid=386 电话:82375010 费用采取AA制,这里的消费在20-50元 时间为七点半 明天晚上这里见哦!

终结DVD 聚会

     各位!诚挚邀请您参加“终结dvd”的聚会,聚会借dvd交流的机会让大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之人,现在已经邀请陈仓客先生携带他珍藏的大量的纪录片,以及一些摄影师纪录片的碟片前来与大家交流。(注意,并不是仅仅关于摄影师的,这部分的碟片国内很少,主要是纪录片)         时间已经定于周日晚七点半钟,地点仍然难以确定————哪位朋友可以提供场地线索最好。我会尽快把地点信息贴在这里。    参加的朋友们请跟贴报名统计人数。

猜谜答案 :暗箱——一个颠倒的世界

昨天的问题,关于Abelardo Morell的照片是如何拍摄的,下面Kaitakumato的答案是正确的。 kaitakumato @ 2007-01-29 15:03 就是小孔成像吧,然后相机长时间曝光。 如果更确切一些说,Abelardo Morell是利用暗箱(camera obscura)的原理拍照。下面这图片就显示了暗箱是如何工作的,这是摄影术诞生之前的一种精确绘画方法,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也可以看作是照相机的雏形。 这就是暗箱,画家利用这个装置展开风景画的创作。 Abelardo Morell是麻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的教授,给学生授课的时候用针孔相机讲授摄影原理激发了他的灵感, 他先是把教室变成了一个暗箱,让学生体会摄影的神奇,随后他进一步想到用这种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stan @ 2007-01-29 13:07 的猜测接近正确,但是这些房间不是他做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摄影师把真实的房间变成暗箱,然后用4×5的相机把有投影的墙拍摄下来,最后制作出的照片也有墙那么大。早期他的作品都是黑白的,最近开始尝试彩色。这可能就是这些作品的精妙之处。投影也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但是从艺术的内涵来讲,投影与暗箱相比就大打折扣。如果大家要问投影如何才能这样清楚,我没有找到他工作的照片,不过根据他网站提供的一张照片来看,小孔的位置应该是一枚镜头。 Abelardo Morell的网站:http://www.abelardomorell.net/index.html

哇,这些牛人

摄影师Alec Soth出差了,为了保持其blog旺盛的生命力,他留下了一个猜谜游戏:Quiz: Name the photographer整了一大堆摄影师的作品,请网友们指出这些作品的归属,列出摄影师的名字,Alec Soth允诺给第一个把名字都说对的人送上自己亲笔签名的照片。 说实话俺是没办法完成这个题目,可是今天看到这道题目的留言者已经达到将近50条,而且有人竟然掰着指头能够一个一个数过来,这些家伙真是难以想象的牛人,如果有人觉得自己也属于其中的牛人一个,我建议你也去试试,正好游戏还没有结束。 转自Alec博客上的照片

一周一周

一门生意 摄影助理——在商业摄影领域,年轻人的起步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从摄影助理到摄影师成功转型,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在摄助的行当里混。这里有个摄影助理网站很实用,专门从事上通下达,帮助摄影师和摄影助理牵线搭桥,我看了看他们的摄影助理资料库,如同征婚一样,一个个摄影助理都在货架待选,我对他们都拿什么吸引客户非常感兴趣,发现结果如下: 1, 助理时间——有的都干了6年了 2, 驾照、护照 3, 语言(最好会八国语言,嘿嘿) 4, 熟悉的器材种类 5, 在哪个领域内有专长 6, 是否参加过专门的数字技术培训班(国外这种班特多) 这就是一个针对摄影助理的数字技术培训班,时间是2天,收费525美元 一张报纸 传统媒体都让网站给逼成这样了——纽约时报最近出了一个专门为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软件,姑且叫做纽约时报阅读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因为它成功地实现了报纸在网络上的虚拟转型,虽然刚刚推出还没有见到更多反响,但是我自己个人觉得这个阅读器让我们保留了浏览印刷媒体的经验,同时也适应了数字化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 新的浏览器将给读者带来如下体验 1。阅读时只需要几个键就实现上下翻页 2。可以调整字体大小,做记号或者发给自己的朋友看 3。可以离线阅读随时观看 4。照片用幻灯片的方法展示,同时还可以通过照片链接到相关文字 5。随时可以打印输出,软件自动调整页面,让你轻松打印网络版 6。可以检索 7。软件装上之后点击就可以运行

提问:为什么萨尔加多消失了?

关于俄罗斯的摄影艺术,我们姑且先告一段落。回头我会总结一份报告给大家。 昨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在我上学那阵,大家最崇拜的摄影师是萨尔加多,言必称萨尔加多。但是却不知道为何,最近这个名字突然消失了,或者说他已经被当作大师给供起来了。 与尤金史密斯等人应该不同,萨尔加多可是一位当代摄影师,照他的年纪,不应该这么早就沉寂,他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也没发现他的什么动静。也许这是我的一种错觉和孤陋寡闻,所以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萨尔加多消失了吗?

一周一周——我要让你吃惊

l 升职=吃惊 图片编辑之路的尽头是什么?是图片总监?最近美国著名的杂志INC的人事变动,让我们对图片编辑这一职位的美好未来充满向往——INC的图片编辑最近升任杂志的总编!美国摄影杂志在它们的网络版迅速报道了这一事件,这充分证明此类事件在美国也非常罕见。此次INC杂志的突破传统的做法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图片总监(仍然是一位女士)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出现“图像转向”的时候,图片和文字之间的藩篱正在逐步打破,一些传统的观点逐步发生改变。 国内一些媒体的图片总监也享受着副总编的待遇,不过很多也有名无实,也很少能够插手编辑部的工作。 l 柯达=吃惊 看过这个视频的人都会觉得柯达疯了。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起初娓娓道来追忆柯达的历史,但是当话题转向柯达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他语速开始逐渐加快,直到癫狂,最后失态。这本来是一个柯达内部的视频,据说是在去年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一次数字高峰会议上播放的,后来流传到互联网上。在这段视频里,面临严峻挑战的柯达,仍然不失幽默感的表达了自己数字转向的决心。让一只笨重的大象转身谈何容易,我一想到这个当初以“你只需按动快门”横扫全球、普及摄影的乔治伊士曼公司在数字时代的境遇,就唏嘘不已。 柯达视频地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6XjXu-oT8 l 美国总统=吃惊 白宫很牛,布什最近一次的发言又没有给摄影记者留地方,他们照例发布了官方标准照。但是结果是竟然有一些报纸,比如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纽约时报,还有通讯社比如路透,他们都拒绝使用和发布这种照片,而宁愿使用视频的截图。白宫鼻子可能都气歪了,但是他们必须承认,没准哪一天报纸会同样对手机照片也感兴趣。 l 我=吃惊 在光圈最近一期的杂志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报道,内容关于伊拉克东北部的库德族自治区-苏莱曼尼亚(As-Sulaymaniyah),监狱库德族囚犯所留下的墙壁涂鸦、蚀刻画和标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摄影师唐浩武拍摄的民工涂鸦,所以决定仔细挖掘一下。 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囚犯涂鸦的作者原来是我非常钟情的一本画册《Ghetto》(民族聚集区)的作者,Adam Broomberg和Oliver Chanarin,他们两个组成了一个团队,已经出版了不少大部头的画册,画册的拍摄横跨全球,图片精彩,文字也非常深入,主题都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今天没有时间详细说了,大家先看看网站,我们明天再聊。

动画书啊动画书

你一定玩过这玩意儿,在书的页角,每一页都有一个不同姿势动胳膊动腿的小人儿,快速翻动,小人儿就在你眼前开始张牙舞爪。这东西已经早就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吧! 别担心,似乎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在网络世界找到电子版本,我建议你去贝纳通的电子玩具盒子里去看看,flipbook (动画书的英文翻译)这个格子里有很多好玩的电子动画书,速度有些慢(不晓得是不是因为网络的原因啊),保持耐心。而且你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这里学习制作你自己的动画书。 动画书的效果利用了人脑的“视觉暂留现象”(persistence of vision),这是电影电视的工作原理,法国人皮特·罗杰特(Peter Roget)提出的,他认为原因在于大脑分析影像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图像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要比其真正显示的时间略长,如果在这极短的时间之内下一幅图像出现,因此会产生错觉,两幅图像之间的时间界限消失了,从而产生画面运动的感觉。电影和电视其实质也是由静止的画面构成的,只是这个画面是连续的,并且在播放的时候保持了一定的速度。 最近不少人通过检索“幻灯片制作”搜索到1416教室,我们已经介绍过当下一个时髦的趋势就是把静态的照片制作成连续播放的电子幻灯片,如果考虑到视觉暂留现象,你就应该明白制作这种幻灯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速度的控制,很多片子的播放速度太快了,大脑根本来不及对影像进行思考处理。 数码相机的使用让大家开始从来不考虑浪费胶片的问题,经常连拍,你在电脑上或者相机的液晶屏幕上回放的时候,有否觉得也是在看动画书呢?这似乎又激发了我们的一个主意——用照片制作动画书,拍摄连续的画面,将播放速度变快,没错,已经有不少人在这么干了,Brain Storm 做过一个 点击这儿,我们以前介绍过,感觉很不成功,这里还有几个,达拉斯晨报:The Cardstacker” by Tom Fox of the Dallas Morning News,记录一个拿纸牌拼大楼人的全部工作过程,看得眼晕,太复杂了! 然后还有玛格南的,芝加哥论坛报的,你我之间,一个小短片。 这真的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融合的年代,电影和电视融合,电视和网络融合,网络和摄影融合,摄影和电影融合,传统和现代融合,当下和历史融合,还有什么是不能融合的呢? 旧闻回顾: 贝纳通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我们以前介绍过它的摄影: 关于语言体系的总结——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没有这个摄影那个摄影,只有摄影! 还介绍过它的纪实基金: 艺术中心 Fabrica

一周一周之改朝换代

一周一周之改朝换代 一周亮点 l 玛格南摄影师的新式武器 Patrick Zachmann和女儿在上海过的圣诞,随后转战北京,他曾经在邮件里告诉我说这一次绝对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来中国,陪女儿好好玩,但是我见到他的时候,却依然是那副老样子,背着大包小包,他后悔不迭地说上午去了花鸟鱼虫市场(真不知道他怎么找到的),却拿错了包,没有带相机。 等我们在酒吧坐定,Patrick像变戏法一样拿出来一堆花花绿绿的纸头,是我们上次拍摄的照片,让人晕菜的是,他好不容易更换了数码相机,但是仍然不晓得如何实现最基本的数字输出,所以就都打印在了纸上。随后他又拿出两本德国国家地理杂志,其中一本刊登了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北京胡同(一周一周)。不出例外,所有的摄影师和图片编辑都有矛盾,Patrick指出了很多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却仍然一个劲地强调,现在还能这么奢侈地(十几个页码)刊登照片的杂志太罕见了。 说到这里大家都急了,新式武器怎么还没出来?这样东西他是最后拿出来的,一个长方形的大厚本,显然是经过玛格南统一设计的,封面有LOGO和摄影师的名字。这个册子不是一本印刷出来的书,里面的照片都是打印在稍微有些厚度的卡纸上。Partrick说这本册子是用来给基金、画廊、图书出版商以及有可能给这个项目投资的人看的。虽然项目仍然在进行当中,但是他们会选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撰写好图片说明,由玛格南的工作人员制作成这样的册子,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Partrick骄傲地说这个方法是他想出来的,因为效果奇佳,目前已经在玛格南得到推广。我把相机掏出来,犹豫是不是要给这个宝贝拍张照片,但是看到画册封面的老帕中国项目的照片,就放弃了,别回头给人偷走了他的知识产权。 前两天刚刚介绍过玛格南的革新,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玛格南以及他的摄影师也在学习如何经营,尽管这仍然很艰难。 一周看点 l 又见手机摄影 萨达姆死后仍然让这个世界不安宁,关于死刑真实现场的视频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仍然被传到了网上,有人在讨论这里面是否有政治预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手机摄影在伦敦爆炸案中出现后,这一次又把传统媒体踢了一个跟头,这没有预谋,已经顺利成章。当读者注重对信息内容的获取,而不是形式的时候,手机大放异彩。 2005年7月9日,新闻摄影的历史被重新书写了,在这一天,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头版采用的关于伦敦爆炸案的照片,是手机拍摄的。2006年12月,不只新闻摄影的历史,包括电视的历史,甚至整个新闻史都要重新书写。电子媒体来了。 延伸阅读:手机摄影,公民新闻时代的到来?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5th/change.htm Hussein Execution Is Another Milestone For Cell Phone Cameras http://www.pdnonline.com/pdn/newswire/article_display.jsp?vnu_content_id=1003527284 l 摄影师拥抱博客 以前也说过最好的博客的事情,美国摄影对这个话题穷追猛打,这篇叫做Shoot It, Blog (…) Read more

年终盘点萨达姆(二)

第二,精简整合 网络的无限空间带来了优势,也带来了麻烦,海量的照片如何整合?对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国外的网站,因为他们在保证丰富多彩的式样的基础下,给我们带来了少而精的影像。下面就拿CNN的图片整合来说明。 在这个主页里,视觉信息以三种样式出现:幻灯片音频展示(audio slideshow)视频文件(video)以及照片影廊(gallery)。事实上大部分国外互联网媒体都以这三种类型为主要样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但是国内在这方面就比较混乱,各种样态杂糅在一起,像是进了杂货铺,让人眼花缭乱 Cnn影廊之一,萨达姆最后的时光。这种叫做gallery的模式,有索引照片,需要读者一张张点击观看。请注意下面的索引,都是经过剪裁后,主体得到突出的图片,而点击后看到的是未经剪裁的大图。上面这个小专题的图片整合简单,但是非常精彩。 网易的影廊,国内的照片影廊基本上都以列表的方式存在。未曾经过图片编辑 CNN的带声音的幻灯片展示,非常具有现场感。这种幻灯片展示的特点在于照片自动播放,不需要手工点击 搜狐的幻灯片展示,可以自动播放也可以选择手工,搜狐在照片整合方面是国内做得比较不错的媒体。 msnbc的视频播放界面 第三 ,清晰的阅读逻辑 我最害怕有些网站,他们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内容和内容之间仿佛进入了一个无限的循环,犹如进入了迷宫,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到焦虑不安。国外的网站页面设计却充分避免了这一点。 因为关于萨达姆专题的报道,有主页面,主文章,图片等相关的专题报道则属于附属报道。国内媒体在处理这种附属报道的时候,通常是你点击链接便跳出了一个新的页面,然后你不得不去浏览新的页面,然后在这个页面又进入了新的页面,接着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但是国外网站,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解决了主页面和附属页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附属的页面也会弹出新的窗口,但是这是一个比主页面要小的窗口,因此你可以很方便的关掉小窗口,立刻回到主干。而且主页面的文章也全都用超级链接的方式精简压缩,让你阅读的全部过程始终保持在第一屏的位置,根本不用朝下拉动页面。

写一本书+读一本书

最近思想产生了一连串的化学反映,继昨天的读一本书之后,又激发了 我对先前提到的写一本书的主题的思考。 我想把主题定为“拷贝真实” 1, 前两天对于中国摄影学生的作品分析,之所以引起了大家发言的情绪, 是因为关于“真”的讨论,是一个永恒的摄影话题。实际上,真实是不 可拷贝的,但是摄影却以貌似拷贝真实的面貌存在,这就难免引起人们 对它的非议。 2, 所以这个题目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从“照相机”这个工具的本质特点出发, 考虑它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进行摄影创作。因此,希望这个创作,是摄影人从 源头思考,这个时候读我昨天说的那本书很有必要。 3, 写这本书实际上是请大家一起来论证,摄影究竟能不能拷贝真实?拷贝怎样 的真实这些问题。这些可恶的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有 自己的答案,而且都可以从自己现在工作的摄影领域寻找答案 4, 由于书在每个人手中都不能提留很长时间,因此,我觉得基于这样一个话题 的创作应该是可行的。 5, 最后,写一本书不是让大家拍拍玩的工作,这个题目也不浪漫,突然觉得 不适合的朋友可以给我发邮件推出。 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还可以再商量

数字化的未来 ——小小研讨会

在这里,邀请您参加由逆光个人举办的《数字化的未来》,小小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的契机,是以刚刚结束的佳能大学生摄影比赛为由头。 这次摄影比赛的有趣之处在于,参与者皆为全国高校摄影专业 或者方向的本科学生,每个学校都由指导老师精选出来6名参赛者。 在3天的时间里利用同样的数码相机创作。 这是一个难得的样本,因为参与者都是准专业人才,而且应该是一些优秀的代表 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如何展开摄影创作呢?高校的摄影教育处于什么样的 水平?我们身后即将登上舞台的都是什么样的人物? 我现在手中有全部的参赛作品,正在进行分析统计。诚挚邀请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的朋友一同前来观摩作品,并且展开研讨。 研讨会  开始的时间为:周一下午两点钟, 地点在逆光的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507房间 空间有限,请愿意来的朋友在这个帖子后面跟帖,或者短信报名,我好有所准备

写一本书

关于小石板的事情,后来也不断有人问起。起初我真的是有一个伟大的计划, 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拍照片,一起学习。关于小石板的一些初衷,一些课程, 在这个博客里有专门的目录供大家察看。和所有的事情一样,开始热闹了一阵 后来由于逆光疏于管理,慢慢就不了了之,真的很抱歉。 小荷前段时间提到的书的事情,让我有了收场的主意,昨天特地去买了一本 空白的书,很漂亮,硬皮,里面是黑色的卡纸, 我邀请小石板的同学一起 做一本书,这本书将会像漂流瓶子一样在我们之间流传。大家可以在上面 贴照片,写东西。当然仍然需要一些规则和主题。 下面还有几个需要大家帮助的事情: 1,愿意参加的同学请在后面留言,我会与你联系 2,这个册子让我想起了家里的老相册,我记得那时候的照片都是用相角固定的 就像下面这样。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否还能找到? 3,这种手工书我曾经在一个网站上见到过,也是一些摄影人做的,非常棒, 但是忘记在哪里了。有知道的麻烦告诉一声。 4,期待你们的回应。。。。。

一周一周

一周亮点 非客观的真实:名记者影展 最近在芝加哥的M+B画廊举办了一位文字记者的个人影展,却引起了摄影领域很多专业人士 的瞩目, 完全是因为这位拍照片的文字记者实在是位传奇人物。 报道摄影的个人化是这两年的提法,但是新闻摄影写作中的个人化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 汤普森(Thompson, Hunter S.)就是美国新新闻(New Journalism)潮流的开拓者,在他看来, 新闻写作中的客观并不存在,这位滚石杂志著名写手,强调记者的自我主观体验,反对传统新闻 报道中虚伪的客观和自欺, 并给自己的这种写作风格命名为荒诞新闻(Gonzo Journalism),Gonzo一词后来被收录入牛津 大辞典,很多人将之翻译为“刚左新闻”。汤普森这位“刚左”人士2005年自杀身亡,家人遵嘱 他的愿望,将其骨灰化作烟火。 汤普森个人影展题目就叫作Gonzo,同时还出版同名的画册。影展中收录了从未展面世的一些汤普森 拍摄朋友、家人以及自拍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来,这些冒着呛人的“刚左”味道的照片并非出自一 名职业摄影师之手,并无一贯的主题,但是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摄影者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照片拍成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就是要这个味儿,说到这里,我真佩服这位画廊老板的眼光,这些照片 一定热卖。 影展地址:http://www.mbfala.com/Thompson/Thompson_IG.html 一周看点 真实记录:路透推出新软件 自从路透出了自由摄影师篡改照片事件以后,就一直在利用各种活动挽回影响,比如出台严格的规定 等等,此外它们开始考虑如何在技术层面予以控制,最近,路透的CEO在一次活动中称,真实性成为一个 日益严峻的问题,路透和Canon 以及 Adobe研发出一个新的软件,照片的修改过程将被记录,永久保存 在照片的信息资料里,这样图片编辑可以清晰察看出每一张照片经过了何种改动。 (…) Read more

匿名英豪

最近的一件事是1980年普利策突发新闻奖的得主突然现身了,而当年得奖作品是 以匿名的形式出现的。 摄影师Jahangir Razmi为伊朗当地一家杂志工作,拍到屠杀镜 头之后,被美国合众社将照片发布出去(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当时为了保护 摄影师的安全,署名是无名摄影师,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摄影师的真实身份 越来越迷惑,甚至连著名摄影师Reza都曾被认作是作品的原作者。直至今天 Jahangir Razmi认为没有必要再躲起来了,于是公开身份,普利策奖委员会将给 他重新颁奖。 借着这件事说些别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越来越多的匿名英豪,随着平台的拓展, “公民新闻摄影记者”越来越显现出他们的力量。最近路透和雅虎打造了一个叫做 “你见证了新闻”(You witness news)的平台,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完成公民新闻和 主流新闻的融合,这个平台被假设成为,任何一个公民只要把他拍摄到的新闻照片上传 到这个平台上,他的照片除了在雅虎得以展示,同时还可能就有机会被路透社选中, 发送到他们的平台上,这个时候摄影师可以得到报酬。专家也质疑这种模式在付费、 版权问题上还有诸多毛病,但是可以看出来,公民新闻,草根族蓬勃的生命力已经势不可挡。 http://news.yahoo.com/you-witness 公民新闻摄影记者为什么势不可挡?我还看到了另外一个非常有启发的分析,请大家到 如下链接观看照片,我就不贴过来了免得网站被封,嘿嘿。 http://www.virtual-china.org/2006/12/citizen_vs_prof.html#trackback 这两张照片对比了市民摄影师(上面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师的照片最大的不同,市民摄影 师作为参与者中的一员,他们的照片充满了身在其中的热情和现场感,让观者感同身受; 而职业摄影记者则报着专业记录者的态度,以冷眼旁观的心态,不同声色的记录,评价。 角色的不同让两张照片的传播效果也截然不同。对于广大的网民来说,他们喜欢哪种表达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