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的中药铺

我之所以立志当老师,是因为当年高考前曾给我妹开了几剂“药方”,让她顺利考上大学。我最近悟出,我所开的“药”不是别的,正是中药。 中药绝对是一种极具感性色彩的药材,它虽然没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却是在对个体的尊重、环境的尊重、变化的尊重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合适”的药,因而能将疾病化于无形。 用中医的方法看摄影,我觉得是一种恰当的手段。很多摄影师都希望能够赶快领一片消炎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这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模仿和跟风。而要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作力的摄影师,必须从内在开始调理。 我决定在1416教室里开一个“小小中药铺”,欢迎各位到我这里抓方子。当然,中医是人越老越有样儿,所以我医术还比较浅薄,请各位见谅。 今天的方子开给Antonis,他拍摄了一组俄罗斯武术学校的照片,我想用美学接受理论的一些知识,来替Antonis把脉。所有刚刚开始拍摄专题的摄影师,都因为惯性作用,在努力寻找单幅的好的画面,但这恰恰是可以放在最后考虑的。 第一, 意义空白。 这是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的,是指文艺作品的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而这正是它被读者接受与产生效果的基本条件。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意义空白或者意义不确定性不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一部作品所包含的意义不确定性越多,读者越能深入地参与作品潜在意向的现实化。 另一位学者格林将之变成一个公式: S = A + R S 指文本的意义结构,A 指作者赋予的意义,R 指接受者所领会、赋予的意义。其中A是恒量;R 是变量,随读者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 期待视野 作品的接受过程在创作者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这时他必须对读者的期待做出预测,预先考虑自己的新作能否对读者产生吸引力,能否为读者理解与接受,必须预先确定自己对现存的社会观念与道德常规以及不同的欣赏趣味的态度。而且创作不是以满足期待视野为最终目的的,而是要形成张力,作品如果试图唤起读者对日常生活的新鲜感觉,那么就要超越读者已经熟悉的东西,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 学者格林也将其变成了一个图表: 当作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距离为0 时,作品的效果也为0 ;随着距离的拉开,效果开始逐渐加强,如果达到一个适中位置,效果最强,但是随着距离的继续拉大,作用反而又会下降。因为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差太远了。 下面Antonis就可以问自己这样两个简单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它拍给谁看?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你获得一个良好的开始。

《99美分》突破三百万

伦敦的索斯比拍卖会上,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99美分》拍出了,346,456的高价,这是摄影作品的价格首次超过三百万美元。(哈,这回出糗啦,是上个月7号,不是昨天,原本这里发的消息是快讯,实际是慢讯,嘿嘿,改过来) 回顾一下摄影作品价格突飞猛进的经历: 1, 2005年情人节,斯泰肯的《荷塘》(The Pond — Moonlight)在索斯比拍卖会上拍出了两百九十万美元的骇人价格,这个纪录一直是摄影作品里的最高价,直到昨天被99美分打破。 2, 去年三月,Richard Prince从万宝路香烟广告中挪用的“无题”(西部牛仔)在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价格达到一百二十万四千八百美元,这也是当代摄影作品价格首次超过一百万。当时,美国摄影的评论是“收藏家们钱袋满满,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禁想象,下一次的纪录何时诞生呢?” 3,去年五月《99美分》在索斯比当代艺术拍卖会上拍出了两百二十五万美元的高价,随后又在十一月突破了这个价格,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中达到两百四十八万美元。最终随着昨天打破三百万美元的纪录以后,Andreas Gursky已经成为全球摄影师作品销售价格最高的世界冠军。 而一幅名叫《99美分》的摄影作品,成为全世界最贵的照片,这事件本身又似乎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行为艺术。 更多关于99美分的介绍:摄影的牛市

开卖新闻照片?

接着昨天的文章在马格南的博客看下来,我发现更加有趣的一篇博文,遭到一些读者痛斥,因为这是一篇来自artprice不着调的关于卖新闻照片的事。 位于法国的艺术品价格网站(artprice)对近十五年新闻摄影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趋势进行了数据统计: 这个飙升的曲线显示,新闻照片的市场价格已经翻了五倍,同时artprice的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照片的主要买家仍然来自美国、英国和法国。 艺术品价格网站分析了新闻摄影作品逐渐受到买家关注的几个原因: 第一,在传统的认知里,新闻照片是纯粹的以记录事实为目的的照片,信息价值是唯一的价值。但是1950年代开始的荷赛彻底转变了公众的看法,通过一年一度的比赛,荷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新闻摄影美学标准,并且成功地对自己的比赛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推广,从而改变了公众视野里对新闻摄影作品的认知。(这是我看到的对荷赛最佳的评判。强烈认同。)随之而来的是在博物馆里展出新闻照片,充分显示了新闻摄影图片的纪实和美学的双重价值。 第二,一些伟大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了这个行业的影响力。比如布列松、卡帕、杜瓦诺、埃文思、马克吕布等等,这些摄影师逐渐将他们的名声散播到新闻圈以外,一些文化机构、基金会对他们的宣传,使这些人以摄影大师的形象,而不单单是摄影记者的身价出现在历史舞台。 这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但是这篇文章把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都归于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这是让我觉得有些不着调的主要原因,这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好的“钱”景,但实际却海市蜃楼。在文章里可以看到两个隐含的事实: 第一, 目前新闻照片里市价最高的是多萝西兰格拍摄的排队领救济面包的人们,照片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现状。买新闻照片就是购买历史,但是买照片的客户主要来自美国,因此多少可以推论出照片的题材应该是美国人关注的历史才有可能成为热销的作品 第二, 谁也不会想到,罗伯特﹒卡帕卖价最高的照片不是他自己拍摄的照片,而是卡帕的自拍像。所以买家关注的不是新闻摄影作品本身,而是创作者的个人魅力。 当一样东西成为商品总会有很多问题,艺术商品当然也不例外。布列松在接受访谈时被问及对自己被列为世界最有名的摄影大师有什么感受,他吹了一声口哨,说:“扯淡!”(bullshit)新闻照片能够在艺术市场上产生价值,我觉得其实质来自很多“偶然”,绝对不是新闻照片的“必然”价值。没有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是为拍卖或者博物馆生产的。但是当这样的论及新闻摄影的市场的文章出现在马格南的网站上,你还真觉得有几分悲哀和无可奈何呢! (1416教室关于artprice网站的介绍艺术的价值是否真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致亲爱的被摄对象

要是布列松在世,他一定要转行。 马丁﹒帕尔先生在智利的时候觉得来到了天堂,因为这里的人们竟然对着他的镜头微笑,而就在几天以前,他在巴西却没有遇到如此礼遇,在海滩上一个愤怒的父亲坚持认为他拍到了自己的儿子,和他发生肢体碰撞,他发现自己只要一拿起相机就好似恶魔出现,所有人都避之不及。 马格南的博客最近为什么这么热闹,因为读者惊奇地发现摄影师Simon Wheatley拍摄的法国街头少年的照片,全都一片一片的打上了马赛克。在法国,有关隐私的法律非常严厉,这使得摄影师如果拿不到书面授权,就不能冒着风险发表任何一个人的肖像。因此你可以看到Simon的照片里,孩子的脸部有马赛克,照片中不经意拍摄到的路人也打了马赛克。 这些照片还能叫照片么?倒不如回家用电脑画一画。法国似乎成为摄影师的禁地,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因为摄影史上的抓拍大师都是从这里起家的。人们开始哀悼法国濒死的新闻摄影。 这世界到处充满这样一些荒谬的事情,就好比马丁帕尔在智利的遭遇,虽然智利是一个被摄对象尚未对照相机厌倦的黄金之地,但是这里的摄影师却无比艰难地生活,当地一个摄影组织的头目是一个天气预报员,因智利没有成熟的摄影市场,他必须从事别的工作才能养活自己。联想自己在欧洲的景遇,我们可爱的马丁先生发出了感慨——到底谁比谁更幸运?!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半吊子的中国,有着半吊子的摄影市场和半吊子的被摄对象的“维权”意识。我们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真的很难讲。但是我时常想对那些亲爱的被摄对象说上几句话,我真的不是要害你,要知道在我决定按还是不按快门之前已经思考过百转千回,在我决定发表还是不发表的您的照片的时候也早就肝肠寸断。 街头摄影已经濒临死亡?一位读者给马丁帕尔留言,她说如果摄影师都停止拍照,我们这一代留给后代的将是一些虚假的人造景观。哈,我终于发现了一个新闻摄影走向艺术化的理由,因为拍别人是如此困难,那就不如拍自己,拍人是如此麻烦,那就干脆拍风景。 所以,亲爱的1416的博客读者,我可没有说要停止博客写作,要知道,每当我发现可以在家里安静的饮茶写作,我就觉得无比幸福。简直幸福透了。 相关链接: 玛格南博客 Simon Wheatley的马赛克作品

一周一周

有钱人的生活 上周华尔街日报公布了一个统计,对200名左右华尔街六大投行的专家如何理财的调查,这些人差不多每人都在2006年底得到了两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红利,因此是标准的有钱人。 这个关于有钱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显示,富人们有11.9%的投资是艺术品投资。这大概可以解释最近国际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火爆的一个原因,新一代买家已经成长起来。不过,全球的购买力市场仍然在美国。 另外,由于本人最近被几座大山压迫,而且这个月必须完成十万字的写作。。。(哭),近一个月不能在这里长篇大论,稿件以短小精悍为主,请各位见谅啦。

速吻的故事

元宵节据说是中式情人节,这让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关于罗伯特﹒杜瓦诺拍摄《巴黎之吻》的故事。 这张“吻”的照片完全符合众多人对巴黎的想象,巴黎,不就是浪漫么。其实最流行的照片往往是离摄影最远的,这绝对不是杜瓦诺最好的照片,或者说,这照片其实就是杜瓦诺当初干的一个“行活儿” 那个数字让我难以想象,如果为巴黎本地媒体拍照,杜瓦诺能赚45美元就算是幸运的了——这个价格和中国国内摄影师给杂志卖照片价钱差不多。而给老美拍照片,比如《生活》,这本杜瓦诺时期最著名的画报,价格就可以增加20到30倍。所以摄影师能够拿到《生活》的任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巴黎年轻人的爱情——这就是当时杜瓦诺需要为生活画报完成的任务,一个滥俗的故事。杜瓦诺深知巴黎人不可能轻易被记录隐私,于是就找了一些模特到处去“吻”,地点有塞纳河、爱丽舍宫、新桥、协和广场等等。 生活画报在发表的时候,起了个题目叫做“速吻”,这个报道深受美国人欢迎,他们纷纷给编辑部写信。后来消息传回了法国,法国报纸又转载了这组报道,还起了个特别搞笑的题目叫做“让美国人高兴的文章”。 生活画报隐瞒了杜瓦诺的照片是完全摆布拍摄出来的细节,而当这张照片大范围流行之后,人们似乎也不在乎这是否是摆拍的了,因为这照片太巴黎了。 斯图亚特霍尔将这张照片的特征命名为平民主义范式,这种范式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 普遍性 2, 史实性 3, 日常性 4, 移情性 5, 平民性 6, 单色性:形象以单色出现。 这种所谓的平民主义的范式,其实在中国也有出现,比如安哥的作品,而曾经名噪一时的广东“中国人本”的展览,寻找的就是这样一种摄影范式。

这个悲伤的周末

八点多了,天气还是昏沉沉的。去遛狗,起晚了,我和宝贝是连滚带爬摸到楼后,却非常惊喜地碰到了8号楼的金毛,自从打狗风声日趋紧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但是金毛的兄弟古牧已经被主人送走了,主人说起这件事很消沉,他一直唠叨着:“这狗真的很善良”。我们没有玩太久,在趁别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我必须溜回家,而金毛一家,也需要从地下室偷偷地回去。但是随着后面这片工地逐渐竣工,我们最后的乐土恐怕也要消失了。据说,五月份又要打狗,怎么办呢。 上周四,我和朋友去美术馆看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展览,这个鬼展览只有两部作品和摄影有关系,一个是Richard Prince将万宝路香烟广告中的牛仔翻拍复制出来的照片(1416介绍过:电缆震坏了,美国去不了了,于是来到了挪威),另外一个是刚刚官司打赢的画家,他在作品中“引用”了一张摄影师的照片(1416也介绍过八卦春节(2))。哼哼,我觉得怎么也要有一张辛迪舍曼的摄影作品,但是没成想摄影竟然用这样一种极具讽刺意义的形式钻进了美国艺术三百年里。 我发现美国最著名的新闻摄影比赛POY正在紧锣密鼓的评选中,一些奖项揭晓了。获得杂志年度报道摄影二等奖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中国社会老龄化。这照片太让人心酸了(几年前中国摄影师舟浩也作过同样的报道)照片地址:点这里 故事的第一张照片:当我们年老以后,就又回到了脆弱的婴儿期 故事的最后一张照片:死亡。注意,后面背景里的那几位老年人。生命无情地溜走。

样本——如何在博物馆策划大型展览

手机摄影 数字相机 分享照片 Flickr 图片博客 业 余摄影师图片库 Scoopt Splash 市民新闻摄 影 专业和业余的博弈 打印照片 photoshop 艾丽斯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是第一家试图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的博物馆,或者说他们在弄一部新媒体时代的摄影史。 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如何实现? 第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弄这样一个展览,主题是什么,回答以下问题 数字时代对于摄影来说一个全面的革新,还是仅仅是一个进化? 数字时代的改变是不是代表真正的影像民主时代的到来? 改变是否威胁了专业摄影师的地位 改变意味着影像更加真实还是相反的效果 第二步:找到展览的主线 数字摄影的内容特性——数字摄影的技术内涵———数字照片的拍摄——数字照片的分享——数字照片的评价——数字照片的保存 第三步:找到展览的表现形式 从以上几条主线分别展开,每个线索都按照特定的模式布展,这个模式包括: 1, 文字总体介绍 2, (…) Read more

你的名字是?

去年《Time》的年度人物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人津津乐道。因为这个年度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你”,是无数个互联网用户。这似乎预示“你”时代已经来临,而我认为这并非是一个让人欣喜若狂的时代更迭,因为这位年度人物虽然是“你”,但是你我的名字都不是“你”。 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师,是我初一时的英语老师。在开学第二堂英语课上她请我回答问题,没有像其他老师用手指着一个人说:“你来回答”,她看着我,叫出了我的名字。这个时刻我至今很难忘记——带着一些惊讶,以及小小的满足和骄傲。 而你是谁,你的名字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网络时代似乎显得不重要了,网络时代的“你”是不受尊重的。我们称当下这个社会为草根社会,每个人都认为“我”是英雄,因此“你”就显得更加微不足道;无数个“我”在狂欢的同时,无数个“你”也都消失了。 或者也可以说“你”被机器代替了。当《time》把年度人物颁给“你”的时候,出现在封面上的形象不是你我任何人的面孔,而是一台电脑。 著名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事件,手机拍摄的现场影像惊世骇俗,可是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摄影者的名字,大家记住的都是手机这个媒介。对于图片库摄影师来说,他们的名字似乎也在渐渐消失,尤其是在中国,照片的署名不再是摄影师的名字而是提供中转平台的图片库的名字,比如“cfp供图”。 转换一个话题,近来颇受瞩目的展览是由瑞士洛桑艾丽斯摄影博物馆(Musee de l’Elysee)策划的大型互动摄影展“我们都是摄影师”,展览开放给所有人,是互联网时代草根摄影师的狂欢。最让我震惊的是作为展览宣传的一张照片: 这张由Keystone图片社提供的照片,没有作者的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的摄影师拍摄于巴勒斯坦。就是这张照片激起了我对这个展览的极大兴趣,那些无名的你为什么如此钟爱摄影,都在拍摄什么?——这也是这个展览试图回答的问题。明天来介绍一下这个展览,策展人很花心思,可以去他们的网站看看,你也可以参与这个展览。http://www.allphotographersnow.ch/

你只需按动快门

“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由我们来做”,写这句广告词的人是一个天才。 这句柯达公司的广告词开启了两个时代,其一是其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梦想的,人人都拥有一部相机的时代,从此照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私人化的拍照生活成为现实。其二,是媒体批评家乔治﹒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部著作里谈到的,这句广告词摧毁了印刷时代理性的说理式的广告用语,短句样式的、口号式的广告用语从此开始发端。这种无厘头的广告语,蛊惑人心,眼球时代也就此来临。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柯达帝国开始衰落的时候,这句广告词却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显现其活力。昨天写了一篇关于维加的文章,Foxmachia的留言一下子就说中了我的心意。 foxmachia @ 2007-02-27 10:24地址: http://foxmachia.googlepages.com 数字时代的维加,将不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是集-中-转他们的媒介和管道上 是的,数字时代的维加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媒介自身。路透社看到了这一点,突发新闻是这些通讯社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和雅虎联合打造了一个平台,提供通道让普通市民的照片迅速进入大众传媒的通道。很快美联社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NowPublic.Com合作也建立了同样的平台。这就是新时期的“你只需按动快门”,市民们大量地生产产品,记录他们所见到的杂七杂八,网络成为管道,你不用考虑自己的照片会变成什么,只要尽可能的把自己生产的“垃圾”传到网上,“剩下的交由它们去做”,你的照片也许会成为报刊上的新闻照片,也许会是艺术殿堂的珍品,或者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你却失去了为你自己骄傲的理由,因为这一切不过是媒介的威力。 我们还管这种“你只需按动快门”的相机叫啥来着,对了——傻瓜相机。傻瓜的不是相机而是相机后面的人。还是要回头去好好读一下《娱乐至死》,当工业技术给予我们充分的自由的时候,也许意味着我们最终将失去自由。 现在,我开始有些怀念那个叼着雪茄跑动积极的维加大人。这个人被一个冰冷的词:“市民摄影”(citizen photojournalism)代替了。

谁将成为数字时代的维加(weegee)?

当我看到维加成为某品牌闪光泡的代言人,简直乐坏了,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这种闪光灯泡的特点就是耐用,而对于维加大人来说,这恐怕就是他对闪光泡的全部需要。这个代言比郭德纲先生挺着大肚子做减肥药的信度高多了。 1953年维加在报纸上做的广告。 维加的秘密似乎在闪光灯里,闪光灯和维加结合的是如此天衣无缝,但是想一想,其实维加对闪光灯的使用不过是用它作为照明工具而已。其实照今天的话来讲,维加是个跑热线的摄影记者,却最终成为大师。他的特点没有别的,就是跑动范围广,动作迅速,新闻嗅觉灵敏,工作积极,且充满了自豪感。 维加简直就是热线新闻记者的榜样,而这两天旧金山纪事报的一位前编辑,预言这种记者将会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他对比了旧金山纪事报发表的玛丽2号游轮过金门大桥的照片,和业余爱好者在flick上发表的照片,发出感慨——论照片专业的不比业余好多少,论时间,专业的不比业余的快多少,那还要专业的干什么呢?原文地址 上图是业余人士的作品。 谁能成为数字时代的维加?恐怕答案不在报社里。

逆光的看图说话(摄影版)

又开工了,你觉得郁闷吗?反正我开始心跳加快,出冷汗。所以虽然今天是周一,不弄短消息大拼盘了。烦! 昨天在网上检索东西,忽然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我输入一些词,检索图片,出来的结果名列第一的一定是公众普遍认知里的,这些的东西的图像。于是,我就整了一下,弄出了这么一本看图说话书。(注:这些照片都使用英文关键词,在google 中搜索,检索结果中名利第一) 看图说话(摄影版) [词条]:摄影(photography) [解释]:精美的图片,拍摄难度高,黑 白照片目前最具摄影特质,题材往往和 风光有关 [词条]:摄影师(photographer) [解释]:使用的照相机特殊,镜头一定要很长, 相机的带子要挂在脖子上时常做观察状 [词条]:艺术家(artist) [解释]:一定和照片无关,甚至连表现艺术家 的图片也是绘画作品。 [词条]:艺术摄影师(Fine Art Photographer) [解释]:艺术摄影师和普通摄影师的最大区别就是 他们主攻人体。 [词条]: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 [解释]:那种一下子就让人想到战争的照片。 通常和暴力、血腥联系在一起。 [词条]:摄影记者(photojournalist) [解释]: 常出现在游行集会等热闹现场,同样也要 举着长焦镜头,脖子上挂着采访证的家伙。 [词条]:纪实摄影师(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解释]:国家地理式的图片,摄影师拍摄的是少数 民族,边缘人群。

不读书也难

介绍一个很不错的网站——图书封面秀 网页设计的好,就可以把读者粘住。我不喜欢一点击就跳出一个新网页的那种网站, 那是在鼓励读者背叛,常常令我发狂。而这个网站则可以让你牢牢地留在一个网页上,却又可以浏览所有你喜欢的。我觉得碰到这种不会让你迷路的网站,真的是件挺困难的事情。 除了封面的展示,这里还有特刊,采访封面设计师,但是第二期却是介绍书架的。老天,真是喜欢。有这样的书架不读书也难。

八卦春节(7)

大结局 我从美国摄影上借来一个游戏。这是一些关于电影中的摄影师的问题。 1,哪一个摄影师,他在19世纪拍摄美国西部风光,成为《飘》这部电影的顾问。 2,后窗(rear window)这部电影里,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扮演了一个在执行拍摄任务时受伤的摄影记者,他的拍摄任务是什么?他在后窗偷窥的时候使用的是哪一款照相机? 3,奥斯卡明星费伊·达纳韦 Faye Dunaway在哪一部电影里扮演一名时尚摄影师?又在哪一部电影里还扮演了一名艺术摄影师。 4,你还知道的哪些电影的主角是摄影师?(我知道的-《情欲写真》、《放大》《廊桥遗梦》《皮毛》。。。。?)

八卦春节(6)

罗生门 Antonis又继续发表了一些他对荷赛照片的看法,我认同他的观点。来自中国的影像,意义被西方话语权霸占了?一定有人会对这个观点持否定态度,这我也理解。事实上,对照片意义的解读,真的就好像一个迷宫,甚至没有一种解释真正接近所谓的真理。噢,别大声嚷嚷,我知道你想说真正的意义在作者那里,或者在照片的被摄对象身上,但是,哼哼,事情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要想深入理解我说的意思,一定要去看《罗生门》。 再来八卦荷赛的年度照片,一个好事者最近在黎巴嫩找到了照片的被摄者,他们跑出来解释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是这似乎没有让这张照片的意义变得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关于这照片的不同解读: 1, 公众解读:有钱人和穷人在战争中的不同境遇。 2, 公众解读:对战争无动于衷的年轻人。 3, 巴黎竞赛画报图片说明:富有的黎巴嫩基督教徒在贝鲁特的废墟中游历(rich Lebanese Christians doing war tourism in the ravaged suburbs of Beirut.) 4, 照片被摄对象的解释:我们穿的漂亮性感是因为我们每天都穿成这样,因为我们虽然在战争中但是仍然渴望自己充满魅力。同时,战争中的情况大概只有身处战争中的人才能知道,在黎巴嫩仍然有不少有钱人出入五星级酒店,去最奢侈的地方旅游,周末举办盛大的舞会,这是一些外人难以想象的,但是生活不应该这样吗? 5, 照片被摄对象的解释:我们认同这张照片,并不认同一些文字说明,这张照片虽然也反应了黎巴嫩的真实情况,但是我们很想质问评委干吗要选择这张照片,而不是黎巴嫩死亡孩童的照片,是不是这照片让那些西方人感觉不舒服?或者说这些西方人试图将我们的视线从真正的战争中移开,强调他们的价值标准——战争虽然存在但是生活仍然继续。 6, 一些摄影记者的解读:打破了传统的战争题材的刻板表现 7, 另一些摄影记者的解读:这是对那些冒着枪林弹雨,记录下残酷战争现实的摄影师的侮辱。 8, 摄影师本人的解读:我没有采访过车里的年轻人,我并不是出于任何政治目的拍照片,没有人对战争是免疫的,我也有朋友的人生被战争颠覆了。我只是试图客观记录下我眼前的景象,希望让读者从不同视点了解战争。 (…) Read more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