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周

真真假假 1,巴黎竞赛画报 前两日刚刚说起数字瘦身,立马出现了市场需求。著名的巴黎竞赛画报近日爆出更改照片的丑闻,这份杂志在刊登一张法国总统泛舟的照片时,颇为殷勤地帮助其除掉了赘肉,这一行为被心明眼亮的人们识破,而总统则声称这并非是自己授意的行为。有消息称这是因为杂志的大老板和总统是私交很好的朋友,连法国人都来这一套,可见天下乌鸦一般黑。 2,华航 华航空难频发让这家航空公司名声远扬,前不久在日本发生的飞机爆炸事件,幸亏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华航展开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公关行动,却让人咂舌。在空难后,这家公司挡不住摄影记者的镜头,于是将飞机机身上的公司名称覆盖住。这一行为似乎有掩耳盗铃的嫌疑,但是看上去却也十分有效。而这个案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你可以想一下这个问题:这种盖掉自己标志以防出丑的行为,是不是也是一种对照片内容的更改呢? 上图是涂掉标志后的飞机残骸

一周一周

拍照片,找乐子 1, 寇德卡 最近一期《美国摄影界新闻》(pdn)杂志里摘录了一段寇德卡的谈话,在他看来:“摄影就是游戏,我四处游荡,玩耍并且努力探索世界。” 寇德卡还讲了一个和策展人John Szarkowski(呵呵,又是这家伙)之间的故事,这更是“摄影即玩耍”这个论点的绝好例子。 “我姐姐住在加拿大,我母亲去那里探亲,我也打算过去,并且随身带了一些照片想给他们看。但是很不幸,我错过了飞机,于是就跑到Elliot Erwitt那里坐坐。他给我了一个建议‘既然你都来了为什么不把照片给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图片部主任John Szarkowski看看呢?’我就过去了,我和他讲,我随身带的这些照片是要给母亲和姐姐看的,这样他们就会知道我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而John在看过这些照片后却说:这些照片让我永远难以忘记,我看过有一种要重新开始拍摄照片的冲动,我愿意给你做一个展览。” 2, 玩具相机 发现一个不错的网站,www.toycamera.com。网站的创办人宣称:很多人都讨厌塑料的简陋的相机,但是我们却就是喜欢,喜欢这种相机的模糊感,喜欢它们漏光的感觉以及简陋可怜的取景框带来的乐趣。 网站还有如下宣言: 我们认为玩具相机很酷,每一台才15美元 我们是一群亲密但是性格迥异的朋友——没有排他性,没有竞争 我们认为表达自己胜过其他一切 表达自己,享受相机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追求器材的高精尖,这恐怕是玩具相机玩家们的思想精髓。网站设置有影廊栏目——展览不同摄影师用玩具相机拍摄的大作,这里强烈推荐一个摄影师的作品:Hrad Kuzyk,这家伙好牛,是一个美国派往阿富汗的士兵,呆了18个月,随身携带了大量玩具塑料相机(10种左右),拍了一堆照片。呵呵,最牛的题材+最牛的相机能出来何种影像?点这里,和这里。 另外,这个网站还举办过一个相机漂流活动,从04年到05年一台玩具相机漂流了31个摄影师,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个人照片贴在一个本子上,还写下一段话,就是下面这样: 写完今天的blog,也有强烈的出去拍照的冲动。

一周一周

特快专递 A, 与詹姆斯纳切特威共事的机会 上个周末,在各大摄影资讯网站上位居头条的都是VII公开招募成员的消息。这个消息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进入VII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个创建于2001年的图片社,发展到今天,成员仅仅谨慎地从7人发展成到10人。在此之前他们从未对外公开招人。 由于VII采取和马格南相同的运作模式,摄影师也是图片社的主人,将持有图片社的股权,因此大家对可能成为图片社主人的新成员非常挑剔,尽管任何人都可以投递个人作品集进行申请,但是最终入选者将由全体成员在今年11月的VII年会上投票选出,入选者还要经过一年和大家共事的考验才能最终成为正式成员。 以下便是申请VII需要准备的资料,申请截止的日期是9月30日: 1, 格式要求,不超过40张照片刻成光盘,以JPG格式储存,压缩为8的格式,分辨率为100,长和宽分别是16*12英寸。 2, 每张照片都需要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3, 提交一份个人简历 4, 提交一份你为未来的工作计划以及为什么选择加入VII 5, 以上文件可以寄到VII巴黎或者纽约的办公室,在信封上注明“SUBMISSION FOR VII MEMBERSHIP” 对于中国摄影师来说,恐怕还要在以上条件前面加上“英语对话和交流的能力”,相信一定有人具备以上条件,那就赶快申请吧。 B,Ian Parry奖金花落谁家? 本教室以前提到的面对青年学生的Ian Parry奖学金,近日已经揭晓。获奖者是英国威尔士大学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自由摄影师的Ivor Prickett。 Ivor Prickett的获奖作品记录了受到战争的影响而流离失所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重返克罗地亚的故事。 此外还有几位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特别提名,点这里观看作品。

一周一周

变 1, 著名的Corbis图片社在更换了总裁之后,经过若干年的动荡不安,似乎真的开始要发力。Corbis先是创建了一个微利图片社:Snapvillage,力图与新媒体时代新的图片销售模式接轨。紧接着在上周又传出大规模裁员消息,大约有16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15%的人失业。其中一些业务部门,比如“指派任务”部门(完成媒体、广告公司的派遣任务)则被连根拔除,Corbsi准备全心全意经营在线图片库。 数字: 全球第一图片社Gettyimages 员工总数1750人,2006年收入8亿美元 全球第二图片社Corbis 员工总数950人左右,2006年收入2.51亿美元 2, 一直与新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今日美国》,培养出的图片编辑也非常了得,它的图片编辑Coburn Dukehart近日离职,成为美国公共广播网站(NPR)历史上第一位图片(多媒体)编辑。 借着新媒体技术,广播——这种似乎已经被挤压到边缘的传播形式在今天开始重新焕发活力。Coburn Dukehart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将广播节目视觉化,她会在NPR的网站上增加更多的影廊,加强带声音的幻灯片故事的播放。 Coburn Dukehart的工作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案例。广播已经不再是广播,影像也被融合其中。 3,墨西哥艺术家Pedro Meyer发表言论,他指出哪些认为纪实摄影在今天已经走投无路的人,是一些忽视变化,思想僵硬人的悲观想法。在他看来,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各种职业都在变革,为什么纪实摄影工作就要永远都是那种老一套的样子呢?他给当下仍然从事纪实摄影工作的人支了一些招儿: A- 关注本地新闻,走到社区中去听听大家都在讨论什么,从中找到有视觉感的故事进行挖掘,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同时站在国际视角看到本地新闻,这两者的充分结合将有利于你开拓国际市场。 B-给你拍摄的照片增加附加值,比如当你给图片编辑或者出版商展示照片的时候,你还可以给他们看一些打印出来的照片,或者把照片用PDF的形式展示。总之要帮助你的客户,教会他们使用你的照片。你还可以自己打印图书给客户看,这种方式在婚纱摄影师那里已经非常常见了。 C-将自己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单纯意义的摄影师,这会使你眼界大开,还可以发掘很多潜在的客户。 D- 假如你的暗房技术非常好,你仍然可以在新媒体市场分的一杯羹,因为用打印机打印照片仍然需要这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甚至你可以完全通过扫描照片工作谋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而且非常有价值。 E- 给你的照片加入声音,很多网站都需要这种传播形式。 F- 不晓得为什么摄影师总是挖掘一些老少边穷的题材,其实都市里也有很多可以报道的故事,我认为VII图片社的 Lauren Greenfield的工作很有启发,她拍摄的女生文化以及中国的首富阶层都非常有意思。 J- (…) Read more

一周一周:

不管是“破”相机也好,或者“令人乏味”的职业也好,总有人一如既往地工作,或者将之变得充满创意和惊喜。 A, Nick Ut 别说你不认识Nick Ut,我们对这位美联社摄影记者的作品很熟悉,那是越战中最重要的照片——身上衣服着火了,哀号着奔跑着的小女孩。毫无疑问,这是一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让越战提早结束的历史经典影像。 35年以后,就在上周,Nick Ut以另外一张哭泣的女孩的照片重走入人们的视线——豪门女郎帕里斯希尔顿(Paris Hilton)被勒令重新回监狱服刑时在汽车里沮丧地痛哭的照片,这一次Nick Ut又拍到了独家精彩照片。 实在是太值得玩味了!这个故事里包含着几个不同层面的事实: 从技术上看,35年以前,当那个小女孩奔跑过来的时候,现场一共有3位记者,其中包括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大卫伯耐特,但是恰好其他两位都在换胶卷,Nick Ut捕捉到了独一无二的瞬间。而拍摄帕里斯希尔顿的时候,情况完全不同,争抢的武器变成了数码相机,再无更换胶卷之忧。而Nick Ut仍然能够胜出,可见他的经验如此老道。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今天的年轻人,谁能想到自己在赢得了普利策奖以后,还依然在一线为一则娱乐新闻拼抢?这就是西方新闻摄影领域的职业化要求,你是摄影记者不是摄影家,不管是谁,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为获得每一张好照片而积极拼抢,不管是干三年还是三十五年。 而在美国摄影杂志的编辑David Schoauer看来,这件事也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多年以前一个揭露战争残酷现状的摄影记者,在今天却千辛万苦的去追逐一位明星。两位同样哭泣的女孩代表完全不同的社会现状,这让这位摄影记者的人生是如此富有戏剧性。 B,Michelle Bates Michelle Bates 被称作Holga女皇。她从1991年开始使用Holga这种简易的塑料相机拍照,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和培训班。去年10月,她出版了一本专门讲述如何创造性使用Holga等各种玩具相机拍照的摄影书《塑料相机:充满创造力的游戏》(Plastic Cameras: Toying with Creativity) 这是一本特别可爱的书,我好想弄一本,其中不仅仅集纳了34位摄影师的精彩作品,同时还讲述了他们在使用塑料相机时的创作技巧。从前期对相机的使用,一直到后期如何冲印照片的技巧,非常全面。有的摄影师喜欢在拍摄的时候晃动相机,有的则使用专业闪光灯,然后过片的时候让照片只卷过去一部分再拍摄,造成一种重叠效果,拍摄出的照片分外时尚。 对于LOMO一族来说,此书无疑可以成为宝典。上周Michelle Bates接受了Lensculture的访问,你在这里可以听到她的录音访谈,并且看到她的摄影作品。

跨越时空的相逢

《名利场》(Vanity Fair) 摄影大腕儿安妮列伯维茨(Annie Leibovitz) 摇滚歌手,U2主唱Bono 黑非洲 以上这些名词混在一起,然后搅拌一下,出来的就是《名利场》七月份的封面——将目光投向了非洲,支持非洲,并且对其充满希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名利场》邀请摇滚歌手Bono担当特邀编辑,因为bono一直呼吁各国政要关注弱势国家,积极游走各国际会议场合鼓吹先进国家领袖减免第三世界国家的负债,他责无旁贷地成为这个项目的穿针引线的编辑。作为《名利场》的御用摄影师,安妮列伯维茨当仁不让地成为项目的执行者,一共拍摄了21位大牌人物,包括政要人物和明星。 有趣的事情发生在下一步,安妮将21个人的照片搭配成了20组,然后制作了20个封面。你可以在名利场的网站上看到全部作品。正式的印刷版上,也将其他19个封面印在了内页。 PDN摄影新闻在线,对这一行为略有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欺骗,因为名利场虽然并没有避讳自己拼贴照片的事实,但是也没有明确的告知读者,对于大多数普通人,他们显然不能分辨美国总统布什和前南非主教图图是分两次拍摄,然后再拼贴的。而且名利场在这方面还有前科。他们去年在一张反映越战记者的照片中,生生加进去了一个人物(下图左一)。 考考您的眼力吧,下面这几张封面照片中,只有一个是实拍的,其他都是拼贴的,你说哪一个是真的呢?周末愉快!

一周一周

旅游•目的地•目的:证明我们存在的最好的方式是照片 A. 旅游与马丁帕尔 “旅游”(Globl Tourism)是马格南摄影师马丁帕尔的一个长期项目,近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对旅游这个话题发表了一番感慨。 马丁帕尔在韩国工作期间发现了一个误会,自己1991年在希腊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里合影的群体,不是日本人,而是韩国人。 马丁帕尔。1991 马丁帕尔对这个历时十年的误会深感歉意,因为日本人成群结队周游世界的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刻了。而在韩国完成拍摄项目时,他深感自己头脑里更多的摄影定势需要改变,比如他发现很少有人来请他帮忙拍摄合影了,人们的三脚架派上了用场,而数码随时观看的便利让人人都成为高级摄影师。 马丁帕尔摄 当下的时局引起了马丁帕尔的叹息:“到那些举世闻名的景点,表达自己对此的膜拜,记录自己的存在,到此一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拍下照片而已,那些人的家庭相册里该有多少马丁帕尔似的照片啊!” 而马丁帕尔更好奇的是,人们借助数字手段拍摄的这些数目巨大的旅行照片,最终何去何从呢? B. 旅游与鸟巢 人们用照片膜拜的景观已经从自然过渡为人造。就在昨天,我和我的学生游览了北京目前最著名的鸟巢和水立方项目。来自北京各个院校的志愿者,在专门设置的鸟巢观景区,分批次有组织的拍摄照片就是这次参观的主要活动。 当成群结队的学生背景中映衬着巨大的鸟巢,朝着相机露出笑容,我感到这是一种在科幻影片中才能看到的景象,超现实而且荒诞。实话说,每次看到鸟巢我都会心惊肉跳,想一想,当你在四环路上堵车的百无聊赖中,漫不经心地朝路边一瞥,这个超大规模的钢筋结构组成的冰冷的“鸟巢”,一定会将你拽到另一个空间,并且提醒你无所不能的人类是多么的可怕。 C. 还是去参观些摄影节吧! 路线一:去伦敦。伦敦摄影展(photo london)今天闭幕。这次的主题是当代摄影,所有参展照片都是1970以后的当代作品。这里有30张参展作品精选。 路线二,去马德里。马德里摄影节(PHotoEspña Festival)刚刚开幕。今年是这个摄影节举办十周年纪念,展览颇为丰富。美国摄影的博客上正在进行现场报道。

links Day

1, 下个月纽约要热闹了,马格南的老大们要举办各种活动欢庆60周年。这个摄影师自己的图片社可能会摘掉“穷困潦倒”的帽子了,因为从他们筹办庆典的路数来看,马格南已经学会了经营。活动除了影展讲座还包括一个作品点评活动,每个参加者的收费是250美元。 请浏览马格南庆典的特别网站: 里面的60周年作品回顾特别值得一看 2,说了这么多天的视频了,既然达拉斯晨报的视频这么牛,不如去他们网站去看看。照片、声音、视频、文字混搭在一起的各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 请浏览达拉斯晨报的摄影频道:这里 3,美国大学里的新闻系都教啥新东西?视频,还是视频,我自己都说烦了。南卡罗莱纳大学的视觉传播课程要求学生制作视频播客,然后放到YOUtube 上去展示。现在给学生上课花样真是越来越多了。告诉大家一个内幕消息,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在分专业,他们竟然只有4个人选择新闻摄影方向,此外学院新开设的新媒体也少有人关注,都去学新闻学了。人大的学生还是坚信传统媒体的力量。 请浏览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学生的视频作品:这里 中国学生一定比他们做的好

一周一周

仿制一周 Inspired not copy! 时尚品牌Prada VS 安迪沃霍尔 Prada的春夏季时装手册中,完全借用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表现手法——无限的复制与斑斓的色块。这种“仿制”汲取了沃霍尔的精华,不晓得艺术家本人如若在世是否会有意见。这本Prada的时尚手册绝对值的下载。点击这里 奥美上海广告公司VS 美国摄影师Jill Greenberg 奥美上海广告公司近日给一家意大利餐厅设计的广告惹出了大麻烦,这幅哭泣的天使的广告,看起来就是摄影师Jill Greenberg的作品,因为无论是从整体的创作思路还是细节上的背景与用光都与Jill Greenberg的一组名为“End Times”的作品如出一辙。(点击这里进入画廊)这种模仿真的是太低级了。现在的消息怎么就传得这么快?估计这也是这个广告的创意和执行人员目前的心思。据说相关赔偿正在商议之中。另外,Jill Greenberg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业摄影师,她的个人网站值得探访,设计得很炫。 左图为奥美广告,右图为Jill Greenberg作品

五一营养套餐

如果不出去玩,五一长假还是挺恐怖的,整个就一个“空”字。1416特地给您搭配了一套节日营养套餐,给特别勤奋的人在假日里享用,注意劳逸结合。 1, NOTXT 杂志 已经出版了9期了。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字。以艺术家为线索,展示他们创作的插画、漫画、摄影等视觉艺术。这个作为餐前的开胃菜最好不过了。 http://www.notxt.org/ 2, 看唐麦卡林如何在非洲工作的视频 Don McCullin是著名的战地摄影师,Youtube上的这一小段视频记录了他在非洲拍摄艾滋病人的故事。能够看到一些摄影师工作的细节,比如如何和被摄对象合作,作品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比较实用。点击这里观看。 3, 去NEWS University上学 这个网站是我很喜欢的地方,以前介绍过,只要简单注册一下就可以去上课了,他们的课件制作得特别棒,如果你有一些E文基础的话,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推荐一门新课程: 加西亚谈华尔街时报的改版——加西亚(Mario Garcia)是改版大师,专注于传媒的版面设计研究,开办了加西亚传媒公司,你还可以到他的网站访问,非常精彩。课程在这里,可以作为您假日的主菜享用。 4,制作自己的个人作品集 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申请基金、进行国际交流,拥有一套或者多套具有不同目的个人作品集非常重要,利用五一长假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图片,精心挑选并且组织自己的最佳展示作品。 至于如何进入职业领域,黑星图片社最近提出了自己寻找年轻摄影师的标准: 1,优秀——可以从他的个人作品集看到摄影师具有独特才能。 2,涉及领域具有一定广度——可以拍摄肖像、建筑、静物等多种类型的照片,这也需要在作品集中展示出来。 3,所处地区——最好是黑星还没有签约摄影师的地区。 此外黑星还指出了自己如何找到合适摄影师的途径: 在有任务需要完成的时候,通过网络在当地寻找合适的摄影师(这就是lightstalker为什么火的原因) 让客户推荐 让自己的摄影师推荐 在发邮件毛遂自荐的摄影师中选取。 更多信息在这里 5,外国老照片 此网站是我最近发掘的宝贝。汇聚了国外30年代以来杂志上摄影器材的广告、摄影师介绍等等一些老照片,这段时日是摄影的黄金年代,各种摄影玩意儿杂七杂八,千奇百怪,此外,这个blogger还把杂志扫描得特精致,让人开心得不得了。这就是俺给大家的餐后甜点。 (…) Read more

一周一周,数字狂潮

1. 数字击中《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上周爆出改照片的“丑闻”。时报在星期三向读者致歉,他们前一天报纸上刊登的一张六栏照片被证实经过了修改。照片是时报的员工但并不是摄影记者拍摄的,其内容是表现水灾中被淹没的一所房子,由于摄影者是透过火车玻璃往外拍摄的,因此在画面上留下了闪光灯的刺眼的反光,作者就自作主张的将之除去了。事件的进一步处理结果还未公布。(Pdn的报道) 除去画面上的光斑就是作假?估计照此估算,中国的摄影记者就无法混了。非常巧合,也在上周,许林老师在其博客上率先发出“华赛照片造假的质疑”(点击这里),指出一张去年获得金奖的照片有克隆画面的嫌疑,但时过一周,当事人仍然也未现身,此类事件是否又会不了了之呢? 2. 数字击中“历史” 在数字时代仍然保持与时俱进的摄影专业人士中,我认为墨西哥摄影师佩德罗•梅耶尔(Pedro Meyer)是其中最为睿智的一个。近日在其创办的摄影杂志Zonezero中,梅耶尔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字技术与当下摄影史的论说。(点这里) 梅耶尔用两张照片说明数字给摄影领域带来的变化远远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快:一张是便利店原来出售胶卷的货架现在全部挂满了电池,另一张照片显示黑白相纸与胶卷生产商依尔福现在已经转向生产打印用的相纸。 Pedro Meyer摄 这种急剧变化的历史在我们身边悄悄地发生,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背后的寓意却浑然不觉。梅耶尔发现,目前银盐相纸制作的作品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对象,而它们在几年前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只是随着打印代替冲洗,银盐照片变得稀有,才出现这样的变化。不过,目前很多人仍然不会收藏普通的打印照片,因为如果不使用专业的墨水和相纸,照片将很容易褪色。而梅耶尔却指出,只看到当下数字技术缺陷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会褪色的照片将和摄影术诞生之时的达盖尔、尼普斯的作品一样,虽然模糊不清,但是在未来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而变得珍贵。也就是说,历史就在眼前,今天的人们正目睹一个又一个数字时代的尼普斯现象的诞生,这些发明改变了摄影史,我们正巧站在历史转变的节点。 3. 数字击中VII图片社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VII(www.viiphoto.com)图片社的消息了,最近他们在伦敦召开了首届欧洲年会,会议的主题是多媒体以及视频技术与摄影的发展。10位图片社的成员轮番上阵,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全文在这里) 以下摘录几段发言人的语录: “今天,摄影的发展丢失了很多传统,也吸收了很多新的内容。由于动态影像的介入,摄影领域发生了剧变。而在未来,为大众传媒工作的摄影记者将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他们的作品,这绝对是发展趋势” ——詹姆斯纳切特威 “假如你的网站能够让读者停留五分钟就是胜利。” ———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 “报纸的生存将有赖于网站。越来越多的报纸摄影记者开始只拍摄视频,然后从中找一些截屏照片放在印刷版上,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约翰莫瑞斯(John G Morris) 4,数字击中你我他 近日,数字铁路(http://www.digitalrailroad.net)的商业运营越来越红火。这家公司从给摄影师提供服务器,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图片销售渠道起家,吸引了大批优质客户。目前又将原本独立的摄影师的个人服务器联网,实现在线检索和下载,已经变身为一家新型的图片代理机构。其创始人Nisselson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全球目前的图片市场是两百五十亿美元,而排名靠前的两个大图片社corbis和getty只占了其中40%的市场份额。Nisselson认为这就是像数字铁路这样的另类图片社存在的意义,而摄影师们未必一定要屈服大图片社的欺压,凭借自己的智慧也会在当下的图片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一周一周

你我皆凡人 “没有一颗关怀的心”——这是最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苹果》、《三峡好人》等几部热门影片时的话语。广电总局的事儿挺多的,但是这一次张局长的话倒还有几分中听的地方。他认为第六代导演自认为其所拍摄的电影为底层人民代言,但实质却令自己和他们割裂。根本原因在于年轻导演总是高高在上,始终对表现对象冷眼观看,这令电影慈悲心缺乏,非常冰冷。 (点这里看新闻) 如果摄影领域也有所谓第六代摄影师的话,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病症?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趣,因为当下摄影作品似乎也呈现越冰冷越高尚的事态。 怎么说呢,拿起相机未必就能变成生活的裁判,其实你我不过都是凡人,不妨拿出一些凡人的七情六欲。。。。 摄影师Kelly Fajack拍摄的一张非洲布隆迪学校的照片,被印刷在这个国家的货币上。他是为一个公益组织拍照,货币上的图画与他的照片惊人相似。这种对版权的侵害到底要不要告?是不是要从可怜的非洲国家中榨取钱财,将自己置于不义呢?Kelly Fajack有办法,他将货币的设计者生产者,一家英国公司一同告上法庭,因为这家公司属于得利一方。目前判决结果还没有出来。 喜欢时尚摄影师拉卡菲尔(LaChapelle)的可以去看alec soth的blog,他提出一个观点,拉卡菲尔的作品的当代性可以追溯到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恩,说的不错,我喜欢哈尔斯曼,这个生活画报的老牌摄影师,超现实主义怪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和拉卡菲尔一样大胆的、奇妙的想法。 拉卡菲尔作品 哈尔斯曼作品(我最喜欢的名人跳系列)

一周一周

不要改变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写过一本很有趣的书《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他将道德领域的诚信概念引入经济含义,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一国的经济发展。福山是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谈信任,而事实上,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建立信任也是帮助你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方法。 荷赛揭晓后不久,黑星图片社的老牌编辑就指出,对于得奖者来说,最大的福利不是名誉,而是名誉给你带来的“信任”,很多图片编辑都愿意和固定的摄影师打交道,因为摄影工作不容闪失,再来一次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和已建立信任的摄影师合作无疑是最节约成本的方法。但这无形中就给年轻摄影师设置了藩篱。这样看来,能够在荷赛这种世界级赛事上获奖,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最大的现实利益就是建立品牌效应,提升职业信誉度,所以,荷赛获奖不是一个虚无的名声。 说到个人品牌,近日看到两位大牌摄影师的工作状况,更是感到这种“持续性”的重要性: 1,詹姆斯﹒纳切特威 如果你是一个图片编辑,你会让纳切特威去拍什么呢?咱们就不用公布答案了,全世界的图片编辑都这么想。 纳切特威去年完成了两个重要的专题,一个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任务,拍摄伊拉克战地医院,另外一个是名利场杂志的任务,拍摄美军使用橙剂在越南带来的灾难。 老天爷,咱们伟大的纳切特威不光打仗的时候不闲着,打完了也不闲着,因为所有和战争沾边儿的题材,包括战争后遗症,他都全包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摄影记者都出自战场,而假设这世界上最后只剩下一个真正的摄影记者,这个人一定就是纳切特威。战争就是他的品牌,无人可以捍动。 2, 马丁﹒帕尔 如果你是一个图片编辑,你会让马丁﹒帕尔去拍什么呢?咱们就不用公布答案了,因为这家伙刚刚从迪拜这个花花世界回来。 说一个马丁﹒帕尔这次在迪拜工作的细节,他这次工作所遇到的一个挑战是他拍摄的全部是胶片,不要以为这是老马一时兴起,完全由于他的思路是纵贯古今。他这次拍摄迪拜的一个艺术展,而10年前他拍摄过同样的题材,于是他考虑将这两次拍摄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当然10年前他使用的是胶片,于是为了保持这个大专题的持续感,他决定这次也拍摄胶片。是胶片还是数码?对于年轻摄影师来说不是问题,对于一些已经在摄影领域打拼多年的摄影师还的确是个问题,老马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周一周

有钱人的生活 上周华尔街日报公布了一个统计,对200名左右华尔街六大投行的专家如何理财的调查,这些人差不多每人都在2006年底得到了两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红利,因此是标准的有钱人。 这个关于有钱人如何花钱的调查显示,富人们有11.9%的投资是艺术品投资。这大概可以解释最近国际拍卖市场上当代艺术火爆的一个原因,新一代买家已经成长起来。不过,全球的购买力市场仍然在美国。 另外,由于本人最近被几座大山压迫,而且这个月必须完成十万字的写作。。。(哭),近一个月不能在这里长篇大论,稿件以短小精悍为主,请各位见谅啦。

  • 摄影如奇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