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 4:业余主义

我不喜欢一下子就把一个事儿决定,我的经验是,很多时候,乱麻是在一瞬间解开的。

Camp4的征稿换到图虫上收作品之后,我还是不满意。我在那里化身为乌鸦嘴,甚为挑剔。其实我也很心虚,因为照片的好坏要看放在什么语境中理解,人家自个儿喜欢怎么都没有问题,是camp这个活动一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想,我们前三次活动是在强调一种所谓的“专业主义”,意在推进摄影的职业化。但事实是,我设想的这种“专业精神”在现实中遇到了很大问题。

最近,我有了一些新的学习心得,这就是对所谓摄影的“业余主义”的认识——不过我得先声明,它和“专业主义”绝对并不是非白即黑的对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在另外一个语境里的探讨。

新的camp,我把主题定为“业余主义”。

这种业余主义,绝对不是“业余爱好”,或者应该说是与之精神完全相反。

业余主义,首先是当代摄影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Jeff Wall 1995年在一篇文章中对当代摄影的发展予以两个定义,第一,是从摄影报道到摄影文献(from reportage to photodocumentation),第二就是业余化(Amateurization)。当代艺术的整体特征是对传统表征体系的一种颠覆,这也充分体现在摄影领域中。Jeff Wall的这篇文章十分学究,我其实只能看懂五成。他所指出的业余化,秉承了极简主义的思想,艺术家以一种非艺术家的身份创作,所产生的照片没有明显的劝喻和指代,这些照片表面看是无意义,乏味,空洞的,但归根到底是对传统严肃艺术中为观者提供指定概念和意义的模式的反抗。事实上艺术家的业余化是在摄影的理论层次上,更为执着地探讨了“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参考Edward Ruscha的作品。他也算是当代摄影的开山鼻祖,不过,你千万不要把他的作品归到类型学。

业余主义,也是影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一个发展趋势。前两天,三联的黑麦要写一篇胶卷消失的文章,我们聊了聊天。他提到,数码的普及是否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数码摄影师的现状,我的观点是,这大概会让人人都不再是摄影师。摄影将更如同一种语言工具,没有人因为自己会写字而骄傲,当36张一卷的神秘小盒子,暗房里神奇的显影过程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也会不再有人因为自己会拍照而骄傲。Camp4会放映汶川村民的作品(一些未曾公布的照片),同时也会放映cpc杂志的照片。

业余主义,更让我们看清楚照片作为一种消费品存在的事实,这也使得对照片的阐释比照片的生产变得更重要。 1977年,艺术史和评论家Douglas Crimp在纽约艺术家空间(artists space)举办了一个名叫《图片》(pictures)的展览,他在其中提出:“我们的经历前所未有的被图像所占据,它们来自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除了这些图片,我们的第一手经验越来越衰退,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曾经我们认为照片拥有解释现实的功能,现在看来,它们已经占有了现实。这就使得我们更为紧迫地需要认识图像。”Camp4将放映何炤所策划的一个关于LV的展览,他利用flickr发起的这个“为什么是LV,LV在哪里,什么人在用LV”的影像征稿便是这样一种对现存照片的归纳和阐释。

业余主义,又是中国尴尬的现实。体制和认知产生的冲突,使得许多意图对摄影展开探讨的人不得不以双重身份生活,这让官方摄影文献和业余摄影文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方面的问题之前1416恐怕一直在探讨,也是文章开头我所说的困惑。所以,我这个业余博客开办以来,一直接触的都是业余摄影师的作品,他们没有身份,却不容忽视。Camp4会放映网友曾在彼方于2006年-2009年对北京城乡结合部北湖渠所进行的影像记录。

业余主义,其实就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心态。但这种未必一定要做些什么和最终真的做了些什么之间的平衡却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有的人太散漫了,有的人又太焦躁了。

这就是今年的camp4,以上只是对目前投稿的一些简单梳理,还有作品正在确认中,也更希望围绕着以上对本次camp的主题阐释,大家继续投稿。

P.S.  为了保持神秘,以上作品我就不加链接了。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我的观点是,这大概会让人人都不再是摄影师。摄影将更如同一种语言工具,没有人因为自己会写字而骄傲,当36张一卷的神秘小盒子,暗房里神奇的显影过程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也会不再有人因为自己会拍照而骄傲。”———我的观点是:胶卷不会消失的,大众的数码化确实是让人人不在是摄影师,但数码越普及,胶片也就越清楚地区分于它,就像现在小年轻的“潮人”用胶片的还是很多的,就是基于这一点。每个年代总是有区分于大众的特立独行的人的 ,尽管是不多 [:^^2:]

    Reply

  2. 意见总是会相左,但是这就是意见存在的价值.业余主义其实以我本人来看其实是另一种”专业主义”. [:Sao:]

    Reply

  3. 大家都会写字,可是不妨碍仍有独立的书法艺术…..
    所以,“这大概会让人人都不再是摄影师。摄影将更如同一种语言工具,没有人因为自己会写字而骄傲,当36张一卷的神秘小盒子,暗房里神奇的显影过程逐渐淡出公众视线,也会不再有人因为自己会拍照而骄傲”是不是有点武断?

    “业余主义,更让我们看清楚照片作为一种消费品存在的事实”,俺咋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个结论得出的逻辑是什么呢?请老师百忙中给愚笨的俺稍微详细地说说可以么:)

    Reply

  4. 我没有参加过这里的camp,说到定位,突然想到过去的camp是否可以被描述为由一位或几位处于体制内或体制边缘的名人来组织的义务宣讲、义务教育、义务发掘新人新作的机制,类似于公益活动,是一所现代的摄影领域的“书院”,而主要不是象当年的Group F/64那样物以类聚并碰撞火花的地方。

    又想了下,觉得camp这定位是符合大陆当下状况的。在不保护创新不鼓励不拘一格的文化土壤里,是不可能产生Group F/64的。而在体制内获得成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止是在东方大陆的,即使是在西方“文明世界”的,我想也是一件美事,因此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老师,我在这里是想无不言的,只为了在您的率领下能够探索到真知。如果有说的不好的地方,希望您就当是童言无忌吧好不好:) [:Bow:]

    Reply

  5. 让我想起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业余的精神。无条件的追求超越自我。这要求太纯粹。可能对很多人来讲,理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实践了。

    Reply

  6. Pingback: 1416教室 » 碎碎念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