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3里的争论

本来这周要休息,因为周四就要去“扭腰”了。看了camp3的讨论,按捺不住,冲出来说几句。

我在想,如果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过fotoyard,一个博客上没有链接很多blogbus摄友的人,突然瞅见camp3的这一堆照片,而且阅读这些照片的背景是,在新闻学院教书的任悦老师,曾经在博客上发表“我是不会变心的”的这样的煽情文章的人,应该有着不一样的品味,对社会纪实类摄影的关注是她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我很能理解王笑飞的失望。

对没有来camp的人,我来播报一下当时的状况,王笑飞在camp3(一个欢乐的大帕体)上发表了一些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这些照片太“艺术”了,缺乏对社会的关注,这些照片里没有新闻,只有个人的呓语。他说了很长一段话,抱歉我不能完全转述。尽管王笑飞让大家猜自己的年龄,他是比在座的年轻朋友都大,但是我没有觉得年龄是个问题,也不想把这个问题看作是两代人之间的问题。并且,当时有很多人非常认同他的观点。

回过头来,我要再说下camp3的作品展映的源起和目标。

因为这个博客,认识了不少年轻摄影师,一些在聚会上的小型观片会效果不错,于是我想把这个活动稍微搞大一些,让更多人都加入进来。Camp的目标是希望给摄影师,尤其是年轻摄影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我同时还希望作品展映是多元化的,包括各种类型和方式,并非是一种样态。

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摄影师自发提交的,也就是说,这些照片的作者渴望交流。

王笑飞在回帖中谈到他觉得这是一个“高级”的“圈子”,我倒不是很认同。他可能不太了解,这里面大多数都是年轻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也只是刚刚起步,也存在很多困惑,只要在1416上谈到摄影与生存,这样的帖子总是能获得一大堆回应。

在前两次camp的铺垫之下,camp3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之前好了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谈引起争论的话题。为什么放映的作品中,没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报道摄影作品?

1, 摄影记者们哪里去了?此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应该是摄影记者,但是很遗憾,也许有摄影记者在阅读我的博客,但是他们都没有提交作品,或者是提交他们工作之外的作品。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不是个人的问题,内中原因我们都明白。如果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传播,这种类型的作品只会逐渐式微。
2, 年轻的业余摄影师应该干什么?我拒绝了一些对日常生活零散碎片的记录,因为这些作品仅仅是摄影师的个人话语,恐怕在公共空间里难以得到回应。我也接受了一些摄影师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因为他们虽然只能在自己去上班的路上拍片,但是却始终秉承着一种精神,一种气氛,给作品的解读设置了一种语境。因为是业余摄影师,你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工作放弃,去做深度报道,调查一个社会问题。那不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用影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希望探索摄影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可能,对于他们应该在这个层面上展开摄影的交流。
3, 自由摄影师?尤其是新一代的摄影师,尽管我希望他们仍旧能够秉承关心人的社会纪实传统,但是我愈发感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也会相应发生急剧的变化。你不能要求一个新一代的摄影师,仍然用尤金史密斯的方式工作和拍摄。而且更严峻的考验在于,他们在谋生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画廊对那些缺乏“人味儿”的照片的偏爱,而媒体却无法承载尖锐的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报道,当然会影响到他们。另外,技术手段的变化也在影响纪实摄影的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深度报道需要更长时间的拍摄,也许在今后的camp上会有大部头出现。
4, 总之,Camp的作品,这些通过我的博客征集来的作品,体现了以上这些现象和矛盾。

我始终把摄影当作一种语言,对它的解读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当你把它们还原到作者的语境,你能就理解它的来由和脉络。
我钟爱纪实摄影,对于纪实摄影“我是不会变心的”,但是我也在思考,新的环境下,应该如何发展纪实摄影,比如对多媒体的应用。

其实,人大新闻学院有不少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现在正面临毕业的研究生苏丹,他为了报道一个父母得了艾滋病的高三学生,过年住在了被摄对象家里,还有冲力十足的吴婷小朋友,她记录了一对居住在城中村的年轻人,如何靠打工辛苦赚钱,专门来北京看奥运的故事。此外,我还钦佩camp3上放映的阿三的作品,没资金的支持,我不知道他是靠什么来支撑走了那么多漂在北京的年轻人的家,记录他们的生存状况。但是,小吴婷的纪实照片没有渠道发表,这些真诚地想拍东西,想当摄影记者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

还是让我们从做事开始吧,从申请尤金史密斯的基金做回龙观项目开始,从ofpix基金(评选详情是要单发帖子,认真写东西再公布的,请稍候)开始,从把第一笔五千块钱基金发给辞职住在回龙观拍回龙观的女摄影师王楠开始,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小,但是一切都要从小事情生发出来。

Camp人多了可能讨论会不深入,一百来号人无法讨论,我们在考虑以后增加camp的频率,这样每次人不会太多,交流会更畅快。。。。。。。

Comments (0) Write a comment

  1. 是 以至于那天都没能和很多的年轻摄影师朋友交流 简单谈了两句也是仅仅就上面并没有具体联系方式的明信片 虽然说他们(或者说我们)视野还不够开阔 但是相信更多的交流 特别是像任悦老师这样善于组织又善于引导的人的参与指导 未来中国摄影界的中坚可能就从这里产生 (顺便做个广告) 作为中国摄影报的编辑记者 我们希望可以发掘更多的年轻力量 所以当日我们没能说上话的朋友如果想了解中国摄影报 而且也想被中国摄影报了解 我们可以网上联系 我的邮箱zhenglj@chinaphotopress.com msn:junxiluo@hotmail.com
    qq:694155097 让我们看看年轻摄影师们的力量吧
    还有任悦老师“扭腰”之前,加一下我们的msn吧,要不 跨国长途可是很贵的哟

    Reply

  2. 关于camp,有很多可讨论的,不知你有没有群策群力。

    早知道我也申请基金了,关于王楠的三个定语我满足两个。。

    Reply

  3. “因为是业余摄影师,你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工作放弃,去做深度报道,调查一个社会问题。”——理解万岁!

    Reply

  4. 嗯,我的感觉是这次比camp2照片多,讨论比camp2少。我是希望听到更多观点的对撞。如果只是看片,互联网上看看足矣。

    Reply

  5. 王大叔抛出一盘麻辣之后,我本来预想会有唇枪舌剑,但是很遗憾我只看到了集体沉默——虽然我也沉默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可是大家对此并不是无话可说——blog上讨论得很热火嘛。

    Reply

  6. 看了任悦老师的感慨与思考非常感动,Camp3里的朋友够幸福啦!多想想影像背后的人,而不完全是你的照片吧….

    Reply

  7. 建议以后参加活动的观众交片子,审批通过后才能参加或者才能在会上评论、发言;
    若基本的功底都不具备,只会出现无谓的争论。

    Reply

  8. 一般而言,都市报的摄影记者都在为生计奔波,除了几个较大的报纸,其他的生存环境都不太好。现在摄影记者都普遍浮躁,要是没有一个好而又短时间可操作的选题,很多人都会选择“无为”,我会情愿去看书。任老师的Camp我很想去看看,只是我在郑州,每星期六都有固定的拍摄任务,无法脱身。身在报社,很多人都其实是身不由己。 [:Cry:]

    Reply

  9. 说实话,我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看帖不回帖,遭人鄙视的那种人,但是今天这个谈论,要说两句。
    我相信是有很多摄影记者在读1416的,但是可能很多人跟我处于同样一种状态,在看1416的摄影记者多少都还是对摄影有梦想的,所以他们绝对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新闻片和社会问题,纪实摄影本身还是有自我表达的一些功能在里面的。而那些就此满足每天拍新闻片的摄影记者们,我相信,他们是不会来1416的。所以,这个问题本身的矛盾就在于此,也正是为什么有很多摄影记者更愿意提交新闻之外的照片的原因。

    Reply

  10. 我觉得大家多拉身边喜欢纪实摄影一起来玩的就好了.没有必要说服喜欢个人摄影的朋友为了”生态平衡”改做纪实,个人需要.任悦老师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放的.

    Reply

  11. 引用”把第一笔五千块钱基金发给辞职住在回龙观拍回龙观的女摄影师王楠..”

    如果这女孩有拍135的黑白的话,我愿意帮她些….

    Reply

  12. 我也想说两句。

    第一
    其实年龄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现在的中国,60、70、80、90年代的价值观是很不一样的。60、70后的大都是比较现实的价值观。可是,人活着除了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之外,人还应该有的别的选择的。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多元化,价值观也多元化了,你认为没有意义的在别人眼中却是自己意义,你认为不合理别人也可能认为很合理,生活有很多选择,但选择的对错,外人是无法来判定的。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而是说我的生活并不全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你拍摄可能为了挣钱,为了揭露社会黑暗,我拍摄只为了我自己的有趣,这并不冲突的,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如果书架上全是充满社会使命的现实主义作品,我想大家并不会都喜欢的,还有很多人喜欢在别人看来可能完全无意义的幻想类作品。

    第二是关于吕楠
    吕楠是我很喜欢的摄影家。王指责吕楠拍的都是沙龙作品,都是浮华的表面,我想可能是他没有了解吕楠的拍摄过程。很多作品,如果脱离了作品拍摄的环境,你是很难了解到作品内在的含义的。吕楠在拍摄中国乡村天主教的时候,其实是受到了政府很大阻挠的,相机都被没收过,他对中国宗教现状比我们任何都了解的更彻底,他的作品中的表现的却大都是一种平静,如果你了解中国宗教的现状,这种平静的力量远比那些直暴正面冲突的作品来的强。李楠表现的其实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超越地理、时间的局限的,是我们面临压迫、感到绝望的时候都可以依赖的,他的作品所表现的远远超出了任何纪实作品所能承载的意义。

    Reply

  13. “建议以后参加活动的观众交片子,审批通过后才能参加或者才能在会上评论、发言;
    若基本的功底都不具备,只会出现无谓的争论。”
    这位是想搞一个Camp中的Camp么?那么谁来审批?审批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基本的功底?以感性的尺度来衡量感性的水平,最后的结果有意义么?即使如此实施了,想必到时候又会出现一位升级版M来批评吧。Camp之所以为Camp是因为它的自由和开放,展示的自由正在慢慢受限制(这是可以理解甚至必须的),但是参与的自由要是再用一个统一的指标去限制的话,Camp就彻底变成另一个高度“主流化”的圈子了。

    Reply

  14. 我只参加了Camp2,没有感到有Party的感觉,每个人都很认真,很投入。不管是纯艺术摄影,商业摄影,纪实摄影,都是表现方式,个人风格和品位的介入是很重要的。对我来说,没有“太艺术“的摄影,只有“太乏味“的摄影。摄影作为艺术创作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经历和性格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不要拿作品来比较。看别人的摄影时,我总是试着站在自己的框框外面来欣赏。至于如何理解作品,这不是时间的问题,是心态的问题。

    Reply

  15. 可惜临时回老家,记事本上记下的这周最想参加的活动只好错过了。
    没想到还引发了这么多讨论,实在是遗憾没听到。

    希望能在链接中看到所有人的作品链接。 [:Admire:]

    Reply

  16. 楼上pickerel同学说的好。
    我觉得我们需要平常心,开放,宽容和自由。异样的声音往往不是坏事,至少还不是对于你我致命的话语。相反,却可能给我们以帮助和启迪。
    无论我们是哪个年代生的中国人,我们都该不断反省和学习;在批判社会批判体制的同时,我们别把自己忘了,我们也都是体制和社会的一部分,今天的一切结果我们都有责任。不管这责任是否是你我愿意负担的。我们正是这个环境的产物。我们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照片,商业也好,纪实或者什么的也好,都不重要,我们最需要的是富有人性的,坦荡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照片。

    Reply

  17. 看越来越多的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后,就越发对自己的摄影习惯不满意,越发发现拍摄的东西太随意。但仔细看我们的很多人拍的东西,我又开始反思,到底该拍什么东西才合适。深入到一个题材中拍几年,还是随时看到了喜欢的东西,按自己习惯的拍法去拍?第一种方法,可能能明显看到自己的一种进步,但也许失去了一些乐趣。第二种方法,可能拍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让人看不到进步。

    很多苦行僧一样的人,包括吕楠、或吴家林的东西,看起来是属于第一种拍法,但实际上我更认为他们是按自己的习惯去拍。只不过保持着自己的一贯风格而已。

    现在摄影师太多了,职业的,业余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这种环境下,非得出头,拿作品说话,不如拿自己的态度说话。职业新闻记者,如果完成工作之余能拍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作品就够了。不去看编辑脸色,那就是找到了乐趣。而业余摄影师,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不以拍出一张让人记住自己的作品,而是以给自己拍下一个可兹记忆的瞬间,这就够成功了。在中国做摄影师,最终变成了需要混圈子、混资历,混平台的事情,也挺可怜的。艺术最终变成了生计或商业,还不如不做艺术呢。(最后这句话我说得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也实在)。

    我没看到这次camp3的作品,只看了网上几个,感觉总体艺术和手法不错,能看出每个人的认真的一面。这种认真,来自内心的一股求胜的动力。但这种认真,也最忌滥竽充数的摄影表达。

    可惜没听到现场王笑飞和苏里的讨论,还是他们压根就没在现场讨论?不过笑飞作为商业摄影师,他有做人文的理想,这也算缺啥补啥吧。而苏里回到国内,去新京报,自然也是理想更多一些。有理想和缺啥补啥,在摄影对自己的提炼方面,总是好的。很喜欢苏里的东西,虽然有时候看到了拍摄时的太过刻意,总归好看是有很大比例的。

    我好像记得任悦在哪里隐约说过希望camp上有一些老照片,其实这是我希望能丢掉大周末地远赴horse的咖啡馆能看到的东西。你现在的作品,可能不如过去的老照片好看。

    艺术和水准,风格和特点,在camp上少讨论一些好。这些东西,讨论起来后,必然变成争论。

    [:Wakeup:] 就跟这一样。

    Reply

  18. 也来凑个热闹说两句:

    1、03年开始,我几乎不间断地在深圳街头到处乱晃,拍了不少于20万张的照片,我不知道这么拍算不算勤奋和努力,我只知道没有天腻的人做点自已喜欢的事就得这样,我很享受自已拿着相机走在街头的感觉,至于有没有好照片出现,有没有人共鸣,一点都不重要。我愿意成为维诺格兰特和寇德卡那样过着苦行僧式生活的摄影师,如果仅就摄影行为类比的话。
    2、我一直把自已看成一个照相的,或者是收集照片的人,我羞于把自已归类到摄影艺术家或者摄影家的行列里去。
    3、我从不认为摄影记者就会拍出好作品,或者拍出好照片的可能性要比自由摄影师、业余摄影爱好者大,其实摄影记者不过是个混口饭吃的职业而已,也就是说,它并不比卖油翁好到哪去。无它,唯熟而已。
    4、照片是拍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臆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争吵出来的。
    5、我喜欢纪实摄影作品,因为它对我的胃口,但我从不批评那些我看不懂的或者我不爱看的当代艺术摄影作品和观念摄影作品。当然我也不渴望转变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有时候是了解我自已的,有些事情自已确实干不来。

    Reply

  19. 半夜看上面几位的肺腑之言 ,我快哉! 要的就是这意思!
    总会有人做的。

    别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想做,就自己闷头做就是了。。。
    何况很多事情,就根源来说 ,根本没有对错。 [:Yeah:]

    Reply

  20. 对了!楼上的 ”低烧“兄 ,可找到你了,那晚看片,我唯有印象和认真纪录摄影师名字的作品,就有你的深圳。 我很喜欢!!!

    希望经常能看见你作品,多交流。
    我就觉得你的片 很”口重“我喜欢!

    Reply

  21. 任老师您好.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才了解1416不久.camp3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活动.不是很了解情况.原本觉得自己不应该出来多插嘴.但还是想说两句.

    不是很清楚王笑飞老师的评论是怎么开始的.但之后我有很王老师交流过.我的理解其实老师对1416是很肯定的.或者大家认为“他觉得这是一个“高级”的“圈子””.但我想王老师的初衷是表达出自己看法.哪怕显得有些偏激.我想这样的气氛好的.有人站出来说.大家思考.大家讨论才会有进步.这样有人一批评就说人家的不对最后这个圈子还有人敢站出来说一句不是了么.不管摄影还是艺术都是主观的东西.最后都是回到社会这个源点.始终一个圈子没有新空气新声音还能生存下去么.我也不想过多地枉下评论. 我接触这个圈子时感到你们的初衷你们的理想是多么伟大.希望你们可以坚持下去.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虽然我很年轻.但我意识到摄影真的和年龄有很大关系.或者不能说年龄.我们应该说成长.说阅历.说人生.而不仅仅上文所说的“两代人之间的问题”.

    Reply

  22. suli:以前经常在莱卡论坛(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看你拍的照片,有些确实看了很过瘾,也很喜欢.看你写的那些快意文字,部分也于我心有戚戚焉,真正的摄影论坛上有你这样的同学、良师、益友,的确是件幸事。

    我喜欢看那些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方法,不一样的到达的照片。

    我一直远离传统的主流摄影圈子,即不主动参赛,也不主动投稿,也不会加入莫名其妙的摄影圈子、协会,不同流也不愿被归类,在诺大的深圳,居然不认识几个摄影界的人,也是难得。

    有活的时候什么都干,只要有人给钱,哈。

    Reply

  23. 下半夜还在爬格子,老男人这两天也非常兴奋,白天拍了一天商业片,晚上又送孩子去医院看看小病,等哄孩子睡了,才爬在电脑前跟这些我喜欢的人聊聊. [:Admire:]
    谢谢任老师花时间写了这么多,我想达到的效果达到了,无非是希望这么好的坛子能有点不同的声音,即便说的不对.
    误解不要紧,持续的交流与讨论都会化解的.

    我很悲哀的用一些读过的书目来解释我是了解一点艺术与感觉,并将自由与艺术作为理想的.晒晒自己是为了沟通,酸么? [:Sao:] [:Sao:]
    有谁有这本书:1982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的香港陈福善著,我在上初三美术班时在书店买的,定价2元.书里介绍达利,凡高的素描中抽象线条的意义,我开始对怎样读懂抽象艺术产生兴趣,到后来工作后经常自费去北京看大师画展,九几年太和殿的埃舍版画大展,中国美术馆的米罗大师展印象深刻.后来自悟黑白巨幅放大,也是因为看到米罗展中巨大的黑白人物照片.
    后来自学摄影,自学平面设计,看过了所有的李媚阮义忠编的书,这个史那个史.92年寂寞时读的贡布里希的,非典无聊时读的关于波依斯,fotoyard的都有.
    所以学勘察地球物理的我能很快进入专业摄影,并且一家三口暂时还衣食无忧,我自认为学席摄影没有走弯路. [:^^1:] [:^^1:]
    没有在任何圈子出现,是觉的他们无聊.摄影是我的生活方式,无须显耀与呈现.或随波逐流.
    下面的帖子才是主题 [:Yeah:] [:Yeah:]

    Reply

  24. 奇怪,带书引号的都没发出来.古今名家素描探讨,艺术与人文科学,新艺术哲学,大象,光线.现代摄影全套.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 [:Cry:]

    Reply

  25. 我赞成王笑飞先生说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的实际本领和技能,少谈些艺术,你真弄成艺术等到50多岁再展现出来也不晚”.。我认识好几个国内大学院校的摄影老师,在摄影上实在没多大造化,教书育人实在是误认子弟,学生毕业了肯定没学到真正生存的本领,现在高校扩招,又是一轮中国式的大跃进……唉!不扩招少一些人读大学又会带来什么社会难题呢,到底谁受益了谁受损呢?中国式的难题……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本人也痛心疾首阿…当然任悦老师肯定是好老师,挺一下,呵呵.
    关于艺术,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要能提炼出共性,要真诚和人类的博爱,如果没有这些…就别拿艺术来当回事,即忽悠别人也忽悠自己.如果艺术作品中除了个性没有共性,肯定是…现在我是玩不起艺术了,我怕最后让艺术玩了我…

    关于新闻摄影这一行已经没啥搞头的说法,我想正是这行业现在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才需要年轻一辈的新闻摄影师去努力改变,做出一些事情来。党报确实没啥搞头了,也没办法搞了.但国内还有几家媒体值得年轻人去锻炼的…毕竟无论你从事什么,都会对未来产生帮助的. 现在确实已经过了当摄影记者的黄金时期了,大城市的媒体记者都人满为患了.另外中国干什么事还不是要看人情…我相信中国的摄影记者数量世界第一,但真正能为这个岗位,这个行业赢得公众的尊敬的摄影记者太少太少…
    自我介绍一下,本人年龄三十还差点.读了两次大学,一次学经济,第二次今年六月毕业的,学的就是摄影.第一次大学毕业后我还是马上工作了,但现在毕业仍在失业中…我还在继续努力,还想进心仪的几家媒体里面混混.我就是不甘心,存心一定要和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大腕门PK一下.当然我不想当一辈子摄影记者,几年后我也想做些其它事情,人生不同的阶段得干不同的事情…以后最好也能像王先生一样一个月赚好几万,然后给老婆买辆大众甲壳虫玩玩…
    感谢王先生的直言爽快、侠气豪情,也感谢任老师的勤奋热心,我们正是有了这种交流的机会,才有思想的激荡,才有收获的可能。
    关于放映的摄影作品,我从不强烈反对谁,正因为有欣赏的和不欣赏的,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生存状态、经历、摄影动机等各方面不一样,必然反映在个人的影像里面…生活本来就是多元化嘛,影像也是这样.我想不必苛求.

    最后感谢那天晚上在后面抽中南海的几位爷们,真帅,那么拥挤的场合也抽得开…我免费品尝了一晚上的二手烟…

    Reply

  26. 笑飞大哥,你走过的路正是小弟我目前想走的路,去媒体当摄影记者,若干年后我也想转型干点其它的…呵呵,最近有高人向我指点以后有机会必需去清华美院进修进修,正好王大哥那天也提起过,颇为感慨,希望有机会能和你聊聊,喷喷口水,如改天能当面讨教更好.呵呵.不知如何联系,小弟MSN: FOTOE-HUANGPI@HOTMAIL.COM,致意!

    Reply

  27. 爱听好听的是人的共性,台上放映的hai,台下叫好的hai.
    象是郭德刚的场子,捧的,讲的要互动才热烈.如果突然蹦出来个人说,你讲的不好,那叫砸场子.我是又进入了一个江湖吗?
    以下的比喻不代表人身攻击,是我对现状的理解,请谅解.
    我认为人与猪狗不同之处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语言的动物.
    限制了你的言论自由,是对人最大的剥夺,对我等来说是最大的侮辱.

    50年不让你说话,50年听不到真话,这才是社会变态的根源,所有真实的信息没有了,人就没有了判断力.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什么是该继承的?什么是该放弃的?
    上学不知道学什么?毕业不知道干什么?穷不知道为什么穷?死都不知道为什么死?
    不用就教育谈教育,就法制谈法制,就腐败谈腐败,这是现象.

    为什么不给你言论自由? 因为你不配. [:Orz:]

    因为你们是人中的猪狗,你不觉得没有言论自由是不能忍受的.只想要个安稳的窝,有本事建个金窝,没本事找个狗窝.这是中国人中最大的一批,事实是内战中只有一个董纯瑞,建国后只出了一个杨佳.而伊拉克天天在上演着炸碉堡.
    如果是只烈狗,把它关在笼子里,它肯定会咆哮.如果是只宠物狗,他很习惯于呆在笼子里,在忍受完主人的玩弄后,即便笼门大开,他还是要回到笼子里,享受主人提供的猫粮狗粮. [:-_-b:]
    这就是北京十几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打破头进入那个笼子,而我等在笼子里关了十二年的野狗,终于破笼而出,在咆哮.
    这就是你们说的各人需求不同,我等把自由和尊严看的比安全还重要,我最后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
    我鄙视很多人一方面在抱怨社会不公,在咒骂社会的虚伪与变态,自己却钻进新闻媒体里混口饭吃.天天受着阉割还说着硬话,用一句东北话:你还是男人么? [:Orz:]

    以下吹吹牛逼:
    我是理想的实践者,无论8年前33岁辞去公职,来北京创业,还是3年前,在我们小区组织成立业主委员会,我这个筹备组长被开发商物业4个保安打的腰椎骨折,百度搜吧,都是我的选择.我承受的起.我很自信,大学毕业后这近20年都是在按者理想实现着.

    王笑飞, [:Yeah:]

    Reply

  28. 真是巧,到11月23号是我被物业打伤三周年,值得纪念的日子,住院期间,几十个邻居,大妈来看望我,很感动,很满足. [:Bow:]

    Reply

  29. Camp 3 归来后的想法
    那天很想反驳王老板(既然他说自己做,那就是老板,既然他说商业归商业,老板更为恰当),人太多,说来说去也是一时之言,不经过思考,更容易误解。在拍照的时候,我们倒是在一起讨论了一会,也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不赞同。抛出一些观点,供参考。 [:Wakeup:]

    1.关于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大,我只想反驳他的“是艺术就去798,别和商业掺和一起,也别参加各种比赛”大概这个意思吧。艺术某些时候和商业不矛盾,尽管大多数商业都是裹着艺术的外衣。反过来,艺术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到认可,艺术家的地位最终也会被认可,现在社会很少有“梵高、寇德卡、曹雪芹”这样生前默默无闻,身后却名满天下的人。
    参加比赛没错。不参加比赛你怎么知道自己水品?或者是怎么证明你的作品存在?难道作品就一辈子捏在手里,烂掉,且不孤芳自赏?参加比赛的目的不是获奖,而是这个过程,就如彩票,谁不想中500万?别告诉我你不想,那是虚伪。参加比赛就是中500万的过程,尤其是商业比赛,你把荷赛、华赛、史密斯基金等都当做一个这样的比赛就没错了。
    万一编辑哪天搭错了筋,或者你正符合他们的胃口,你就中500万了。就这么简单。获奖好啊,名利双收,左右徕卡,苹果也买上几本。谁不希望改善物质生活呢?
    不获奖也不妨碍你拍照啊。获奖是拍照的副产品。拍照的终极目标肯定不是获奖,否则绝对没劲。就如贺延光批评某人屡次造假时说,难道除了获奖之外,拍照就没有一点意义了?
    摄影这个事情,最重要看目的。为什么去做?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说句煽情的话,就如“大山在那里,我必须要去爬”一样。从作品本上来看,只要你不装疯卖傻,作品用了多少心思,用意何在,一般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说到底,就是积极地做事,积极地参与,只问耕耘,莫问收获。这些还是最近一段时间看1416的感觉。每天订阅大量资讯,难免要迷失一阵。你坚持,学习,在重新认识干的事情,就知道这个事情对本人的意义。活本身要干的漂亮,如果能获得额外的鼓励,中了500万,且不是更好?

    2.为什么要拿出来。
    这是说作品和作者的关系,作者和外界的关系吧。往往价值标准不一样,很难用有或者没有这样的简单的语句判断。我看《海》和《达利的工厂》系列,我能读出来作者想表达什么内容,其中的情绪渲染,这就足够了。或者说某一方面我们是相似的。
    为什么要拿出来?前一阵读叶嘉莹的评诗系列,其中说“出世和入世一直是中国传统中的矛盾。”又说,“有才华不被欣赏,不在盛世中做事,也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大概就是如此。
    不敢说我们有才华,只能说我们都有表达的欲望,有说的需要。用摄影这个手段来说明。可能表达内容、表现手段千差万别,根本还是有东西要说。一旦说出来,还是希望有人欣赏吧,于我心有戚戚。
    落实到作品本身,就是希望能从理念上、技术上得到学习。至少对我是这样的,和沈伟、天空、苏里等人也有句没句的聊一嘴,可能他们无意中的话就能打开一个心结。死闷着头学习,不抬头看周围,很容易撞墙。
    从心态上来说,闷头做事,撞墙不说,得不到一点点认可,满足不了小小的虚荣心,这又是无比的苦闷。交流能从个人心态中拔出来,抬眼望世界。
    交流本来就是有必要,和一帮真诚的人在一起聊天,总有收获。

    3.生存和理想问题。
    不断有人说,你一大把年龄了,还玩辞职,搞这个东西,坚持至今,真令人羡慕,真有勇气。其实我很想反驳说,我都坚持吃一个月的大白菜了,你是不是更要羡慕我?坚持这个事情很容易做,客观环境和实际需求相结合就行,你不是每天坚持吃饭吗。
    萨特早就说过,你就是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当然,那种人可不是百万富翁,艺术家之类的,那是空想。
    王老板以他个人的经历教导年轻人要分清楚商业和艺术等等,但是他忘记,现在评论一个人,总是以目前所在的位置评论过去。
    小青年们还在想艺术赚钱比商业快。我也经常听到年轻人说生存怎么怎么压迫,要做自己的事情怎么怎么,没钱没时间又怎么怎么,永远是一幅矛盾的样子。
    时间流逝。以我这个年龄看,趁着年轻,赶紧做点想做的事情,做了再说。否则,30岁之后,身体状态下滑,想干点什么也力不从心了。当然,在饿不死的情况下,人应该这么想着吧。那些好莱坞大片渲染的个人怀才不遇,经历种种磨难,最终大放光彩等等的美国梦,不过是刺激肾激素的玩意,大部分情况,只有一个黑人成为奥巴马,更多人还是默默无闻。这个角度说,别以为自己怀揣着伟大理想去做摄影,一定功成名就,还是清醒的问问自己,摄影真的是你所需要的?
    这就是抬头看看现实吧。你究竟要什么,这个代价是什么,获得和失去是什么,以个人经历不难判断。新闻摄影专业找个养活自己工作不会很难,很多情况下,有一个良好的媒体平台,谁去干活,完成活的区别不大。人脉资源成为找到工作的一个很重要标准。所以,大多数摄影工作者都在干活,干一个漂亮的,和色彩有关系的体力活。
    只要想拍,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内容。而非一定要走纪实摄影那种老路线:有钱有闲有支持。耐心做一个持久的项目,总会有回报的,至少对个人从技术和对摄影的理解上,提升很大。
    去做,没什么理由。只要想做,生存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当然,需要买房啊、结婚啊,有车啊,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非要把什么都和摄影搅和在一起,那太抬举摄影了。摄影可不是包打天下的良药,它也不可能承载太多。

    结束语
    最后发现罗嗦了许多,都和摄影没太大关系。我觉得,摄影这个东西就像大多数艺术一样,一旦和艺术沾边了,很容易翘起尾巴。更何况,摄影本身还沾有“人文关怀”、“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等等光环。搞摄影的人得问问自己,究竟要从摄影上面获得什么。
    但无论如何,摄影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我们对摄影的热爱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Reply

  30. “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的实际本领和技能,少谈些艺术,你真弄成艺术等到50多岁再展现出来也不晚”

    ————-抱歉,我认为这句话很肤浅,希望学校都是技校么?

    Reply

  31. 台上放映的hai,台下叫好的hai.

    另外,这些可能是误解。我以为,这叫好更有戏谑的味道在里面。大家都认识,叫个好,纯粹烘托气氛,无它。
    在camp2 的时候,也有人大声喊着“拍的非常烂”。
    无论如何,能够大胆表达,这难能可贵。

    Reply

  32. 大片来了

    Google与时代华纳集团今天宣布,会把时代华纳旗下的Life Magazine近千万的照片存档放在Google Image上,供互联网用户免费下载.Google称,此次发布的图片中有97%都是从未在Life Magazine上发表过的.

    所有的图片都是由Google一张张扫描入Google Image数据库中,将会在Google.com与Google Image的搜索结果中显示出来.所以的图片都为高分辨率,大约为500万至600万像素之间.

    http://images.google.com/hosted/life

    [:Admire:] [:Admire:]

    Reply

  33. 80后的票友,随别吼吼,还请大家笑纳。
    个人觉得关于形式上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适合纪实摄影,我们所要关注的是用怎么样的形式能够最好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必然会社会的影子,(难道只有纪实作品才能反映社会吗?)从内心流出来的才是好作品。当然这也牵涉到感性与理性最佳统一,这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才情”,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发挥和驾驭自己的才情。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自我表现的最好的形式。以至于人云亦云,西方人(大卫.霍柯尼)用拼贴来表现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有段时间国内很多人也这么干,现在不是流行后现代主义摄影,我形式上也来搬一搬。艺术说到底实际上是人格的较量。要么你用自己的才情去抓住别人,要么你被别的人才情所“折服”。照搬别人还洋洋得意是现在圈(quan)子里的通病,也是我们所要警惕最重要的问题,当然,我们还要虔诚的向前人学习,学习什么?首先要看懂别人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然后再做到自己的差异化。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足够的慧根。(一个人的才情是很重要,这看上去有点宿命,不过事实就是这样,才情有大有小,但作品如做人一样,一定要真实流露,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至于形式的争辩,说个让大家见笑的话,就像武林派别,从来就没有什么“葵花宝典”,没有谁家功夫强,也没有谁家功夫弱,只是习武的人本身有差异罢了。说了这么多,口干舌燥,也不知道看客中,将来会有几个人能真实地面对内心的自我。

    Reply

  34. Camp2说包子拍的烂的是我。而且声音很大,很多人鼓掌,但是我要说,你没事别乱鼓掌,你先问问自己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不同的声音也许是对的,也许是不对的。激情其实是冷静的产物而不是冲动的产物!

    我说包子拍的烂,只是真实的表达了我那个时候那个情景真实的感受,我顺从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勉强我自己,就象CAMP3我中途退场一样,我尊重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论我在众人眼里表现的是深奥还是肤浅都没所谓,因为大家都是从生到死,殊途同归。不过是50步跟100步的差别。另外我有勇气说就有勇气去承担后果,我所之前经过了大脑,尽管我脑仁比较小。但是你说能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呢,其实不过是想交流的渴望,交流完了好的依旧会好,烂的其实依旧会烂,交流完了回家还得拉自己的屎吃自己的饭!睡自己的女人,看别人的媳妇儿!但是,你既然拿出来了给人看,你就得承担后果,其实就是交流和倾听的后果,我认为这也是CAMP作的不好的地方,交流太少!不停的放作品!压抑了大家的感受。上次说包子拍的烂,但是包子同学用他英国人的狡猾巧妙的回避了问题,很客气的说下次我会努力的!我的理解就是他根本没想跟俺们沟通的意思。其实英国人很多地方跟中国人非常象,他们非常会兜圈子。旧事重提其实挺没劲的!!

    人如果无法超越他自己,那么他根本没机会超越别人!现实社会充满了要超越别人的想法,充满了替别人算帐的想法,但是你对自己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到底有多清晰多尊重呢?求名,求利,求财,求色,求子,求才?或者全的~现在的人浮躁的多了,静心的少了,便捷省事的多了,沉心修炼的少了,花拳秀腿的多了,老辣单纯的少了,以天计算的多了,以年计算的少了。。。

    我说别人拍的烂不等于我不尊重别人,我内心是充满尊重的说你拍的烂,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就象拳击场上两个人打的鼻清脸肿,比赛结束之后要握手拥抱,你得感谢你有对手,你有敌人,你有对立面!!!但是现在非常多的人不懂得尊重自己,更不懂得尊重别人,其实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根源就是不尊重自己,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百年的儒家教育和传统,造就了我们时刻要记得牺牲自我感受存孝义存忠良,舍小我求大同,我操,坏就坏在求大同上了!大家都一样,谁也别冒头,谁也别比谁好或者差,至少在一个范围内浮动!!!忠义礼孝这些从人性上讲没有错,甚至要推崇,但是中国文化中的那些道理给那无法超脱的大老百姓们带来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不会去表达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丧失了这个本能!象尿急一样的本能!难道这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么?想想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继续这样,不去凝视自己的内心,你哪能够真正的发现身处何处?更别说你要在艺术或者事业上有所成就了!

    一个人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宇宙的开发探索和思考琢磨,对内即是对外,小我和大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宇宙。古往今来无数的牛比人士无一不是这样,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各个领域!

    最后我想说在现在的时代商业跟艺术不冲突,不对立,好的商业就是艺术,好的艺术一样值钱!如果还能区分这是商业,这是艺术的话,拿就是还没作好!还没作牛比。

    不单艺术跟商业不冲突,任何领域跟商业都不冲突。所以不用把两者对立起来。

    CAMP出现不同的声音非常重要,这是交流,我想这是任老师的初衷。

    各位道高一丈二,小的妄言了。

    Reply

  35. 很有趣,有这样的话题出现也很值得思考。
    不论摄影,追求还是生活,有很多问题现在并不能完美的解决。就好象我们走在一条路上,盼的却在另一条路上,这个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努力让这两条路在未来能够相交,尽早的相交。
    1416这个平台真的很不错

    Reply

  36. 这个讨论到这里越来越有意思了。每个人说到后来都在逐渐地把自己对于摄影的价值观开始往外抛售了。
    在摄影的圈子里,特别是纪实摄影,似乎有些话题大家往往都是避而不谈但又心照不宣的。比如说前面说的到参赛的问题。传统的观念上似乎纪实摄影本质就是为了记录,而中国诸多纪实前辈们都是苦行僧式的默默无闻的拍一个专题好多年,在原动力上基本是抛开了名利二字的。所以现在大家养成了回避谈钱和名,别人找拍个故事,要个照片,往往都是“随便给吧,我也不清楚价格”,谈到荷赛就更有意思了,表面上都说今年没片子,暗地里不知道多少人的照片三更夜袭安姆斯特丹。
    关于参赛的事情我是这样看的。光明正大的去搞,什么徕卡,苹果,名利双收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急切需要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在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能够接触到更多先进的想法,理念,人,甚至是订单。很简单,在中国,我们能够接触的东西太少了,为什么这么多人看1416,看徕卡中文论坛,就是等着看最新鲜的资讯。
    好笑吧,本身就是传媒人的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尚还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

    Reply

  37. 对于N/A的大火气,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知道您是否了解现在国内媒体,尤其是以图片为主的媒体的现实情况,也不清楚您是否从06年《生活》创刊期很了解这本杂志的精神内核。就此不谈我的个人作品,如果观众未能理解确实有自身的问题,还需努力。谈论杂志吧,请列举几本市面上出现的您觉得坚持在人文类图片的报导使用上还符合您胃口的国内杂志样本,也好我得以学习。
    历数一下《生活》创刊至今合作过的摄影师,国内有吕楠,杨延康,王福春,付羽,颜长江,曾年,安哥,黎朗,张海儿,阿斗等等等,国外有IAN TEH,MARK LEONG SALA MOON,马克吕布,萨尔加多,爱德华布丁斯基等。
    我并不是要堆砌这些人的名字,来显示我们自身的虚弱。
    《生活》杂志秉承着对摄影师的尊重,同时也赢得摄影师对杂志的尊重。我负责整个集团那么多本杂志的图片方面的运营,其中最重要的月点年是为自己身为生活杂志的摄影师而感到有荣誉感。
    我平时也是低调的人,从不参加任何参选或入任何协会,只跟我认同的人打交道,这种认同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只会批评的人通常来的毫无成本。冷嘲热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吧。

    Reply

  38. 42,N/A谈几点:
    1. 批评一个活动比组织一个活动容易多了,甚至比提出稍微有建设性一点的意见都容易多了,所以先向Camp的组织者致敬!
    2. Camp大约是目前最自由的一个展示平台了,因为其遴选机制还没有严格完善,但这也是它最珍贵的一点。也许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3. 个人感觉这次的作品还无法代表当今国内的“年轻摄影师”,而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是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而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当然并不是所有作品所有观众都如此。
    4. 不反对照片的形式化情绪化个人化以及各种blabla化,百花齐放才好,为什么要因为你不喜欢某种化的作品就恨不得将其赶尽杀绝呢?现在国内摄影不是想法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看来看去就那么几样,再骂死几个就没了。形式化并不等于空洞,情绪化并不等于浅薄,现在的问题关键是,作者太浮躁,观众也浮躁,各种“化”到了一半就想走捷径了,于是不是模仿来模仿去,就是变成一个空壳子。陈廷焯说词要“沉”而“郁”,照片也一样。用不着先去读一遍哲学史文学史再辅修个心理学,摄影的门槛没那么高,您自个儿饱读诗书我很葱白您但是没必要吓唬别人,照片很简单首要一点就是要能感动自己,自己都麻木着还指望别人?
    5. 马格南是个神话,不过貌似也误导了一大批人。
    6. 反对照片的过度阐释。尤其是长篇大论加上故弄玄虚的词汇。照片本身就是其最好的阐释,文字只能作为引导,照片没说清甚至根本说不出来的东西,靠文字来遮羞只能让作品显得更苍白可笑。如果你是在玩观念怕观众没文化理解不了你,那只能说明你玩观念的功力还不够,再去修炼几年吧。
    7. 生活杂志的图片是现在最好的杂志类拍摄样本?呵呵,抱歉我不厚道地笑了。您先给“最好”前边加个限制语,然后再接再厉吧。

    评论 由 N/A — 11月 18, 2008 @ 3:29 下午

    王笑飞很赞同42楼N/A的观点,
    我不知道我的不同意见和下面这些是一样的么?
    气愤的叫嚷,自己有多崇高,撇着八万的嘴,拿着:报道摄影”的牌坊砸人,强迫别人干什么,赶尽杀绝.
    只是希望任老师在放映后能安排个讨论的时间,也可能我们能争到下半夜,这样就更理想.

    Reply

  39. 怎么没看到 42的发言,难道丢了?

    另外,王老板,你的网站地址 http://www.jingtangmu.com.cn 打不开啊。

    N/A,你所谓的“感觉是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而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当然并不是所有作品所有观众都如此。” 又是什么,能详细说说吗?

    Reply

  40. 王老板,你实在是误导人。
    你说,“自认为学席摄影没有走弯路. 没有在任何圈子出现,是觉的他们无聊.摄影是我的生活方式,无须显耀与呈现.或随波逐流.”
    你从96年就开始接触摄影,拍过大量作品,也搞过商业摄影。2001年又去进修,这和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完全两回事。
    这些年你一直搞商业摄影,和各大杂志合作,难道这样也不叫进入圈子?不进去圈子你怎么找到客户,怎么得到客户认可?
    不进入圈子,你怎么接受那么多杂志专访,还得到最佳摄影师奖?

    说这些,不代表任何评论性的意见。 [:Bow:]

    Reply

  41. Pingback: OFPIX » 影像的狂欢:CAMP3摄影交流活动纪实

  42. 到了扭腰,不要忘记了洋基队,巨人队,喷射机队,还有伟大的法拉盛。!!! [:Yeah:] [:Yeah:] [:Yeah:]

    Reply

  43. 啊三你好,42楼是从camp3归来粘过来的,就在本贴50楼里,哈,我的网站在pc电脑中有flash插件的都能看到,苹果mac可能打不开,我们的技术还不行.另外请你不要称呼我为王老板,我是我自己的老板.我是个职业摄影师.
    N/A说的没错,”感觉是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
    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是西方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而我们自己现在就是10年前的观念,我们已经从物质到精神很落伍了,不用狭隘的只看到同类,看看同一个地球上他们在干什么?社会的文明是一个整体,你是在这个土里张大的.先天营养不良,这不是我们的错,是我们的不幸.

    Reply

  44. 我觉得现在国内有很多新一代摄影师的看法和能力和国外没什么区别,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思维方式不一样。说“我们“在学习的东西是西方30年前的创作思路, 实在是太小看自己了。

    为什么马格南是个神话,每个摄影师都有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认可。不能把进马格南作为摄影的最终目的。

    我认为现在国内的摄影教学就是讲技术太多,讲艺术太少,浮躁的作品就这样出来了。 当年轻人走进艺术学校的时候就应该作好饿肚子的准备,艺术圈竞争激烈,想一走出来就名利双手是很难的。

    我个人觉得好的摄影记者要把社会当艺术题材来摄,本质上和艺术摄影没什么不同。

    我觉得拍拍样本图册的人还不能把自己叫作商业摄影师,就像在画廊展出的摄影师不是每个都是艺术摄影师一样。

    Reply

  45. 摄影靠的是相机后面的人,因此摄影是主观的,“是语言”,或是有艺术性的。
    艺术源于生活,透过艺术看人生,因此摄影与人的学识、做人(修养、良心、爱心),以及各种经历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我赞同的本质。
    拿学识这方面来说,无论你学识高低都可以痴迷自己崇尚的艺术,你认为多好就有多好。但我鄙视学识浅薄(人)的艺术,敬畏学识渊博(人)的艺术。
    我们应该不论年代(70,80)论修养,不论级别论真诚。
    象我这样学识贫瘠的人,王笑飞的话带给我的是警醒,没觉得他要骂死几个。

    Reply

  46. 你好58楼;你说:”我觉得现在国内有很多新一代摄影师的看法和能力和国外没什么区别,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思维方式不一样。”
    你没有大量接触过国外一流的艺术家,摄影师.你也不了解新一代摄影师的看法和能力,如井底之蛙的高看自己人.
    牛的商业摄影师,艺术家很多在纽腰,巴黎.就象姚明要去NBA,北京相对于那里,犹如乡下.可是为什么人家的乡下出凡高.水土不同,作物不同,这里盛产奴才,而少人才.要认清自己的处境,不要说”就知道外国的月亮圆”能知耻而后勇够了.

    Reply

  47. 52楼 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巧妇 会一两道非常拿手的家常菜菜,后被XX杂志、XX节目刊登报道(现在很多杂志 节目都从民间找题材),你说这个巧妇她进入烹饪美食这个圈子了吗??? [:^^3:]

    Reply

  48. “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而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
    这句话N/A总结的太到位了,30,20,10这些数字也许不准确,但所表达的滞后情况却是普遍存在着,对摄影师如此,对观众也如此.
    这里更强调观众。绝大部分观众自身水平都是靠本能、看些科普大众读物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水平不会好到哪里去。看完国家地理,接着就是玛格南了。
    业余玩玩摄影的,或许涉足面稍广点,但也基本受影响力稍大的流派所影响,是种盲目跟从,但他本人以为自己是创造(也就是N/A说的“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

    Reply

  49. 58楼这个看法我认同:”我认为现在国内的摄影教学就是讲技术太多,讲艺术太少,浮躁的作品就这样出来了。”但不同.
    观念是道,技术是术,只重视术的或成匠人,或走的不远,只重视道的而不关心术的,就如纸上谈兵,杀不了敌人的.
    我说过不要片面谈摄影教育,教育都有问题,摄影教育同样好不了,老师都有问题,你指望他能教好你.多看书吧.

    Reply

  50. “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而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
    真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句话纠缠不休,如果这具体指的是纪实摄影,本身没有错,纪实摄影在技法上几十年就没有太大的突破,不可耻啊!我们现在拍的片子几十年前就有人在这样拍了。
    如果说的是艺术摄影,那另当别论。

    Reply

  51. 沈玮老师可能有点误解我的意思了,怪我昨天气不太顺,说的有些可能有点过,道歉先。我的意思并非是说“我们”现在“学习”的是“西方”30年前的创作思路,首先我针对的仅仅是这次camp上的一些作品,30年这个数字也正如maogua同学所说只是一个虚数;其次我完全没有把国内摄影师作品和国外相比较的意思,更没有在潜意识里把西方摄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我想说的只是,经典和迂腐只有一线之隔,坚守意识的阵地和原地踏步畏缩不前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一个人还在做着与多年前同样的事情,若他真是为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美与价值所在而矢志不渝,那么我无话可说,崇敬还来不及,可惜的是,扪心自问还有几人如此?
    关于马格南,我的意思是,某些东西被神化之后,一味模仿者有之,盲目唱赞歌者有之,最后其精神已死,只有躯体长存。好的东西不该成为一个形容词,甚至一种宗教。敬畏经典是应该的,但前提是不要忘记,真正指引你的不是任何其它的事物,而是你内心的声音。

    Reply

  52. “看别人的摄影时,我总是试着站在自己的框框外面来欣赏。”

    “要看懂别人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深刻性。。。至于形式的争辩,。。。没有谁家功夫强,也没有谁家功夫弱,只是习武的人本身有差异罢了。”

    “正因为有欣赏的和不欣赏的,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说的真好。

    Reply

  53. 哎哟。说了半天都是零碎的事情,纠缠下去很容易跑题。
    回 61楼。 52楼 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巧妇 会一两道非常拿手的家常菜菜,后被XX杂志、XX节目刊登报道(现在很多杂志 节目都从民间找题材),你说这个巧妇她进入烹饪美食这个圈子了

    我指的是这个巧妇靠上各种媒体讨生活,而不是秀一秀那种。王老板就是这种人。他不进入圈子怎么讨生活?抱歉,王笑飞,我仍旧认为你是老板。至于圈子的理解不同,也没必要说下去了。

    回 65楼,“30年前的创作思路,20年前的创作方式,遇到了10年前的观众,而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超前到了10年之后”
    真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句话纠缠不休。
    我就是不明白才问,这不是纠缠啊。我真搞不懂30年,20年10前后摄影的区别。我以为,那么多好东西还来不及学习,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年的。 [:Sao:]

    Reply

  54. 我觉得以后任悦可以集中几个题目让大家说下去。否则,说来说去,说满意了,也不知道说什么了。一点点建设性意见都没有,过足嘴瘾了,丝毫没意义。鸡同鸭讲。
    概念混乱,思路混乱, 一切都是混乱的,怎么能越辩解越明白呢。 [:Automan:]

    Reply

  55. 说到圈子,我以及我的几个兄弟都感觉多数圈子又垃圾又恶心,也许是从业的原因,反正我看到的所谓的圈子所谓的什么腕,都是曾经或者现在忽悠出来的,他们所谓的圈子关系只不过是给自己不想进取又怕失去名利而自造出来的保护伞而已,要不就是在一起能吹吹牛的组织罢啦,这个前辈那个老师,有很多一生就靠一张片活着的大有人在,后学们想问点问题要么就装高深,要么就整的很神秘,好想在说“你要偷我艺么?”其实自己内心忐忑的很。高人,值得尊敬的老师当然有,毕竟是少数。
    每年去平遥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是在赶集,见面有几个是交流技艺的,反到是大吃大喝称兄道弟,拉帮结伙,跟中国足协似的。
    我的老师当年就告诉我,“凡是自称是xx摄影家协会的,基本上就不用和他探讨照片了,问问他怎么能取巧混个奖他到在行{他说的是多数}
    相机不是神器,也不是排泄器官,他就是个工具,既然你爱它,就千万不要过份奢求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
    1416我还是比较支持的,不管怎么说,它让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提供了更多草根们的交流,而且很纯粹。希望这里就一直”乱”下去最好了,也不用有什么统一的观点,统一的奖项,独立之思想 自由之精神

    Reply

  56. 我也说两句马格南 首先马格南可不是可以随便鄙视的,先问问自己,人家技法的高度你是否能够达到(拍纪实的兄弟可能更有体会),如果有人达到了,那我诚恳称您为老师。其次,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拍的和马格南的人一样好的话,问问自己,能不能到达那样的环境,能不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关注你的拍摄题材和对象?
    对于马格南的摄影师,很少听到他们纪实作品中有摆拍嫌疑的,而中国,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就连我们曾经或者现在一直敬仰的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老师,也有传出摆拍的段子,实在…………别以为摆拍就是中国当代新闻摄影以及纪实摄影的潜规则,事实上不摆拍同样能拍出更好的片子,在于下更多的功夫吃更多的苦而已,摆拍,意味着不诚恳,不诚恳,再好的片子也是垃圾之王
    中国不缺乏天才,但中国却少出大师,就是因为中国人不够纯粹,不够坚持,做什么事总是想能得到什么,所以,没等获得大师的经历变先放弃了。当然,社会结构和人性的浮躁也是很大的问题。
    有人说马格南现在不行了,我反而觉得现在比以前更有活力。

    Reply

  57. 哈哈哈!!

    任老师一路平安,记得多说普通话啊!要不回来你说国语该不流利了!!!

    这贴看到,真长见识!天天这样多好!可惜不是!

    那位知道郭德纲出啥新段子里么?

    Reply

  58. 大伙把讨论继续下去,任老师可以把它出本书了 。
    我接着说。
    请慎重的说“浮躁”,说思路太窄之类的还好点,浮躁往往是空虚的借口。
    那些看似婉转、平常心、无所谓的话(观点),更加对人误导。它在给你的头脑熄火。 [:Admire:]

    Reply

  59. 相机只是个工具,既然你爱它,就千万不要过份奢求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这话说得好,我打算象阿甘那样埋头苦拍。然后在深圳遥望你们的讨论并偷师!—能走多远算多远。 [:Yeah:]

    Reply

  60. 我一直以为摄影就像自慰一样,只涂个自己舒服就好了,没有想到摄影居然要像做爱似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真是做爱,那到底有又有多少个人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呢还是自个一个尽的享受呢?

    Reply

  61. 很好的气氛,这些回复看得我要慢慢消化。

    期待以后有更多的观点碰撞,哈哈。 [:Automan:]

    祝任老师一路走好。

    Reply

  62. 真热闹啊。俺也来说几句。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那山,那人,那狗》这个电影。其中老邮递员带领他的儿子走邮路时候,用切身的经历转变儿子做一名邮递员的初衷很符合我们这些摄影人。“虽然这条路很艰难,很痛苦,但是你的内心里有一些牵挂的人和事情,每当你想到它们的时候,就会坚持走下去。别的什么也不想了”。
    每当我们拍照片的时候,都会因为外界因素产生杂念,但是如果我们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仍然牵挂那些值得关心的人和事情,我们就会坚持下去。 [:Yeah:]

    Reply

  63. 哈哈,严重喜欢1416的对立的讨论气氛!
    看看大家的说法受益匪浅,原来很多人都在默默思考摄影以内和以外的东西,光是这种行为便已如遇知己!

    “中国不缺乏天才,但中国却少出大师,就是因为中国人不够纯粹,不够坚持,做什么事总是想能得到什么,所以,没等获得大师的经历变先放弃了。”

    支持燕安知后来者的发言!干点真诚的,实际的。

    Reply

  64. 摄影如摇滚,亦如古典音乐。口味不一样,但独立思考的精神必须坚持。

    Reply

  65. 这大楼盖的,离了歪斜的到了85楼,好!

    最近有点忙没看个仔细,先来溜缝摸点灰,你们先打着,别出人命就行,嘎嘎~

    这楼到101层咱就就封顶了,然后让逆光在扭腰再打个地基我们继续盖楼~~~ [:^^1:]

    Reply

  66. 換台電腦換個地方上網,測試一下可否留言。
    留了兩三次都沒出現呀。

    1.還是4樓說的好。值得長存於心。
    我原本想試答說:
    關心拍照的人也關心照片裡的人。
    這並不矛盾。但我看這留言,
    心中更擔心了。

    2.馬格南的問題不是馬格南造成的。
    是它的信徒造成的。
    3.我喜歡楊延康多於呂楠些。
    4.從留言反應看,良好的鞭策,
    仍然不可能讓那些孩子去做些甚麼你想鼓勵他們去做的事的。
    5.我總覺得沒人反對大家拍拍照。
    只是一種嚴格計畫性的、帶有客觀化要求的「東西」。
    真的是很難叫一個過著自己生活的人去探求的。

    Reply

  67. 听了这么多人的感言,就想问个简单的问题,摄影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艺术”?相对于二维世界来说,绘画是人类心灵花园的皇帝。那么用相机这种以“发现”为手段去搞“艺术”是不是“苯”了点?如何面对这种创造力束缚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诚服于绘画的意识形态?还是要回归记录的本质?法国人于贝尔·达弥施说“图像不是历史,却无时不刻地在固执地撼动着历史的概念”。实际上,问题在于:是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争论,都建立在图像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的客体这样一个基础上,而事实又并非如此。(“一张照片是一瞬即逝的回声。它是摄影者和景象之间的一见钟情,也是观看者和照片之间的最后一瞥。然而,它与事物本身无关,我们却始终将其与事物等同。当然,这不是说摄影是一场骗局。而是说,事物并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而那些有意或无意、自动或被动隐蔽起来的东西。于是,摄影从来都是抽象的。”)那么真正的“好”的东西是不是一种不关乎任何意识形态的宇宙观呢?讲个笑话,外星人他会读懂我们照片里更深刻的含义吗?潜游说“(当然很早就有人这么说)对内即是对外,小我和大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宇宙。古往今来无数的牛比人士无一不是这样!”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看了那么多作品,不敢说全部,大部分都停留在一个“情调”的姿态上,小部分有了“风格”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这离大的“情怀”还要有多远?(这里的情怀决不仅仅是悲天悯人这样的层次)
    我的问题好像很罗嗦,也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对于在座的很多人来说也都没有什么意义,还请有心人解答。

    Reply

  68. 楼上确实走火入魔了,呵呵,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看到后来,已经看不出来这接近100楼的起因和问题所在了。

    Reply

  69. 我 真 的 很 难 理 解 你 们 是 怎 么 能 “说” 出 那 么 多 话 的 ………

    任老师扭的时候别忘了回来讲讲那儿的学校啊!

    不然我就灌水啦!

    Reply

  70. 回王笑飞在60的回答。

    其实我和很多国外一流艺术家有接触后的情况下才感受到中国年轻摄影师们的才气。我在纽约艺术圈折腾了几年,和很多大师有交往,和个别大师一起展出过,在商业摄影圈有一些好朋友,也作过个别大师的助手。所以,我认为我还算是“井口之蛙“吧。

    在参加了Camp2以及参展了上海和平遥的摄影节之后,深深感受到国内新一代摄影师的多元化,融合力,张力和接受能力,绝不逊色于纽约的新一代摄影师,但两地经历的历史不同,所以风格实在是不同。

    纽约的艺术市场很成熟,所以纽约的艺术家在看待市场和创作艺术也满成熟。中国的艺术市场很新鲜活跃,所以艺术家也一样, 至于浮躁,那就要应人而议了。纽约也有浮躁的艺术家!

    北京相对纽约决非乡下,而是一个另类城市,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至于圈子的问题,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圈子,但还是不时的眺望别的圈子,就个人而言,有展览的时候自己就在圈子里了,没事的时候就逗留在圈子边缘。

    凡高可不是什么乡下人,他的艺术生涯是在巴黎开始的,高更是他的室友,很多印象派大师是他的好友,他其实一直是圈子里的人,只不过没有被看好而已,这样的艺术家在我们中间也有很多。

    我很期待Camp4,请大家放心,“扭腰人“会好好照顾任老师的。 [:Sao:]

    Reply

  71. 好激烈的讨论

    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他是用45大画幅照风光摄影师,他说在国内近几年打压风光或者糖水片很厉害,但是他觉得国内的风光摄影比起国外差距还非常之大,而且摄影圈子里喜欢相互的抨击和互相的看不起(这个是由古以来文人的毛病),没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

    他就专心玩他自己的.常常为了一张照片跑上500公里的路.

    他的目标是,像ADAMS一样,死后能有那么十几张照片可以让大家常常想起他,呵呵

    我觉得这个想法,对于现在的我,就是真理了,呵呵 [:Yeah:]

    Reply

  72. 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接受一个已被预谋了的言论而推导出另一个,久而久之也能拼装出自己的一套语境和字典来。却又因年龄而日渐不灵便,僵硬,很难渗进新的东西,把被动反应当自己在思考,而这毕竟不能作为审慎的资格,但无法不宣泄,于是牢骚着。为啥像大叔这样的一到中年非阴险即肝火大,可能是这样的套路吧。 [:Orz:]

    以大叔的自述作为一个奋斗的案例,这让我很生崇敬,可为啥一点也不感到浪漫呢。生活中因为各种被预谋的阐述而会想很快“弄明白”一些事情,一如上面很多回帖里不时闪现各种急于求解的终极疑问。

    我觉得还是需要点浪漫主义态度吧,那句话叫“两点之间你径直走过去是最糟的事情”。对摄影可能真是那样的。遵循本性的需要,这是原动力,而不是被逼着和被提醒着,那些都是不可靠的。在所有的向外之前最好先尽可能的向内,所以也认同潜游的看法。

    对事不对人,你们继续。 [:^^1:]

    Reply

  73. 有一艘渡轮,上面有两个年轻人.

    一个人对着另外的一个人说:”我每天都喜欢过河这5分钟的快乐,我感觉到充实.”

    另外一个人说:”我对过河的5分钟一点都不喜欢,我总是希望渡轮在河流的中央发生故障,或者改变一下方向我们向着大海冒险”

    其实这只是一艘有点陈旧但不讨厌的船而已.能载你过河,能让你憧憬的的船而已.也许它真的能有一天航行到大海,但最终船上的两个年轻人或许老去,或许不记得那天在船上的记忆.对于他们而言,这天是美好的.

    不管怎么样,渡轮的职责是让他们渡过那条河流.

    Reply

  74. 李宇宁你是专门跑到北京参加Camp3的吗?下次我也要去!

    你提的问题很好,我想我在拥有第一台相机之前,也许是想用它记录下我某一时刻的感动,现在可能是表达自已观点的手段 [:Sao:]

    Reply

  75. 回91楼沈玮,下面的话不对个人.
    我的所有观点建立在中国的普遍状况,而不是特例.13亿人里出几个人才还算正常么?象你的经历不多.即便1416放映会的人都是人才新锐,和中国拿相机吃饭的人比,太少了.

    植物,动物,人都有令他生长的环境土壤,离开了要么就进化,要么就退化,适宜的土壤就生长的好,信息丰富的城市就有利于学习艺术,你换到黑龙江的农村住几年,和到纽腰住几年不一样.

    人类的发展是先物质后精神的,这种文明的积累是整体的,你无法脱离开现在落后的物质环境而认为都进入了很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少量精英精神和艺术是没有土壤的,会枯竭的.

    这种环境的窒息才是中国艺术家当下最大的主题,已成名的艺术家大都以此为主题.

    我很失望的是少数1416人的性格与态度,他们不缺艺术,你性格中有足够的独立与完整的话,是不用依赖于任何组织,圈子,工作机会,获奖机会,你能生存,能前进.

    我失望在他们的态度,把人类需要正义,需要真,善美,当作了恶心,假崇高.这是人类的终极需要,而不是政党专用的欺骗手段.如果正义对你来说可能一生都碰不到,对一个农民,或杨佳这样的孩子就是他的全部.

    你们追求的摄影,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你的生活中肯定要有生存的尊严,说话的权利,知道真相的权利,不吃有毒食品的权利,受到正确教育的权利,而你认为这些对你都无所谓,你就喜欢摄影,我、告诉你,你成不了什么师或家.你的灵魂有点问题.

    Reply

  76. 回95楼,
    你说大叔为什么不浪漫吧?你没看懂我的帖子,等你到40岁时还能站在孩子们中间象孩子一样说着真话毫不顾及时.就是浪漫.
    我说过笼子里的宠物都是很可爱的,笼子里的野狗就是要叫的.不是一类,不在年龄.

    Reply

  77.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郭德纲..马三立才是真正令我感动的艺术家!

    最近的讨论就让我想到马三立的,里面有个张二伯(bai,一声)…大家不妨找来听听:)

    Reply

  78. 王笑飞同学,看罢你的发言觉得太偏执了吧,你在以自己的“期望”要求其他人的方向。

    很明显,你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你的人生观,你放大了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摄影。为什么摄影这个手段一定要背负这么沉重的使命?一定要起到“揭露”的作用?一定要“宣扬正义”?一定要“纪实”?因为任悦是教新闻摄影的老师,就一定要在CAMP里弄新闻摄影才是本分?我们一定要苦大仇深的去看这社会么?

    拜托,虽然你是好心,而且似乎理直气壮,难道不觉得这是另一种狭隘么?

    岳飞、辛弃疾的词壮怀激烈,李清照、晏殊的词温存婉约,李白潇洒,杜甫可叹……

    当然,如果因为你的一番话,确实有更多的人跑去报道物业打人、报道腐败、报道矿难、报道社会黑暗—-而这也确实促进了社会进步、民众觉醒—–只要他内心愿意这么去做,也是好事情。

    只是,关键的,为什么其他的却不行?

    Reply

  79. 看了整整105楼,开始还知道是在说什么,慢慢越看越晕。以王笑飞的发言为例(抱歉,您发言最多形式最为多样化)。第一类,个人陈述型:除了看到您个人经历、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和被保安打断骨头的事迹以外,不清楚您是要表达什么论点。顺便问一句,被打事件三周年和很多老太太去看您,与这个帖有什么联系吗?隐喻?恕我愚钝。。。第二类,拍砖型:“井底之蛙”、“这里盛产奴才,而少人才”以及“猪”“狗”之类的言辞不可谓不犀利,不过还是不明白您以上言辞发表的事实或者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果就是骂大街,那我比较愿意看摆摊的大婶们骂,较您更有喜感。第三类,回应型:98楼的摄影是自由的表达或者102楼的人类需要真善美,严重同意这么鲜明的原则,问题是人所共知并且无人反对的,您再叙述一遍的动因是???如果看不到有关与此更多的见解,我只能理解为口号。咱这缺口号了?
    大家都很喜欢1416,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冒昧提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珍惜1416?珍惜交流?虽然不用花钱就能很舒服的发表点什么,是不是也应该珍惜和尊重他人、自己,理清观点、思路来发言?如果争论一大堆结果都不明白争论的是不是一码事,那所谓的讨论除了发泄还有交流的可能吗?

    Reply

  80. 还在搞阶级斗争阿?贫下中农出生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阿?笑飞了

    Reply

  81. 这楼还盖哪!

    这几天在看一本通俗读物,叫《碰巧的杰作》英文叫《The Accidental Masterpiece》是一个美国人Michael Kimmelman麦克尔基默尔曼写的,很通俗很适合业余爱好者看,他在引言的第5页里有句话挺好的“我希望在此以一个业余人士的心态来探讨观察的艺术。说业余人士,我用的这个词的原意,指爱好者,一个人仅仅因为喜爱而全心全意的去干一件事。最优秀的业余爱好者具有专业人士的技巧,而真正的专业人士内心深处则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不会滥用悲观与反讽、沉浸于在某些圈内所谓的深沉中。”。。。。。

    此外,100楼的马三立当然是大师了!!

    “皮猴,由麻?”还有“逗泥丸”哈哈哈哈!

    在历史上留下一脚的人不多!估计咱们都不是!所以还是心态要好一些!

    [:Sao:]

    Reply

  82. 行至扭腰处,坐看楼起时。

    我不在的时候,1416盖起了这么个摩天大楼,不过,似乎那层都不挨着那层,哎呀,都不知道说啥好了。看来以后大史记必定有此贴的位置。

    报告各位,我已经平安抵达。沈玮倾尽地主之谊,一切顺利。纽约的筒子们,可以开始聚会了,呵呵。 [:^^1:]

    Reply

  83. 笑飞同学真的让大家笑了吧,是不是可以把笑飞的经典留言变成视频放在播客上?点击量一定很高。

    不同年代和年龄的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弱项,客观的说,笑飞也应该多向年轻人学习学习,比如年轻人(80s, 90s)的创造力、自由性、自发性,他们已经利用现代的学习方式汲取了很多以前不可能轻易得到的摄影知识和营养,并且有开放的成长环境,完全是独特的摄影一代,应该鼓舞这种独特性才对,为什么一定要用以前的纪实风格去要求他们?

    呵呵,笑飞加油!

    笑飞也谈“纪实10,20,30年”,那笑飞有没有想想自己所干的活和国外的领先水平差距有多大呢?是不是还不止30年?我不知道,但是那个差距肯定非常大。

    50年后再做艺术摄影?这个扯大了,还很个人,我不敢评论,只是完全不同意。刚入广告这个行业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大牌的商业摄影师(国外的,个别港台的,sorry, 我们的客户很少用国内的),觉得他们特了不起,一张片子就赚那那那么多钱,比那些认真的纪实、风景摄影师强多了,后来等自己喜欢上摄影才发现,原来我那么幼稚,所有摄影师只要片子好,都一样。

    呵呵,笑飞加油!

    Reply

  84. 呵呵 一天多没上网 楼已经到111层了 任老师也到扭腰了
    看了这么多 不由得跟昨天去人大掺和石少华中国新闻摄影学术奖启动仪式暨“中国影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觉传播学术论坛的所见所闻相联系
    一位并未谋过面的国内著名摄影师(个人否认自己为摄影家)说自己并不喜欢参与摄影圈的活动 也很少参与摄影圈的活动 他说自己到了知天命之年 活着只是一个肉身 死了无非就是一抔黄土 至于摄影 只要自己的片子在历史上留下来了就好 用他的话说拍之前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而此后的传播同样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支撑
    不敢说这位著名摄影师说的就是对的 但就像说以上都是大家的见解一样 这也是一种见解
    而本人的看法(谨代表个人):片子自己喜欢就好(其实自己这一关是最难过的) 当然考虑准备用照片养活自己的(其实也不准确,毕竟就像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一样,也基本上都有被认可的欲望)还得争取也让别人喜欢 最好是可以用别人的钱拍摄自己喜欢的东西 用自己的方法拍 就像大叔

    Reply

  85. 严重超标了,都113层了,该是危楼了 [:-_-b:]

    监理也不管了,那就盖吧,多用点水泥来拉动内需,哈哈~~

    笑飞飞咋没动静了??继续整 [:^^3:]

    真快,都扭腰了 [:Wakeup:]

    Reply

  86. 哈,我才回来,已经有很多帖了,总结都替我写好了.
    各位都盖100多层了,板砖才贡献出来,你们确实有教养.

    我开始是反对报道摄影偏艺术化,遭到坛子们的奚落.
    后来觉得就摄影谈摄影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性格问题,价值观问题,是人群问题,不是一类,确实鸡同鸭讲.

    我开始就希望1416放映活动是有时间交流的,而不是一边倒的声音,我中间休息时间的发言也是抛砖引玉,针对纪实与报道摄影的题材进行讨论,不是说题材窄么,有编辑在,有各位在聊一聊,非常遗憾,放映结束就散了.

    在这个群里你的片子,才华要牛逼到什么地步才能说个”不”字?你们是想大家都只敬佩的赞叹的欣赏,脆弱的小心灵要听的进任何信息,自己来分辨.谁强求得了你?

    我能站起来发言就预料到有此结果,这么刺激你们才有点反应,你们拿的是猎枪还是水枪?

    这确实是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枪在手有人要去打敌人,有人就要打鸟,随他去吧,岳飞的年代也会有人嘲笑他.

    我说过笼子里的宠物都是很可爱的,笼子里的野狗就是要叫的.谁会去打宠物呢?都举着打狗棒,可是你也在笼子里呀!你过的很舒服,不想人来打扰,当然我是有记性的,80%的人不欢迎,就撤了,

    真是欣赏各位的才华,出于爱,发的言,你们具备的超越很多人,你们缺失的也超越很多你们看不起的人,

    我的偏执与可笑在出场时就真实的呈现,这是修炼,你在下面唧唧歪歪的说,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站出来发个言.
    或者我们约个时间再去咖啡馆聚聚,论坛上的人都能现身么? [:Yeah:]

    Reply

  87. 有一位老者说过:人在0-20岁是学习主义;20-30岁是理想主义;40-60岁是现实主义;60岁以后就开始远离主义了……

    虽没有机会参加活动,还是很喜欢这个教室。

    任老师到扭腰后一定会带来更多好的信息。

    Reply

  88. 摄影是观念的问题,文如其人,摄影也如其人,你没有作品,谁相信你?你要发言,要人了解说话人的背景,就亮出你自己,这是尊重你,这样才是完整的谈话对象,欣赏所有注册的坛友.

    Reply

  89. 我仔细的看了一下
    王大哥的作品
    觉得挺不错的
    然而说实话
    camp里的东西能让我看过一遍之后再想去看他第二遍的并不太多

    有一点我想说
    我一直没搞懂你们盖了118楼究竟在讨论些什么

    Reply

  90. 赞同26楼的摄影态度,”在这种环境下,非得出头,拿作品说话,不如拿自己的态度说话。职业新闻记者,如果完成工作之余能拍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作品就够了。不去看编辑脸色,那就是找到了乐趣。而业余摄影师,在自己的工作之余,不以拍出一张让人记住自己的作品,而是以给自己拍下一个可兹记忆的瞬间,这就够成功了。在中国做摄影师,最终变成了需要混圈子、混资历,混平台的事情,也挺可怜的。艺术最终变成了生计或商业,还不如不做艺术呢。”

    在1416讨论片子的风格不方便,我们在讨论摄影的状态,态度.

    再三说明,做纪实,还是报道摄影在我们国家,主要缺失说真话的勇气.沉默已经成为习惯,成为态度.
    无论这种勇气是面对外部的恶劣环境,还是自己的变态心灵.

    放映会上我已经站出来当靶子,你们为什么不出声?

    论坛上很多勇士,现实中是很懦弱的,这不都是教养好.

    Reply

  91. 争论是好事,但要落实到行动中才是本事.

    我在2005年我们小区发起成立业主委员会,也是先在小区论坛上一呼百应,因为利益一致,又有人出头炸碉堡,很快攒起一支队伍,真的要去见物业开发商时,网上叫的最凶的年青人都消失了,哈,现实的推进是要一趟趟跑街道,小区办,没有多少人愿意请一天假的付出,最后我被打,事情夭折.

    我总结这个经历的收获,更清楚的看清楚政府,开发商,邻居,朋友.
    你要在这里住50年,你的邻居大部分是什么样的人?都清楚了,我认识了几个很好的邻居,亲如兄弟.
    我的脊椎骨头被打折,可我心理的脊椎没有折,我还在愤青.
    论坛上抡几砖能砸坏你么?你都不说真话,真实的记录,自由的表达,能在媒体上实现么?未来能靠你们么?

    即便我的才能不被淘汰,年龄早晚会退休的,没有什么可比的,只有状态,心态,性格是不分年龄的.

    我还是很敬佩艾未未.

    Reply

  92. 把沈玮老师的“N E V E R M I N D ”google了下结果是:甲肾上腺素垂直器蛋白D,很神奇翻译,貌似隐喻了讨论的某些性状。看了一百多楼也看晕了,越讨论越不清楚的样子。个人觉得摄影只是一种媒介,摄影可以纪实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作为传达情感、思想信息更为隐性的艺术媒介,只要摄影是真诚的,给摄影多一些可能性会更好。

    确实现在纪实摄影的确呈式微之势,这主要是体制原因造成的,中国有太多社会问题需要揭露批判,中国又有太多的犬儒主义者(包括我自己),目前的状况是需要有更多的摄影师投入到社会纪实领域。我觉得在中国做真正社会纪实摄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牺牲一切的精神,真的太难了!看艾未未看牛博我也会很激动,我很佩服那些敢说真话为公平正义抗争的人。

    感觉目前的讨论不在一个语境下,现今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社会问题并没有那么高的敏感度他们更为自我,这也决定了他们看待和运用摄影媒介方式的不同。事实是在1416提倡纪实摄影并不会有多少年轻人的共鸣,没有对社会深入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而由内产生记录关怀社会的意识,就不会有想法去做纪实摄影(在这里没有指责的意思)。我觉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更深刻的感受到这社会的不公和对人的压抑会有一部人会用摄影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而表达的方式可以是传统纪实摄影也可以更为多样化。

    第一次在教室说这么多话 [:-_-b:] ,任悦老师扭腰愉快,期待更多摄影资讯。

    Reply

  93. 1 这么高,别说盖,我每爬上来一次都够难了。我要感谢任悦打了一个好的地基,还要感谢王笑飞给大楼搭了这么结实的钢架,让我可以上来看看远处。

    2 我想说说相机是什么(都是相机惹的祸)?
    如果摄影没有了艺术,相机就是复印机;如果摄影没有了记录,相机就是一支复杂功能的画笔。

    3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与46楼共鸣)

    4 写给任悦老师:对于CAMP(或OFPIX)您已搭建了一个不错的交流平台。但OFPIX是面对学生的还是面对朋友的?如果是面对学生的就希望能像王笑飞摄影师那样更多的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其中的困难与快乐,我非常理解。无论如何都要感谢您的付出。

    Reply

  94. 126 补充:
    4 如果(OFPIX)是面对”朋友”的,那就让大家说吧,就像现在。如果二者兼有,更好。

    Reply

  95. 撒泡尿,留个痕迹,呵呵!
    顺便长长见识,看看到底什么是摄影。

    Reply

  96. 1,摄影在艺术史中是个小弟,
    摄影无论在千年的艺术史,还是百年的新闻史上都是小弟.从艺术方面有绘画,雕塑,装置,观念,行为,都有很多大艺术家,并且无论商业还是艺术,新闻,电影,记录片,电视,都超越摄影很多,很多顶尖的摄影人才并没有在平面摄影这个行业中.

    2,不是看不懂你的照片,
    作为视觉体系的一部分,画面是语言,无论是画画的,做设计的,还是艺术从业者,都可能看懂你的作品,并且他们没有摄影作品.

    3,不是拍的最好才有发言权,
    这个很狭隘,人中有人,天外有天,不多说了.

    4,中国摄影的整体又是在世界摄影整体水准之下很多,其差距就如同人民币与美圆的比值,但有上升势头.

    5,变态的中国很难有常态的人格,所以变态的人格很难有常态的摄影发现力,视身边的变态到熟视无睹.

    6,中国在外国摄影记者眼里是需要冒险的蛮荒之地,有着急剧变化的历史,珍贵的时机,而中国的摄影师确以能到国外拍摄为荣,把国外的风光糖水片不停的秀.

    7,变态的中国与常态的文明有多大的不同?在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都是题材,你真是生在百年都一样的瑞士,美国.你不见得会欣赏他的平静.

    8,站在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中间发言,我真是很紧张,不过我是出于爱与真诚,即便没有说话的技巧,大家会理解的,但是说话技巧已经高到新闻发言人的地步,又有谁信呐?

    Reply

  97. 说些与摄影无关的话。

    专制体制下最容易产生的三类人:
    1、听话的人。
    2、漠不关心的人。
    3、愤怒的人。

    这三类看起来可能截然不同,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少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自我完全被体制给压抑扼杀了。

    一个健全的人,他首先要有的不是愤怒,不是思想,而是自己。在中国,我喜欢的两个人,王小波和韩寒,主要原因不是他们的价值观,而是他们独立的人格,这在中国这种体制是很罕见的。

    Reply

  98. Pingback: 2008年11月15日晚上七点,ofpix·camp3摄影聚会 | 奇遇花园咖啡馆

  99. 不知道笑飞有没有听过这句话: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并不代表一定要按照某些前辈关注的方向或者外界批评中国的框子去批判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样反而是另一种狭隘和短视了。
    用自己的相机,你可以爱,也可以嘲弄,可以怒吼,也可以哭泣。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人性才是永恒的,用独立的眼睛去看去纪录自己想要拍下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吧。
    看完了全部的楼,阿三,沈玮和kky说得尤其好。。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是建立在确实有在抛开偏见,认真倾听对方论点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先要做到吧。

    Reply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