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新锐及其他

《美国摄影》杂志近日公布了他们今年评选出来的13位年度新锐摄影师名单。涵盖各个领域,商业、纪实、艺术。到这里可以看他们的作品 OLIVIA ARTHUR摄 再说一些题外话。 昨天去听了NYU本科的一堂摄影点评课,感慨颇多。记得当初刚到的时候,邀请我来的Gerry请我做自我介绍,我很自然地强调自己在学校里是教新闻摄影的,但是他纠正我,说他们这里只有摄影,没有什么什么摄影。昨天的课程也让我体会到了这点。课程名字叫做“photographyII”,学期末的作业是拍摄一组主题和童年有关的照片。 选这个课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让我颇受启发的是他们对摄影的理解非常开放,一个女孩子拍摄了自己的姥姥,同时录下老人回忆童年的谈话,一边展示作业,一边是音频播放。另一个女孩子拍摄了自己家的照片,窗户,走廊,栅栏,随后又用彩色水笔在这些黑白照片上勾画自己童年对家的印象。还有一个做了一个照片拼贴画,表现自己童年对大海的向往。 也有人拍纯摄影的作品,有个女孩子拍摄了和自己同属于一个教母的三个小孩子的肖像。(这个背景,希望我没有听错哈。)很有趣的主题,而且,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拍到这样的照片,很不错了。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美国高校里也阴盛阳衰,我到的两个班级,都是清一色的未来女性艺术家,只有零星的一两个男孩子掺和其中。下午打算去看辛迪舍曼的展览,Gerry一定要我去,尽管身边的几个朋友都说不好,想了想,还是去瞅瞅这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吧。

周一消息树

1, 最后的敬礼 打开pdn的新闻快报,一眼瞅过去,竟然全是裁员,美国新闻日报裁员100,美国最大报纸出版商Gannett裁员2000,涉及旗下85家报纸。 不过,最让我震惊的是另一条消息《洛基山新闻报》(The Rocky Mountain News)有可能下个月就要停刊。 很多国内媒体从业者都是从2006年普利策获奖摄影报道《最后的敬礼》中认识这家媒体的,他们的图片运用非常出色,此前在2000年和2003年也曾获得普利策奖。这个链接你可以看到《最后的敬礼》报道的网络版,有视频、音频,此外还能下载报纸的全部版面,厚达24页。希望这个链接不会消失,从文字到图片配合,从拍摄到图片的版面运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这个报道都可以称作是经典范例。 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媒体,现在濒临灭亡,如果没有买家,它到下个月将不复存在。 此外,裁员如同蠕虫病毒,英国摄影月刊里也净是裁员的消息。著名的Adobe公司CS4推广不利,公司经营欠佳,裁员600人。 2, workshop 之前在博客里提到的摄影师沈玮的workshop,最终确定在上海举办,和他的画廊鲲鲤合作,时间是2月5号到8号。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这里了解详细情况。我也会追踪培训班举办的详细信息,给大家播报信息。 3, 摄影辞典 摄影辞典的网站介绍很简单,“通过每一张照片外在的、蕴含的以及个人的信息来为文字寻找解释。”此外,没有任何关于这个网站的创办者、创办初衷的信息。 网站的26个字母下面有一系列对应的词汇,点击可以看到照片和字典里所对应的解释。两相对照,有些意思。 看看这张照片是哪个单词呢?想不出来就去查字典吧! silvino mendonca摄

周一消息树

1, Xiao (三声) 日本玩具生产厂商Tomy近日抢先推出了数码宝丽来相机“Xiao”(就是汉语“小”的拼音),这款11月28日首先登陆日本的“小相机”,据说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内置打印机的相机。它使用Zink公司的无墨水打印技术,在45秒钟之内就能打印出一张照片来。 Xiao估计明年春季将在全球推出。 不过,有人认为,这台数码相机虽然也能即拍即得,但还是缺失了宝丽来相机影像逐渐在相纸上显现的那种魔力。 2, Mai(四声) 我来纽约第一天去的那个画廊Daniel Cooney正在和一个艺术品在线拍卖的网站Igavel举办年轻摄影师作品拍卖会,拍卖于12月10日截止。所有的摄影作品都200美元起拍。 一些年轻摄影师对作品价格问题颇为敏感,其实价格并不代表价值,开始并不代表结束,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些作品的最后拍卖情况。 3, Da(四声) 近来互联网上的照片发布兴起了“大”的潮流,最先展开这一行动的是波士顿环球邮报,他们的摄影栏目干脆就叫做“大照片”(big picture),华尔街时报也推出了类似的栏目“摄影日志”(photo journal),同样还有丹佛邮报的“定格瞬间”(Captured)。除了华尔街时报的日志栏目是叙事性的,其他两家都是集纳性质的,网罗全球各地的精华照片。PDN杂志最近采访了这三个栏目的图片编辑,为了寻找一组适合做大而且相互关联的照片,图片编辑们煞费苦心,大照片栏目的广受欢迎,不知是否意味着互联网上“图片编辑”职位的回归与复兴。 4, qian(二声) 著名摄影师安妮列伯维兹最近卷入一桩金钱纠纷,诉讼她的是给她的迪斯尼系列作品做造型的造型师,据称安妮应该每天付给她六千美金的费用,总共约五十多万的佣金,但是她最后只得到了十三万。有人在底下回帖愤愤不平,觉得一个造型师在一次拍摄任务中能拿到这么多钱太不可思议,另有人则回复说,安妮的迪斯尼拍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项目,恐怕是一个将近百万美金的活儿。 最后,建议报道摄影师们参加这个比赛,截稿期是09年1月15日,作品可以在网上提交。我觉得还比较便捷。具体信息请浏览他们的网站。http://anthropographia.org/concours/eng/info.html

100+25+33

美国摄影杂志最近评选出了100个最佳唱片封面(摄影类),狠是好看。 编辑们将这100个唱片封面分成最酷,最另类,最具争议性几个类别,从中还选出了30个超级封面,还列举了一些劣质封面。 如何甄选出100个封面是一件头疼的事儿,他们的选择标准是首先是要以摄影元素为主,而非插画,其次他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唱片封面设计的黄金年代开始选择,在那些时日里,为了拍摄唱片封面常常是不计成本,大手笔制作。 名利场杂志为了庆祝自己创刊25周年,编辑们评选了25张最佳新闻照片。第一张就是著名的移民母亲。剩下的照片也几乎都在大家的意料之中。这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抨击,在他看来,这种所谓“某某榜单”的列举,不过是披着新闻摄影的外衣赚取眼球、点击量,从而获得广告费的无耻行为。与其说是“名利场选出25个最佳新闻照片”倒不如说是“名利场给广告客户提供了25个广告位”。他更不能容忍的是,像移民母亲这样的照片,作为FSA项目的成果,它是公权照片,应该免费获得(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可以免费获得),而corbis却在同时也出售这些照片。 最近有一本新书出版,《CHINA: Portrait of a People》作者Tom Carter是美国的一个摄影记者,他花了两年时间走遍中国33个省市,拍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的面貌。出版商声称,关于中国的摄影画册很多,但是这是唯一的由一位摄影师完成,唯一将焦点放在中国“人”身上的画册。 但是这封面,然后再看看那段youtube的视频(包括音乐),却实在是很雷人。

周一消息树

1, 我得了一个奖 22号,尤金史密斯基金会公布了今年人道主义摄影奖和Howard Chapnick摄影奖的获奖名单。我有幸成为今年Howard Chapnick奖的获得者。 Howard Chapnick奖主要奖励促进新闻摄影发展的各种摄影活动,而不是奖励摄影作品。去年我就申请过此奖项,基金会很遗憾地通知我得了第二名,每年获奖者只有一名。今年由于我们之前就自发地开展过回龙观项目的拍摄,我想把这个活动更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就再次申请此奖金,几个月以前我就接到了得奖的通知,不过,由于名单这个月才公布,一直需要保密。 目前,我们新一期的回龙观项目已经有三十个摄影师加入。 受到这个获奖消息的激励,我也建立了一个微型基金:ofpix基金,一共收到二十份申请,我正在请邀请评委进行评审。下个月将公布获奖者。 我得的只是一个小奖,尤金史密斯的大奖——人道主义摄影奖。今年获奖者是Mikhael Subotsky,这位年轻的南非摄影师(27岁)对南非的监狱展开深入报道,他的第一部作品《The Four Corners》记录了南非开普敦郊区的波斯摩监狱(曼德拉曾经服刑的地方),拥挤、混乱的景象,随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Beaufort West》,对仍残留着种族隔离制度的小镇Beaufort West的监狱,以及监狱外部同样失衡的生活予以揭露。目前他的作品正在MoMA展出。 2, Elliott Erwitt 和Alec Soth纽约实话实说 两位完全不同风格的摄影师,Elliott Erwitt 和Alec Soth最近同时现身纽约,和摄影师展开面对面的交流。根据pdn的报道,看样子alec soth似乎更受欢迎,向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最有意思的一个是“作为一名不在纽约生活的艺术家,你如何生存。”而问elliott erwitt的问题则很保守,比如“你用胶片还是数码”,这位大师的回答是:“干活用数码,拍自己的东西用胶片”。这两位摄影师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拍摄过“狗”的故事,同为马格南摄影师,不过,却完全是两代人。(明天会把alec soth的部分对话翻译出来。) 3,摄影如奇遇展览 今天早上起来很疲惫,就不多说了。昨天开幕的《摄影如奇遇》展览可以到这里看到更多有关展览的信息。

周一消息树

马格南与时俱进 马格南越来越有意思了。一个由马格南摄影师联手建立的网站“insight america”(透视美国),在美国大选前夕上线。“当下的美国梦该是怎样?”这个网站希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来探讨这些问题,Paolo Pellegrin, David Alan Harvey, Alec Soth  Thomas Dworzak这些摄影师将在这一段时间,从美国各地和伊拉克发来他们的见闻和感受。 “这个项目将历时一个月,基于互联网展开,通过照片、视频、音频、日记、博客、播客、分析图表,记录美国历史上这一关键时刻”——这是马格南这个项目的实施方法和目标。 项目的负责人是马克吕布,网站的总设计师是纽约大学的Fred Ritchin(我很喜欢他,早期博客里介绍过这个家伙) 约翰伯格youtube现身 约翰伯格的不少作品最近几年都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包括《观看之道》,这本书其实是从bbc一部同名专题片的解说词编辑而来,你可以到youtube 上观看这部四集电视片,还是蛮有趣的

周一消息树

美国 美国摄影记者们都在拼命钻研多媒体,并不奇怪,因为这也许是他们保住饭碗的救命稻草。2008年大概会成为美国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尽管预言报纸死亡仍然为时尚早,但今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已经比同时期下降了11.5%,残酷无情的裁员数字实在是很骇人: 美国报业出版商McClatchy继续裁员1150个岗位,致力于应对“困难的报业广告环境”。McClatchy今年五月的广告营收同比下降近17%,其中分类广告营收重跌27.4%,这主要与房地产广告营收下滑38%,招聘广告营收下挫39%和汽车广告营收跌15%有关。 News & Observer裁员53人 Spokesman-Review  裁员25人 Sarasota Herald-Tribune 裁员20人 洛杉矶时报 裁员250人 巴尔地摩太阳报 裁员100人 Hartford Courant 裁员60人 洛杉矶时报酝酿新一轮裁员 Tampa 论坛报系让自己的摄影师“重新申请上岗” 巴黎 下月13号开幕的巴黎摄影展,将焦点放在日本摄影身上,对从1848年到2008年的日本摄影发展给予全面的回顾,组委会称,这在欧洲是前所未有的,大约130位日本摄影师将展出他们的作品 三十个画廊将集中展示日本摄影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Shoji Ueda, Ihei Kimura, Masahisa Fukase, Eikoh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反差 早起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看多媒体报道却不用担心网速。今天的消息树上挂着的都是多媒体报道,我愈发感觉在网上看新闻还是很有乐子的。 1,中国人,又来了。 上周我发了一个帖子叫做“笨笨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争议。后来我去见包子的时候又提起了这个事儿(越来越喜欢和包子聊天了),他给我展示了英国卫报也用这组照片做的一组报道,图片选择和德国人大有不同。包子的收藏是他姐姐在英国扫描了报纸发给他的,我还挺羡慕。不过,我很快发现卫报网站上也发了这组照片,他们利用了一张中国地图,就把这些照片重新进行了组合,线索更加清楚。——点击这里去看看。 2,今天,蓝天了没有。 和包子谈起拍奥运的事儿,他说,你看吧,要是北京的天不蓝,大概卫报的标题就会是gloomy olympic——我忽然脑筋急转弯跳到了马丁帕尔当年的成名作“bad weather”——天气,是当下外媒关注的重点,但是他们都不够科学,不够客观,不够尊重事实,你应该去看看asia society做的这组关于中国环境治理的报道——向往蓝天,这个报道是media storm帮着做的,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总的概述,有照片有采访——不过这些照片让我总觉得拍得像八十年代。最值得看的是第二部分——这帮家伙竟然在一年多以前,就在同一个位置每天拍一张北京的天空,最好的天气、最坏的天气、变化最大的天气——我饶有兴趣地一张张翻看,仿佛看到了遛狗回来的每一个早晨,此报道太厉害了。 3,两家人,是不见面的邻居 说起media storm,这个专门做多媒体报道公司最近生意越来越好。他们最新推出的多媒体作品《common ground》还是很值得一看。我特喜欢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摄影师Scott Strazzante2002年拍了一对老夫妻,他们的农场变成了居民区,眼看着自己居住多年的房子被推倒。若干年之后,scott又回到了这里,拍摄当下住在和老夫妻老宅几乎同一地点的新房子里的一家人。故事就是记叙两家人的日常生活,仿佛有一个时光机在这个分享同一块土地的两家人之间穿梭。 4,胡同,原来是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 纽约时报的关于北京建筑的多媒体报道是从北京的胡同开始的,地图中,胡同都用红色的细线标注出来,看上去仿佛是这个城市的血脉。他们还将一个区域的胡同建筑情况从1916到2000以及2007年做了对比。当然,谈新北京的建筑肯定不能离开那四大件——鸟巢、央视、三号航站楼和国家大剧院,就这四个建筑,纽约时报把地图、示意图、照片和建筑评论家的声音结合起来做了详尽的分析。 5,比赛结束之后呢? 现在谁也不会想到那么远,或者说比赛结束了就结束了吧。纽约时报做的这个《比赛之后》的多媒体报道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他们采访了一些昔日赛场上的风云人物,给他们拍摄肖像,附上他们当年赛场上的照片,然后请他们讲述自己经历,思路挺简单,但是故事很生动——不过,遗憾的是,那都是美国人。 又:关于西方对东方的观看,关于刻板印象,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再找个机会和包子聊天,他很能说也爱琢磨,我们上周就这个话题聊了半天,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请关注教室里发布的预告。

周一消息树

外媒上的中国 1,胡同的未来 美国《读者文摘》的这篇报道City of Shadows,探寻中国胡同的未来命运。摄影师Mark Leong的画面语言很“西方”,每张照片里都蕴含着矛盾,高楼与矮房,穷人与富人,年长与年轻。。。 2,垮掉的一代 摄影师Rian Dundon为时代周刊所拍摄的故事China on the Wild Side,用幻灯演示的方法在时代周刊网站上发布,一共17张黑白照片,夜店、摇滚、涂鸦、同性恋,他试图揭示生活边缘地带的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3,从旧金山到广州 Chinese Voices是华盛顿邮报的多媒体故事,故事开始的简介是这样写的: 我们分别对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以及生活在珠江河畔的广州人生活的展开探寻——在追寻梦想、平等和生活的意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份都发生了融合和改变。 旧金山这部分包括6个故事,分别是艺术家、传统、财富、新社区生活、父爱、思念中国,讲述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他们如何融入新的文化和生活。广州这部分也有6个故事,则围绕着贫富分化、社会平等这样的问题展开。所有报道皆为视频报道。 4,Nothing is forbidden 名利场的这组图片故事Postcards from the Future ,从建筑的角度谈北京,文章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如同北京这样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已经从Mao时代发展到Wow时代。名利场的文风总是那么犀利,他们指出,新北京已经是一个没有禁忌的城市(nothing is forbidden)——Forbidden City(紫禁城)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周一消息树

乐事 之一,马格南的金童玉女 马格南的新成员名单出来了,Jonas Bendiksen、 Antoine D’Agata,、Alec Soth成为正式会员。两位年轻人Olivia Arthur和Peter Van Agtmael则被推选为准会员,仔细瞧瞧这两人的背景,我简直乐坏了,那不就是一对儿金童玉女嘛。 Olivia Arthur2002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女), Peter Van Agtmael200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男) ——对仗多么的工整 两人的工作轨迹也挺有意思,Olivia Arthur先是从2003年开始在印度呆了两年——此时Peter Van Agtmael在中国拍摄三峡大坝,随后Olivia Arthur开始专注于自己的长期项目,在欧亚交界国家比如土耳其等地展开对东西文化碰撞中的女性生存状况的报道,并且因为此报道赢得了马格南的Inge Morath基金。而Peter Van Agtmael也同时展开了自己的深度报道——美国战争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后果,这是一个很男人的项目。两人先后都进了荷赛大师班镀金,peter还获得了荷赛的奖。Rd曾经翻译过一篇peter的访谈,点这里。 ————————————————————————- 之二,Eliott Erwitt的午餐 两个年轻人建立了一个名为pixchannel的网站,对著名摄影师展开访问,促使他们按下快门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网站上有18段视频 你一定要看看Eliott Erwitt的访问: (…) Read more

周一消息树

摄影记者们 著名的维加 上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纪念维加的文章,《灾难是维加的领地》(Crime Was Weegee’s Oyster),这位用闪光灯撕破纽约黑暗夜空,自称“著名的维加”的家伙,都市报记者们恐怕都要奉他为鼻祖,但是又无人能及他的“英雄气概”。 不过,那文章的末尾有些令人伤感,1957年,维加得了糖尿病,住到一个朋友的家里,去世的时候,身边是一堆堆的照片和底片,这些宝贝于1990年代运抵ICP国际摄影中心收藏,其中还有一个纸盒子,上面的标签写着“维加”——是的,维加真的在里面,里面是维加的骨灰。ICP的工作人员对这个盒子总是担惊受怕,最后他们不得不出面给维加安排了海葬。 网络杂志Lensculture上刚刚展出了芬兰摄影师Harri Palviranta的作品“垮掉”,并将之形容为现代维加,因为他的风格和维加如出一辙,这家伙也是抱着哈苏相机,出入于各种打架斗殴的场合,大闪光灯也是一样毫无顾忌地扑过去。不过,他的作品比起维加来,味道差很多。 著名的马格南 (Access To Life)这是马格南图片社8名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个艾滋病的纪实摄影项目,该项目接受Global Fund的委托,在全球9个国家,对一些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治疗之前,以及接受治疗之后4个月的时候,分别对他们的生活展开记录,记录的形式除了照片还包括视频、音频,有的摄影师还带去了宝丽来相机让患者自己拍东西。主办方希望用这些影音作品唤起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注,并且对他们施以援助。 Paolo Pellegrin摄,马里 Alex Majoli摄,俄罗斯 作品值得细细看,多媒体的形式运用得很娴熟,整个网站做得非常精致,还有摄影师的大尺寸照片可以下载。 这些作品除了在线展出,还制作成podcast可以订阅,也将在画廊里展览,并且还会结集出版,这是真正让马格南的摄影师发挥其能力的项目。

周一消息树

草图 家之草图 光圈基金会今年的摄影师作品奖(portfolio prize)开始征集照片了,截稿期在6月11日,有参赛费,还要订阅光圈的杂志。光圈的这个作品奖的每年只评出一位获奖者,他将获得2500美金的奖金,其他还有几位入选者。光圈会通过杂志和电子邮件向他们的读者介绍这些摄影师,为他们提供一个登上摄影舞台亮相的机会。点击这里看作品征集的要求与简介 去年的获奖者是Jessamyn Lovell,作品的题目是“家、灾难、危机以及传统”(Catastrophe, Crisis, and Other Family Traditions),摄影师在书写一部自己的家庭传记,讲述了一户普通的美国人家和种族、阶级以及疾病斗争的故事。摄影师的作品阐释没有什么深奥的长篇大论, 这个家总有一些东西吸引着我,我不想让他们忘记我曾经在这里生活。我不断地拍摄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一次又一次,一卷又一卷,在不断按动快门的时候,有更多的问题冒出来,依旧没有答案。 当我在暗房里制作小样的时候,当我为自己的展览制作照片的时候,我的家人似乎始终陪伴着我,即使他们并没有出席作品的开幕仪式,他们依旧在那里。 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个摄影项目,我的生活应该如何过下去。。。。 我想回家。。。。。。。 Jessamyn Lovell的网站上除了照片,还有一些她手绘的自己家的草图,她说,最开始绘制这些草图的时候,是为了让自己离家更近,找到过往熟悉的感觉,而后当她将这些图片给朋友观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它们更大的功用是让观者也进入自己回忆中的世界。 这个专题忽然让我也很想家,我们都渐渐远离那个有着熟悉味道的家,床底下是孩童时候的玩具和书本。与Jessamyn Lovell不同,我们却是那么决然地离开那里,似乎再也没有想过回去。我突然很难过。 餐巾纸上的草图 摄影师Katharine Gammon在飞机上突然开始在餐巾纸上写写画画的时候,旁边的乘客与空姐都觉得他疯了。但这并不妨碍这家伙才思泉涌,他手下描绘的便是为《连线》(wired)杂志拍摄封面的构思。来看一看餐巾纸上的想象是如何变成现实作品的吧。

国际摄影中心Infinity Awards获奖名单

一会儿去上课,发个短消息。 一年一度的国际摄影中心(ICP)Infinity Awards日前揭晓,榜上人物如下: 年轻摄影师奖:Mikhael Subotzky,获奖作品:南非监狱。这位年轻的马格南摄影师去年收获颇丰,美国摄影杂志评选的未来新锐,全美杂志奖他都名列其中。(去年获的这个奖的年轻摄影师是Ryan McGinley ) 艺术奖:Edward Burtynsky, 用大画幅相机探讨工业化社会的景观。 新闻摄影奖:Anthony Suau, 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年,最近正在完成一个关于伊战中的美国的报道。 应用摄影奖:   Craig McDean. 时尚摄影师 出版奖: Taryn Simon 的画册 “An American Index of the Hidden and Unfamiliar.” (…) Read more

中国,摄影,快递

中国热持续升温,几条信息,大家可以快速浏览: 1,动感马格南制作了回顾性作品:A Flipbook on China (中国纵览),汇集了从1948年到2008年马格南摄影师拍摄中国的作品,不可不看,点这里。(感谢Tony提供信息) 2,foto8发布了摄影师Kurt Tong 在中国拍摄的作品“人民公园”。链接这里 3,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班学生Nick Kozak也用影像记录了他的中国之旅,点击这里看他的flickr 4,英国著名杂志墙纸(wallpaper)的图片编辑在lightstalker上发帖寻找云南摄影师——才一个小时,我发现帖子就不见了,大概已经找到了人。不过,可以关注一下著名摄影记者大卫伯纳特(David Burnett),他也在lightsalker上发了一个帖子询问北京是否有地方冲洗大画幅和中画幅底片,有人给他推荐了祥生行。这家伙,又拖着大画幅来拍奥运了。

  • 摄影如奇遇
Top