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消息树

眼球世界 大开眼界?当年《生活》画报的发刊词是摄影时代到来骄傲的宣言:“看生活,看世界……”以前觉得这两句话最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最近发现最为美妙的是其实最后两句:“看,赏心乐事的看,看,并从中受到教益。” 1, 地球的血管 Wired最近弄了个影廊,叫做“空中俯瞰地球的水系”。 密西西比河 加拿大萨斯克其万河 场面颇为壮观是吧。这些蜿蜒曲折枝桠繁茂的河流,用最滥俗的比喻就是地球的血管,当它们运行不畅的时候,恐怕必然带来疾病连连。 2,新闻墙报 英国《独立报》(Indepndent) 的新闻墙报仿佛就是现实里一面贴满了照片的墙,不同的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墙面更为立体,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很多媒体都在做这个事情,意图使搜索结果更为视觉化,把新闻里的相关图片抓出来整合呈现,这样可以更为快速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使之点击继续阅读。 我搜索了一下“china”,得到了如下的墙面 另外,有家公司专门为媒体将其新闻资讯进行更为逻辑的化的展示而服务,话题化,视觉化是其根本策略。 3, 多媒体杂烩 Multimediashooter刚刚发布了一连串的精彩多媒体作品推荐,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啊。 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美联社的这个专题: 美联社专职摄影师+iphone+宝丽来apps+阿富汗=? 去看看混搭的效果。 David Guttenfelder摄影 4,好啦,今天最后的预报是—— camp8,将在4月4日晚6点在北京奇遇花园咖啡馆召开。 明天会透露一下关于这次camp的一些详细信息。

每周最佳评论

Z兑z 正好昨晚温习了《人生遥控器》这部电影,其实每个干瘪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来丰满自己的生命。只是我们的需要有差异,表达有区别。我比较欣赏这句“作者的 心像和读者的心像沟通的能力”,一个自我的人需要与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的人进行沟通,一个自我的人需要其他的“自我的人”来确认其个体性的存在。(on 有我的风景) 占有兵 真实的生活、真话、真人都可以用摄影表达。(on 有我的风景) 本周最佳线报:来自纽约的曾翰 在昨天刚刚结束的aipad上,史密斯大师估计是最多作品被出售的摄影师,其中一张20寸左右的“走向天堂之路”,据 称是该作品现存最大尺寸的,标价$95000. 今年的aipad还是和去年我们去看的一样:老照片唱主角,标红点卖出去的都是画面优美装饰性很强适合挂在豪宅客厅的照片,其中一张sold out最热卖的是由金箔印制的怀旧仿古照片。标价最贵的,是一张黛安·阿勃丝亲手放印的3寸大的“孪生女孩”,标价$275000,而且还贴了红点。 在我布完自己展览的那天傍晚,我们走到旁边的一条街上去寻找晚饭的中餐馆时,发现整条路堆满了各色潮流小青年,他们或群 情汹涌地向一家画廊的大门冲锋,或落寞地站在街上的各个角落踮脚顾盼,那情形简直就是玉米们围堵春哥般的盛况,Bo同学说,这就是Ryan McGinley的opening,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绕过人群时,只见马路中央一列列滑板少年“嗖嗖嗖”地在被人群堵住的无辜汽车间穿越飞行…… Ryan McGinley新展览现场。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5)

Cheng的冰箱 我这个冰箱新买的,自己租住在北三环内的筒子楼里三年了。度过了近几年来北京最冷的冬天之后,我觉得这个夏天肯定也会特别 热,不管怎么样,反正是买了一个冰箱。并且这个冰箱在苏宁网上买比在他们门店买要便宜一百多块。 刚买两天没什么东西可装,冷冻室里只有三根雪糕,冷藏里最下面是从家里带来的枣儿,开始时候是鲜枣,后来吃不了,北 京又特别干,自己就变成那种特别干的干枣,还挺好吃的。上面是几个苹果,北京超市很少有卖国光苹果的,那天看到了,特亲切,就多买了 几个。再往上是真空包装的豆子和咖喱鸡块,特价时候买的。然后上面是一听啤酒和辣酱,啤酒是过年回家时候我妈给我包里塞的,塞了好几 个都喝了,留了这一听。门上有半瓶“中国红葡萄酒”,去年底时候买的还是,特便宜特难喝,据说还是6X年的国家金奖,心想 应该是好几十年也没进步吧。旁边塑料袋里的就都是胶卷,上面还有一小包KODAK PRO100,现在涨的没谱了。 (忍住不评论一下,把鲜枣都能放成干枣,啊呀) 生花的冰箱 同所有怕麻烦又不爱烹饪的单身汉一样,我的冰箱总是填不满。工作到夜里很饿的时候,打开冰箱却发现里面没有什么能吃的。这 个时候就特别不想再一个人下去。觉得那两个苹果有点寂寞,就放了一只美羊羊进去。 忍不住评论一下:美羊羊快些出现吧。(冰箱主人网站链接: 这里。)

拯救地球

新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绿色摄影师”。越来越多的自然灾难、极端天气,说明所谓“拯救地球”已经不再是外星术语。这个栏目将介绍那些以各种方式给我们提供视觉证据,促使我们关注环境变化的摄影师和摄影作品。 酷山水 上周,曾翰的个展在纽约开展。在纽约的camp上我们曾经探讨过他的作品——用传统山水长卷的方式展示暗藏杀机的自然生态环境。 站在现代“酷山水”面前,如若能够穿越时空旅行,我真想知道我们的先人,在他们眼前都是怎样的山水好景? 濒危物种肖像 摄影师Joel Sartore给美国濒危动物搭建了一个影棚,用阿维顿拍摄美国西部人肖像的方法正儿八经地给动物拍摄肖像。 不过,但愿这些照片不是动物们的遗像。唉。 全民纪录 1971-1977年,美国环保署做了一个名为DocumericaProject的项目,号召民众用影像的方式记录环境问题。现在你可以在flickr里看到这些照片。 Tress, Arthur摄 ,纽约海滩。 海滩废弃物 到GOOD杂志里的这个页面看看,介绍了各种海滩废弃物项目,呼吁对海洋的保护。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4)

这个冰箱嘛,窦英新同学说: 冰箱,停尸间呗。 我又上纲上线了。 有冰箱也代表一个阶级吧,或者一个家。小时候特想家里有个冰箱,大夏天的可 以玩冰冰凉。不过现在购物渠道多且方便了,这玩意倒看不出什么用了。上次被逼请人吃鸡爪子,我指着红乎乎的一片肉说,看到没,这都是 尸体!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3)

今天打开的是两个两口之家的冰箱 南瓜头的冰箱 虽然只是两口之家,但是存货很多。我们常年在家做饭,也还是吃不 完。过年单位发的鸡蛋,还剩了那么多。家里觉得我们在北京吃不到新鲜的海鲜很可怜,经常托人从老家带海鲜给我们,我们吃不了就只能冻 上了。所以即使我们有个245L的冰箱也不觉得大。除了蔬菜我们其他都有库存,这就是我家冰箱的现状。 Aaron的冰箱 两个人过家家用的冰箱,房东的。 意粉酱和甜面酱最多用了两次 之后都很久没有动过。 莳萝叶过期了还有很多很多 不知为什么没有人动手丢掉它。 李锦记说要冷藏,我严格遵守这一提示,因此酱油瓶取代了红酒瓶的视觉地位,这是否也是中国特色? 第四层周转很快的,只有这一层是面包的领地,当一周结束的时候面包们仍挤挤挨挨欢天喜地的时候,说明过去的七天我们或者比较忙或者比较懒,总之没有时间做早饭。这种情况下 由于我一如既往地严格遵守包装提示,面包们也就可以争先恐后地前往五彩缤纷的垃圾桶,而不是被黑暗和胃酸消灭。 一瓶可口可乐鬼鬼崇崇地探着头 那是因为我们都不喜欢她,去年做了一次可乐鸡翅后她也不知何去何。 不做三明治&立志减肥以后,奶酪的消耗速度明显变慢,如今还有不少。每次开冰箱见到他们都要想想还能坚持多久? 蔬果盒里总是满满当当的,不是因为周转得慢,而是某人吃的多买的多。 乳酸黄瓜可能是这里最年高德昭的元老,不知道是否已白发苍苍(长毛) 即使我有这样的怀疑,也懒得伸手拿起来检测下,可能因为我是洁癖。某人总是说:“没见 过你这样‘洁’的洁癖…..”  我常常讲:“有了自己的房子 一定不会这样了…..

有我的风景

这篇比较长,胆小者莫入。 文章的背景是给无忌的影展《不一样的风景》写的评论,正好也借着机会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顺便再次回应一下自己以前写的争议文章《不明的风景》 这风景,那风景,春天,天天吃一嘴砂子,只好意淫一下世界某处真的还存在某种不一样的风景。 “不一样的风景”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是一个由互联网发起的展览,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是对摄影语言多元化应用的探索。 我母亲在退休之后开始学习拍照,前段时间她把自己拍摄的花卉照片整理成一个电子文件夹,每朵花都标注出了其学名,我对花草的照片向来非常嫌弃,而她的照片却让我感到,摄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还有就是最近和家人出去,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让我拍照留念,这种纪念照也是我不屑的,但实际上,家里的家庭相册却是我最常翻看的“画册”。 从“我”的层面来说,我宁愿相信,这些参展作品都来自摄影者心灵的体验,即使那些没有入选的作品,它们也是作者愿意记录的世界,想要表达的自我感受,并没有任何成功或者失败的评价标准能够衡量。 去年,我在美国访学,陌生的环境,独处以及简单的生活,使得这一年对我的改变很大。我忽然发现一些过去非常确凿的认知变得可疑,我感到自己所接受的“成功学”教育是失败的——“我”的存在不应该是和他人较量和比较的结果,也无法用物质与经济来衡量——这让我非常诧异,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将我蒙蔽了很多年? 在美国曾观看过一个展览,作品我不喜欢,但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中国”这个主题却引发我的思考,我这才发现,我的童年是从集体操和上课坐正,手背后开始的,伴随我成长的是成绩单和排行榜。尽管互联网催生我们集体迈入“我时代”,但在一些谈话里,文字中,照片里,我感到我们仍然处于一个“集体主义”的时代:个体是干瘪的,不知所措的,也是不受到尊重的。 从美国回来之后,我决定从尊重自己开始生活,尊重自己的生命,时间,身体,尊重自己的家人,总之,尊重一个自我的存在。 似乎将话题扯得离这个展览很远。其实我要说的是,当下的中国,我们的选择多了,但却仍然缺乏那种对“一花一天堂,一砂一世界”的欣赏与和这种审美经验相逢时所产生的惊喜。一部作品,首先应该有“我”存在,充满诚意,此时,用不着通过搏出位来吸引眼球,不用应和某种声音和潮流。假如个体是多元的,观看就应该是多元的。 阅读“不一样的风景”中的参展照片,有些作品能够让我看到作者的存在,比如,我能从游莉的作品中嗅到她行走时安静的氛围。说到游莉的照片,不得不提到我写这篇小文的一个“尴尬”。去年,针对一些年轻人组织的展览《篝火》,我写了一篇“不合适的前言”,文章中,我批评这些摄影师拍摄的是“不明的风景”,而游莉也是参展者之一。因此,当无忌邀请我为这个“不一样的风景”写些东西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又再次面对“风景”这个话题。 再次阅读我自己的文章,我能看到自己写作时的焦虑,现在的我似乎安静下来,以下文字应该是对那篇文章中一些观点的坚持和修正。 相对于前文提到的“自我的表达”,我在《不明的风景》中批评那些风景过于自我,态度过于粘稠的时候,此时我更希望作者在自我的基础上,继而体现他们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因为一方面,我之风景不可能在真空的环境中存在,另一方面,这些在公共话语里传播的照片,理应发出更大的声音,激发更多的回响。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 )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风景,他名为《石油》的作品展览颇受艺术界追捧,而支撑这部作品的不是一个伟大的出发点,就是艺术家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在汽车工业区生活的普通工人的后代,他在工厂只工作了几个月就辞职了,因为污染所带来的可怕后果让他不得不逃离,随后他开始用艺术的手段进一步探索这个话题,一拍就是二十年。而另一位美国当红艺术家米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他的新作叫做《美国‘权力’》,英文“Power”有双重意思也指能源,米切看到的风景是巨大的热电工厂前的草坪上中产阶级在打高尔夫,悬挂美国国旗的发电厂等等,他的作品是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与全球能源危机之间矛盾的冷静审视。当人们问及他为什么要拍摄这部作品,摄影师的回答很简单:“我有一个女儿。”米切前一部作品是《家族生意》,记录了自己父亲美国梦的破灭。他被定义为当代艺术家,评论人说他内心有着纪实情结,但看起来,他所做的也很简单,把自己看做一个美国公民,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人,他所看到的,都基于这个立场。 德国哲学家马克.本斯(Max Bense)认为摄影的美学则必须和传播(transmission)相关,它更是一种渠道艺术(channel art)。我喜欢这里的“渠道”和“传播”的提法,你可以不在意照片的这种功能,但它却正是摄影这一媒介所擅长的。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实或者非纪实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里的渠道艺术,更是指摄影这一媒介将外在世界,作者的心像和读者的心像沟通的能力。 我感到,摄影的这一特质是奇妙而又同时是难以把握的。在这次展览中也有不少摄影师拍摄人造风景,他们的作品是对当下中国的关注,值得鼓励,而让我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中似乎少了一点儿盐,这就是“个体性”,对于我这个观者来说也就因此难以引发更为强烈的感慨。如果有职业艺术家的提法,我希望将之看做“职业传播者”,传播者选择了摄影媒介,他对这一媒介的特性要有独到的认知和思考,作品形成一种稳定的语言体系,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更为坚实的表达。这大概也是此次一些参展摄影师仍然需要努力的,从“抒情小品”到“个人作品”,将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 说到摄影的语言特性,恐怕就要涉及讨论热烈的照片风格的问题,参展作品中似乎仍然有一些是用形式的框框去套内容。近些年,在摄影领域,人们似乎集体无意识地使用平行并列的方式、采样一般去拍摄,或者用造影替代摄影,很多人用中画幅甚至更大的底片替代35毫米,一阵风潮过去又是一阵。其中最为时髦的方法是给作品加上“当代艺术”的标签。潮流和范式很多时候是一种心理趋同的需要,背后是没有自我,或者对自我的不信。历史并非是一种简单的递进,并不存在过时的艺术表达,更不应该有用一种流派去打压另一种流派的狭隘观点。我们有时会产生这样一种心思,恐怕是受到历史教科书的影响——那里面灌输的是一种历史是由胜利者替代失败者的观念。形式是重要的,但是它一定是和个体共生的。 很多摄影师在正儿八经开始拍照之后,逐渐会产生一种“艺术焦虑症”,我也曾患有这种病症,仿佛只有在画廊展出才是这些作品最佳的出口,这也是有些人在作品创作时套用流行风格的原因。实际上,这个被一小撮权威认定的所谓“艺术”其实并不是那么美好。相对于互联网上民间语言的丰富和满是创造力,我逐渐感到官方话语的腐朽。我有一个朋友面对摄影纯艺术领域照片风格甚至画面都趋同的现象,发出应该形成学界、市场和艺术家三权分立的呼声,这背后的事实是,当下的艺术领域只是这三者的合谋,有很多画廊里展出的作品,不过是货架上的商品而已,是一个由金钱掌控的腐朽艺术机制生产出的产品。 参与这次展览的很多摄影师名字都是网名,这大概就是一个信号,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评价体系中,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在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个体都可以找到自我认同以及同他人交流的渠道——这是多么值得欢呼!我在《不明的风景》那篇小文中,为那些网络上年轻人如何走向艺术市场的未来道路而感到焦虑,现在看来完全多余。网络就是他们的领地。 昨天,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你对摄影的未来有什么愿景? 我想大概有两个吧,一个是希望“摄影”能够消失,未来,我们不再去谈摄影,只谈我们摄影时的个体感受。在了解一些“著名”摄影师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除摄影之外的世界之后,我发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故事远远比他们的作品更丰盈。 我的另一个畅想是,我们能藉由互联网,迎来一个个体乃至艺术的复兴。如果我们被禁止说真话,让艺术来说真话。在这个充满怀疑和不确定的年代,让我们用摄影,这一人人皆可以拾起的工具,审视自我,审查社会,发出呼声,骂声,笑声……

周一消息树

本周开展 尤金史密斯( W. Eugene Smith ) 现在,你可以给著名纪实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添加一个新的名号了,这就是“多媒体”先驱。 呵呵,如若不信,请登陆纽约时报的这个影廊,这个名为《尤金史密斯的爵士乐公寓项目》的专辑,编辑自尤金史密斯1957年到1965年的摄影作品,他在自己的公寓里拍摄了大概1447个胶卷,记录了公寓内外的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录制了4000个小时的声音,因为这幢公寓楼是很多爵士乐手排练的场地,不经意间他也记录了美国爵士乐一段发展历史。 我最感兴趣的是下面这张照片,噢,天内,这家伙过着怎样的“摄影”生活。 Ryan McGinley 青春叛逆派摄影师先锋Ryan McGinley的新作品展览开幕了,可以预见,会有大批小青年成群结对去以party的方式参加这个摄影展开幕的盛景。 对这个展览,人们更好奇的是,这个向来以拍摄彩色虚幻派照片,在欢乐游戏中抓拍充满动感的影像的摄影师,如何拍摄一组黑白的静态的肖像作品。 作品名为 Every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怎么翻译?无疾而终,哈哈,我怎么会想到这个。。。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我认为,Ryan拍摄的就是青春期,真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由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年轻人的青春期,那么多的小青年都处于那么痛苦的青春期。 他们的足球 荷赛最近支持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做road to 2010,主题围绕今年即将召开的世界杯,而重点则放在这是非洲大陆举办的第一届世界杯,而足球文化究竟在这里如何发展,恐怕这就需要非洲自己的摄影师将之报道出来。 照片,视频,多媒体,孩子们所踢的足球是如此简陋,这个网站展示的故事是欢呼的人群、广告牌林立的赛场、全球人们最热衷的运动——足球比赛的背面。 “最佳”广告 请别抱着希望打开这个影廊:2009年最吸引年轻人的杂志广告展。 这个调查的结果应该是广告商期待的,一家调查公司对一些年轻男女进行了测试,针对大约一万六千个广告,调查哪些广告最具视觉吸引力。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是摄影师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尽管大多数吸引读者视线的广告还是那种摄影类型的“真实广告”,但至于作品的拍摄水平,哎呀,那可真的是乏善可陈,似乎仍然停留在80年代的水平。 (…) Read more

每周最佳评论

Wpf988: 中国整个媒体圈现在的环境,几乎无法容忍缓慢的思考,或者必须要时间才能达到的积累。在网络快速,海量的冲击下,尚未做好准备的媒体人们拿起枪杆仓促应 战,凡是都要新的形式,新的故事,新的新闻….其实哪有那么多新的东西,于是把那些旧东西换个包装打个标签反手就推出。当这些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作品尘 埃落定之后,只能凝结出两个字:山寨。(on 图邮寄) 追踪: 《原来你一直在这里》介绍了一个可爱大妈的自拍生活,这里再介绍一个美国老相册的链接:SQUARE AMERICA 一定要去看那个动态的影集。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2)

LY: 目前我的“家”就是单位的宿舍,所以冰箱是不能奢求啦, 不过每天都在食堂里游荡,所以不用担心食物的保存。 有时候我也真的希望有个冰箱。但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天然的冰箱也能帮忙! 不过夏天就要来了,看来我也要另寻“冰箱”了,或者就在这个冬天把这些小瓶瓶消灭掉!

图游记:冰箱的故事

吴育琛: 我家的冰箱照片,只有画面上方的一只苹果、一只梨和右边架上塑料袋里的胶卷是我的,我住在群租房里,5位单身男女和一个家庭共用一个 冰箱,我不会做饭,每顿在外面吃,所以冰箱里几乎没有我的东西。 Huang Qiang: 4个单身汉居住在上海合租在上海繁华地段的3室一厅,我自己在冰箱里放了4包从潮州买来的手打牛丸,2包本来春节带给妈妈但是忘记 了,2包是帮同事带的,还没给他。冰箱还是有用的,只是我不太用。

Roni Horn

Roni Horn是我最近比较迷恋的艺术家。先是看了她的一本书《鸟》,画面里的鸟都来自冰岛,而其背影恐怕是人们不常见的。 随后我检索到了PBS关于艺术家的介绍,被里面的一句话所吸引:她推翻了所谓“相似经历”( identical experience)的说法,而坚持认为,一个人对自我的感知是铭刻在从这里到那里的某地,从过去到现在的某个时刻。 如果这句话过于玄妙的话,Steidl给这位艺术家出版的那一大堆图书的题目也许能够给它更多的阅读语境: 你(a kind of you) 成为风景的一部分(becoming a landscape) 水之辞典(dictionary of water) 她,她,她和她(her, her, her and her) 假如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if on a winter’s night) 这是我,这是你(this is me,this is (…) Read more

新鲜视觉以及图游记征稿

这个早上,轻松一下,让眼睛大快朵颐。 (1) 摄影师John Kane最近给Pilobolus——一个用身体来说话的创意舞蹈团体,拍摄了一组由人体组合形成的26个字母照片。6个舞蹈演员和摄影师一起让26个字母鲜活起来。这些照片连同摄影师之前的作品将会出版一本画册。 现在,到英国电讯报网站去,从ABC开始你的识字游戏吧。 (2) 吃了没? 没有食欲? 赶紧到摄影师Mitchell Feinberg的影棚里,带一小片儿面包,保证你在目瞪口呆的同时,可以就着各种食物的色香味,吃得倍儿香。 Mitchell Feinberg的专长是静物,他为顶级品牌拍摄广告,为顶级杂志拍摄插图摄影。即使是一粒豌豆在他的镜头里都是跳跃的。 (3) 想起GOOD杂志里有一个影廊,名为“你的食物定义了你”,摄影师Mark Menjivar把不同人家的冰箱打开偷窥。 三口之家的冰箱 一个单身汉的冰箱 (4) 各位亲耐的读者,您能给我看看你的冰箱么?欢迎把你的照片发过来,我们当下的“图游记”活动是:我家的冰箱。 解释: 图游记:1416一个新的栏目,通过网络,我们借助照片游来游去,分享自己的生活。1416会不定期发布各种主题。 当下主题:我家的冰箱。吃——不仅是填饱肚子,也有其社会学意义,当然还体现了经济脉动。 要求:不仅仅要发来冰箱的照片(一两张),还要写一段文字,没有文字解释的照片是游不过来的。最简单的文字是告诉我们你这冰箱里的吃的是什么,价格如何。 投稿地址:ofpixcamp@gmail.com

原来你一直在这里

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写下这个标题,看到Ria Van Dijk大妈70年街头射击的图片记录,就想说这么一句话,确切的说,是感慨。 这是Kesselskramer出版公司出版的一套丛书In Almost Every Picture中的一本。这套书1416教室早就介绍过(参见《扔掉照片 拯救视觉》)。现在又引起了Wallpaper的兴趣,专门做了一个影廊。 砰砰砰,随着大妈枪声落下,行为艺术家们都可以投降了。女性主义?不知道。你只需看照片,故事,人生,都停留在那里。呀,呀。 整套丛书有8本,里面都是Kesselskramer出版公司的创始人捡回来的照片,我一直都很欣赏这套书的题目——《差不多,每一张照片》——照片就是这么一种物质,因为你看见了照片里的东西,那东西仿佛就与你相关,但是因为空间和时间的差异,那其实与你并无任何关系,但你仍然试图将其占有,或者说诠释,这样一来,这张照片,或者说每张照片都有其意义。 到这里看更多作品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